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下)第四讲 二程兄弟之程颢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不 可以入尧舜之道。 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程颐《 此。(程颐《明道先生行状》)
身世与学说二程对张载的批评程颢定性书叁程颢定性书叁壹贰程颢识仁篇程颢论生之谓性肆伍补上一讲张载补上一讲张载为天地立志近思录宋元学案作心为生民立道宋元学案作命为去圣继绝学宋元学案作往为万世开太平引文以张载集语录为准
二 程 兄 弟 之 程 颢
中 国 哲 学 史 下 第 四 讲
程颢: 壹 程颢:身世与学说 贰 二程对张载的批评 程颢《定性书》 叁 程颢《定性书》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
,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中国哲学史
先秦时期
简介 天道观
人道观 古今观
名实观
知识论
先秦名实观
中国夏王朝(约前21~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诞生,经殷商(约前16~前11世纪),到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11年),中国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从西周后期到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 221)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诞生并确立起来。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 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人们通常将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先秦哲学。
涉及了概念、判断推理等许多领域,为中国逻辑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先秦哲学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哲学范畴,如:天人、气、精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常变、有无、名 实、心物,均成为秦汉以后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
01
简介
02
天人03
宇宙生成
05
古今之变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确立了封建制。秦灭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的虐政 激起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借助这次起义,刘邦建立了汉朝。汉初统治者慑于秦亡的教训,抛弃“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崇尚黄老之学。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依托黄帝的著作,其内容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与改造, 并吸收了法家思想,形成黄老之学。黄老主张清静无为,有利于暂时缓和阶级矛盾与恢复经济,在汉初盛极一时。 后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 思想。而科学的进步、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派哲学思想的出现以及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建立,使哲学思想呈现出复 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古今变迁等问题展开的。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起来,认为人的 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 (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中国哲学史课件
总结词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36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 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 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 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 着痕迹。
中. 國哲學簡史
中. 國哲學簡史
17
儒家
中. 國哲學簡史
18
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 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 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 形态。
它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 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
石,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
展中国哲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中. 國哲學簡史
10
第一是阴阳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 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 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中. 國哲學簡史
11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他们与别家的人不 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 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中国哲学史1-1中国哲学的萌芽
—《尚书泰誓中》 尚书泰誓中》
第三节 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的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与自 然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的加深,人们已经逐渐 意识到人与自然,天的不同,并由此而产生了 "天人相分"的观念.即认为人事由认为而决 天人相分"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桓 公六年》 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 民而后致力於神." 左传荘公三十二年》 民而后致力於神."《左传荘公三十二年》云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这种观念虽然并 没有否认神的存在和神的作用,但已自觉的将 国之兴亡归因于民意和人为,不能不说是一个 巨大的进步.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 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 曰:" 殊涂,一致而百虑." 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 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 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 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 通万方之略矣." 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第三节 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的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与自 然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的加深,人们已经逐渐 意识到人与自然,天的不同,并由此而产生了 "天人相分"的观念.即认为人事由认为而决 天人相分"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桓 公六年》 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 民而后致力於神." 左传荘公三十二年》 民而后致力於神."《左传荘公三十二年》云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这种观念虽然并 没有否认神的存在和神的作用,但已自觉的将 国之兴亡归因于民意和人为,不能不说是一个 巨大的进步.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 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 曰:" 殊涂,一致而百虑." 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 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 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 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 通万方之略矣." 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 按:《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 郑注:”吉凶之彰,始于微兆。“《说文》段注作:”吉
凶之先见。“
19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三 诚几德
❖ 诚,无为;几,善恶。 ❖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
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 性焉、安焉之谓圣, ❖ 复焉执焉之谓贤。 ❖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
11
完整版ppt课件
《太极图说》(一)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 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15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十六 动静
❖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 混兮闢兮,其无穷兮。
❖ 按:《通书·顺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 其然之谓神。
之事也。 ❖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 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
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18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九 思
❖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 ❖ 几动于彼,诚动于此。 ❖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又曰:”知几其神乎!“
凶之先见。“
19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三 诚几德
❖ 诚,无为;几,善恶。 ❖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
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 性焉、安焉之谓圣, ❖ 复焉执焉之谓贤。 ❖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
11
完整版ppt课件
《太极图说》(一)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 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15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十六 动静
❖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 混兮闢兮,其无穷兮。
❖ 按:《通书·顺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 其然之谓神。
之事也。 ❖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 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
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18
完整版ppt课件
《通书》第九 思
❖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 ❖ 几动于彼,诚动于此。 ❖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又曰:”知几其神乎!“
哲学导论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
一、何谓哲学
● 通常的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完整版ppt课件
3
一、何谓哲学 ● 科学家谈哲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 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 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 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胡适对哲学的门类进行了如下划分:
(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2)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和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3)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4)怎样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 (5)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起源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
而只是起源于人对种种事物的迷惑和惊 奇。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 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
完整版ppt课件
19
二、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黑格尔(Hegel):“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 学便从那里开始。”
●哲学不能当饭吃,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 是为了什么,让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 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
完整版ppt课件
9
二、哲学何为
● 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 对一切问题追本溯源寻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 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 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 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 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哲学思维就是向传统观念挑战。
中国哲学史新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0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从总体上 来归纳,大致可以有如下一些基本的方面:
完整版ppt课件
11
一、辩证思维传统
● 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
○“物生有两”即事物无不有其对立面, 春秋时期的史墨首先自觉地予以表述。它要 求既把握统一体之“一”,又抓住对立面之 “二”(两),注重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
○“二”既然是由“一”分成,“一分(生) 为二”也就是更为一般的观点。
完整版ppt课件
14
○《老子》有“一生二”。
○《易传》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二分生成模式。
○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一分为二发 展成为普遍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完整版ppt课件
15
○王夫之对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来主分和主合的两派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 分一与合二应当统一起来,合一与分二是“相 为保合”、互相支持的关系。王夫之对一两分 合问题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哲学首尾一贯的辩 证思维传统。
○ 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人最高的乐 道精神的体现。“万物借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完整版ppt课件
39
○ 儒家之乐,更多的是指道德心灵的体验和 精神快乐。“乐者,服德者之所乐也。”
○ 庄子则追求自然之乐:“与人和者,谓人 之乐,与天和者,谓天之乐”,有和才能有乐, 人和天和,人乐天乐,天人共和乐,这是和乐的 自然境界。
完整版ppt课件
3
◆ 中西哲学的不同背景
●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 以分散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 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新编中国哲学史》课件
儒道融合标志着中国哲学的成熟和定型。
总结词
儒道融合标志着中国哲学的成熟和定型,这种融合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道融合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流派,还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02
中国哲学的形成与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佛学代表人物包括玄奘、慧能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启示
中国哲学强调整体性、和谐性、自然性等理念,为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人文价值
中国哲学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对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中国哲学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
感谢您的观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者开始强调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他们试图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当代中国哲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创新点。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现实问题,试图将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多元化和跨学科发展。同时,中国哲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以更好地呈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和现代价值。
《新编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哲学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当代发展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与实践价值中国哲学的国际影响与未来展望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 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 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 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中国哲学史-朱熹上
新说背景下的“敬贯动静” 《答张钦夫书》:诸说例蒙印可。而未 发之旨又其枢要,既无异论,何慰如之。 然比观旧说,却觉无甚纲领。因复体察 得见此理,须以心为主而论之,则性情 之徳,中和之妙,皆有条而不紊矣。然 人之一身,知觉运用,莫非心之所为。 则心者,固所以主于身而无动静语黙之 间者也。然方其静也,事物未至,思虑 未萌,而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其所谓 中,是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 及其动也,事物交至,思虑萌焉,则七 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谓和,是乃心 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
朱熹的早年经历
高宗建炎四年庚戌,秋,九月甲寅,先生生。 十年庚申,十一岁,受学于家庭。(年谱:时 韦斋为吏部员外郎,以不附秦桧和议,出知饶 州,请祠居于家。初韦斋师事罗豫章,与李延 平为同门友。闻杨龟山所传伊洛之学,独得古 先圣贤不传之遗意,于是益自刻厉,痛刮浮华, 以趋本实。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 知诚意之地。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 义,名其斋曰韦斋,以自警焉。) 十三年癸亥,十四岁,春三月辛亥,丁父韦斋 先生忧。禀学于刘屏山、刘草堂、胡籍溪三先 生之门。
续上 旧说第一书 于是退而验之于日用之间,则凡感之而 通,触之而觉,盖有浑然全体应物而不 穷者,是乃天命流行,生生不己之机。 虽一日之间,万起万灭,而其寂然之本 体,则未尝不寂然也。所谓未发,如是 而已,夫岂别有一物,限于一时,拘于 一处,而可以谓之中哉!然则天理本真, 随处发见,不少停息者,其体用固如是, 而岂物欲之私所能壅遏而梏亡之哉!故 虽汩于物欲流荡之中,而其良心萌蘖, 亦未尝不因事而发见。学者于是致察而 操存之,则庶乎可以贯乎大本、达道之 全体,而复其初矣。
李延平先生的为学旨趣
朱熹《延平行状》:其言曰:“学问之道,不 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 私欲之发,亦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 明讲学,始有得力耳。”又尝曰:“学者之病, 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 苟免显然悔尤而已,若此者,恐未足道 也。”……尝语问者曰:“讲学切要,在深潜 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若概以理一 而不察其分之殊,此学者所以流于疑似乱真之 说而不自知也。” “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延平 答问》后录· 跋) “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 方始说得此话(按:此话指伊川易传序中的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子语 类》)
中国古代哲学 PPT
老君岩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 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 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 祠、岩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 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 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中国古代哲学
Philosophia(哲学)按其本义而言,乃是 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 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 达戈拉斯。毕达戈拉斯认为,在生活中, 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 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 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 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真理的 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宋明理学:
融摄佛道、冶三教于一炉,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 道的智慧,张扬道德理想与道德理性,突显人的精神 价值与精神力量,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 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到本体论的高度, 注重气节操守的培养,要求发奋励志,树立庄严伟大 的理想人格。
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 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 学一词转介到中国。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 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 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 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 想”。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一、 老子及老学之精神 二、 老子对“道”的诠释 三、 法自然与为无为 四、对有为之学的批评
第五章 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 漫高吟
一、 物物者非物:“道” 指何指
二、 对人类理智的嘲笑 三、 自由与幸福 四、 “一死生”的旷达与幽 默 五、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第六章 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
一、 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 二、 性善论的先验设定 三、 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四、 独立人格与士精神 五、王道主义社会理想
第二十三章 戴震对理学的批 判改造
一、“理”范畴的新释义 二、对理学先验论的批判 三、理欲之辨的新见解 四、程朱“借阶”于老庄 释氏
第二十四章 龚自珍的批判意 识与启蒙精神 一、 忧患意识与更法之义 二、“众人之宰,非道非极” 的尊我论 三、尊情、尊任、尊隐 四、龚自珍心灵的幻灭感
附论:中国哲学与21世纪的生 存价值观
第十九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之 辩 一、象山心学的基本精神 二、朱陆鹅湖之会与南康之 会 三、朱陆无极太极之辩 四、陆分歧后论
第二十章 王阳明道学革新及 晚明心学异变 一、明中叶心学崛起的历史 前提 二、王阳明道学革新 三、晚明心学的异变 四、“鱼馁肉烂”的泰州后 学
第二十一章 李贽:十六世纪 的“异端” 一、一个孤独的叛逆者 二、为“私”观念正名 三、反封建礼教的夫妇论 四、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五、启蒙者的价值与矛盾
第十三章 慧远、道生及齐梁 时期的形神之辩
一、慧远的佛学思想 二、竺道生的佛学贡献 三、范缜与齐梁之际的形神 之辩
第十四章 隋唐佛教四大宗派 的佛学 一、天台宗及智顗的佛学 二、华严宗及法藏的佛学 三、玄奘与唯识宗的佛学 四、慧能与禅宗的佛学
第十五章 中唐诸儒的理论开 掘 一、韩愈的“道统”说及性 情论 二、李翱的“复性”说 三、柳宗元进步的历史观 四、刘禹锡天人关系的新见 解
《中国哲学史》课件
实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适用人群
章节副标题
06
哲学爱好者
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广泛涉猎的人群
对人生、宇宙、伦理等方面有思考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研究的人群
大学生哲学课程学习
适用人群:大学生哲学专业学生
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成果
推动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儒、道、佛的关系:阐述该时期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该时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隋唐时期的哲学流派
隋唐时期哲学的影响与意义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Ppt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课件结构
04
课件内容
05
课件亮点
06
课件适用人群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特色和亮点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课件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
图表类型丰富:包括时间轴图、关系图、流程图等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教育哲学
01
儒家教育哲学
儒家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有文化修养的人才,主
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教育内容,注重人文教育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
02
道家教育哲学
道家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主张通过启发式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注重思维训练
02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 相协调。
详细描述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 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也强调人类应当追求内在的精神 境界,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哲学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哲学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空间, 如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 ,需要积极把握和利用。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哲学在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同时也 带来了挑战和竞争,需要中国哲学不断自我完善和创新。
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哲学的传统与创新
01
中国哲学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文明成果,进
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02
中国哲学需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
道家思想对东亚文化的补充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对东亚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 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愛,宜乎衆矣。
3
.
身世与著作
❖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惇实,据《濂 溪先生事状》记载:“后避英宗旧名 改惇颐。“(《伊洛渊源录》卷一) 生于”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濂 溪之上“(《濂溪先生事实记》, 《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一说营 道皮的营乐里。宋真宗天禧元年(公 元1017年)生,死于宋神宗熙宁六 年(公元1073年)。因建濂溪书堂 于庐山之麓,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
❖ 尝作《太极图》、《易说》、《易通》 数十篇。(《伊洛渊源录》)
4
.
圣可学乎?——《通书》第二十 圣学
❖ 圣可学乎?曰:可。 ❖ 曰:有要乎?曰:有。 ❖ 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
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 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 公溥,庶矣乎!
5
.
志趣与气象:孔颜之乐
❖ 程颢: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 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遗书》)
❖ 志伊川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通 书·志学》)
❖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 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 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 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 大而心泰,心泰则无不足。”(《通 书·颜子》)
6
.
志趣与气象:道义之乐
❖课程论文,以本人所报告的内容为论题,必 须有自己的看法,必须有论证、论据以支持
其论点。简明扼要。
❖ 第16周交论文,1千五百字以上,最长不超
过3千字。
2
.
《爱莲说》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 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 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逺益清,亭 亭淨植。可逺觀而不可䙝玩焉。
中 国 哲 学 史 下 第 二 节
.
1
课程要求——更新
❖平时成绩占40%(报告占20 % ,论文占 20 %),期末考试占60%。
❖ 背诵极少数名篇,如程颢《识仁篇》、张载 《西铭》等。于期末考试中考核(默写和填
空)。
❖ 每次上课(共3节)的最后一节最后15- 20分钟,由4位同学合作报告一个专题。计 入平时成绩。
12
.
《太极图说》(二)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 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 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 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 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14
.
通书第二章 诚下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 夫赵韩皆当世贤者,始犹失之二公。人固未易知也。
乃一则临之以威而犹超然,一则劝之以学而遂为憾。
度量相越如此,盖涵蓄深沉,此濂溪之所以自得也;
刚褊躁露,此荆公之所以速败也。(“養量”第十三,
[明]黄淳耀《陶菴全集》)
10
.
太极图的来源
❖ 朱震:濮上陈抟以《先天图》 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 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 《河图》、《洛书》传李 溉,……修以《太极图》传 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 (《进周易表》,《汉上易 传》,另见《朱震传》, 《宋史》卷四三五)
9
.
养量——周敦颐vs.王安石
❖ 周茂叔为合州判官,部使者赵抃惑于谗言,临之甚威, 茂叔处之超然。通判䖍州抃守䖍,熟视其所为,乃大 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 韩魏公知扬州,王荆公为佥判。毎读书达旦,略假寐。 日已髙,亟上府,多不及盥潄。魏公意其夜饮放逸一 日,从容谓曰:君年少,毋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 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故熙宁日録中,短魏 公为多。毎曰:魏公形相好耳。作画虎图诗诋之。及 魏公薨,.
《太极图说》(一)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 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 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 重无加焉尔。(《通书·富贵》)
❖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 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 亦乐乎!(《通书·师友》)
7
.
志趣与气象:光风霁月
❖ [程明道先生颢]先生为学,自十五 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 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13
.
《通书》第一章 诚上——会合《庸》与《易》
❖ 《通书》第一章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 《乾》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程颢: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 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二程遗书》)
❖黄庭坚:” 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濂 溪詩》并序)
❖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 與自家意思一般。(《二程遗书》)
8
.
周茂叔穷禅客?
❖ 黄百家:”晁氏(晁景迂)谓元公师事 鹤林寺僧寿涯,而得“有物先天地,无 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之偈。性学指要,谓元公初与东林縂 (疑作聪,即东林常聪)游,久之无所 入。聪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以诗 呈曰:“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 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 头。”聪肯之,即与结青松社。游定夫 有”周茂叔穷禅客“之语(按:语出 《二程遗书》,门人游定夫所记)。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
3
.
身世与著作
❖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惇实,据《濂 溪先生事状》记载:“后避英宗旧名 改惇颐。“(《伊洛渊源录》卷一) 生于”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濂 溪之上“(《濂溪先生事实记》, 《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一说营 道皮的营乐里。宋真宗天禧元年(公 元1017年)生,死于宋神宗熙宁六 年(公元1073年)。因建濂溪书堂 于庐山之麓,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
❖ 尝作《太极图》、《易说》、《易通》 数十篇。(《伊洛渊源录》)
4
.
圣可学乎?——《通书》第二十 圣学
❖ 圣可学乎?曰:可。 ❖ 曰:有要乎?曰:有。 ❖ 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
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 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 公溥,庶矣乎!
5
.
志趣与气象:孔颜之乐
❖ 程颢: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 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遗书》)
❖ 志伊川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通 书·志学》)
❖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 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 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 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 大而心泰,心泰则无不足。”(《通 书·颜子》)
6
.
志趣与气象:道义之乐
❖课程论文,以本人所报告的内容为论题,必 须有自己的看法,必须有论证、论据以支持
其论点。简明扼要。
❖ 第16周交论文,1千五百字以上,最长不超
过3千字。
2
.
《爱莲说》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 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 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逺益清,亭 亭淨植。可逺觀而不可䙝玩焉。
中 国 哲 学 史 下 第 二 节
.
1
课程要求——更新
❖平时成绩占40%(报告占20 % ,论文占 20 %),期末考试占60%。
❖ 背诵极少数名篇,如程颢《识仁篇》、张载 《西铭》等。于期末考试中考核(默写和填
空)。
❖ 每次上课(共3节)的最后一节最后15- 20分钟,由4位同学合作报告一个专题。计 入平时成绩。
12
.
《太极图说》(二)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 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 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 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 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14
.
通书第二章 诚下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 夫赵韩皆当世贤者,始犹失之二公。人固未易知也。
乃一则临之以威而犹超然,一则劝之以学而遂为憾。
度量相越如此,盖涵蓄深沉,此濂溪之所以自得也;
刚褊躁露,此荆公之所以速败也。(“養量”第十三,
[明]黄淳耀《陶菴全集》)
10
.
太极图的来源
❖ 朱震:濮上陈抟以《先天图》 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 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 《河图》、《洛书》传李 溉,……修以《太极图》传 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 (《进周易表》,《汉上易 传》,另见《朱震传》, 《宋史》卷四三五)
9
.
养量——周敦颐vs.王安石
❖ 周茂叔为合州判官,部使者赵抃惑于谗言,临之甚威, 茂叔处之超然。通判䖍州抃守䖍,熟视其所为,乃大 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 韩魏公知扬州,王荆公为佥判。毎读书达旦,略假寐。 日已髙,亟上府,多不及盥潄。魏公意其夜饮放逸一 日,从容谓曰:君年少,毋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 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故熙宁日録中,短魏 公为多。毎曰:魏公形相好耳。作画虎图诗诋之。及 魏公薨,.
《太极图说》(一)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 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 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 重无加焉尔。(《通书·富贵》)
❖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 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 亦乐乎!(《通书·师友》)
7
.
志趣与气象:光风霁月
❖ [程明道先生颢]先生为学,自十五 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 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13
.
《通书》第一章 诚上——会合《庸》与《易》
❖ 《通书》第一章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 《乾》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程颢: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 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二程遗书》)
❖黄庭坚:” 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濂 溪詩》并序)
❖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 與自家意思一般。(《二程遗书》)
8
.
周茂叔穷禅客?
❖ 黄百家:”晁氏(晁景迂)谓元公师事 鹤林寺僧寿涯,而得“有物先天地,无 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之偈。性学指要,谓元公初与东林縂 (疑作聪,即东林常聪)游,久之无所 入。聪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以诗 呈曰:“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 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 头。”聪肯之,即与结青松社。游定夫 有”周茂叔穷禅客“之语(按:语出 《二程遗书》,门人游定夫所记)。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