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民族变迁与分布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

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

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中华文化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转型,其中包括从部落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从农耕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等等。

本文将主要探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以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历史地理篇首先,先秦时期的政治版图和后世千差万别。

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版图比较稳定,地域也比较清晰,至少在政治上是这样的。

但是,随着周朝的衰落,中原地区逐渐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在这个时期,封建领主和各种游牧民族交汇在一起,在不断的战乱和迁徙中,中原地区的版图和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北方是以胡地为主,包含了现在的河套平原和北方的广袤的草原地带。

草原地带上有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这些民族都是较为典型的游牧民族经济形态。

他们以放牧、骑马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社会形态更是原始而简单。

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掠夺相对频繁,在游牧民族社会中财富的获取和地盘的保持都跟武力密切相关,因此这些民族较为好战和顽强。

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所谓的“中原”,本来是指中原平原的区域。

中原平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湖北、安徽等地。

此外还有两个与中原平原相邻的个比较关键地域:以南则为“江南”,以北则为“胡地”,两者之间被华山山脉区分。

此时期的南方则由于地势复杂,各个小诸侯之间相互交错、纷纷扰扰。

但是,南方历来是水文环境的中心,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比较独特。

南方的气候和地形因素决定了南方人的饮食、服装、思维和生活方式与北方很不相同。

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中国地理环境是多种形态相结合的,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地理和环境特点,这些特点还经常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形态的变迁。

像楚国和齐国这样的南方强国,就与南方特有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楚国虽然不像齐国那样处于拥有大批自然资源和交通枢纽的利于发展的地理位置,但却有着南方水乡的富饶文化和独特的文艺风格,因而逐渐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中心地。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李克建[ 摘要]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 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过程。

从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演变历程来看,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既是我国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分布状态的历史延续, 也是2000多年来民族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历史结果, 更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互动和民族融合的自然产物。

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关键词] 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迁徙;人口流动;民族融合;民族关系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建国后民族历史记忆建构中的几个问题” (项目编号:07XN06)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克建(1973 -), 女, 土家族, 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四川成都610041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的生存空间, 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域, 并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西部是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 西北部和北部是难以穿越的沙漠和草原, 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 西南是山高谷深的滇西岭谷地带, 覆盖着难以通行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 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 地貌类型多样, 山区面积宽广, 地势差异明显, 气候多样, 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而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和居住的地理环境, 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 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 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梳理我国民族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 以求客观认识我国今天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客观认识我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真实面貌。

一、先秦时期中国的民族分布情形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中心,拥有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

而长江流域则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2. 秦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和迁徙,导致许多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

而汉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疆域的进一步扩张,人口逐渐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散。

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南移的趋势。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通过大运河的开通,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交流。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出现了明显的东移和西南移的趋势。

宋代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导致南方地区人口相对集中。

而元代时期,蒙古人的统治导致许多汉族人口西迁,向西南地区扩散。

明清时期,随着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大规模的移民和开发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5.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继续向着城市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条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

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民族迁移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民族迁移都经历了长达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东部地区的东夷族已经开始对中原王朝发起攻击。

周代,卫、魏等国不断与东夷族发生战争。

西戎族则是指散居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羌族、突厥等。

古代的南蛮大致指包括岛国和南方地区蛮族。

这些扩张都是受到历史进程的推动,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引起巨大影响,如中原地区度过了长达七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也由此而来。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居住于大草原,他们通常骑马、猎杀、放牧,是典型的游牧文明。

他们的崛起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之上的,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南北地区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也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扩张。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从东周末年开始,匈奴逐渐壮大,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袭击长城,直到唐朝安史之乱都仍旧是中国的威胁。

同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对中原地区发起了进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著名的有元朝、金朝和蒙古帝国的建立。

三、南方民族的反抗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也发生了重大民族迁移,这些南方民族的反抗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南方地区多山区和水路交通,因而产生了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南方民族并非弱小,他们往往通过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著名的南方民族有楚、吴、越、闽等地区的民族。

其中,楚国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南方国家。

吴国在汉代建立东吴政权,维持了三十年之久。

越国曾经长期抵抗北方严酷统治,苏轼所作的《赤壁之战》就是以越国抗击中原的战事作为主题。

在明朝中叶,闽南民族反抗的浩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型民族战争。

这些反抗引发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XX
XX
小无名 DOCS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0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分

先秦时期的定义与历史范围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起始于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 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市场交易活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市场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特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犁耕、灌溉技术等
• 铁器制造、冶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手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铸造技术、陶瓷技术、丝
等伦理道德
• 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及其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影响
• 有青铜器、陶器、丝织品等艺术品
• 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 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陶器等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意义
• 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对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时期的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

先秦时期塞种人之族源及其东渐问题_曾宪法

先秦时期塞种人之族源及其东渐问题_曾宪法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1No.2先秦时期塞种人之族源及其东渐问题曾宪法(国际关系学院管理系,北京100091) 摘要:先秦时期塞种人在西域建立了若干“行国”和“城邦国”。

但关于其族源及其东迁问题始终存疑。

从历史、考古、人种、青铜文化、地质地理、气候、海侵、民族迁徙、社会民俗、民族语言的分布等诸多方面,结合历史文献和对大兴安岭到喀尔巴阡山的实地考察,我认为,所谓塞种,即古西徐亚人,4200年前,由于气候异常,导致黑海、里海低地发生海侵,被迫迁出西徐亚陆台和黑海与里海低地。

从那时起,“自由的西徐亚人”足迹遍及包括西域在内的欧亚草原。

关键词:西域;古西徐亚人;考古;青铜文化;西徐亚陆台;海侵;民族迁徙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1)02-0047-08 自张骞出使西域归,“塞种”人方见著录于中国史籍:“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

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

”①“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宾。

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②“乌孙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③上征数语内涵丰富。

迨至近世以迄今日,经中外历史学者的共同努力,方有较为全面的破解。

但在其族源及其迁徙的诸多方面,史学界歧议仍然甚多,难衷一是。

一、关于塞种人何时出现于中亚及西域的几种观点 所谓塞种,就是波斯人所说的Sacae(撒卡依),时又称作Sa gas,拼写作Saka,也即中国人所说的塞卡。

希罗多德指出:“波斯人是把所有斯奇提亚人都称为撒卡依人的。

”④因此历史上所说的塞卡(Saka),就指的是Scythia,塞卡人就指的是Sc ythians。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民族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1)先秦时期:①炎黄融合,形成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

②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华夏族和周边各族的融合。

(2)秦汉时期:①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

促进边疆开发。

②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在西域、西南、百越地区设置机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

②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促进自身进步。

(4)隋唐时期:①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许多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②由于交通发达,汉族和少数民族加强联系。

③中央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②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

③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族融合高潮,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构成相对固定下来。

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③版图最终奠定。

④各民族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7)新中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历代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南方凤凰台P15)三、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南方凤凰台P16)四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1)秦朝: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X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初探

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初探

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初探摘要:中国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各有特点,本文试图认识我国民族格局的形成,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这是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军事因素、政策影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民族格局;演变;形成原因1 引言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辽阔,内部地区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各具特色。

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2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分布总体上讲,先秦时期是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定型前的萌芽时期。

秦汉大一统时期,为华夏族形成一个庞大而紧密的主体民族创造了条件。

从此,秦汉统一的版图也就成了华夏族聚居区的地域范围,从而为新的民族分布格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民族格局破裂与重组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掀起了我国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尤其是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中原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胡汉杂居局面。

由于胡族大量内迁,中原战乱不已,晋末永嘉之乱后又掀起了中原地区汉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

北方汉族人口的大量南迁,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格局影响颇大。

我国南方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各民族容易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聚落区,因而南方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特征较为明显。

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加之汉族人口不断进入南方少数民族聚落区,南方少数民族如山越、俚、僚、蛮等族也不断出居平地,与汉族成犬牙交错居住的态势。

民族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动使得各个地区的民族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初步成型。

四裔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始祖

四裔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始祖

先秦时期,除了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之外,其四周还广泛分布着一些别的民族,史书将之统称为“四裔”,也称“四夷”。

居于东方者称“东夷”,居于南方者称“南蛮”,居于西方者称“西戎”,居于北方者称“北狄”。

根据《礼记》记载:东夷与南蛮“被发文身”(长发纹身)、“不火食”(不知用火);西戎“被发衣皮”(长发而穿兽皮);北狄“衣羽毛穴居”(穿鸟羽,住地穴)、“不粒食”(不以五谷为食粮)。

这四大民族集团后来分别演化成中国今天的各少数民族。

东夷先秦时期居于中国东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

夏朝时称堣夷、莱夷、淮夷、风夷、黄夷、于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商朝时称蓝夷、尸方、儿方、人方、班方、林方、盂方,周朝时称淮夷、徐夷及郯、介、根牟、莱、莒、舒、庸、舒鸠、舒廖等,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淮一带。

春秋战国以后,东夷民族逐渐与中原居住的夏族融合,成为夏族的一部分。

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约为3900-3500年。

其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平度县东岳石村,典型的文化特征为夹砂褐陶和泥质黑灰陶,半月形双孔石刀、带亚腰及竖向浅凹槽石斧。

另外还发现青铜小刀、锥和镞等,是山东地区最早的青铜器。

西戎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戎。

夏朝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现时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面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

齐家文化是西戎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

经发现的文化遗址分布在甘肃和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的广大地区。

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并存,反映出西戎民族的社会发展并不一致。

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普遍使用铜器的一种文化,被视为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

北狄先秦时期居于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北狄。

夏朝时称皮服岛夷,商朝时称熏育、严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御方,周朝时称熏育、严允、犬戎、肃慎、北戎、山戎、赤狄、白狄、东胡、林胡、楼烦、匈奴,主要分布在现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秦汉民族关系改版

秦汉民族关系改版

二、匈奴 1、西汉与匈奴 【谩书之辱】
匈奴冒顿《遗高后谩书》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 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 所有,易其所无
匈奴铜剑
四虎咬一牛金饰牌,战国, 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出土
吕后回书:年老气 衰,发齿堕落,行 步失度,单于过听, 不足以自污
二、匈奴
1、西汉与匈奴
【反击匈奴】
前133年,武帝用聂壹策 聂壹,雁门马邑人,汉武帝时人。著名 谋匈奴,失败,军臣单 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 于与汉决裂。 赵信城 前 127年卫青夺回河南地 的休养生息, 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 汉武帝时期毅然 获休屠王二金人,又出 北地,夺回祁连山和河 改变对匈奴的 西,设五属国,置河西 和亲政策, 四郡(武威 张掖 酒泉 开始全面反击匈奴, 敦煌) 前 119年,卫青由定襄进 期间共发生过三次 至赵信城,霍去病出代 大的战役。 郡,打破左贤王,北征 至瀚海。
前138年,闽越发兵攻东瓯,汉武帝发兵,闽越退兵。
被迁到江淮间融合于汉。
勾践 后人 无诸 闽越王 摇 东海王 繇君丑 余善 越繇王 东越王
一、越族与蛮族
南越王宫署,1977年广州发现 南越王宫走道,1995年发现宫署 全址,是最早的御花园遗址,秦 汉唯一的石构建筑
1、越族
五铢钱纹铜鼓,1954年发现于 广西,高57厘米,反映了当地 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
汉代乌孙贵族木椁墓,1962 年发掘于新疆昭苏县,高越 10米,周长约200米。
三、西域诸国
2.与乌孙的和亲 汉武帝时期, 为了彻底击败匈奴, 北道 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小国, 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 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
南道 (公元前105 年)
汉武帝嫁江都王女刘细君于乌孙王昆莫,以为和亲。 昆莫年老,使细君嫁其孙岑陬;细君死,又以楚王刘戊女刘解忧嫁岑陬。 岑陬死,解忧嫁其叔父之子翁归靡,生三男二女,后又嫁岑陬之子泥靡; 解忧女仆冯缭,嫁乌孙右大将,称冯夫人;在安抚乌孙上颇有贡献。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疆域是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在历史时期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的统治范围,都是中国历史疆域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疆域是在东亚大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在中华各民族长期融合的坚实基础上形成的,它奠基于先秦时期,经过秦汉至明清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到18世纪清朝康乾盛世时最终确立。

中国历史疆域西达葱岭以西和巴尔喀什湖,东到库页岛,北抵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外兴安岭,南包南沙群岛。

第一节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一)东北边疆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夏朝的疆域东北已达今河北中部,商周更达到河北北部。

活动于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地区的肃慎在周成王时已对周朝贡,周王朝的势力远及白山黑水之间。

战国时,燕昭王击退东胡,打败朝鲜,“东有朝鲜、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管理北部、东北地区,并筑长城东至满番汉,即今朝鲜清川江口。

高句丽、秽貊、朝鲜诸部地区均归燕统治。

唐朝以后,契丹族、女真族建立的辽、金先后统一东北,其东北疆域北越外兴安岭,东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南跨鸭绿江、图们江与高丽接壤。

元朝继承辽、金东北旧疆,在东北置辽阳行省,管辖范围北越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骨嵬),南界双城(今朝鲜永兴),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分属于开元路、水达达路。

元朝还在黑龙江口努尔干(今特林)设置征东元帅府,镇抚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

永乐初,女真三部“悉境来附”,永乐七年(1409)明朝在远征东元帅府旧地设置努尔干指挥使司,其管辖地区“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尔干北海,鄂霍次克海以西、日本海以北的广大地区均为明朝疆域。

“永宁寺记”、“重建永宁寺记”两碑,是中国东北历史疆域的铁证。

清朝非常重视对东北边疆的管理。

康熙元年(1662)改置宁古塔将军,十五年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二十二年又析置瑗珲将军(亦称黑龙江将军),辖区范围东至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北越外兴安岭,南隔鸭绿江、图们江与朝鲜为邻。

先秦时期的民族状况和民族关系

先秦时期的民族状况和民族关系

先秦时期的民族状况和民族关系蒋佳妮黄小娟前言先秦时期指的是传说时代至公元前221年,相当于夏、商、周、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是中华的各民族起源形成、初步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单一的群体在共同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具备民族要素,从族体走向真正意义的民族的过程。

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在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先秦时期不仅仅是华夏族(汉族前身)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其他少数民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要了解先秦的民族关系,首先需要我们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民族状况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本次课程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对各阶段的民族状况予以阐述,最后归纳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内容和特点。

先秦的民族状况(一)民族的定义(什么叫民族?)在古代文献中虽然有“民族”一词的蛛丝马迹,但是“民族”一词却非“千百年来大家习用”。

检诸史料,先秦时期为“族”,秦汉以后为“族”、“氏族”、“部落”、“部族”和“种族”,“民族”一词是晚清以后开始通用并作为追溯历史上“族类”共同体的名词。

有西方学者认为民族的构成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特质有八:其始也同属一地;其始也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则是1924年孙中山给“民族”下的定义。

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归纳各方学说,我们把民族的概念定义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二)夏朝主要的民族状况夏朝建立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开拓,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先秦时期,在我国华夏文明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中华民族自身优秀文化的发展史,而且也有不少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史。

而先秦时期,就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首先,先秦时期,有利的地理环境为民族交融提供了条件。

先秦时期虽然政治上仍未统一,但多条河流汇集在中原以及两河流域,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多源发展,为丝绸之路提供了上乘的交通网。

这种分布状况也为先秦民族之间的交流及融合创造了可能性。

其次,先秦时期的文化多样性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先秦时期,出现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体制和宗教信仰等,使邻近易民族之间可以自由交流,从而产生了跨民族的文化融合。

例如,秦朝不但用“中原文明”改编汉语的语法,而且在文字符号的存在上,充分运用各民族的文字,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字文化。

第三,先秦时期,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交流互动,也助推了民族文化融合。

当时,很多民族通过贸易关系相互学习,并见识到不同的文化,从而产生了交流,乃至融合。

例如,秦朝期间,由于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外商品和文化随着贸易活动不断流入,使得独特的中西文化在先秦时期发挥出了其作用。

最后,先秦时期的军事扩张也加剧了民族的交融。

当时,秦朝通过活动军事手段,统一了中国部分地域,同时也将原本不同的民族收入其中,从而实现了多民族的融合。

总之,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受到地理环境,文化多样性,贸易往来以及军事活动等影响而发生的,它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各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其彼其间联系的日趋增强,是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而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秦皇朝的成立,又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域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长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

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

其中大的部族,依其散布地域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份。

于越:一作於越。

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散布在今浙江一带。

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①。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成立的。

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

从此,于越便逐渐分离,“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①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兵灭楚。

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域,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降越君,置会稽郡”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

以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曾亲临于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立〕于越东山上”③。

又曾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

《越绝书·别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

秦始皇刻石徙之。

”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

东瓯和闽越:东瓯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散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民族变迁与分布
先秦时期是华夏族系最初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尧的主要活动区域陶唐国在平阳,舜的活动区域虞国主要在山西南部地区,禹的主要活动在平阳、阳城、阳翟、安邑等地,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区。

一般认为先秦夏、商、周三朝主体人民为华夏族系,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和中下游之间。

我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及华夏与蛮夷戎狄民族集团情况的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言及帝尧统治时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2]虞舜统治期间,重划天下为九州,又把各地区按距离都城远近划分为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史载“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据此可以推知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据《禹贡》记载,夏朝时华夏民族集团周边各族的情况是:冀州东北部有“岛(鸟)夷”;青州滨海之地有“嵎(堣)夷”、“莱夷”;徐州淮水边有“淮夷”;扬州海岛上有“岛夷”;梁州有“和夷”;雍州西南部有“三苗”以及西部有“昆仑、析枝、渠搜”等。

此外四周还有一些著名的邦国,如有扈氏、斟寻氏、有过氏、有仍氏、有rong氏、有莘氏、有邰氏。

商代有“九夷”、“十蛮”,它的民族分布的情况是西北方的土方、鬼
方、羌方、犬戎、熏育(荤粥),北边的猃狁、燕,东北的肃慎、孤竹,东南方的蓝夷、夷方、虎方、班方和盂方,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鬃、微、卢、彭、濮八族,西边的周、氐、昆夷等
周朝境内的民族构成情况更加复杂。

经过夏、商二代,华夏民族集团有了长足发展,周初“周礼”的形成,标志着华夏族最终形成了[3],而蛮夷戎狄民族集团内各民族尚在形成过程中。

周朝的民族分布情况是东有齐、鲁、曹、宋、滕、薛、皱、莒;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北面为肃慎、孤竹、鬼方、北戎、犬戎、翟、羌等部落和方国,南方有荆楚、濮、巴、蜀、淮夷、徐夷等部落和方国。

民族变迁
史前时期,我国境内已出现了小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

黄帝时代,随着各地交流的初步开展,孕育了最初的人口流动。

尧舜时代,人口流动已屡有发生。

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与势力的强大,夏族逐渐向四方扩展殖民,导致夏族成员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夏亡国以后,相当一部分夏族人选择向外远徙,迁徙方向主要是晋陕地区、东南江淮地带,另一部分可能向西南地区迁徙。

商族以善于迁徙而著称。

先商时期,商族在不断迁徙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推翻夏王朝。

商王朝建立之后,不断向外扩大势力范围,伴随的就是商民族向四方的迁徙发展。

此外,龙山文化晚期和夏商时代,北方民族曾大规模南下迁徙。

周族在先周时期也是在不断迁徙中发展起来的。

西周时期,民族迁徙达到高潮,周族人被迅速分散到东方广大区域。

与此同时,亡国后的
殷遗民被迫迁徙到指定区域,部分商族人因惧怕周人的迫害和报复而远徙他乡;东夷、西戎集团也有一定规模的外迁举动。

东周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迁徙更加频繁。

中原族群逐渐向黄河中下游以外的区域如东北西部、晋陕北部、甘青地区和长江流域迁徙,同时西北、北方地区的戎狄也在向黄河中游的广大区域内迁。

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

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相互兼并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

春秋初年,西边的戎和北边的狄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四周夷狄趁全国动乱之机纷纷入侵中原,以致“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这就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互动的客观反映。

进入中原地区的蛮、夷、戎、狄大部分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
⑴有利于缓解人口过剩的压力
⑵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⑶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先
进农业技术的传播。

⑷有利于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⑸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奠定了我国目前民族的基础,形成了我国
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⑺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尊重、共同繁荣,增强民族
凝聚力
民族的迁徙,促进和形成了民族的交往和杂居,推动了有关民族之间在族体上的吸收、融化和整合,使我国各民族在族体上发生了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