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合集下载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1).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1).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5-4-15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页
体检:神志清楚,颈软,无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骨叩击痛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未扪及,脾脏肋下1cm。 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不肿。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4页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 32 mm/h; C-反应蛋白(CRP) 25.77 mg/L;降钙素原(PCT) 0.05 ng/mL;肝功效:谷丙转氨酶(ALT) 108 U/L, 谷草转氨酶(AST) 65 U/L,肺CT平扫]1、双肺纤维化灶,提议复查。2、脾脏增大、增厚,提议深入检验。[肝胆脾胰,彩超]胆囊息肉。脾大。骨髓细胞学提醒:刺激性骨髓象。 诊疗:感染性发烧?
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
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
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隐性感染
痊愈
慢性期
急性期
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0页
各系统病理改变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发肿大。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0页
我国疫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1页
疾病分布
时间分布: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病例数占整年病例总数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百分比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造成人感染事件,疫情包括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最全版)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本临床路径适用于首次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ICD-10:A23.901)的患者。

诊断依据:根据2012年XXX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行病学史:患者在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

2.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肿大等表现。

3.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上述两项条件并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

4.确诊病例:符合上述1和2两项条件并进行免疫学检查三项(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进入路径标准:1.患者首次诊断必须符合ICD-10:A23.901,即布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标准住院日:本临床路径规定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血培养;4.心电图;5.胸部X光片;6.腹部超声。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包括:1.骨关节X片、CT、MRI、骨扫描:出现骨关节受累如大关节炎、脊柱炎、椎旁脓肿等表现时;2.生殖系统超声或CT:出现生殖系统受累如炎和/或附睾炎、卵巢炎、脓肿等表现时;3.胸部平扫和/或增强CT、胸腔积液穿刺化验:出现肺部受累如肺炎、脓胸、胸腔积液等表现时;4.腹部平扫和/或增强CT:出现消化系统受累如肝脾脓肿、胆囊炎、胰腺炎、自发性腹膜炎等;5.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出现心脏受累如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室壁瘤等表现时;6.血管超声或造影或CT血管造影:出现血管受累如感染性动脉瘤等表现时;7.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头颅CT或MRI、肌电图: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如脑膜炎、脑炎、神经根炎、神经炎等表现时;8.骨髓穿刺涂片:血液系统受累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等;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化验:临床疑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10.骨髓培养:诊断困难进一步寻找病原学依据时。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2(7)6
【摘要】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总页数】1页(P462-462)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诊疗工作;健康危害;人民群众;布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701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 [J],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三) [J],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J], ;
4.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关于印发《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J], ;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1.疑似病例2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流行病学xx:
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临床表现:
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治法:
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
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
山药当归白芍xx
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
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
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1.急性期:
1.1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
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 2 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 1∶50 ++及以上 ,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 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 4 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 2007 ),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发病3 个月以3-6 个月 6 个月以上时间主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战,要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床表节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现疼痛肿胀,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布病血清试管凝集实验滴度为 1 ∶学100++及以上检验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乏力,关节疼痛、沉重感、活动战,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障碍,低热,精神萎靡,表情淡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肿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潮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疼痛肿胀,多汗,肝脾肿大,心悸等。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一、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ICD-10编码:A23.901),且为慢性期。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2007年)2.病类诊断急性期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临床常见证候: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布鲁氏菌病(慢性期)的患者。

2.合并严重脑膜炎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凝集试验;(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3)血常规、尿常规;(4)CRP;(5)胸片;(6)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菌培养、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骨关节影像学、便常规。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2)气阴亏虚证: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3)瘀血阻络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2)中药熏洗疗法(3)中药离子透入治疗4.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疼、头痛、睾丸肿痛等症状有所改善。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1.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 ~ 0.6μm ,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μ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 ~ 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L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 ~ 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6
【总页数】3页(P323-324,359)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J], ;
2.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指南(第二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综合解读 [J], 宾松涛;何文姬;谭力;李明;张泉;王丽丽;张婷
5.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疗指南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疗指南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断路径布鲁氏菌病被称为“伪装大师”,因为它可酷似任何疾病,影响任何器官或系统。

曾经报道本病可影响生殖泌尿系统、胃肠道系统、肝胆管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如果临床特征主要与一个器官系统相关,称为局限性或局灶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布鲁菌病在某些国家/地区是需要申报的疾病。

病史通过问诊获知曾经接触过动物及其制品、食用或吸入可能受到感染的物质(例如未经巴氏法灭菌的牛奶、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生肉)和/或前往疫区旅行史,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必要条件。

一定要询问前往疫区的旅行史,并且应当特别询问来自疫区的移民是否食用进口奶制品。

还应当确定是否密切接触过感染者;在疫区,多达50% 的病例中,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职业史特别重要,因为农民、动物管理员、屠宰工人、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类型可以帮助确定局灶性病变的部位以及指导进一步检查。

发热或恶寒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53% 至100% 的感染病例,如果不治疗,症状可能起伏。

还常见大量出汗,尤其是在晚上。

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例如昏睡和体重减轻)极为常见,会影响多达97% 的患者。

关节痛见于20% 至83% 的感染,尤其影响髋关节、膝关节或脊柱。

幼儿可能有行走困难,像易激惹髋。

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

少数患者有肺部症状,例如干咳。

男性可能表现为睾丸疼痛。

尽管罕见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 受累,但经常发生轻至中度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头痛、疲劳、抑郁。

体格检查90% 以上的患者体温升高。

患者通常看起来很痛苦,可能有明显的抑郁,但罕见脓毒症。

由于基础性贫血,他们可能面色苍白。

骨关节异常见于40% 至50% 的患者,包括关节肿胀和压痛、滑囊炎、关节活动度减小,罕见情况下,有关节积液。

脊柱或骶髂关节可能压痛,但严重畸形不常见,如果有,更多是提示结核病。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节面破坏等征象。
CT检查
对于疑似布鲁氏菌病引起的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患者,CT检查有助
于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
MRI检查
对于软组织病变,如肌肉、肌腱 等,MRI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程度和
范围。
03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案
抗菌治疗
抗生素选择
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对于孕妇和儿童, 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疗程通常为6-8周。对于重症患者,可静脉给 予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 量。
耐药菌处理
若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选用其他有效抗生素 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
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降低患 者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针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疾病诊疗知识
对医护人员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诊疗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和诊疗水平。
感染控制措施
培训医护人员掌握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 手套等防护用品,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患者心理疏导
教育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诊断方法改进
不断优化和改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如PCR、ELISA等,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未来研究方向和目标
高效疫苗研发
通过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的免疫原性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研发出高效、安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
新型治疗药物开发
针对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一、临床表现二、实验室检查诊断布鲁氏菌病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培养、骨髓培养、淋巴结培养、关节液培养等。

同时,还可以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异性抗体,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三、治疗方案1.常规治疗方案盖帕妥:每日口服100mg两次,连续6周。

力奇霉素:每日口服450mg一次,连续6周。

链霉素:每日肌肉注射1g两次,连续3周。

2.替代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对盖帕妥过敏或无法耐受,可以使用替代药物如环孢霉素(co-trimoxazole)或利奈唑胺(levofloxacin)。

环孢霉素:每日口服960mg两次,连续6周。

利奈唑胺:每日口服500mg一次,连续6周。

四、治疗监测在开始治疗前,应进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追踪观察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观察,以避免复发和慢性感染。

追踪观察期一般为1年,包括月度随访和半年度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六、预防措施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是防止人畜接触,包括减少生活在疫区的人与动物的接触,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对动物实施有效的防疫措施。

总结起来,布鲁氏菌病的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治疗监测、追踪观察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这些指南将有助于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 寄生 生薏米 汉防己
秦艽 桑枝 苍术
广地龙
赤芍 丹参 黄芩
生甘草
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2.慢性期:
气虚络阻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
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生黄芪 党参 苍术 茯苓
管炎、
对症治疗
脊椎炎等
利福平 10-20mg/kg/d,1 次/天,6 周+复方新
儿童
诺明儿科悬液(6 周-5 个月)120mg、(6 个 适当延长疗程。8 岁以上 月-5 岁)240 mg、(6-8 岁)480mg,2 次/天, 儿童治疗药物同成年人。
6 周。
①妊娠 12 周内:利福平 600-900mg/次,1 次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 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 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 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 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 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氟沙星 200mg/次,2 次/天,6 周;
④利福平 600-900mg/次,1 次/天,6 周+环
丙沙星,750mg/次,2 次/天,6 周。
难治性病例 一线药物+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同急性期
可治疗 2-3 个疗程
合并睾丸炎 抗菌治疗同上
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 激素
合并脑膜炎、
心内膜炎、血 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类药物
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附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8
附表
急性期 慢性期 并发症 特殊人群
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类别
抗菌治疗方案
备注
①多西环素 100mg/次,2 次/天,6 周+利福
一线药物
平 600-900mg/次,1 次/天,6 周; ②多西环素 100mg/次,2 次/天,6 周+链霉
2
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 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 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 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 1 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 2、3、4 项中的 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 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 l-3 周,平均为 2 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 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 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 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 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 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1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 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 6 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 6 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 (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l00 ++及以上或病 程一年以上滴度 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 接种史,滴度达 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 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 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6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生石膏 知母 苍术 厚朴
生薏米 青蒿 黄芩 忍冬藤
汉防己 杏仁 广地龙 六一散
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
子、元胡。
1.2 湿浊痹阻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
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
4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 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 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 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 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 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 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 2-3 个疗程 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
3
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 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 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 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 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 “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 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 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 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 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 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 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5
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
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
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 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4.特殊人群治疗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 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 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 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 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 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 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1.急性期: 1.1 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 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
素肌注 15mg/kg,1 次/天,2-3 周。
①多西环素 100mg/次,2 次/天,6 周+复方
新诺明,2 片/次,2 次/天,6 周; 可适当延长疗程
②多西环素 100mg/次,2 次/天,6 周+妥布
二线药物
霉素肌注 1-1.5mg/kg ,8 小时 1 次,1-2 周;③ 利福平 600-900mg/次,1 次/天,6 周+左氧
7
山药
当归 白芍 威灵仙
鸡血藤 生薏米 白术 甘草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
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
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
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
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孕妇
/天,6 周+三代头孢菌素类,2-3 周;②妊娠 复方新诺明有致畸或核 12 周以上:利福平 600-900mg/次,1 次/天, 黄疸的危险。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