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对力学的研究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现存版本中如《裘氏》、《筐氏》、《雕氏》等篇内容已散佚。
其中惯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螭(zho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劲),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羽丰则迟”),检验木料强度的经验方法[如“置而摇之,以视其蜗(yudn,蠕动程度)],“横两墙间,以视其槎之均”,“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继续下去。
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初步哲理。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长200尺。
研究物理学中的历史发展与突破
研究物理学中的历史发展与突破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其历史发展与突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物理学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断推动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物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突破,并分析其对科技与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人类对物理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希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提出了各自对物质构成和自然规律的理论。
在中国,古代科学家如张衡和沈括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是他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物质是由四种元素(土、火、水、气)组成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这种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人们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张衡则在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突破。
他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一种用于观测星体运行的仪器。
浑天仪的发明为后来的天文学和导航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当时,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理论和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中,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突破。
通过这些定律,人们开始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准确地计算天体间的引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磁学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的研究为电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特别是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场方程组,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规律,为无线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20世纪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现代物理学的高峰。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是20世纪物理学中的两大突破。
量子力学是以普朗克和玻尔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奠定了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基础。
量子力学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特性质和行为规律。
【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1️⃣ 引言:古代物理学的萌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物理学作为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其思想与实践早在古代就已萌芽并发展。
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高度理论化和实验化,中国古代物理学更多地体现在生产、生活和哲学思考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2️⃣ 力学与声学:实践中的智慧杠杆原理与简单机械:中国古代在农业、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如桔槔(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工具)的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体现了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声学应用:古代中国人在音乐、乐器制造中展现了高超的声学知识。
如编钟的发音原理,通过调整钟壁的厚度和形状,实现不同音高的发声,这是声学共鸣现象的巧妙应用。
此外,古人还利用回声进行测距,如《墨子·备穴》中记载的“声以候敌”的方法。
3️⃣ 光学与热学:自然现象的探索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早在《墨经》中,就有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这是人类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最早认识之一。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古人不仅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还探索了光与影的关系。
热学现象的观察:古代中国人对热学现象也有丰富的观察与记录,如《考工记》中描述的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乐器调音装置等,都体现了对热学规律的初步认识。
4️⃣ 磁学与电学:初步的探索与发现磁石的应用:中国古代对磁石的性质有较早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导航、医疗等领域。
司南的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针,对于海上航行和地理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静电现象的观察:虽然古代中国对电的认识较为有限,但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如摩擦起电、雷电现象等。
这些观察为后续电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材料。
5️⃣ 总结:古代物理学的独特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后世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古代科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智慧的共同财富。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学和医学等领域。
但是,真正系统性的物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以下将从这几个阶段以及相应的贡献进行介绍。
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发展的起点。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物理学知识,并积极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些在国外学习过的优秀学者的贡献。
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带回了许多重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他将西方的物理学知识和理论引入中国,并研究了光电效应等重要的物理现象,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进入20世纪第一个阶段,中国物理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起步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物理学研究逐渐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
其中,中国的核物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物理研究所,通过在北京反应堆上的实验,成功地获得了第一颗原子弹。
此后,中国物理学家又在核电能、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这些研究推动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并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倡导实用主义的时期。
物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瞄准了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如半导体材料、光学仪器和电子技术等。
这一阶段,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1960年,中国物理学家设计并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为医学领域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此外,中国的半导体材料研究和器件制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视基础研究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回归基础科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在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你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并探讨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 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自然哲学的范畴。
诸子百家中的墨子、荀子等人都对宇宙、运动、光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墨经》和《荀子》中的相关章节。
2. 力学研究古代中国力学研究的重要代表是《墨经》中的《墨子·墨翟下》。
其中,墨子提出了许多力学的基本理论,如增力、减力、偏斜力、浑然合一等思想。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物理学研究的基石,对中国古代的机械工程和战争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光学研究中国古代光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墨经·墨子翟上》。
墨子在其中提出了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的解释,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光行直线"的观点。
这一理论在光学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光学实验和仪器的基础。
4. 声学研究中国古代声学研究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墨经·墨子翟上》中提出了音乐的"和"与"不和"的概念,探讨了音乐和声音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钟鼓制作和音律学等方面的研究也与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热学研究古代中国的热学研究主要包括火的传播、风的起源和恶劣天气现象等。
《墨经·墨子翟上》中的《火食世》一章提到了火的热传导机制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这些研究为后世热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仪器与实验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离不开精巧的仪器和实验。
早在古代,中国就发明了许多仪器,如日晷、赤道仪、地动仪等,用于观测天文、测定时间和方位等。
此外,诸多实验也为古代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7. 影响与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
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榆中县恩玲中学课题研究论文高一十五班第五组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专业:物理学生姓名:杨文浩、马晓智、丁梓雪等指导教师:任德鑫完成时间:2021年4月29日特别发达,出现了“百工匠”;如造车轮的“轮匠”,造车轴的“轴匠”,造箭的“矢匠”等。
在这些手工技术中有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但人们没有认识。
2、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此时期对物理学知识有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主要著作有:《墨经》和《考工记》等.对力、热、光等都有论述。
2. 1力学方面《墨经》最早对力下了定义:“力荆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墨经》第114. 116条对时间和空间最早作出了正确定义:“宇或徒,说在长宇久”;“行修以久,说在先后。
”意思是说物体位置改变是空间随着时间自近而远的持续增长。
“墨经”还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和“浮体平衡原理”。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
”意即在一定外力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加快运动也难。
《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
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的结论。
2. 2热学方面《考工记》中:“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
《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2. 3磁学方面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管子·地数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铜金"。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力学(一、二)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力学(一、二)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之——力学(一)“您的阅读就是对我最好的赞赏”我们在初中、高中物理学习中看到的大多数是外国人名。
难道中国人对物理学就没有贡献吗?古代中国人对物理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且听我慢慢分解。
春秋战国时期墨翟(亦称墨子,约为前479年—381年)对于力学的研究。
墨子一身兼具科学家、技术家、和工匠,其弟子也多为来自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
墨家学派和追随者都经常参加各种劳动,使得他们有条件对经验知识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总结,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
这些思想和活动被记录在《墨经》中。
墨翟是中国物理学史上第一个给“力”定义的学者,《墨经·经上》记录了墨子关于“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意为,力是驱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不但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他认为“认为物体的运动是靠外力支持的”正确,而且还要早几十年。
他举例说,把重物由下向上举起,是由于有力的作用。
他关于“动”与“止”的描述,认为“动”是由于力推的结果,而“止”则是物体经一定时间后自行达到的运动状态。
不过墨子并没有明确引入阻力的概念。
《墨经·经上》记载有墨子的学说:“止,以久也”(力可以让运动长久静止下来)、“止,无久之不止”(静止是没有时间的运动)。
“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相反的力合而为一时会产生对抗)。
这些事实表明,墨子已经表达了后来牛顿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而这一思想比牛顿早近两千年。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之——力学(二)我们在初中、高中物理学习中看到的大多数是外国人名。
难道中国人对物理学就没有贡献吗?古代中国人对物理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且听我慢慢分解。
墨子同时指出物体在受力时会产生反作用力。
比如中国古代发明的许多玩具,秦朝就有的蟠螭灯,灯燃鳞甲皆动,之后发展成“走马灯”。
唐代出现的烟火类玩物、宋朝的“火箭”,利用燃料燃烧后再向后喷射出来产生的反作用力,以推动物体朝前发射而“上天”,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航天技术的最原始“老祖宗”。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记载了黄帝利用压缩空气制作蒸汽娱乐的例子;《周礼》也记载了使用杠杆的方法搬运货物。
而《墨子》中还有机械运动理论的探讨。
这些与物理学有关的内容是古代中国对物理学起步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光学运动学有了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战国策》中就提出了“光速万里”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对镜面反射等光学现象有所了解。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天为大、地为小”的天人观,这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唐代是中国物理学的一个辉煌时期。
冯诺依曼曾评价道:“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仅有的几位真正大的科学家,如皮萨和阿拉贡,仅是中国数学和物理学的翻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民族英雄郎肃丛创立了五行学说,提出了许多物
理学理论。
他认为宇宙由五大元素组成,即水、火、木、金、土,这种对自然界的认识对后来的物理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明清时期,王船山深入探讨了阴阳学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著名数学家牛栋临床实践发明了“出人意料”的四种近似计算法,成为后来数学和物理学的辅助工具。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非常丰富。
虽然与现代物理学相比,我们的先辈们的成就显得有些局限,但它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的基础和传统,是我们学习和发展物理学的宝贵财富。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国古代物理学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学科,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在古代帝王时代,物理学的研究是由官员和科学家来处理的,并且在后来的时代中,也有很多知名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物理学,从而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探索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研究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时的著名学者铁齿铜人先生,提出了“物之不灭,名为巨万,物之天然,名为真,物之可见,名为形”的理论,奠定了物质守恒定律的基础。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备,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和流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和阴阳家等。
这些学派对于物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取向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儒家学派认为,物质的规律是不变的,而人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他们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认为“和、敬、忠、信、节、廉”是人必须遵守的准则。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流行,因此被广泛被接受。
同时,在物理学方面,他们还提出了“天地万物之体皆有气”,认为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之一。
相对于儒家学派的强调人的道德素养,道家学派则更加关注自然规律和生命本质。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范式性,如神知道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物理学也更加关注物理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内在规律。
墨家学派则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
他们认为,只有把知识转化成实践,才能让它变得更加有价值。
因此,他们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科技,如力学,量角器和角度悬挂器等。
阴阳家则是在儒家、道家、墨家和其他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认为,自然现象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各种参数来描述和计算。
因此,他们通过研究参数之间关系的变化,建立了各种数量的变换关系,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定理。
【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1️⃣ 力学与运动学的基础探索在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蕴含于天文观测、机械制作及日常生活实践中。
早在《墨经》中,墨子及其学派就对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原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力,刑之所以奋也”(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朴素力学观念。
同时,他们对力与运动的关系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如“力,重之谓下,举之谓上”(力使物体下落或上升),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物理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指南针的制作与应用,这是人类对磁现象认识的一大飞跃,不仅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也预示着物理学中电磁学领域的初步探索。
此外,他还对声音的传播、共振现象以及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进行了科学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
2️⃣ 光学与声学的独到见解中国古代在光学领域同样有着卓越的贡献。
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准确描述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并探讨了光源大小、距离与像的关系,这一发现早于欧洲同类实验数百年。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并应用于放大文字、观察细微物体等,展现了光学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声学方面,《墨经》中已有关于声音产生的论述,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同时,古代音乐家和工匠在乐器的制作过程中,对共鸣、谐波等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如编钟的精确调音就体现了对声学原理的高超掌握。
3️⃣ 天文学与时间测量的精密发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与物理学紧密相关,尤其是时间测量和天文观测方面。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其设计原理体现了对力学和地震波传播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改进了浑天仪,用于精确观测天体运行,为制定历法提供了可靠数据。
郭守敬在元代主持编订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其背后是对天文观测数据的精确处理和对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的准确测量。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后世物理学中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对古代物理的探究(其他类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
• 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发 展的过程中有无数多的 发明,可是,限于篇幅, 这里就只举几个例子吧。
• 这可是司南哟~《鬼谷子》中有“郑子取玉,必 载司南,为其不惑也”的记载。其后的《韩非子》 中也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 夕”的记载。 汉王充在《论衡》一书 东 中记有“司南之杓(勺 子),投之于地(中央 光滑的地盘),其柢 (勺的长柄)指南”。 这都体现了司南的指向 性。(物理学中的“磁 力”就体现在这)
小记
• 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这样一个 问题,那就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后来为什 么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总结经验, 发表了一些议论……
• 其一:实用的传统成了过滤器 中国封建社会提 倡注重实用,这种重实用的习惯也反映在科学上。 但科学的发展动力绝不只是为了实用,科学发展 的动力是为了追求无矛盾性,是为了体系的自洽, 宇宙的和谐。如仅仅为了实用的目的才去行动, 可以说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产生。 • 其二:忽视理论适成了中断式的研究方式 与实 用传统相联系的另一个传统是忽视理论,人们在 生产中对凡是能提高产量的措施就加以采用,从 不去追究什么原因,就像学者只知记述生产实践 中的经验,只满足于解决了实际问题;不继续研 究,这种以描述性为特征的科学就不会有进展。
• 我国古代发明当然不只这 么一点,可是如果要说肯 定是说不完的,所以,古 代的发明成就,就到这里 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古代的人们怎样运用物理 方面知识的来建造奇妙的 建筑吧!
回音壁: 北京天坛公 园内有个回 音壁,对着 墙上说话, 即使声音很 小,也能听 清楚。且在 天坛中心大喝一声,可以听见 回声,这都是由于声音的反射 而产生的。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 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前122》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 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中国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
中国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历程悠久,早在古代先贤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对天文、力学、光学等领域的研究,他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的物理学发现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探索过程。
一、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学作为古代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人们认识宇宙以及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记录星体运行轨迹,逐渐积累了有关星体运动定律的知识。
例如《周髀算经》中详细记载了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周期,揭示了古代天空中天体的有序运动规律。
此外,古代中国科学家还发现了天体与地球的引力相互作用。
在《天文归趣编》中,张衡提出地心引力的观点,并较为准确地计算了地球的半径。
这些发现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之后欧洲科学家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力学的突破古代中国的力学研究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了显著进展。
墨子学派的杨朱和赵乾独立提出了相对运动的观点,指出物体相对发生运动时,不存在绝对参照系。
这一理论对后世牛顿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杨朱还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提出了“物非留”观念,强调物体的运动是源于自身的本性,而不受外力的影响。
他的研究为后来的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力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光学的探索中国古代物理学家还致力于探索光学领域的奥秘。
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光线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这是对光学折射定律进行早期的描述。
此外,中国的科学家还在光学方面做出了其他重要的贡献。
例如《大明会典》记载了王夫之研究光学问题的成果,他观察到光在气泡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现象,并提出了光散射的概念。
这些早期的光学研究为之后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光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在物理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介绍:
1. 静力学
古代中国对静力学的研究非常深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墨子定理”,即“同斜面上的重量,按其比例相对地平线之长,而按比例相对斜线之长也”。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解决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问题。
此外,三国时期的张衡还发明了“天平”,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2. 力学
在力学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著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关于平衡杆问题的讨论,这是力学中最简单的问题之一,但却是解决其他复杂问题的基础。
此外,宋代的沈括还发明了“沈氏砂仪”,可以测量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3. 光学
中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也相当深入,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提出了“光行直”的观点。
唐代的玄宗时期,僧人顾炎武还发明了“几何学”,可以用来解决光线的反射和折射问题。
明朝的徐光启还发明了“弧形反光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
4. 热学
古代中国对热学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出了“火有五性”、“火气浮上”等观点。
明代的徐光启也研究了火的传导问题,并发明了“热计”,可以测量物体的热量。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非常重要,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节能灯的节能探究2、噪声的危害和测定3、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4、家用电器的维修方法探讨5、物理习题中的近似估算法初探6、物理情景与模型7、高中物理实验中学生心理障碍种种调查8、高中生学习心态的调整9、生活与物理10、应用蚊子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制作电子驱蚊器11、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12、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13、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14、制作小水气压计测山高15、粉笔的改进和粉尘消除16、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17、菜刀上的力学知识18、估测高压锅内的水温19、太阳能的利用20、研究影响轮胎上摩擦力的因素21、节能台灯与生活空间22、简易地震记录仪的设计制作23、电磁辐射在工农业和医学上的应用24、摩托车手的手套的原理及制作25、载人航天站的生态平衡26、仿生学在物理中的应用27、多媒体电教室的灯光设施28、建设你在月球上的家29、电视、电脑视保屏的防辐射功能30、诺贝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31、手机幅射的调研32、足球场上的力学知识33、身高与体重比列探究34、十大物理学难题困扰世界35、风力发电36、气象卫星37、中学物理实验中的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与制作38、几何画版在物理习题中的应用39、紫外线的预报40、近视眼镜的检测41、高压锅的秘密42、潜望镜里的望远镜43、寻找牛顿的足印44、伽利略的研究艺术45、地电流变化与地震46、高速公路“ 弹簧路”在原因及防治47、星星之路--天空中的圆周运动48、地心说和日心说49、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50 、双星运动的机制和黑洞的发现51、从占星术到天文学52、近现代科技、教育与现代化进程53、移动电话对人体的影响54、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55、太空太阳能电站56、海水盐度差能57、太阳能源之谜58、物理最佳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59、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60、超导现象及其应用61、月相的观察62、土壤的力学结构63、冷热牛奶放置冰箱的观测64、近视产生的原因及预防65、钢筋分布中的力学知识66、指纹识别学说初探67、全新设计的超轻型电动遥控模型飞机68、车上睡觉不舒服怎么办 ?69、哈哈镜成像原理浅析70、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71、三线插座判别仪72、纳米技术及应用73、射线的应用与防护74、微波炉的演变75、核能的利用76、小刀、菜刀、斧头中的力学知识77、磁卡和IC卡78、家用热水器的原理、使用、安装79、实验室力、热、声、光、磁、原仪器的性价比调查80、卫生间革命中的现代科技81、玩具中的科学原理及改进82、家电发展史及其发展前景83、家庭安全及防盗措施84、居家装璜中的灯光设计85、研究涡轮喷气发动机工作原理86、对几列永动机的剖析87、测定家用电器的电功率88、初中物理教师与高中物理教师共性与个性89、航天技术的新发展90、日光灯的启辉器91、调查常见家用热水器的原理、使用面及优缺点92、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93、估测人体输出功率的大小94、电磁波治病的奥秘95、静电对人体及动物机体的效应的研究96、红外线与电动按摩97、电磁波与健康98、氖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99、研究模型火箭的发射技术100、多用表的设计与制作101、小制作:研制“水火箭”102、小制作:研制“自动称米机”103、体育运动中的力学104、研究影响轮胎上摩擦力的因素105、估测高压锅内的水温106、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107、菜刀上的力学知识108、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109、调查研究: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110、调查研究: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111、调查研究: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112、太阳能的利用113、调查研究: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114、计算机的储存介质115、粉笔的改进和粉尘消除。
中国古代物理贡献
个人研究过程构筑物理学大厦的物理学巨匠,除了少数几个,如杨振宁,李政道外,竟然基本上没有中国人。
的确,中国在近代落后了。
西方自文艺复兴后,思想得到解放,科学蓬勃发展,科学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学的进步。
中国此时却在做着“天朝上国”的梦,闭关锁国,与外国很少来往,不了解世界的发展情况,渐渐落后,最终被世界列强的火炮打开国门。
在科学的发展中,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哥伦布、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促进科学的发展,而郑和的下西洋却是为了宣扬中国皇帝的威望。
但是,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定的。
一、中国古代对力学的研究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长200尺。
李春主持建造的河北洨河赵县安济桥(公元595~605年),跨度最大(37.02米),弧度最浅(拱矢高7.23米),至今1300多年,下沉水平差只有5厘米,说明实用结构力学发展的水平。
浮力的利用甚多,如:浮桥的建造[唐李吉甫:“以船为脚,竹篾亘(横贯。
)之”,“架黄河为之”];东晋僧人惠远在庐山造莲花漏作为记时工具:“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孔底漏水,半之则沉”,即莲花漏由孔底进水到一半时就逐渐下沉,“每一昼夜十二沉”,非常巧妙。
古代中国物理学成就与当今物理教学
古代 中国物理学成就 与当今物理教学
杨 全 成
( 阳 工 业 大 学辽 阳校 区 ,辽 宁 辽 阳 11 0 ) 沈 10 3 摘 要 :简 要 介 绍 古代 中国 在 力 学 、 光 学 、 热 学 和 电 学 等 几 方 面 的 成 就 ,并 结 合 当 今 物 理 教 学 加 以 比 较 、 分 析 ,论 述 这 些 成就 在 目前 物理 教 学 中的 启 发 与 指 导 意义 . 关 键 词 :古代 ;中 国 ; 物理 学 ;< 经> 论 衡 > 墨 ;‘ 中图 分类 号 :0 —02 4 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 10 0 8—5 8 (0 00 —0 1 —0 6 8 2 1 )2 0 7 2
是直线行进的.
2. 对 球 面 镜 的 认 识 2
墨 子对 凹面 镜 、凸 面镜 成像 的 原 理 也 进行 了 比较 系统 的 研 究 ,发 现 了 凹 面 镜 焦 点 的 存 在 ,并 在 < 经 》 中作 了 记 载 . 墨 “ 鉴低 ,景 - / 而 易 ,一 大 而 正 ,说 在 中之 外 、 内”. “ ” 表 示深 、 凹之 意 ;放 在 “ J , 低 中之 内 得 到 的 像 是 比物 体 大 而 正立 的 .虽 然 他仍 把 球 心 和 焦 点 混 淆 在 一 起 ,但 这 些 实 验 是 世界 上最 早 的光 学 实 验 ,具 有 重 大 的科 学 意义 . 以上这 些 认 识 ,代 表 了 我 国 古 代 很 高 的 认 识水 平 ,现 在 来 看 ,这 些 实 验 仍 具 有 很 大 的 启 发 作 用 .在 光 学 教 学 中应 指 导 学 生 完 成 一些 力 所 能 及 的 实 验 ,并 且 鼓 励 学 生 自己 对 实 验结 果进 行 描 述 和 概 括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的动 手 能力 .
【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1️⃣ 力学与运动学探索在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往往蕴含于哲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之中。
早在先秦时期,《墨经》便对力学和运动学有了初步探讨,其中“力,刑之所以奋也”阐述了力的概念,即力是使物体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此外,《墨经》还讨论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以及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这些思想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不谋而合。
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仅是对地震学的重大贡献,也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平衡原理的深刻理解。
通过精密的机械结构,地动仪能够准确感知地震方向,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力学应用方面的高超技艺。
2️⃣ 光学与声学实践在光学领域,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
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载了制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方法,以及它们成像的特点,这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对光学原理的初步认识。
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实验,进一步推动了光学研究的发展。
声学方面,古人通过制作乐器如编钟、古琴等,不仅展现了卓越的音乐才华,也间接促进了声学知识的积累。
编钟的发音原理、古琴的共鸣箱设计,都体现了古人对声音传播、共鸣等声学现象的深刻理解。
3️⃣ 磁学与电学萌芽在磁学与电学领域,中国古代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汉代时期,人们已经发现并利用了磁铁的吸铁性和指向性,制成了指南针,这一发明对后来的航海、地理探测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指南针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在磁学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至于电学,虽然古代中国人尚未形成系统的电学理论,但在实践中已有所触及。
如雷电现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静电现象的初步感知,都为后来的电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雷公墨”,即陨石玻璃,就是雷电作用下的产物,显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电现象的敏锐观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虽未形成如现代物理学般严密的体系,但在力学、光学、磁学与电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初步的理论探索。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组员:何梓瑜1小孔成像以墨翟为首的墨家、沈括、赵友钦和郑复光等人都作过小孔成像实验。
这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懂得了光的直线行进的性质。
《经下》:“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景光之人煦若射。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文中大意是,在小孔暗匣里所成的像是倒像。
光线相交午而过小孔;小孔与匣内屏的距离,小孔与物(或人)的距离是与像的大小变化相关的,而且孔愈小,像愈晰,(如图6-3)。
故云“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文作了进一步解释和补充。
光线照人就像射箭一样笔直飞快,所谓“光之人煦若射”。
光发自下B 者,经孔O而向高处,成OB′;发自上A者之光,经孔O而向低处,成OA′。
故云“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人或物AB在匣内成倒像,即B′A′,故云“景库内”。
2冰透镜早在汉代人们就发明了冰透镜并用它点火;这是中国独特的光学成就之一。
《淮南万毕术》写道:“削冷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对如何制造无气眼的冰透镜,清代郑复光在对其进行实验研究之后,特别指出了一种简易、巧妙的方法:将盛有热水的金属水壶底置冰块上旋转几回,冰透镜立即制成。
因为水壶外底往往是凹形的,则受热而化开的冰块就成凸形了。
在西方,直到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才制造出冰透镜。
3漏壶漏壶有两种形式:泻水型和受水型。
我国最早的西汉青铜挈壶为泻水型漏壶,只有一把挈壶,出水口在壶底侧。
由于挈壶里水位不同时出水速度不同,后来又发展出受水型。
并逐渐由最初的两壶发展成多壶。
右图为根据唐朝吕才《历象汇编历法典》99卷刻漏图制作的四级漏壶。
4热胀冷缩与热应力的应用在公元前25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记载:“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
”这种增大热应力开凿巨石的记载很多。
总结:我国古代力学知识具有重视实用的价值取向,与工艺技术往往密不可分。
对古代物理的探究(其他类
古代物理学对人类认识自然界起 到了启蒙作用,推动了科学技术
的进步。
古代物理学对哲学、数学等领域 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
古代物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发现至 今仍被广泛应用,如阿基米德浮
力原理、欧几里得几何学等。
古代物理学的错误与局限性
古代物理学受限于当时的观察手段和实验条件,一些理论和假设缺乏科学依据。
古代物理学与哲学相互影响,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哲学 思考的深入,反之亦然。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古代文明中 尤为突出。
古代物理学的局限性
受限于技术手段和观测工具,古代物理学理论往往缺乏实证支持,难以通 过实验验证。
古代物理学理论往往与哲学、宗教等观念交织在一起,不易分离。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学理论的纯粹性和科学性。
古代机械中的物理学
简单机械
古代的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 机械,利用了物理学的原理,实 现了重物的升降、拉紧和旋转等
操作。
水力机械
古代的水车、水磨等水力机械, 利用水流的力量驱动机械转动, 实现了农业灌溉、粮食加工等多
种功能。
热力学
古代的火炉、熔炉等设备,利用 热力学原理,实现了对金属的熔
炼和加工。
古代医学中的物理学
针灸与物理
古代中医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穴位,利用物理学的原理调节人体的气 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与物理
古代的药物制备过程中,如炼丹术和制药术,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对 药物进行加热、冷却、研磨等操作,以实现药物的提取和纯化。
人体解剖与物理
古代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为 医学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古代物理的探究
目录
• 古代物理学的起源 • 古代物理学的主要理论 • 古代物理学的实践应用 • 古代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对比 • 对古代物理学的评价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一、问题提出
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物理学更是领先世界,那么古代中国对世的物理学巨大贡献都有哪些?让我们追寻前辈的步伐,走进神秘的古代物理学殿堂。
二、研究目的
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收集整理有关古代物理学贡献的资料,进行交流与分析,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增强对物理学兴趣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究过程
1.进行开题讨论,明确每人兴趣,进行小组分工。
2.收集资料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解决收集资料遇到的困难。
3.资料收集完毕后,由老师主持开题报告会,小组成员讨论研究报告的具体细节。
4.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研究报告的草稿。
5.老师对报告草稿进行批阅,提出改进意见。
6.小组成员再分工,完成研究报告。
7.举行经验交流会,小组成员交流报告心得。
四、研究成果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不可胜数,比如喷水鱼洗、指南针、游标卡尺、常平架、地动仪等等。
1.喷水鱼洗
震盆有双耳,大小如脸盆,盆底绘有四条鱼,鱼与鱼间刻有四条清晰的《易经》河图抛物线。
只要在盆内加一半水,然后用手轻摩双耳,盆中刹那间就会波浪翻滚,汹涌澎湃,然后涌出四股二尺许高的喷泉,并发出易经中念震卦六爻的音响。
喷水鱼洗
2.世界上最早的游标卡尺
公元初年,王莽变法改制,制作了一种铜卡尺。
它长14.22厘米,分固定尺和活动尺两部分。
尺的正面刻有寸、分等刻度。
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个游标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但它比西方科学家制成的游标卡尺早1700多年。
铜卡尺
3.常平架装置
公元4世纪前成书的《西京杂记》记载了长安工匠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
当将香炉中的檀香木块点燃后,可以把香炉随便放进被子里,不仅不会烧坏被子,连香炉灰也不会撒出来。
奥妙在于炉内有一种叫“常平架”的装置,它由内外两个金属环组成,两环用转轴联结,外环又通过另一转轴与外架联结。
这种常平架装置在近代航海磁罗经、电罗经上有广泛应用。
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常平架装置,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4.对雪花晶体的认识
古代欧洲对雪花晶体的认识始于13世纪,阿尔伯特斯于1260年提到“雪花是星状的。
”但对雪花晶体六角对称性的认识,西方直到开普勒才实现。
1611年,开普勒在《把六角形的雪花作为新年礼物》的论文中肯定了雪花的六角晶体结构。
中国古人对雪花晶体六角对称性的认识始于西汉的韩婴,公元前135年,他在《韩诗外传》中说:“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这比欧洲要早十几个世纪。
5.时空观的先进性
在欧洲,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割裂的,孤立的,直到20世纪初,相对论才把空间和时间科学地统一起来。
但在中国古代,远在先秦时期,不少哲人就把空间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虑。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宙合》篇,把时间称为“宙”,空间称为“合”,其中说,“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意思是说,万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内,而天地又包涵在时空的“宙合”之中。
墨家对时空的认识又有了新发展,他们把空间称为“宇”,包括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各种不同场所和方位,把时间称为久,“宇久”就是现代的宇宙。
6.司南
据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成书的《管子》和《吕氏春秋》记载,中国人就发现山上的一种石头具有吸铁的神奇特性,他们管这种石头叫做慈石。
司南的磁性指南特性是我国著名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书中和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书中“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的记载,考证并复原勺形的指南器具[1]。
磁石的南极(S极)磨成长柄,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
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传统上认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叫做司南。
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司南
7.力学方面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意即在一定外力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加快运动也难.《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
的结论.
8.热学方面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9.光学方面
《论衡·率性篇》中:“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淮南万毕术》载道: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以上说明用透镜聚光取火,即叫“阳隧”.《淮南万毕术》中的“取大镜高悬,盛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记述了
我国最早创制的开管式潜望镜.
10. 光学方面
《梦溪笔谈》记述的:“阳艘向日照之.则光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寂,着物则火发”.“阳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这是说手指在镜面与焦点之间处成正立像.在焦点处无像,在焦点以外成倒立像.说明当时对凸透镜聚光及球面镜成像已进行相当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赵友钦用上千只炽光作为光源进行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学实验,证明了光源大小、强度与小孔的大小、距离以及像的大小、亮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当时物理学研究已经进人实验科学时代.
11. 候风地动仪
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制成,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2.7米,其外形像一个大型酒樽。
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它周围的八道(装置在摆的周围的8组机械装置)。
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小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
如果发生较强的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动而失去平衡,这样就会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
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曾成功地记录了138年发生在甘肃的一次强烈地震,从而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候风地动仪
12. 对共振现象的认识与实验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共振现象有记述,公元前3世纪—4世纪的《庄子》一书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
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欧洲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
《墨子·备穴篇》还记述了共振现象的具体应用:在城墙根下每隔几米,挖一个坑,坑内埋置容量为70升—80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
若有敌人挖地道攻城,可以根据各陶瓮声响情况,确定敌人挖掘的位置和方向。
中国古代不仅很早就懂得共鸣现象,还掌握了消除共鸣的方法。
唐代著作《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了这方面的一个故事:洛阳某和尚的房里挂有一个磬,经常自鸣发声,和尚因此惊忧成疾。
一天朋友曹绍夔来访,发现磬的自鸣是由寺院的钟声引起的,就用锉把磬锉磨了几下,果然,钟再响时磬不再自鸣了。
五、研究体会
通过对古代中国物理学贡献的探讨研究,我们不仅增添了爱国热情,通过这些闪着灿烂的智力光辉的物理学贡献深深地体会了祖先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更培养起了对学好物理学的信心。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起团队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在老师引导下,我们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感受、综合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等能力;学会了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处理信息能力。
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西京杂记》《墨经》《后汉书张衡列传》《考工记》《梦溪笔谈》《论衡》《韩非子》《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