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法概述

合集下载

劳动法考试大纲

劳动法考试大纲

劳动法考试大纲一、劳动法概述1. 劳动法的定义与特点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3.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与调整对象二、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1. 劳动合同的类型-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的条款- 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3.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4.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与经济补偿三、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1. 工作时间的分类与规定- 标准工作时间制-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不定时工作制2. 休息日与法定节假日3. 年休假制度4. 特殊工时制度的管理四、工资与福利1. 工资的构成与支付2. 最低工资标准3. 加班工资的计算与支付4. 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5. 职工福利与特殊福利五、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1. 劳动安全责任制度2. 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健康监护3.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4. 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的法律法规六、劳动争议处理1. 劳动争议的范围与类型2. 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3. 劳动争议的诉讼程序4. 劳动争议的预防与解决机制七、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1. 妇女与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2. 残疾人的劳动权益保障3. 退役军人的劳动权益八、劳动合同法1.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与目的2.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3.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与监督九、劳动监察与法律责任1. 劳动监察的职责与程序2.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3. 劳动法的执行与监督十、国际劳动标准与比较劳动法1. 国际劳动组织的职能与作用2. 国际劳动标准的内容与特点3. 比较劳动法的发展趋势与借鉴十一、劳动法的改革与发展1. 当前劳动法面临的挑战2. 劳动法改革的方向与措施3. 劳动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十二、案例分析1. 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分析2.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案例分析3. 劳动安全事故处理案例分析本考试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劳动法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以及劳动法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

劳动法讲义

劳动法讲义

《劳动法》讲义主讲人:李宝明一、劳动法概述(一)概述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劳动法包括劳动法律、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行政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和规章,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劳动法的司法解释等。

我们学习和运用劳动法时,不仅应以《劳动法》为核心,而且要了解其他的劳动法律规范。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劳动法》突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该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其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后从劳动报酬权、平等择业就业权、休息权、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全面地规定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还规定了国家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如促进就业、进行职业培训等,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法》中还规定了劳动法的实施情况、监督以及切实可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方法,为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

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是统一的,这是维护国家、集体、其他劳动者乃至于履行义务者的权利所必需的。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义务主要有:1、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

2、劳动者有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

劳动纪律包括各种规程和规章制度以及服从管理、听从指挥等。

3、劳动者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义务。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如忠实履行劳动合同,为用人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发生事故后接受检查以及向有关劳动争议处理机关举证等义务。

(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的效力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其生效时间始于合同签订之日,如果该劳动合同需要鉴证或公证的,其生效时间始于鉴证或公证之日。

关于法律规定的劳动法(3篇)

关于法律规定的劳动法(3篇)

第1篇一、劳动法概述1.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其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为调整对象,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 劳动法的特点(1)强制性:劳动法具有强制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遵守,违反劳动法将承担法律责任。

(2)普遍性:劳动法适用于所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不分地域、行业、性质。

(3)平等性:劳动法强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4)综合性:劳动法涉及劳动关系、劳动保护、劳动争议处理等多个方面。

二、劳动法的主要内容1. 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2)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3)劳动合同的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1)工作时间: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2)休息休假: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病假、事假等假期,均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3. 工资(1)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2)工资水平:工资水平应当与劳动者的劳动贡献相适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 劳动保护(1)劳动安全卫生: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设施。

(2)职业培训: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

(3)劳动保护措施: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事故,减少职业病危害。

5. 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争议调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先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2)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新中国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确定劳动标准的基本法。

此后,我国又颁发了一大批配套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基本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制度、劳保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5、《劳动法》不适用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非农场的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三、促进就业和劳动合同制度1、促进就业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一切权利的基础。

促进就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责。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1劳动法概述

1劳动法概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劳动关系及与劳动 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社会关系。 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1. 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 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 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 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 证: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 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 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 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考勤记录; (四)考勤记录;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 )(三)(四 ,(一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 位负举证责任。 位负举证责任。
三、劳动法的渊源
1. 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2.基本法及法律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2.基本法及法律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3. 行政法规 4. 部门规章 5. 地方性法规 6. 地方规章 7. 国际法律文件 8. 国际惯例
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1. 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劳动法的空间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范围。 劳动法的空间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范围。 一般来讲,根据立法权限的不同, 一般来讲,根据立法权限的不同,地域适 用范围不同。 用范围不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 会颁布的法律适用于全国, 会颁布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国务院及其各 部委颁发的行政法规、 部委颁发的行政法规、规章除有特别规定 适用于全国。各地域、 外,适用于全国。各地域、地方性法规只 适用于各地区管辖范围内。 适用于各地区管辖范围内。民族自治地区 的法规只适用于该民族自治区域内。 的法规只适用于该民族自治区域内。

劳动法释义全文

劳动法释义全文

劳动法释义全文摘要:一、劳动法概述二、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三、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四、劳动报酬与工时五、劳动保障与安全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七、劳动争议处理八、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九、我国劳动法的特点与意义正文:一、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是一部关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权益保障、权益平衡的法律规范。

我国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文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报酬、工时、劳动保障、安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等。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法明确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培训、劳动安全、参加工会等。

这些权益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三、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终止的条件、程序,明确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

同时,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事项。

四、劳动报酬与工时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待遇等。

此外,还对工时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等,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五、劳动保障与安全劳动法明确了国家对劳动者劳动保障的责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进行了规定,包括禁止从事有毒、有害、危险和对妇女生理机能有害的高强度劳动等,以确保她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特殊权益得到保障。

七、劳动争议处理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这些程序为劳动者在权益受损时提供了法律途径。

八、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劳动法明确了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赔偿责任等。

第十六章-劳动法-PPT课件

第十六章-劳动法-PPT课件
13
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
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遵循 一定的手续和步骤。
(1)提出签订 劳动合同的建议。
(2)双方协商。
(3)双方签约。
14
(三)劳动合同的效力
(三)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的效力,就是指劳动合同赋予 劳动合同的相关人士的法律约束力。
15
(1)劳动合同的生效
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情形。
31
第三节 集体合同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集体合同,又称团体协约、集体协议等, 是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就 各项具体劳动标准协商一致而达成的以全体 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
32
集体合同作为一种劳动合同,不仅具有一般 合同的共同特征,同时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十六章 劳动法
教学目的:
1 劳动法概念及调整对象 2 劳动法 3 劳动法的基本特征和法律地位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5 劳动法的渊源和体系
1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
广义
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制定的有 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及国务 院各部门和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 劳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
26
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①过错性 辞退。
②非过错 性辞退。
③经济性 裁员。
④得解 除劳动合 同的情形。
27
(3)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①一般性辞职; ②特殊性辞职;
28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法 律效力依法被消灭,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 间的劳动关系终结。劳动合同的终止不同于 劳动合同的解除,解除表现为劳动合同的法 律效力提前消灭,而终止是基于一定的法律 事实导致劳动合同效力的自然消灭。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一、劳动法的概述
1.1 劳动法的定义
1.2 劳动法的目的和意义
1.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二、劳动合同
2.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要素
2.2 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
2.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2.4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补偿
三、劳动报酬
3.1 劳动报酬的确定和支付
3.2 加班工资和绩效工资
3.3 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
四、劳动时间和休假
4.1 劳动时间的安排和调整
4.2 法定休假和带薪休假
4.3 法定节假日和加班调休
五、劳动保护
5.1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5.2 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
5.3 特殊劳动保护和女职工保护
六、劳动争议解决
6.1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解决途径6.2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
6.3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裁决
七、劳动监督和法律责任
7.1 劳动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7.2 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
7.3 劳动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赔偿
八、劳动法的最新动态
8.1 劳动法的修订和更新
8.2 劳动法的适用和解释
8.3 劳动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以上是对劳动法重点知识的总结和概述,从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劳动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法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了解劳动法的重点知识,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劳动法

第五章 劳动法

第五章劳动法一、劳动法概述(一)自然人要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主体资格,即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依《劳动法》规定,凡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法律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童工),但文艺、体育、特种工艺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时,须报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二)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在我国劳动者包括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在我国用人单位包括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2.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3.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财产关系的属性。

这一属性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使用、管理,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人身,关系到其健康和生命,关系到其劳动能力、劳动人格、尊严的维护,关系到其工资等物质权利的保护;这种人身属性也决定了劳动者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并应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按照劳动力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劳动。

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是指劳动者有偿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由此缔结的社会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从属关系的属性。

一般而言,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

同时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劳动关系一经确立,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身份、组织和经济上的从属关系,用人单位控制和管理劳动者,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提示】订立阶段平等,履行阶段从属,不平等。

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包括:(1)管理劳动力方面的社会关系;(2)社会保险方面的社会关系;(3)工会组织关系、工会监督方面的社会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社会关系;(5)劳动监督检查方面的社会关系。

【提示1】1.居民家庭与家政服务员只会形成民事劳务关系,不管是自己找来、中介推荐、还是家政服务公司派来,因为家庭不是单位;2.只有家政服务员与家政服务公司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法全文解析

劳动法全文解析

劳动法全文解析摘要:一、劳动法概述1.劳动法的定义2.劳动法的作用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原则2.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原则3.平等就业原则4.劳动报酬公平原则三、劳动者的权益保障1.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2.工资待遇与福利3.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4.劳动安全与卫生5.职业培训与发展四、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1.合法用工2.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3.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与维护4.社会保险的缴纳与劳动争议的处理五、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管1.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2.劳动监察机构的设置与职责3.劳动争议的处理与仲裁4.法律责任的追究与补偿正文:劳动法全文解析一、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的一部法律。

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原则: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保障,用人单位有义务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2.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原则:用人单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劳动用工自主权。

3.平等就业原则: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因性别、年龄、民族、宗教、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

4.劳动报酬公平原则: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扣减或者无故延迟支付劳动报酬。

三、劳动者的权益保障1.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者享有法定的工作时间,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2.工资待遇与福利:劳动者享有法定的工资待遇,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

3.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劳动者享有法定的社会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4.劳动安全与卫生: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职业培训与发展: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实现职业发展。

四、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1.合法用工: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规定,合法招用劳动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劳动法全文解析

劳动法全文解析

劳动法全文解析摘要:一、劳动法的概述二、劳动法的主要内容三、劳动法的作用与意义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六、劳动法的主要条款七、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督八、劳动法的修订历史正文:一、劳动法的概述劳动法是我国一部关于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法律,是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

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

三、劳动法的作用与意义劳动法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它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企业提供了合法用工的依据,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监管的法律依据。

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

同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也适用劳动法。

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公平公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护劳动者权益等。

六、劳动法的主要条款劳动法的主要条款包括: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

七、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督劳动法的实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

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劳动法律基本知识大全

劳动法律基本知识大全

劳动法律基本知识大全一、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它是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为核心目标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法合规的劳动行为准则。

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形式,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明确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内容:1. 合同主体:明确雇主与劳动者的身份信息;2. 工作内容与条件:详细描述劳动者的岗位职责、工作时间、工资、福利、休假等;3. 劳动报酬:明确工资构成,工资支付方式以及支付周期;4. 劳动保护与安全: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措施;5. 违约责任:规定一方违约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1. 劳动合同的签订:雇主与劳动者应当通过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关系开始前15日内予以办理。

2. 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采取协商一致、提前通知、补偿等方式解除合同。

a. 协商一致:雇主与劳动者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协商解除合同。

b. 提前通知:一方解除合同时,应提前30日通知对方,如未提前通知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c. 异议解除:当劳动者或雇主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重大违约行为时,对方有权解除合同。

四、工时与休假1. 工时:根据国家法律,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加班工作应当按照法定的工资比例支付加班费。

2. 休假:劳动者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具体休假天数和付款比例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来确定。

五、劳动关系纠纷解决1. 调解与仲裁:劳动争议一般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无法调解的可申请劳动仲裁。

2. 诉讼:当劳动合同纠纷无法通过调解和仲裁解决时,双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六、劳动安全与职业危害防护1. 劳动安全:用人单位应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四、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诞生于19世纪末,以反垄断法的出现为标志,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法律部门。劳动法 诞生于19世纪初的“工厂立法”。与民法、刑法等历史悠久的法律部门相比,劳动法诞生、成 长的历史也比较晚,若与经济法相比,劳动法的诞生则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劳动法的产生源于职 业劳动关系的普遍化;经济法的出现则源于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常态化。劳动法与经济 法的关系,就联系(相同点)而言,都是具有现代性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功能和机理上都具有弥补 民商立法对新型社会关系调整功能不足的特点。就区别而言,经济法调整的是政府与市场主体 之间围绕生产和经营所产生的规制与调控关系,这是一种外部关系,其调整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 秩序化,实现经济生活在自由和秩序协调基础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劳动法主要调整对象 的职业劳动关系,是一种单位内部关系,是组织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劳动给付关系,调整的目标是实 现劳动与资本的结合(联姻)、协调、共进和劳动者利益之维护。
总则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五节 劳动法与劳动伦理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 和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法律部门。 (一)国外关于劳动法概念的见解 通过考察国外关于劳动法的各种认识和见解,可得出以下结论: (1)劳动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时期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其规制对象。 (2)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 (3)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者生存利益不受侵犯为理念。 (二)我国学界对劳动法概念的认识 (1)所谓劳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特定对象所从事的肉体或精神的活动 。 (2)劳动法的定义中涵盖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对于反映劳动法部门法精神(部门 法品格)的法理念并未加以明示 (3)“法律规范的总和”这种属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包含诸如民法、行政法, 甚至是刑法之中的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规范。

劳动法ppt课件

劳动法ppt课件
劳务派遣——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合同后,将该劳动者派 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提供劳务,劳动者报酬由用工单位 以劳务费形式向派遣单位支付并由其向劳动者代发的一种 特殊用工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单位一般 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24小时的用工形式。
例题14.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
时,应当优先留用的人有(2011.10.多)
A.与本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就业人员,并有需要扶养的老人的
B.家庭无其他
C.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D.本单位 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E.本单位先进工作者
第二节 劳动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合同终止(简答、多选):
三、仲裁原则与仲裁时效
仲裁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公开或涉及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除外。
申请仲裁时效为1年。
第三节 劳动仲裁
四、仲裁时限与先予执行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 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案情复 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 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 15日。预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 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 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即时辞职 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1)即时解雇 (2)预告解雇 (3)经济性裁员
第二节 劳动合同
即时辞职——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可解除合同:
1.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单位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本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手段强迫劳动,或违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概述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概述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社会和谐。

本文将概述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劳动法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以及重要的劳动法原则和机构等。

一、劳动法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劳动法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它的出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变迁以及工人阶级的崛起密切相关。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人们面临着劳动强度大、工时长、报酬低等不公平待遇,劳动保护问题逐渐凸显。

为解决劳动问题,各国纷纷立法,劳动法也随之产生。

二、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劳动法涉及多个方面的规范,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和福利、劳动时间和休假、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一般包括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和劳动争议解决。

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劳动法中的核心概念。

劳动合同应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条件等主要内容,同时注重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机制。

2. 工资和福利:劳动法要求雇主支付合理的工资,并明确工资的支付时间和方式。

另外,劳动者还享有福利待遇,如带薪休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3. 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劳动时间的上限和休假制度。

一般来说,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且休息日享有休假权利。

此外,还包括年假、病假和婚假等。

4. 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劳动法要求雇主提供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安全保护和劳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三、劳动法的原则和机构劳动法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如平等原则、保护原则、自愿原则和协商原则。

1. 平等原则:劳动法倡导劳动关系双方在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不应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

2. 保护原则:劳动法追求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劳动争议和保障劳动安全。

3. 自愿原则:劳动法鼓励劳动关系双方自主订立劳动合同,并且合同内容应符合法律规定,保护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劳动法规概述

劳动法规概述

劳动法规概述劳动法是一系列针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公平的劳动条件,提供法律保障和指导用人单位的管理行为。

劳动法规的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劳动合同、工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对劳动法规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应对劳动关系中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文件,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包含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权利、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内容。

合同签署应当是自愿的,在合同期限内,劳动者享有与其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权益,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工时与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和超时工作的规范。

一般情况下,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每天,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对于超时工作,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或者安排弥补休假。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年假、婚假、产假、病假等合法补偿休假权利。

三、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工作付给其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工资支付条例。

四、劳动安全与保护劳动安全与保护是用人单位应当重视和履行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提供符合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要求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并组织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劳动者因工作环境引起的职业病或者工伤,有权获得相应的医疗和经济补偿。

五、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一般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等方式解决。

劳动者可以选择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六、劳动法的进一步研究劳动法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法律体系,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劳动关系中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劳动法的相关动态和司法解释,随时更新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28
27
第三节 劳动法的渊源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6、地方性政府劳动规章 是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有省级人民政 府、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 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才有权制定地方性政府规章。如北 京市政府颁布的《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
2021/3/28
28
第三节 劳动法的渊源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021/3/28
18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 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 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 员,不适用劳动法。 未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非工勤人员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 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2021/3/28
23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失效时间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法律规范本身明文规定了失效时间或失效的特定条 件,当失效时间或特定条件出现时,该法律规范文件自 然失效。 另一种是国家制订了与旧法内容相同或向抵触的新的法 律规范性文件,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明确规 定旧法失效或虽不明确规定,但旧法依然失效。
2021/3/28
30
第三节 劳动法的渊源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各渊源之间的法律效力位阶 1、宪法是劳动法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条款。 2、全国人大制定的劳动方面的基本法律在法律效力上要高 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有关劳动的普通法律。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方面的法律高于国务院 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效力。 4、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定的劳动规章不得与法律、行政法 规相抵触,各部门规章之间法律效力是一样的。 5、地方性劳动法规适用上交叉时,高一级别的法律效力高 于低一级别的。
一、我国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即我国劳动法在什么地域范围内有效。立法层次不同,其适用的 地域范围也不同。 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劳动法律和由国务院 发布的劳动行政条例、规定、决定,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 ,统一适用于我国的全部领域。 凡地方性的劳动法规,只适用于当地人民政府行政管辖区域范围 之内。民族自治地区同理。 我国劳动法不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
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广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本课程

取广义的劳动法定义)
狭 义
2021/3/28
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颁 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 动法。
4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 整对象
我国目前适用的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八次会议通过,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法》。
2021/3/28
17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二、我国劳动法的主体适用范围 (一)用人单位方面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统 称用人单位)。 个体经济组织是指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 事实上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 不论他们之间是否订立劳动合同都适用劳动法。
2021/3/28
22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三、我国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 即劳动法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种:一是法律规范本身规定了 从其通过或公布之日起生效;另一种是在规范性文件中 规定施行日期,待施行日期到来时就生效。
劳动与社会 保障法学概论
课程目录
第一章 劳动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第三章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四章 国家、用人单位和工会在劳动 关系中的职责 第五章 劳动就业法 第六章 劳动合同法 第七章 劳动条件法 第八章 劳动保护法
• 第九章 劳动争议处理法 • 第十章 劳动监察法 •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即是劳动者 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 关系。
2021/3/28
7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2、劳动关系的特征 ① 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
方是用人单位。 ②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
系。 ③ 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属性。 ④ 劳动关系在建立前具有平等属性,建立后具有隶属
2021/3/28
劳动市场服务关系
15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第2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 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 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依用本法执行。”
2021/3/28
16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2021/3/28
19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是指国家不再核拨经费,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组织。 ➢如市规划局下的规划设计研究所和药监局下的医药咨 询研究所都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2021/3/28
20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保姆春节加班能否要三倍工资?
2021/3/28
21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二)劳动者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年)
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劳动法不适用于下列主体: ① 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
员。 ② 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
)。 ③ 现役军人。 ④ 家庭保姆。 ⑤ 在我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
2021/3/28
32
第三节 劳动法的渊源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三、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
《劳动法》共13章107条,包括总则和附则。
目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2021/3/28
5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
一是劳动者和用 人单位之间形成 的劳动关系
2021/3/28
13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劳动关系结构图
债权债务关系 劳动者
契约 雇主
人身权关系 劳动力
物权关系
2021/3/28
使用权
隶属 指示命令权
交换
财产所有权
14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行政关系
社会保险关系
劳动团体关系
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2021/3/28
31
第三节 劳动法的渊源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6、地方性劳动法规和地方性政府劳动规章发生冲突时 ,因为同一级别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应当优先适用地方 性法规。 7、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如果没有对其内容提出保留条 款,那么这个公约对我国有约束力。 8、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相抵触。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I. 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就是将其人身在一
定限度内交给用人单位支配,因而劳动关系具有人 身属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这一属性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应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 其他条件。劳动者必须遵守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履 行劳动义务。 II. 财产关系是指劳动者有偿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向 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形式上的平等性。 无偿、义务、慈善性质的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
2021/3/28
11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专门于2004年出台了《建 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12条 规定,工程总承包企业不得违反规定将工程发包、分包给 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否则应承担清偿拖欠 工资的连带责任。
2021/3/28
12
二、劳动法各渊源的法律效力位阶 (一)法律效力位阶的含义 法的效力位阶,是指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
件在法律渊源体系中所处的效力位置和等级。 (二)法律效力位阶的一般原则 ①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②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的效力 特殊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法
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企业
个体经济 组织
国家机关
2021/3/28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10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实现劳动过程 实现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到某一用人单位中去劳动, 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而不是劳 动者同自有的生产资料结合。 在我国,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产生于职业劳动、集 体劳动和工业劳动过程中,非单位的私人雇佣劳动关系 和农业劳动关系、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 整。
2021/3/28
二是政府和用人单位之间 形成的劳动监察关系,以 及政府和劳动者之间形成 的促进就业与职业保障关 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6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什么是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 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 关系。 注意:并非所有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 动法的调整对象。如承揽关系。
7、我国批准生效的与劳动相关的国际劳工公约 ➢《1973年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1990年化学品公 约》等。
8、其他有关劳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指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 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