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件第一章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基础课件
温度
时间
§1钢的热处理原理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实际转变温度、过热度与过冷度:
2.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到AC1以上温度时的组织转变
P (F+Fe3C ) A
孕育期:从保温到奥氏体形成,这段时间叫孕育 期 晶粒度分8级,晶粒度级别越小,晶粒越粗。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加热速度越慢, 则奥氏体晶粒越粗。
(三) 含碳量与组织、性能的关系
(四) 相图的应用: 铁碳合金相图主要用于铸造、锻造、焊接、 热处理等热加工工艺的制定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1钢的热处理原理
§2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的定义
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 段时间,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以改变 钢的组织,从而获得预期性能的工艺方法。
2.冷却曲线及过冷度
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熔点,称为过冷,其差值为 过冷度。
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也越大。
3.结晶过程 结晶过程=晶核形成+晶核成长
晶核来源:自发形核、外来形核
树枝晶的成长
尖端处散热快,温度低,过冷度大,成长动力大, 长得快,形成一次晶轴、二次晶轴等,直到晶间 填满。形成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多晶体。
2.奥氏体A:
由C固溶于γ铁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对碳的溶解度 1148℃时为 2.11% , 727℃ 时为0.77% 。A是高温组 织,在727℃以上存在,其强度、硬度较低,塑性好。
3.渗碳体Fe3C:
由铁和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6.69%。硬度高,强 度低,塑性、韧性极差。是钢的主要强化相,其形状、 数量、大小及分布对性能有很大影响。
3.淬火方法
4.钢的淬透性 由表面至50%马氏体的距离为淬硬性深度 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时间
§1钢的热处理原理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实际转变温度、过热度与过冷度:
2.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到AC1以上温度时的组织转变
P (F+Fe3C ) A
孕育期:从保温到奥氏体形成,这段时间叫孕育 期 晶粒度分8级,晶粒度级别越小,晶粒越粗。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加热速度越慢, 则奥氏体晶粒越粗。
(三) 含碳量与组织、性能的关系
(四) 相图的应用: 铁碳合金相图主要用于铸造、锻造、焊接、 热处理等热加工工艺的制定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1钢的热处理原理
§2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的定义
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 段时间,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以改变 钢的组织,从而获得预期性能的工艺方法。
2.冷却曲线及过冷度
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熔点,称为过冷,其差值为 过冷度。
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也越大。
3.结晶过程 结晶过程=晶核形成+晶核成长
晶核来源:自发形核、外来形核
树枝晶的成长
尖端处散热快,温度低,过冷度大,成长动力大, 长得快,形成一次晶轴、二次晶轴等,直到晶间 填满。形成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多晶体。
2.奥氏体A:
由C固溶于γ铁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对碳的溶解度 1148℃时为 2.11% , 727℃ 时为0.77% 。A是高温组 织,在727℃以上存在,其强度、硬度较低,塑性好。
3.渗碳体Fe3C:
由铁和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6.69%。硬度高,强 度低,塑性、韧性极差。是钢的主要强化相,其形状、 数量、大小及分布对性能有很大影响。
3.淬火方法
4.钢的淬透性 由表面至50%马氏体的距离为淬硬性深度 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机械制造基础课件第一章
例如:1.导电零件和电线首先考虑其材料的 导电性;
(金属材料中:银、铜、金、铝、铍、镁、 钼、钴、锌、镍、镉、铁、锡导电性依次减 弱)。 2.设计散热器、热交换器时考虑其材料的散热 性; 3.设计化工、医疗器械时考虑材料的耐蚀性; 4.设计机械零件时考虑材料的受力情况, 因此,选择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
根据载荷的作用 于零件上(子弹、火箭、大炮的发射, 性质载荷分为:汽车、飞机的碰撞)
C.交变载荷:大小和方向至少有一个随时间 周期性的变化。 (匀速运转的轴承、齿轮的啮合)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鸟巢设计者:the designer “鸟巢”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
机械制造基础
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教学重难点 2.了解常用的硬 度指标
教学目的 3.了解常用的硬 度指标
1.了解金属材 料的力学性能 及工艺性能的 概念
2.理解力-伸长曲 线示意图
1.了解常用的硬度 指标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 过程: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A:断后伸长率(%) L0:试样的原始标距(mm) LU:试样拉断后的标距(mm) 断后伸长量的示意图: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2.断面收缩率(Z): 指试样拉断处横截面积的收缩量与原始横截面积 的百分比,用符号Z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Z S 0 SU X100%
Z:断面收缩率(S%0) S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mm2) SU:试样拉断后的断口处的最小横截面积(mm) 注意:断面收缩率不受试样尺寸的影响,能比较 确切地反应金属材料的塑形。A、Z值越大,表示 金属材料的塑性越好。塑性好的金属易通过塑性 变形加工成形状复杂的零件。
(金属材料中:银、铜、金、铝、铍、镁、 钼、钴、锌、镍、镉、铁、锡导电性依次减 弱)。 2.设计散热器、热交换器时考虑其材料的散热 性; 3.设计化工、医疗器械时考虑材料的耐蚀性; 4.设计机械零件时考虑材料的受力情况, 因此,选择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
根据载荷的作用 于零件上(子弹、火箭、大炮的发射, 性质载荷分为:汽车、飞机的碰撞)
C.交变载荷:大小和方向至少有一个随时间 周期性的变化。 (匀速运转的轴承、齿轮的啮合)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鸟巢设计者:the designer “鸟巢”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
机械制造基础
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教学重难点 2.了解常用的硬 度指标
教学目的 3.了解常用的硬 度指标
1.了解金属材 料的力学性能 及工艺性能的 概念
2.理解力-伸长曲 线示意图
1.了解常用的硬度 指标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 过程: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A:断后伸长率(%) L0:试样的原始标距(mm) LU:试样拉断后的标距(mm) 断后伸长量的示意图: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
2.断面收缩率(Z): 指试样拉断处横截面积的收缩量与原始横截面积 的百分比,用符号Z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Z S 0 SU X100%
Z:断面收缩率(S%0) S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mm2) SU:试样拉断后的断口处的最小横截面积(mm) 注意:断面收缩率不受试样尺寸的影响,能比较 确切地反应金属材料的塑形。A、Z值越大,表示 金属材料的塑性越好。塑性好的金属易通过塑性 变形加工成形状复杂的零件。
机械制造基础ppt课件
试样拉 断后标
l1 l0 100%
A0 A1 100%
断后断 口截面
距长度
l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0
积
试样原 始标距 长度
, 塑性
试样原始 截面积
l0 10d0时 , 用 10或 表 示 ; l0 5d0时 , 用 5表 示 。
.
硬度
定义:金属材料抵抗局部变形、压痕的能 力,称为硬度。 它是金属材料在静载时所 表现出的机械性能。
强度
判据
抗拉强度 金属材料在拉断前所能承 受的最大应力,以 b 表示。
b
Fb A0
(MPa)
拉断前最大载荷 试样原始截面积
机械零件或构件,通常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以屈 服点作为判据。脆性材料,断裂前基本不发生塑性 变形,以抗拉强度作为判据。
.
塑性
定义: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
的能力,以伸长率 或收缩率 表示: 试样拉
晶核的成长速度 速度越快,晶粒越粗。
过冷度增加,形核率与成长率增加, 但形核率远大于成长率,晶粒细。
.
关注“过冷度”的原因是由于其与晶粒 的大小相关,而晶粒大小又与材料的强 度、硬度等机械性能相关。
晶粒越小,晶粒之间晶界的强度越高, 材料的力学越高,所以晶粒越小越好。
哪些因素会影响晶粒的大小?
.
纯铁的晶体结构及其同素异晶 转变
晶格、晶胞和晶格常数 晶格:假设将原子抽象为一个结点,用 假想的直线连接结点,形成空间格架。 晶胞:把晶格中具有空间排列特征的最 小几何单元
.
纯铁的晶体结构及其同素异晶 转变
晶格常数:晶胞三 个棱边的长度称为
晶格常数,用a、b、 c表示,棱边之间的
机械制造基础 第1章-03特种铸造
但是离心铸件的内表面粗糙、尺寸误差大;铸件易产生成分 偏析和密度偏析。
离心铸造主要用于大批生产铸铁管、气缸套、铜套、双金属 轴承、无缝钢来自毛坯、造纸机滚筒、细薄成形铸件等。
§1-3 特种铸造 五、熔模铸造
1.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 将液态金属浇入由蜡模熔失后形成的中空型壳中,从而获得精密 铸件的方法,称为熔模铸造或失蜡铸造。
§1-3 特种铸造 二、压力铸造
将液态金属高速压人铸型,使其在压力下结晶而获得铸件的方法 1. 压力铸造工艺过程
压型必须用合金工具钢来制造,并要进行严格的热处理。压型工 作时应保持120~280度的工作温度,并定期喷刷涂料。
§1-3 特种铸造 2.压力铸造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生产率高,生产过程易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低熔点合金铸件。
三、挤压铸造
挤压铸造也称“液态模锻”,是对进入 挤压模内的液态金属施加较高的机械压 力,使其凝固成为铸件的铸造方法。
1. 挤压铸造的工艺过程
挤压铸造
挤压铸造与压力铸造的主要区别是:
挤压铸造 压力铸造
充型速度(m/s ) 凝固过程
0.1~0.4 15~100
压力下结晶并产生 塑性变形
② 原材料价贵,铸件成本高。
主要用来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或难以切削加工的小型 合金铸件。在航空、船舶、汽车、机床、仪表、刀具和兵器等行 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1-3 特种铸造 六、消失模铸造
用泡沫塑料模样造 型后,不取出模样、 直接浇注,使模样气 化消失而形成铸件的 方法,称为消失模铸 造。
1. 负压消失模铸 造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铸造工艺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铸造工艺
离心铸造主要用于大批生产铸铁管、气缸套、铜套、双金属 轴承、无缝钢来自毛坯、造纸机滚筒、细薄成形铸件等。
§1-3 特种铸造 五、熔模铸造
1.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 将液态金属浇入由蜡模熔失后形成的中空型壳中,从而获得精密 铸件的方法,称为熔模铸造或失蜡铸造。
§1-3 特种铸造 二、压力铸造
将液态金属高速压人铸型,使其在压力下结晶而获得铸件的方法 1. 压力铸造工艺过程
压型必须用合金工具钢来制造,并要进行严格的热处理。压型工 作时应保持120~280度的工作温度,并定期喷刷涂料。
§1-3 特种铸造 2.压力铸造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生产率高,生产过程易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低熔点合金铸件。
三、挤压铸造
挤压铸造也称“液态模锻”,是对进入 挤压模内的液态金属施加较高的机械压 力,使其凝固成为铸件的铸造方法。
1. 挤压铸造的工艺过程
挤压铸造
挤压铸造与压力铸造的主要区别是:
挤压铸造 压力铸造
充型速度(m/s ) 凝固过程
0.1~0.4 15~100
压力下结晶并产生 塑性变形
② 原材料价贵,铸件成本高。
主要用来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或难以切削加工的小型 合金铸件。在航空、船舶、汽车、机床、仪表、刀具和兵器等行 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1-3 特种铸造 六、消失模铸造
用泡沫塑料模样造 型后,不取出模样、 直接浇注,使模样气 化消失而形成铸件的 方法,称为消失模铸 造。
1. 负压消失模铸 造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铸造工艺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铸造工艺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PPT课件
IT7~IT8 IT6~IT7
IT5
0.4~0.8 0.1~0.4
以亚泰老总黄来兴的一句话开始
现在的大学生都愿意在办公室画图,我们的主 要图纸都是购买或测绘的。
懂工艺的太少,我们是有图做不出来。
.
1
一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零件的工艺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
毛坯的选择
元件装夹和定位基准的选择(难点)
加工
(续) 结构工艺性好
同一宽度尺寸的退刀槽, 使用一把刀具即可加工
加工面减小,节省工时, 减少刀损耗且易保证平面 度要求
内壁孔出口处平整,钻孔 方便,易保证孔中心位置
将阶梯轴的两个键槽设计 在同一方向上,一次装夹 即可对两个键槽加工
.
23
第三节 毛坯的选择
选择毛坯的基本任务是选定毛坯的制造方法及其 制造精度。
产品品种基本固定,但数 量少,品种较多,需要周期性 地轮换生产,大多数工作地点 的加工对象是周期性的变换。
产品品种固定,每种产品数
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点的加工
的对象固定不变。例如,汽车、
轴承制造等一般属于大量生产。
.
10
表1-4 各种生产类型工艺过程的主要特点
生产类型 工艺特征
工件的互换性
单件生产
.
3
二 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1.工艺过程
把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 对位置和物理、力学性能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 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可根据其具体工作内容分为铸造、 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 表面处理、装配等不同的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基础第1章—PPT课件
ABS
优点:它具有良好的光泽,且质硬、坚韧, 它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它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 是良好的壳体材料。它易于印刷以及电镀 特别适用于作家用电器外壳及 性和表面硬度、耐冲击性、 等表面处理 缺点:ABS耐气候性差,易 各种制品的外壳,还可做一些 良好的刚性和流动性 受阳光的作用,变色,变脆 非承重载荷结构件 优点:AAS主要是为了解决ABS的不耐气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耐气候和耐 它是不透明的微黄色颗粒, 候性而研究的。其耐气候性比ABS高10倍 老化性能,故可以代替ABS用 略重于水,具有坚韧、硬 以上,同时,加工性能也好于ABS 缺点: 于生产在室外和光照的场合下 质和刚性的特征 它耐气候性差,易受阳光的作用而变色、 使用的外壳和结构件 变脆 优点:ACS的机械性能略高于ABS,其耐 它是不透明的微黄色颗粒, 室外环境、耐气候性高于ABS 10倍,也 具有坚韧、硬质和刚性的 优于AAS。ACS的热稳定性优于ABS,加 特征 工不易变色 缺点:不耐有机溶剂 它是一种透明的颗粒,略 重于水。其表面有较高的 光泽,制品有坚韧、硬质 和刚性的特征 优点:AS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机 械性能,耐化学腐蚀,耐油脂,印刷性能 良好,是优秀的透明制品的原料 缺点: 它对缺口非常敏感,有缺口就会有裂纹, 不耐疲劳,不耐冲击 它也常用于代替ABS生产在室 外和光照的场合使用的外壳和 结构件
4.材料的疲劳强度
(1)认识交变载荷。有许多机械零件(如轴、齿轮、连 杆及弹簧等)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大小、方向随时间呈周 期性变化的载荷作用,这种载荷称为交变载荷。 (2)认识疲劳强度。疲劳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无数次重 复交变载荷作用下,能承受不被破坏的最大应力。 (3)疲劳破坏的原因。疲劳断裂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 材料表面与内部的缺陷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形成微裂纹。 这种微裂纹随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扩展,使零件 的有效承载面积逐渐减小,以至于最后承受不起所加载 荷而突然断裂。
机械制造基础
(2)进给运动
进给运动是指使新的金屑层不断投入切削过程,使其在所需方向上使切 削得以继续下去的运动。进给运动可由一个或多个运动组成。一般情况下,进 给运动的速度较低、消耗功率较小,是形成已加工表面的辅助运动。进给运动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刨、钻、铣削时的切削运动如下图所示:
mm
式中 dm — 已加工表面直径(mm)。
dw — 待加工表面直径(mm)。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二、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 1. 刀具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
虽然用于切削加工的刀具种类繁多,但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却有共同点。 车刀的切削部分可看作是各种刀具切削部分最基本的形态。刀具切削部分的 构造要素如下图所示。
为了在设计、制造、刃磨和测量刀具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统一地确定刀 具角度,ISO制订了一套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
(1)确定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的假定工作条件 假定运动条件:假定的进给速度很小,即可用主运动向量Vc近似代替合成 运动向量Ve。 假定安装条件:假定标注角度参考系的诸平面平行或垂直与刀具的安装定 位平面或轴线。 刀具的标注角度参考平面就是在以上假定条件下确定的。
vc
π dn 1000
m/s或m/min
式中 d — 工件或刀具上某一点的回转直径(mm) n — 工件或刀具的转速(r/s 或r/min)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2)进给速度、进给量、每齿进给量
进给速度是单位时间内,刀具相对于工件在进给方向上的位移量,记作vf, 单位为mm/s或mm/min。
机械制造基础
其它切削加工的切削运动及工件表面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进给运动是指使新的金屑层不断投入切削过程,使其在所需方向上使切 削得以继续下去的运动。进给运动可由一个或多个运动组成。一般情况下,进 给运动的速度较低、消耗功率较小,是形成已加工表面的辅助运动。进给运动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刨、钻、铣削时的切削运动如下图所示:
mm
式中 dm — 已加工表面直径(mm)。
dw — 待加工表面直径(mm)。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二、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 1. 刀具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
虽然用于切削加工的刀具种类繁多,但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却有共同点。 车刀的切削部分可看作是各种刀具切削部分最基本的形态。刀具切削部分的 构造要素如下图所示。
为了在设计、制造、刃磨和测量刀具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统一地确定刀 具角度,ISO制订了一套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
(1)确定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的假定工作条件 假定运动条件:假定的进给速度很小,即可用主运动向量Vc近似代替合成 运动向量Ve。 假定安装条件:假定标注角度参考系的诸平面平行或垂直与刀具的安装定 位平面或轴线。 刀具的标注角度参考平面就是在以上假定条件下确定的。
vc
π dn 1000
m/s或m/min
式中 d — 工件或刀具上某一点的回转直径(mm) n — 工件或刀具的转速(r/s 或r/min)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2)进给速度、进给量、每齿进给量
进给速度是单位时间内,刀具相对于工件在进给方向上的位移量,记作vf, 单位为mm/s或mm/min。
机械制造基础
其它切削加工的切削运动及工件表面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
机械制造基础精品PPT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工程材料可分为:
➢ 金属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陶瓷材料 ➢ 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在现代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属材料的品种繁多、 性能各异,并能通过适当的工艺改变其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成分、组织及加工 工艺来确定。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对材料的 选择、加工、应用,以及新材料的开发都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碳/碳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
碳/碳复合材料(C/C)的最显著的优点是 耐高温(1800~2000℃)和低密度(约 1.9g/cm3)。美、法、俄等研制的C/C复 合材料部件有:燃烧室喷嘴、加力燃烧室 喷管、涡轮和导向叶片、整体涡轮盘、涡 轮外环等。美国将整体涡轮盘在1760℃进 行了地面超转试验。C/C构件的关键制造技 术包括碳纤维预制体的设计与制备、C/C的 致密化技术和C/C防氧化涂层的设计与制造
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其比值E=σ/ε称为弹性模量,单位为MPa。 弹性模量E标志着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E值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各种材料的本性,一些处理方法(如热
处理、冷热加工、合金化等)对它影响很 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刚度不等于机件的刚 度,机件的刚度除与材料的刚度有关外,还 与机件的结构有关
三、目前在新材料和新材料构 件制造技术出现了以下一些 新的突破点
• 轻合金材料
发展轻量化合金材料技术,建立铝、 镁合金半固态与挤压铸造、镁合金超 塑性成型与钛合金成型技术、高温铝 合金粉末与铝基复材,开发高热传导 率铝基碳铁复合材料、发泡铝板成型 与轨道车辆轻量化技术
• 金属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
• 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CMC)耐 温高,密度低,具有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 对裂纹不敏感,不发生灾难性的损毁。其 中,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包括 C/SiC和SiC/SiC两种。C/SiC和SiC/SiC的 密度分别为1.8~2.1g/cm3和2.4~ 2.6g/cm3,SiC基CMC的最高工作温度为 1650℃,C/SiC和SiC/SiC可分别在有限寿 命和长寿命条件下使用。主要应用于高性 能航空发动机的涡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