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赏析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f7ba5e6f90f76c661371ac6.png)
三年级下册:1、亡羊补牢: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
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
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
后来看他主意已定,实在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
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
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你到哪儿去?”“我要到楚国去玩。
”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
”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
”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
”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惊弓之鸟: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0f8425cc22bcd127ff0c8a.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赏析战国时,燕昭王继位之后,想恢复国力,为父报仇。
他去请教郭隗应该怎么做。
他按郭隗的意见,筑了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才;同时,他关心臣民的疾苦,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
用了二十年时间,使燕国国富民强,在讨伐齐国时打了胜仗。
[注释]甘:甜的。
[提示]比喻同享欢乐,共度患难。
四面楚歌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大将韩信率领汉军,将楚军围困在垓下。
一天深夜,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
楚军以为楚地都已失守了,军心涣散。
项羽也心乱如麻,仓促带领一支人马突围。
逃到乌江边时,他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杀。
其实,楚歌是刘邦命令汉军唱的。
[注释]楚:指古代楚国人。
[提示]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卧薪尝胆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
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
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
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
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注释]薪:柴草。
胆:苦胆。
[提示]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东晋名将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
他们年青时看到朝廷腐败,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于是互相勉励,立志要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
每天鸡叫头遍时,祖逖就叫醒刘琨,一同起床舞剑,苦练杀敌本领。
后来祖逖率军北上,收复了大片国土。
[注释]闻:听到。
[提示]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望洋兴叹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
有一年秋天,雨水特别多,小河的水不停息地流进黄河,黄河的河面一下子开朗了许多。
河伯看到自己如此强健,就得意地向东方奔流。
到了入海口向外一望,大海广阔无垠,比黄河不知要宽多少倍,感到惭愧,河伯感叹地说:“见识越少的人,越自以为是,我就是这样啊。
”[注释]望洋:仰视的样子。
[提示]多比喻做事因为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梅止渴东汉末年的一个盛夏季节,曹操率军出征。
因长途跋涉,士兵们口渴难忍,可又找不到水。
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凑巧给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顿时觉得口渴的感觉缓解了不少,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小学语文3-6年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和解释整理(范文)
![小学语文3-6年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和解释整理(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73967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9.png)
小学语文3-6年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和解释整理(范文)第一篇:小学语文3-6年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和解释整理(范文)3-6年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及解释三年级上册:闻鸡起舞P33(晋朝的祖逖刘琨)含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P38(魏国的更羸)含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画龙点睛P138(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的画家张僧繇)含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四年级上册:胸有成竹P39(北宋画家文与可)含义: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杏林春满P119(三国时期医生董奉)含义: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四年级下册:手不释卷P97(三国时期吴国吕蒙孙权鲁肃)含义: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鹏程万里P137(远古时候特大的鱼鲲)含义: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比喻前程远大。
纪昌学射P139(纪昌飞卫)含义:一是要能吃苦,持之以恒才会成功。
二是大本领往往要从小处练起。
扁鹊治病P141(名医扁鹊蔡桓公)含义: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告诉了人们有病要及早医治,要防微杜渐;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五年级上册:水滴石穿P75(宋朝张乖崖)含义: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P155(春秋时期晋国祁黄羊晋平公)含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第二篇:成语故事(主要人物)烛光斧影(赵光义)莫须有(岳飞);风声鹤唳(符坚)问鼎中原(楚庄王)重于泰山(司马迁)轻于鸿毛请君入瓮---来君臣.武则天时奸臣巧取豪夺(米友仁)路人皆知(司马昭)两袖清风(于谦)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项羽)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第三篇:经典成语故事及人物3-6年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及解释闻鸡起舞(晋朝的祖逖刘琨kūn)含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成语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282e6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e.png)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成语故事【1】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成语对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复习成语,本文将介绍一些重点成语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2】一、李代桃僵:李代桃僵的故事源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在被吴国侵略后,不得不低头称臣。
他通过装病,让自己的臣子李冰代替他向吴王质问,从而达到了保全越国的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智慧的人能够在危难时刻保护自己,化险为夷。
【3】二、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故事源于《战国策·燕策一》。
有两个人乘船过河时,其中一个人的剑掉进了水里。
他却非常笨拙地在岸上刻船,希望回头去找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维僵化的人往往难以解决问题,刻舟求剑表明了一个人固守旧有观念或方法的无效性。
【4】三、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故事源于《战国策·魏策三》。
一位在画蛇时,由于过于自信和骄傲,竟在蛇身上多画了一只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满和过于自信,否则会给自己增添麻烦。
【5】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看到一只兔子撞在桃树上摔死了,他便认为只要守住树旁边,还能有兔子撞死在前方的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凭侥幸和等待,应该主动努力,积极追求目标。
【6】五、亡羊补牢:亡羊补牢的故事源于《战国策·齐策二》。
一个人的羊走丢了,他没有采取措施来找回羊,结果剩下的羊也逃跑了。
后来他明白了问题所在,补牢找回了几只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当受骗时及时补救错误,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7】六、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的故事源于《庄子·徐无鬼》。
一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天天只见到井口的天空,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拓展视野,不仅要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8】七、井底之蛙:守株待兔的故事源于《庄子·蝉》。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的讲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990a4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3.png)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的讲解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些常用
的成语故事,也是引导孩子们学会从生活中发掘出智慧的珍珠,并懂
得运用它。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一、积劳成疾
故事:古代有个人名叫葛洪,他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甚至晚上都在
灯下读书。
他以为每天都这样终能成功,但他的身体却因此而崩溃了。
寓意:工作很重要,但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二、学富五车
故事:有个叫孟子的学者,他非常勤奋好学,同时他会开五辆大车,
装满了他所学的书。
寓意:勤奋好学,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
三、精益求精
故事:有一个农民在种水稻时,他非常注重细节,多次检查自己的稻
田,终于得到了一大丰收。
寓意:不断追求卓越和完美,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就。
四、一落千丈
故事:古代有一个叫李损的天才,他非常自大,最终因为骄傲而失去了一切。
寓意:骄傲自满会导致失去更多。
五、绘声绘色
故事:古代有个名叫管仲的大臣,在向君主汇报时,他会用非常生动的描述来表现他所看到的景象。
寓意: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某件事情,可以让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成语的意思,同时也能够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的想法。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二 成语故事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二 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e538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a.png)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二成语故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园地二“成语故事”为题,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一、黔驴技穷黔驴技穷,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已经没有办法了。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有位名叫狄青的将军,他和一位农民一起从黔中(今贵州省)带回了一匹驴,这匹驴每次上山都会爬到一定的高度就停下来,再也不肯往上走。
于是狄青费尽心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使驴子继续前进,最终只能无奈地放弃。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指不合理的做法,本来就很完美的事物却因为多此一举而显得不够完美了。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人希望能像画家一样有出色的画画技巧,于是他决定画一条蛇。
但是他觉得蛇有点单调,就想把蛇画得更加完美,于是他在画上加上了四只脚,结果画得蛇走起路来非常困难。
三、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指见识狭窄,眼界短浅,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故事中,有一只蛙住在一个井里,整天只能看到很小的一块天空和井壁,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有一天,另外一只蛙跳进井里,告诉井底的蛙外面有一个大海,但井底的蛙并不相信,认为外面没有比井里更大的水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放眼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指只顾着等待好运降临,而不主动行动。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有个农民在田地里砍树,结果砍掉了一个巢穴,里面的兔子受到惊吓,从地下窜出来,撞死了。
农民发现每天清晨有只兔子从树下经过,于是他决定守在树旁等待更多的兔子从树下经过,结果却一只兔子也没有捕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机会。
五、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指杞国的人们担心毁于天灾。
相传在战国时期,杞国的人们因为地震频繁,星象不安,认为天灾将会降临,所以杞国的国君决定修建防灾的工事。
但是很快,天灾并没有降临,杞人们却因此被国君的无谓担心嘲笑。
三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意思加造句
![三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意思加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39cf63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2.png)
三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意思加造句
以下是部分三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意思及造句:
1.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造句: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2.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造句:他仗着父亲的威势,在村里横行霸道,真是狐假虎威。
3. 画蛇添足:形容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坏了事。
造句:他已经拿了第一,还非要再跑一次,真是画蛇添足。
4.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浪费口舌。
造句:别对他讲道理了,他根本听不懂,简直是对牛弹琴。
如果需要更多成语故事及造句,建议查阅成语词典或咨询语文老师。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3d2ded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9.png)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成语是汉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含义,通过解析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本文将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解析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
一、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1. 卧薪尝胆成语“卧薪尝胆”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楚汉相争之际,楚军将士为了报仇雪恨,宁可忍受艰苦的生活,下定决心要胜利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励志的故事背景告诉我们,只有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 四面楚歌成语“四面楚歌”出自《战国策·楚策五》,讲述了楚国守将春申君与秦国大将白起作战时被四面合围,陷入绝境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春申君孤军奋战的情景,告诉我们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寻找突破口。
二、历史典故中的成语故事1. 杯弓蛇影成语“杯弓蛇影”出自《战国策·魏策一》,讲述了魏国大将信陷入被人陷害的嫌疑,无论喝酒还是射击都产生错觉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绘信的妄想和敏感心理,告诉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猜疑所左右。
2. 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人闭上耳朵,掩盖自己的行为窃取铃铛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盗铃者的愚蠢行为,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是不可取的,面对问题要正视和解决。
三、寓意深远的成语故事1. 愚公移山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移山,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愚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 卧冰求鲤成语“卧冰求鲤”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述了孟尝君卧冰湖边,寒冷坚持钓鱼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孟尝君毅力和果断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克服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警世启示的成语故事1. 孟母三迁成语“孟母三迁”出自《三字经》,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够好好学习,三次迁居的故事。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b5da8e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c.png)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解释并引导孩子们理解成语的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四字成语故事解析1. 井底之蛙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它以为井底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有一只大鸟飞到井口边,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美丽,青蛙不相信,认为自己住在井里就很幸福了。
但是,青蛙再也无法掩盖内心的好奇,它决心爬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解析: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它通过自己努力,拓宽眼界,增长了见识。
2. 画蛇添足故事:从前,有个人很擅长画画,他画了一条很逼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又在蛇的身上画了几只脚。
结果就是,这条蛇看起来非常奇怪,丧失了原有的美感。
解析: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使事情变得糟糕。
二、三字成语故事解析1. 杯弓蛇影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拿着弓箭,看到水里倒影中的蛇形,以为是真的蛇,害怕得丢掉了弓箭。
实际上,水中的蛇只是影子。
解析: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误观念,疑神疑鬼,不敢轻易相信。
2. 亡羊补牢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晚上,他疏忽大意,忘记锁羊圈的门,结果一只羊跑了出去。
他第二天起床后,想起这件事,赶紧修好了羊圈的门。
他的邻居问他为什么那么关心修门,他回答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解析: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之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虽然已经损失了,但可以弥补一些。
三、两字成语故事解析1. 鸡犬不宁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只狗,每当有人经过门口的时候,狗就会吠叫个不停。
后来,他又养了一只鸡,结果鸡看到人来了也会高声啼叫。
从此以后,家里的鸡犬不再宁静。
解析:鸡犬不宁比喻形容非常喧闹、不得安宁的局面。
2. 喜上眉梢故事:小明考试得了第一名,他非常高兴,所以眉梢都笑开了花。
经典成语故事十个赏析
![经典成语故事十个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1df93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b.png)
经典成语故事十个赏析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一起来看看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语文教学教案三年级成语故事解读
![语文教学教案三年级成语故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f096f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8.png)
语文教学教案三年级成语故事解读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成语故事,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和解读方法。
一、《亡羊补牢》成语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他发现羊圈的栅栏破了一个洞,一只羊从洞里逃走了。
农夫没有及时修补栅栏,结果第二天又有一只羊从同一个洞逃走了。
农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修补了栅栏。
后来,他总结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教学解读: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解释“亡羊补牢”的含义,即出了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等到事情变得更糟才采取行动。
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引导他们理解成语的智慧。
二、《画蛇添足》成语故事:古代有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几只脚。
结果画蛇的人被蛇咬死了。
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教学解读: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事情要有适可而止,不要贪多。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寓意,引导他们认识到适度的重要性,避免“画蛇添足”的错误。
三、《守株待兔》成语故事:故事中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他每天都守在树旁边等待兔子撞到树上,结果过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兔子。
后来他明白了“守株待兔”的荒谬,意识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解读: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传达努力的重要性,告诉他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农夫采取了其他方式,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四、《杞人忧天》成语故事:古代有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他决定搬家到别的地方。
结果搬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人,问他为什么搬家,他说是因为担心天会塌下来。
那个人笑他愚蠢,告诉他天是高高在上的,不会塌下来。
杞国人这才明白自己的荒谬。
教学解读: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担忧,要理性看待问题。
成语故事解读
![成语故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12f7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a.png)
成语故事解读成语是我们中文语言中的瑰宝,它们富含深意,形象生动,是我们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传递了历史文化的沉淀。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解读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带您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1. 画蛇添足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
据说,有一位画家在一幅精美的画上专心绘制一只栩栩如生的蛇。
就在他即将完成时,一位路人提议画家为蛇增加几只脚,以显示蛇的行动。
画家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遵从了路人的建议,结果画作却因此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成语“画蛇添足”也因此而诞生,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2.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天运篇》。
故事中,有个农夫每天都在一棵树旁边劳作,但却总是不见任何收获。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上,在撞击后昏迷不醒。
农夫惊讶地发现,这只兔子正好掉进了他的怀里。
从此以后,农夫不再种地,而是每天守在那棵树旁边,期待着有兔子再次碰撞到树上掉进他的怀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依靠偶然和运气,而放弃主动努力,是得不到成功的。
成语“守株待兔”就是用来形容那些侥幸心态的人。
3.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事中,邹忌作为齐国的臣子,多次劝告齐王,但齐王都没有听从。
齐王因此失去了许多机会,最终被敌国侵略。
在齐国陷入危机之时,齐王想到了邹忌的忠告,并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虽然齐国已经失去了很多,但仍然有一线生机。
故事中的“亡羊补牢”意味着及时弥补错误,抓住机会,事后能够充分修正错误。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后悔。
4.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解老》。
故事中,有个人把弓箭放在地上,坐在对面却看到了自己腿上投影的箭。
他因为害怕,以为自己被射中了。
事实上,那只是他的影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因为自己的过度联想,而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案例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案例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fed901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9.png)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案例总结大全一、居安思危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非常聪明、勇敢,并且具备极高的智慧。
他经常提醒齐王,说:“国家虽然目前平静安宁,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
”故事情节:有一次,孙膑告诉齐国的官员:“我们国家的北方有个强大的敌人,名叫燕国。
他的国君很狡猾,总是借机偷袭我们。
”但是官员们并不相信他,认为他夸大了敌人的实力。
结果,当年燕国果然偷袭了齐国,几乎将其灭国。
案例分析:这个成语寓意着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安全而掉以轻心,应该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喻只有在居安思危的前提下,才能避免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二、狐假虎威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山上有一只凶猛的老虎,每天威吓其他动物,常常造成其他动物生活质量的下降。
故事情节:一天,一只狐狸走进了老虎的领地。
它假装很害怕地询问老虎:“你是不是山上最强大的动物?”老虎十分得意地大声说:“是的,我是这里的王者,你见到我就要对我恭敬有加!”狐狸笑了笑,毫不怯意地说:“很抱歉打扰了,我以为你是真的厉害呢。
”说完,狐狸转身离开。
案例分析:这个成语寓意着人们应该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威胁而胆怯,应该勇敢地站起来。
三、直言不讳故事背景:秦国有位名叫李斯的大臣,他勇于直言,不畏惧权势。
故事情节:某天,秦王问李斯:“你觉得我怎样?”李斯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您的行为过于专横,忽视了百姓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案例分析:这个成语寓意着人们应该勇于直言,不怕得罪他人,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应该以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因为他人的权势而妥协。
只有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才能推动团队或者国家的进步。
四、画蛇添足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是他觉得画里还缺点什么,于是他用刷子在画中再加上了四只脚。
故事情节:画家最后以为他丰富了画里蛇的形态,“画蛇添足”。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6c82b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f.png)
成语故事解析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通过解析几个常用的成语故事,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其中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解析成语“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相传,齐国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技堪称一绝。
有一天,他被一位富商请去画一幅蛇的画作。
画家心想,画蛇太过简单,于是在画上添上了一双脚。
当富商看到这幅画时,非常愤怒,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蛇是一种神秘而威严的动物,它们不需要脚来行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破坏原本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成语“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叫曹操的将军。
曹操非常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在山林中打猎时,看到了一个弯曲的杯子倒影在地上,他误以为是一条蛇,于是立刻拔出剑来砍杀。
当他发现只是杯子的倒影时,感到非常愧疚和后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敏感和多疑,容易被自己的想象所蒙蔽。
再来,我们来解析成语“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农夫。
相传,这个农夫每天都在一棵树下守株待兔,他希望有一只兔子会不小心撞到树上,然后被他捕获。
然而,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于依赖运气和机遇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才能获得成功。
最后,我们来解析成语“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牧羊人。
相传,这个牧羊人在放羊时,不小心丢失了一只羊。
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立即修补了羊圈,以防止其他的羊也丢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补救错误和弥补损失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等到事情变得更糟糕才采取行动。
通过解析这几个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典成语解释出处及故事阐述(三年级)
![经典成语解释出处及故事阐述(三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705df58cb0717fd5360cdcd4.png)
经典成语解释出处及故事阐述(三年级)导读:本文经典成语解释出处及故事阐述(三年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专心致志出处《孟子·告子上》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
释义指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
故事从前,有个棋手叫秋,由于棋艺高,别人叫他弈秋。
有一次,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为他们两个同时上课。
他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教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
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对旁的事全都不加理会。
而另一个学生呢,看上去他也坐在那里,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
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
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想“要是能有一张弓,几支箭,射下一只天鹅煮来吃,那该有多好啊!”不一会,他又向窗外看了一眼,发现一只天鹅飞过,便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
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
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
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
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
弈秋一见;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学生说: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啊!“【篇二】作壁上观释义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故事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
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
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
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战死。
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
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
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
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
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099f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4.png)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便在蛇身上再加上了蛇的脚。
后来,这条蛇变得奇怪而丑陋,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解释,比喻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到山林中打猎,经常听到草丛中有动静,他总以为是蛇,因此总是胆战心惊。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杯子的倒影和弓的倒影,他才产生了恐惧。
解释,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呀。
”别人都说他痴人说梦,不理会他。
解释,比喻无端地瞎担心。
4. 杀鸡取卵。
故事,古时候,有个农夫杀了一只母鸡,取了它的卵,结果母鸡死了,卵也没有了。
解释,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毁掉长远利益。
5. 狐假虎威。
故事,狐狸在虎的领地上装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它被真正的老虎发现,才露出原形。
解释,比喻借势欺人。
6. 井底之蛙。
故事,一只蛙住在井里,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后来听到其他动物说起外面的世界,它不相信,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
解释,比喻眼光狭隘,见识不广。
7. 掩耳盗铃。
故事,有人偷了铃铛,把它藏在耳朵后面,然后说,“我听不见铃声了。
”。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8. 画龙点睛。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幅龙,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立刻栩栩如生。
解释,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成语的来源和意义,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哲理。
《成语故事》3分析
![《成语故事》3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5064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0.png)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 形象逼真, 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游客看了, 觉得缺少神韵, 很是 惋惜, 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 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 画上眼睛, 龙就 会飞走。
游客不信, 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请求, 张僧繇只好提起 笔来, 轻轻一点。
霎时间, 只见乌云密布, 电闪雷 鸣, 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 在行家里面充数, 或比喻拿 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充数。
张僧繇 墙壁 逼真 张牙舞爪 神韵 唬人 惋惜 惊叹不已 推辞 神奇 佩服 电闪雷鸣
默读课文,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没有“点睛”前是 什么样子的?人们是怎么评价的? 2、他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 为什么又给龙画上了? 3.“点睛”之后出现了什么事情?此 刻人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成语乐园
成语对对碰
妙手回春 手舞足蹈 爱不释手 握手言和 情同手足
形容极为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医术高明 :__________________而行 开卷有益 快马加鞭 智勇双全
行之有效 意在笔先 鞭长莫及 全力以赴
笑逐颜开 先睹为快 急中生智 赴汤蹈火
成语猜猜猜:
下列成语中的人物主角是谁?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三顾茅庐 指鹿为马 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煮豆燃萁 草船借箭 负荆请罪 图穷匕见
课堂作业: 一、抄写词语。 二、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
游客们惊叹不已, 无不佩服张僧 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这则成语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 方加上精辟语句, 使内容更 加生动传神。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óu)画之…… 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 “点 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 (yú),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 点眼者现在。
三年级语文下册常考的寓言成语故事及明白的道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常考的寓言成语故事及明白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10830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9.png)
13.囫囵吞枣: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14.鹬蚌相争: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15.得过且过:只要能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指马马虎虎地混日子。
6.画蛇添足:画好了蛇,再添上它的脚。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7.杞人忧天:比喻完全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
8.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9.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恐惧惊慌,自己吓自己。
10.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11.南辕北输: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常考的《寓言成语故事》及明白的道理
1.邯郸学步:比喻模仿等充数: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3.掩耳盗铃: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欺欺人,
4.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5.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成语故事解析(范文)
![成语故事解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2cb3a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7.png)
成语故事解析(范文)第一篇:成语故事解析(范文)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够在战斗中屡战屡胜。
关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成语故事: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
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
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
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
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
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
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
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
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2、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指战场。
指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关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
他问官员他与别人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
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3、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
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典故: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赏析
战国时,燕昭王继位之后,想恢复国力,为父报仇。
他去请教郭隗应该怎么做。
他按郭隗的意见,筑了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才;同时,他关心臣民的疾苦,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
用了二十年时间,使燕国国富民强,在讨伐齐国时打了胜仗。
[注释]甘:甜的。
[提示]比喻同享欢乐,共度患难。
四面楚歌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大将韩信率领汉军,将楚军围困在垓下。
一天深夜,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
楚军以为楚地都已失守了,军心涣散。
项羽也心乱如麻,仓促带领一支人马突围。
逃到乌江边时,他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杀。
其实,楚歌是刘邦命令汉军唱的。
[注释]楚:指古代楚国人。
[提示]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卧薪尝胆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
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
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
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
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注释]薪:柴草。
胆:苦胆。
[提示]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东晋名将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
他们年轻时看到朝廷腐败,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于是互相勉励,立志要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
每天鸡叫头遍时,祖逖就叫醒刘琨,一同起床舞剑,苦练杀敌本领。
后来祖逖率军北上,收复了大片国土。
[注释]闻:听到。
[提示]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望洋兴叹
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
有一年秋天,雨水特别多,小河的水不停息地流进黄河,黄河的河面一下子宽阔了许多。
河伯看到自己如此强大,就得意地向东方奔流。
到了入海口向外一望,大海广阔无垠,比黄河不知要宽多少倍,感到惭愧,河伯感叹地说:“见识越少的人,越自以为是,我就是这样啊。
”
[注释]望洋:仰视的样子。
[提示]多比喻做事因为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的一个盛夏季节,曹操率军出征。
因长途跋涉,士兵们口渴难忍,可又找不到水。
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正好给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顿时觉得口渴的感觉缓解了不少,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提示]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军杜预进攻吴国,十天内就攻占了许多城池。
他想乘胜进击,有人却主张明年再去攻打。
他说:“我军进攻士气低落的吴军,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几节,下面的都会顺着刀口自动分开。
”于是他率军继续前进,终于灭掉了吴国。
[注释]迎:当着,碰上。
刃:刀口。
解:分开。
[提示]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一鼓作气
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
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
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
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注释]鼓:指高的戏鼓。
作:振作。
气:指勇气。
[提示]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贵族,自称叶公。
他对别人说:“我最喜欢龙。
”他把家里的厅堂、屋梁、房柱、门窗及墙壁上,全都刻画上龙的形象。
天上真龙听说了,非常高兴就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
叶公看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狼狈逃窜而去。
[注释]好:喜欢或喜爱。
[提示]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爱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