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 扫描电镜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
电子束做电子探针在样品表面激发出二 次电子, 二次电子产生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立体 形貌有关。对 二次电子处理,在荧光屏呈现放 大样品立体图像。 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表面 三、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备 结构。
1 、光学显微镜制样 2 、电子显微镜制样
4m 0m 焦f 距 ( ) 12m 70 m 工离 作 距 4 n光 蓝 2 µ 5 m源 0 . m 3 ( 光的率 )分 时辨
2 、 特殊功能的光学显微镜
名称 普通光学镜 光源 可见光 特殊装置 视野 亮 样品处理与观 应用 察 染色、清晰 形态结构 观察
暗视野镜 相差镜
可见光 特殊聚光 器 可见光 环状光阑 ,相差板 短波光 滤光片
基分离
富集培养 目的菌验证
选择培养
练习思考题:
利用选择培养基如何筛选: ( 1 )抗链霉素( str )细菌? ( 2 )降解利用尿素的细菌? ( 3 )分解利用纤维素的细菌 ? 利用富集培养和选择培养如何分离: ( 1 ) 如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温( 70℃ )解烃细菌? ( 2 ) 如何从污染废水中分离筛选苯胺降解细菌?
同一 稀释度 培养 20 支
生长者为纯培养物
三、单细胞(孢子)分离
营养琼脂平板不能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解剖显微镜下用吸管挑选单细胞(孢子 ) 显微镜下用显微操作仪挑选单细胞(孢 子) 操作难度与单细胞(孢子)大小成反比
四、选择培养分离
原理: 创造适于目的微生物生长条件 促使目的微生物快速生长成优势菌 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生长 从混杂微生物中选择分离目的微生物 1 、 利用选择培养基直接分离目的微生物 选择培养基( selective medium ) 只允许特定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 制或阻止其它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1)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
(2)高压蒸汽灭菌,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休眠体,同时可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3)高温干热灭菌。
2、接种操作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在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或在无菌操作箱或操作室内进行。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1、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2、涂布平板法3、稀释倒平板法4、平板划线法5、稀释摇管法对氧气更加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
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将微生物进行梯度稀释,冷凝后,在琼脂表面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隔开。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对一些个体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藻类。
稀释法。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较难。
对较大微生物,用毛细管提取个体,在低倍显微镜下操作;对较小微生物,采用显微操作仪。
五、选择培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进行纯培养分离。
1、选择平板培养2、富集培养制定特定的环境,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 扫 描 隧 道 显微镜(STM) :利用隧道效 应,通过扫描 样品表面,获 取样品表面的 形貌和结构信 息。 ● 原子力显微镜(AFM):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通过扫描样品表面,获取样品表面的形貌和结构
谢过程。
纯培养的应用: 在医学、生物 学、食品工业 等领域都有广
泛的应用。
纯培养的方法: 包括稀释法、 平板划线法、 液体培养法等。
培养基制备:制备适合微 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在适宜的温度、湿 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微生
物
分离:将不同种类的微生 物分离开来,如使用划线
法、涂布法等
取样:从环境中采集微 生物样品
电子探针(EPMA):利用电子束激发样品表面,通过分 析电子信号获得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信息。
电子能谱仪(ESCA):利用电子束激发样品表面,通过 分析电子信号获得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电子结构信息。
电子束诱导电流(EBIC):利用电子束激发样品表面,通 过分析电流信号获得样品的电学性质和结构信息。
缺点:需要较高的 技术水平和设备, 操作难度较大
优点:可以观察到 微观世界的动态变 化,如细胞分裂、 生长、死亡等
缺点:需要较长的 时间进行观察,需 要耐心和细心
显微镜的种类和 原理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通过透镜将微小物体放大
观察微生物生长: 通过光学显微镜可 以观察到微生物的 生长过程、生长速 度等特征。
观察微生物繁殖: 通过光学显微镜可 以观察到微生物的 繁殖方式、繁殖速 度等特征。
观察微生物形态:电子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和结构,为微生物分 类和鉴定提供依据。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课件

通过旋转物镜或移动载物台,使样本清晰地呈现 在观察者眼前。
放大倍数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以便观察样本的 细节。
观察与记录
观察
观察样本,记录所观察到的特征和细节。
拍照记录
使用显微镜自带的拍照功能或外部相机拍摄样本照片,以便后续分 析和研究。
记录整理
将观察结果和照片整理成完整的实验报告或数据记录。
电子显微镜原理
利用电子束代替光线,通过电磁 透镜将电子束聚焦在样本上,然 后通过荧光屏或CCD相机将样本 的图像呈现给观察者。
显微技术的应用场景
生物学研究
用于观察细胞、组织、 微生物等的结构和形态
。
医学诊断
用于观察病理切片、细 胞涂片等的结构和形态 ,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
断。
环境监测
用于观察水体、土壤、 空气等的微小颗粒和微 生物,评估环境质量。
微生物的繁殖原理
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通过不断的分裂和代谢活动,最终形成 大量的微生物细胞。控制培养条件可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以 满足不同研究和应用的需求。
纯培养技术的应用场景
微生物分类学研究
通过纯培养技术获得单一或少数 几种微生物,可以更好地研究其 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为微生
纯培养技术的重要性
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通过该技术可以 获得单一或少数几种微生物,以便更好地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生长繁殖条件、代谢产物等,为工业生产、生物工程等领 域提供技术支持。
纯培养技术的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原理
通过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接种混合微生物,根据不同微生物对营养、pH、温度 等条件的需求不同,选择适合某一或少数几种微生物生长的条件,使其他微生 物无法生长,从而获得单一或少数几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1、概念: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 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 作环境的技术。 2、方法:器具、培养基及其灭菌
接种操作——无菌操作
菌种保藏就是根据菌种特性及保藏目的的不同, 给微生物菌株以特定的条件,使其存活而得以延续。
保藏的方法: 传代培养保藏 4℃ 冷冻保藏 -196℃,-70℃,-30~-20℃ 干燥保藏法 沙土管,安瓿管(冷冻真
空干燥保藏,最普遍最重要)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大小都远远低于肉眼的观察 极限,因此一般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系统的作用, 才能看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内部结构。
除了放大外,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还有两个重 要因素,分辨率和反差。分辨率是指能辨别两点之 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而反差是指样品区别于背景的 程度,它们与显微镜的自身特点有关,也取决于进 行显微观察时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以及良好的标本 制作和观察技术,这就是显微技术。
现代显微技术不仅仅是观察物体的形态、 结构,而且发展到对物体的组成成分的定性 和定量,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出现的图 像分析、模拟仿真等技术,为探索微生物的 奥秘提供了强大武器。
五、选择培养
1、选择平板培养 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 (对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寻找有用的微生物十分 重要,如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分离高温 菌,分离某种抗菌素抗性菌株)
2、富集培养 加富性选择培养基(投其所好)--对羟基苯甲酸 抑制性选择培养基(取其所抗)--致病性肠道杆菌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固化剂
柯赫(Robert Koch) 的助手W Heese和 他的夫人Fran Heese
参见P15
琼脂
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菌落(colony):
01
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P15,倒数第2段)
明亮的标本在黑暗的背景中
观察未染色的活菌体或难以染色的微生物,可以观察其运动情况
相差显微镜
使用可见光加物镜中的相板,并通过特殊聚光器使部分光线照到标本后以不同相彼此分开
样本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暗度
详细观察未染色的活体微生物内部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使用电子束代替光束,电磁透镜代替光学透镜;图像被投射在荧光屏上;价格昂贵;准备工作耗时,并需经验
常用的器具:
(具体灭菌方法第6章介绍) 高温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试管、瓶子、培养皿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参见P14
无菌操作:
接种操作 火焰附近(酒精灯、煤气灯)进行 参见P15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参见P15
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见P25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见P25
类型
特点
现象
用途
明视野显微镜
使用可见光,操作最简单,价格最便宜
染色或透明标本处在明亮的背景下
观察染过色的死菌体或具明显反差的带色活菌体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2.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一、纯培养技术1、无菌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2)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2、分离纯化技术(1)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技术微生物个体微小,常以群体混合状态存在,将单个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即纯培养。
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倾注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涂布平板法: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平板划线法:厌氧微生物的分离:(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3)选择培养分离: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使待分离的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方便用稀释法对其进行纯化。
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突出”;直接挑取待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分离技术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局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
4、选择培养分离选择平板:抑制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或具区别特征的直观结果。
富集培养:造成有利于某种菌生长的环境。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高温培养分离嗜热菌,培养基中不含有N,分离固氮菌;培养基中含有抗生素分离抗生菌。
牛奶培养基分离产蛋白酶菌株。
(2)富集培养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长特性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合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为生物群落中的比率大大增大,易于从群落中间将墓地君主分离出来。
5、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有意识地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如病毒与宿主;蛭弧菌与和E.coli.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a. 变异;b. 污染;c. 死亡基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使菌株不死,、不变、不乱基本方法生活态:培养基传代培养(斜面、平板、半固体),多见于冰箱4℃培养。
第二章_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七、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 (CCCCM),中国典型培养物 保藏中心(CCTCC),美国 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 等
菌种保藏目的:给微生物一特定的条件,使其不污 染、不改变特性而存活下来。
性状稳定的菌种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
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菌种保藏原理:用人工方法降低微生物的代谢强度, 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要求:菌种不死,不污染,不变
七、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菌种保藏方法
传代培养保藏——隔绝空气低温保藏 冷冻保藏——保护剂+菌种——零下196度速冻 保存,或-70度冷冻室保存,-20~-30度普通冰 箱冷冻室保存。
如:耐高温菌采用高温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加牛奶或酪素筛选; 抗抗生素可采用加抗生素筛选
五、选择培养分离
2 富集培养
土悬液—培养基+硫磺—分离出硫杆菌 土悬液—以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分 离出能降解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 特定的环境条件
待分离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
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状况、质地、光泽、颜 色及透明度等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细 菌 菌 落
菌落的形态是鉴定菌种的重要特征
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与细菌不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 菌丝相互交错缠绕形成质地致密的小菌落,干燥、不透明、 难以挑取,当大量孢子覆盖于菌落表面时,就形成表面为粉 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线菌菌落。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厌氧微生物分离装置:
厌氧罐
厌氧手套箱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只含有两种微生物,且有意识保持二者之间关系的培养物, 这是具有寄生、共生关系微生物的最有效保存途径。
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1 ml
1.dilute sample
9 ml
10
100 1000 104 105
106
107
高氏培养基 土豆培养基 牛肉膏培养基
7.微生物保藏技术
微生物纯培养物必须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 不死亡、不被污染、不变异、生物学性状不丢失,以保证微生 物学研究及应用工作顺利进行,因而微生物保藏技术也是保护 微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菌种保藏技术的原理: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 工创造条件,是微生物的代谢处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 休眠状态;主要三个条件是:低温、干燥和缺氧。
(2)保藏方法 ①传代培养保藏:斜面,半固体穿刺,液体等,可密封后冷 藏。
②沙土保藏:霉菌孢子及产芽孢细菌。
③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
④冷冻法:低温冷冻(-20℃),超低温,液氮;液体培养 物中常加15%左右甘油,速冻后保藏。
日本大阪发酵研究所(IFO)
斜面低温保藏法--常用保藏法
•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种生长完全 后,置于4℃左右的冰箱中保藏,每隔一定时间(保藏 期)再转接至新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后继续保藏, 如此连续不断。 此法广泛适用于各大类微生物菌种的短期保藏
此法的主要保藏措施是低温。一般可保存1~6个月左右。
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也称平板或平皿):溶化的培 养基倒入无菌空平皿中,冷却凝固后盛有培养基的平皿。
(1)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适于大多数好氧微生物。
(2)稀释倒平皿法(Pour plate method)
微生物的纯培养与显微技术

利用显微观察、生化反应等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种属或菌株鉴定, 以确定其类别和特性。
微生物的计数与测量
计数
通过显微计数法或菌落计数法等手段,对微生物样本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统计。
测量
利用显微测量技术,对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结构等进行测量,以获取其生长、 繁殖等生理信息。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不同微生物 对培养条件的要求不同,有些微生物 难以获得纯培养,或者在纯培养过程 中容易发生变异或死亡。
02
显微技术基础
显微镜的种类与原理
光学显微镜
利用透镜折射或反射光线成像,放大倍数较低,通 常用于观察细胞结构。
电子显微镜
利用电子替代光线成像,放大倍数较高,适用于观 察超微结构。
培养与观察
菌落纯化
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在适宜的 温度、湿度、pH等条件下进行 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判断 是否为单一菌落。
如发现有杂菌污染,需进行进 一步的纯化,直至获得纯的菌 落。
纯培养的应用与限制
应用
纯培养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的各 个领域,如微生物分类、鉴定、遗传 学、生理生化、生态学等。
限制
生理特性
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代谢产物、 酶活性等,了解其生命活动规律和代 谢机制。
生化特性
通过生化试验,检测微生物对各类底 物的利用能力和代谢产物,以揭示其 生化反应途径和代谢途径。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纯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是获得单一微生物菌株的关键步 骤,有助于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遗传 和变异等。
纯培养的方法与步骤
01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robiology
生命科学学院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
显微技术
小! 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微生物群体来研究其属性;微 生物 (菌株)一般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繁衍、保存。
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物(culture): 在一定的人为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缺点:需专门设备,适合专业保藏机构。
冰箱保藏
一般推荐在-70℃低温冰箱中保存处于特殊生理状态 (如添加甘 油20%(v/v) 做保护剂)菌株。
也可以使用 -20~-30℃ 的普通冰箱,但是普通 冰箱的微小温度变化可能引起培养物的反复融化和 再结晶,对菌体造成强烈损伤,保藏效果远低于低 温冰箱。
冰箱保藏是使用更为普遍的菌种保藏方法。
火焰灼烧灭菌。
接种操作:在无菌箱或无菌室内的无菌环境下进行。无菌 箱或无菌室的空气在使用前通过紫外灯或化学药剂灭菌。
二 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培养基:
培养微生物 的营养物质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琼脂
最早用来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是液体状态,固体培养技术 首先是由德国细菌学家柯赫建立。
柯赫助手W. Hesse与夫人
采用稀释平板方法会使一些 严格好氧菌被固定在琼脂中间因 缺乏氧气而影响生长。
因此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 是涂布平板法。
3 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
平板划线方法是使用接种环,通过 无菌操作蘸取少量要分离材料,在平板 表面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随划线次数 的增加而减少。
如果划线适宜,分散后的微生物细 胞经过培养后,可以在平板表面得到单 个菌落。
一定 稀释 度的 含菌 材料
预先准备琼脂平 板,取一定稀释 度样品涂布均匀
细菌的菌落 一般只在平 板表面生长
使用较多的常
规方法,但有时涂 布不均匀!
如果含菌材料稀释得当,在 平板表面或内部就可能出现有一 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形成的分散单 个菌落纯培养物。
将含菌材料加到温度较高的 培养基中倒平板容易造成某些热 敏感菌的死亡。
单细胞分离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 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
五 选择培养分离
当样本中某种微生物存在的数量与其它微生物相比较非常 少时,仅采用一般的平板稀释方法几乎不可能分离到该种微生 物,故需采用选择培养分离法。
选择培养分离是群落中数量占少数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根据分离微生物的特点,或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生长,或造 成有利于目的菌株的生长环境,培养后目的菌株在群落中数量 上升,再通过稀释方法获得纯培养。
液体培养基稀释法的缺点是只能分离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 数量优势的种类。
采取显微分离技术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 个体,经过培养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这项技术称为单细胞 (孢子)分离。
一般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操作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 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易 于操作,而细菌则较难。
一定 稀释 度的 含菌 材料
一定稀释度 样品与溶化 培养基混合
将与样品混合 后的培养基倒 入无菌培养皿
细菌菌落可能 出现在平板的 表面及其内部
操作比较麻烦 (50℃),对于好氧 菌和热敏感菌的分 离效果不好!
2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这个菌落可能
就是由一个微生物
细胞繁殖形成。
菌种保藏的任务,是避免菌种:1 衰退;2 污染;3 死亡。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CGMCC)、中国典型培养物 保藏中心 (CCTCC),及其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等。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根据菌种特性和保藏目的的不同,为菌种提供特定的保藏条 件, 如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等, 降低微生物代谢 强度和水平, 从而限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速度,使其处于半休眠 或完全休眠状态。
㈠ 传代保藏
方法:针对不同菌种,选择琼脂斜面、半固体琼脂柱、液 体培养基或者蒸馏水、缓冲液等在一定时间内接种。置于 4 ℃ 冰箱保藏,定时传代。
保藏时间由于菌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些可以保藏数年, 有些菌种仅可保藏几周。
原理: 在4℃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强度明显下降。
优点: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简便易行、易于观察,是进行 微生物保藏的基本方法。
稀释摇管培养法 (shake tube 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
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 动均匀,冷凝后,在琼脂柱表 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 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与 空气隔开。
培养后在琼脂柱中央有厌 氧菌菌落形成。
三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主要用于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较大个体微生物的纯化分离,采用 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的方法——稀释法。
划线法与平板法的比较
4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分子氧对厌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厌氧罐:采用化 学方法清除容器
内的氧气
如果某种厌氧微生物暴露于空气中不立即死亡,可以采用 通常的方法制备平板,然后置于缺氧的密闭容器中培养。
用于分离严格厌氧菌:
先将一系列盛有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熔化后 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
显微技术包括显微标本的制作、观察、测定、分析和记 录等一系列内容。
显微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实际上,正是由于显微技术和培养技术的建立,才使我 们得以认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真正使微生物学研究发 展成为一门科学。
第1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从混杂的群体中 分离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第一步。
冷冻时介质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减少细胞损伤。
甘油或二甲亚砜等可以透入细胞,通过降低强烈的脱水作用 而保护细胞;大分子物质如糊精、血清蛋白、脱脂牛奶或聚乙烯 吡咯烷酮等虽不能透入细胞,但是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结合而 防止细胞膜冻伤,所以冷冻保藏菌种时加入保护剂可以提高培养 物存活率。
液氮保藏
一般来说,保藏温度越低,保藏效果越好。液氮保藏可以达到 -196℃,从适用范围、存活期限、性状稳定等方面来看,是微生物 保藏方法中比较理想的一种。
1882年,柯赫助手的妻 子F. Hesse 具有丰富的厨房 经验,听说荷兰用琼脂制作 果冻和果酱,就建议使用琼 脂作为凝固剂。
菌落(colony): 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
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 细胞生长群体。
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菌苔(lawn) 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上的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称为菌苔。
1887年,R. J. Petri 发明
Petri dish
试管、烧瓶、培养皿是最常用的微生物培养器具,在使用
前必须进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含任何生物。为了防止杂菌,试 管和烧瓶用塞子塞口,空气可以通过,但是空气中的微生物不 能进入。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有的玻璃器皿也可以采用高温干热灭
菌方法。
通常使用棉花塞,也可用塑料帽或硅胶塞等。
㈡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或接种针挑取微生物,把它 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器皿中进行培养,是微 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火焰附近 (酒精灯、煤气灯)进行,防止培养器皿被环 境中的其它微生物污染。
接种环 (针):镍铬合金,易于迅速加热 和冷却。
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纯种培养物: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pure culture)。
通常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以重复的结果,纯培 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小! 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微生物个体微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显微技术是进行 微生物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技术。
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的个体都远远低于肉眼的观 察极限,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进行 观察和研究。
一 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它微生物污 染, 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称为无菌技术 (aseptic technique),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㈠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常用的器具: 试管、烧瓶、培养皿等。
培养皿是由正反 2 个平面板互扣而成,可以防止空气中微 生物的污染。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得到高度稀释效果,使 一只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细胞。如果稀释后某个稀释度的大 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中可能就是 纯培养物。
稀释法进行液体培养基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 管中,大多数 (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四 单细胞(孢子)分离
即富集培养条件, 如温度、pH、紫外 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环境条 件的选择可以考虑物理、化学、生物等各 个方面的因素。
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
待分离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
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要的特定微生物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家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营养和生理 条件的不同组合形式,可满足从自然界选择特定微生物的需要。
富集培养 技术用途
根据微生物特殊要求,从自然界分离出特定微 生物种类。
分离培养在特定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
以对羟基 培养基变混 重复几次 苯甲酸为 浊说明大量 目的微生 唯一碳源 微生物生长 物占优势
例如:利用富集培养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七 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微生物纯培养,能够保持性状稳定是微生 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缺点:保藏时间短、传代频、易 退化、易污染、工作量大。
改良:例如硅胶塞取代棉塞,液 体石蜡封存。改良原则是降低培养物 代谢、防止培养基干燥。
㈡ 冷冻保藏
原理:微生物处于冷冻状态,代谢作用停止,可以达到保藏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