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摘要:随着海洋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海洋经济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学、客观地评估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探明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对确保海洋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稳定以及提升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构建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加权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一级指标和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海洋产业;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海洋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海洋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在人才、资本、国际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体现的是海洋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且研究领域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在海洋经济领域主要集中于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特定产业的评价分析。国内学者对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鲜有定量分析。其中,殷克东、王晓玲(2010年)利用解释结构模型

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四维一体”的联合决策理论测度模型。王圣、张燕歌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聚集和创新力四个方面构建了8个二级指标的山东省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洋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海洋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还取决于海洋产业的竞争动力和竞争环境。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洋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入手,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概括为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个方面,并选取了20个二级指标,组成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海洋产业实力。指海洋投入产出的综合能力,是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海洋产业实力可以用海洋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衡量。

2.海洋人力资本。指从事海洋生产活动的各种人力资源,是海洋产业竞争的动力源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投入可以使海洋产业获得更高的竞争优势。海洋人力资本可以用涉海就业总人数这一指标来衡量。

3.海洋产出能力。指生产各种海洋产品的综合能力,代表了海洋产出水平。海洋产出能力可以用海洋捕捞产量、海水养殖产量、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海洋矿业产量、海洋化工产品产量六个指标来衡量。

4.海洋运输能力。指海洋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的综合能力,代表了海洋产业的承载能力。海洋运输能力可以用海洋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海洋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六个指标来衡量。

5.海洋科技研发能力。指海洋科技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海洋产业的科技实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可以用海洋科研机构数、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总额、海洋科研机构专利申请数、海洋科研机构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数六个指标来衡量。

三、竞争力综合测度与评价

1.一级指标的测度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确立的20个二级指标,分别选取《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加权求和法(权重采用专家赋权法获得),对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大类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进行测度排序,其结果如下表:

表1 一级指标测度结果

2.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测度

在获得一级指标得分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通过对指标的降维处理,按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3个主因子。第一个主因子上具有较高负荷的评价指标有: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这些指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反映了海洋产业水平,因此,把第一主因子定义为海洋投入产出因子f1;第二、三个主因子上具有较高负荷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和海洋运输能力,因此,把第二、三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海洋科研状况因子和海洋运输状况因子。

这3个主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海洋产业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正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根据各主因子的特征根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wi ( wi =λi/ σλi ),其中λi为第i个主因子对应的特征根(i = 1, 2, 3),可以构造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z = w1 f1 + w2 f2 + w3 f3 = 0.483 f1 + 0.306f2 + 0.211f3 其中fi是各个因子得分矩阵,其值如表2中的fi所示。利用该模型,可计算出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得分(z值),详见表2。

表2 我国11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3.竞争力比较分析

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分类后,可以看出,广东、山东两省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构成第一集团;浙江、上海、辽宁、福建、天津、江苏六省市竞争力相对较弱,代表了我

国区域海洋产业的平均水平,构成第二集团;河北、海南、广西三省竞争力最弱,构成第三集团。第一集团两省gdp排名在11省市中位居前三;第三集团中海南、广西两省gdp排名在11省市中位居最后两位;而第二集团中,除江苏省外,其余五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排名与gdp排名基本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海洋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从各因子得分看,广东、山东和福建在公因子1上的排名最高,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相对较低;上海和辽宁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较高,在公因子1上的排名相对较低;浙江、天津、海南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较高,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相对较低;江苏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较高,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最低;河北和广西在三个公因子上的排名均较为靠后。可见,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位于第一集团的省份在公因子1上的得分较高,海洋投入产出因子成为其优势因子;第三集团的省份在公因子3上的得分较低,海洋运输状况因子成为其劣势因子;而第二集团省市的优劣势因子则分布在不同主因子上。通过分析,各省市海洋产业优势因子与劣势因子不尽相同。因此,保持优势和积极因素、提升弱势和消极因素,成为推动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平衡发展的“两个抓手”。

四、提升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共识,各沿海省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升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

1.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建设,增强海洋运输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