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油墨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23_
凹版印刷工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凹版印刷工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凹版印刷工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油墨附着力差、套印误差、刀线问题、色差、堵板、静电故障和气泡等常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操作工艺、加强设备维护、控制工艺参数等措施可以将其加以有效解决,从而提高凹版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凹版印刷工艺在未来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印刷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凹版印刷工艺;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引言凹版印刷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印刷工艺在包装、标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凹版印刷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油墨附着力差、套印误差、刀线问题、色差、堵板、静电故障和气泡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和印刷效果,因此需要采取解决措施及时处理。
1凹版印刷工艺干版的影响因素刮墨刀压力和角度刮墨刀通过向印版施以适当的压力将印版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刮拭干净,留下图文部分网穴中的油墨,在适当的印刷压力作用下,网穴中的油墨转移到承印材料上,从而形成图案和文字。
刮墨刀的压力和角度对图文的表面效果影响显著。
刮墨刀的压力过大,会降低油墨的转移率,容易造成干版,同时磨损印版和刮墨刀,降低印版和刮墨刀的使用寿命;压力过小,则容易发生脏版或拉线,使非图文部分产生灰雾。
因此,在保证刮墨效果且不影响产品印刷质量的前提下,印刷压力应尽可能设置小一点。
刮墨刀角度越大,刮刀越直,刮墨越彻底,越容易出现干版,同时还会对刮墨刀和印版滚筒造成磨损。
刮墨刀角度较小,刮墨刀与印版滚筒的接触面较大,较不容易出现干版,但受油墨影响,当油墨黏度高或流平性不佳时,容易出现脏版并增加外来杂质,引起印刷故障。
因此,刮墨刀的角度一般设置在30°~70°之间,并根据实际印刷效果调整。
调整该系统的刮刀时,只能转动摇杆控制刀架沿45°角轨道前后移动,使用旋钮对刮刀角度进行微调,无法自由调整刮刀角度和刮刀压力,对干版现象的缓解作用比较小。
凹印堵版原因及解决方法

凹印堵版原因及解决方法
凹印堵版有较多种原因,主要是从油墨方面,刮刀方面,原材料印版方面去找着手检查并找出原因才能够解决问题。
一、油墨方面的原因
1. 油墨黏度较高,油墨中的颜料分布不均,流平性不好。
2.溶剂挥发速度过快,或者使用的溶剂对颜料的溶解性不强。
3.印版浸在墨槽的深度不够,着墨不良。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适当降低油墨黏度,或选用慢干型混合溶剂以降低溶剂的挥发速度。
调高墨槽位置。
二、刮刀方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刮刀位置不当,刮墨点距离压印点太远。
2.刮刀角度太大或者刮刀气压偏大。
解决此类堵版问题,需适当调节刮刀的压力及刮刀角度,让刮刀距离压印点近一些,并防止干燥箱中的热风漏出直吹版面。
三、印版方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印版使用时停机时间过长或上次印刷后印版网穴未清洗干净,印版网穴被油墨干固,导致堵版。
2.版深度过深,网底清洗不净,导致堵版。
3.印版本身质量不好,网穴呈倒梯型。
出现此类问题,印版应该重新镀铬。
四、其他方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压力太轻或者印刷速度较快、压印时间短而导致堵版时,应适当地加大压力。
环境温度较高或者相对湿度较小,空气中灰尘多,因静电吸尘等原因也会导致堵版,因此保持洁净的工作环境也可减少堵版现象的产生。
凹版塑料油墨常见印刷故障及解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凹版塑料油墨常见印刷故障及解决
一、反面粘连:
现象:油墨印刷后,印品会粘到印刷基材的后面,而且图案被破坏,
通常会引起产品的报废,这种现象叫反面粘连。
原因:(1)干燥不好;(2)收卷时压力大;(3)收卷时温度过
高;(4)薄膜带静电;(5)溶剂残留。
解决办法:(1)用手摸印品图案处,看其是否未干,若印迹未干
则更换较快干的溶剂;加速油墨的干燥速度。
若油墨的表面已干,但并未彻底干透,则适当调整溶剂的配比,减少快干的溶剂量,适量增加慢干的溶剂,同时加大干燥的热风温度。
确保油墨在收卷前彻底干燥。
(2)看收卷的压力是否过大,收卷时薄膜是否变形,适当减少收卷时压力,印品收卷后应该立放,不应把印品放下,压到印刷部分;(3)看薄膜收卷时的
温度是否回复到常温,若薄膜收卷时还是暖的,则让印刷机的干燥系统在收卷前吹冷风,确保薄膜在收卷前温度回复到常温状态;(4)用手触摸
薄膜的印刷表面,看薄膜是否严重带静电,若带静电则需要检查印刷机的地线,确保地线接通;(5)若油墨已干,用手压住大面积印刷面,看印
迹是否粘手,若粘手则是残留溶剂影响,应适当调整所用的溶剂及其配比。
二、印品出现“水花点”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凹版油墨的常见印刷故障与处理方法

凹版油墨的常见印刷故障与处理方法1.A53型/A54型油墨再现性差原因:一是油墨的粘度过低导致暗调部位转移性差,甚至层次的反差有减弱的倾向。
二是因塑料不平服或纸张粗糙致使油墨渗透过度,三是油墨的凝胶或油墨体系里的颜料着色力不良导致印刷的墨膜的再现性差。
处理方法:一是在该墨体系里的颜料比例适当大一些或选择着色力高的颜料作为着色剂,二是印刷的(网纹)网穴在制版时浅一点。
三是加大润湿分散剂的比例,以提高其发色力。
四是适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
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当添加抗冻的有机溶剂如丙二醇丁醚等,以避免凝胶而保持该墨的流动性。
五是适当加入非表面活性剂如硬脂酸类,以防油墨印刷后因渗透而影响油墨的光泽特别是转移性能。
2.墨膜出现灰雾及糊版原因:一是水型凹版(A53、A54)油墨高速印刷时(150~300m/min),而产生灰雾或糊版。
这往往是因水墨干性慢,尤其是该墨体系里水型连结料与介质的水或醇、酯类有机溶剂的配方设计不合理,导致其印刷后墨膜表面的无光泽或形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
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成灰雾状。
二是因稀料与油墨溶解性能不好,在加入后导致溶解性差,也有版上干燥的油墨增加了刮刀的阻力或承印物上的纸粉,塑粉混入导致的糊版。
处理方法:一是提高版的精度(通心度)和表面光洁度;二是加大刮刀压力;三是调整好稀释剂与油墨的溶解性。
3.油墨干燥慢原因:一是油墨干燥慢往往是因水的蒸发速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
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率慢引起的,通常也会因粘度过高或版穴深而墨膜过厚或因非吸收性塑料,铝箔等不吸收油墨导致的,二是因完全无风状态下或无烘干设备(包括设施)条件或烘干(包括红外磁波干燥功率小)温度低造成的等等。
处理方法:一是是提高普通的热吹风方式,热滚筒式的温度比溶剂型要高20~30℃;二是由过去的高频介电加热的电磁波频率10~150MHz 改为300~3000MHz的微波加热干燥方式;三是使用预热方式提高包装印刷的纸张或塑料或铝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
照相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及解决办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照相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及解决办法
1、“梨皮”纹
故障现象:在套叠印中,当第二色油墨覆盖在第一色墨膜上时,第一色
已形成的墨膜被其溶解,上下两层局部掺混,使皮膜呈挠起状态。
原因:油墨中的树脂(象聚酰胺树脂和松香树脂)被溶解性很好。
就容
易发生梨皮故障。
油墨的粘度,尤其是第二色粘度太小,相应的溶剂太多;油墨的干性,尤其是第而色的干性太慢,溶剂亲跑第一色油墨时间也就长。
所以,第一色墨膜遭破坏的机会和程度就多或大。
解决办法:提高第二色油墨粘度,提高干性,加强热风量,促使其快干
最有效。
2、掉灰(粉化)
故障现象:印品图案可以轻轻擦掉,或者在搬动、装订工序,印品色迹
污染了机械或脏污了人的手等而损坏了图案,和文字。
原因:这个故障形同胶、铅印中的“粉化”现象,由于凹印印迹厚,当
发生掉粉时,色粉量大,故称掉灰(粉)。
主要是油墨太稀,即溶剂太多,将包裹颜色的树脂溶解掉了;或者是连结料中树脂太少。
在印纸时,纸张大量吸收粘合剂,溶剂大量挥发后,裸露了颜料,使其不能粘结在纸面上,仅仅似浮于其上。
还有树脂分子量太小,颜料,树脂湿润性不好。
解决办法:系油墨本身太稀,那只好重新作墨。
属调整不当,则要加入
稠的相同油墨或在配调时加入稠、粘的调墨油。
如果是纸张问题,则要换高质量的只纸。
若是印在塑料膜上,发生此问题,最好复合处理。
3、墨斑
故障现象:在印刷品的暗调部分上,出现不规则,不平的丝扛、点子和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凹印水性油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凹印水性油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国印刷业正努力向可持续性发展产业转型,绿色印刷由此成为我国印刷业发展的主方向。
特别是烟包印刷行业,随着我国烟草行业对卷烟及其包装中各种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的不断严苛,烟包印刷企业纷纷寻求绿色环保的印刷材料。
而凹印水性油墨以水为主要溶剂,印刷过程中无VOCs排放,能够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减少印品有机溶剂残留,降低能源消耗,因此成为印刷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然而,凹印水性油墨正因为以水为主要溶剂,也给其应用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印版耐印率低、实地版转移不平实等。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解决方案以及凹印水性油墨储存和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下,希望对业界同仁有所启发和帮助。
1.暗影(雾版)现象主要原因:凹印水性油墨的摩擦系数比溶剂型油墨高,刮刀易磨损,或者水的表面张力较大,与金属亲和性较高,从而导致印刷图案空白部分因印版相应位置油墨刮不干净而伴有淡淡的颜色,即暗影(雾版)现象。
解决方案:①印刷时使用耐磨性较好的刮刀,同时在印刷过程中适当加大刮刀压力;②在刮刀与压印辊中间加装吹气装置;③打磨印版;④使用乙醇降低凹印水性油墨的黏度。
2.印版耐印率低主要原因:①刮刀和压力使用不当;②印版铬层硬度不够;③印刷质量问题多,造成印版打磨过度;④水对印版(金属)造成一定腐蚀。
解决方案:①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提升其操作技术水平,减少印刷质量问题的产生;②建议制版厂提高印版铬层硬度;③更换下来的印版应清洗干净,保存在通风的环境。
3.实地版转移不平实主要原因:①凹印水性油墨以水为主要溶剂,水的表面张力较大,导致凹印水性油墨难以在承印物表面润湿、流平;②印品进入烘箱后凹印水性油墨表面迅速干燥结膜,膜内的水则被暂时封闭,但继续受热后会形成水蒸气向外逸散,当这股能量足够大时便可冲破墨膜,从而在墨膜表面形成类似火山口的小白点;③印刷过程中凹印水性油墨pH值发生变化,导致转移不平实。
凹印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

第二节凹印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一、凹印问题的成因二、凹印常见问题一、堵版在凹版印刷中,油墨从印版滚筒网穴中的转移率通常在50%-70%,大约还有1/2-1/3左右的油墨总是残留在印版滚筒网穴中;该残留率如果保持一定尚可,但在印刷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网穴中的油墨残留率逐步提高,油墨的转移率也就随之下降,造成堵版故障;发生堵版以后,会引起印刷图案和文字的模糊不清、印刷颜色的变化,严重时基至无法继续进行印刷;特别是浅网层次部位容易发生堵版;1、赌版产生原因:1、油墨干固于版面印版滚筒网穴中油墨的转移率通常是由油墨的类型、粘度、印刷速度等因素决定的,总有1/2-1/3的油墨残留在网穴中;当这些残余油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发生干固粘度增高后,印版滚筒再次进入油墨槽时其也难以完全溶解,油墨转移率随之降低;久而久之,网穴越来越浅,转移率越来越低,最后形成堵版;此类堵版故障当然与油墨类型、溶剂配比、干燥速度等因素有关,而且印刷机的构造也有很大影响;2、油墨中混入杂质在印刷时,印刷薄膜由于高速运行往往会产生静电,吸附周围的尘埃及基材碎屑等杂质并带人油墨中;3、制版质量低下在腐蚀或雕刻过程中网穴内壁生成小毛刺,镀铬后表面不平滑; 研磨时产生的毛刺以及Ω型网穴等,对油墨的转移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情况严重时也往往造成转移率低下而成为堵版的原因;4、油墨溶解不良劣化油墨变质或溶剂平衡发生变化时引起溶解力下降,或者混入不同类型的油墨、误用溶剂等导致油墨溶解劣化,造成转移率低下,同时也会直接造成堵版;5、化学变化两液型油墨或反应型油墨随着印刷的进行会逐步发生交联等化学反应,流动性变差,粘度增高,转移率随之降低,也可能成为堵版的原因之一;2、解决方法:1、塑料凹印生产过程中发生堵版故障时,应使用溶剂或专用的清洗剂进行清洗,并针对发生堵版的原因加以解决;2、调整适当的环境温湿度、选择与印刷速度、印刷环境相适应的溶剂配比;3、刮刀与压印辊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短,防止干燥箱漏出的热风直吹版面;4、混合使用慢干溶剂,适当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工作墨粘度;5、如果是由油果性能缺陷引起的堵版,应及时更换油墨或与油墨供应商联系解决,尽量避免比重有显着差异的油墨组合;6、油墨槽中的油墨要经常搅拌,使油墨保持良好的流动状态,及时加入新的油墨或更换新油墨,减少皮膜化现象的发生;7、由网穴内壁质量引起的堵版,应重新镀版或制版;8、开车前或刚开车时用溶剂镇拭印版滚筒;印刷过程中尽量避免中途停车,长时间停车时一定要先把印版滚筒洗干净,或者把印版滚筒浸人油墨中连续空转;9、在新鲜油墨中,由于温度差等原因,油墨中的添加剂、蜡类物质发生结晶析出时,可试着在使用前对油墨加温温度控制在40-50度,使之溶解;10、误用溶剂或油墨变质,混入异种油墨时,会显着影响油墨的再溶解性;所以应使用正规的专用稀释溶剂,更换油墨要在充分洗净墨槽和循环泵后进行;二、反面粘连粘连指印刷收卷后,印品互相粘在一起,印迹粘背;1、产生原因导致粘作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油墨、溶剂、承印物、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在印刷、复合、分切,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主要是由油墨发粘、温度太高、残留溶剂太多以及压力过大等因素引起的;1、油墨中的树脂①树脂软化点;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离低直接影响着印刷墨层的性能;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过低,会使印刷墨层在高温环境下呈微熔状态;从而使印刷产品收份后发生粘连,提离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显然有利于防止粘连,但软化点过高,印刷墨层的挠去性会变差,容易脆裂;②连结料树脂对溶剂的释放性;为了适应印侧的要或考虑到经济性;印刷时在油墨中常常要加人混合溶剂;每一种连结料都有自己的真溶剂、次溶剂、非溶剂,溶解性越好,就表示连结料树脂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越大;而溶剂对树脂的溶解性越好,树脂对溶剂的释放性,也就越差,释放性差,残留溶剂多;所以,在配制混合溶剂时,溶剂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圈内,既要考虑到油墨的印刷适性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溶剂的综合释放性;常用油墨连接料树脂所匹配的溶剂的情况见表;对于同一种类型的连结料树脂来说;树脂的软化点越低,也就愈味着树脂越容易溶解,树脂的脱溶剂性就会越差;从这一方面考虑,也应该相应地提高连结料树脂的软化点;③研磨时间与研磨温度;在加工油墨时,如果研磨时间过长,研磨产生的温度就会过高,导致连结树脂部分变性,也会给粘连带来一定的影响;2、印剧墨层的附粉牢度差;3、印剧速度过快,通风不好;4、收卷压力过大;2、解决方法:1、控制慢干溶剂的使用和残留溶剂等;2、尽量提高干燥箱的性能,以便能供给充分的热量和风量;3、使冷却辊平滑转动,重卷时,注意纸管和辊的滑动所引起的温度异常上升;4、印刷时或重卷检验时,对于PET等很薄的薄膜要特别注意;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要使印刷完收好卷的薄膜保持直立,不要放倒,否则会造成膜卷的局部压力过大而导致粘连;5、对于多色印剐夹说.在进行图案设计时就应考虑不能叠色太多,可能的话,可以使用专色里印刷,以防止局部墨层过厚;在塑料薄膜上的印刷图案偏向一侧的情况下;收卷起来的薄膜上有印刷图案的一侧所受到的压力肯定比较大,非常容易造成粘连;因此,对于这种印刷品尤其注意不要卷得太紧;6、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墨层的附着牢度;7、在塑料薄膜凹印中,含有金属粉的油墨,其墨层凝聚力较弱,附着性差,在很小的压力下就很容易引起枯连;必须充分注意;8、玻璃纸、尼龙或两面都经过电晕处理的薄膜收卷后其背面与墨层相接触时亲和性很强,发生枯连的危险性大,所以,在印刷之前就应该采取适当的对策,当只进行单面印刷时,应调整电晕处理装置,只进行单面处理;9、减慢印刷速度;10、提高干操箱的温度时,印刷后的薄膜必须通过冷却辊充分冷却后再收卷;对于聚烯烃类薄膜一类容易拉伸的薄膜,尤其注意不要卷得太紧;印刷品要在阴凉处保管,在贮存过程中要保持通风干燥,保存时间也不宜过长;并应避免在日光直接照射下或在热源附近贮存收卷的印刷品;库房在气候炎热时应采取通风降温措施;三、印品刀线印刷带道印品刀线印刷带道是指版面上非图文部分的油墨未被刮干净,转移到承印物上,产生线条状污染;1、产生原因:刀线是凹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环境因素,有工艺因素,有刮刀使用和刀片质量的因素,有印版滚筒质量因素;所以,正确分析刀线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1、明显的连续宽刀线明显的连续宽刀线一般是印版滚筒受到外力的作用,铬层表面被破坏或报伤;翘起的铬层碰伤刮刀,并随刮刀的摆动形成与刮刀摆动范围宽度一致的宽刀线;此类刀线对印版滚筒的危害极大,如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可能使印版滚筒报废;印版滚筒铬层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搅墨棒磁铁吸附的砂粒、金属硬物以及油墨中的异物等造成的;另外,薄膜塑化不良的晶状物也是造成印版滚筒损伤的因素之一;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细刀线一般在印刷过程中不易被发现,但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产生细刀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儿点;①印版滚筒网穴雕很深,而铜层较软,造成部分网墙处有毛刺,电镀后虽经抛光,但对刮刀仍有碰伤,造成印刷时不断出现小细道;②印刷环境较脏,灰尘等异物对油墨污染严重,导致油墨中杂质太多,出现细刀线;③印版滚筒网穴雕刻太深,油墨粘度过高,刮刀不易刮干净;④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主要是油墨颗粒较粗;3、较粗的颗粒道较粗的颗粒道是因为油墨中混入的一些杂质在油墨槽中形成絮状物,粘在刮刀刃部,将刮刀刀刃项起造成刀线;另外,碎膜、纸屑也可能造成此种墨道;4、流星状间断墨道流星状间断墨道由于是间断出现的,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生产卷材产品时,往往是发现时已构成批量损失;造成流星状间断墨道的主要原因,是油墨本身活性太强,随着刮刀和印版滚筒不断摩擦,磨损后的铬离子和油里中的活性粒子不断形成絮状颗粒,粘在印版滚简上产生墨道;此种墨道中间是空心的且较粗,两端较细,常出现在印版滚筒作图文部位.而且主要集中在蓝色相油墨上;随着印量的增加;墨道出现频率加快;二是印版滚筒磨报比较严重,易产生墨道;三是刮刀角度过小,压力过大时易产生墨道;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图文部位的缺墨道主要是油里中的杂质、纸展,干墨皮等柔性物央在了刮刀和印版滚筒之间,使本应充满油墨的网穴没有存上油墨;6、刮刀丝、刀丝印刷刮刀丝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表面粗糙,或雕刻制版时因铜层软,电雕产生毛刺造成的;其现象多为刚换新刀片时,刮刀刮墨效果很均匀,印刷完500-600米后图文部分便出现刀丝,而非图文部分不出现刀丝,加大刮刀压力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刀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艺的因秦,主要集中在深浅渐变的层次部位或实地与浅网共存的印版滚筒;由于实地和浅网部分对油墨粘度和溶剂配比的要求不一样,在确保实地均匀的情况下,对于浅网部分而言,油墨的粘度显然偏高,造成刮刀对浅网或渐变部位的不适应;形成了一组组的刀丝;另外,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也是造成刀丝的主要原因;2、解决方法:1、明显的宽刀线的解决方法①将印版滚筒冲洗干净,并抛光;②研磨或更换刮刀片;③将搅墨榜磁铁部位吸附的金属砂粒清除干净;④检查基材有无塑化不良的晶状物,若有应更换基材;⑤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2、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的解决方法①和制版厂联系,重新制版,注意印版滚筒网穴不要雕得过深;②改善印剧工作环境,增加湿度;每天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③正常生产时,油墨粘度不能过高,实地版印刷时油墨粘度尽量控制在22秒3"察恩杯以下;④更换其他品牌的油墨;3、较粗的颗粒道的解决办法将油墨槽清空,擦干净后更换新油墨;将旧油墨用120目金属网过滤后,以30%的比例与新油墨混合使用;4、流星状间断墨道的解决方法①更换其它厂家的油墨;②将印版滚筒重新镶铬;③调整刮刀高度或更换新的刮刀;5、图文部位的缺墨道①将油墨彻底清出井用120目金属网过滤油墨;②将油墨槽彻底清洗干净;③将印版滚筒重新镀铬;6、刮刀丝、刀丝的解决方法①重新镀铬或重新制版;②用800-1000目的水砂纸对印版滚筒抛光;③研磨或更换新的刮刀片;④设计稿件时,尽避免将浅网和实地图案制在同一根印版滚筒上;⑤合理调配溶剂,增加油墨适性;⑥将刮刀位,向压印点移近,尽量减少刀丝;⑦更换更高档的油墨;四、反套印咬色、印品嘬色反套印咬色、印品嘬色是指在凹印过程中,前一色印刷的油墨在和后一色套印时反粘到后一色的印版滚简商,致使前一色印刷图案部分被浸蚀下来,随印刷时间的推移,后一色的油墨发生变色,可以看到前一色的颜色,同时印品色相及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产生原因:1、印刷过程中,溶剂配比和实际印刷速度不匹配;2、印刷过程中前一单元干燥温度太高,进风量太小,造成油墨“假干”,即印品在进入前一单元的干燥箱后,油墨表面迅速形成墨膜而内层未干燥透;在和后一色套印时,后一色的印版滚筒网穴内所含的溶剂将墨膜破坏,这样前一色未干透的幽默曾就部分转移到后一色的印版滚筒上,形成咬色;3、有时相邻色的油墨相容性差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4、印刷速度太慢或后一色印刷压力太大;5、印版滚筒雕刻工艺不良和印版滚筒状态不良;2、解决方法:1、降低压辊压力;2、提高印刷速度;3、改进前一色油墨的附着性,提高干燥速度使用快干溶剂;4、降低后一色油墨的粘度;5、调整前一单元干燥箱温度、风速;使印品在每个单元彻底干燥;6、将后一色油墨的稀释剂改用不溶解前一色的成分;7、更换后一色油墨;8、重新制作或修镀印版滚筒;五、印刷品残留臭味1、产生原因当印刷品作为包装材料来包装食品之类的物品时,如果有臭味就成为很大的问题;有时这种臭味甚至会被内容物吸收,问题就会更为严重;特别是玻璃纸,聚烯烃薄膜等材料具有易吸收溶剂的特征,所以在印刷时需特别注意;当包装内容物为食品时,对甲苯的臭味最为敏感;该臭味不仅是由于残留溶剂造成的,有时与包装材料本身的臭味如聚烯烃的氧化臭味等相混,造成不易解决的问题;国家标准对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即使不用于食品包装,也应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2、解决方法:1、不使用臭味强的展色料和添加剂;2、调整油墨干燥速度,减少残留溶剂;3、使用残臭少的溶剂混入高沸点等不纯的溶剂,容易造成残臭现象;4、降低印刷速度,充分进行通风,减少溶剂残留;5、合理选择印后加工条件;6、选定印刷品的保管场所时,要特别注意有机溶剂的浓度并远离强烈异味刺激源;六、光泽不足墨层表观发暗,光泽性差;1、产生原因:1、由于白化现象所致;2、油墨中树脂含量不足;3、油墨中颜料或添加剂的颗粒粗;4、使用无相容性的树脂时也会发生此类问题5、使用已失去溶剂平衡的剩余油;6、油墨干燥过快;7、刮刀压力太大或刮刀角度太大;2、解决方法:1、调整湿度,进行加热干燥;2、添加调墨油等;3、尽量细化颜料及添加剂;4、使用旧墨印刷时,应添加一些新调制的油墨;5、降低油里干燥速度;6、调整刮刀压力或刮刀角度;七、版污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留有刮刀未刮干净的油墨,印刷时转移到薄膜上,形成成片的油墨污点;版污是呈雾化的、面状发生的,黑墨较易出现这种现象;1、产生原因:1、刮刀磨损或研磨不良降低了刮墨效率;2、印版滚筒的镀铬质最不良或发生磨损造成的表面损坏.3、油墨中的不纯物、粗粒子等顶起了刮刀;4、油墨对印版滚筒的附着性过强或油墨的刮刀适性不良润滑适性不良;2、解决办法:1、加大刮刀压力,调整刮刀位置和角度等;2、更换或重新研磨刮刀;3、属于印版滚筒表面粗糙原因引起的版污,应对印版滚筒进行抛光处理;4、降低印刷油墨粘度或浓度;5、降低印速或向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吹凤,使未刮干净的油墨迅速干燥,无法转移到薄膜上;6、更换油墨;八、白化现象印刷油墨皮膜变白,又可分为溶剂白化现象和树脂白化现象两种;1、产生原因1、溶剂白化这种白化现象多见于醇溶性油墨,当湿度高时,由于溶剂的蒸发潜热现象,油墨皮膜附近会被冷却,使水滴混入其中,造成油墨皮膜白化;当然,使用蒸发潜热高的溶剂时,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下表列出了部分溶剂的蒸发潜热;部分溶剂的蒸发潜热卡/克2树脂自化油墨中的溶剂平衡性差,真溶剂先挥发,而稀释剂残存在油墨中,会使油墨中的树脂析出沉淀,引起白化现象;2、解决方法:1、溶剂白化解决方法①尽量加大环境湿度;②降低油墨干燥速度;③印刷的同时进行加热干燥;2、树脂自化解决方法:①更换油墨,或者添加一些挥发速度较慢的真溶剂;②更换溶剂的配方成分;九、油墨层附着牢度差1、产生原因:1、印刷基材的适性不良,表面张力低下;2、印刷薄膜中的添加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爽滑剂等形成析出层,影响墨层附着牢度;3、印刷基材自身吸湿;4、油墨的性能不佳,油墨选用不当或异种油墨的混合.5、油墨性能改变变质、白化;6、油墨干燥不良,残留溶剂多.2、解决办法:1、检测印刷基材的表面张力;如不合格则需更换基材;经电晕处理的薄膜.其处理度最重要;处理是否合格、是否发生衰退等均要通过表面张力测定液进行测定;2、如出现薄膜表面析出层影响油墨附着牢度的现象,则需要更换印刷基材或与油墨制造商商洽进行适当的处置;初次使用某种薄膜时,在事前要尽可能地详细调查其性质,特点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油墨;3、更换油墨或检测油墨的附着牢度适性;凹印油墨大多是为特定的用途而生产的,应当避免与其他用途的油墨或异种油墨混合;而且为了防止误用,对剩余油墨要明确记录相关内容、日期等,以备再使用;4、解决油墨的变质、白化问题;5、调整干燥条件;解决残留溶剂问题或将残留溶剂降到规定限度;6、实施印刷现场的湿度控制;对干易吸湿的维尼纶、玻璃纸、尼龙等基材及其印刷品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十、静电须及静电斑纹静电须是指印品图案的边缘发生向外伸出的无规则的丝状墨条,如同胡须;静电斑纹是指在大面积图案部分形成的一些行状不定的斑纹,主要在印刷聚烯烃薄膜式出现;1、产生原因:1、塑料薄膜是电的不良导体,在印刷过程中因摩擦、接触、剥离而产生较多的静电;油墨本身如缺乏抗静电剂,在长时间工作后也会产生静电;2、油墨粘度太低;3、静电消除装置失去作用如粘上油墨等;4、印版滚筒网穴过深或胶辊压力过大;2、解决方法:1、一般事先在油墨中加人抗静电剂或添加极性溶剂;防止静电墨斑或滋墨故障;2、控制环境湿度,在印刷现场洒水或放入水蒸气,降低印刷现场温度,加大湿度;3、检查静电消除器是否良好,保证及时消除塑料薄膜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对机器上的导辊亦采取接地措施,防止由于它与轴承部分的润滑油接触而绝缘;4、在使用网穴较深的印版滚筒印刷时,要使油墨保持较高的粘度,同时胶辊的压力要适当,防止将油墨挤出网穴;十一、气泡印刷过程中油墨槽中的油墨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附着在印版滚筒上;使图案上的部分网点消失,印品上就会出现白点;1、产生原因:1、油墨的表面张力较强,受油墨中使用的树脂和溶剂的影响较大;有时油墨的粘度大,也容易产生气泡;2、油墨槽或循环装置有缺陷;大量气泡是由于油墨槽或循环泵中的油墨流动状态不好而引起的;使用墨泵循环油墨时,油墨从油墨槽流到循环桶内时,由于落差及印版滚简高速运转时的搅动作用,就会在油墨中形成气泡;3、直接供墨的印刷机上,磁性搅墨棒弯曲,在油墨槽里跳动,引起气泡;2、解决方法:1、保持适宜的油墨粘度;有时降低粘度后,产生的气泡可以自行破碎;2、改进油墨循环装置,防止混入空气;3、油墨从油墨槽中落下时的落差不要太大.距离尽量减小,减少液体冲力搅拌引起的气泡;4、使用搅墨棒或充气的塑料薄膜泡管;5、与油墨制造商联系,添加消泡剂;虽有专用的消泡剂,但大多对油墨性质产生不良影响,使用不当反而会引起气泡,所以不能多用;十二、实地专色版印刷不匀印品印刷不匀在凹印中是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产品的外观质量;目前,许多包装印刷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在产品包装设计上过于强调专色的防伪功能,导致专色在印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使用;而目前80%的印品不匀问题发生在实地专色版面上;实地专色版印刷不匀是印刷不匀中最常见的问题,表现为水纹状不匀和橘皮状不匀两种;专色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油墨调配而成;有时在同一根实地专色版上单独使用原色油墨时并不出现印刷不匀现象,而使用调配而成的专色油里时却会出现印刷不匀现象;有时通过调整印刷工艺条件可以解决这种故障,有时却难以解决;1、产生原因1、水纹状不匀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网穴雕刻太深,而油墨的粘度偏低造成的;2、橘皮状不匀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是油墨中加人了过量的极性溶剂,如丁酮等;二是油墨的粘度过高,导致流平性不好;三是压印胶辊质量不高胶层颗粒密度不一致,导致印刷时压印胶辊施加给印辊质量不高胶层城粒密度不一致,版滚筒的压力不均匀;2、解决办法:1、与制版企业联系;先制作一根测试版对使用的油墨和溶剂按常规工艺条件进行测试;油墨主要测试常用的专色墨,如浅绿、草绿、群青、咖啡色、酱色、中蓝、土黄、朱红等;通过测试找出印版滚筒、油墨、印刷条件的最佳匹配结果,制版企业以此为基础确定适宜的制版工艺参数;经过此过程制成的凹印版滚筒在解决实地专色版印刷不匀方面其有较强的适应性;2、在接到新活件时,及时和客户沟通,尽最避免将专色版雕得太深;如果印版滚筒网穴雕得较深,可在保证油墨流平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油墨的工作粘度;3、对于橘皮状不匀现象,第一可适当降低油墨粘度;第二可适当降低压印胶辊的压力;第三尽量提高印刷速度;4、合理调配溶剂配比和油墨的工作粘度;当印刷速度超过100米/分时,油墨的粘度一般控制在20-26秒3号察恩杯左右,在溶剂配比上可适当增加快干溶剂;十三、层次版印刷不匀层次版印刷不匀可分为渐变层次印刷不匀和浅层次印刷不匀两种;渐变层次印刷不匀主要是因为在制版过程中无论怎样选择雕刻工艺;都躲不开网点易产生并级的区城,虽然在印刷过程中通过调整油里的粘度等可以改变产生并级的区城,但无法避免网点并级的发生;。
和凹版油墨有关的印刷质量故障分析

和凹版油墨有关的印刷质量故障分析一、印刷画面白化1.油墨干燥过快。
影响了油墨的转移性,使承印物上沾墨太少,导致墨层太薄;再加溶剂挥发太快,造成墨层不平,结膜不良而泛白。
此时应加入慢干稀释剂来解决。
2.印刷时间较长。
使油墨粘度增高,操作者多次加入某种单一溶剂。
使油墨中原来的混合溶剂中快干和慢干的成份不平衡,干燥结膜时,油墨层粗糙不平而泛白。
此时应适量加入慢干稀释来解决。
3.操作者不断加入溶剂。
使油墨中的树脂成分越来越少,不能在干燥时结成平滑的膜层,因而泛白。
此时应在加溶剂时酌情补加点调金油,不使树脂和溶剂的比例失调。
4.印刷场所湿度太高。
或溶剂的水份含量过大、使墨层结膜不良而泛白。
此时除应严格控制溶剂的水份含量外,还应对印刷场所采取降湿措施。
二、印刷画面光泽不良1.上述各条凡产生白化现象者,均使光泽不良。
有时虽未达到白化,也已影响光泽。
2.车间不清洁,尘埃沾附在印刷面或混入油墨,均影响光泽。
三、细网点印不出或粗网点也有缺损1. 油墨粘度太高,细网眼中油墨不能很好地转移到承印物上。
此时应加慢干稀释剂降低油墨粘度来解决。
2.油墨干燥太快,版的细网眼中油墨干结,粗网眼中油墨也有部分干结,所以印不出和缺损,此时应加慢干稀释剂来解决。
3.印刷压力不足或表面不平整也会产生印不出或缺损现象。
应注意调整压力及平整表面。
四、画面以外空白部分,沾染油墨。
1.油墨的印刷粘度太高,加大对刮刀的冲击力。
使刮刀刮不净油墨,此时应适当降低油墨的粘度。
2. 刮刀角度不适当,或压力不够。
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应急时调整刮刀的角度、压力。
图像尾部出现线条(俗称拖尾巴)3.油墨含有粗硬颗粒,或混入尘埃。
此时应及时过滤或更换油墨。
并做好防尘工作4. 刮刀有微小缺损,而导致拖尾,这种现象较常见。
应及时更换刀片。
五、前一层油墨上印不上第二色油墨1. 两种油墨的类型或组成不同。
导致亲和性不良而印不上,应选用同类型的油墨,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2. 如属同类型油墨则前一色油墨的表面张力太低,或后一色油墨的润湿性欠佳。
雕刻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

雕刻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油墨擦拭飞边1、剥纸故障现象:印刷后将纸张剥离版面时,发生纸面被油墨粘住,剥掉一层的现象。
原因:油墨的粘性大于纸张的紧度;或是纸张表面疏松。
解决办法:用粘度低的连结料作墨;加入去粘剂降低粘性到适当程度。
改用好的纸张。
2、不耐摩擦故障现象:印品网纹干燥后,在搬运、裁切、使用中经历各种摩擦时,印迹的凸出棱线被擦平,污染周围空白区或纸印迹被擦脱落。
原因:油墨结膜太软,没有干彻底;油墨结膜后与纸张粘附不牢。
这个问题在有价证券上,如人民币等表现最为突出,由于产品要经受千百次和不同场合的擦摸。
腊质助剂过多,造成墨迹松化,呈粉花的墨膜更不能耐摩擦。
解决办法:首先要使墨迹加快干燥,并完全干燥。
干燥后的墨迹应呈光滑和一定的强度。
并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这就要采用硬树脂和软树脂相配恰到好处;在使用腊质助剂时,适可而止,不能使量太大而走向发面。
(腊质助剂在一定范围内能起到光滑,减少摩擦作用。
)即造成墨迹干燥后不耐摩擦。
适当增加压力,使墨迹与纸张结合紧密。
3、擦拭不净故障现象:擦版之后,非图案部分上留有油墨或油脂残迹,印到纸上的图案以外的位置上。
原因:擦拭油墨时,必须考虑油墨本身的凝集力大小,版面与油墨之间粘附力大小和擦拭物给力大于版面与油墨之间的粘附力和油墨自身的凝集力大于版面与油墨之间的粘附力时,就容易擦净版面。
当油墨本身的凝集力小于版面与油墨之间的粘附力时,就会擦不干净。
具体讲,就是油墨粘度太大,屈服值太大。
此时,擦拭的剪断力,难以超过油墨的高的屈服值,所以发生擦拭不净。
解决办法:油墨要分散细腻。
加入减粘剂降低油墨粘性,同时,也不能用高粘度调墨油,或减缓干燥时间。
油脂擦不干净时,提高连结料粘度,少用腊内助剂,作墨时用吸油量小的颜料。
4、擦拭过度(擦出)故障现象:正常情况下,经擦拭后网穴或线条内之墨,呈微低于印版的凹月面。
而此时呈现印品线条不饱满孤立,着墨网穴及线条内油墨量不足。
原因:擦拭时给力过大,擦拭的物体吸墨性大,则形成擦拭过度的结果;油墨的内聚力过大,或粘性弹塑性过大,会发生从图案部被拭去的倾向。
凹印油墨常见印刷故障及解决办法

凹版是指印刷(图文)部分凹入印版表面(非图文)部分的一种供印刷用的印版。
凹版一般分为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两大类。
本文所述的是与照相凹版相关的内容。
凹印油墨主要由成膜物质(树脂等)、着色剂(颜料或染料)、填充料、溶剂及助剂等组成。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凹印油墨大部分是溶剂型油墨。
凹版印刷的最大特点是印刷品的墨膜比较厚,所以印刷品容易发生粘脏等弊病,常见印刷故障现象、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糊版(埋版、堵版)故障现象:印刷品图文或小凹印油墨常见印刷故障及解决办法吴 敏字印不出来,严重时印刷品上有一层墨迹且图案模糊。
原因:①油墨干性好,油墨复溶性差,使油墨干结在网穴内。
②印刷机速度过慢。
③印版不好或网点不清晰。
解决办法:①在油墨中调入挥发较慢如沸点在120~150 ℃、蒸发潜热较大的溶剂,在稀释油墨时,适当增加溶剂用量,提高油墨的复溶性。
②当油墨干燥速度较快时,可适当提高印刷速度。
同时把油墨的上机黏度控制在16~20 s,温度控制在23℃以下。
③重新制版。
2.咬色故障现象:在套印中,后一色油墨将前一色油墨的图案粘拉掉。
原因:①前一色油墨彻干性太慢,或油墨中树脂量太少对承印基材附着牢度差,而后一色附着力太强、印刷压力太大,都会将前一色图案黏掉。
②印刷速度太快,前一色未干,经受不了后一色的黏力。
③印刷时吹风没有集中在图案上或风量过小。
④在前一色中慢干成分的溶剂太多,使前一色不能按要求黏附、干燥。
解决办法:①在前一色油墨中加入快干溶剂。
②减慢速度。
③增加树脂量,加入含树脂的调墨油。
④减小后一色的印刷压力。
⑤降低后一色油墨的黏度,同步减慢速度。
⑥若前一色对承PRINTING FIELD 2020.04印基材黏附不牢,则应检查薄膜的润湿张力是否达到要求,否则应重新处理。
3.粘连故障现象:卷筒纸(塑料或铝箔等)印刷品印后发黏并在收卷时粘连在纸张(塑料或铝箔等)背面,严重时会造成整卷材料完全粘在一起,无法复卷、裁切,造成产品报废。
凹版油墨常见印刷问题

凹版油墨是比较稀薄的,在贮存中,其中的固体料因重力关系,总是要发生下沉现象.所以,使用前不应忽略对包装中墨的搅拌。
从未经搅拌的油墨上层倒出的墨.粘度可能低,颜色浓度和遮盖力可能差一些,从未经搅拌的下层取出的墨粘度会大一些,颜料对成膜物的比例也会高一些,结果附着力将会差,所以在使用前,用清洁的木棒或金属棒将其搅扑均匀,一般至少需把墨搅拌3~5分钟。
如果油墨储藏时间较长,则需要更多的搅动。
其次,油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墨桶的密封和防止杂物混入。
由于这些油墨属挥发性的,要涉及到刮刀和网点问题,因此要防止干结块状物,也要防止贮存中的挥发。
发生上述问题应彻底除去干结的油墨颗粒及杂物,以保持墨的原来状态。
总的来讲,印刷问题不外乎三种原因:第一是油墨问题;第二是印刷机及印刷对象状况;第三是操作者的技能问题。
这三种原因都可能成为印刷作业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当问题发生时,必须对这三者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弄清发生故障的原因,采取对策。
下面列举常见故障及其对策。
1.糊版现象:小字或图案印不出来,严重时可看见一层墨迹。
原因:油墨干性过快,使墨干结在凹穴内;机速慢了,印版不好。
处理方法:墨中可调入120~150℃沸点的适当溶剂减缓干性;适当提高机速;重新制版。
2.咬色现象:在套印中,第二色油墨粘拉掉第一色图案油墨。
原因:油墨彻干性不好(慢了);第二色机器压力太大;机速快了;对稀料不适;给冷热风不良;附着力不好。
处理方法:对第一色,加入快干溶剂;加大热风量;对第二色减少压力或调得比第一色粘性小;减速。
3.粘脏现象:印品互相粘在一起,印迹沾背。
原因:墨干性慢;机速过快;通风不好。
处理方法:加入快干性溶剂;减速;加大吹风。
4.粘附性差现象:印品揉搓即掉色(印塑料、铝泊时)。
原因:油墨不对,墨中树脂量太少;塑料处理不好;皮膜脆硬。
处理方法:换印薄膜的油墨,调墨时用树脂稀释剂;重新处理塑料表面。
关于附着力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大体与油墨对薄膜的适应性有关,即油墨所用树脂、溶剂、颜料体系应对薄膜表面有较大的柔和性,也与薄膜对油墨的适应性有关,即与薄膜表面对油墨有较大的吸附性有关,就油墨而言,聚酰胺树脂及另外一些树脂对薄膜有较好的亲和性,但因颜料性质各异,对此作用减弱程度不一。
浅析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及处理

浅析: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及处理方法关键词:油墨,凹版油墨,处理方法【油墨产业网】浅析凹版油墨印刷故障及处理方法。
一、照相凹版油墨概述照相凹版油墨的粘度比较小,又较稀薄,在储存和静置过程中,由于其中固体成分的重力关系,总是要发生下沉现象的。
从未搅动的油墨桶的上层倒出的墨,粘度可能低,颜色浓度和遮盖力可能差一些;从其下层取出的墨,粘度就会大一些,颜料对成膜物的比例也会高一些,粘附力将会差一些。
所以,使用前对桶中的油墨要充分搅拌,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也是不能不强调的。
首先,为了求得均匀一致,颜色前后一样,粘度前后无悬殊的差另和良好的流动性、使用性,要求在使用前,用清洁的木棒或金属棒,将其搅动。
一般至少须搅动3~5min,使其上下均匀一致,如油墨储存时间较久,则需要更长的搅动时间。
为使下部沉积悬浮起来,还需比较大的力量。
其次,要查证所用油墨是不是和印刷[百科微博]对象的性质相符。
因为目前凹版(照相凹版)油墨大体分纸印油墨,塑料薄膜油墨等,不能将印纸用墨拿来印刷塑料薄膜产品。
同时,印纸用油墨又有印一般纸用墨和糖果等食品包装纸墨;印塑料薄膜用油墨又有印聚乙烯薄膜的,印聚丙烯薄膜的,印聚氯乙烯的和供复合印刷的等等。
须分辨清楚。
在查证类型的同时,还有一个调节粘度、干性所用溶剂的问题。
制作照相凹版油墨时,根据树脂的可溶解性以及防毒害方面的要求所用溶剂是不同的。
如果是苯类型溶剂就可以用甲苯、二甲苯;若是汽油型的,则可以用特定沸程的汽油;如果是水溶性的则可以用无离子水;若是醇型的则可用乙醇、丁醇、醋酸乙酯等,如印塑料薄膜的油墨,若是苯醇混合溶剂型,则可用二甲苯,异丙醇或酯类;还有酮酯型的,则可用甲乙酮,醋酸丁酯等。
只有具有和油墨性质相一致的溶剂,才能进行合意的调整。
而且要检查油墨的颜色、粘度、干性等质量指标,是否适合印刷机的要求,是否符合印刷图案的要求。
否则,须调节和调配。
再次,由于这类油墨的极易挥发性,使用中要对容器及时加盖密封,以防损失和干结。
凹版印刷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凹版印刷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出现刮刀线或油墨线。
原因有:刮刀磨损或刮刀上粘有脏物;油墨中混入杂质;油墨细度不够;印刷版打磨不好,过于粗糙;油墨粘度太高。
处理办法:a)如果刮刀线是随着刮刀的左右摆动而有规律的左右移动,则可判定是刮墨刀磨损或刮墨刀上粘有脏物,可用竹签在起刀线的部位将脏物清除;如是刮刀磨损,则应立即打磨刮刀或更换新刮刀。
b)在印刷中所有油墨都须过滤。
尽量使用新墨。
c)油墨颗粒太粗、细度不够,易出现线条,用细度计检测油墨细度,如细度不够需要换油墨。
d)印刷版打磨不好或版面上有细小硬块,可先用细砂纸在印刷版面上来回打磨,如仍不能解决,需退铬重镀。
e)定时测量油墨粘度,保持油墨粘度的稳定,有条件的厂家可使用油墨自动粘度控制器。
2、印刷水纹。
出现水纹的原因主要有:油墨的粘度太低;印刷版雕刻太深;油墨的流动性不良。
处理方法:a)适当提高油墨粘度。
b)提高印刷速度。
c)调整刮刀角度成税角。
d)版雕刻太深无法调整的需要重新制版。
e)改良油墨的流动性。
3、油墨回粘。
出现印刷回粘的原因主要有:溶剂过慢干,油墨的干燥性不良;印刷过程中收卷压力太大,印刷后叠放压力过大(特别是高温天气);冷却水温度太高,起不到冷却效果;烘干箱的温度过高,风力过大使油墨出现假干现象;印刷膜的非印刷面表面张力大(或双面电晕的情况),使薄膜非印刷面上油墨的亲和力大,油墨发生转移。
处理办法:a)更换为快干熔剂,使油墨充分干燥。
b)调整收卷压力,尽量放小。
收卷的卷径不要太大,堆积重量要小。
c)检查印刷机的冷却水是否打开,水温是否符合要求。
d)调整烘箱温度及风力,一般在50~65℃为宜。
e)屯刷前检测薄膜的表面张力,印刷面的表面张力要大于非印刷面,双面电晕的薄膜最好不要使用。
4、印刷色差。
出现印刷色差的原因主要有:刮墨刀的位置、角度、压力发生变化引起印刷色差;油墨粘度变化引起印刷色差;油墨色浓度的变化引起印刷色差;印刷版印到一定量后已变浅;印刷版堵版引起印刷色差;多色混合配置专色时,如果混合油墨中个颜料的比重相关较大,在印刷过程中,如油墨循环不良易发生油墨沉淀从而引起印刷色差。
凹印水性油墨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凹印水性油墨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水性油墨用水作为溶解载体,具有显著的环保安全特问题1:堵版 在水性油墨使用过程中,堵版是最容易出现的问 题,主 要是因为凹印水性油墨复溶性差,因此一旦操作不当,就极 易产生堵 版。
而堵版又会引发一系列印品质量问题,如印品表面出现针孔、小 文字缺笔断画、墨色不均、漏底等现象。
堵版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
1)间断性停机停版,油墨因稀释剂挥发而干固在网穴中。
此时,需采用专用工具和清洗剂清洗印版,必要时需 拆除印版,采用有机溶剂(醋酸乙酯)来清洗。
因此,在间断性停机 时,建议采用停机不停版的方式,以免油墨干固在点,几乎不会向环境排放VOCs 这是溶剂型油墨所无法比拟 的。
这一 独有的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印刷企业看好。
然而,由于颜料在水性油 墨中的分散稳定性差,因此需要添加助剂 来改善,但这样会导致水性 油墨印刷适笔者所在公司目前生产 的凹印产品基本使用水性油墨印刷,经过1解决办法 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先可以在油墨中加入少量慢干剂,慢干剂能够抑制及减缓油墨干燥时 间,防止油墨表面结皮,一般用量控制在3%〜5%;其次考虑稀释剂配比是否合适,必要时需要调整稀释剂配比,但在加大水的比例时需要考虑水的量,如果水的加入量过多,方面会产生过多气泡,另一方面会导致油墨干燥不彻底,使得印品 产生粘脏或油墨反拉现象。
3)油墨黏度过咼。
此时,应适当降低油墨黏度,但必须兼顾印刷速度和流平性。
因为油墨黏度过低,会产生过 多气泡, 从而导致印品表面出现白点、印刷图文颜色过浅或 细线条和小文字变 粗等问题。
4)印版网穴太浅。
此时,应适当加深印版网穴深度,但必须考虑印版网穴过深时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如字迹变粗、细小文 字模糊、图案不清晰等现象。
问题2:干燥不良干燥性能是水性油墨最主要的指标之一。
水 性油墨的干 燥象。
因此,在使用水性油墨时必须提高干燥温度,通常要比溶剂型油墨的干燥温度提高10〜20C ,同时还需加大排风量,网穴中。
凹印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凹印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回粘塑料薄膜或透明纸印刷后印迹表面有干燥的假象,但在印好卷筒或制袋后在存放时期义出现背面粘脏的现象。
严重时印什之间撕不开,图文墨层移染,造成产品报废。
这种现象在高温季节更易发生,但高温不是造成回粘的唯一原因,凹粘还与塑料、油墨、溶剂、风量、光照、速度等一系列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溶剂未彻底挥发①塑料薄膜印刷是通过溶剂蒸发使油墨干燥的。
其挥发速度,是决定墨层干燥情况和影响印刷质量的重要因素。
溶剂挥发得愈慢,则版子的再现性良好,印刷品色泽愈美观,但容易粘连;反之,会产生印迹发白等现象。
因此,选择适当挥发速度的溶剂,是塑料薄膜凹版印刷的关键。
在连续套色印刷中,薄膜在两印刷工位之间运行时间内,溶剂必须全部挥发完,否则,在下一个工位印刷时,就会粘辊。
②薄膜印刷后,油墨中的有机溶剂在干燥系统中未得到彻底挥发,薄膜收卷后仍有余热,给残留在墨层中的溶剂,带来继续挥发的条件,从而形成粘连。
③高温潮湿季节,印刷后薄膜收卷过紧或受压。
对策: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不仅取决于溶剂的沸点、蒸气压、蒸气潜热等。
还取决于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量、溶质和墨层厚薄等条件。
因此,应根据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
在—般温度下,如墨层干得过快,应加入挥发慢的溶剂(如沪产74—92型塑料薄膜慢干稀薄剂),反之,则加入挥发快的溶剂(如74—91塑料薄膜快干稀薄剂)。
也可用二甲苯、乙醇和异丙醇混合溶剂来稀释(三种溶剂各以1/3比例混合,使用单一溶剂不如混合溶剂好)。
如觉干燥太快,可适量用一点丁醇来代替部分乙醇(丁醇有增加墨色光泽的作用)。
但千万要注意加入量要适当,以免影响印件的干燥。
塑料薄膜凹版印刷用的溶剂,以醇类为主,配以苯类。
醇类多用乙醇、异丙醇,苯类多用甲苯、二甲苯。
由于硝化纤维的需要,也要加入酯类,如醋酸乙酯,醋酸丁酯。
常用溶剂挥发速度的比较:溶剂名称温度(℃) 挥发速度(S)甲苯 30 31二甲苯 30 70异丙醇 30 55乙醇 30 47丁醇 30 147醋酸乙酯 30 18醋酸丁酯 30 70总之,应力求油墨中的有机溶剂在收卷之前得到彻底挥发。
和凹版油墨有关的印刷质量故障分析

和凹版油墨有关的印刷质量故障分析
一、材料有关问题
1.凹版油墨搅拌不均匀:油墨搅拌不均匀对印刷质量的影响较大。
如
果油墨中的溶剂、色料和增稠剂搅拌不均匀,会出现印刷物表面的斑点或
断层等异常现象;
2.凹版油墨浓度不当:如果油墨浓度不当,会导致印刷物油墨不均匀,以及色彩的失真等问题;
3.油墨波及到凹版外:现代凹版印刷机普遍采用封闭式双键位凹版,
当印刷的印版上有油墨波及到凹版外时,会对印刷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二、操作有关问题
1.印刷油墨质量不佳:印刷前和印刷过程中,由于油墨质量不佳,会
导致印刷物的色彩不稳定,出现色差等问题;
2.油墨干燥温度不当:凹版油墨干燥温度不当,会导致印刷物表面油
墨流失、色彩淡化,影响印刷质量;
3.印刷油墨增稠量不当:油墨增稠量不当,会导致印刷油墨厚薄不均,使印刷物表面出现斑点或断层等异常现象;
4.张力不当:当印刷物的张力不当时,会引起印刷油墨溢出,使印刷
质量受到影响。
三、其他有关问题
1.可能出现漏版:若凹版印刷机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漏版的情况,
从而影响印刷质量;
2.印刷设备损坏:印刷设备出现损坏或故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3操作工艺
•①基材张力设置不合理,张力太小,基材松弛, 纵横向套色均不准;张力太大,基材横向收缩以及 纵向套色不稳定,据此相应调节张力。 •②温度不合适,特别是烘箱温度太高,冷却辊温 度太高使薄膜变形,对于不太平整的薄膜应适当提 高预热箱温度。 •③烘箱中进排风量不平衡,造成薄膜在烘箱中抖 动,应用风速计测量进排风量,加以控制。 •④版辊安装不合适,如产生偏心,在版辊安装前 一定要把堵头上的油墨擦洗干净。
•
• 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a.版辊方面。辊筒表面光洁度不好,辊筒表面镀铬 层硬度不够,版辊过于光洁,无润滑作用也易产 生。
b.油墨方面。油墨细度不够,颜料颗粒太大,油墨 使用过程中混入了颗粒性的杂质;油墨稀释不规 范,产生了溶剂冲击现象;油墨抗静电性能差, 油墨的润滑性能差。高硬度的颜料使用会产生线 条。
•
3、刮刀线痕(刀丝、刀线)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①无油墨的线痕。主要是油墨中混入了坚硬的无机杂质 ,如沙子等,这些坚硬粒子嵌在刮刀刃口处而造成线 痕。有时这类刮刀线痕也呈虚线,这种刮刀线痕的出 现很容易损伤印刷和刮刀。
②较粗的有油墨的连续刮刀线痕。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较 粗的软性粒子或杂质顶起了刮墨刀,或者刮刀刃口损 伤而产生。这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刮刀线痕。
④细丝状的连续性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细小 ,像头发丝一样,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而 且在印刷机上很难观察得到,等到发现时已印 发了大量产品,故对质量的危害极大。这类刮 刀线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软的可以用竹刀轻 擦掉,主要是由杂质引起的;而另一种则是初 时呈现头发丝状,而后慢慢地呈带状分布,无 法用竹刀擦去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 到油墨、制版、环境温度、湿度、刮刀软硬度 等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总的来 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见下页)
②必须治理环境,减少尘埃,才能排除故障。应尽 可能保持彩印环境的封闭,可安装空气过滤器并 作尘埃含量检定,否则,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产品 。
•
• 3.2处理对策
③由版辊引起的刀丝一般出现在浅网的部分,如, 版粗糙、渐变过度不均匀、网深不合适等。一般 应通过用金相砂纸磨版处理,注意磨版时用力要 均匀,特别严重的要退回制版厂处理。
•
• 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c.环境方面。印刷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
也会影响。
d .刮刀方面。硬的刮刀比软的刮刀产生的线痕要 多。另外,如果产生了刮刀线痕后不能及时处理 ,会在线痕的周围随刮刀的来回摆动产生一大束 的刮刀线痕。
•
• 3.2处理对策
①装刀时必须平整、细心,装刀前要检查刮刀片是 否有缺口,装刀后必须仔细研磨,在印刷过程中 如有刀丝出现,须停机再仔细研磨。严禁磨刀的 油混入油墨中。
•
• 1.2附着力不牢的原因及对策
①基材因素。 a.基材表面的电晕处理度不够,未达到应有的 张力或者处理后的基材表面由于存放环境差, 存放时间过长,造成表面张力衰减而失效。一 般要求PP、PE的表面张力≧38mN/m, PET≧50mN/m,NY≧52mN/m。在使用前应检 查每批膜的表面张力。 b.基材在加工中大多添加了一定的润滑剂、防 静电剂、防潮剂等,这些添加剂随时间推移, 从薄膜中慢慢渗透到表面,在薄膜表面形成一 层弱界面层,影响油墨附着力。因此,薄膜应 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检测表面张力。可用 达因笔测试。
③“流星”状的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一般在印刷版辊的 网点很浅或未雕刻网点部分出现,时隐时现,对产品 质量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 多年来不断有人从油墨、制版、印刷环境等方面作过 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是比较完美的。比 较好的为“活性粒子假设”。
•
• 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④降低油墨粘度,如粘度太大,版面油墨干燥过快 ,相对加大了版辊筒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使刮 刀难以刮下版面油墨形成刀丝。
⑤如果刀丝是油墨引起的,一般是由于油墨中有垃 圾或油墨溶解不均引起,应采取过滤油墨、重新 选择溶解力强的溶剂或换油墨。
•
4、色差 4、1油墨因素
•
• 1.2附着力不牢的原因及对策 ③ 油墨白化。油墨变质、白化使附着力极度下降。 ④ 油墨干燥不充分。干燥不足,内部残留溶剂多,
另外,一定的干燥温度对一些树脂连接料的粘合 力提高极为有利。
•
• 2、套印误差 • 套印误差大都是印刷中的常见缺陷,其现象是, 在多色套印过程,每一色不能完全重叠,有一定的 偏差。
• 2.1人员素质 • 因为套色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就要求员工要有极 强的工作能力。印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做到 用心、细心、责任心。工作时要做好自检、自查, 多方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
•
•
• 2.2设备因素
• ①整个设备的精度和性能,套印的张力控制,加 热送风系统,压印橡胶辊、版辊、版轴、导向辊等 系统的配合,这些情况决定了套印时的温度、压力 、平行度、伸长率、卷取等,而套色系统本身更是 限定了其精度。 • ②套色光电装置应维护好,正确操作。如,卤素 光源灯光弱,应调换光纤或卤素灯泡,反射板与扫 描头距离调整正确,一般8mm左右。 • ③版辊的递增不合适,易产生纵向套色不准,压 印辊橡胶变形,弹性不足。要保持压辊处于良好的 状态
凹版印刷油墨常见问题 的分析及对策-123_
2020年6月2日星期二
• 1、油墨在基材上附着力差 • 1.1油墨附着机理 • ①润湿:附着牢度是印刷基材薄膜与油墨连接
料分子间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 ②兼容性:油墨的连接料与基材的极性相近,
兼容性 好。(一定要选择与印刷物相匹配的油 墨)
•
•
附着力不牢
•
• 1.2附着力不牢的原因及对策
①基材因素。 c.基材吸潮的因素。如,PA、PVA、PT等材料易
吸潮而降低粘着力,这类基材应在良好条件下( 控温控湿)储存,在使用前充分预热。
②油墨用错型号,混用了不同型号油墨。凹印 的油墨种类很多,有表印、里印油墨,不同材 料对应不同油墨,各种专用油墨一定要对应使 用,否则附着牢度不够,生产前应核对操作工 艺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