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合集下载

从《展子虔游春图》谈美术鉴赏

从《展子虔游春图》谈美术鉴赏

从《展子虔游春图》谈美术鉴赏中国古代就有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传统思想,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人都对山水有着不同的看法,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展子虔游春图》作为中国山水画正式成为一门画科的代表作,相信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国画的艺术,从而学到更多美术鉴赏的技巧与方法。

1、《展子虔游春图》简介及特点经宋徽宗题名为《展子虔游春图》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该画为长卷,绢本设色,横80.5厘米,纵:43厘米(《游春图》原属张伯驹先生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画面上湖光山色,春光明媚,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以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这幅画作的问世,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2、自身感受该图的整体画面呈现一种宁静自然、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情景,图中的人物都显得那么轻松自在,画面和谐;图中的山水虽然显得有些粗狂,有点从“大处”着眼,而不拘泥于“细节”,但是图中的线条却明显的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线条出现了轻重、顿挫的变化。

在着色的处理上,画家考虑的是如何将青绿设色法用于对自然的表现:画家以线勾出轮廓,一层层地染上花青、翠绿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层石青、石绿,最后以墨或赭石重勾轮廓。

在远近山峦、山脚堤岸施以有深浅厚薄种种变化的颜色,山脚处的泥金、白色的桃花以及人物衣着的颜色都增加了画面色彩的节奏感,与单纯平涂的图案式画法大相径庭。

《游春图》鉴赏

《游春图》鉴赏

《游春图》鉴赏《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

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

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

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

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

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

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11. 《游春图》/展子虔《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12.《历代帝王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绢本,设色,现存后人摹本。

画面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

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

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

《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13.《步辇图》(局部)/阎立本《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

渤海(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展家村)人。

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历北齐、北周入隋,他多才多艺,对各种画类几乎无所不能。

他画人物,画立马,画山川,都形象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特别是他描绘贵族游春情景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之一,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们今天难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趋向成熟过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样的呢?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中可领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这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

也就是说,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虽然勾画已经较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

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

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

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但却有置景阔大、气宇轩昂的大场面,这就是画史中所说的“咫尺千里”。

这一点是西方画家无法与中国画家相媲美的。

图绘江南早春二月,树叶吐绿,桃杏争芳。

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间,水面宽阔,微波皱起,有游艇轻泛。

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观赏春景,或步行伫立,或主骑马而仆随后。

小桥连岸,坡后有农舍,而山谷中则寺庙隐现。

人、马、舟、桥与山石、树木、江水的比例已经十分合适,树、石近大而远小,江水斜下,两岸错落,树林密布,白云缭绕,显得疏密有致,透视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也十分恰当。

江水满勾起伏荡漾的波纹,渐远渐淡,天际水天一色。

山石树木以细劲流利的墨线勾勒,但无皴笔,树身染深赭色,树叶染浓绿。

中国好字画鉴赏游春图

中国好字画鉴赏游春图

中国好字画鉴赏展子虔游春图煦暖的春风,悠悠的春水,粼粼的波光,浪漫的桃花,葱翠的树木,萋萋的芳草…这旖旎的春光,迷人的春色,勾起了人们的游兴,你看——四人策马,二人漫步,悠闲自在,漫不经心地行进在通幽的曲径之上。

在这诗意般的日子里,能不令人陶醉吗?掩映在乔林嘉树、碧草丛花中的是一座竹篱小院,那家的女孩子穿起红裳,伫立门前,令人想起唐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

她在观看游人,游人在赏春色,当然也在欣赏她。

她原本就是一片美丽的春色,是超脱于万绿丛中的一点靓红,她又与连天的春色融为一体。

一叶小舟荡漾在春波不兴的湖面,船舱中坐着三个女子,其中一个女子遥指远方,这满目的繁华,比起清寂的春闺,不知要胜出多少倍。

要不是在船上,她们一定会欢呼雀跃。

那船尾的艄公,不紧不慢地荡起浆,一派怡然自得。

绿荫深处,依山筑阁,临水营庄,有彼此二人,吟赏烟霞。

对此名山秀水,真令人悠然远想,飘飘乎有凌云之意。

这便是《游春图》这幅画所体现的山水意境,六朝绘画中山水树木仅仅作为人物的陪衬,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游春图》虽然也有古风的残余,带着早期山水画的一些特点,但它是一派明丽湖光山色之下展现人物的活动—游春,无论人的活动多么丰富,人的身份多么尊贵显达,在大自然面前都会感到渺小。

画中的山水、树石、人物、鞍马、船只、房舍等物象,大小比例正确,远近透视合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春图》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隋代从展子虔的时代开始,中国画家的兴趣已由人而转向自然,开始与自然亲近,与山水神交。

《历代名画记》云:“展子虔历北齐、周、隋,在隋为散大夫,帐内都督。

”他的画独创一格,有心的作风,故《后画品》说:“董伯仁与展子虔皆天生纵任,亡所祖述。

”《宣和画谱》云:“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这个描状,恰好可用在形容《游春图》这幅画上。

《游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名画家的第一幅画,同时,也是第一幅重要的山水画,因此,显得特别重要。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局部《游春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游春图》局部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游春图》局部《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

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

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

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

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啥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啥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游春图》无论是后世对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研究还是对绘画技巧的运用和模仿都意义重大,这幅山水画还展现出了高超的画技,完美的展现了山水与人物的关系。

图为水天相连。

湖面上有青山,湖水和谐,有文人在小道上骑马或在湖边驻足,有美女在水面泛舟。

风和煦,水面微波粼粼,岸上桃花杏花开,绿草青青。

画家用绿松石强调风景,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充并染干,远远望去全景尽收眼底。

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之先河,在早期山水画中很有代表性。

这幅画是詹子谦唯一一幅传世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现存最古老的画卷。

类似于《千里江山图》的山水画有哪些?类似山水画有:隋展子虔的《游春图》隋代是青绿山水画形成的初期阶段,展子虔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

故宫博物院仅存有他的绢本设色《游春图》一卷,上面有宋徽宗书“展子虔游春图”。

生动描绘了春光和煦、山野清新、水波涟漪的美景。

在绘画技巧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青绿勾填的方法。

画面造型用笔细劲爽利,勾线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近树枝干穿插有序,远山上的树丛则只以墨圈涂而成。

山间踏春的游人直接用粉点染,精细生动。

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唐代是青绿山水画繁荣兴盛的时期。

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画则最具代表性。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画面意境开阔,长松秀岭,岸经曲折,碧殿朱廊,丛林掩映,人行其中,妙趣昂然。

风帆点缀于浩浩江天之间,烘托出浓厚的诗意画意。

纵览全图,画笔虽然工细,但气势雄壮,可谓唐代山水画之杰作。

画中崇山峻岭,云雾辽绕,络绎不绝的帝王一行人马,情态迥然,散行于其间。

画中人物,远近行止,变化统一,主次分明,动静有致,精妙之极。

难怪张彦远说他“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二李”把展子虔的青绿山水推向了一个高潮,形成了盛唐最具影响的山水画派。

《游春图》作品欣赏

《游春图》作品欣赏

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游春图》作品欣赏,欢迎大家来学习。

《游春图》作品欣赏
《游春图》
画家介绍:
展子虔(约公元531—604年前后),展子虔在绘画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与顾恺之等齐名。

展子虔经历过北齐、北周、隋等诸多朝代,在北周灭亡后,应隋文帝所召,入隋朝人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务。

在《后画品》有这样一段描绘展子虔的语句:“触物为情,备该绝妙。

尤善楼阁,人马亦长。

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由此可见展子虔所擅长显得内容正与《游春图》的表现形式相吻合,展子虔不仅善于画山水楼阁,也擅长于描绘人物,所以说展子虔是一位较为全面的画家。

作品介绍:
展子虔的《游春图》所描绘的是桃杏争艳、寒意轻携的二月风光,画中的文人仕女各具雅态,人马、江舟、房舍、山路等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

画中的人们踏歌欢游、一路欢笑,彰显出一片春天的气息。

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布局特别好,既有山川风骨、江水血脉,又有桥屋树苔之静,更有人马云舟之闹,让人极为向往。

展子虔的这幅作品是绢本设色,画面采用对角式的布局方法,画面的右上为群山叠嶂,树木成林;画面的左下是一片低矮的岸边,岸上生长着各式各样的树木,有人分别在右上和左下的岸边踏青春游,让人有一种身入其境的感觉。

展子虔的这幅作品在山石树木方面,采用了勾、染画法,画面的颜色以青绿为主,表现了初春的秀美颜色。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游春图展子虔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是现存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也是卷轴山水画最早的杰作。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北周末隋初画家。

渤海 (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最擅山水、楼台亭阁。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

其画风继承了顾恺之的特点,笔调工整,法度严谨。

对隋代绘画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世人誉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李思训立轴纠木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

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

画树、松已用交叉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李思训(653—?1 8),唐代书画家。

宇建,一作建景,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

宗室,孝斌子。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善用小笔硬画的技法。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

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明董其昌则推之为“北宗”之祖。

下:江帆楼阁图辋川图(部分) 王维绢木设色 (日)圣福寺藏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

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

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

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踏春而行——展子虔《游春图》中国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山水画更是中国画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

但是在隋代以前的早期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

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处于大动乱时期,老庄回归自然的思想抬头,许多文人学士避世于山林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出现了。

对早期的山水画,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往往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头上的树木象伸出的手指一样,显得笨拙幼稚。

这样的山水画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隋代展子虔所画《游春图》了。

《游春图》已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它在绘画史上,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由“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作为人物配景的稚拙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

画面上湖光春色,明媚艳丽,舟与人物画法工细并点以重彩。

花树繁密,树干空勾轮廓,并用青绿赭石涂染。

细线圈出高峰树苔、深青填入,画法古拙。

从此画看,隋代山水画已有创新。

展子虔开始运用透视原理,利用近大远小的比例画出空间深度。

唐人说他的画“远近山水,咫尺千里”那种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境界。

在画法上,有勾无皴,用粉点染人物树干。

由此,“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逐渐开始。

这幅画中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游人们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的情形。

青山叠翠,水波荡漾、桃花绽放、绿草如茵,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还处于钩线填色的阶段,各种皴法尚未形成。

山石用方直的细线勾勒,坡面着石绿,坡脚着赭石,树叶一种是用墨线勾勒然后点色,一种是直接用色笔钩点成形。

虽然仍是比较稚拙的表现手法,但《游春图》显然已经摆脱了早期山水画的那种树大于山,船大水小,无法泛舟的局面,在山、水、人、树的比例上都已排布得十分恰当,特别是它那古艳、富丽的装饰趣味,已显示出唐代金碧青绿山水画的雏形。

《游春图》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画面山形耸峙,水波浩淼,万木复苏,祥云涌动。

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

02-1隋唐五代时期-展子虔和《游春图》

02-1隋唐五代时期-展子虔和《游春图》

下村
这岸可见四个骑马人和 随从,欲游深山,或欲 度小桥,山中卧有一农 舍和一红柱殿宇。
画上有宋徽宗赵信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 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题
下村
• 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
拓展内容
名画背后的故事
《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后。明朝初 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 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 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 到行笔的轻下重村、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 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 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 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 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关于《游春图》流落后最终入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
1924年的十一月,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逃往天津之际带走了许多文物,其中包括展子虔的游 春图;在伪满洲国建立后,这批书画便跟随其下来村到东北。1945年伪满洲政府覆灭,溥仪再次 出逃,此次形势严峻使其未能顾上带走文物,包括《游春图》在内的1200余件书画散落于通 化、长春一带。
Thanks
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将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又自号“春游主人”。
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 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
但《游春图》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进入故宫后,这幅字画已破烂不堪,经研究,故宫博物院决定此画由杨文斌师傅负责,徒弟 徐建华做助手。杨文斌在当时有“装裱界的梅兰芳”之称,故宫里80%的画都是经他之手。 可即使如此经验丰富的装裱师傅,面对《游春图》依旧难以下手。

古代中国画赏析之二展子虔《游春图》

古代中国画赏析之二展子虔《游春图》

古代中国画赏析之二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约545-618),隋朝画家,他历经北齐、北周这些战乱频仍的短命朝代,至隋被文帝所召,历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进入隋朝的时候,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辗转流徙的生活,和平到来了,他的艺术也成熟了。

展子虔是个全面的画家,像人物、车马、台阁、佛像他都能画,不过,他最擅长的还是山水。

山水画在展子虔之前尚未独立,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物是绘画的主体,山水不过是人物经历悲欢离合时的环境,注重的是装饰效果,不大在意比例的合理性,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而展子虔呢,从他仅存的画作《游春图》看,已经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是有独立品质的山水画了。

可以说,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游春图》在空间处理上,山势的高低远近层次分明,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势,但从台阁、舟马、人物的分布上看,依然有从魏晋时期人物画脱胎出来的痕迹; 树木的画法摆脱了“伸臂布指”式的概念化处理,可山头树木的布置平板单调,明显是从早期人物画中转化出来的。

而水纹和云纹的描绘,与魏晋时代的壁画也多有近似之处。

在线的运用上,画家注意把握轻重顿挫等节奏上的变化,用笔劲挺,山石有勾无皴,色彩以青绿为主,大体上用的是魏晋时期随类赋彩的方法。

《游春图》作为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明显有一种新旧杂糅的过渡感在里面。

由此可见,艺术面貌的改变,往往都是一种渐变的发生,这种中间的过渡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游春图》,虽然是从旧的传统中转化出来的,却开启了山水画独立发展的新方向。

可以说没有展子虔,就不会有唐代继之而起的李思训,李道昭的青绿山水。

“没有他,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所以人称展子虔为“唐画之祖”。

下面我们来看《游春图》。

春天,风吹绿了群山,山顶的树木因为离太阳更近,而早早地绿了。

桃花开了,遍布于山角、岸边、皋上,花朵虽然稀疏,却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地绽出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春水荡漾,连绵的波纹浩荡而没有止境,在微风的吹拂下,向着无尽的远方流去。

展子虔的《游春图》

展子虔的《游春图》

展子虔的《游春图》隋代展子虔在我国美术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游春图》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画卷,也是我国青绿作品中里程碑式的开创。

本文从展子虔的生平、《游春图》的艺术特色、对后世青绿山水画发展产生了影响《游春图》长80.5厘米,宽40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描绘的是初春二月游玩的场景。

《游春图》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将山水画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而在这之前山水只用作人物画的衬托。

《游春图》中表现的视角更宽广,人物不再占有主体地位,主要表现的是山石、树木和云水,人物在画面中只是作为点缀,不再刻意描写,与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南北朝时期风格截然不同。

在此之前,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了,"以形写神"的观念已有,各类素材在画面中都已经出现过,但这些素材能够在一个画面中出现是之前画作中没有过的,也打破了之前特定的模式,使其面貌一新。

《游春图》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方式,在画面中近实远虚,近大远小,通过山石的转折把画面往后推进,形成前后关系,通过水的遮挡,让画面中的层次更加丰富,显示出层峦叠嶂之景。

在水系中点缀人物、小船、楼阁,所有景物在整个画面中恰到好处。

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展子虔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的神态等,在画卷中,虽然人物形象的轮廓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神态,每个人物的风格也略有不同。

在笔墨上,整张画面的山石全部用线条勾画出来,没有一点的皴擦,勾出山形态之后再用石青、石绿色分染,山脚下用泥金分染,在山石的勾勒上注意了山石的变化,行笔运笔上变化多端,很好地表现出了山石的质地,画面节奏感十足。

水在整个《游春图》中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画面,在水的表现上有湖水、溪水,还有瀑布景观,各具特色,动态静态相结合,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

用笔上更体现出"骨法用笔"。

"随类赋彩"的法则使青绿山水画区别于水墨以及其他形式的绘画,表现青绿山水独特的美。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doc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doc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展子虔(550-604 )隋代杰出画家。

渤海( 今山惠民何坊展家村) 人。

他是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北、北周入隋,他多才多,各种画几乎无所不能。

他画人物,画立,画山川,都形象生、逼真,呼之欲出。

特是他描族游春情景的《游春》,是我国在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卷山水画之一,后世山水画的展影响很大他在中国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

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最古的卷山水画,也是我今天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向成熟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的呢?据唐彦的《代名画》:“ 其画山水,若犀,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晋画家之的《洛神》卷中可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

也就是,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然勾画已前致,但在比例上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低矮似是土堆。

画面平直,富装感然而缺乏空感。

但展子虔的《游春》大有改善。

43 厘米,横 80.5 厘米,本,色。

藏北京故博物院。

《游春》以春游主,画幅不大,但却有置景大、气宇昂的大面,就是画史中所的“咫尺千里”。

一点是西方画家无法与中国画家相媲美的。

江南早春二月,叶吐,桃杏争芳。

一水自左上流下中,水面,微波起,有游艇泛。

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春景,或步行立,或主而仆随后。

小岸,坡后有舍,而山谷中寺。

人、、舟、与山石、木、江水的比例已十分合适,、石近大而小,江水斜下,两岸落,林密布,白云,得疏密有致,透的空感和深感也十分恰当。

江水勾起伏漾的波,淡,天水天一色。

山石木以流利的墨勾勒,但无皴笔,身染深赭色,叶染。

山石通体染淡赭色后,石脚染重赭而石身敷青重彩。

小杆及寺廊柱填朱砂,而人、、白云填以白粉。

整幅画山石木的色彩郁,但由于中大片水色的清澈相映,得而不俗。

不,此尚有不足之,如的造型嫌,枝干少化,叶已精至双勾法,但大都平铺而欠生动,而远树则处理稍觉简单,更多装饰意味。

故宫博藏隋朝游春图

故宫博藏隋朝游春图

故宫博藏隋朝游春图
这件《游春图》纵43cm,横80.5cm,它描绘的是春光明媚之下,人们郊游踏青的情景。

画面以山川为主,人马形状点缀其间。

你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人马虽小如豆粒,但绘画得一丝不苟,形态逼真。

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条斜径,路随山转,自到妇人立于竹篱之前,才显得宽展。

山上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水中布篷游艇,容于其中。

下端一角,便是满坡花树,围绕山庄,描
绘出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

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画中行笔有轻有重,粗细、顿挫自如。

画卷以青绿为主调,色彩厚重,其间又以红、白等色点缀,使整体画面和谐而又有所变化。

鲜艳明亮的色彩,烘托出秀丽山河春意勃发的生机。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人物故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在此之前,依附于人物故事画的山水画,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古人的说法,叫做“人大于山”,说明在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物或其他物件的关系上,以及远近、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画家还没有找到适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描绘壮阔秀丽的山川形貌。

《游春图》即反映了山水画处于变化发展阶段的特点。

《游春图》上并没有绘画者的款印,作者一直不能确定。

到了北宋,文人皇帝宋徽宗把《游春图》鉴定为展子虔(qián)所画,但还有争议。

展子虔是渤海人,渤海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信阳。

他的生卒年不详,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隋朝三个时代,还曾在隋朝为官,并在长安(西安)、洛阳等地的寺庙画过壁画。

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特色□郭宇卿摘要:展子虔是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其《游春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

各个画派的山水画构成各不相同,该文侧重于对山水画家、画派、作品、风格的赏析,研究《游春图》的整体布局、笔法运用等,阐述展子虔的技法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展子虔游春图山水“青绿法”是隋代画家山水画创作的独特技法,在众多画家中,展子虔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家。

展子虔善于创新,常运用新颖的技法。

他的代表作《游春图》题材新颖,注重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但是自隋代统一南北后,展子虔的绘画思想即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

一、隋代展子虔生活背景与隋代的“界画”相比,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与技法更显成熟。

展子虔尤其擅长描绘故事人物、山水、亭台楼阁。

《游春 图》较六朝前山水画相对成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作品。

其对事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并且在色彩的运用上偏重于青绿山水。

二、隋代画家艺术创作特色隋代的艺术氛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密不可分。

在当时,界画、壁画以及山水画盛行。

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的稚拙阶段已经结束,“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风格开始盛行。

展子虔是一位知识渊博、有才气,尤其精通描绘山水的画家。

以人物论,当时西域一些画家所作绘画多描绘西域风俗,如尉迟跋质那,尤其擅长绘画西域风俗画。

展子虔细描色晕,所画作品却神意具足、精妙绝伦,他人难以效三、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形成过程纵观我国绘画史,隋唐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画家运用的山水技法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山水画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隋代,除壁画外,卷轴画也已风行。

《游春图》的出现,使青 绿山水发生了质的改变,代表山水画逐渐走向成熟,向着金碧山水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

作为展子虔的突出成就,《游春图》这幅卷轴画是画在绢上的,有别于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

1•笔墨技法展子虔在《游春图》中,均用细笔勾画山石,虽不加皴法,却显得苍劲有力,笔墨丰富。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约531—604前后),渤海人。

展子虔在绘画史上地位很高,所谓“顾、陆、张、展”之说即是。

展子虔经历过北齐、北周,北周亡后,为隋文帝所召,任过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游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图中除描绘了山水树石外,还描绘了白云出岫,杂以楼阁、院落、桥梁、舟揖,并点缀着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展示出一幅杏桃绽开、绿草如菌、水波粼粼,春风荡漾的春日融融之景象。

此画卷的章法布置则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构图方式,结构层次颇有特点。

它的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的表现,绘有大量的崇山峻岭,展现了一副山峦起伏、峰回百转的形态。

运笔成熟,表现独特。

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上十分敢于并善于创新,尤其善于在细节处用笔。

在绘画山川石木的时候,他善于运用细节,运用细笔勾勒它们的轮廓。

以青绿色以及其他明丽的色彩来展现画面。

青绿重彩,工细巧整。

在隋代之前,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不仅仅在构图、形状、用笔等方面都比较单一,而且在整个画面的用色方面也都十分单一。

而在《游春图》中,其形状不仅仅充满变化,而且在用色上也更加丰富和大胆。

《游春图》除了对画面中的不同物象进行了十分具有特点的用色之外,在赋色上增加各种晕染等方法,使不同对象在色彩表达上显得更加统一而完善。

在描绘松树时,画家并没有以松针来展现,而是用深绿色运笔,在表现其他花木时,画家则运用桃红色、白粉色等来展现,形成单纯而丰富、古朴而艳丽的形象特点。

纵观整个《游春图》,其画面展现的是新绿成荫、繁花盛开、水天一色、深浅莫辨的特点。

而在对人物的描绘过程中,展子虔运用山后白云来展现人物所处的背景,并能够以此来衬托人物游春时的心境。

展子虔:写远近山川,有咫尺千里之势

展子虔:写远近山川,有咫尺千里之势

展子虔:写远近山川,有咫尺千里之势展子虔(公元6世纪后期)〔隋〕渤海(今山东信阳)人,生卒年不详。

历北齐、北周,入隋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官职。

擅画道释、人物、山水及杂画,尤工车马。

人物画描法细腻,随之以色晕开,神采如生,意态倶足;其画山水台阁,写远近山川,有咫尺千里之势;描写车马入神,立马神形生动且画外有情,技艺之高与董伯仁齐名,故史称董展”。

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山水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堪称青绿山水画的鼻祖。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有壁画。

画迹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法华变相图》《朱买臣覆水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石勒问道图》《北极巡海图》等,分别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该画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画法古拙,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局部用金线勾勒,辉煌壮美。

近景树木渐趋写实,远山以花青点苔,人、马、山树比例适度,形态宛然,脱离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在绘画史上地位很高,所谓“顾、陆、张、展”之说即是。

彦惊《后画品》说:“(展子虔)触物为情,备该绝妙。

尤善楼阁,人马亦长。

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虽《后画品》有后人伪作之说。

不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却也记录了彦棕评展子虔的这段话:“僧惊云:触物留情,备该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

”及至再后来的宋代《宣和画谱》也跟着说展子虔:“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可见,问题只涉及《后画品》的作者,于展子虔绘画之能事,还是没有争议的。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元汤屋在《古今画鉴》中说:“展子虔画山水,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

画人物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下为唐画之祖。

隋·展子虔《游春图》

隋·展子虔《游春图》

隋·展子虔《游春图》中国古代名画鉴赏(六)隋·展子虔《游春图》——山水壮阔的画卷《游春图》《游春图》作者展子虔,隋代杰出画家,大约生于公元550年、卒于公元617年,渤海(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展家村)人。

他是现在唯一有详细资料记载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展子虔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他辗转洛阳、长安等地,并在寺院画过许多壁画。

从这些壁画分布的地区来看,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

他多才多艺,对各种画类几乎无所不能。

他画人物,画立马,画山川,都形象生动、逼真,给人呼之欲出之感。

特别是他描绘贵族游春情景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之一,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元人汤里赞誉他为“唐画之祖”。

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

变他不仅善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

在着色技巧上,他用青绿设色。

他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

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则有腾骧[xiāng](意指白色的马)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

”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整体的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境界。

《游春图》局部《游春图》鉴赏此图描绘了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画家表现了贵族游春的主题,以抒情而又近似纪实的手段展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和贵族生活的优雅舒适。

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飞瀑流泉,小桥流水,远山近坡,层次分明。

全图用鸟瞰方式遥摄景物,水面开阔,烟波浩渺,两岸山峦起伏,层次丰富。

《游春图》局部此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

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

渤海(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展家村)人。

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历北齐、北周入隋,他多才多艺,对各种画类几乎无所不能。

他画人物,画立马,画山川,都形象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特别是他描绘贵族游春情景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之一,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们今天难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趋向成熟过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样的呢?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中可领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这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

也就是说,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虽然勾画已经较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

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

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

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但却有置景阔大、气宇轩昂的大场面,这就是画史中所说的“咫尺千里”。

这一点是西方画家无法与中国画家相媲美的。

图绘江南早春二月,树叶吐绿,桃杏争芳。

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间,水面宽阔,微波皱起,有游艇轻泛。

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观赏春景,或步行伫立,或主骑马而仆随后。

小桥连岸,坡后有农舍,而山谷中则寺庙隐现。

人、马、舟、桥与山石、树木、江水的比例已经十分合适,树、石近大而远小,江水斜下,两岸错落,树林密布,白云缭绕,显得疏密有致,透视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也十分恰当。

江水满勾起伏荡漾的波纹,渐远渐淡,天际水天一色。

山石树木以细劲流利的墨线勾勒,但无皴笔,树身染深赭色,树叶染浓绿。

山石则通体染淡赭色后,石脚染重赭而石身敷青绿重彩。

小桥栏杆及寺庙廊柱填朱砂,而人、马、白云则填以白粉。

整幅画山石树木的色彩浓郁,但由于中间大片水色的清澈相映,显得艳而不俗。

不过,此图尚有不足之处,如树的造型还嫌单调,枝干少变化,树叶虽已精细至双勾法,但大
都平铺而欠生动,而远树则处理稍觉简单,更多装饰意味。

比之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尤觉稚拙,但同时却也折射出唐前绘画风格的历史内涵。

艺术史中一般将这张画说成是中国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展子虔是历北齐、北周入隋的画家,应隋文帝杨坚之召,做过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不过有很多学者也对此画的归属表示疑问,认为其中的建筑装饰不是展子虔时期的特色,底本可能是中晚唐以后,而现在看到的这张则是五代或宋的摹本;还有人认为山水并不是展子虔擅长的,此画可能不是他的作品,因为现在将它归在展子虔名下的所有证据不过是手卷上宋徽宗所题“展子虔游春图”几个字与元明以后的文献记载。

虽然疑问重重,但《游春图》仍然被公认为中国早期山水画走向成熟的一个最好的典范。

隋末至唐初,中亚及西域盛产的石青、石绿颜料大量地供应给中原画家,如果往前看看,可以看到《九色鹿经图》中国王等人的飘带用的就是这种颜色。

而在《游春图》里,画家考虑的是如何将青绿设色法用于对自然的表现。

画家以线勾出轮廓,一层层地染上花青、翠绿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层石青、石绿,最后以墨或赭石重勾轮廓。

画家非常注重颜色的变化,在远近山峦、山脚堤岸施以有深浅厚薄种种变化的颜色,山脚处的泥金、白色的桃花以及人物衣着的颜色都增加了画面色彩的节奏感,与单纯平涂的图案式画法大相径庭。

树的描绘也从符号化转为开始追求形上的真实感,棵棵各有姿态,近景一棵大树的叶子色彩的变化搭配将树表现得蓊蓊郁郁,都有了阴晴向背之感。

这些色彩的节奏感与变化、点景人物的写实等等,都是围绕着一点:画家在竭力让画面传达出一种真实的美感,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魏晋时代诗歌从谈玄说道到这时已转向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遂开启山水诗、田园诗的创作,以田舍园林风光、农耕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代表诗人是陶渊明。

文学上的新追求必定会慢慢体现在视觉艺术上,山水画的兴起与之有某种关系,当贵族们开始想在山水中寻找理想与慰藉的时候,便对山水画有了需求,由此,《游春图》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到了两晋南北朝时,虽有一定进展,但在表现手法上,特别是人与山之间的大小比例仍显得很不调和,这反映了那时的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理解及其对美的感受能力还较薄弱。

到了隋代,山水画趋于成熟。

作为代表作品,便是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幅作品越过了那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草创阶段,全幅画中,春山平江、游骑泛舟、人马楼阁及繁密的花树,均合比例,映衬出江水的浩淼、山峦的峻秀。

应该说,这幅画对中国绘画空间美的认识,诗画合律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决定了《游春图》在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幅流传有绪、著录详实的珍贵古画,虽然也有争议,但并不影响我们将其视作几乎仅有的唐前山水画的史料价值。

而从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感悟了一回大收藏家张伯驹的赤子之心。

北宋徽宗最早得到此图,题“展子虔游春图”,钤“宣和五玺”。

此后辗转宫内外。

清乾隆时复归内府。

清末溥仪逊位后,被偷出宫外。

1946年出现于长春的一家古玩店,转到北京琉璃厂的马霁川,意欲高价卖给洋人。

张伯驹闻讯,拍案而起,但马霁川开价八百两黄金。

张伯驹找到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先迫使禁止倒卖于外国人,但故宫博物院拿不出那么多钱。

最后,张伯驹变卖了他的曾为李莲英居住的老宅,加上夫人的全部首饰,终于将《游春图》留下。

1956年,张伯驹将其与其他文物一起献给了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