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时期魏国人才流失与其衰亡的关系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战国时期魏国人才流失与

其衰亡的关系

[内容摘要] 战国时期,魏国历史长达178年,魏文侯时期曾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但魏惠王时期却数败于齐,丧失了霸主地位。魏惠王以后魏国更是江河日下,逐渐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魏国人才的严重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魏国从武侯开始由于人才的流失和后期用人的失误直接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脚步。

[关键词] 战国;魏国;魏惠王;人才流失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国,也具备扫平六合、统一宇内的实力。但从魏惠王以后其国力逐渐衰微,终为强秦所灭。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转变的呢?本文将试从魏国人才流失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今晋南原晋国的大部分土地。其首位国君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间,尊贤重才,“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聚集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在内的庞大智囊集团。先后任用魏成子、翟黄、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令,在魏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使魏国国力大增,率先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随着魏国的强大以及魏文侯、武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的胜利,魏国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以致东方的齐国,也还要依赖魏国的帮助才能成为合法的诸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氏迁齐康公于海上后,田和与魏武侯相会,“求为诸侯”。魏武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可见当时周天子和诸侯都听魏国的意见,各国亦唯魏马首是瞻。

然而到魏惠王时期魏国却“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失去了昔日的霸主地位。失去霸业的魏国为强秦所蚕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直至景泯王三年(公元前225年)“秦灌大梁,掳王假,遂灭魏以为为郡”。2笔者认为魏从强到弱以致亡这一过程与其流失的几个重要人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魏国流失的人才。

(一)逼走吴起,弱魏强楚。

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创立了“五卒制”,加强了魏国的实力。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兴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置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3但好景不长。吴起的才干引起了相国公叔的畏忌,公叔用计谋逼走吴起,吴起遂亡魏

至楚。早在吴起任西河守的时候,有一次魏武侯坐船顺黄河南下时吴起曾对他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4果不其然被吴起说中了。

吴起到楚国后楚悼王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立即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公元前382年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裁汰冗员,节省开支以抚慰士兵;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服务。

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与魏军“战于州(河南沁阳东南武德镇)西,出梁门,军舍林中(河南新郑县东),马饮于大河。”5大败魏军,扭转了长期以来魏攻楚守的局面。

(二)孙膑入齐,魏霸齐代。

魏国损失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是孙膑。孙膑与庞涓青年时曾共学兵法于鬼谷子门下。庞涓早于孙膑出师,后至魏国任将军。因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其诱至魏国加以迫害,借故处以膑刑。后孙膑逃至齐,成为齐统治集团的智囊人物。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的邯郸,攻势甚猛。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齐相邹忌主张不救,段干明则主张救,说:“不救则不义,且不利”,6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雎县)以疲惫魏军,待魏军攻下邯郸,再乘魏军筋疲力尽时攻魏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明的主张。魏军围攻邯郸近一年,于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克邯郸。齐见疲魏的目的已达到,遂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针对齐魏两军的形势,提出“批亢捣虚”之计,即大军不北上直接救赵,而直捣魏国,“居其街路,冲其方虚”,7迫使侵赵魏军“释赵而自救”8。而此时田忌、孙膑则率齐军主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截击,庞涓率兵赶到,齐军突起一战而克,歼灭魏军,活捉庞涓。这个计谋被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是魏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尽管在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凭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业,一度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联军,稍稍挽回了一些颓势,但从此总下坡路时确定无疑了。齐国在桂陵大战之后声威大振,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国再次任命庞涓为将,率兵伐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大会群臣商议对策。孙膑认为“夫韩、魏交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故反听命于韩也”。9主张待韩魏交兵,双方疲惫之后,再发兵救韩,是“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10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私下答应出兵救韩。待韩师于魏军交败,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

为军师率军直捣魏都大梁。魏惠王闻齐军出动,命攻韩之军归国迎击齐军,欲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得到魏国起兵迎击的消息后,向田忌分析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为上将军,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11于是他便用“行兵减灶”之计引魏军上钩。魏军果然中计,齐军于马陵道设伏,消灭了魏军主力,俘虏主将太子申,庞涓羞愤自杀。马陵之战使魏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纵观齐魏桂陵、马陵之战,孙膑灵活、诡变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保证齐军胜利的重要因素。“孙膑把自己‘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看作是关照各个战场、各个阶段,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思想,而且把它与权、谋、诈等结合起来,贯彻到战术思想中去”12。桂陵、马陵战争的失利,使得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而魏国的人才流失也终让其自食恶果。

(三)商君归秦,秦霸群雄。

商鞅原本是魏相国公公孙座府上的执事人员。公孙座病危时对魏惠王说:“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又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3魏惠王却对公孙座的话不以为然。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4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于是他下令求贤。就在这个时候商鞅来到了秦国。他入秦以后,以“强国之术”说服了秦孝公,孝公便让他主持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大规模的进行过两次变法。主演内容有:用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郡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国的崛起很快对魏国造成威胁。变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魏国河西之地发起进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同时由于商变鞅法奖励力耕力战,经济发展,兵力增强,对外作战连连取得胜利。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国在桂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实行西守东攻策略,扩建北洛水堤防为长城以防秦,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谋求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对其实施军事打击,秦国也不例外。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亦乘机派大良造商鞅率军进攻魏河东之地,围魏故都,河东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守军战败,降服于秦。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再遣商鞅率师进围魏固阳城(今陕西米脂),魏守军投降,固阳被秦占领。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在马陵之战惨败于齐后,周边各诸侯国再度乘机犯其边境。商鞅也率军攻袭魏西部疆域。魏军组织反攻,被秦军击败。周显王二十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