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孔子。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学者在排列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名人时,把孔子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耶稣和释加牟尼等人。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影响力恐怕要排在第一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两千余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政治、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有的外国学者甚至把儒家思想看作是中国的宗教思想。实际上,儒家学派只是中国古代许多学派中的一支,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并非宗教,只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奉为正统思想,长期占有独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亚洲的一些国家。时至今日,因为华侨华人遍及全球,可以说孔子思想的影响已不仅限于中国和亚洲了。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入学。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组成的,据近人考证,孔子学生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等少数几人。孔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从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人才。“学而优则仕”包涵着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用它来补充世袭制,这一点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对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
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轲关于教学与学习的主张古代人对于教育、教学方法,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有时是同时并举或互相混同、互相包容。他的教育思想广泛而深刻,对现代教育有深远影响。其主张大致如下:
①深造自得。孟轲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使知识达到“自得” 的境界。他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达到“自得” 境界的时候,在处理和解决事物时,才能操持自如,左右逢源,默识心通。孟轲还认为,深造自得的途径,不仅要注重掌握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注意“由博反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
②专心有恒。孟轲反对那种三心二意和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他认为,是否专心,对学习的好坏关系极大。不仅要专心,还要坚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他曾举掘井作譬喻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③循序渐进。孟轲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尽心上》)。就是说,不可以冒进。他反对“揠苗助长”。他有一段很形象的话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这种生动的譬喻,说明了循序渐进的必要性。
④重思存疑。重思是孟轲教学思想的特点,他轻视闻见之知。孟轲把耳目之官与心之官割裂开来,认为感官只能扰乱人们的认识,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事物。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这种片面重视思的观点是与孟轲的唯心主义思想有关,是违反认识规律的。但由于重视思,也基于他的读书实践,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上》)
⑤因材施教。孟轲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他认为,除了自暴自弃者外,对有心问学的人都可量材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些教育思想都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此。可见孟轲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知识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犹如点点繁星,在浩瀚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就是其中的翘楚。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今江西婺源)。他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建阳,后人称他为闽人,学派为“闽学”。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儿童教育和青年教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考察的人。朱熹把人的一生,约略地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不是举子教育、单纯的文字训练,而是向儿童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和训练儿童的封建道德行为习惯。两者之中,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