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物性研究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综述及适用性分析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综述及适用性分析工程技术机械采油公司,天津市滨海新区东沽石油新村工程技术机械采油公司,300450摘要:有效油气藏物性下限的确定是油水层识别、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工作。
油田生产中常用的确定有效油气藏物性下限的方法有十多种。
很多方法过于繁琐,单一方法容易造成误差或不确定性。
为了根据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准确确定油气藏物性下限,本文对油气藏物性下限确定方法的文献进行了系统调研。
依托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详细总结了实际生产中常用的确定油气藏物性下限的静态方法,对确定油气藏物性下限的动态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结合作者的科研实践,讨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并展望了这些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藏;物理性质下限;物理属性;测定方法1静态法确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静态方法主要有含油产状法、物性参数统计频率法、岩心孔渗关系法、束缚水饱和度法和经验法。
1.1含油姿态法基于测井岩心和岩屑不同含油级别对应不同产油能力的事实,将描述为含油饱和、含油丰富、含油浸泡或含油斑点的储层划分为工业储层,将有油斑或油迹的储层划分为低产储层,将有荧光且无显示的储层划分为干层。
该方法根据目的层岩心物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构建不同含油级别的孔隙度。
根据吉林油田某地区取心井孔隙度和渗透率分析数据的统计和岩心含油级别描述数据。
研究发现,当该区油藏含油平面高于油点平面时,油藏可获得工业油流。
因此,以油斑级别为界,确定该储层渗透率下限为0.08mD,孔隙度下限为7.5%。
1.2物理参数的统计频率法1.2.1累积百分比统计法该方法是以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储层储油能力和油渗透率损失占总累积量的百分比来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的方法。
利用该方法计算储层物性下限的关键在于统计研究区所有取心井所有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制作直方图,计算累积频率曲线,然后根据经验确定储层物性下限。
实践中,经常计算孔隙度储油能力和渗透率产油能力,根据储油能力和产油能力的损失确定有效储层的物理下限。
08 第三章-1-储层物性
习惯上:有效孔隙度又简称为孔隙度。 习惯上:有效孔隙度又简称为孔隙度。
一般砂岩孔隙度变化在5 30 之间,多为10 30% 10— 一般砂岩孔隙度变化在5—30%之间,多为10 20%之间,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 20%之间,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
莱复生将砂岩孔隙度分为5个等级: 莱复生将砂岩孔隙度分为 个等级: 个等级
四、储集层的类型: 储集层的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 储集层按岩石 类型可分为: 类型可分为: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它杂类岩石储集层。 其它杂类岩石储集层。 其中,杂类岩石储集层主要指泥质岩、 其中 , 杂类岩石储集层主要指泥质岩、 硅质岩以 及岩浆岩和变质岩。 如没有地质外力作用, 及岩浆岩和变质岩 。 如没有地质外力作用 , 这类岩石 储集性能很差, 基本不能作为储集层, 储集性能很差 , 基本不能作为储集层 , 只有在各种各 样的地质外力作用下,如构造破坏、长期风化等改造 样的地质外力作用下 , 如构造破坏 、 下,这类岩石方可成为裂隙性储集层。 这类岩石方可成为裂隙性储集层。
度量岩石孔隙度发育程度的参数是孔隙度(或孔隙率): 度量岩石孔隙度发育程度的参数是孔隙度(或孔隙率): 孔隙度 总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孔隙度) 所谓总孔隙度就是指岩石中的总孔隙和岩石总体积之 比。 Pt= VP /Vt*100% 其中, Pt:总孔隙度 其中, Vp总孔隙体积 Vt岩石总体积
自然界中,储集层的渗透非常复杂, 自然界中,储集层的渗透非常复杂,储集层内常有两 相甚三相( 相甚至三相(油、气、水)。岩石对其中每种相的渗透作 用与单相渗透有很大区别,为此提出了有效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和 用与单相渗透有很大区别,为此提出了有效渗透率和相对 渗透率的概念。 渗透率的概念。 的概念 所谓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存在时, 所谓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存在时 , 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透率。并分别用KO、Kg、Kw 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透率。并分别用K 、 表示油、 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水的有效渗透率. 而把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 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并分别以K 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并分别以Kg /K、 表示气、 水的相对渗透率。 /K、KO/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天然气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研究
天然气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研究天然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具有清洁、高效、安全等诸多优势,逐渐成为了现代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天然气的采集、加工、运输等过程中,储层物性参数的准确预测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钻井、开发等工作,提高天然气的采集效率和产量。
储层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多个指标,这些指标的准确预测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结合地质勘探、物理测试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孔隙度是储层中孔隙的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是评价储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渗透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储层岩石中流体通过的体积,其大小决定了天然气在储层中的流动速度;饱和度则是指储层中可用天然气的体积占储层孔隙总体积的比例,是决定储层产量的重要参数。
目前,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物理模型等多种手段。
统计学方法是应用概率统计等理论模型对储层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包括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而物理模型则是基于物理学原理建立的数学模型,包括均值模型、流体流动模型等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
在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中,数据采集和数据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地震勘探、岩心采集等手段获取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储层的地质特征和物理特性,但是这些数据需要经过准确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
此外,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还受到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层压力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分析和预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提高,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和分析也在不断深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方法在储层物性参数预测中展示了出色的表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也为储层物性参数预测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潘庄煤层气区块15号煤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潘庄煤层气区块15号煤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武杰;刘捷【摘要】煤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潘庄煤层气区块地质、煤层气地质及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对该区15号煤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5号煤储层具有较好的含煤性和含气性,可为煤层气开发提供较好开发对象和气源保障;煤的孔裂隙系统相对发育,煤层渗透性好、渗透率高,有利于煤层气吸附、储集、扩散及渗流;15号煤储层地层能量普遍较弱,煤储层压力为\"欠压\"状态,不利于驱动煤层气高效产出;煤中具有良好的吸附储集煤层气空间,煤对煤层气的吸附能力强、吸附量大,但煤层气解吸速率较低.【期刊名称】《煤》【年(卷),期】2019(028)00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潘庄煤层气区块;15号煤层;煤储层物性特征【作者】武杰;刘捷【作者单位】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 048012;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1 研究区概况潘庄煤层气区块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晋城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4' 00"~112°36'00",北纬35°40' 00"~35°34' 43",面积为157.755 km2。
区块内煤系地层相对发育,煤层累计厚度大、可采煤层多,具有良好的含煤性和含气性。
为解决煤层高瓦斯给矿井煤炭开采造成的难题,晋煤集团于20世纪90年代在该区开展了地面煤层气抽采、相关煤层气地质及勘探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采煤采气一体化”的煤与煤层气绿色共采开创出了一条新路[1-2]。
煤层是煤层气的生气层和储集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其物性特征不仅影响着煤层气开发技术选择,亦是造成不同煤矿区、不同井田、块段煤层气开发成效的关键之因[3-5]。
《砂岩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贡献率研究总结】》
《砂岩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贡献率研究总结】》代金友,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物性贡献比率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vo1,30,no.4储集层物性是多种成岩作用控制的综合结果,于某一岩心薄片规模的储集层,这种成岩作用组合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系统。
将这一系统的各种成岩作用分别定量化,并建立它们对储集层物性的控制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各种成岩作用的强弱,进行成岩相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分析控制储集层物性的因素及其控制程度。
本文把影响储集层物性的各种成岩作用综合成4个定量化参数,标定了它们对物性的贡献比率,形成了成岩作用定量化研究的新思路。
不同微相沉积物的颗粒粒度和组成等存在差异,在相同压力下的抗压实能力不同,压实率高,储集层的孔隙损失不一定大,从此角度,仅用压实率表征储集层的物性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表示储集层承受压实的能力。
1,1视压实强度假设沉积时储集层粒间体积均匀,后期变化为压实作用造成,根据砂体的粒度中值及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考虑成岩作用过程,利用粒间孔隙体积的压缩程度来表示岩心薄片规模的储集层的压实状况,提出与储集层物性相联系的视压实强度(a)概念,即:其中,细砂岩原始粒间体积一般取40%,压实后粒间体积为实际储集层铸体薄片的粒间孔隙体积、胶结物体积、杂基体积之和。
视压实强度越大,岩心薄片规模的储集层粒间体积越小,孔隙损失越多。
这样既考虑了不均匀压实作用,又包含了不同微相沉积物颗粒抗压实能力的信息。
1,2视填隙率认为压实后岩心薄片规模的岩石粒间总体积中填隙物体积所占的百分比是胶结、溶解和矿物充填、交代等成岩作用的综合效果。
结合前人研究,定义视填隙率(b)作为这一综合作用的量化参数:其中的填隙物体积等于胶结物体积加杂基体积视填隙率不仅反映胶结作用、矿物充填作用等对孔隙空间保存的影响,以及溶解作用对原生孔隙空间的改造;还反映了在一定的粒间体积中,填隙物体积与粒间孔隙体积的分配比例关系。
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关系研究
第50卷第11期 辽 宁 化 工 Vol.50,No.11 2021年11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November,2021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压裂裂缝及参数优化(项目编号:2016ZX05050-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51704235)。
收稿日期: 2021-09-06 作者简介: 刘雄(1988-),男,湖南汨罗人,讲师,博士,从事低渗-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研究。
E -mail:******************。
通信作者: 严乐(1998-),女,陕西咸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 -mail:*****************。
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关系研究刘雄1,2,严乐1,范鑫1,张洋1(1.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2. 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5)摘 要:基于大庆油田179块岩芯实验数据,对储层渗透率分类,探讨了不同分类条件下渗透率、孔隙度、中值半径、束缚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最优拟合关系式,同时结合岩心扫描电镜及实验数据分析了孔隙度、中值半径、束缚水饱和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基于渗透率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孔隙度与渗透率拟合精度;大于100 mD 的岩芯,与渗透率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列有:中值半径r 50、束缚水饱和度S wi 、孔隙度φ,其中中值半径是主控因数,其平方值与渗透率有最佳的线性相关性;对于渗透率小于20 mD 的岩芯,与渗透率相关性有:束缚水饱和度S wi >孔隙度φ>中值半径r 50,当渗透率小到一定值时,喉道对流体渗流影响被削弱,而孔隙的影响会增大;对于渗透率在20~100 mD 之间的岩芯,束缚水饱和度、中值半径与渗透率相关性最差,拟合孔-渗关系式建议采用幂指数函数。
砂岩储层物性研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
砂岩储层物性研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引言砂岩储层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主要的储层类型之一,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全面地研究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能够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砂岩储层物性的研究方法1. 岩石力学测试方法岩石力学测试通过测量砂岩储层的力学特性,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揭示了储层的变形和破坏特性。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井场开采参数、评估砂岩储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岩石物性测试方法岩石物性测试主要包括密度、孔隙度、渗透率等的测定。
这些物性参数对于储量评估、渗透性分析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电子探针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工具也被广泛应用于岩石物性研究中。
二、砂岩储层物性研究的意义1. 增加油田开发成功率砂岩储层物性研究能够帮助确定油层储量、开采效果等重要参数,从而提高油田开发成功率。
通过合理选择井位、解释地震资料以及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可以准确预测储层分布,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2. 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砂岩储层物性研究对于油藏描述的精度很高。
通过对储层的岩石力学、物性等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储层的属性。
这对于评估储层的流体性质、预测储层的物性分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指导工程设计砂岩储层物性研究还能够为油田开发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储层物性特征,可以确定合适的采油方法、优化生产参数等,从而提高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4. 引导油田管理和调整砂岩储层物性研究对于油田的管理和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定期监测储层的物性参数变化,可以判断油田开采状态以及油水井的动态情况。
这为合理调整生产方案、优化开采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论砂岩储层物性研究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储层的力学特性、岩石物性等参数,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成功率,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指导工程设计,引导油田管理和调整。
因此,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砂岩储层物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基础研究》范文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化石燃料的枯竭,全球正努力寻求可替代的新能源。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简称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其开采技术及基础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基础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的概述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也称为“可燃冰”,是一种在低温高压环境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形成的结晶化合物。
其具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燃烧高效等优点,被视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来源。
然而,其开采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难题和基础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三、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基础研究(一)开采技术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热激法、降压法、化学试剂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和开采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热激法通过加热降低水合物的稳定性,使其分解为天然气和水;降压法则是通过降低储层压力,使水合物分解;化学试剂法则利用特定化学试剂与水合物反应,促进其分解。
(二)储层物性研究储层物性研究是了解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的关键。
这包括储层的孔隙结构、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的测定和分析。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储层产能、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以及预测开采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影响研究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基础研究需要关注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如地层塌陷、海水污染等。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评估不同开采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四、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研究进展目前,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开采技术方面,各种方法的应用和改进不断涌现;在储层物性研究方面,新的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为更准确地评估储层特性提供了支持;在环境影响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强碱三元复合驱储层物性变化特征研究
聚合 物 的在 油藏 中的吸 附滞 留损耗 J 。本 文 对 以
杏 三 中部 主力油 层 为例进 行 分析 。
孔 喉 的分布 。
1 微观 孔隙 结构试验
应用 S L H 3型 原 子 力 显 微 镜 , 于 驱 油前 后 的 对
岩样进 行 孔 喉 分 布 情 况 进 行 成 像 对 比。对 于 岩 心
第一作者简介 : 曲国辉 , 。硕 士。E— i:u uhn O 1 2 .o 。 男 ma q g oil0 @16 cr l n
(Ⅱ) 先 用 甲 苯 进 行 清 洗 处 理 , 除 原 始 含 首 清
1 8期
01 ¨
■■● ●■ ■ ■ ■■ ■● I ■ ■ ● ● ■ ● ■■■■■■ ■ ■●■■I ■ ●
原油 形成 超 低 界 面 张 力 。强 碱 可 以减 少 活 性 剂 及
喉最小 值 为 2 m, 0n 峰值 出 现在 6 m。 当驱 替 1 0n 0
P V后 ( 2 小 孔 喉 明显 减 小 , 孑 喉增 多 , 小 孔 图 ) 大 L 最
喉 只有 6 m, 说 明 驱 替开 始 阶段 可 动油 和 颗 粒 0n 这
容忽视 的。为 了更好 的研 究微观孔 隙变化情况 我们 通过微观孔 隙实验利用原 子力显微 镜和 O A接触角测定仪对 于空隙结构 C 变化 以及接 触角进 行 了检测和详 细分 析。结果 表明 : 三元复合 驱后 , 层岩 石 向中性 润湿 变化 , a 与 阴离子活 性剂 间的结 储 c
第 1 2卷
第 1 8期
21 0 2年 6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 1 1 No 1 J n 01 o. 2 . 8 u .2 2
胜坨油田胜二区储层物性实验研究
胜坨油田胜二区储层物性实验研究[摘要]采用孔渗分布统计、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和油水渗流特征研究,对胜坨油田胜二区储层物性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增产、提高采收率等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胜坨油田;胜二区;储层物性;实验研究中图分类号:tu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1-0003-011、油藏概况胜二区是多层砂岩油藏,东三段为河流相沉积,主力砂组为4、5砂组。
沙二段为从三角洲-平原相-河流相的正向旋回,划分为15个砂层组。
沙二段共分:s21-2、s23、s24-6、s271-3、s274-81、s283-85、s29-10、s211-15共8套开发层系,储量1.17亿吨。
1998年11月-目前,胜二区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主要开展细分韵律挖潜,目前含水95.9%,采出程度39.6%,采油速度0.44%。
作为胜坨油田开发早期的区块之一,胜二区面临着产量呈下降趋势,含水不断上升,单井日油不断降低,开发形势严峻;老区整体调整规模减小,难度加大;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等问题,迫切需要新的工艺来提高采收率。
认识储层是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对储层物性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对油田的后续采出程度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储层改造措施,保证油田有序稳产。
2、储层特征分析2.1 储层的孔渗分布统计对胜二区油井瓦52-0-斜检313井702块岩心进行孔隙度参数测试统计分析和687块岩心进行渗透率参数统计分析,分类整理岩心的孔、渗物性测试结果,依据深度关系,将表征渗流能力的渗透率与表征存储能力的孔隙度进行统计。
散点图上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三口井的储层物性与对应的深度关系。
从深度与渗透率散点图上可以看出,渗透率值较高。
1600米和1900米渗透率非常接近,集中在1000-10000×10-3μm2;但是2000米以下,渗透率明显降低,渗透率集中在100-1000×10-3μm2。
《特低渗储层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范文
《特低滲储层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特低滲储层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勘探开发中常见的一类储层,其物性参数的准确测试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特低滲储层物性参数的测试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价值。
二、特低滲储层概述特低滲储层是指渗透率极低,储层内流体流动困难的储层。
其特点为孔隙度低、渗透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给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这类储层,需要对其物性参数进行准确的测试和评估。
三、特低滲储层物性参数测试方法(一)常规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常规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包括岩心分析、测井资料分析等。
岩心分析是通过取样岩心,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从而得到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
测井资料分析则是通过分析测井数据,得到储层的电阻率、声波时差等参数。
(二)新型物性参数测试方法新型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测井、脉冲核磁共振技术等。
这些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分布情况,为特低滲储层的开发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四、物性参数测试方法的应用研究(一)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通过物性参数的测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特低滲储层的开采潜力和经济效益。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可以根据物性参数的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工艺措施,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二)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物性参数的测试结果可以用于储层的评价和分类。
通过对特低滲储层的物性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其孔隙结构、流体分布、非均质性等特点,为储层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这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开发策略和措施,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
五、案例分析以某特低滲储层为例,介绍物性参数测试方法的应用。
首先,通过常规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和新型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得到该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电阻率等参数。
然后,根据这些参数的综合分析,确定该储层的开采潜力和经济效益。
最后,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工艺措施,成功实现了该特低滲储层的开采。
英旺油田长8砂岩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 J ] . 断块油气 田, 2 0 0 9 , 1 6 ( 2 ) : 5 8 . [ 1 0 ]裘 亦 楠 , 薛 叔浩. 油气储 层评 价技术 [ M] 一E 京: 石 油 T 业 版 礼 ,
1 9 8 6: 8 5— 8 9 .
[ 7 ] 郑艳荣 , 屈 红军 ,储 层 微 观 孔 隙结 构 特征 [ J ] . 岩性 油气 藏 , 2 0 1 1 , 2 3 ( 5 ) : 2 8 — 3 2 .
[ 8 ] 胡作维 , 黄思静 , 马永 坤 , 等.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姬 塬 地 长 2 油层 组 储 层孔隙结构特征 [ J ] . 断块油气 田, 2 0 1 2 , 1 9 ( 5 ) : 5 8 8 — 5 9 1 .
1 9 9 7: 2 8 4— 3 4 2 .
根据 实验 结果 ,在开 发过 程 中可采 用 以下 保 护措 施: 钻井 过 程 中 。 不 仅要 优 选 钻 井 液体 系 , 还 要 加入 屏 蔽 暂堵 剂 , 使 钻 井液 进 入储 集层 的速度 控 制 在 2 . 5 m E /
参 考 文 献
[ 1 ] 王 桂成 , 王 羽 君. 鄂 尔 多 斯 盆 地英 旺油 田长 8储 层 非均 质 性 研 究 [ JI _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 0 1 0 , 2 5 ( 5 ) : 1 6 — 1 9 .
当高 p H值 流体 进 入 油气 层 后 ,将 对 油 气层 中黏
3 . 5 碱 敏 性
2 ) 毛 细 管压 力 参 数 表 明 , 长 8砂岩 储 层 具 有结 构
砂砾岩储层物性下限(CUT OFF)值的研究
国 外 测 井 技 术
2 1 年4 02 月
差 、 均 质性 强 、 性变 化 大 、 非 物 多为 双模 态 或复 模态
22核 磁 共振测 井法 .
结构; 砂砾岩储层埋藏深度一般来说也较深, 因此砂 砾岩油层物性下限(u F ) c tO F 值有所不同。
核 磁共 振(MR 测 井仪 器 的引入 提供 了一种 新 N )
针 对 研究 区资料 情况 , 合 运用 物 性 、 油 、 综 试 压
校正和刻度。这一响应特征使得核磁测井仪与常规 测 井 仪器 之 间有 着 根本 的区别 。常规 的 中子 、 积 体 密度和声波传播时间这三种孔隙度测井仪都受到储 层岩石所有成分的影Ⅱ 。由于储层岩石中固体骨架 向 部分 比孔隙流体部分往往大很多 , 因此 , 常规仪器对 岩石骨架部分比孔隙流体部分更灵敏 。常规电阻率
通 常, 随着原 油 性质 变好 和 埋 藏深 度 增加 , 物性 油层
度和最小渗透率来度量, 通常用孔 隙度和渗透率 的 某 个 确 定值 来 表 述 。 由于 尚无 确切 的物 理 定 量 方
法, 物性下限(u F ) c tO F值往往具有统计 学特征, 具 有一定 的不确定性, 给油层评价和储量评估带来 了 不确 定 性 。对 储 集 层物 性 下 限(U F ) 的认 识 C TO F值 还与 采油工 艺和开 发技 术水平 相关 。
值来 度量 。
O 引 言
在中国东西部中、 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碎屑 岩储 层 中 , 砂砾 岩 ( 角 砾 岩) 层广 泛 分 布 u 含 储 。随 着油 气 勘探 开 发 的不 断深 入 , 砂砾 岩 体 的油气 勘 探
开发 得 到广 泛 重视 , 目前 多数 油公 司 认为 有效 储 集 层是 指储集 了烃类 流体并 可采 出 的物性下 限 以上部 分 。该 下 限一 般根 据岩 心 物性 分析 、 油 和生 产 资 试 料来确定, 用能够储集 和渗滤流体 的最小有效孑 隙 L
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储层物性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深水油田和深部油气开发的不断推进,油井中石油流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力也越来越高,因此了解和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储层物性变化的规律对于优化油田开发和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将发生变化。
高温会导致原本塑性的岩石发生融化和流变过程,进而改变储层的孔隙分布和连通性。
同时,高压条件下,储层中的孔隙会被压缩,孔隙度变小。
研究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部分石油矩阵中的溶解气体会逸出,导致溶解气体的含量减少,从而降低了石油的稳定性。
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油气的流动性和采收率,因此了解高温高压条件下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变化规律对于深部油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的凝析和泡点会发生变化。
凝析是指石油中含有的低沸点组分在高温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泡点指的是石油中含有的气态组分在高压下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中的组分会发生相互作用和分离,导致凝析和泡点的变化。
研究表明,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的凝析现象会更加明显,石油中的低沸点组分会更容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
石油凝析的发生会导致储层中的孔隙和管道被堵塞,降低了油气的可采性。
因此,了解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凝析和泡点变化规律对于深部油气开发的安全和高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的岩石力学性质和黏度也会发生变化。
高温会加速岩石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导致岩石的蠕变和变形,从而影响储层的渗透性和孔隙结构。
高压条件下,石油的黏度会增加,流动性降低。
这些变化对于油气的流动和开采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CO2注入石油储层可以降低石油的黏度,提高油气的流动性。
因此,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的岩石力学性质和黏度变化规律对于优化油气开采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冲刷条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矿 化 度 为2 1 2mg C 的矿 化 度 为 1 gL 白 4 / a L, 0m /。
油: 0 在2 ℃时 , 度为08 4 /m 。 密 . g 。 6 c 实 验要 求 : 进 行 抽 空 饱 和 , 不 以免 提 前 产 生 水 敏嘲 。孔 隙体 积 由气测 孔 隙度计 算而得 。
对切 割后 的三 组岩 心 , 别 以5 1 、5 m / n 分 、0 1 Lmi
的流速 注 水 和 白油 驱 替 。 由于 岩 心 被 截 成 相 同长
出发 , 研究 了在不 同驱 替速 度下岩 心 的渗透率 、 隙 孔
度 和质量 的变 化 。
度 的 两段 ,同一 块 岩 心 被 截 成 的两 段 用 相 同的 速
・
8 ・
王 昕立 , 姚远 , 刘峰 , 田海川 : 长期 冲刷 条件 下的储 层物 性参 数 变化规律 研 究
进 行 冲刷实 验 , 到 的岩心渗 透率 数据 如 图2 示 。 得 所 有增 大 的 , 也有 减小 的 , 总体 变化 不大 。 但
度驱替 。
21 渗 透 率 变 化 .
1 实 验 准 备
11 实 验 流 体 .
对 岩 心 0— 1 0 9 , 1 1 8 , — 1 0— 0 ,分 另 以5 1 、5 U 、0 1 m / i的 流速 进行 注 水 驱替 , 到 的岩 心渗 透 率数 Lm n 得 据 如 图1 所示 。 注 入水 性 质 : 矿 化度 为62 2m / ,  ̄N 总 0 gL K + a 的
() 1 选取 一组 平行 岩样 的三块 岩心 , — 、 — 和 0 80 9 0 1 , 岩心截 成 相 同长 度 的两段 , —0 将 烘干 。参 见标 准
储层特征研究范文
储层特征研究范文
储层特征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关注的是油
气储层的物性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储层演化等问题。
通过研究储层特征,可以有效评估和预测储层的储量、渗透率以及储层的可采性,为油气
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储层特征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储层岩性特征:储层的岩性特征与岩石的成分、结构、纹理等密切
相关。
通过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储层的岩石种类、成分、孔隙类型及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性参数。
2.储层物性特征:储层的物性参数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孔隙连通度、饱和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评价储层的贮藏能力、流体运移特性和储层的可
采性具有重要意义。
3.储层空间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勘探,可以获得储层
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研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考察储层的连通性
以及油气在储层中的分布情况,为有效勘探储量和预测储量提供依据。
4.储层演化过程:由于地质变动和沉积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储层的演
化过程会对储层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储层的演化过程,可以了
解储层的形成机制、演化历史和储层的保存条件,为储层预测和评价提供
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储层特征研究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储层特征,可以更好地认识储层的物性参数和空间展布规律,对
储层的储量、渗透率以及可采性进行合理评估和预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统计油田范围内46口取心井3043个孔、渗样品数据,孔隙度0.6~33.8%,平均值10.83%;渗透率0.01~4093mD,平均值32.37mD(图4-3-1、4-3-2)。
其中,Ⅰ油组孔隙度1.7~27.1%,平均值12.53%;渗透率0.01~2681mD,平均值55.47mD;Ⅱ油组孔隙度2.5~21.9%,平均值12.95%;渗透率0.01~4093mD,平均值154.03mD。
图4-3-1 储层孔隙度分布直方图图4-3-2 储层渗透率分布直方图
根据中石油储层评价标准(表4-3-1)判断铜钵庙组储层物性以低孔、超低渗为主,特低孔、特低渗次之。
对应油层段991个物性样品资料统计,孔隙度6.0~27.1%,平均值13.58%,主峰分布于7~17%之间(图4-3-3);渗透率0.1~4093mD,平均值2.57mD,主峰分布于0.1~4.2mD之间(图4-3-4)。
其中Ⅰ油组孔隙度6.0~27.1%,平均值12.53%;渗透率0.1~2681mD,平均值1.47mD。
Ⅱ油组孔隙度6.0~21.9%,平均值13.95%;渗透率0.1~4093mD,平均值3.03mD。
图4-3-3 油层段孔隙度分布直方图图4-3-4 油层段渗透率分布直方图
孔隙度和渗透率有一定的正相相关关系,随孔隙度的增大渗透率也增大(图4-3-5)。
油层段孔-渗和含油气显示之间相关性较差,总体表现出随孔-渗的增大逐步由荧光、油斑显示变为油浸和含油显示,当孔隙度大于20%,渗透率大于20mD时,含油显示级别为油浸和含油显示。
图4-3-5 铜钵庙组油层孔-渗~含油性关系图
根据储层属性反演结果,以测井解释孔隙度值为人工调整依据,完成了铜钵庙组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研究。
从各油组孔隙度等值线图分析(图4-3-6、图4-3-7),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明显,在扇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区和近物源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区物性较好,而扇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和滨浅湖区物性明显变差。
Ⅰ油组孔隙度分布范围在5-30%之间,孔隙度大于12%的优质储层在油田中西部连片分布。
图4-3-6 Ⅰ油组孔隙度等值线图图4-3-7 Ⅱ油组孔隙度等值线图
Ⅱ油组孔隙度分布趋势同Ⅰ油组相近,孔隙度分布范围在5-22%之间,孔隙度值大于12%的优质储层在油田中西部地区连片分布。
4.3.2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图4-3-8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随深度变化关系图
①孔-渗随深度变化的关系
铜钵庙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深度关系图分析表明(图4-3-8),储层物性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变差,在1900m以上孔-渗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减少;在1900~3000m之间存在次生
孔隙发育带,受微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影响在1900~3000m深度段,最高孔隙度仍可达20%以上,峰值出现在2520m左右。
分析原因,一是与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相伴生,由于排烃期排出有机酸演化脱羟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及乙酸进入储层,造成矿物的溶解;二是1900m以下随粘土矿物演化加剧,析出的酸性水介质促进了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
②孔-渗与粘土矿物关系
对铜钵庙组储层452个分析化验样品统计表明,储层孔-渗与粘土矿物含量呈反比关系,粘土矿物含量增加孔-渗减少,当粘土矿物总量大于20%时,孔隙度小于10%,而渗透率小于1mD(图4-3-9)。
分矿物统计资料表明,储层孔隙度随伊利石和伊蒙混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图4-3-10和图4-3-11),与其他矿物含量关系不明显。
各粘土矿物含量对储层渗透率影响很大,随矿物含量的增加,渗透率明显减少(图4-3-12~图4-3-15)。
图4-3-9 孔-渗透率与粘土矿物总量关系图
图4-3-10 孔隙度与伊蒙混层含量关系图图4-3-11 孔隙度~伊利石含量关系图
图4-3-12 渗透率与伊蒙混层含量关系图图4-3-13 渗透率与伊利石含量关系图
图4-3-14 渗透率与长石含量关系图图4-3-15 渗透率与高岭石含量关系图
③孔-渗与岩性的关系
分岩性统计资料表明,砾岩储层物性最好,孔隙度平均为12.79%,渗透率21.72mD;其次是砂岩和砂质砾岩储层孔隙度分别为9.87%和7.98%,渗透率为2.2mD和2.07mD;凝灰岩和凝灰质岩类储层物性普遍较差,渗透率小于1mD(图4-3-16)。
图4-3-16 铜钵庙组各岩类孔-渗分布直方图
④孔-渗与沉积相的关系
物性受沉积相类型的影响明显。
Ⅰ油组平原相砂体孔隙度4~16.7%,平均为12.37%,渗透率0.04~97.1mD,平均为14.29mD;内前缘砂体孔隙度2.1~27.1%,平均为13.08%,渗透率0.01~2681mD,平均为68.65mD;外前缘砂体孔隙度1.66~10.9%,平均为6.74%,渗透率0.2~68.7mD,平均为2.7mD(表4-3-2、图4-3-17)。
Ⅱ油组平原相砂体孔隙度2.5~19.8%,平均为13.17%,渗透率0.04~2.39mD,平均为0.29mD;内前缘砂体孔隙度 4.2~21.9%,平均为13.52%,渗透率0.01~4093mD,平均为198.75mD,外前缘砂体孔隙度3.6~18.8%,平均为9.27%,渗透率0.02~1.24mD,平均为0.26mD(表4-3-3、图4-3-18)。
图4-3-17 孔隙度与沉积相关系图图4-3-18 渗透率与沉积相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