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
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
课堂导入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 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 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1
考查方式
目录
考查方式 解题技能
应计策略 例题解析
考查方式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 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 结 合 具 体 诗 句 , 比 较 甲 、 乙 两 诗 在 内 容 上 的 异 同。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解析】
第一首要从二、三句入手, “春生”“千红万紫”都是新 事物新生活的一个代表。第二 首要把握最后两句,表达作者 愿做护花使者的愿望,愿意为 新生力量奉献自己的一切。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
的惆怅和友谊的悠久,韩诗借
“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
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 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 一句更妙,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人物形象 和自然景物 形象。
解题技能
三、语言赏析比较
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
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
第一抓动词,其 次抓形容词,再抓 数词、副词和其他 虚词。
或朴素自然或婉约 细腻,或清新明艳, 或幽默讽刺,或沉郁 顿挫,或悲壮大方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 ××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 ××,抒发了××的情感。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2023届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

2023届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

高考古诗词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的分析及训练易错试题(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

诗人借此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两诗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考查角度,即比较点,为抒情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答题步骤为点明技巧—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解答此题,需要具备关于古代诗歌抒情技巧的必备知识。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等也常用来抒情。

首先,解读《白下驿饯唐少府》。

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联的抒情方法。

诗歌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和对前途的迷茫怅惘。

尾联借典抒情,反用长安日远的典故,长安虽远但如日可见,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呈现出豪迈之气。

颈联摹写眼前实景,尾联想象别后情景,虚实结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浓烈。

其次,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直切题旨,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语文(安徽卷)古诗比较阅读《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语文(安徽卷)古诗比较阅读《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语文(安徽卷)古诗比较阅读《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热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备注】①韦苏州:即为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优劣?请作详细分析。

(4分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写作答案网整理【答案】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道;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整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融合具体内容的意象、诗句展开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抒发技巧,恳请代普雷。

两首诗都就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绘之中。

从景物来看,“寂寞”就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整体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静风雅,后者寂寞幽深。

9.恳请分别表示两首诗第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并予以赏析。

(4分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下了月亮的皎洁;“热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入侵将要第四枚的蜡烛,运用拟人,写下了环境的晦暗。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解析版)

专题18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第14、15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

欧诗一、二句直接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议论,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文诗则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更不是咏物诗。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关键意象的能力。

欧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

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诗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聆听画眉鸟的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内心的闲适、自在。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诗歌比较阅读之教考衔接课件(修订)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诗歌比较阅读之教考衔接课件(修订)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二、真题回顾
(二)主观题:隐性衔接
(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登岳阳楼》这首诗开篇虽只是平平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 昔对比之感。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 恢宏的气象。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 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诵读这 首诗,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 系天下的胸怀。可以拓展阅读《客至》等杜甫其他作品,进一步了 解杜甫诗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对群诗学习及群诗比较的考
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查。
全国 《白下驿饯唐 乙卷 少府》 2022 新高 考II 《送别》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 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 容简要分析。(6分)
思想情感比 较
15.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 写法比较
Ⅲ卷
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④选择题和主观题均可考
二、真题回顾
(一)选择题之教考衔接
(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13. 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 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 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 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3.《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59张)

13.《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59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二、语言比较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注]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古渡”“断山”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全国 丙卷
么?请简要分析。(5分) 《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
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情感比较
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命题特点
1. 随着新课标群文学习理念的落地,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群诗学习及群 诗比较的考查。
2. 比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 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
浙江卷
《楼前》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过勤政楼》 (6分)
情感、写法 比较
2019
全国 Ⅲ卷
《插田歌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 (节选)》 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语言风格比较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16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
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 语言比较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2)对西湖的描写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染 ——山色之美:“三秋桂子”
湖荷之美:“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时间 城池
原文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虚)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今 “空城”(实) “废池乔木”来自“清角吹寒”达
诗方 歌式
议 论
正面 描写
(1)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描 写
侧面
描写手法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描写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喜 教材回顾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 /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活动3:请从试题中总结,考题常见提问方式
一般从求同或求异两方面设题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与课本所学篇目比较异同 (3)辨析一首诗词中的感情、手法等异同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学习任务二: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 基本方法与规范
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 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 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比较阅读总体思路:寻找可比点---比较同与异---评价优与劣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古诗文比较阅读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古诗文比较阅读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古诗文比较阅读一、意象相同,感情相近,进行比较。

这是比较阅读的初级形式。

例如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分析: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二、意象相同,感情不同,进行比较。

例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甲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乙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根据诗意,简要说明。

分析:甲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想象奇美,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赞美和欣赏的态度;乙诗中“倚”“狂”等词,表现出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情感。

三、景物相同,境界不同,进行比较。

例如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分析:畅诗的所感所见,虽然也写了壮阔的景象,抒发的只是一种个人情感。

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四、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手法各异,进行比较。

例如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扬作雨声。

注:朝元阁:唐朝宫殿。

长扬:指长扬宫,汉代宫殿。

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感情各异,通过比较,试做简单分析。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比较阅读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古诗词比较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设题角度。

2.掌握鉴赏方法和解题思路。

一、考情分析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其相同点、不同点。

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古诗词比较阅读在高考中也是常见题型。

近六年全国卷古诗鉴赏比较阅读情况分析:(《插田歌》(节选)主观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精卫词》选择题: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内宴奉诏作》主观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主观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简答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二、设题角度1、比较情感2、比较表达技巧3、比较内容(形象)4、比较语言【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1、整体把握,理解古诗大意。

四看:看题目、作者、小注、诗句。

思考:什么题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2、求同辨异,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感情、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一)比较思想情感【练习1】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①韦诗的“灯前”表达的是羁旅思乡之愁。

在旅途漂泊中做梦回到故乡,醒来后惆怅满怀。

高考古诗鉴赏课内比较阅读专练

高考古诗鉴赏课内比较阅读专练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古诗鉴赏课内比较阅读专练典题呈现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伯时天育骠骑图二首①黄庭坚其一玉花照夜今无种②,枥上追风亦不传。

想见真龙如此笔,蒺藜沙晚草迷川。

其二明窗槃礡③万物表,写出人间真乘黄④。

邂逅今身犹姓李,可非前世江都王。

[注]①伯时:宋代画家李公麟的字。

天育:天子所畜养的马。

②玉花:玉花骢。

照夜:照夜白。

两者皆为唐玄宗坐骑名。

③槃礡:箕踞而坐,表现不拘形迹的神态。

④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⑤江都王:唐代画家李绪,善画马。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前两句反复强调玉花、照夜、追风等名马失传,为李公麟所画骏马的出现蓄足了气势。

B.其一第四句紧承上句,以景收结,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后想象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

C.其二后两句将李公麟与江都王作对比,表明了作者认为李公麟在画马方面技高一筹的态度。

D.两首题画诗立意新,入思深,虽视角不同,但前后照应,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宛若一诗。

16.两首诗在题咏的侧重点和具体写法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5.C(“对比”“技高一筹”错)16.①第一首侧重题咏马画,避开常见的“以画作真”的写法,以真龙马来衬托画中马,称赞了李公麟马画的逼真传神。

②第二首侧重题咏画家,首先正面描写李公麟在明窗前不拘形迹、凝神聚思作画的神态,然后以画家李绪侧面衬托李公麟,赞扬了李公麟画艺的高超。

(6分。

每点3分)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一般从“求同”、“求异”或“求同和异”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比较类型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天睡舟尾,横一孤笛”。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课件18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课件18张

阅读难度。
比较鉴赏题的特点:1.衔接教材,深化运用

2.课外比较,迁移运用。
2022年高考卷别
内容
题目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 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新高考II卷
《送别》(李白)
13.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与李商隐的《锦瑟》想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 分析。(6分)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 与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 处。(6分)
内容
题目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 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新高考II卷
《送别》(李白)
13.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全国甲卷 浙江卷
《画眉鸟》(欧阳修) 《画眉禽》(文同)
(2022全国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 欧诗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 由的感情。 ② 文诗通过“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 出尘、闲散淡泊的人物形象。

古诗词比较阅读(1)

古诗词比较阅读(1)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 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 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 这一程度。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 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 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 参考答案: • (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 答“秋思”也可以) •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 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 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 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 的乡愁。
2006年湖北卷
2、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 情的比较 (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 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 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 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 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 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 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不同点: •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 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 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 思想感情的比较 (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 “荷”的形象?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 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各题材分类训练:怀古诗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各题材分类训练:怀古诗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各题材分类训练:怀古诗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怀古唐•许浑宫馆余基①倚棹过②,黍苗③无限独悲歌。

荒台麇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①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②倚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

③黍苗:禾黍④忠臣:指伍子胥。

姑苏怀古宋•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桅杆。

②苏台: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许诗首联叙登台,直接点题。

该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姜诗一、二两句,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刻画了一个清幽的境界,欲抑先扬。

C. 许诗颈联“吴岫雨来”“楚江风急”是虚写,“风”“雨”在这借喻晚唐动荡的政治现状。

D. 姜夔笔下的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且被作者赋予了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15. 同为怀古伤今之作,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15. 许诗写景时融入了众多意象,赋比兴兼用,驰骋才情,写景质实;许诗情感抒发浓郁强烈。

姜诗景物描写轻灵活泼。

景物看似与题旨无关,却寄托了无穷的感慨,而感慨之中又富有悠远的情韵,姜诗情感抒发淡而悠远。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吴岫雨来”“楚江风急”是实写。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中景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许诗:首联叙登台。

上句“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

下句写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

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

因此,在2007年高考古诗词阅读考测中,比较阅读题占有相当的比例。

有重庆、湖北、江西、辽宁、浙江等五个自主命题省市采用了这种考查形式,超过全部18套试题的四分之一。

【考点展示】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4、关于字词的比较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题型一:意象类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答案构成: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小试牛刀】1.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2008深圳一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

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思考】试分析词中所写的两个画面有哪些异同?【答案】(1)去年元夜时的情景:花市、明月、柳下、佳人、情景交融;(2)今年元夜时的情景:花市、明月、柳下、缺了佳人,物是人非。

惆怅悲伤,抚今思昔,触景伤怀而“泪湿春衫袖”了。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题型三:情感类答案构成:①描图景;②点特点③析感情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高考重庆卷)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思考】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提示:注意抓住苏诗中“只恐”“故烧”,白诗中“惆怅”“惜”等体现情感的字词加以理解。

)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高考江西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思考】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吴诗通过宫内外环境的对比,暗含着对统治者沉溺于玩乐不问政事的不满。

李诗则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广州一模)南堂五首①(之五)纵笔三首③(之二)扫地焚香闭阁眠父老争看乌角巾④,簟②纹如水帐如烟。

应缘曾现宰官身。

客来梦觉知何处,溪边古路三叉口,挂起西窗浪接天。

独立斜阳数过人。

注:①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作,时年42岁。

②簟:竹席。

③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时年64岁。

④乌角巾:隐士们喜戴的黑色头巾。

【思考】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画线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

A、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

B、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

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思考】试从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这两首小令的异同。

【答案】(1)第一首诗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地表现了羁旅悲怀。

(2)第二首诗作者写在满天秋意里泛舟洞庭下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飞动,透露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题型四:手法类答案构成:①点手法——点明手法②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析效果——表达效果+情感效果例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高考江西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思考】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诗是宫外与宫内的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则是今与昔的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例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2007高考浙江卷)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思考】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提示:吴激所剪裁的唐人诗句,除刘禹锡《乌衣巷》之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

这首词借题咏自己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之事,抒写了江山易主的亡国之痛。

)【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晨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思考】两首诗的后两句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答案】(1)所写的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2)杨诗用想象中胜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

王诗想象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留住)的惜春心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思考】两首诗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1)王诗采用衬托手法,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照,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面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2)白诗运用细节描写,直接表现少女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关于字词的比较题型五:炼字类答案构成:①释含义——字的含义②描图景——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③析效果——表达效果+情感效果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高考辽宁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宋"王安石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思考】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思考】"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绕”字好,含有环绕之意,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晓”字好,含有破晓之意,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思考】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案】(1)“失”字更好。

它含有消失之意,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