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二、歧义格式
❖ 1. 动+名 ❖ 例:
学习文件 表演节目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学习日语 表演杂技 (述宾关系) 学习园地 表演中心 (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词能够支配名词(动词为及物动词); B.动词能够修饰名词。
❖ ( 2)名1 + 名2
❖ 例:
学校医院
奶牛面包 (联合关系/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 A.“名1”是“动”的施事,“名3”是“动”的受 事;
❖ B.“名2”是处所词,“名2•上/里”可以是“动+ 名3”动作 发出以后“名3”存在的处所,也可以仅 仅是一个静态的位置, “名3”存在于什么地方不 清楚。
(8)连 + 名 + 也/都 + 不/没有 + 动 ❖ 例:连厂长也不认识。 (有歧义)
a b.
两个 学校 的 领导 a b
❖ a. 一位学生的建议 ❖ b. 一项学校的建议
两位学校的领导 两所学校的领导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数量”既能修饰“名1”,也能修饰“名2”; B.“名1”能修饰“名2”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b.
❖ 分析: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 牛肉和鱼的丸子
❖ 例2: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义理解的语言现象。
❖ 歧义又叫做“同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 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然语言复杂 性的体现。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1.引言词语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同一词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句子里往往会导致两种以上的意思,这就是歧义。
歧义现象存在于每一自然语言中,探讨歧义现象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词语和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细致。
发现歧义,了解歧义结构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正确地遣词造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歧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是什么引起英语歧义呢?仔细研究,发现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境。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是一种潜在歧义。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引起的歧义。
句法歧义的现象很多,在下文将作重点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
交际双方的职业和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不同,而产生误解;有时一个语句可以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或因指代不明确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而造成歧义;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常常影响交际和理解而导致歧义。
3.句法歧义句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又称为结构歧义,当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时,就会导致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这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歧义现象。
下面讨论的是英语句子结构层面上的歧义。
3.1状语还是定语同一短语,在句子中因其归属(attachment) 不清而触发歧义,如:1)S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 paper.a. 在纸上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b. 她回答了纸上所有的问题。
句1 为歧义句,介词短语on the paper 归属不清。
若将它视为句子层面的成分,它是句子的地点状语,此句预设“所有的问题在纸上”。
若视它为短语层面的成分,他归属名词questions ,是名词的后置修饰语,作定语,补充说明名词的临时特征,纸上的问题,“预设纸上有问题”。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2.语义结构歧义
(1)动词的施受、工具、结果等关系不同 关心的是他的妈妈 包饺子 盖被子 (2)领属与非领属关系 他的笑话讲都讲不完 鲁迅的书
三、哪些理论可以分析
1.层次理论 2.变换理论 3.特征理论 4.配价理论 5.空语类理论 6.移位理论 7.指向理论 8.认知理论
每个人都给钱 头发剪短了一点儿 学习文件 学习雷锋的故事 对售货员的意见 演好戏 鸡不吃了 他谁都不认识 反对的是张主任 (1)他连我也不认识。 (2)我讲不好。 (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 (4)还是去一次好。
4.兼类词(词汇、语法) 大门没有锁(名/动)
大门是处所——大门上没有锁(存现句) 大门是受事——没有锁大门(受事作主语的谓 语句)
(二)组合造成的歧义
1.语法结构歧义 (1)层次相同,语法关系不同 出租汽车 早上吃的面包 你们领导 (2)层次结构不同 准备了一年的粮食(V+N1+的+N2) 你们三个一组
小李走了一个多小时了,小王也走了一个多小 时了。 (只能作相同理解或为“行走”,或者“离开”, 而不能一个理解为“行走”而另一个理解为 “离开”)
(四)歧义难度
明显的,则歧义难度低;不明显的,则歧义难 度高。或多义解释的频率高低相关。 50% 50% __________ 语义 ___________ 咬死了猎人的狗 饺子包好了
(三)歧义与语义概括性
1.语义概括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 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 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言语交际中,概括语义的具有所指对象可以不 同,但这些不同对象都必然能归纳到这个概括 的语义中。 “鞋”是概括性,“走”除了概括突出有多个 意义。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看中的是王娟。 (王娟——施事/受事)
他的笑话说不完。 (他——施事/受事)
喜欢干净的人
(人——施事/受事)
12
语义组合歧义 ②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 在语义上的联系。
他 在树上 摘 花。
我们班 就 去了 二十几个人。
甲组“数量”只能修饰“名1”,乙组“数量”只能修饰
20
(五)动+了+数量 + 的 + 名
a.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述宾
a.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述宾
定
中
定中
定
中
定中
b.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定中 述补
定中
b.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定中 述补
定中
甲: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死了三天的狗(定中关系)
乙: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24
(九)关于/对+ 名1+ 的+名2
关于 改革 方案
介宾 定中
关于 改革 方案
定中 介宾
关于鲁迅的杂文 对小陈的意见(有歧义) 甲:关于道德的杂文 对商品的意见(定中关系) 乙:关于鲁迅的原名 对小陈的父亲(介宾关系)
歧义形成的条件: 1.“关于/对”可以跟“名词1”构成介宾关系。 2. “关于/对”可以跟“名词1+的+名2”构成介宾关系。
述宾 定中
甲:增大音量 查清问题(a述[述补]宾关系) 乙:穿大棉袄 买新教材(b述宾[定中]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1. “形”能补充说明“动”的结果。 2. “形”能修饰“名” 。
甲组只符合1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6)停顿歧义:
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 51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 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4
语言 应 用 研 究
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
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 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
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 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
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 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
查,现介绍如下:
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 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
85);(语义关系歧义)
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歧义分析
第六章
歧义分析
① 翻译准确 主谓关系:翻译很准确,表达也清晰 中补关系:翻译得准确,表达得清楚 ② 叙述清楚 主谓关系:叙述很清楚 中补关系:叙述得清楚 其他还如“认识透彻”、“钻研深入”等等。 3.联合/定中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 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学生家长座谈会 联合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 定中关系:学生的家长的座谈会 4.定中/同位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定 中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造成多义。如:
二.歧义的种类
(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 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① 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
第六章
歧义分析
② 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
二.歧义的种类
(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 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如: ① 看见的人有哪些? (动作+施事/动作+受事) ② 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 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
第六章
歧义分析
歧义条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动宾关 系,同 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定中关系。 如 咬死猎人的狗 →咬死(猎人的狗) (动+宾:猎人的狗死了) →(咬死猎人)的狗 (定+中:狗咬死了猎人)
第六章
歧义分析
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和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中补 关系,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动宾关系,而中间的动 词或形容词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定中关系。 如: 拉长的绳子 →拉(长的绳子)(动+宾:拉动长绳子) →(拉长)的绳子 (定+中:拉长了的绳子)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3)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歧义最后,我们来看语义特征不同造成歧义的现象。
但当语义特征有多种意思时,句子便会产生歧义!如:11、小张租了一辆车“租”既可以理解从他人处取得,也可以是给予,到底是小李将车借给别人了,还是说小李从他人那里借到了车?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语义特征指代不明致使产生歧义的现象在我们的口语交际中数不胜数,二、歧义的作用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 在其产生后也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歧义现象也不例外。
在言语交际中, 我们可以把它的作用概括为两类: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一) 积极作用交际者善动心思, 巧用歧义话语, 则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参考答案
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P232—233)练习题一、指出下列语句产生歧义的原因(即指出其歧义类型)。
1.学生家长: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联合词组,即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是偏正词组,即学生的家长。
2.保留意见: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述宾词组,也可以是偏正词组。
3.研究老舍的文章: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述宾结构,即“研究/老舍的文章”;也可以是偏正结构,即“研究老舍的/文章”。
4.部分被侵占的国家: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部分/被侵占的国家”,偏正关系;也可以是“部分被侵占的/国家”,偏正关系。
5.上头就是李厂长。
动词“是”可以表示“判断”,也可以表示“存在”;这也跟名词有关,“上头”既可以表示“领导”,也可以表示“处所”。
6.陈玲是前年生的孩子。
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陈玲”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7.我准备了一年的粮食。
结构层次关系不同引起歧义:“一年”可以作“准备”的补语,也可以作“粮食”的定语。
8.他们就订了五份杂志。
语义指向不同引起的歧义:“就”可以指向“他们”,重音在“他们”上,表示“订的杂志”多;也可以指向“五份”,重音在“就”上,表示“订的杂志”少。
9.我们小组讨论。
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我们川、组讨论”(主/谓(状中)),也可以是“我们小组/讨论”(主(偏正)/谓)。
10.钱华到这里工作才一个月,好多人还不认识。
“好多人”可以作施事者,也可以作受事者,这是语义角色不同引起的歧义。
11.追得我满头大汗。
“我”可以是施事,追别人;也可以是受事,被别人追。
这是语义角色不同引起的歧义。
12.他让老婆狠骂了一顿。
“让”可以是被动的意思,相当于介词“被”;也可以是使动的意思,相当于“指使”。
这是“让”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
二、“在+名:+的+名:”也是一个歧义格式,请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并举两个有歧义的例子,两个没有歧义的例子。
“在外边的座位”有歧义。
“外边”既可以指房间的外面,也可以指靠外面的座位。
歧义现象分析
一、歧义类型 (1)
歧义、多义与同形 口语歧义与书面语歧义 书面歧义首先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词汇
歧义指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如: (1)别动! (2)祥林嫂老了。 (3)他累死了。 组合歧义是指句法组合中产生的歧义。分为语
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一、歧义类型(2)
(一)语法组合歧义
1.词类不同 (1)饭热不热? (2)他原来是个学生。 (3)他跟我到北京去过。(结构关系也不同) 2.词和短语同形 (1)他要烙饼。 (2)他有什么来头?
一、歧义类型(3)
3.结构维科学 4.结构层次不同 (1)两个学校的学生 (2)新建的工厂的大门 结构层次不同的歧义短语往往结构关系
二、歧义格式(1)
(一)动+名 (二)名1+名2 (三)动+名1+的+名2 (四)数量+名1+名2 (五)动+了+数量+的+名 (六)动+形+名 (七)名1+和+名2+的+名3
二、歧义格式(2)
(八)名1/形+名2+名3 (九 )关于/对+名1+的+名2 (十)名1+在 名2 上+动+名3 (十一)名+不/没/没有+动 (十二)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十三)动+的+是+名
也不同
一、歧义类型(4)
重要的书籍和手稿 读好书 咬死猎人的狗 打死老虎的人 深深爱着他的女朋
友 对厂长的意见
关于广告写作的书 看了一个月的报 做不好的事情 赠日本图书 我们三个一组 拿手表不准作为迟
暨南大学现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已修改)
作业参考答案第二节练习题(P184)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动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名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形容词——名词)批语——批示(名词——名词/动词)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名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安心——担心(形容词——动词/名词)道歉——抱歉(动词——形容词)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形容词)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动词)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能愿动词,疑问代词)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动词)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方位名词,能愿动词)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名词,动词)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形容词)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名词)五、区别下面带黑线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1.弟弟比他小三岁(介词)——你比不上他(动词)2.你让妹妹一点儿(动词)——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介词)3.这孩子好聪明(副词)——这是个好孩子(形容词)4.墙壁挺白的(形容词)——他白来了一趟(副词)5.说到曹操(介词)——曹操就到(动词)六、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1.你美国去过没有?(副词)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动词)3.他没有工作。
(动词/副词)4.这辆车是他的。
(动词、助词)5.他是个当老师的。
(动词、助词)6.这本书是他借来的。
(副词、语气词)7.他买了书就回家了。
(助词、语气词)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
歧义现象分析
a. b.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事/受事) 鸡不吃了。 (鸡——施事/受事)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他拍打 (施事——动作) 拍打桌子 (动作——受事) 用手拍打 (工具——动作) 昨天拍打 (时间——动作) 在教室里拍打 (处所——动作)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 宾 述 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B.“动+名1”能修饰“名2” C.“名1”可以修饰“名2”
(三)利用语境 ① 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发现敌人的哨兵。 (有歧义)
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② 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鸡不吃了。 (有歧义) 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无歧义) 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无歧义) ③ 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具体的对象、场 景、身份等)消除歧义 顾客对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 学生出门时对家长说:“我去上课。”
(4)动 + 形 + 名 打 死 老虎 a. 述 宾 b. 述 宾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写 述 述 好 文章 宾 宾
a. b.
查清问题 买新教材
语言学歧义现象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
②看望医生。
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二.歧义的种类(一)同音造成的歧义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
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
如:①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
(治/致)②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
(终/中)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二)同形造成的歧义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
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
如:①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②我说不好。
(bu/bù轻声与否)(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②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
(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②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③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③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①大门没有锁。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歧义现象歧义句是指一个完整的句子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完整的意思。
歧义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是单一的,明确的,不会使人产生误解。
但是有时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意思并不清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究竟如何理解,令人捉摸不定,这就是遇上了歧义现象。
歧义是指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也即一个词语或句子在脱离语境,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表达意思,模棱两可,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语义不确定。
造成歧义的原因各不相同,歧义的类型较多,在试题中常见的主要就有以下几种:(1)词的多义:①请立即上马。
“上马”可理解为“某人跨上了马背”或“某项工程上马”。
②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既可理解为“核销”,又可理解为“报废”。
(2)词类不同:①“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结构关系不同:①进口彩电。
“进口彩电”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4)层次组合不同:①“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②“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5)深层语义关系不同: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6)语境不同:①生一个最好。
对想多生子女的人来讲,“生一个最好”是劝他不要再生,一个已够了,而对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讲,是劝他生一个,不要不生;②今天星期天。
至于“今天星期天”对不同人就有可能含义大相径庭,孩子说话可以是想出去玩,妻子说这话可能是想让丈夫帮助打扫房间等等。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 2.改变词序 2.改变词序
•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 • • •
3.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 山上架着炮。 山上架着炮。 (三)利用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现场的交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也会将歧义结构中一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 七十六岁的康有为的女儿康向宪正忙着参 加政协会议。 加政协会议。
• 你吃饭吗? 你吃饭吗? • 小店关门了。 小店关门了。
•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组合歧义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 (一)语法组合歧义 • 1.词类不同 1.词类不同 • 他原来是个教师。 他原来是个教师。 • 饭不热了。 饭不热了。 • 他跟我去过北京。 他跟我去过北京。
二、歧义格式
•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 (一)动+名 名 • 进口设备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 (二)名1+名2 名 •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1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 和名2并列 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1 并列, 和名 并列,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 可以修饰名2 可以修饰名 。 • 军队学校
• (十)名1+在·名2·上+动+名3 1+在 2·上 • 他在火车上写字 • 产生“在·名2·上”语义指向歧义的 产生“ 2·上 条件是名1 的施事, 条件是名1是“动”的施事,名3 是 的受事, 是处所词, “动”的受事,名2 是处所词, 2·上 可以是名1 “在·名2·上”可以是名1存在的处 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所,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动+了+数量+的+名 •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水
• 产生述宾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是 “数量”中的“量”为时量且数量能 限制“名”。
• • • • •
(六)动+形+名 做好菜 喝好酒 打死老虎 第二层次产生述补关系或述宾关系歧义的 条件是“形”既可作前面动词的补语也可 作后面名词的定语。
• (二)名1+名2 •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1 和名2并列,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1 可以修饰名2 。 • 军队学校
• (三)动+名1+的+名2 • 咬死猎人的狗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动词与名1 或名2 都可构成述宾关系 且“动+名1”可以修饰名2。
• (四)数量+名1+名2 • 一个学生的建议
• (二)语义组合歧义 • 1.语义角色不同 • 鸡不吃了 • 连老张都不认识 • 2.语义指向不同 • 老马就讲了一个小时。 •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二、歧义格式
•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 (一)动+名 • 进口设备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 • • •
(九)关于/对+名1+的+名 2 关于鲁迅的杂文 对报纸的批评 产生介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关于/对”可以与名1构成介宾关 系,也可以与“名1+的+名 2”构成介 宾关系。
• (十)名1+在·名2·上+动+名3 • 他在火车上写字 • 产生“在·名2·上”语义指向歧义的 条件是名1是“动”的施事,名3 是 “动”的受事,名2 是处所词, “在·名2·上”可以是名1存在的处 所,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 (十一)名+不/没/没有+动 • 鸡不吃了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是“名”是 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且“名”既可以 作“动”的受事又可以作“名”的施 事。
• (十二)连+名/代+也/都+不/没有+动 • 连熊猫都吃了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与格式十一 相同。 • (十三)动+的+是+名 • 反对的是他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与格式十一 相同。
• (七)名1+和+名2+的+名3 •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 产生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名1能与名2并列且名1能与“名2+ 的+名3”并列。 • 名1、名2与名3为类义词。
• • • •
(八)形/名1+名2+名3 非洲语言研究 新教工宿舍 产生不同层次的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形/名1”可以修饰“名2+名3”且名 2可以修饰名3。
• • • •
3.变换句式 山上架着炮。 (三)利用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现场的交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也会将歧义结构中一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 七十六岁的康有为的女儿康向宪正忙着参 加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也称 为“同形”。 • “歧义”着眼于内容,“同形”着眼 于形式。歧义以同形为前提。
一、歧义类型
• 按照歧义现象存在的方式,可分为口 头歧义和书面歧义。 •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 她有点jiāoqì(娇气/骄气)。 • 我喜欢qiūyè(秋夜/《秋夜》)。
• 2.词和短语同形 • 他要炒菜。 • 3.结构关系不同 • 进口彩电 翻译小说 • 学校医院 文学语言 • 我们学校 • 想起来
• 生活困难 党员领导 • 寄去了 • 4.结构层次不同 • 新/职工宿舍 • 新职工/宿舍
语音标准
• 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都不同 • 没有穿破的衣服 • 撞倒小王和小李的自行车
• 书面歧义可分为词汇歧义与组合歧义。 词汇歧义主要是由多义词造成的。 • 他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 • 走1:行走。句义:动作持续了两个小 时。 • 走2:离开。句义:动作行为结束后所 经历了两个小时。
• 你吃饭吗? • 小店关门了。
•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 (一)语法组合歧义 • 1.词类不同 • 他原来是个教师。 • 饭不热了。 • 他跟我去过北京。
三、歧义的消除
• • • • • • • (一)利用语音 1.轻声 我想起来了。 2.重音 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 美国会通过对华贸易法案。
•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 1.改换关键词语
• 厂领导接受了一个工人的建议。 • 厂领导接受了一个(位/条)工人的建议。
• 2.改变词序
•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