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填空(10个,20分)单选(5个,10分)名词解释(4个,16分)简答(2个,14分)论述(3选1,15分)综合分析(1个,25分)
第一编
1、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者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2、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
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叫国别文学或国家文学,是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4、外国文学: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5、世界文学: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6、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它要求从多国的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
7、到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诞生,其标志是: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8、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比较文学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
美国学派建构的基础就是平行研究。
9、(1)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
(2)“可比性”指那些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
(3)“可比性”关系类型:
①“亲缘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源性——事实关系);
②“类同关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主要是其中的相同相异(类同性——价值关系);
③“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孕育、阐发、影响、借鉴、渗透等关系;(跨学科关系)
10、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1)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2)苏俄学者提出了“历史类型学”。
(3)中国学者提出了“阐发研究”,中外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双向阐发。
(4)跨学科研究
影响研究:其对象是有交往联系的不同国家文学的影响事实,重考证求“事实联系”方法是其研究目的和基础。“事实联系”即外在联系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由此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即内在关系、价值关系。
第二编
1、主题学与一般主题研究的区别
通常所说的主题一词,有两方面含义:作品中提出的人生基本问题;作品中通过具体人物、情节等因素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观念。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情境、意象、套语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2、主题研究: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作家的不同处理。
母题研究:母题指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事件和情境的基本概括,是构成作品的基本单位。
母题与主题的比较:
1. 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
2. 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战争、欢乐、野蛮;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丧失人性的野蛮)
3. 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
4. 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
3、题材研究:
题材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或概括为一个“情节”。
主题学的题材研究专指在不同民族文化间具有共通性的典型事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
4、情境研究:“情境就是人物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每个特定情境都为读者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牵制甚至左右人物的行动,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情节。
母题与情境中的联系:
(1)情境与母题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特定的情境必然蕴含着一个母题。
(2)基本情境和母题一样,其数目相当有限,甚至比母题的数目还要少。但是基本情境按照多种方式组合,数目是无限的。
5、意象研究:只有当意象作为一种中心象征,与作品的主题发生紧密联系时,才可以成为主题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考察作家的文化心理、审美倾向、艺术表现等内容。
6、套语:惯用语、成语典故。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其作用远远超过了它字面的意思。(如禁果、方舟等)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如老毛子。
7、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的文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观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8、文学的分类:
(1)三分法:按照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2)四分法:按照综合形象、结构、语言、表达等因素,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9、缺类现象: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民族中有而在他国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如中国没有史诗和悲剧。
中西方小说比较的不同:
1、语言内容方面。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一方面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和人物。如古代文言小说。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包含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常见作者跳出来发表长篇大论,篇幅体制较大。如《堂吉诃德》
2、结构艺术方面。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一般都符合历史时空,形成以叙述为主的封闭系统,并多以喜剧结尾。西方小说受神话史诗影响,以人物为中心结构全篇,除历史时空以外还有心理或意识时空,形成多元开放系统,常以悲剧结尾。
3、形象塑造方面。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缺少变化,缺乏立体感。(外部、单一、扁平)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立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内部、立体、浑圆)
4、小说标题方面。西方小说常以人名作书名(自奥德修纪始))大抵因为环境和事件都是变动的,再则体现出较强个体意识和人本精神。中国小说并不突出个人,常以建筑物或地方为名(跟农业文化传统以及家观念有关)
5、小说(包括小说家)地位。中国古典文学以诗为正统与大宗,小说只是“小道”,古代文类中没有“小说”;作家地位低下,生活与创作条件皆差,许多伟大作品作者不知是谁。明清人士尤以写小说为耻。如蒲松龄屡考不第写聊斋;曹雪芹落魄著红楼。西方向来重叙事文学,文艺复兴后,小说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相对开明的文化环境给予小说创作较为宽松的条件。作家地位较高。如雨果、大仲马入葬先贤祠。
10、比较文学的形象学: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一门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对一种文学、一部作品中异国形象研究。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形象。
11、注视者: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
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前理解”包括前有、前见、前知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