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不端体现在‘造假’‘篡改’‘剽窃’三个方面。”王树国在报告的一开始这样说道。为了让学生们明确学术不端的含义,王校长细数了学术不端的诸多现象。

学术不端现象一:引而不注注而不引

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用一些前人的成果和理论,少量合理的引用是允许的。然而,一些研究生在引用别人的成果时疏于标注,更有甚者,为了逃避查重检测,干脆直接变换句式,改成“自己的话”。王树国称这种现象为“引而不注”。

王校长告诫参会的研究生们:借鉴他人成果一定要标注,尽管中国目前学术问题惩戒措施不是很严格,但“得过且过万万要不得”。王校长还指出,很多同学还存在“注而不引”的问题,胡乱地在论文后面添加引用,却在文中没有体现。

王树国说:同学们应加强自我约束。

学术不端现象二:一稿多投

“一篇论文,同样的内容,分别发表在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上”“一个成果拆成两篇论文”……王树国列举出一稿多投的种种形式。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论文发表数量,一稿多投的现象暗中涌现,并且方式越来越隐蔽。针对这种现象,王树国主张高校教师不要用篇数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应该更注重论文的学术价值。王树国还建议高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把学术论文送出学校,给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评论,逐步建立起校外评审机制,从而杜绝在论文评价环节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纵容。

学术不端现象三:署名“搭车”

论文署名,原本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最简单的一个步骤,却也成了学术不端的“土壤”。

针对论文乱署名的现象,王树国举例说,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论文的“档次”,擅自将自己导师或者知名教授的名字署在自己抄袭的论文上,而“被署名”的教授却扣上了抄袭论文的帽子;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贪图省事,直接把名字署在别人的论文上,搭上一辆“论文顺风车”。

王树国强调,这两种情况都是科研造假行为,是学风问题,王校长把学风问题比喻成是科技中的癌症,“良好的氛围、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惩罚应是学风问题的着力点。”

学生:原来“正常”不正常

哈理工大学的研一新生小孙告诉记者,本科时期,论文的创新点很少,用的多是别人研究过的成果,有的内容是网上拷贝来的。小孙坦言,起初自己没有把研究生论文当回事,也没认为抄袭和自己有多大的关系。小孙说:“听过这场报告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很多王校长讲到的‘不正常’正是我们以前认为‘正常’的。”

小李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一名法学硕士,在论文检测中,因为论文的一个章节“引用率”超过了学校规定的15%,面临取消毕业资格的危险。小李夜以继日地返工,最后才得以过关。小李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每天过的心惊胆战,连做梦都在改论文。”小李坦言,后悔当初偷懒,险些酿成大错。如果入学时就懂得规规矩矩做学问,也不至于后来如此“尴尬”了。

会后,不少研究生表示,以前对学术不端的界定还很模糊,听了王树国校长讲课之后,才意识到在很多地方都过了界,“放纵”的后果就是“自我放弃”;端正学风、严谨治学才是为学之道。

研究生认定的“十大学术不端行为”

时间:2012-10-18 9:54:29 阅读:507 标签:电气学院研究生学术不端

为加强我校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提高学术诚信水平,在2012年度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创新工程立项活动中,电气学院11S0104、11S0103党支部开展了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出了我校研究生认定的“十大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使调查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两个党支部的党员对调查活动进行了详细策划,多次讨论,设计、修订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设选项18项,每位调查者最多可选10项,通过网络与纸质版两种问卷公开向全校师生征集投票,经过21天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选票987份。统计结果表明:“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提供虚假信息,在未参与工作上署名,中英文互译在线投稿”等十种行为被研究生认为是“十大学术不端行为”。

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提供虚假信息;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口头学术报告不说明观点来源;课程小论文、学术报告等抄袭、拼凑、不标注;因利益等原因无功者占据排序首席;在未参与工作上署名;替他人或请他人代写论文;中英文互译在线投稿;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

调查显示,我校师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总体认知比较准确,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自身防范意识和自觉抵制能力较强,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成效。学校将继续开展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专家讲座、专题报告、技术检查和思想教育等活动,并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水平。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2007年02月14日06:50 中国青年报

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

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

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

近年来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

论文的撰写

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

许多人对剽窃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

第二个误区是,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