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68e1fc252f60ddccda38a0b2.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初版于1964年。
该书的中译本入选“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一、作者简介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
他被誉为20世纪的“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在“互联网”一词尚未出现时,他已经预言了互联网的诞生。
代表作有《机器新娘》(1951)、《谷登堡星汉》(1962)、《理解媒介》(1964)、《媒介定律》(1969)等,其中,麦克卢汉的大部分观点集中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也正因为本书,使其声名鹊起。
1、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他的母亲接受过大学教育,热爱英国文学,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演员。
他的父母从三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发展:①首先是虔诚坚定的宗教信仰。
造成麦克卢汉比较保守;②其次是对英国文学的热爱。
这是他后来会选择从事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③最后是喜欢辩论。
在成名之后,他不再直接写作,而是雇了一堆秘书帮他记录整理谈话。
2、学习经历1911年,麦克卢汉出生于加拿大。
17岁他考入曼尼托巴大学学习工程专业,后来改学文学,毕业时获得英文和哲学的双学位。
26岁至31岁,在英国剑桥大学重新从本科读到博士,研究方向是英国文学。
此后,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圣麦克尔学院任教。
1946年,麦克卢汉成为多伦多大学的文学教授二、传播学三大学派世界范围内,传播学学界大体分为三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①经验学派。
由拉扎斯菲尔德、勒温、拉斯韦尔与霍夫兰等四位先驱开拓,战后由“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集大成。
②批判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代表,对美国传播学产生影响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席勒、本雅明等③媒介环境学派。
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97e1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e.png)
Marshall McLuhan's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takes you on a wild ride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dia on human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his idea of media as extensions of ourselves, he challenges us to think about how technology shapes our lives. This book will make you rethink your relationship with media and encourage you to question how it influences your thoughts,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Get ready to dive into a thought-provoking journey that will leave you seeing media in a whole new light!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弥撒"通过媒体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带你走上狂野之路。
他提出媒体是我们自我的延伸,他要求我们思考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将让你重新思考你与媒体的关系,并鼓励你质疑它如何影响你的思想,行为和观念。
准备潜入一个令人深思的旅程让你在全新的光芒下看到媒体!McLuhan's argument is like a mind-bending rollercoaster ride through the wild world of media and human existence. He doesn't just see media as boring old tools – nope, he sees them as vital parts of who we are! According to McLuhan, our gadgets and gizmos are not just separate things, they're actually tangled up in our very being. It's like our identities are made up of Snapchat filters and Instagram likes! This totallyflips our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upside down and makes us rethink how it shapes who we are and what we experience.It's like McLuhan is a tech wizard leading us on a crazy adventure through the land of media and identity. Hold on tight, because this ride is wild!麦克卢汉的论调就像一个心灵的摇篮车骑车穿越了媒体和人类存在的野生世界。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cddb68f242336c1fb95e05.png)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远在人们还没有学会发推特,不会facebook直播,也不会向维基解密发送机密文件之前,有一个人,就变化中的媒体局面提出了一个严肃声明,他叫做马歇尔·麦克卢汉。
你也许听说过他被引用最多的名言:“媒介即是讯息”(Media is message)。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在60年代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如果你现在在当今这时读到这些文字,你会觉得它们宛如预言。
麦克卢汉写的是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但是他所说的并不是内容——信息本身,他说的是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的技术。
麦克卢汉并不是在说内容不重要,他说的是当我们过于关注内容时,我们就会忽略形式塑造经验的力量,所以,如果你不理解媒介,那么你就无法完全了解信息。
不妨思考一下,很久以前书是手写的,但是有人发明了印刷术,使得大众传媒变成了现实,形式改变了我们集体经验,它使我们了解了身份——我们是如何想象自己的。
电子媒介也是一样,电视、电话、电报,它们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并使我们的经验突破界限,然后出现了万维网——互联网,它改变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媒介并不是某种中立的东西,它会对人们有所影响,当人们过于关注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媒介本身的属性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辩驳的,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没理解甚至忽视了当新技术产生时其本身的倾向性。
麦克卢汉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去看杯子里装了什么,也要看这个杯子本身包含了什么。
就像同样的内容,可以用电影表达,可以用小说表达,可以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表达,但我们获得的信息会一样吗,我们从中感知到的认知到的东西会一样吗?当你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阅读同一个“内容”的时候,诸如你用微博和新闻联播来阅读新闻的时候,当你要去理解“内容”是就不得不通过另一种媒介,新闻的下级媒介是纸媒,它播报的方式和其行文的形式继承于纸媒的特性——严肃性;微博的下级媒介是话语言论,这使得其更接近于人际传播,使得提升其社会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微博上的谣言。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ee73377453610661fd9f41a.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那个时候传播学的领域虽说不是一片空白,但也算得上是一片荒芜,麦克卢汉本身也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但在这本书里,他首创了“媒介”一词,在书中信手拈来一个又一个精妙的预言和结论。
这本书以艰涩难懂闻名,书中处处充满了类比和比喻,却对自己超前的观点不多加解释。
就连麦克卢汉本身也说:“我只探索,不作解释。
”但就是这样一本书,让全世界都掀起了“麦克卢汉热”。
书中提到的“地球村”、“全球化”早已成为了现实,“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就连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反复论证强调的“媒介决定信息的传递”也只不过是麦克卢汉书中一个小小的观点罢了。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理论部分。
麦克卢汉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广阔而深远的。
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媒介即是讯息”。
他对媒介的理解显然要比一般人深远得多。
刨去一般人能想得到的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麦克卢汉指出:服装、住宅等也都是媒介。
万事万物都是媒介,万事万物无一不传递信息。
但同时,媒介的内容又是另一种媒介:电视的内容是电影,报纸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语言......他在书中这么提到:“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
”针对媒介对大众社会的影响,一般人很容易会想到,媒介会影响社会,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媒介。
学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我们很容易采取一种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无论什么,大抵都是互相影响的。
然而不论是尼尔波兹曼还是麦克卢汉,似乎都是“技术决定论”的忠实拥护者。
他们提到,媒介会改变整个社会思考的方式,新媒介的产生,将决定内容。
麦克卢汉主要观点
![麦克卢汉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a751ad551810a6f52486f5.png)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主要理论观点1、媒介即是人的延伸。
他的“媒介”已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中的“媒介”——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涵盖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和艺术世界。
麦克卢汉说:“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
”“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得以延伸。
”轮子是脚的延伸,文字是眼睛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共同的延伸,这是与器官相关联的。
另外,货币(希望和动机的)、游戏(内心生活的)与心理的整体的延伸相关联。
还有与肉体的整体延伸相关联的,例如:服装——皮肤的延伸,住宅——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
麦克卢汉特别指出,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的延伸,电子媒介把人又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他认为作为人的延伸的每一种媒介,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由此,他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⑴部落化时期。
即拼音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传播阶段,这时的传播是面对面的“现场式的”传播,它可以使人们的各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而处于一种有机整体的状态。
⑵非部落化的时期。
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部落人各感官的平衡,突出了眼睛的视觉。
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进一步加快了感官失衡的进程。
他说:“借助口语和语言集团而实现的政治统一,在印刷术将地方口语变成地域宽广的大众媒介之间,是难以想象的。
部落这一血亲家族形式,由于印刷术的出现而爆裂,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相似训练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
”从而,民族国家取代城帮国家。
⑶重新部落化时期。
电子媒介使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要同时使用一切感官”,“它使人们的感官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
正是在此意义上,“地球村”诞生。
2、媒介即讯息。
这一观点贯穿于他的全部学说中,是其学说的中心论点,《理解媒介》的第一章即为此。
要把握这一命题,首先要廓清“信息”与“讯息”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Information:facts or details about a situation,person,eventetc):有关事态、人物、事件等的事实或细节;讯息(Message:aspokenorwrittenpiece of information that you sent to another person):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给他人的一组信息。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f1b92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e.png)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本关于媒介学的经典著作,由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编写,于1964年出版。
本书以哲学的视角,考察了人类使用各种媒介技术对自身的影响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媒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书中通过对语言、写字、印刷、电报、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等媒介的历史演进和使用方式的解析,揭示了各个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和潜在作用。
作者明确指出,每一个媒介都是一种扩大人的感觉、思考和行动方式的工具,使人们能够更高效地交流、创造和表达自己,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中,对于电视和计算机这两个新型媒介的论述尤为引人注目。
作者认为,电视和计算机的普及意味着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电视的大规模普及使我们更加依赖视听信息,增加了对视觉效果和情感感染的关注,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所看到的现实的任意性和表面性的误解。
而计算机则把数字世界和现实社会完全连接起来,极大促进了信息的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智能的提高。
通过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对比和分析,作者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考问题,例如媒介对于身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影响、新媒介的崛起与旧有媒介的衰退、媒介围绕着特定利益和意识形态如何操纵公众舆论等等。
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术讨论的话题,更涉及到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和对于各种媒介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应当如何选择和应对。
阅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之后,我对于媒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需要意识到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审慎地对待各种媒介的信息,保持与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不失去对于个人独立性和思维深度的追求。
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_再读_理解媒介_论人的延伸_[1]
![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_再读_理解媒介_论人的延伸_[1]](https://img.taocdn.com/s3/m/448680c589eb172ded63b7aa.png)
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再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周 亭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1964年该书出版,由于其新颖而富有争议性的论断,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震荡,也确立了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
在这本书里他阐发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被后人称作是“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
直到今天麦克卢汉的观点仍然会引发研究者的许多兴趣与争议。
为什么他会流行,为什么他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什么又会持续地引发争议?麦克卢汉是一个话题人物,他的身上被贴满标签,我们可以先通过这些标签认识一下麦克卢汉,也许这对于读懂他的思想非常重要。
麦克卢汉的“标签”麦克卢汉的第一个标签是“文学批评家”。
麦克卢汉是文学博士,最初在多伦多大学教授的也是英美文学,他的知识背景在他的著作当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麦克卢汉不但观点超前,而且文风华丽,比喻晦涩,用典艰深,对警语、格言、典故、暗喻的使用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
《理解媒介》第一章的标题是“媒介即信息(The M edia is The M essage),这是麦克卢汉最为知名的警句,也是他的媒介三论当中最令人费解、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观点。
他开篇就用自动化和电光的例子来阐述为什么媒介是信息,接下去就旁征博引,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到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精神病学家的观点,从艺术领域到技术领域来充分阐释他的观点。
正因为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在英语和法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麦克卢汉式”(M c Luhanesque),用来形容一堆毫无关联的事物。
文学批评家时期的麦克卢汉作品相当隐晦难懂。
他的文章常常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充满了各种暗喻,这种表达方式让他的观点看上去有如“神喻”。
麦克卢汉的第二个标签是神喻的发布者———“先知”①。
这位先知说了很多让普通人费解的话,他说“电光是单纯的信息”,他说“我们正在退出视觉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时代”,他说“我们是电视屏幕,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1280b5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0.png)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学派加拿大闻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长》(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
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其次板块是应用篇,在其次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认真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
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详细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长。
20世纪60年月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
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阅历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劝说与转变等讨论,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高校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
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
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解释。
”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打算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进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照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进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索、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进展。
假如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讨论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长”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长,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力量的延长,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力量的延长,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力量的综合延长,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长”。
2022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报告
![2022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38e97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1.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报告最近我一直在研究传播媒体分析,尤其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关注麦克卢汉的媒介关系理论。
并反复思考,一位英语文学届的泰斗又是如何首当其冲,从无到有建立起了如今已是我们生活常态的——媒介?在阅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籍之后,很难想象此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著,而书中却频繁出现“电脑”、“地球村”、“信息时代”等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
要知道在当时,电脑还是需要用整个房间来装载,能见到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如今媒介的载体手机在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着。
这种历史背景下,也决定着这本书的出版,将象征着麦克户汉本人就仿若是一个时代的先知般,迅速风靡全球,在全球都掀起了“麦克卢汉热潮”。
遗憾的是,时值1980年,年仅69岁,这位媒介先知就与世长辞,但是他曾经预言与研究的电子技术等社会影响与心理影响,却渐渐成为了如今新媒介的思想。
作为麦克卢汉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仲》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句。
书中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他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休都产生影响”。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也以一种微观哲学的角度,向我展示了他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以及西方国家媒介发展的变迁史。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述作者的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是对26种媒介的分析。
我看完了第一部分,已经开始沉思一个问题,这位加拿大老人如何去界定冷热媒介论?其实可能与北美的自然与人文媒介环节有关。
首先,他强调在所有的知识形式都有一个前提,即人类在语言之中,我们不能超越语言和符号来理解一个未经中介或未被再现的世界。
形象地说,我们总是生活在语言囚牢里。
同时,任何符号系统都包含能指和所指的分离,在场的东西和缺席的东西的分离。
由于有中介的存在,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在场的,总是有些东西不在场,而在场的东西往往依赖于那些不在场的东西才能存在。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https://img.taocdn.com/s3/m/52a35b8708a1284ac85043b1.png)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8f258fd484254b35eefd3434.png)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时间:2012-02-18 11:10:00 作者:; 来源:● 马文博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
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
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
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说服与改变等研究,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
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
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
”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发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依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考、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发展。
如果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研究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https://img.taocdn.com/s3/m/dddc15eea76e58fafbb00311.png)
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引言:传播与社会纵观人类历史,信息的生产、交互极为重要。
这种变革依托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其本质是协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
雅典城邦的500人公民大会通过全体决议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传播。
在此,口头传播通过广场形式得以凝聚共识。
这种共识以公共利益或达成“善”价值为依托,缔造了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1]。
不幸的是,这一源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随城邦政治覆灭而消弭,取而代之的是“神学政治”[2]。
“神学政治”的基本特征,便是对于信息的垄断,表现为知识被上流社会垄断。
基于此,来自社会的人民无力形成极具洞察力的思想,自上而下的神学统治千年。
“国王乃上天化身”的神权政治观深入人心,而基于上级知识生产而传播的宗教信仰则造成了其信徒之间的巨大冲突。
回溯中世纪,世间不可谓没有真理,而是没有播种真理的工具。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信息的生产、交互实现了质变:口头传播和被垄断的知识传播被打破。
这意味着真理得以从口头传播进化为印刷传播,被垄断的知识则可以被全民挑战。
正是这个时期,人类进入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黄金时代,各种深刻的洞见席卷人间,这动摇了摇摇欲坠的神权政治大厦,民主观、权利观等近代思想深入人心。
自此,人类进入了以民主为代表的现代国家时代。
[3]以上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播技术对历史演进的“推波助澜”,传播技术将“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
[4]然而,传播技术的变革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平等、开放、包容的时代。
技术的“再封建化”[5]意味着国家对自上而下传播的强化及对自下而上传播的削弱。
客观分析传播技术变革与人类历史演变:真正推进人类文明前进的不是传播技术变革,而是传播技术变革背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传播之间的张力。
广场式的公民大会、印刷术带来的思想传播、议会民主等都为自下而上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传播学著作 理解媒介
![传播学著作 理解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4a1e01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4.png)
传播学著作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部传播学著作。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过热的媒介”和“逆转:人的延伸的逆效应”。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从这个角度而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外,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概念。
他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两种类型,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需要受众参与其中以填补空白;热媒介则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多而清晰,不需要受众进行过多的思考。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播学著作,它的出版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媒介和传播的深入思考,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如果你对媒介和传播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修改。
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将为你生成更加详细的内容。
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7fdfc80014791711cc7917e6.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作者: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主编:周宪许钧商务印书馆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p33)体会:这段话的生活化的意思就是,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生活中会出现许多新的职业角色,这种新的角色会带来新的定位,导致之前的角色衰落甚至于退出这个舞台。
笨重不便、大而无当的媒介,比如石头,把纵向的时间粘合起来。
他们被用来书写时,是很冷的媒介,它们把许多个时代粘合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纸却是热媒介,他把横向的空间联成一片,在政治帝国和娱乐帝国里都是这样的,(p52) 体会:很多事物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它实际的应用和作用中判别其是“冷”“热”。
凡事被推向饱和,必然要发生沉淀。
(p61)体会:这句话不仅是对于媒介的总结,也是人生的一个哲理,量变最终都会发生质变,凡事都需要等待与积累。
道路越过了断裂界限,把城市变成了道路,而马路本身也带上了都市的性质,道路的断裂界限越过之后,还出现了另一个典型的逆转:乡村不再是工作的中心,城市不再是闲暇的中心。
(p71)体会:《理解媒介》这本书不仅是在讲媒介,作者运用许多理论还原到生活中,让读者容易理解,也再次证实了任何事物都来源于生活。
两种媒介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使我们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
这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
媒介交汇的时刻,是我们从平常的恍惚和麻木状态中获得自由解放的时刻,这种恍惚麻木状态是感知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p91) 体会:媒介与媒介的更替,并不存在取代,而是升级版。
就比如报纸后,电视的出现,虽然功能上有重合的地方,但是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数字的性质,说明它向以有力量的偶像或宽泛的浓缩形象。
这一效果正是它在报刊报道中的效果,比如:“摩托车驾驶人约翰·詹姆森,12岁,与客车相撞”或“威廉·萨姆森,51岁,被任命为布鲁姆大学副校长”,新闻记者从切身经验中发现了数字的偶像力量。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e3587dc5fbfc77da269b1f2.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媒介即是信息”是这本书最代表性的观点。
初看不能理解,媒介就是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它怎么是一种信息呢?而当仔细看完麦克卢汉的阐释后,仔细研究他解释的:“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按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一旦一种媒介产生并被广泛使用,那么对于公众来说,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生活、思考模式,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与媒介提供的信息无关,只与媒介有关,因此,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
这本书还提到,技术也是一种媒介,本质是相通的。
还举到了铁路的例子:“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
”记得在准备“科技使人越来越强大/脆弱”的辩题的时候,因为是正方,在论证科技使人强大时,反复强调科技的工具性:因为科技的本质是工具,所以人依靠工具做的事情越多,人就越强大。
而书中的观点正是质疑技术的工具性,正因为科技的发明和发展,所以它们的对人的组合和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任何技术都不能给我们自身的价值增加什么是和非的东西。
这也给我新的启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力量更加强大,但也只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自身得到了什么力量。
让我对“媒介即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也在不停地更迭。
最近十几年的新媒体不断变革,从纸媒转向网络媒体,这一媒介的改变势必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
而面对这一改变时,正如书上所说:“我们在新鲜的电子世界中的麻木状态,与土著人卷入我们的文字和机械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
”网络媒体与纸媒相比,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是爆炸性的信息,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信息来轰炸你,而当你花更多时间阅读更多内容的同时,思考的时间少了,于是更加懒得思考、人云亦云。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a06d39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4.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英文回答:Marshall McLuhan's groundbreaking work,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explor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media technologies on human perception, cogni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Published in 1964, this seminal text has remained a foundational work in media studies, offering a unique and insightful perspective on the ways in which media shap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within it.McLuhan's central thesis is that media are not merely neutral tools for communication but rather extensions of our human senses and capabilities. He argues that each new medium, from print to radio to television, alters our sensory experience and our cognitive processes, leading to significant shift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norms.McLuhan's analysis is predicated on the idea that mediaamplify or enhance specific human faculties. For instance, he posits that print amplifies the sense of sight, leadingto a more linear and analytical mode of thinking, whileradio amplifies the sense of hearing, fostering a more intuitive and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elevision, in turn, amplifies the sense of touch, resulting in a more immersive and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Through this lens, McLuhan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ve effects of media on various aspects of human society. He discusses how the printing press fostered the developmentof individualism and nationalism, how radio and television facilitated the rise of mass culture and celebrity, and how the internet is creating a globalized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McLuhan's work has been both praised and criticized for its originality and its often provocative claims. While some scholars have questioned the validity of his deterministic approach,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is ideas have stimulated a wealth of research and debate in thefield of media studies.中文回答: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开创性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探讨了媒体技术对人类感知、认知和社会组织的深刻影响。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bc9fd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f.png)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新千年,麦克卢汉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影响逐渐越出传播学领域,虽然是辅修新闻学的双学位,但是在自己政治学本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也不止一次提起过麦克卢汉这个名字,我想这大约跟这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关吧,在上次写了关于麦克卢汉对媒介认识的作业之后,一时兴起,在校图书馆借了商务印书馆201X年何道宽所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粗读一遍之后写下一点读后感,读这本书做笔记的话,只能做成语录形式的。
他提供了太多超越我视野和思考范围的东西,震惊之余还是震惊。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位传播学巨匠即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生于加拿大。
身为英语文学教授的他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属于媒介。
1964年,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该书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麦克卢汉热。
只有几个月,该书就获得《圣经》般的崇高地位,而作者也因此成为时代的先知。
很多人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很多杂志如《国家》、《读者指南》、《新闻周刊》等都将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着作也成为畅销书。
在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麦克卢汉学”。
这只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时间不长,但范围广、势头猛、评着多。
1980年,这位媒介先知与世长辞,但他的预言,他潜心研究的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却成了如今新技术媒介的全新思想。
他成了技术革命的教师爷、传教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句,如“地球村”、“信息时代”等。
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他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a6756c0a4a7302768e99398f.png)
——麦克卢汉传播思想解读
作者研究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 学者。 1911年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的埃德蒙顿, 1934年获曼尼托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1942年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哲学 博士学位。1936年起,在加拿大路易 斯大学等讲授文学,1946年以后任多 伦多大学的文学教授,1963年成为该 校文化与技术中心的主任。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 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 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 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 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 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 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 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二)媒介即是讯息
1、内容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有着两层含义。 (1)第一层含义是: “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 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 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里的“尺度” 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 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 决定着。此前一般的观点认为媒介的内容是讯息,媒介只不过是 一个工具或者说是载体,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 身。而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 载体是不可分离的。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 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8a81d48c8d376eeafaa3156.png)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这就是我们的技术通常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在读书识字的环境中遭遇收音机和电视机时所做的准备,并不比加纳土著人对付文字时的本领高强。
文字环境把加纳土著拽出集体的部落社会,使他搁浅在个体孤立的沙滩上我们在新鲜的电子世界中的麻木状态,与土著人卷入我们的文字和机械文化时所再现出来的麻木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
”“事情越真实,诽谤越厉害。
”“每一种塑造社会生活的产品,都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种感觉的加温往往会产生催眠的效果,所有的感官的降温往往会产生幻觉。
“任何一种感官,尤其是视觉,加热到支配地位是时,都会排斥舒服的感觉。
” “只有站在与任何结构或媒介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才可以看清其原理和力的轮廓。
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的身上。
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
”“现在掌握媒介的当权者不都在运用这种力量吗,而谁愿意承认过热的媒介带来的弊端,也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正在昏迷吧。
也因此,对于更多问题的答案则是模糊的,因为我们还无法与它保持距离。
”“媒介影响现存社会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加速度和分裂。
”“我们有了麻醉剂,这使我们能给人做最可怕的外科手术。
因为用新技术给社会动手术时,受影响最大的部位并不是手术切口。
手术的冲击区和切口区是麻木的。
被改变的是整个集体。
”“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之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就必死无疑。
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力媒介的时代又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
”二、主要思想内容及观点的整理和归纳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概念把将人、媒介、社会整合起来,符合汇流和联系的观念。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 媒介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而改变,而人也因为媒介的形态而产生新的尺度,因此改变着整个社会形态。
用“讯息”一词将其中的联系结合到一起。
它重塑着社会形态,因此,控制媒介的人即可控制社会,是尺度和标准的把关人,即控制媒介就体现着权力,给每个时代创造出了新的环境,使人们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下形成新的习惯,新的社会结构,对应着新的信息识别系统,新的符号,即也代表着新的讯息。
2.媒介是人的延伸泛媒介的概念。
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
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
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
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和空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好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医院。
刊登广告推销产品的客户长期以来所谋求的,正是人的意识的延伸。
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核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3 .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
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他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
” 冷:少信息,参与性强。
比如,今天在商务和管理中的所谓“扩大权限”,就允许雇员有更多的自由去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作用。
同样,读侦探小说时,读者要参与进去和作者共同创造。
原因很简单:它的叙述略去的东西太多。
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弥补略去的内容,所以麦将电视划归为冷媒介。
热:完全表达,丰富的信息量影响受众。
一方面可以变得有人情味,至少在有的情况下是这样,然而,至于用炸弹和抱负作为威慑手段,任何长期恐怖的结果,都只能是麻木。
任何热媒介容许的参与程度,比冷媒介容许的参与程度都要少。
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
“至于对付冷战和热弹的恐惧,我们急需的文化策略是幽默和游戏。
通过模仿实际生活中火辣辣的情景,游戏可以给它们降温。
”如今流行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和湖南卫视娱乐定位的成功,其社会公用也能归因于此。
4 、印刷媒介与社会在麦克卢汉看来,书籍是一种个人的自白形式,它给人以“观点”。
报纸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
书籍和报纸以准确一致的可重复性对公众讲话,并且带有很高的强度,正是由于这个印刷形态的特征,才使书籍和报纸都具有公众仟悔室的特征。
麦克卢汉说,印刷技术不仅使生产和市场机制的整个过程理性化,而且被用于法学、教育和市镇规划,印刷技术衍生出来的连续律、同一律和可重复律,在英美两国已长期渗入公众生活的一切侧面。
印刷媒介还使大企业大公司认识到,他们的运转形象,是一种需要仔细刻画在公众感觉系统上的图案。
在此之前,报纸已将社区的形象塑造成一系列连续发生的行动,这些行动靠报头的日期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形象。
5、麻醉剂每一种媒介给个人和社会造成麻木——加速是根源。
速度快会使人本身感官麻木,神经系统的自我保护,是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
而速度也为了满足人们期望发展和追求效率的需求。
“我们有了麻醉剂,这使我们能给人做最可怕的外科手术。
因为用新技术给社会动手术时,受影响最大的部位并不是手术切口。
手术的冲击区和切口区是麻木的。
被改变的是整个集体。
”“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之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就必死无疑。
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力媒介的时代又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
”三、读后感:马歇尔.麦克卢汉( 1911 —1980 )可能是传播学史上最难评价的一位学者,但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自施拉姆在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等先驱的思想基础上创立传播学以来,就先后有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学者投身到传播学的事业中,不断拓展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传播学迅速成长、日趋成熟。
可以说,传播学史上的一些重要理论都是其他学科的学者贡献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作为英语文学教授的麦克卢汉闯入传播学界并不为奇。
麦克卢汉如先知先觉般独自“理解”着媒介,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难:我们当如何去理解麦克卢汉呢?麦克卢汉的书的确难读、难懂,其思维之跳跃、话语之艰涩、结论之突兀,常常令人如堕五里雾中。
如今,人们引用麦氏的只言片语已属难得因而成了学术上的时髦。
然而,即便是今天,能够真正理解麦克卢汉那堆“乱麻” 的又有几人?20 世纪五十年代,技术革新速度惊人,其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
而当时的很多传播学者一直在执着于“内容研究”和“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在20 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五W 模式”,一方面确定了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对具体的研究范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限制。
以媒介效果理论为例,“注射论”在1964 年前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当时的传播学研究思潮,但它是不正确的,宣传效果远没有那么容易达到。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出现则宣告了这个理论的破产。
在他看来,效果的重要性并非人们一般认为的信息的传播或观念的表露,而在于信息通过媒介作用于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麦克卢汉用泛媒介的观念解释种种现象。
在他眼里,媒介如影随形,似乎无所不在,凡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东西,都可称作媒介。
他把人类任何技术进步、任何工具的发展都看作媒介的成长,看作人体的延伸。
按照他的观点,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子技术则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人要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就得通过媒介。
麦克卢汉分析了机械时代和电力时代各种媒介对人的影响。
书籍、铁路、时钟、打字机,造成了人的肢解和分裂,各种感官的分离,社会的集中制,非部落化。
而电力时代,飞机、自动化、广播、电视、电话,重新使人的感官融合,实现一体化,非集中制。
在时代交融阶段,媒介们共存并互相竞争。
电报改造了新闻媒介后,新闻媒介就揭开了“人的兴趣”的键盘。
于是报纸枪毙了剧院,正如电视打击了电影和夜总会。
但麦克卢汉否认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麦克卢汉说,中国纸的传入,促使欧洲教育和商务从11 世纪开始的稳步快速发展,给“ 12世纪的复兴”提供了基础,使印刷读物开始普及,并且最终使15 世纪活字机器印刷术成为可能。
印刷术的诞生,成为中世纪欧洲由黑暗的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因素。
带有专一视觉强度的印刷文字,冲破了中世纪团体性行为和修道院的束缚,创造了极端个体性模式的企业及垄断现象。
印刷术还在16 世纪造就了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普及识字和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