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宏达,吴洁敏

(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介过程及其贡献:朱生豪是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

Zhu Shenghao's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and his achievements

ZHU Hong - da, WU Jie –min

(School of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to a mas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by Zhu Shenghao and his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1) Zhu Shenghao was the first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s profound works; (2) The quality of Zhu'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dramas is the best till now; (3) Zhu Shenghao was an indomitable national hero who resolved on fill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gaps.

Key words: Zhu Sheng - hao; Shakespeare; drama; translation

朱生豪(1912. 2. 2 —1944. 12. 26) 是嘉兴人民的儿子,也是嘉兴的骄傲。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 年中(1935 —1944) ,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 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然而,他所译的莎剧是在他离世3 年之后出版的(即1947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27 种) ,从此填补了中华文化的空白。

1954 年,在冯雪峰主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31 种。这是新中国给朱生豪的最高荣誉。

1955 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了朱生豪和虞尔昌合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我国终于有了一套完整的莎氏全集。

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家,对朱译莎剧31 种进行校订,并补译了朱生豪来不及翻译的6 个历史剧和十四行诗,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11 卷本。成为读者心目中最喜爱的经典名著之一。

此后,《朱生豪传》、《诗侣莎魂》以及《朱生豪书信集》等相继问世。随着中国莎学的逐步普及,朱生豪的名字愈来愈为海内外的朱译莎剧读者所知晓。朱生豪的动人事迹也愈来愈多地进入当代名家名师的视野。这是淡泊名利的朱生豪生前所未曾料到的。

其中有两件事必须强调:一是1988 年8 月,发行量高达数十万册的《文汇月刊》,率

先刊登了《朱生豪传》的部分重要章节,把此前鲜为人知的莎剧译者的动人事迹公之于众,破解了莎剧译者之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其编者按称:朱生豪为介绍西方最伟大的作品作出不朽贡献。而译述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二是1989 年12 月,在朱生豪逝世45 周年纪念日,中国翻译家协会上海分会草婴、方平等一行20 余人,慕名专程来到嘉兴朱氏故居,给朱生豪遗孀宋清如赠上一幅鐫有“译界楷模”四个大字的匾额,至今高挂在宋清如晚年的卧室。而“译界楷模”则不仅是对朱生豪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

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早在120 多年前就被介绍到中国,而他的作品则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传入我国。从1921 年田汉所译《哈姆莱特》,到1978 年出版莎氏全集,其间经历了57 个年头。这中间,唯有朱生豪是竭尽全力译莎,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为了翻译莎剧、保持莎剧神韵,对莎士比亚作过深入的研究,提出过不少精辟的见解。

朱生豪对莎剧的深入理解,来源于他对莎氏的真诚崇拜、对莎剧的钻研以及和世界各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的广泛比较之上。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接触过《哈姆莱特》和《凯撒大帝》等莎剧英语片段。大学时读过牛津版莎剧原文。上海工作期间,他以世界书局特约的莎剧翻译者身份,搜集了莎士比亚有关资料不下一二百种,阅读钻研莎氏全集十多遍。自称:“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习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①可见朱生豪是一个十足的“莎迷”。

莎剧是人物典型性、内涵丰富性和情节生动性的完美融合。朱生豪对莎剧的笃好,使他连带对文学品类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

读戏曲,比之读小说有趣得多。因为短篇小说太短,兴味也比较淡簿一些;长篇小说又太长,读者的兴味有时要中断。但戏剧如五幕一本的就不嫌太长,也不嫌太短。因为是戏剧的缘故,故事的结构必然是非常紧凑的,个性的刻划必然是特别鲜明的。剧作者必然希望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不懈。因此所谓“戏剧的”一语,必然含有“强烈的”、“反对平铺直叙”的意味。如果能看到一本好的戏剧的精采的演出,那自然是更为有味,可惜在中国不能多作这样的奢望。

中国式的戏院,一概晚上七点钟开锣,总要到十二点才散场。要是轰动一点的戏剧,那么也许四点半钟场子里已经有人了。时间的浪费真可怕。再加之以喧闹的锣鼓,服装的眩目的色彩,疲狂的跌打,刺耳的唱声,再加之以无素养的观众的叫唤,拍手以及其他一切嘈杂的声音,也许会使一个健康的人进去,却变成一个神经衰弱者出来。

朱生豪对30 年代上海舞台剧上演情况的批评是尖锐的。也许这正是刺激他从事莎剧移植的一个原因。他要完成莎剧的移植和莎学的研究,对中外古今大作家及其作品做了广泛的调查,才在比较中认识莎士比亚的伟大。他对英国的著名作家一一剖析,乃至把英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逐个比较,既有文学史纵向的考察,又有作家群横向的比较。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大量地谈到他读这些外国名著后的感想。他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好得很”、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译得不好”,意大利薄迦丘的《十日谈》“文笔很风趣,但有些地方姑娘们看见要摇头,对女人很是侮辱的。古人不免如此。而果戈里的《钦差大人》居然很卖座,兴许是原剧通俗的缘故。”被改编为电影的普希金《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