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知识”的分类:2分法到7分 法
为什么要使用“教师PK”这个术语?
对比“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教师个人理论”
PK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特的;虽然大部分 无法言表,但却是可以意会的;而可意会 则意味着可提取,可交流,可传承
PK与实践密不可分,而实践必然是价值有 涉的;教育是一项规范性活动,期望以正 确的、良好的、恰当的方式影响学生;与 理论沉思不同,实践面对的是变动不居的 现象
课眼存在于课堂学习的系统中,生成于课 堂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和在场性的 特点
它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实体,是在场者的 一种无形的意识,是虚与实的结合,是被 有形的物质所映衬出来的无形空间
具有动态的能量,就像台风的漩涡在不断 变化,升级
为事物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了可 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融贯”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能够组织人马编 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却必须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情境, 创造性地行动和思考,依赖的是自己的实 践性知识(PK)
需要探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生成 自己的PK,以创造性地理解课程标准,创 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略
域
化
往
PK的表征形式
图式:意象、隐喻(如卖关子的老师、 无为的老师;火,水;原则、规则;反 思的不同层次等)
语言:案例、叙事
动作:身体化、行动公式
案例分析
1)个人阅读案例,思考: 1)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什么? 2)可以如何表征? 3)有何教育意义?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全体评议
PK的结构要素
1)主体、行动者:拥有者是教师,不是理论 工作者
2)问题情境:必须面临令其困惑的、有待解 决的问题
3)行动中反思:必须采取行动来处理这个问 题;形成“经验”,具有“做”与“受” 的关系(互动性),并对今后的教育教学 具有指导意义(连续性)
4)信念:PK虽然蕴含在“经验”中,但可 以被提升为信念,被验证为“真”,指导 后续行动,并不断调适
专业: 1)独特的知识类型 2)长期的训练 3)行业自治
专业发展 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形式
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内涵/定义,内容 类型,表征形式,结构要素及生成机制,生成 媒介/影响因素等)
研究队伍: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 研究范式:解释主义(质性研究)+实用主义、
行动科学、批判理论(行动研究);旁观、中 立的解释+介入式的对话和生成 研究方法:观察(观课)、访谈(座谈)、实 物分析、参与式活动等 研究过程:演化的、自下而上的;学习的悖论
为什么要从PK入手?
从关注教师的外在行为转向内在思 考,从考查“做了什么”转向“为什 么这么做”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教师拥有什么“知识”、如何 使用这些知识,教师是如何获得这 些知识的
来自百度文库
“知识”比“理论”内涵更加宽泛
传统定义:“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 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
杜威:“知识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 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 题的情境的结果”
“命题性知识”与“能力型知识” 的结合;“知识能力说”
知识真值的符应论、融贯论、实用 论的结合
“知识”揭露的不是一个先在的存在(如 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或本质(如理性主义 所认为的),而是有意识行动的结果
话语方式
PK的内容分类
最初分成6大类: 1)教育信念 2)自我知识 3)人际知识 4)情境知识 5)策略知识 6)批判反思知识
本土概念,关系型分析框架等
教师 自我
教师对 教育的 理解
科目 (S M)
学生
情境
自我认 自我概 自我效
同
念
能感
学科
课程
教学
学生 学习策 权力场 学校文 人际交
动机
认知是一种改变先在事物的动作,认知的 价值在于改变先在事物后所产生的结果
先行而后知,行有后果而后得知,知与行 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举例说明
老教师说:一堂好课有“课眼 “眼”赋予事物完整、意义和生命,具有
集合要素能量、促进事物质变的特征; “课眼”是一节课的灵魂 定义:以课内外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师生 的前认知为能量,以恰当的教与学的策略 作为汇集能量的手段,在课堂上形成的对 学习经验的价值认同和升华
课眼本身并不是PK,而是运用PK所产生的 结果
PK:灵活调动和利用教学资源,在放与收、 动与静、预设与生成之间保持平衡,关注 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有效调动其参与,将自 己与学科和学生融为一体等
课眼是在场者的一种意识状态(外在事物)
教师相信“课眼”具有教育意义(信念)
是对目的和走向正确把握的结果(正确把 握)
举例
教师讲授能源问题 原来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发现学生参与
不够 行动中反思,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 1)边缘:说出你所知道的能源——能量汇
集——类似气体分子向低压中心运动 2)中间:对这些能源试作分类——形成结
构——在自偏力作用下偏向形成气旋 3)核心:讨论世界能源问题与前景——产
生张力——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风眼
实践性知识 与教师专业发展
沈前程
热身活动:“像我一样”
让不同身份的人员站起来 活动的目的: 包容性 提供一种非正式相互了解的方式 为平等参与制定标准 活跃气氛,期待并允许笑声和快乐
马兰花开
分组策略
背景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学专业人员正在 联手推动新课程改革
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成为实践 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既符合传统定义,也符合实用主义的定义
PK的初步定义/内涵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 提炼所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 来的(enacted)、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强调实践的优先性;质疑“理论联系实 践”的提法;反对知识的层级性
捕捉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间状态” 寻找一种对理论和实践同时都有影响的
在课眼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张力区
课眼的预设:把教材或经验中的良构知识 转变成非良构知识,落在一个开放的话题 上,在一个没有被填满的空间里产生张力
课眼系统的能量: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 中,从弱到强的过程
能量汇集的过程也是学习心理场逐渐建立 的过程,能量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变化,而 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
为什么要使用“教师PK”这个术语?
对比“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教师个人理论”
PK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特的;虽然大部分 无法言表,但却是可以意会的;而可意会 则意味着可提取,可交流,可传承
PK与实践密不可分,而实践必然是价值有 涉的;教育是一项规范性活动,期望以正 确的、良好的、恰当的方式影响学生;与 理论沉思不同,实践面对的是变动不居的 现象
课眼存在于课堂学习的系统中,生成于课 堂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和在场性的 特点
它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实体,是在场者的 一种无形的意识,是虚与实的结合,是被 有形的物质所映衬出来的无形空间
具有动态的能量,就像台风的漩涡在不断 变化,升级
为事物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了可 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融贯”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能够组织人马编 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却必须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情境, 创造性地行动和思考,依赖的是自己的实 践性知识(PK)
需要探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生成 自己的PK,以创造性地理解课程标准,创 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略
域
化
往
PK的表征形式
图式:意象、隐喻(如卖关子的老师、 无为的老师;火,水;原则、规则;反 思的不同层次等)
语言:案例、叙事
动作:身体化、行动公式
案例分析
1)个人阅读案例,思考: 1)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什么? 2)可以如何表征? 3)有何教育意义?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全体评议
PK的结构要素
1)主体、行动者:拥有者是教师,不是理论 工作者
2)问题情境:必须面临令其困惑的、有待解 决的问题
3)行动中反思:必须采取行动来处理这个问 题;形成“经验”,具有“做”与“受” 的关系(互动性),并对今后的教育教学 具有指导意义(连续性)
4)信念:PK虽然蕴含在“经验”中,但可 以被提升为信念,被验证为“真”,指导 后续行动,并不断调适
专业: 1)独特的知识类型 2)长期的训练 3)行业自治
专业发展 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形式
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内涵/定义,内容 类型,表征形式,结构要素及生成机制,生成 媒介/影响因素等)
研究队伍: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 研究范式:解释主义(质性研究)+实用主义、
行动科学、批判理论(行动研究);旁观、中 立的解释+介入式的对话和生成 研究方法:观察(观课)、访谈(座谈)、实 物分析、参与式活动等 研究过程:演化的、自下而上的;学习的悖论
为什么要从PK入手?
从关注教师的外在行为转向内在思 考,从考查“做了什么”转向“为什 么这么做”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教师拥有什么“知识”、如何 使用这些知识,教师是如何获得这 些知识的
来自百度文库
“知识”比“理论”内涵更加宽泛
传统定义:“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 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
杜威:“知识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 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 题的情境的结果”
“命题性知识”与“能力型知识” 的结合;“知识能力说”
知识真值的符应论、融贯论、实用 论的结合
“知识”揭露的不是一个先在的存在(如 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或本质(如理性主义 所认为的),而是有意识行动的结果
话语方式
PK的内容分类
最初分成6大类: 1)教育信念 2)自我知识 3)人际知识 4)情境知识 5)策略知识 6)批判反思知识
本土概念,关系型分析框架等
教师 自我
教师对 教育的 理解
科目 (S M)
学生
情境
自我认 自我概 自我效
同
念
能感
学科
课程
教学
学生 学习策 权力场 学校文 人际交
动机
认知是一种改变先在事物的动作,认知的 价值在于改变先在事物后所产生的结果
先行而后知,行有后果而后得知,知与行 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举例说明
老教师说:一堂好课有“课眼 “眼”赋予事物完整、意义和生命,具有
集合要素能量、促进事物质变的特征; “课眼”是一节课的灵魂 定义:以课内外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师生 的前认知为能量,以恰当的教与学的策略 作为汇集能量的手段,在课堂上形成的对 学习经验的价值认同和升华
课眼本身并不是PK,而是运用PK所产生的 结果
PK:灵活调动和利用教学资源,在放与收、 动与静、预设与生成之间保持平衡,关注 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有效调动其参与,将自 己与学科和学生融为一体等
课眼是在场者的一种意识状态(外在事物)
教师相信“课眼”具有教育意义(信念)
是对目的和走向正确把握的结果(正确把 握)
举例
教师讲授能源问题 原来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发现学生参与
不够 行动中反思,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 1)边缘:说出你所知道的能源——能量汇
集——类似气体分子向低压中心运动 2)中间:对这些能源试作分类——形成结
构——在自偏力作用下偏向形成气旋 3)核心:讨论世界能源问题与前景——产
生张力——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风眼
实践性知识 与教师专业发展
沈前程
热身活动:“像我一样”
让不同身份的人员站起来 活动的目的: 包容性 提供一种非正式相互了解的方式 为平等参与制定标准 活跃气氛,期待并允许笑声和快乐
马兰花开
分组策略
背景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学专业人员正在 联手推动新课程改革
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成为实践 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既符合传统定义,也符合实用主义的定义
PK的初步定义/内涵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 提炼所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 来的(enacted)、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强调实践的优先性;质疑“理论联系实 践”的提法;反对知识的层级性
捕捉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间状态” 寻找一种对理论和实践同时都有影响的
在课眼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张力区
课眼的预设:把教材或经验中的良构知识 转变成非良构知识,落在一个开放的话题 上,在一个没有被填满的空间里产生张力
课眼系统的能量: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 中,从弱到强的过程
能量汇集的过程也是学习心理场逐渐建立 的过程,能量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变化,而 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