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关于协调城市群“产、城、人”关系的建议

Frontier of innovation 创新前沿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群”发展不充分、不完善,部分超大城市既不断虹吸资源,加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难度,又抬高实体产业经营成本,拉低城镇体系经济运行效率。
一、贯彻“城市群”理念不充分一是大城市承载效率未充分释放。
近年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提出疏解城市功能,二线城市也开始跟进,但在实践中,越到基层,功能疏解往往被理解为“人口限制”,甚至是户籍人口、“低端劳动力”限制。
这种“筑坝垒墙”既不适应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1950年至2015年间,全球城市人口由7.46亿增加到40.34亿,大城市承载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生活在1000万人以上规模城市的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从3.2%提升至11.9%。
二是小城镇与大城市间资源双向流动不充分。
我国大城市极化效应仍然很强、扩散效应较弱,而回流效应聊胜于无,影响整体效率提升。
地区间、城镇间联系仍不紧密,产业分布不均衡,“特色小镇”“核心区+卫星城镇”等发展模式仍然较少,难以更好满足人的生产、生活、生态需要。
三是区域间协调不顺畅。
目前,一些流域治理、协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等区域间合作,多采取政府间协商、省际联席会议等形式,执行力、约束力不强。
二、规划体系仍不完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仍不协调一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性仍然不强。
目前,主体功能区规划到省级,省级以下区域则通过空间规划将各类规划加以统筹,部分区域存在功能交叉而导致区域定位不清,有的县域内限制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地理空间交错,新建项目规划易“踩线”,既有项目改扩建空间不足。
二是产业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不适应,“多规合一”仍需要进一步推进。
2013年以来,“多规合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不少地区成立规划协调机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取得许多成果和经验。
但一些地区、许多领域也存在多规合一“推不动”“说不清”现象。
有的县域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流转僵化,建设用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成效与机制

生态保护与修复
01
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污染联防联控
02
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环
境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绿色发展
03
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广环保技术和
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均衡化机制
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总结词
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能 够引领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VS
详细描述
国家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 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具备较高 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创新资源不 仅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撑, 同时也为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提供创新支 持和服务,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创新发展。
对策建议
01
02
03
0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 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缩
小发展差距。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提升交通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双赢。
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城市间合作交流,建立多 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促
案例二
经验总结
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加强与 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上海带动了整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启示
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 局。
案例三
经验总结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注重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通过优化城市 功能布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成 都成功地引领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群协调发展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指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与周边地区之间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功能分工互补和互利共赢,最终达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理论内涵、实践经验和政策启示等方面的内容。
一、理论内涵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和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等内容。
关于城市群概念,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定义和划分方法,如布雷拉城市群、美国东北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性,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
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企业机制和社会机制等,这些机制在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主要包括集约型发展模式、协同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型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不同地域和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为我们深入理解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经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国内外一些城市群的发展案例和对策。
美国东北城市群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协调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分工和互补协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国内较早形成的城市群之一,其协调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产业集群,通过优化城市间的资源要素配置和良性竞争,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和联动发展。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指导着我们更好地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与经济一体化

区域协调与经济一体化现代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间合作的重要方式。
区域协调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各个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建立联合机制,通过协调各方资源,达到整体发展的目的。
而经济一体化则是指建立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的提出和发展,受到了许多人士的推崇和支持。
首先,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
通过区域内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较高效率的利用,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
其次,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区域经济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
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可以促进区域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进一步实现经济的规模效应。
此外,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还能够扩大区域内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最近几年,中国的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欧亚大陆经济联盟到中日韩自贸区,再到东盟及其周边国家自贸区,中国一直在为加强区域合作而努力。
这些合作中,不仅扩大了中国市场,还促进了区域内各方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对于加速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近年来,中国各省区市之间也越来越注重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间互相学习、借鉴的促进。
各地的省区市之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推进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共建城市群和交通枢纽、促进人口、资金和信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开展文化旅游交流等。
通过这些合作,各地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协同发展,实现互惠共赢。
然而,区域协调和经济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蕴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广东省政府 将珠三角
曼 【 城 市 发 展 战 略 】
三角一体化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 。在市级层面 ,各市 也分别成立实施纲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负责领 导各 市相 关工 作 。例如 ,在 珠 中江都 市 圈 ,成 立 由
三市 的市 委 书记 、市长组 成 的领 导小组 ,负责 重大 事 项 的 决 策 和 协 调 ,领 导小 组 会 议 由三 市 协 商 召
体化规划专责工作组 、基本公共服务 一体
化 规 划 专 责 工 作 组 、产 业 布 局 一 体 化 规 划 专 责 工 作 组 、环 境 保 护 一 体 化 规 划 专 责 工 作 组 及 其 相 应 的 办 公 室 ,分 别 负 责 组 织 、指 导 和 推 进 各 项 规 划 的实 施 工 作 ,重 点 协 调 推 进 珠
和 经 验
( 一 )规 划 引领 ,推进 珠三 角一 体化
《 昧江三 角 洲地 区改革 发 展 规划 纲 要》 是
珠三角 区域一体化 的指导性纲领 ,在其统筹 下 ,广东 分别 制 定 了5 个专 项 规 划来 部 署 珠 三 角 一体 化 : 《 珠 江 三 角 洲基 础设 施 建 设 一 体 化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 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 ,对 不 符合 规 划 要求 的行 为 由上 级 机 关责 令 限期 改正 。
2 0 1 1 年 ,广 东 印发 《 实施 ( 珠江 三角洲 地 区改革 发 展规划纲要)督查办法 ( 试行) 》,督 查 ( ( 珠 江 三
开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在三市设立办公室作为 日
( 二 )建立机 制 ,推 进 珠三 角一体 化
建 设 、产 业 布 局 、环 境 保 护 和 基 本 公 共 服务 “ 五个一体化” 。推 出 “ 广 佛 肇 、深 莞 惠 、珠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长 三角 城 市 群 协 调模 式构 想
色。行政 区经 济向区域经济转型 , 使企业 、 非营利组织 、 居民等
在区域决 策 、 管理 中的地位不断 凸显 , 成了 区域的利 益相关 构 者和共同体 , 推动着区域的决 策模式 由原 来的政 府单中心模式 逐渐向以政府 、 企业 、 第三方组织 、 居民等共同参与的 多中心体 制模式转 变。区域协调 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 可 以考虑在 长三 角地 区条件成熟 的领域或 行业组建 长三 角地 区 区域 性的社会 中介组织 , 如建 立研 究咨询类 中介组 织 , 包括 建 立专家学 者为主体 的咨询委 员会 , 从而 为重大规 划及重大事 项提供咨询 。
上 , 别要建立跨 区域层面 、 特 区域 内部各城市之 间的水平 合作
机制 。事实上 自 19 97年长 三角城市 经济协调 会成 立以来 , 至 2 1 已召开 十届协调会议 , 00年 达成二 十多个合作专 题 , 水平合 作机制 目趋成熟。
2 长 三 角城 市群 协 调模 式 的 市场 性 、
邻近 区域且又分 属于不 同行政区 的多个城市 实现一体 化 的协调发展 , 是世界范围内城 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 。发达 国家
分为三个层 次 : 是国家层面上 , 一 由中央 政府加 强宏观政 策与 规划综合协调 ; 二是 两省一市层面上 , 建立定期 协商会议 机制 等; 三是长三 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 , 构建 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 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 , 区域内各城市 自上而下 的垂 直领导和 利益互动机制 已经较为成熟 , 在充分发挥 已有垂 直合作 的基础
比统一市场 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 域立法机构 , 实现一体化 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 。这 种思路与 现行的《 立法法》 相冲突 , 不具 备可操作性。因此 , 如何实现城市 群一体化协 调管理 , 在现行 条件下实 现协调发 展的效果 , 到 达 针对性与可行 『 生的统一是值得深 入探讨的问题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4.15•【文号】•【施行日期】2019.04.1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4月15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
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
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
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国土的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中国的城市规模日益壮大。
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增加,中国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些城市群,这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是以一座或多座城市为核心,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区域集聚体。
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汇聚了大量的人口、产业和资源,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引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群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区域互补性。
不同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通过合作和协同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完整闭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例如,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作为中心城市擅长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天津擅长制造业和物流业,河北省则具有较大的农业和资源优势。
通过合作发展,可以形成科技创新、制造业和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群发展可以推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信息流动迅速。
这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共同利用资源、技术和市场,不同城市群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之间可以通过优势产业对接,共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全国甚至全球的竞争优势。
此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和资源压力。
目前,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和资源承载力问题。
而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则可以承担一部分人口和产业的转移。
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可以避免大城市过于集中的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这对于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实现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解决一些挑战。
首先,要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协调。
当前,城市群发展还存在一些行政界限、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障碍。
城市内部区域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

101城市内部区域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一、问题的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地区、城乡、群体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当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是建设共同提 要:在区域层面实现经济收敛性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杭州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范例城市,通过设立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在利益契合、项目建设、产业能级、配套设施、对企服务和数字技术等方面联动发展,初步实现了合作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并形成了城市内部以空间上优化布局、功能上整合优势、逻辑上创新机制来实现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的有益经验,为其他地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共同富裕 均衡发展 区域协作作者徐越倩,女,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王栖乔,女,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徐 越 倩 王 栖 乔*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研究”(21JZD01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数字赋能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02观察与思考 2023年第7期富裕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公平。
① 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就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效率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
这要求发展既要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形态,又要使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社会弱势群体,提高其收入水平,使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概括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结果上呈现收敛性增长,实现区域、城乡、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缩小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双赢。
区域一体化经验做法

区域一体化经验做法
区域一体化经验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重视区域规划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协调,需要政府有力的干预与支持,各国都制订了符合自身发展现状和条件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规划。
2. 建立合作协商机制。
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例如组织保障机制和合作协商机制。
组织保障机制包括设立专职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推进各项规划的实施工作,以及在市级层面成立实施纲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领导本市内各项工作的开展。
合作协商机制则可以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推动一体化进程。
3. 推进区域一体化需要法律保障。
为保障相关规划的落实,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区域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
4. 依托各类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群绵延带,构建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互联互通交通通信体系。
5. 根据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区位禀赋以及历史进程的差异,制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协调发展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6. 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体制机制。
以上是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做法,不同国家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的政策着力点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城市群的经济协同发展问题

城市群的经济协同发展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城市群的经济协同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城市群作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和资源配置的平台,既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对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多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叠加、资源优势互补、经济联动效应较强等特点,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资源优势互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间布局。
2、提升区域竞争力。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可以加快城市发展,促进城市间的经济战略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然而,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间渐行渐远。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下降,城市发展趋势也呈现分散化、单向化等趋势,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发展。
2、城市间资源配置不均。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资源的流动性不高,部分城市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产业分化和资源浪费。
3、城市群形象缺乏凝聚力。
城市群在公众形象和品牌传播方面缺乏协同性和凝聚力,形成良性互动的难度较大。
三、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为更好地推进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施策。
1、加强城市间合作。
加强城市间经济交流与协调,推进城市间产业链的衔接与优化。
2、构建城市群协调机制。
建立城市间政策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合作的有效性和协同性。
3、建立城市群品牌形象。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城市群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群内外部市场的竞争力。
4、优化城市群区域空间。
优化城市群之间的区域规划,规划城市群内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促进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经验总结与发展建议

2 . 建立机制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 。为保 障相关 规划的落实 ,2 0 1 1 年7 月2 9日广东省人大通过 了 《 广 东 省实施珠 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 障条例 》 ( 以下简称 《 条例 》 ),这 为推动珠三角 区域一体化 提 供了法 律保障。 《 条例 》对组织协调 、争议处 理 、信息共享 、评估考核机 制作出 了概要性规定 。同时 , 珠三角各市政府 和职能部 门为推进 一体化 ,探索建立 了一套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 。 (1 )建立组织保 障机 制 。在推进珠 三角一体化过程 中 ,广东省政府 专 门成立 了实施 纲要领导小组 , 主要 是对 《 规划纲要 》实施过程 中原则性 的或重大问题作 出指导性 的决策 ,担负起统筹协调纲要实施 的总 责 任 。另外 ,还设立 了五个专职小组 ,分别 负责组织 、指导 、推进各项 规划的实施工作 ,重点协调推进珠
港 珠澳 研 究
促进 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 经验 总结与发展建议
王玉 明 王沛 雯 ( 广东行政 学院,广东 广州 5 1 0 0 5 3 ) (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 州 5 1 0 0 5 3 )
摘 要:《 珠 江三 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 划纲要 》实施 以来 ,在推动 城 乡规划 、基 础设施建设 、产业布局 、环境 保 护 、基 本公共服 务的 “ 五 个一体化 ”方 面,取 得 了显著成效 ,积 累了一定 经验 。但是 ,五个领域 一体化 的 目标远 未 实现 ,推进 一体 化的整体机 制 尚未建立 ,制约一体化 的体制瓶 颈 尚须突破 。为此 ,需要 深化促进 珠三 角一体化发展 的体制 改革 ,建立促进珠 三 角一体 化发展 的整体性机 制 。建立规划衔接 机制 ,对珠 三角进行 全域规划 ;完善组 织协 调机制 ,建 立珠 三 角区域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员会 ;建立利 益协调分 配机制 ,形成珠 三角利益共 同体 ;建立法制 兼容协 同机 制 ,促 进 珠三 角法制 一体 化 ;完善行政协议制度 ,建 立行 政协议纠纷解决机制 。 关键词 :珠 三角 ;城 市群 ;一体化 中 图分 类号 :F 1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城市群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通过空间上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实现多个城市间的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政策、机制、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意义城市群协调发展在中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的时间比较晚,主要起源于200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随后在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政策上,城市群协调发展被列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既要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支持,以及改善都市圈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推动“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城市群发展的机制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市间合作和协调管理等。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是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国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推进城市群的政策协调与制度协调,建立城市群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利用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其经济规模显著增强,人口流动更加活跃,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逐步扩大。
城市群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带来面临的资源缺乏、污染和环境恶化等诸多环境挑战,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城市群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在一体化发展方面领先全国的长三角地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中、小城市和集镇都在迅速发展,城市等级序列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
它在发展模式上更强调的是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连体发展、梯度分工,在发展态势上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以三角洲15市为主体、三省市一体联动、以南北两翼为腹地的“大上海”发展格局。
与之相比,环渤海经济圈或称“京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所形成的“大上海”格局有所不同。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发展强大的经济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具体来说,包括政治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与文化资源优势。
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北京这个首都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巨大的投资与消费市场。
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三角区域内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平衡。
针对这一现状以及依托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的独特优势,京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今后应更多地着眼于“首都经济”的带动与辐射功能上,体现在北京的“外向型”及其“桥头堡”的作用上。
这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可能不像长三角那样可以形成一个完全“合而为一”的整体,它更多地体现为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扩散与带动,并以其周边的卫星城的蓬勃发展为主要特征。
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提速,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如今,大珠三角的概念日渐凸显。
该区域内包括香港和澳门的十个城市都意识到,要想在新世纪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
2002年10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在广州正式挂牌,2003年4月该办事处与深圳联合组织招商团去美国招商。
这是香港特区驻内地的第一个经贸办事处,这也标志着粤港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另外,粤港两地在基础设施上的合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由于地跨粤港澳三地两种社会制度,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所面对的情况与长三角、大北京等其他地区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广东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与港澳联系最紧密的地区,加之地缘优势,因此,珠三角的发展应基于我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样一个平台,通过粤港澳地区相互取消、削减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使得三地经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措施:
1.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联合办公机制等方式,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2.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促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流动。
3.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根据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集聚,形成不同城市间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4. 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鼓励人才在城市群内流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 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管理和能源节约,推动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7. 深化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鼓励城市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加强产业
链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学习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探索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之路

实现现代化 的要 求 , 区域 以上海为龙头 , 该 以长三角 区域 经济
发展规划作 为实 现 区域合 作发 展 的出发点 和 总纲 , 足 于长 立
远和全局 。 科学合理确定 区域发展 功能定位 、 展 目标和 总体 发
布局框架 , 明确 区域 内部各城市 职能分工 , 统筹 区域 发展 与人 口增长 、 资源利用 、 环境保 护之 间 的关 系, 点 协调 解决 区域 重 内各 地 区共 同关 注、 任何一方都难 以 自行解决 的重大问题 。 长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首先明确 了长三角 推动 长江流 域快 速崛起 、 动 中西部加 快发 展 、 进 全 国区域 协 调发 展 、 带 促 引领 我国全面参 加全球 竞 争 , 发挥核 心作 用 的战 略定 位 。明 确提 出要 成为我 国综 合 实力 最强 的经济 中心、 太地 区重 要 亚 的国际门户 、 全球重 要 的先进 制造 业基 地和 我 国率先 跻 身世
新 型产业 。在重大基 础设施 建设 方 面 , 以综 合交 通 和 能源作 为两 大重点 , 加快 沪 宁 、 杭 、 甬、 长 江 、 海 和 宁 湖 ( 沪 杭 沿 沿 湖 州 ) 6大重点交通通道 和综 合枢纽建 设 , 杭 加快 煤炭 、 气 、 油 液 化天 然气 、 电力 和新能 源等基 础 设施 建设 。确定 促 进 区域协 调发展 的政策措施 , 在区域 内推 进投融 资体制 改革 , 索建立 探 生态补偿 机制 , 打破行政壁垒 , 促进生产要素 的 自由流动 。 根据《 规划 》长三角各城市之 间加强 了合作 与 协调 , , 加快
如何抓住 历史机遇 , 南宁 的发 展 , 三角经济 区 的发 促进 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群绿色发展协调机制

城市群绿色发展协调机制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
但是,城市群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群需要建立起一个协调机制,实现绿色发展。
城市群绿色发展协调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城市群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
监测系统应该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数据应该实时上传,便于各城市进行环境治理。
2. 制定城市群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各城市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规划应该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通过协调各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3.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打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各城市应该加强环境监督,严格执法,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处罚,保护生态环境。
4. 建立城市群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
平台应该包括环境数据共享、环境保护信息发布等功能,方便各城市之间交流和合作。
5. 推动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力度,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立城市群绿色发展协调机制,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各城市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才能实现城市群绿色发展的目标。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行动计划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才向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
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支持流域上下游、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资源输出地输入地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
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整合发展

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整合发展一、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整合发展的区域性组织设置类型选择(一)目前在我国其他地区已存在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概况。
目前存在的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主要任务是积极探索长三角城市群在资源利用和保护、城市经济发展、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等方面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论坛采用发起单位轮流主办制,每年一次,每次确立一个主题。
还有沪苏浙三省市经济发展座谈会,即由三省市计委牵头分别设立联络组,负责落实座谈会明确的合作事项。
可见,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对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的体制和机制有过多种尝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之间合作的愿望也在增强。
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制度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有各自的局限。
充分地理解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建立适合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对于辽中南城市一体化整合发展而言可供选择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的类型。
第一种是由省政府牵头成立一个协调机构,由省相关的部门牵头,按照相应领域的专业要求,建立专业化的区域协调机构,采用类似欧盟组织的委员会机制,通过协商、投票的办法处理跨地域的专门事务。
依据省内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信息交流组、资金融通组、科技协作组、邮电通讯组、商贸流通组、物资协作组,以及环境保护协作组,等等。
并将省内各市市长联席会议设为最高的决策机构。
但这种形式的区域性协调组织,最大的问题是机构职能膨胀,以至于使所协调的区域演变成新的封闭型行政-经济利益实体,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意的。
第二种是设立各独立城市平等参与的协调机构,类似长三角一年一度的市长联谊会等上面所提到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这种形式的区域性协调组织适合于不同省市已经感受到一体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基本上已经跳出行政管辖区的视野来规划和拓展自己的发展。
但这种形式的组织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历史上、行政上等方面相互分割严重,导致“平等”协商难度逐渐加大,解决方法是可依据城市区域的地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半官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
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
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
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
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
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
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
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
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
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
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3、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网络化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应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第三方组织在区域公共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型,使企业、非营利组织、居民等在区域决策、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构成了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和共同体,推动着区域的决策模式由原来的政府单中心模式逐渐向以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的多中心体制模式转变。
区域协调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更多强调的是多个决策中心之间网络化的合作与协同。
可以考虑在长三角地区条件成熟的领域或行业组建长三角地区区域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建立研究咨询类中介组织,包括建立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咨询委员会,从而为重大规划及重大事项提供咨询。
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机制与协调形式
构建合理有序的区域综合治理秩序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信息充分、约束有力与激励有效。
因此,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模式在形式上,应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从而实现合作机制的有效性与协调形式的多样性。
1、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目前江浙沪的最高领导与各市市长之间的两级磋商机制已经形成,这是长三角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之间协商机制,保证了协调的有效性。
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区域首长协商和每年一次的各市市长协商,有利于增进各方共识,促进合作各方增进信任、消除彼此戒备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有利于发现各方的
潜在合作收益,尤其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日常协商有利于发现工作的互补性与资源的共享空间,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由于是面对面沟通,某种意义上类似于“现场办公”,尤其有利于各方共同研究一些临时性、暂时性或紧迫性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策。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形式的多样性
(1)对话协商。
这种日常性的沟通对话具有非正式性、面对面的特点,在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行政协议。
相比日常协商而言,行政协议制度的约束力要强许多。
行政协议制度的缔结主体是长三角地区的行政机关,即省、市人民政府或职能部门,是一种对等性行政契约;缔结形式是行政首长联席会议。
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契约包括两个层次,即各城市政府之间的行政契约和江浙沪两省一市及各城市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契约,具体形式表现为“宣言”、“意见(向)书”或“协议”。
(3)立法协调。
在我国这种制度本身还没有法律化,因而在长三角地区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责任条款缺失和效力不明确等,影响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为此需要从源头上对各区域的地方性法制法规进行统一梳理,力求以统一的法制体系为区域各方的合作清除法制环境上的障碍,并对区域协调的重要事项及成果,应通过地方立法和制定规章为其提供保障。
(4)经济协作。
在区域协调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市场障碍,促进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与优化配置;需要进一步促进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跨区域的兼并、重组、联合等,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规
划与引导,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根据各区域的资源优势进行最佳配置,构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科学协作的区域综合产业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合作的趋势
1、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与建设
推进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需要两省一市从区域共同发展大局出发,主动谋求区域全面合作,推动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及法规等协调配合。
在加强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对交通一体化问题协商的基础上,发挥区域内部门之间区域性协调机制的作用,如交通方面的“两省一市交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交通论坛”等,强化其在一体化中的协调功能,协调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实。
同时努力实现区域交通政策一体化,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有交通行业特点的、时效性强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2、产业分工与布局的协同合作
长三角地区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在产业规划上应在由政府控制投资领域的产业协作上首先行动,尽早建立旨在寻找机遇共同点和利益交叉点的框架协议;应以促进产业“关联发展”为基本取向,加强各地区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定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实施计划,努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同时产权交易制度,清除企业兼并与重组的障碍,整合产权交易系统,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各类市场、平等地使用各种要素;应组建无属地企业,通过市场力量,促进企业的跨省、市兼并与重组,探索通过企业跨地区强强联合组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区域企业集团,
提升区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协调理顺各地的公共服务政策,引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跨地区开展服务。
二是要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中,通过中央政府与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以比例分担财政支出的办法,共同逐渐解决公共服务的不均衡问题。
三是避免区域公共服务的“跷跷板”效应,应尽量维护区域公共政策的均衡、协调,应加快构筑生态积蓄、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维护稳定等城市群联动机制。
就当前较为迫切的环境保护一体化而言,以最小制度成本取得最优治理效果的选择便是加强行政区之间的联动、协作,通过立法、规划、体制、政策、机制等层面的合作协调,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可以通过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强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市场约束机制、构建区域联动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和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推进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4、产权市场的一体化
一是加大两省一市三地政府的协调推动力度。
可考虑成立两省一市长三角地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协调委员会,同时明确以各地交易所和主管部门为主的执行机构,建立起长效协调、利益共享机制。
二是进一步整合地方要素市场。
上海要在本市范围内率先整合地方性要素市场,将本市技术、物流、航运、文化产业等要素市场统筹整合到同一平台,率先形成统一、高效、集中的产权市场,为长三角地区产权市场的一体化奠定基础。
三是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加快建设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
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及其股权托管中心为基
础,加快建设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并以此作为带动长三角地区区域建立股权市场、促进产权市场一体化的突破口,推进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标的扩大到国资以外多种所有制成分,从而促进联合产权交易所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