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盛吐衄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
中药四维
中药四维药中四维"附子,人参,熟地,大黄熟地功劳大熟地性甘,微温,入肝肾二经,滋阴补血。
万物法于阴阳,药亦分阴阳,熟地正阴分之药也。
大补肾水之药,合用者不甚多。
祖曰:肾阴不能骤生。
补阴不可求速效,且阴药须大剂重剂投之。
而熟地正合也。
或曰:熟地腻滞,重投则腹泻,不可重用。
信乎?曰:有之。
其因有二也。
一曰制不得法也。
熟地未制为生,性甘苦,凉。
虽可说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但其性寒,脾胃冷者确不适宜也。
祖尝告曰:古法制熟地九蒸九晒,方显其滋阴强肾水之性。
然观市面上之熟地,多一蒸一晒就上市。
世人急功近利也。
一蒸一晒若何?半生半熟也。
生地寒之性未能全制之,试问大剂用之何能不腹泻乎?一曰配伍不当也。
祖曰:熟地滋阴补肾水之药,须配山萸肉也。
熟地带腻滞,配山萸肉则力更专,生肾水更快。
或问曰:其配量若何?曰:熟地二,山萸肉用一可矣!或问熟地何者为良?有辨法乎?曰:六字尽矣,即“黑而亮,触即沾”也。
何解?熟地质黑,但乌亮有光泽者为上品。
轻触之,易沾上药者(润泽)为上品。
凡多蒸晒者,俱具此也。
上似离题,然则熟地何功劳大也?此须从肾说起也。
肾中水火既济,一阳寄于二阴之中。
尝谓人病多犯色欲及气郁也。
犯色者气血大动,水尽耗,久则干涸,火不安于肾宫矣。
再久则火亦消亡。
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今水火大亏,何能生生不息于无形哉?然肾中之火,须于水中补之,水足而火自生。
肾水初亏,肾火须于补水中引之归元(参附少用,肉桂可矣);肾水大亏致肾火微弱者,必久病之症,须于大补肾水中生火也(参附重用)。
然补水则须臾不离也。
补肾水,舍熟地又何能乎?是故熟地功劳大也。
药中之良将大黄1.论大黄泄热通便活血之功①寇宗爽:“大黄损益,前书已具。
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
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客之,故吐衄。
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金匮要略分类模拟题2-(7)
金匮要略分类模拟题2-(7)三、名词解释1. 气利答案:指下利滑脱,粪便随矢气而排出。
2. 浸淫疮答案:一种皮肤病,初起如疥,先痒后痛,蔓延不止,破流黄水落石出,浸淫成片,故名。
3. 肠痈答案:即肠间生痈,属脏腑疮痈,为内痈之一。
4. 阴狐疝答案: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下时上的病证。
5. 跌蹶答案:“趺”同“跗”。
“蹶”:《说文》云:“僵也”。
是足背僵直,不便行动的疾病。
6. 胞阻答案:指妇人妊娠下血伴有腹痛的一种病证。
7. 少腹如扇答案:形容少腹有冷风吹的感觉。
8. 郁冒答案:指产后出现头眩、目瞀、郁闷不舒等症状,是在产后亡血的基础上,感受外邪所致。
9. 新血下如豚肝答案:“新血”之“新”作瘀是也(《兰台轨范》),疑为干血之误,如豚肝,形容下血如猪肝样,此乃瘀血下行之效验。
10. 恶露答案:是分娩时应流㈩的瘀血(胎儿娩出后,胞宫内遗留的瘀血浊液,称为恶露)。
11. 血室答案:狭义的是指子宫,广义的则包括子宫、肝、冲任脉。
12. 脏躁答案:是古病名,属于神志方面的疾患,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多,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
13. 转胞答案:胞指膀胱,转为扭转,意即膀胱屈辟不舒,其主症是脐下急痛,便不通。
四、简答题1. 简述肾着的病因病机、主证及治法?答案:“肾着之病,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明确指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证及治法。
①病因病机:身劳汗出,或居处卑湿,久之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阳气闭塞。
②主要表现:腰腹冷痛,身体及腰部沉重,或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如遇阴雨天气则病情加重。
③治疗:法宜温脾胜湿,方以甘姜苓术汤为主。
2. 痰饮分几类?其分类依据及主要症状是什么?答案:仲景将痰饮病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
分类依据是水饮停留的部位及其各种不同的主症。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组成]大黄4.6克,黄芩、黄连各2.4克。
上挫细,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渣,顿服。
如以沸汤一合,渍之,绞去渣服,亦可。
[症状表现]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千金方》:引此文,“不足”作“不定”宜从之。
补充:当有心下痞,大便秘结,心膈烦躁,小便赤涩,或惊痫,发狂,面及眼目有赤色,或肿,脉数急而实等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心胃肝胆之火,骈集胸中,迫血上行,乃有烦悸,吐衄急迫之状。
为用黄连以清心胃之火;黄芩以清肝胆之火,其热虽可暂消,吐衄亦可暂止,仍不能弭其复发,故必须以泄热通利之大黄为主将,领导芩、连,迫使心胃肝胆之火,同时下降,始能绝其复燃之患,此其所以为热性吐衄之剂欤?[治疗范围]以心下痞而烦悸不定,大便秘而上气为主。
[诸家经验谈]《芳翁医谈》:江洲多罗尾先侯,患失精数年,与人并坐,自不知其漏泄,诸医尽力,不得治。
故延师,师至,将诊之,侯因问曰:寡人之病,可治乎?曰:可治,侯乃屈一指,寻又问如初,师曰:可治。
侯又如是不已,至十指,抱剑去,师曰:痫也,以三黄泻心汤而痊愈。
侯大悦服,且从师学医三年。
《建殊录》:泉庐伊兵卫,年二十余,积年患吐血,每旬必一发,丙午秋,大吐,吐已,气息顿绝,迎众医救之,皆以为不可为矣,于是家人环注,谋葬事。
先生后至,视之,似未定为死者,因以丝着鼻间,犹能蠕蠕动,乃按其腹,有微动,盖气未尽也,急作三黄泻心汤,每帖重十五钱,须臾,腹中雷鸣,下利数行,即醒,出入二十余日许,痊愈,十余年不复发。
方舆輗:往年新街之酒家,茨才屋其之下婢,患逆经,起时吐衄,后至眼、目、耳、十指头皆出血,形体麻木,手足亦至于强直,余投泻心汤,十日血止,后与回生汤调理复旧。
《方伎杂志》:数年前,京师之壮长,笹屋利助,循常例,往幕府贺岁,冬秒,下江户,在途中下血,至府后,即请诊治,周身面色青白,爪、甲、舌亦无血色而干燥,脉沉弱,胸动亢,息强切,饮食不进,大便昼夜有数次,检其大便,皆血也,且有数血块,日日如是(中略)。
(二)热盛吐衄_心气不足_吐血、衄血_泻心汤 2
主证——心烦不安,吐血、衄血
临床——多见暴病新病,心中烦热而痛,血 色鲜红,虽吐、衄血但精神不衰,面赤口 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而有力。
治则——苦寒泄热,降火止血 方:泻心汤 药: 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肺与大肠之火 大黄——苦寒泄热
热去火降 血自宁
煎服方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取其降火止血之功。 别于《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 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取其清淡之性味,以泻热消痞。
泻心汤 同 病机 治吐血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柏叶汤
中气寒,气不摄血
吐血
兼证
血色鲜红,来时较急
面赤口渴,烦躁便秘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苦寒泄热,降火止血 大黄、黄芩、黄连
吐血不止,血色暗红
面色苍白或萎黄,形 倦神疲,舌淡苔白, 脉浮弱或脉虚无力 温中摄血 柏叶、干姜、艾叶、 马通汁
治法 药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并治第十六
(二)热盛吐衄
06级中医(七年制)
张晓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 主之。(十七)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
“心气不足”——“心气不定”(《千金要
方》),即心烦不安。 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是 传写之讹。(《医宗金鉴》)
病机——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晓锦源: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心下痞的治疗
晓锦源: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心下痞的治疗《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首先我们还是应该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在六经的指导下去看待方证的问题,我们知道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五个泻心汤都归属于六经厥阴病的范畴,所以当我们临床中看到一个患者,它的病位在半表半里,同时是寒热错杂的阴证时,才考虑用五个泻心汤来治疗。
从五个泻心汤的条文来看,尤其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三个经方,它们的核心主证都是具有一个“痞”,比如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比如生姜泻心汤的“心下痞硬”;比如甘草泻心汤的“其痞益甚”等。
所以说明三个方子的主要症状都是一个“心下痞”。
通过观察三种泻心汤的方药组成,得出其治法为辛开苦降,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于心下,气机郁滞而致痞或痞硬的感觉,但实际上并没有有形之邪,所以用半夏、干姜辛开,用黄芩、黄连苦降,其实最重要的还有人参、甘草、大枣的甘调作用,把辛开苦降拓展为辛开苦降甘调的治法,所以三个泻心汤的治法都是辛开、苦降、甘调,因其核心药物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个泻心汤也恰恰符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半表半里的病机,因此需要用到甘温补益的药物如参姜草枣,是不是和小柴胡汤剂有些类似?生姜泻心汤见于《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条文重点期末考试必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则与预防(1)治未病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虚实异治、表里分缓急【问曰,病有急当救表救里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新久有先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攻邪当随其所得【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三个原则(5)根据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护理。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治疗原则:发汗。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具去也。
】2、寒湿表实:寒湿伤表,营卫不和,麻黄加术汤。
3、风湿兼气虚:风湿在表,卫虚不固,防己黄芪汤。
益气除湿,调和营卫。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多因伤寒热病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定,口苦,便赤,脉微数。
2、百合病病因病机特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不合3、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润肺宁心,滋阴清热。
组成:百合、生地黄汁【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4、百合病误吐:百合鸡子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1、中风辨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口吐涎。
】2、历节病病机:肝肾不足,水湿内侵(肝肾);阴血不足,风血相搏;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3、历节病证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两条证及方方剂组成(1)风湿偏胜: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泻心汤——精选推荐
泻⼼汤⼀、泻⼼汤⽅【⽅剂组成】⼤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法】以⽔三杯,煮取三杯,顿服之。
【⽅解】⼤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
古⼈以⼼主⽕,故名以泻⼼汤。
【仲景对本⽅证的论述】《⾦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胸满瘀⾎病》第17条:⼼⽓不⾜,吐⾎衄⾎,泻⼼汤主之。
注解:⼼⽓不⾜,《千⾦⽅》作“⼼⽓不定”,可信。
吐⾎衄⾎,其⼈⼼悸烦不安者,为有热,宜泻⼼汤主之。
按:本⽅治吐⾎衄⾎如神。
⼼⽓不定即⼼悸烦、精神不安之谓,以是则失眠惊狂、癫痛、以及出现其他神经症等,亦有⽤本⽅的机会。
⾼⾎压现本⽅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
【辨证要点】⼼烦吐衄、⼤便⼲者。
【验案】赵某,男性,53岁,病历号154112,1965年4⽉2⽇初诊。
发现⾼⾎压20多年,常头疼失眠,近⼀⽉来常⿐衄,烦躁⼼慌,⼤便⼲,⾎压170~200/130~140毫⽶汞柱,苔黄,⾆红脉弦数。
证属⾥热上犯,治以清泄⾥热,与泻⼼汤:⼤黄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地炭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便通畅,⼼烦已,睡眠好转。
因时有胸闷,改服⼤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青,服⼀⽉,⿐衄未作,⾎压在150~160/100~110毫⽶汞柱波动。
⼆、⼤黄黄连泻⼼汤⽅【⽅剂组成】⼤黄9克,黄连5克【⽤⽅】以沸⽔⼀杯渍之,须臾后,去滓,顿服。
【⽅解】此于泻⼼汤去黄芩,固亦泻⼼,但以沸⽔渍之不煎,⽓味俱薄,故只能泻热⽽解⼼下痞。
【仲景对本⽅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54条:⼼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黄黄连泻⼼汤主之。
注解:⼼下痞,即胃⼝处有痞塞不通的⾃觉证。
痞属⽓结,不似结胸证的实结,故按之不硬⽽濡,关上脉亦应之浮⽽不沉,故宜⼤黄黄连泻⼼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下后复发汗,⼼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黄黄连泻⼼汤。
注解:见桂枝汤⽅证。
【辨证要点】⼼烦、⼼下痞者。
三、附⼦泻⼼汤⽅【⽅剂组成】⼤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附⼦3克【⽤法】先以⿇沸汤⼀杯渍前三味,须臾,绞去滓。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金匮要略条文背诵)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金匮要略条文背诵的全部内容。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小明姐姐の重点)by:球第一篇:一、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病因1.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2.疾病分类和病邪性质: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古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三、病机(阴阳失衡)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四、论治1.已病防传: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2.表里同病: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半夏泻心汤,看这篇文就掌握了
半夏泻⼼汤的主药是半夏,但成⽆⼰却说:“泻⼼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
这种认识不符合临床实际。
后来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等还是主张以半夏为君药。
半夏⾟苦温,它的主要作⽤是燥湿,其降逆作⽤优于其他药物。
湿热蕴结,如油⼊⾯,难分难解。
解决湿热郁结的⽅法是祛湿为主,清热为辅。
前⼈对此治法有⼀个⽐喻,叫“抽丝剥茧”“湿去热孤”。
就是说清除湿热之邪,不可急躁,要像剥蚕茧抽丝线⼀样,分层次地去治。
半夏是燥湿药,湿去,热邪才能散去。
湿邪从⼆便排出需要降⽓,⽽半夏是降⽓的主要药物,以降胃⽓为主。
胃⽓降了,其他该降的就会随之⽽降。
“佐君者为⾂”,⼲姜属⾟温药物,为本⽅⾂药,可以温化中焦湿⽓。
湿邪属阴,在没有形成痰结以前,温化是最好的办法。
要解决闭塞的病态,就要有⾟味药,半夏、⼲姜都是⾟味药,⾛⽽不守,“⾟以散痞”,有利于消散内郁的湿浊及其形成的痰湿。
黄连、黄芩为本⽅佐药。
主药将湿邪解决了,⾥边的热邪还要“⼆黄”帮助透发。
但是按照药物归经之说,黄连归⼼经与胃经,⽽黄芩是⼊⼼经与肺经,⼀般不作胃经药⽤,也就是说⽤⼀味黄连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肺经的黄芩呢?中医学认为,在五脏之中,主升降的是脾与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之清⽓随脾之清⽓升达,肺之浊⽓随胃之浊⽓下降。
也就是说肝⽓的舒达可以帮助脾⽓的升清,肺⽓的肃降有利于胃⽓的降浊。
这便是要⽤黄芩清肃肺⽓的原因。
《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芩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下⾎闭,恶疮疽蚀⽕疡”。
黄芩可以祛湿热,通⽔道,通⾎道,性质是往下⾛的,列为⾂药是理所当然的。
⼈参、⼤枣、炙⽢草三味为使药,⼀是补益脾胃之⽓,⽓⾜有利于湿⽓的消散;⼆是利于清⽓上升,清⽓上升才能利于浊⽓下降。
半夏泻⼼汤的七味药⼤致可以分为三组,⼀是苦温药,半夏与⼲姜;⼆是苦寒药,黄连与黄芩;三是⽢温药,⼈参、⼤枣与炙⽢草。
第⼀组与第⼆组治病驱邪,第三组扶正补虚。
⽤了半夏泻⼼汤,可以使“中⽓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升⽕降。
王幸福:两味药治“鼻衄、齿衄、吐血”诸证
王幸福:两味药治“鼻衄、齿衄、吐血”诸证简介:王幸福,大学文化,中医世家,祖籍河南,飘零豫陕,落叶西安。
16岁起随祖父习医,诵读岐黄,18岁从西安知青下乡,悬壶农村,独自行医,中途泛览诸子百家,研治各种病症,亦医亦官,晚年摒弃其他爱好,专心治学于中医。
具有40多年临床经验,注重临床疗效,崇尚大道至简,效法仲景,鄙视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一生无可炫耀之光环,但怀一颗治病救人之心,治过数十万例病者,深受患者信任和赞扬,借古文卖油翁一言自我评价:“无他,但手熟尓”。
出版临床心悟文集五部《杏林薪传》《医灯续传》《杏林求真》《用药创奇》《临证创奇》,多次印刷,销售一空,为广大中医同道喜爱,粉丝数十万,是一名临床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重症。
接上文:王幸福:治疗牛皮癣的一味要药(上)王幸福:治疗牛皮癣的一味要药(下)一、亲身经历的故事二、《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154条,原文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方内有黄芩)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注:“麻沸汤”即开水。
水沸时,水面气泡很多,浮动如麻,故名。
方解:本方可以清热泄痞。
大黄用量只有承气汤的一半,又只用开水(麻沸汤)泡一泡而不煎煮,目的不在泻下,与黄连同用,可清胃中邪热而泄痞气。
三、经验总结此方清泻上焦头面之火很灵,虽说张仲景《伤寒论》中叙述过简,但是后人运用基本上都不出清上焦火盛而致的各种衄症,如鼻衄、目衄、齿衄、肌衄等。
我在临床上治疗鼻衄、舌衄、吐血等症,不论虚实,均用此方,或单用,或加入复方中,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特别要注意,此方要用开水泡渍,单服或兑入复方中,不能随其他药一起煎,此点尤为重要,切记。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泻心汤临床应用
大黄(dàihuáng)的图片示
第十页,共61页。
黄连(huánglián)
黄连(huánglián)为毛茛科植物黄连(huánglián)、三角叶黄连(huánglián)、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主 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支,形似鸡爪,故有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德钦、维西、 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
刘秀书等实验表明三黄胶囊对大鼠酵母性发热有解热作 用,具有明显的泻下和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还可抑制金 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痢疾杆菌。
三黄泻心汤和黄芩苷具有抗炎活性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第三十页,共61页。
促凝血或止血的作用 刘保林,出血血证(xuè zhènɡ)上消化道出血 三黄泻心汤能缩短小鼠的出、凝血时间和家兔血浆复
【词解】 ①蒸蒸(zhēnɡ z蒸hē蒸nɡ,)而形容热势由里向外蒸腾。 振, 振指:周身振颤。蒸蒸而振,是形容内热(nèi rè)由里向外蒸腾,身 体振颤,即战汗的前趋表现。
【提要】 论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不同转归。
第二十四页,共61页。
【释义】
(1)误下转归
伤寒(shānghán)五六日,呕而发热, 邪郁少阳,治宜(zhìyí)
凡前面所述大黄黄连(huánglián)泻心汤后【临床应用】中所列病证而 属阳热内郁,表阳不足者,皆可用本方治疗。
第二十三页,共61页。
3、半夏泻心汤
【主治】 寒热错杂痞
【原文(yuánwén)】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 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①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 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医案(二)
痉病表虚津伤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解肌祛邪,生津润燥;栝楼根2桂枝3芍药3甘草2生姜3大枣12)表实郁闭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卫闭营郁,经气不利;发汗解表,生津舒经;麻黄3葛根4桂枝2芍药2生姜3大枣12炙甘草2)热盛致痉: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燥实俱重;峻下燥结,荡涤热实;大黄4厚朴半斤枳实5芒硝3)湿病风湿表实: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轻清宣化,解表祛湿;麻黄半两杏仁10个薏苡仁半两甘草1)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益气除湿;防己1甘草半白术7钱半黄芪1)风湿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桂枝4生姜3附子3甘草2大枣12)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白术附子汤:祛除表湿;白术2附子1.5甘草1生姜1.5大枣12)历节病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桂枝4芍药3甘草2麻黄2生姜5白术5知母4防风4附子2)寒湿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芍药黄芪3甘草3川乌5枚)血痹病重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温阳行痹;黄芪3芍药3桂枝3生姜6大枣12)虚劳病虚劳失精,阴阳两虚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和阴阳,潜镇摄纳;桂枝芍药生姜3甘草2大枣12龙骨牡蛎3)虚劳腹痛: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悬解》瘀血吐衄——大黄泻心汤,柏叶汤,赤小豆当归散,黄土汤,
2 初瘀失下,后治颇难。凡惊悸,吐衄,往往相兼而见,吐血不见,则知瘀血内凝。此若失下,或是大黄丸证。
附;《千金要方》当归剂量为三两。
下血十四: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灶中黄土半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三两,炮 阿胶三两 地黄三两 黄芩三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吐衄。
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为远血,在大便之上者也。便血之证,总缘土湿木遏,风动而疏泄也。木气沉陷而风泄于魄门,则便近血,木气郁冲而风泄于肠胃,则便远血。黄土汤,黄土、术、甘,补中燥湿而止血,胶、地、黄芩,滋木清风而泻热,附子暖水土以荣肝木也。
3 没有中气之虚寒而病吐衄者,外感风寒,郁其六气之偏,心火之偏旺也。火升刑金,肺失收敛,则血离经而外溢也。三黄汤,泻心火之偏旺,以助肺收敛也。就是也治六气之火偏旺,导致的衄血。
论:开头讲亡血之脉,亡血之病理,亡血之禁忌与亡血之酒客,现在又列亡血之方。
附:张锡纯,大黄药解,《金匮》泻心汤,诚为治吐血衄血之良方,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若脉象微似有热者,愚恒用大黄三钱,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四五钱。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愚恒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六七分,用开水送服即愈。(大黄泻上热以降逆,肉桂暖肝血以升陷)
1病者如有热状此是血积之热也故似热而非热烦满者烦即上热满即气逆上壅肺气不降口干燥而渴等同于白虎证的肺燥热渴其脉反无热者无表闭之滑数也知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金匮悬解》瘀血吐衄——大黄泻心汤,柏叶汤,赤小豆当归散,黄土汤,
《金匮要略》对吐衄下血的用药及论治
《金匮要略》对吐衄下血的用药及论治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最早在《金匮要略》中系统的论述了“吐衄下血”的证治,包括病因、脉症、预后、辨证论治以及治疗禁忌。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对出血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介绍。
吐、衄、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均为血症范围。
因其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不同,故有寒热虚实之分,治有温凉补泻之异。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变动与四时有关,因此临床上辨证施治应考虑到这种关系,而仲景《金匮要略》条文“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就从四时气候论述衄血的病因病机。
手足太阳、阳明四经皆循行于鼻。
春夏阳气生化,如阳气升华太过,阳热扰动血脉则致衄血,故春夏衄血属太阳;秋冬阳气内藏,属于阳明里热居多,故秋冬衄血属阳明。
但我们又不可拘泥于此,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易变性,春夏衄亦有属阳明里热证,秋冬衄血亦有属太阳表热证。
造成人体病态的原因还有饮食方面,条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从饮食方面论述吐血的病因病机。
嗜酒日久过度,酒性湿热,积于胃中,蒸灼于肺,肺被热伤,气不得宣降,故咳;热伤肺络,肺络损伤而咳血,故曰“必致吐血”吐血之因,有气不摄者;又阴虚火旺者;此则为湿热熏蒸之吐血,当以泻热除湿为主,后市多主张用泻心汤。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论述内伤失血的总纲。
病人面无血色是脱血的现象,如《灵枢·决气》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无寒热”指没有发热恶寒表证,失血并非由于外感,而是属于内伤。
仲景主张辩证和脉证合参,以便开方治病。
条文“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论述衄血、下血、吐血三种失血证的不同脉象。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论述虚寒导致前阴下血的脉象。
彰显仲景严谨的行医方式和原则,为后世提供了典范参考。
《金匮要略》中不仅阐述了吐衄下血的病因、辩证还附方多首。
泻心汤出处
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作者:张薛光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另据明代施沛《祖剂》[1]中记载,本方为伊尹三黄汤。
清代医家张璐认为:“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2]许占民[3]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淳于意所用“火齐汤”即为泻心汤,刘渡舟[4]也持这一观点。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泻心汤的出处要上溯到殷商时代,至晚也要到西汉。
然而,历史上对“火齐汤”的认识还有其他观点。
如金元时期医家张子和认为:“火齐者,黄连解毒汤也。
”[5]明代医家刘纯在《玉机微义》中的方剂“黄连解毒汤”条下注云:“此太仓公火剂汤也。
”[6]《名医类案》记载,“千夫长近二十,忽瞑眩,热且咳。
医曰:疹也。
以火齐汤发之而疮出,愈。
”[5]这又与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剂的清热解毒之法不符。
而晚于《玉机微义》、《名医类案》的《本草纲目》记载,“火齐”为“琉璃”,李时珍引《异物志》云:“南天竺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亦琉璃、云母之类也。
”[7]近人章太炎先生考释,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火齐”实为“云母”。
[8]古代君主王侯都好追求养生、长生之道,支持方士、道家从事炼丹、服食的研究工作。
[9]而《神农本草经》以云母为上品,唐代宫廷、民间均有记载使用云母治疗内伤杂病。
根据以上资料,不排除火齐汤为云母汤的可能性。
因此,在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之前,笔者认为火齐汤即为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的观点以不予采纳为妥。
又,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文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完整版)金匮要略背诵原文
《金匮要略》第一篇(1)▲【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3)【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4)【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8)【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热盛吐衄
06级中医(七年制) 06级中医(七年制)
张晓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 主之。(十七) 主之。(十七)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
“心气不足”——“心气不定”(《千金要 ——“心气不定”
方》),即心烦不安。
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 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是 传写之讹。(《医宗金鉴》 传写之讹。(《医宗金鉴》)
病机——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病机——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主证——心烦不安,吐血、衄血 主证——心烦不安,吐血、衄血 临床——多见暴病新病,心中烦热而痛,血 临床——多见暴病新病,心中烦热而痛,血 色鲜红,虽吐、衄血但精神不衰,面赤口 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而有力。
治则——苦寒泄热,降火止血 治则——苦寒泄热,降火止血 方:泻心汤 方:泻心汤 药: 黄连——泻心火 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肺与大肠之火 黄芩——泻肺与大肠之火 大黄——苦寒泄热 大黄——苦寒泄热
热去火降 血自宁
煎服方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取其降火止血之功。 取其降火止血之功。 别于《伤寒论》 别于《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 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取其清淡之性味,以泻热消痞。
泻心汤 同 病机 吐血 兼证 治吐血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血色鲜红,来时较急 面赤口渴,烦躁便秘 舌红苔黄,脉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 苦寒泄热,降火止血 大黄、黄芩、黄连
柏叶汤
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吐血不止,血色暗红 面色苍白或萎黄,形 倦神疲,舌淡苔白, 脉浮弱或脉虚无力 温中摄血 柏叶、干姜、艾叶、 马通汁
治法 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