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永东--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56页PPT

合集下载

儿童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儿童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世
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
皮肤点刺 免疫学联合委员会意见书推荐皮肤
点刺是诊断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

主要方法(AIRA)

试 验
皮内试验
吸入性变应原诊断通常不用皮内试 验,因为它与症状相关性低(AIRA)
斑贴试验 主要用于Ⅳ型变应性疾病诊断
过敏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对于吸入物变应原,皮肤试验是一线诊断方法之一。当
其结果与临床病史相关时,无需进行体外试验。如果结
果不一致,血清可能有助于对患者作出更好诊断
26
皮肤
皮肤试验
模拟过敏原刺激皮肤,检测 皮肤下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上结合的IgE反应
体内检测(包括激发和皮肤试验)的目 肥大的细主胞要是检测与细胞模结拟合过敏的原Ig刺E激呼吸道、口
儿童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目录
概述 过敏原及其检测方法 过敏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我院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心介绍
变态反应的分类
1963年Coombs和Gell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变态反 应分为I型、II型、III型和IV型四种
I型过敏反应 (速发型)
II型过敏反应 (细胞毒型)
III型过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世界过敏性疾病状况报告
Allergy is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21st century, and this problem is predicted to worsen as this century moves forward.
Allergy has been called the 21st century disease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 :10.3760/c m a .j.i s s n .1673-436X.2012.018.017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K Z 201110025032)作者单位: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呼吸功能研究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向莉,E m i a l :d r x i a n gl i @y a h o o .c o m.c n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王静 向莉ʌ摘要ɔ I g E 介导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种类较多,从儿童出生后早期的食物过敏及湿疹,到青少年期逐渐出现的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有不断增长趋势㊂针对儿童的I g E 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以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e t h e r a p y ,S I T )㊂虽然避免过敏原及药物治疗可以暂时的缓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但是只有S I T 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使过敏症状达到长时间的缓解,能够真正的改变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进程㊂ʌ关键词ɔ 儿童;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o fc h i l d r e na l l e r gi cd i s e a s e s WA N G J i n g ,X I A N G L i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j o rD i s e a s e s i nC h i l d r e na n d N a t i o n a lK e y D i s c i p l i n e o fp e d i a t r i c s (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M i n i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p i r a t o r y F u n c t i o n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e i j i n g Pe d i a t r i c R e a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C h i l d r e n sH o s p i t a l ,C a p i t a l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45,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X I A N GL i ,E m a i l :d r x i a n gl i @y a h o o .c o m .c n ʌA b s t r a c t ɔ T h e r e a r em a n y k i n d s o f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m e d i a t e db y I g E ,f r o mf o o d a l l e r g y an d e c z e m a a f t e r t h eb a b y w a sb o r n ,t ot h ea l l e r gi cr h i n i t i sa n da s t h m a w h e nt h ec h i l dc o m e st oa d o l e s c e n c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q u i c k l y .T h em a i n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a r e a s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v o i d a l l e r g e n ,d r u g s a n d a l l e r g e n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h o u g h a v o i d a l l e r g e n a n d d r u g s c a na l l e v i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f o r t h e t i m eb e i n g ,t h e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s t h e o n l y t r e a t m e n t t h a t c a nn o t o n l y a c t o n t h e s y m p t o m sb u t a l s oa c t o n t h e c a u s e ,w h i c hc a nr e a l l y c h a n ge t h e p r o c e s s of c h i l d r e na l l e r gi c d i s e a s e s .ʌK e y wo r d s ɔ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e c if i c i mm u n e t h e r a p y,S I T )开始于19世纪末期,由N o o n 和F r e e m a n 用S I T 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㊂S I T ,主要是通过对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者长期使用过敏原提取液,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缓解临床症状㊂S I T 通过对体内免疫系统的调整,使机体出现免疫耐受,被证明是惟一一种可以改变过敏反应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1-2]㊂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S I T 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指出:S I T 是惟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的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同时它还可以延缓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进程[3]㊂然而,目前对于S I T 确切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佳的给药途径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对S I T 的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以及研究进展作一论述㊂1 S I T 的作用机制儿童过敏性疾病是在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过程中出现的[3]㊂在S I T 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S I T 的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1 纠正T h 1/T h 2平衡失调 一直以来,T h 1细胞与T h 2细胞在S I T 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已被人们所关注,T h 1/T h 2的失衡被认为是过敏性疾病重要的发病基础㊂此外,两种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㊂T h 1型细胞分泌白介素-2(I L -2)㊁I L -3㊁干扰素-γ(i n t e r f e r o n -γ,I F N -γ)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等;T h 2型细胞分泌I L -4㊁I L -5㊁I L -6㊁I L -10㊁I L -13等㊂㊃2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 I n t JR e s p i r ,S e pt e m b e r 2012,V o l .32,N o .18T h2型细胞在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㊂因此,在S I T的过程中,关键目标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下调T h2型细胞的反应,首先是抑制T h2型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 L-4㊁I L-5㊁I L-9㊁I L-13等的合成和分泌,因为这些细胞因子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㊂其次,抑制T h2细胞介导的速发型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的细胞,主要是一些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等㊂通过上述这些机制,可以促使T h1/T h2比值趋于正常,即可以选择性下调T h2细胞的功能导致T 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 L-4㊁I L-5和I L-13减少或上调T h1细胞的功能,使T 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 F N-γ和T N F-α增加[2,5-6]㊂1.2调节性T细胞(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T r e g)的产生以及免疫耐受 T r e g,最初被称为抑制性细胞,在慢性感染㊁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以下调效应细胞的作用和炎症反应,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㊂T r e g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对T h1和T h2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炎症产生抑制作用;②分泌的I 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β,T G F-β)调节效应性T h2细胞的炎症活动,抑制由效应细胞如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炎症反应;③分泌的I L-10和T G F-β可以抑制I g E的产生,诱导非炎症性的I g G4和I g A的分泌,而T r e g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关键是抑制性细胞因子I L-10和T G F-β的产生[4,7-9]㊂此外,由于T h2细胞被T r e g抑制,因而可以抑制I L-3㊁I L-4㊁I L-5㊁I L-9和I L-13的产生,而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㊁嗜酸粒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的激活㊁分化㊁增殖以及T h2细胞的组织迁移等均需要上述细胞因子的参与㊂外周T细胞耐受状态的诱导是S I T成功的关键步骤㊂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出现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即对某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个体,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不能出现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然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㊂所谓S I T诱导外周T细胞产生耐受,主要表现为:①抑制参与过敏反应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反应;②诱导T r e g的产生;③抑制T h细胞的产生等㊂其中,T r e g的产生在诱导T细胞发生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6]㊂I L-10最早被认为是仅由T h2细胞产生,实际上,它主要由T r e g产生㊂I L-10尤其对T r e g的分化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体内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0]㊂I L-10在S I T中主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可以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 g E抗体的产生,诱导过敏原特异性I g G4抗体的产生,还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等[10]㊂I L-10抑制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并且在过敏原㊁超抗原㊁移植抗原和肿瘤抗原的外周耐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4,7]㊂T G F-β与I L-10相似,主要由T r e g产生,其在S I T中发挥的免疫抑制机制主要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 g E抗体的产生,诱导过敏原特异性I g A抗体的产生,抑制T h1和T h2细胞的效应等[8]㊂A j d u k等评估了S I T对于屋尘螨过敏儿童T r e g诱导中的影响㊂研究表明,同对照组相比,经过1年S I T的儿童,其T G F-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与其临床症状的缓解成正相关㊂从而证明T G F-β在S I T中的重要作用[10]㊂1.3S I T过程中抗体的变化1.3.1I g E 过敏患者体内I g E水平的改变是特应性疾病的一种标志㊂然而,在S I T的不同阶段I g E的变化不尽相同,I g E水平的改变并不能说明机体对于过敏原的反应降低,因为血清中I g E水平的降低发生相对比较晚,而且与S I T后的临床改善情况并不相关㊂特异性I g E水平在S I T早期会有轻度升高,随着S I T的进程,I g E水平会降低㊂虽然I g E水平和I g E介导的皮肤过敏反应的降低需要经过几年的S I T,但是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进行蜂毒免疫治疗和草花粉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受到保护[5-6]㊂A k d i s等[11]在蜂毒免疫治疗的研究表明,蜂毒特异性免疫治疗并不降低B细胞在体外产生特异性I g E的能力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治疗过程中I g E有所升高,但是特异性I g E/ I g G4的比值却降低㊂L o u等[12]对于过敏性鼻炎儿童使用S I T的有效性的研究表明,经过1年的S I T 后,再次测定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 g E的浓度,发现其同治疗前的测定相比,没有明显的改变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通过对其进行花粉S I T,可以降低其在花粉季节对花粉的敏感性㊂1.3.2I g G4早在20世纪30年代C o o k e等就提出了在S I T进程中描述封闭抗体[13]㊂后来, L i c h t e n s t e i n等又将这类封闭抗体划分为I g G4[14]㊂I g G4在S I T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在I g 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 g E受体结合之前,I g G4便已将抗原捕捉,进而可以防止这些细胞的激活,上述机制与I g G4的结构特点相关㊂首先,I g G4的结合域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导致F cγ受体的低亲和力㊂此外,I g G4并不结合补体,还可以抑制免疫复㊃3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合物的形成,使其具有抗炎特性[6]㊂成功的S I T与I g G的活性提高相关,但是并不仅仅是依赖于I g G 抗体总量[15]㊂实际上,I g G不仅可以抑制过敏原诱导的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炎症介质释放,同样可以抑制I g E介导的过敏原递呈给T细胞以及在花粉季节的高过敏原暴露时预防过敏原诱导的记忆性I g E的产生[16]㊂F r a n c i s等[17]进行的一项草花粉的S I T研究中,所有的治疗对象在第12周时均出现了I g G抗体较高水平的增高㊂W a n g等[18]在屋尘螨S I T对哮喘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中,表明S I T组同哮喘组相比,其平均I g G4水平高30多倍㊂2S I T主要的给药方式S I T有多种给药方式,对于儿童而言,良好的依从性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方面㊂目前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法有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e r a p y,S C I T)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S L I T),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给药方法㊂2.1 S C I T 通过向皮下注射逐渐增多的变应原,以达到减轻患者对过敏原产生反应的目的㊂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S C I T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肯定[19]㊂M a e s t r e l l i等[20]对屋尘螨过敏哮喘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S I T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用药明显减少㊁症状明显减轻㊂Bød t g e r等[21]对S C I 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鼻结膜炎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桦树花粉,结果显示患者症状缓解㊂而M i r o n e等[22]在一项双盲对照试验中,对35例患有严重的鼻结膜炎的患者使用桦树花粉的标准提取液进行S C I T,其有效性可以达到90%或更高水平㊂以上的研究只是说明了S I T短期的疗效,其实经过几年的S I T后,在长时间的非治疗期里,其临床有效性仍然可以持续存在㊂D u r h a m等[23-24]均对于草花粉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安慰剂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4年的草花粉免疫治疗,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的持续调节使机体达到长期的缓解㊂J a c o b s e n等[25]对205例6~14岁对草或树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了3年足疗程的花粉过敏原标准品的S C I T治疗,其中有147例完成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㊂结果表明,3年的S I T治疗产生了长期的临床效应,并且具有潜在的抑制患有过敏性鼻结膜炎的儿童发展为哮喘患儿的能力㊂但是S C I T有很多缺点: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注射药物,患者需要忍受注射的疼痛,医生需要具备处理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能力[26],S C I T还具有引发较为严重的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㊂朱亮等[27]将160例患有中重度持续性鼻炎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S C I T和S L I T治疗,在随访6~ 48个月期间,所有S C I T组患者均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S L I T组仅有4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㊂郝创利等[28]对110例哮喘患儿进行S C I T,110例患儿共进行2332人次的免疫注射,291人次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12.48%,79人次出现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㊂向莉等[29]对24例患儿在递增剂量的340人次注射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研究表明,轻度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分别有27次和38次㊂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S I T中,一方面,家长考虑到患儿需要长期进行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相对于S L I T,S C I T会产生较多的局部不良反应,而使家长在选择脱敏治疗的给药方式上有所顾虑㊂2.2 S L I T S L I T是除S C I T之外使用相对较多的给药途径,在欧洲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高㊂并且引起了美国过敏专科医师的关注㊂S L I T已经被WHO认可,对于那些想进行脱敏治疗但又不想进行长期皮下注射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备选的脱敏方法㊂S L I T除了具有与S C I T相似的作用机制,还有其特有的作用机制㊂在S L I T中,所谓黏膜表面的免疫化是指过敏原被口腔黏膜局部的朗格汉斯样树突状细胞(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D C)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或吞噬作用捕获,随后D C成熟并迁移到附近的淋巴结(如颈淋巴结㊁颌下淋巴结等),这些淋巴结通过产生I g G和具有抑制作用的效应性T细胞作为诱导免疫耐受特殊的微环境㊂因此,过敏原特异性激活的效应性T细胞在全身的循环作用和记忆性细胞的持续作用使得在脱敏治疗中通过过敏原的局部给药可以在全身和黏膜局部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反应[30-31]㊂上述机制表明,S L I T是一种合理的给药途径,尤其对于依从性相对较差的儿童,与皮下注射相比,这是一种相对容易的给药途径[32]㊂与S C I T相比,S L I T引起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小,而且其临床疗效已通过多项研究得到了肯定,是较为方便和安全的给药方式㊂1996年,Q u i r i n o 等[33]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了双盲试验,结果显示,使用S L I T和S C I T的两组患者,其临床症状评分和缓解症状的药物使用剂量的减低是相近的,即两种方法同样有效㊂P a j n o等[34]选取8~15岁中重度对尘螨过敏原敏感的哮喘患儿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S L I T可以有效的减轻哮喘症状,其安全性也得到了肯定㊂P e n a g o s等[35]对9项关于3~18岁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研究进行的M e t a分析㊃4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表明进行S L I T的哮喘患者,其临床症状评分和药物的使用量同安慰剂相比,都有明显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由于除了S L I T的有效性外,其安全性在诸多研究中得到了检验㊂总的来说,S L I T相对安全,在一项对3984例哮喘患者使用S L I T的分析中,只有14例出现了与S L I T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哮喘恶化等)[36]㊂与S L I T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腔黏膜的局部反应,包括口腔瘙痒㊁喉刺激㊁嘴部水肿㊁舌肿胀㊁耳朵瘙痒㊁胃肠道不适以及咳嗽等[37]㊂以上研究均肯定了S L I 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㊂相比S C I T,S L I T因其不良反应较少,给药方式较为简便,可以避免长期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患儿的依从性较好,而得到患儿家长的选择㊂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给药方式外,还有如支气管给药和鼻腔给药等方法㊂2.3支气管给药曾经在使用螨过敏原的两项研究中调查了支气管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但是仅在其中一项对24例患者吸入剂量逐级增加的屋尘螨冻干粉过敏原标准品进行为期1年治疗的研究中证明,此种治疗方法具有减轻症状㊁减少用药的优点㊂另外,此种方法可导致患者产生支气管痉挛,具有较为严重的速发和迟发型变态反应[38-40],由于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局限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而言,不是推荐的给药方法㊂2.4鼻腔给药鼻部免疫治疗在四季均可进行,可以使用粉制剂或者是等量的过敏原提取液进行治疗㊂在使用过敏原进行治疗时,为了避免过敏原在支气管沉积,患者需要进行呼气或发声㊂提取液在诱导阶段可以每日使用或交替使用,维持阶段每周使用㊂鼻部免疫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在17项研究中进行了评估,有16项研究的临床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研究中,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主要的局部不良反应是瘙痒㊁流鼻涕和打喷嚏等㊂然而,并没有证据表明结束鼻腔给药治疗后可以产生长期的临床效应,所以鼻腔给药仅仅应用于对花粉过敏的鼻炎患者的季节前预防性治疗[41-43]㊂由于鼻腔给药会产生较多的鼻部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儿童而言,仍然不是优选的给药方法㊂3S I T应用的新进展3.1肽类免疫治疗(p e p t i d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P I T) P I T是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耐受的方法㊂一些短的过敏原肽所含的氨基酸序列并不包含可以引起I g E交叉连接从而引起过敏的肽类㊂目前已经有许多靶向T细胞的基于这些T细胞肽的合成肽类物质[44]㊂对于此类方法的研究机制是通过T h2细胞到T h1细胞的免疫偏移还是由于T r e g的诱导尚不清楚㊂到目前为止,关于P I T的研究主要在两种过敏原中进行㊂一项是治疗对于猫毛过敏的,含有主要的猫过敏原F e l d1的27~35个氨基酸的相对较长的肽,在整个蛋白序列中有T细胞肽或者是混合肽,最终可以诱导分泌I L-4的细胞耐受㊂另一项研究是对蜂毒过敏的P I T,使用具有蜂毒主要过敏原磷脂酶A2的短的混合肽㊂这项研究表明对整个过敏原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耐受以及I g E/I g G4比值的减低[45-46]㊂T细胞肽中单个氨基酸改变可以修饰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㊂虽然P I T在理论上可以避免I g E介导的早期反应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过敏个体的血清I g E可以与蛋白过敏原中相对短的线性肽相结合,从而导致过敏反应[47]㊂因此,P I T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㊂3.2佐剂一种称为免疫反应调节剂的佐剂,通过T o l l样受体(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 s,T L R)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T L R可以识别微生物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㊂依赖于这一类型的T L R,不同类型的抗原递呈细胞可以被识别㊂在过敏的小鼠模型中,T L R激发的复合物可以抑制T h2型细胞的过表达,或者是诱导T h2向T h1和T r e g的免疫偏移[48]㊂T h1佐剂,如脂质体,单磷酰脂A,或者是免疫刺激D N A 序列C p G序列,可以增强S I T的作用㊂N a g a t a 等[49]使用脂质体螨过敏原对中重度哮喘的患者进行了一项S I T的双盲对照试验,接近一半的S I T组的患者症状药物评分降低高达60%,而在安慰剂组却有很少的患者表现出症状的改善㊂虽然佐剂被证明有效并且安全,但是,目前对于佐剂的使用还存在顾虑,新的佐剂需要克服传统免疫治疗的常见问题㊂3.3重组变应原分子在使用P I T治疗过敏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涉及在人体中肽的使用和其稳定性,以及与过敏相关的T细胞反应的复杂性㊂得益于重组D N A技术,目前在获得过敏原相关特征的研究领域可以获得最常见的过敏原的序列和结构,还可以克隆很多过敏原,这些重组变应原分子因其可以保持极高的纯度,同时可以减少I g E结合的抗原表位,在用于诊断和治疗变应性疾病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0]㊂M a r e k等[51]对有过敏性鼻炎伴或不伴哮喘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试验,使用5个重组草花粉过敏原的混合物进行皮下注射,评估其在减轻症状和减少用药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同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的症状和用药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㊃5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计学意义,治疗组的I g G1和I g G4抗体反应均明显增强,而且一些对于P h l p5过敏的患者对此种过敏原同样出现了较强的I g G抗体反应㊂按照过敏原编码的D N A序列,重组变应原可以生产出高度纯化的蛋白质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目的[52]㊂3.4 D N A疫苗 D N A疫苗含有编码过敏原的质粒D N A,被认为是对于过敏性疾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㊂基因免疫在小鼠模型中是诱导抗过敏的免疫反应的方法[48]㊂目前,一种基于4种常见草花粉的非过敏肽草花粉疫苗的临床前评估已经应用,并且已在2011年对过敏患者安全的进行了皮肤试验和首次剂量反应的免疫治疗试验㊂根据这一临床前试验,基于融合蛋白的新一代非过敏性疫苗由病毒载体蛋白和来源于过敏原的肽类组成,与重组的低致敏的过敏原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不会诱导I g E 或T细胞介导的副反应㊂因此,新一代的疫苗可以应用于S I T而不产生副反应,并且可以作为预防过敏的疫苗[52]㊂综上所述,S I T在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S I T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研究中,但T h2细胞向T h1细胞的免疫偏移, T r e g的产生,免疫耐受的诱导以及I g E和I g G等抗体均参与S I T的过程㊂在S I T的给药方法中,S C I T和S L I T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两者的有效性均被证实,但是由于S C I T尚有导致过敏性休克㊁皮疹等较为严重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而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少的限制㊂S L I T虽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是主要是口腔黏膜的局部不良反应,其安全性相对较高㊂除了这两种方法,尚有支气管给药以及鼻腔给药等途径㊂目前,对于S I T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肽类免疫治疗,使用佐剂进行治疗,利用重组的过敏原进行免疫治疗以及使用D N A疫苗等㊂参考文献[1]J u t e lM,A k d i s M,B l a s e rK,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o f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c e l l t o l e r a n c e a n d m o r e.A l l e r g y,2006,61:796-807.[2] A k d i sC A,B l a s e r K,A k d i s M.M e c h a n i s m s o f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h e m 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6,91:195-203.[3] B o u s q u e t J,L o c k e y R,M a l l i n g H J,e t a l.A l l e r g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h e r a p e u t i c v a c c i n e sf o r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W o r l d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m e r i c a na c a d e m y o fA l l e r g y,A s t h m aa n dI mm u n o l o g y.A n n 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1998,81:401-405.[4]J u t e lM,A k d i sC A.T-c e l l r e g u l a t o r y m e c h a n i s m s i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h e m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8,94:158-177.[5] M o o t eW,K i m H.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l l e r g yA s t h m aC l i n I mm u n o l.2011,10:7S u p p l1:S5.[6] A k d i s C A,A k d i s M.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11,127:18-27.[7] A k d i sM,B l a s e rK,A k d i sC A.T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i n a l l e r g y.C h e m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6,91:159-173.[8] T a y l o r A,V e r h a g e n J,B l a s e r K,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i mm u n e s u p p r e s s i o n b y 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b e t a:t h e r o l e o f T 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I mm u n o l o g y,2006,117:433-442.[9] M o o r e KW,d e W a a l M a l e f y t R,C o f f m a n R L,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t h ei n t e r l e u k i n-10r e c e p t o r.A n n u R e vI mm u n o l,2001,19:683-765.[10] A j d u kJ,M a r i n i cI,A b e r l e N,e ta l.E f f e c to fh o u s ed u s tm i t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f a c t o rb e t a1-p r o d u c i n g Tc e l l s i n 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A n n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2008,100:314-322.[11] A k d i sC A,A k d i sM,B l e s k e nT,e t a l.E p i t o p e-s p e c i f i cTc e l lt o l e r a n c e t o p h o s p h o l i p a s eA2i nb e ev e n o m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n d r e c o v e r yb y I L-2a n d I L-15i nv i t r o.JC l i n I n v e s t,1996,98:1676-1683.[12] L o u W,W a n g C,W a n g Y,e t a l.R e s p o n s e s o f C D4(+)C D25(+)F o x p3(+)a n dI L-10-s e c r e t i n g t y p eITr e g u l a t o r yc e l l s t o c l u s t e r-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 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i nc h i ld re n.P e d i a t r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12,23:140-149.[13] C o o k eR A,B a r n a r d J H,H e b a l d S,e t a l.S e r o l o g i c a l e v i d e n c eo f i mm u n i t y w i t h c o e x i s t i n g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 i n a t y p e o f h u m a na l l e r g y(h a y f e v e r).JE x p M e d,1935,62:733-750.[14] L i c h t e n s t e i nL M,N o r m a nP S,W i n k e n w e r d e r W L,e t a l.I nv i t r os t u d i e so fh u m a nr a g w e e da l l e r g y:c h a n g e si nc e l l u l a ra n dh u m o r a l a c t i v i t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s p e c i f i cd e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JC l i n I n v e s t,1966,45:1126-1136.[15] W a c h h o l zP A,D u r h a mS R.M e c h a n i s m s o f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g Gr e v i s i t e d.C u r rO p i n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4,4:313-318.[16] N o u r i-A r i a K T,W a c h h o l z P A,F r a n c i sJ N,e ta l.G r a s sp o l l e n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d u c e sm u c o s a l a n d p e r i p h e r a l I L-10r e s p o n s e s a n db l o c k i n g I g Ga c t i v i t y.J I mm u n o l,2004,172: 3252-3259.[17] F r a n c i sJ N,J a m e s L K,P a r a s k e v o p o u l o s G,e ta l.G r a s s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L-10i n d u c t i o n a n d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l a t e r e s p o n s e s p r e c e d e sI g G4i n h i b i t o r y a n t i b o d y a c t i v i t y.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8,121:1120-1125.[18] W a n g W,X i a n g L,L i uY G,e t a l.E f f e c t o f h o u s ed u s tm i t e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 i n t e r l e u k i n-10-s e c r e t i n g 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i n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C h i n M e dJ(E n g l),2010,123:2099-2104.[19] O k u b o K,G o t o h M.A l l e r g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JN i h o n M e dS c h,2010,77:285-289.[20] M a e s t r e l l i P,Z a n o l l aL,P o z z a n M,e ta l.E f f e c to f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a d d e d t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t r e a t m e n t a n da l l e r g e na v o i d a n c e i n a s t h m a t i c p a t i e n t s a l l e r g i c t oh o u s e d u s tm i t e.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4,113:643-649.[21] Bød t g e rU,P o u l s e nL K,J a c o b iHH e ta l.T h es a f e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o fs u b c u t a n e o u sb i r c h 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o n e-y e a r,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2,57:297-305.[22] M i r o n eC,A l b e r tF,T o s i㊃6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A,e t a l.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w i t h a b i o l o g i c a l l y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e x t r a c t o f A m b r o s i aa r t e m i s i i f o l i a p o l l e n:a d o ub l e-b l i n d,p l a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s t u d y.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2004,34:1408-1414.[23] D u r h a m S R,W a l k e r S M,V a r g a E M,e t a l.L o n g-t e r mc l i n i c a le f f i c a c y o f g r a s s-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N E n g lJM e d,1999,341:468-475.[24] D u r h a mS R,E mm i n g e rW,K a p p A,e t a l.L o n g-t e r mc l i n i c a le f f i c a c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i n d u c e d r h i n o c o n j u n c t i v i t i s 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w i t hS Q-s t a n d a r d i z e d g r a s s 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a b l e t.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10,125:131-138.[25]J a c o b s e n L,N i g g e m a n n B,D r e b o r g S,e t a l.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h a sl o n g-t e r m p r e v e n t i v ee f f e c to fs e a s o n a la n d p e r e n n i a l a s t h m a:10-y e a r f o l l o w-u p o nt h eP A T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7,62:943-948.[26] K i r m a zC,O z e n t u r k K i r g i z O,B a y r a k P,e ta l.E f f e c t so f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f u n c t i o n so fh e l p e ra n d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e a s o n a l 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E u rC y t o k i n eN e t w,2011,22:15-23.[27]朱亮,陆纪红,谢青,等.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45:444-449.[28]郝创利,陶慧,沈美菊,等.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安全性研究.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413-1416.[29]向莉,申昆玲,张鸿燕,等.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剂量递增阶段的耐受性.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 924-926.[30]v a nW i l s e mE J,B r e v e J,S a v e l k o u lH,e t a l.O r a l t o l e r a n c e i sd e t e r m i n e d a t t h e l e v e l o f d r a i n i n g l y m p h n o d e s.I mm u n o b i o l o g y,1995,194:403-414.[31]v a nH e l v o o r t J M,S a m s o mJ N,C h a n t r y D,e t a l.P r e f e r e n t i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f Ig G2b i n n o s e d r a i n i n g c e r v i c a l l y m ph n o d e s a n di t s p u t a t i v er o l ei n m u c o s a lt o l e r a n c ei n d u c t i o n.A l l e r g y,2004,59:1211-1218.[32] Q u i r i n oT,I e m o l iE,S i c i l i a n iE,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v e r s u si n j e c t i v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i c p a t i e n t s:ad o u b le b l i n d(d o u b l e d u mm y)s t u d y.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6,26:1253-1261.[33] Q u i r i n oT,I e m o l iE,S i c i l i a n iE,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v e r s u si n j e c t i v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i c p a t i e n t s:ad o u b l eb l i n d(d o u b le d u mm y)s t u d y.C l i n E x p A l l e r g y,1996,26:1253-1261.[34] P a j n o G B,M o r a b i t o L,B a r b e r i o G,e t a l.C l i n i c a la n di mm u n o l o g i c e f f e c t so f l o n g-t e r m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n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 s e n s i t i z e d t o m i t e s:a 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0,55:842-849. [35] P e n a g o sM,P a s s a l a c q u aG,C o m p a l a t i E,e t a l.M e t a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 i n p e d i a t r i c p a t i e n t s,3t o18y e a r so f a g e.C h e s t,2008,133:599-609.[36] C o xL S,L a r e n a sL i n n e m a n n D,N o l t e H,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2006,117:1021-1035.[37]I b añe z M D,K a i s e rF,K n e c h t R,e ta l.S a f e t y o fs p e c i f i c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 S Q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g r a s sa l l e r g e n t ab l e t s i nc h i ld re n.P e d i a t r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07,18:516-522.[38] M a r c o t t e G V,B r a u n C M,N o r m a n P S,e ta l.E f f e c t s o fp e p t i d e t h e r a p y o ne xv i v o T-c e l lr e s p o n s e s.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506-513.[39] E m a n u e l e C,S u s a n n a V,C o s t a n t i n o T,e t a l.L o c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D e r m a t o p h a g o i d e s e x t r a c t i na s t h m a.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1991,87:721-728.[40] T a r i M G,M a n c i n o M,M o n t i G.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b yi n h a l a t i o no f a l l e r g e n i n p o w d e r i nh o u s e d u s t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ad o u b l e-b l i n ds t u d y.JI n v e s t i g A l l e r g o lC l i nI mm u n o l, 1992,2:59-67.[41] DᶄA m a t oG,L o b e f a l oG,L i c c a r d iG,e t a l.A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l o c a l n a s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t oP a r i e t a r i a p o l l e n.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5,25:141-148.[42] P a s s a l a c q u a G,A l b a n o M,P r o n z a t o C,e ta l.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o fn a s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oP a r i e t a r i a:c l i n i c a la n dl o c a l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7,27:904-908.[43] Käg iMK,Wüt h r i c hB.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o f l o c a l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l l e r g y,2002,57:379-388.[44] Mül l e r U,A k d i s C A,F r i c k e r M,e t a l.S u c c e s s f u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 T-c e l le p i t o p e p e p t i d e so fb e ev e n o mp h o s p h o l i p a s eA2i n d u c e ss p e c i f i c T-c e l la n e r g y i n p a t i e n t sa l l e r g i c t ob e ev e n o m.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747-754.[45] M a r c o t t eG V,B r a u n C M,N o r m a n P S,e ta l..E f f e c t so fp e p t i d e t h e r a p y o ne xv i v o T-c e l lr e s p o n s e s.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506-513.[46] O l d f i e l d W L,L a r c héM,K a y A B.E f f e c to fT-c e l l p e p t i d e sd e r i v e df r o m F e l d1o n a l l e r g i c r e a c t i o n s a n d c y t o k i n ep r o d u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s e n s i t i v e t o C a t s:a r a n d o m i s e d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L a n ce t,2002,360:47-53.[47] B a n e r j e eB,K a n i t p o n g K,F i n k J N,e t a l.U n i q u e a n d s h a r e dI g Ee p i t o p e s o fH e vb1a n d H e vb3i nl a t e xa l l e r g y.M o lI mm u n o l,2000,37:789-798.[48] C r a m e r iR,R h y n e r C.N o v e lv a c c i n e sa n d a d j u v a n t sf o r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u r rO p i n I mm u n o l,2006,18:761-768.[49] N a g a t a M,N a k a g o m e K.A l l e r g e n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a s t h m a: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l l e r g o l I n t,2010,59:15-19.[50] A k d i sM,A k d i sC A.T h e r a p e u t i c m a n i p u l a t i o no f i mm u n et o l e r a n c e i na l l e r g i cd i s e a s e.N a tR e vD r u g D i s c o v,2009,8: 645-660.[51] M a r e k J,J a e g e r L,S u c k R,e t a l.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e c o m b i n a n t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e n s.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5,116:608-613.[52] E d l m a y r J,N i e s p o d z i a n aK,F o c k e-T e j k lM,e t a l.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o w a r d s c o m b i n a t i o n v a c c i n e sf o ra l l e r g i c a n d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C u r rT o p M i c r ob i o l I mm u n o l,2011,352:121-140.(收稿日期:2012-06-05)㊃7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 过敏性鼻炎SIT显著降低哮喘发生风险2
回归分析显示AIT与哮喘发生危险比为0.6(P=0.003) 其中,SCIT降低哮喘发生危险比至0.57(P=0.005)
2008年AAAAI和ACAAAI
过敏性鼻炎诊断与治疗指南1
•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预防新过敏原致敏进展 和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进展为哮喘的风险。
• 过敏性鼻炎进行特异性免疫疗法可以阻止儿 童或成人患者进展为哮喘风险。
2010年 ARIA指南(修订版)明确指出2: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对儿童患者可以阻 止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并避免不良反应, 节约成本。
2015年 过敏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专家共识3
1. Wallace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8;122(2):S1-S84.
STEP 1
STEP 2
Low dose ICS
Consider low dose ICS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LTRA) Low dose theophylline*
As-needed short-acting beta2-agonist (SABA)
国内指南
2015 过敏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专家共识
早期进行SIT对儿童过敏性鼻炎尤为重要
2015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SIT为AR的一线治疗方案,临床推荐使用。
2016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SIT是目前可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唯一治疗方法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 唯一可预防过敏性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流程
诊断为变应性鼻炎
进行哮喘相关检查,特别 是对重度和/或持续性鼻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真菌死 亡。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合成酶,破坏真菌细胞壁完整性 ,发挥抗真菌作用。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 严重程度、合并症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
对于重症患者,可采 用联合用药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02
03
发病率上升
近年来,儿童变应性支气 管肺曲霉病的发病率呈上 升趋势,成为全球关注的 公共卫生问题。
临床表现多样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 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 ,易被误诊为其他呼吸道 疾病。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儿及其家庭面临长期治 疗、心理负担及经济压力 等多重困扰,严重影响生 活质量。
诊治中存在问题及挑战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 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
共识。
规范诊治流程
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规范诊治流程,提高诊治水平。
改善患儿预后
通过规范诊治和改善患儿依从性, 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治疗效 果和预后。
02
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 析
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
曲霉菌种类
主要包括烟曲霉、黄曲霉、黑曲 霉等,其中烟曲霉是最常见的致 病菌。
助于诊断。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通过详 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
04
治疗方案制定及药物选择 原则
抗真菌药物种类与作用机制
唑类抗真菌药物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影响真菌细胞壁完整性,从而发挥抗 真菌作用。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59页)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59页)


变- T应he原a特ller异ge性n IugsEe测d f试or成im阳m性un;otherapy must be
clinically relevant to their clinical history.
• 应……用于免疫治疗的变应原必须与患者的临床过敏
史相关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和疗程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注射间隔时间:
– 剂量递增期间注射间隔不得少于7天,不得超过14天
中断治疗的处理:
– 距离上次注射2周以上(最多4周)
• 治疗应继续,作为安全性预防措施,剂量最高为上次给药剂量的50% 。
– 4周以上
• 从最低浓度( 1级或0级)的最低剂量重新开始初始治疗。
维持治疗注意事项
维持期的注射剂量:
皮下安全性已经得到提高 [3]皮下注射的疗效包括长 期疗效及预防作用,分别 得到证明
特异性免疫治疗发展
1998
2001
2003 2004
2007
WHO意见书发表,变应 原制剂更名为变应原疫 苗,SIT进入新时期。 建议舌下可用于成人鼻 炎治疗[1]
ARIA指出舌下要使 用高浓度变应原疫 苗保证疗效 [2]。
局部不良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
表现
注射局部红晕、肿胀、风团、 掻痒、疼痛、硬结
处理
• 轻度反应小于5cm无需调整免 疫注射剂量;
• 中度反应5~7cm之间在下一次 注射时可维持原剂量1次;
• 重度反应7cm以上退1步或2步 剂量
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过敏 性休克
• 及时治疗; • 酌情减缓剂量递增步骤; • 在达到常规最高维持剂量 前,以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最高 剂量作为维持剂量

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 ppt课件

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  ppt课件

PPT课件
29
一 根据病人的大动脉搏动,血压(绝对值低于90/60mmHg或 低于基础血压30%)判断患者是否为过敏性休克。 1.判断意识,判断呼吸,判断颈动脉搏动,如出现异常立即启动急 救系统 2.立即呼救,召集本科医生(尤其是高年资医生)和护士,参加组 织抢救 3.必要时即使呼叫急诊科总值班,并立即联系急诊科总住院医师, 通知急诊抢救室,准备除颤器。 4.患者体位:平卧位,抬高下肢,意识丧失的患者头偏向一侧 5.急诊抢救室电话81126(同时通报是否需要插管或气管切开), 麻醉科 81427,耳鼻喉科 83702 6.准备抢救病人的平车
1. SIT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炎症介质在引起系统性过
敏反应的阈值内多次少量释放而耗竭,因此开始治疗后短时间
内即可发挥保护效应。 2. SIT可促使变应原特异性Treg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 和TGF-β的产生,诱导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
PPT课件
6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机制
3.SIT诱导变应原特异性IgG4水平升高,IgG4通过直接竞争抗原的
接受脱敏治疗的鼻炎患者比起没有接受脱敏治 疗的发展成哮喘的机会减低45%。
PPT课件
3
目前研究对它的评价
免疫治疗可以预防新的过敏症发生。
接受脱敏治疗的单一过敏患者比起没有接受脱敏治疗的发展成 多种过敏的机会减低63%
脱敏治疗明显改善过敏症状并且具有长期疗效。
眼部症状 改善91%,鼻部症状 改善66%,肺部症状改善 86%, 持续疗效10年左右
16
起始治疗方案是尽快达到维持剂量和保证最大安全性之间的折
中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反应、季节或环境变应原暴露史等进 行调整。亦可选择集群或冲击免疫治疗法。

儿童呼吸道过敏的舌下脱敏治疗ppt课件

儿童呼吸道过敏的舌下脱敏治疗ppt课件

药的情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周内
SLIT不良反应(畅迪临床报道)
- 11
SLIT报告的54例AE,只有11例与SLIT有关或可能有关,其中10例 为1级,其中7例无需用药自行缓解,9例在1周内缓解;

低龄儿童(3-5岁)和高龄儿童(6-13岁)在AE发生率、缓解手段、
发生时间、缓解时间、SLIT治疗相关或可能相关AE发生率的组间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对过敏原的自然缓释:
SLIT不良反应(畅迪临床报道)
- 10 -

无严重的全身性不
良反应(含哮喘急 性发作) SLIT组的AE发生率 高于对照组。绝大

部分AE为1级;50%
发生在治疗前3个月; 均在用药或不需用
Shao J., Ccui YX,Zheng YF,ao LF,et al.Am J Rhinol Allergy,2014,28:131-139.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
-6-
………Immunotherapy is the only treatment that may affect the natural course of allergic diseases, WHO关于变应原疫苗免疫治疗的意见书 and it also may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sthma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过敏自然进程不局限于儿 童,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单纯药物治疗的不足
-4-

起效快,能够快速缓解症状 维持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 非对因治疗,不能改变过敏 性疾病的自然进程,缺乏预 防作用

儿童过敏性疾病与特异性免疫治疗PPT课件

儿童过敏性疾病与特异性免疫治疗PPT课件
调整治疗方案。
疗效评估及随访管理
疗效评估指标
通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变化、药物使用量减少等指标,综合评估特异性免疫治疗 的疗效。
随访管理策略
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定期对患儿进行病情评估、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 征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 、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湿疹
食物过敏
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表现 为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 自觉瘙痒等症状。
一种由免疫系统对某种食物产生的异常反 应,表现为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的儿童更 容易患病。
环境因素
如空气污染、化学物质、紫外线等 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的 发生。
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锻炼、饮床表现
不同类型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各异 ,但通常包括皮肤症状(如皮疹、瘙 痒)、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咳嗽) 和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定义与原理
解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定 义、作用原理及发展历程 。
治疗方法
介绍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主 要方法,如皮下注射、舌 下含服等。
疗效与安全性
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 效、安全性及可能存在的 风险。
02 儿童过敏性疾病 概述
常见过敏性疾病类型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表现为阵 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 。
通过大量研究,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 和临床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2 儿童变应性支气 管肺曲霉病概述
定义和流行病学
定义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 )是一种由曲霉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和肺部浸润。
流行病学
ABPA在哮喘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且 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病在儿童中的 发病率高于成人,可能与儿童免疫系 统发育不完善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03 儿童变应性支气 管肺曲霉病的诊 断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包括咳嗽、喘息、胸闷 、咳痰、发热等呼吸道 症状,以及可能的肺部
啰音。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显示肺部 炎症、渗出、实变等征
象。
病原学检查
从呼吸道分泌物或肺组 织中分离出曲霉菌。
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曲霉菌特异 性IgE抗体水平升高。
பைடு நூலகம்
诊断流程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增加锻炼,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早期筛查
对高危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及时 发现并干预,预防病情加重。
管理策略
定期随访
对确诊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
遵循专家共识,规范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患者及家长的心理 负担。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5
目 录
• 引言 •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概述 •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诊断 •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治疗 • 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预防和管理 • 专家共识解读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儿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水平

《小儿常见过敏疾病》课件

《小儿常见过敏疾病》课件

定期清洗儿童床上用品及衣物
01
每周更换床单、枕套和毛巾,使 用温和的洗涤剂和温水清洗。
02
衣物尽量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 面料,避免使用过多化学物质。
避免使用含香料或酒精的洗浴用品
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温和洗浴产品 ,避免刺激皮肤。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 以免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THANKS。
哮喘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由于气 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喘息、气 急、胸闷等症状。
预防哮喘的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清 新、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锻炼提高 免疫力等。
哮喘的过敏原可能包括烟雾、花粉、 尘螨等,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 ,同时使用抗炎药物和支气管舒张剂 进行治疗。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 于过敏反应导致皮肤黏膜血管扩 张、渗透性增加,引起皮肤红肿
血液过敏测试
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 抗体来确定过敏反应。
鼻激发试验
通过让患者吸入过敏原,观察呼吸 道反应来确定是否对某种物质过敏 。
皮肤点刺试验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诊断过敏反应的 方法,通过将少量过敏原滴在皮肤上 ,然后用针轻轻刺破皮肤,观察皮肤 的反应。
皮肤点刺试验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 速,适用于多种过敏原的检测。
《小儿常见过敏疾病》ppt课件
目录
• 过敏疾病概述 • 小儿常见过敏疾病 • 过敏疾病的诊断 • 过敏疾病的治疗 • 预防和管理过敏疾病
01
过敏疾病概述
什么是过敏
01
02
03
过敏
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 物质(过敏原)过度反应 ,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原
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如花粉、尘螨、动物皮 毛等。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资料PPT课件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资料PPT课件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 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 诊断依据(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1. 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2. 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3. 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 周)≥20% 6. 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1)
初始评估
病史、体格与辅助检查(听诊、辅助呼吸肌活动或三凹征、心率、呼吸 频率、PEF或PEV1、血氧饱和度、危重患儿测动脉血气以及其他必要 的检查)
初始治疗
• 吸氧使血氧饱和度≥0.95 • 通常用雾化器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1h内每20分钟1次,或用pMDI
经储雾罐吸入 • 无即刻反应,或患儿近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或为严重发作,则给予全
身性糖皮质激素 • 禁用镇静剂
重新评估
体检、PEF或PEV1、血氧饱和度、其 他必要检查
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2)
中度发作
• PEP达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60%~80% • 体格检查:中度症状, 辅助呼吸肌活动和三凹征
治疗
• 氧疗 • 每1~4小时联合雾化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和 抗胆碱能药物 • 考虑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 在有改善的情况下,继续治疗1~3h
升级或越级治疗直至达到控制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主要根据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对初始治疗措施的反应,在原基 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危重哮喘:
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急性发作经合理治疗后,仍有严 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支气管阻塞未及时得到缓解,可迅速发展为呼 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 对任何危重哮喘患儿应供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0.92~0.95以上,心 肺监护、监测血气和通气功能

小儿过敏性疾病变应原脱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过敏性疾病变应原脱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过敏性疾病变应原脱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阐玉英;郝创利;严永东;侯政;沈美菊【摘要】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儿童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1].脱敏治疗又称特异性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其安全护理经验尚不足.我院哮喘中心2005~2009年对142例由尘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患儿进行脱敏治疗,经严密的护理观察和健康指导,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现总结如下.【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1(026)019【总页数】2页(P1797-1798)【关键词】小儿;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护理【作者】阐玉英;郝创利;严永东;侯政;沈美菊【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21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R459.2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儿童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

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1]。

脱敏治疗又称特异性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其安全护理经验尚不足。

我院哮喘中心2005~2009年对142例由尘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患儿进行脱敏治疗,经严密的护理观察和健康指导,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2例均为我院五官科和哮喘专科门诊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标准[2],均经皮肤点刺试验和血特异性IgE检测,证实为对尘螨过敏(二级及以上)的患儿。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儿童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以下简称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鼻炎具有鼻痒、流涕、喷嚏和鼻塞4大症状[1];哮喘具有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这些症状可通过治疗或规避变应原和触发因素后缓解[2]。

其发生和发展有一定规律,通常在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湿疹或食物过敏,3岁左右上述症状会自行缓解,但会逐渐出现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表现为鼻炎和哮喘[3],此过程通常被称作"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

近年来,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2011年在上海、广州、武汉等8个省会城市对6~13岁儿童鼻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鼻炎的平均患病率为9.8%[1],北京和重庆患病率分别高达14.46%和20.42%[4]。

自1990年以来,对我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进行了3次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1990年为1.09%,2000年为1.97%,2010年增长至3.02%[2,5,6],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上海已经达到7.57%[2]。

对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建议采取四位一体的联合治疗方法[7],即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和患者教育。

目前针对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为主,尤其是吸入激素,可有效抑制气道炎症、控制临床症状、避免疾病发作,但不能够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8]。

AIT诞生于191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最新的变应原免疫治疗国际共识中已明确指出AIT对鼻炎和哮喘疗效明确[9]。

最新的国内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将AIT作为鼻炎的一线治疗方法,临床推荐使用[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严永东--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的变应 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