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临床复杂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ppt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ppt课件

常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药物。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 药物副作用,定期评估疗效,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注意事项
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辅助 手段,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和应对疾病, 提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抗精神病药等。
0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重要地
位。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早期识别
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更早地识别双相情感障碍,以便尽早开始治疗,减少疾病对 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这需要深入研 究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以便为每个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建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支持群体, 提供相互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增强 患者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提供社会支持与资源
心理咨询与治疗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 帮助患者应对心理问题,提高生
活质量。
社区服务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 顾、康复训练等服务,帮助患者
融入社会。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为双相情感障碍 患者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方
预防复发
如何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维持 治疗方案,帮助患者降低复发风险。
对患者及家庭的希望与建议
建立信任关系
与医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便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得到最佳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PPT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PPT课件

自杀问题:
• 是精神障碍疾病中自杀风险最高的一种疾病 • 自杀率为650/10万,高出正常人50倍,15%抑郁障碍最
终死于自杀。
• 自杀风险可因单身、分居、离婚和守寡而增高 • 自杀未遂女性高于男性,而自杀成功男性高于女性 • 自杀在第一次发作的早期有比较大的风险,40%自杀发
生于第一次住院的前6个月,50%的发生在第1年内。
物质依赖问题 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是产生抑郁的重要 危险因素,而抑郁情绪反过来又成为物 质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
躯体疾病 按照心身疾病观点,许多躯体疾病的发 生都与情绪问题有密切关系,同时抑郁 情绪也可影响原来躯体疾病的转归和预 后。
慢性疼痛问题 疼痛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有的患者慢 性疼痛成为抑郁障碍患者就诊的主要症 状。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与预后 四、护理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 情绪 * 情感
2.心境障碍定义和分类 3.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 4.心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人接触 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体验。
情绪的内部变化
* 皮肤温度、汗液 * 心率、心电图、血压和血容量的变化 * 呼吸、消化系统、新陈代谢等变化
从什么途径获得更多病人信息? 从哪些方面评估患者?(希望获得哪些信息) 病人可能存在什么护理问题? 该如何解决病人的问题?
一、护理评估
(一)资料来源 病人 家属及其他相关人员 护理观察
(二)评估的内容
1.个人史及家族史 2.身体:外观、自理能力、营养、睡眠、排泄、活动 3.情绪:状态、稳定性 4.认知:判断力、思维能力、自知力 5.思维:过程、内容 6.社会:教育、工作、婚姻、应对方式、支持系统、物
第2次发作 第3次发作

心理学PPT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学PPT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

随后于当年10月出现晚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 醒。自感心理压力大,学习困难。之后渐出现发 愁,总想不好的事,自诉再好的事自己也高兴不 起来,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自觉乏力,不 想上课,不愿出门,不愿交往,自感处处不如人。 自觉前途没希望,活着没意思,生不如死,反复 有想死的念头。再次就诊,诊断:双相障碍,目 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予抗抑郁 剂治疗病情好转。目前为丙戊酸钠维持治疗,病 情稳定。
亚型
临床上以目前发作类型确定双相障碍 的亚型:①目前为轻躁狂:②目前为不伴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③目前为伴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④目前为轻 度或中度抑郁;⑤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 状的重度抑郁;⑥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 的重度抑郁发作;⑦目前为混合性发作; ⑧目前为缓解状态。
诊断
CCMD—3诊断标准 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 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如在 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
病因研究
一、遗传性研究 双相障碍的病因过程、致病因素如何 造成双相障碍的病理生理尚部清楚。但来 自国内外的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 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 (1)遗传风险度:有家族史者为30%— 41.8%,双相障碍先证者亲属患本病的概率 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 病的几率也越高。
临床表现
混合状态兼有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症状, 以此区别于单相障碍。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在躁 狂症的高峰期暂时转为哭泣,或在抑郁阶段发生 思维赛跑现象。双相障碍患者中至少有1/3的人, 其全部病情发作,或发作中一部分时间,呈现这 种混合状态。普遍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不安, 哭泣,严重失眠,思维加速,夸大,精神运动性 激越,自杀意念,迫害妄想,幻听,犹豫不决和 意识模糊。这些表现又称焦虑性躁狂,亦即以抑 郁症状为主导的躁狂症。女性和有抑郁气质的人 常易罹患焦虑躁狂。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培训ppt课件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培训ppt课件
• 抑郁性混合状态:抑郁发作伴有一些孤立的 轻躁狂症状,如说话迫切感、或观念飘忽、 或冲动性或性欲亢进等,见于46%BP-II型患者 中(Akiskal, 2002)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24
V. 广泛的双相谱系障碍(BPSD)
v BPSD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 Kraepelin(1921)提出躁郁症是个连续统,在M与D间
—抑郁发作约3~13个月,平均9个月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 10%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持续两 年以上,期间可有与M或HM并存的混合形式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15
II. 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v 发作的方式
—90%以上为反复发作 —终生平均发作9次,平均每年0.5次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 ,连续数次转为M或HM ,成人首次 发作M与D机会相似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5
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v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
v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BPD
v季节因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 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5-7月)转为躁狂或轻躁 狂发作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6
ICD-10和CCMD-3双相障碍分类
狂发作的重视与识别。临床上许多轻躁狂发作并不是医生识别水平低,而是未予以 足 够 的 重 视 , 在 问 诊 时 未 询 问 或 遗 漏 该 内 容 的 询 问 。 对 于 典 型 抑 郁 发 作 (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 MDE) 的 患 者 , 临 床 上 需 要 常 规 性 的 询 问 既 往 是 否 有 躁 狂 或 轻躁狂发作史。由于躁狂发作临床表现严重而明显,患者或知情人往往会主动诉说,

双相精神障碍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双相精神障碍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DSM-IV 成瘾药物、处方药物)或 躯体情况(例如,甲状腺
症状不是由于物质(例如,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
功能亢进)的直接生理效
应所致
29

双相I型混合发作 ——症状标准
CCMD-3
DSM-IV
在至少1周的期间内,几乎每
发作以躁狂和抑郁症混合或迅
速交替(即在数小时内)为特
征,至少持续2周躁狂和抑郁 症状均很突出
精神病性症状:罪恶妄想、被害妄想
14


出现持续的忧愁与烦恼,应尽快寻求帮助.
轻型抑郁时,靠心理疏导、换环境、运动等方式调
节。重度抑郁时,必须依靠药物. 现有的药物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症状.

15

基本症状“三高”:
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意志增强
16
伴发症状
睡眠需要减少 夸大妄想 食欲增加,性欲亢进 易激惹 精神运动性兴奋
25
双相I型躁狂发作 ——症状标准
DSM-IV A.心境异常高涨,旺盛或易激惹. B.在心境异常期间,持续有3-4项下述症状,并且症状 达到显著的程度: (1)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2) 睡眠需要减少 (3)言语比平时增多,或要说个不停 (4)意念飘忽,或主观体验到思想在“奔驰” (5) 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被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6)目的指向活动(社交、工作、学习或性本能) 增 多,或有精神运动性激越 (7)过多地参加很可能带来痛苦后果的图一时快乐 的活动 CCMD-3
27

双相I型躁狂发作——严重标准
CCMD-3
社会功能受损(工作、生活、社 交、遵守法律、法规的能力等); 给他人造成危害或不良后果
DSM-IV
心境症状严重到引起职业功能、

双相情感障碍PPT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PPT课件
DSM-IV标准中,轻躁狂发作病期为4天以上 ICD-10”至少持续几天” CCMD-3为一周 Akiskal研究发现,轻躁狂的发作期可以只持续2天; Wick和Angst观察为1~3天
精选2021最新课件
4
双相情感障碍的几个问题
对BP混合性发作的新认识
– 典型的混合性发作:
• DSM-Ⅳ混合性发作是以符合症状标准的躁狂与 抑郁同时存在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4
比较公认的MS
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 大量双盲对照研究证实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 马西平有心境稳定剂的性质
美国FDA批准用于BP的药物有:
碳酸锂、丙戊酸盐、利培酮、奥氮平、拉莫三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5
候选的心境稳定剂
新型AED 代表药物:加巴喷丁、托吡酯
非经典(第二代)APD 代表药物:奎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 唑
▪ 25岁以前急性发病的反复发作的抑郁
精选2021最新课件
9
双相的征象(Signs of Bipolarity)
A 标准
– 仅有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轻躁狂或躁狂 – 一级亲属中有诊断和治疗的双相障碍
B 标准
– MED 特征:短暂(<3个月)、复发( >5次 )、非 典型、精神病性、产后、发病年龄小(<20岁 )
全程治疗原则 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治疗的原则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1
治疗方案
不论是何种发作形式,均应以心境稳定 剂(MS)为基础治疗药物
由于不同种类的MS的适应症有差别,以 及不同发作中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单药 治疗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常需合并其 它药物
双相障碍中不同发作或不同时期的同一 类发作形式的治疗方案也有差别

双相情感障碍ppt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ppt课件
成 • 社交活动多,随便请客
ppt精选版
11
躯体症状
• 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 • 食欲增加 • 性欲亢进 • 睡眠需求减少
ppt精选版
12
其他症状
• 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 • 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 • 可有片断幻觉、妄想 • 谵妄性躁狂:意识障碍、错觉、幻觉、思
维不连贯 • 轻躁狂:症状类似,但无精神病性症状,
• 碳酸锂:急性躁狂发作时用量为600~2000mg/日, 血锂浓度为0.8~1.2mmol/L ;维持治疗剂量为 500~1500mg/日,浓度0.4~0.8mmol/L ;血锂 浓度不宜超过1.4mmol/L
•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和 丙戊酸盐,剂量为400~ 1200mg。妥泰、拉莫三嗪(特别是双相抑郁常用)
流行病学
患病率:1992 终生患病率0.083%,时点患病率0.052% 江西 抑郁症终生患病率1.15%,时点患病率0.95% 国外 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3~25%,双相0.5~1%
性 别:男:女为1:2 ,年龄20~40岁(女早于男) 起 病:躁狂-急、亚急,抑郁-缓慢(秋、冬) 病 程:躁狂3个月,抑郁6个月,发作性 预 后:15~20%慢性
ppt精选版
25
ICD-10续
• F31.4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 重度抑郁发作 F31.5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 度抑郁发作 F31.6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状态 F31.7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 F31.8其他双相情感障碍 F31.9双相情感障碍,未特定
5.神经影像变化
结构性改变、功能性改变
6.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经济状况、女性
ppt精选版

双相情感障碍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课件
挑战二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社会支持。
应对策略一
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学习情绪 调节技巧和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帮助自己保持稳定的状态。
应对策略二
患者需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并寻 找支持和帮助的途径,如加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支持团体 等。
对家庭与社会的启示
双相情感障碍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双相情感障碍概述 •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表现 •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与干预 •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 双相情感障碍的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双相情感障碍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 其特征是患者会经历情绪的剧烈 波动,包括抑郁和躁狂发作。
坚持药物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
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咨 询、心理治疗等专业帮助。
参加支持小组
加入双相情感障碍支持小组,与病友 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社会支持与资源
家庭支持
家人应给予患者关心、理解和支持,为其创 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认知障碍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 减退等。
生理症状
如头痛、肌肉紧张、心慌等。
伴随症状
01
02
03
焦虑症状
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未 来等。
强迫症状
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 为。
幻觉和妄想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 幻听、幻视或妄想症状。
03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
疗与干 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和情绪稳定剂来控制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疲乏或精力缺乏
– 无价值感或或内疚感(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内疚自责)
– 自杀观念或自杀
-
15
DSM-V带有轻躁狂症状的混合特征
❖ 如果以抑郁为主,标准是必须满足重性抑郁发作,并 且目前发作几乎每天都存在至少3个以下症状:
– 情绪高涨 – 自尊心膨胀 – 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言语迫促) – 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 – 精力旺盛或有目标的活动增多 – 风险行为增加 – 睡眠需要减少
没有躁狂 (31.2%)
亚躁狂综合征 (54.0%)
完全混合发作 (14.8%)
-
14
DSM-V中带有抑郁症状的混合特征
❖ 如果以躁狂或轻躁狂为主,标准是必须满足为躁狂发作或
轻躁狂发作,并且目前发作几乎每天都存在至少3个以下症
状:
– 突出的烦躁或抑郁心境,主观报告或他人观察的
– 快感或兴趣减退
– 精神运动性迟滞
-
7
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RC发生的易感因素
女性、绝经期 甲状腺功能低下(包括临床下 甲低) DMI发作模式者 BP-II型者 情感旺盛气质者 环性心境障碍者
—RC发生的危险因素
使用BZDs(尤以阿普唑仑) 酒精滥用 饮咖啡 使用兴奋剂 暴露于白光下 睡眠剥夺
服用抗抑郁剂
-
8
双相及相关障碍复杂性
2. Anderson IM, et al. BMJ 2012;345:e8508.
-
治预 疗后 ++ ++ ---
4
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 发作的方式
— 90%以上为反复发作 — 终生平均发作9次,平均每年0.5次 —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连续数次转为M或HM,
成人首次发作M与D机会相似 — 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 — 间歇交替发作:MI-DI或DI-MI,循环发作:MDI,
DMI,约占25% — 快速循环发作(RC):自发或诱发
-
5
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 转相及发作变频
—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时可促转向抑郁:第一代>第二代
Hal. 为10.1% (12W);Olan. 为6.3% (12W)
— 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时,可转为M、HM、Mixed及RC
— Game等(2004)报道单用ADs治疗:BP-D转躁为84.2%(合
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
急性躁狂发作 急性抑郁发作 混合发作 轻躁狂发作 快速循环发作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发作 亚临床躁狂发作 亚临床抑郁发作
-
2
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 自然病程
—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个月,平均约3 个月(轻躁狂可短至1~3天)
— 抑郁发作约3~13个月,平均9个月 —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 10%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持续两
用MSs时下降为31.6%)。循环频率增加25.6%,新发生的RC
为32.1%
— Bottlender(2001)报道158例BPI—D,单用TCAs转躁率
82%,合用MSs则为58%,说明TCAs转躁率很高
— 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TCAs>SNRI、
NaSSA>SSRIs>丁胺苯丙酮(Bupropion)
-
6
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 快速循环发作:为恶性病程
— 定义:在12个月中发作4次以上,不论其发作为 M、 HM或D,均应达到症状学诊断标准,但不要求达到 相应的病期标准
— 发生率:国内:RC在MD中约占7.9%, 在BPD中占28.81%
国外:分别为15%与15.2~ 24.2% — RC多发生于BP-II型中,约占75~83.5%
-
10
双相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的症状重 叠关系
精神病性障碍
双相障碍
伴有精神病 特征的抑郁

抑郁症
难治性抑郁 症
-
11
DSM-V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标注
伴焦虑性痛苦 伴混合特征 伴快速循环 伴忧郁特征 伴非典型特征 伴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特征 伴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特征 伴紧张症特征 伴围产期起病 伴季节性特征
起病形式多样性
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
儿童青少年是首发BPD的高峰,双相Ⅰ型的平均发 病年龄为18岁,而双相Ⅱ型稍晚,平均约为21.7 岁
终生均有首发患者
急、慢性起病
急性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
青少年期潜隐起病呈亚临床状态后急性恶化
多重原因
心因诱发性:首发多有诱因
内源性:反复发作后自发较多
-
1
年以上,期间可有与M或HM并存的混合形式
-
3
%
病程
10
很少的发作次 数,完全缓解
40
多次发作,没 有残留症状
40
发作间期残留 症状
10 Figure adapted from
快速循环
1. Judd LL, et al.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3;6:127–37;
Edition,
(Copyright(c1)260
伴混合特征
与重性抑郁发作相关的混合特征,是发 展成双相障碍的一个明显风险因素。
-
17
伴忧郁特征
1、对全部或几乎全部活动丧失愉悦感 2、对平常的快乐刺激源失去反应 极度沮丧、绝望或空虚的抑郁心境 早晨加重 早醒 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厌食或体重减轻 过度内疚
-
12
伴焦虑性痛苦
感到激动或紧张 感到异常的坐立不安 因担心而难以集中注意力 害怕可能发生可怕的事情 感觉可能失去自我控制 提示:更高的自杀风险,治疗反应差可能性
更大,病程更长。
-
13
双相抑郁发作患者中与DSM– IV躁狂症状 相关的分布
只有31.2% 的患者在其抑郁发作时期没有躁狂症状 在STEP-BP中双相抑郁发作时期符合DSM-IV躁狂症状的数目(n=1380)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1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ifth
病程的复杂性 临床症状的复杂性 诊断的复杂性
-
9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双相障碍已不再是单纯的 “躁郁症”,不仅仅只存 在躁狂和抑郁两种状态, 其临床表现可出现各种各 样的症状,且大多数不同 症状间都可以混合出现, 导致临床识别的困难。
பைடு நூலகம்
沈其杰等(2007),《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