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陈礼林: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应该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其中日常课要着力于推陈,而公开课则要合力于出新。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有路吗?

许高明: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因此应该两者兼顾。如疲于奔命,可以截取几段,不一定要全篇都讲,公开课也应该实事求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

就很出彩?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文言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扎实地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文言文教学就能出彩。

如《论语》六则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分析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不应翻译成”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正确翻译是,”学“和”习“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学指的是学习抽象的知识,习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之后不断地加以实践。这个分析之所以能够出彩,因为他在分析”学“、”习“二字上出了彩。因此解决字词应该是赏读课文的基础。最佳的兼顾,我觉得应像钱梦龙老师那样,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赏读课文,当然这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不过,现在的公开课总觉得表演多于实在……

殷小平:暂且抛开公开课是否作秀这一层意思,就从上一节中看中用的文言文公开课谈吧。我做过一些探讨,有这样一些想法:

理解字词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赏读课文文意。

用于字词的时间尽可能短,赏读课文的时间尽可能长,否则出不了彩。

解决字词问题尽可能用多媒体,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

多媒体,避免打断思路,割裂整体的美学氛围。

充分了解学生,讲他们不懂的,至于基础的常用的文言词语,则可印发资料,或由学生查阅词典。

建议两节课连上,给学生一个整体感。

学习新《课标》,课要上得有教改味。最近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两句话:“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我给大家设计的板书是……”。我认为这两句话说错了: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说学生配合,也不能说给学生设计板书!要发动学生来思考、来创造!虽然我们对新《课标》并不陌生,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却体现出思维的盲区,因此要深入学习,努力实践,从教学思维的源头上“出彩”。

沈建林: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苦恼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统一起来。“出彩”的含义是把文言文真正精彩的地方讲出来。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也认为课堂上一点不热闹的课,大约也不能算有“彩”了。上文言文时,我通常是先让学生查资料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然后就分析课文,这个过程中通常不管字词,上完课后单独上一节整理课,每次都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也

是一种学法指导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上。

陈礼林:新《课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的“出彩”,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想方设法开拓三维教学空间。最近,我上文言文都在这样做:先让学生泛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把自己认为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开火车,每个学生讲一句做到大致疏通文意,最后针对学生的难点字字落实、个个到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译出神采来!全部讲完后,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学生尽情讨论后,我适时作些补充。然后指导他们朗读,必要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精神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比串讲花的时间要短。最近,我听了一位行外人对文言文公开课的评价,他说,你们讲来讲去,还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模式并未变,趣味并未增,我们小时候的老师就是这样上的!

比如讲《马说》,教师直接导入课文,然后就讲题目、作者、背景,学生朗读课文,最终回到了课文串讲,毫无新意可言。就导入而言,就不能先讲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以此激趣导入吗?就作者、背景而言,就不能发动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大量资料,课堂交流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太缺少新模式、新方法了。

陈富裕:我谈一点看法,请大家指正。对于公开课要考虑一个时间问题。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法,当然要比较全面,要语言教授和内容分析并举。

面对短暂的时间,文言文公开课可选短篇进行,长篇的以文章划分的层次为单位,选择其一进行。我认为,字词是很简单的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记忆,至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等。换言之,我认为公开课的时间仍可节约一些,用于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拓性的未知领域。再大胆一些说,我们就不能把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吗?或者尽最大可能扔掉,让它完全由学生来学!我们只给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准备。

据我所知,学生身边的辅导资料上全有了,老师上课讲字词,他们根本不记不听,他们在看你能耍什么新花样,讲出什么新东西来!在我看来,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我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想在“虚”的方面下点功夫。针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应关注综合实践。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农业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为此,我和同事构想了文言文教学中“走向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正在实验,效果很好。

陈礼林: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