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国内内隐自尊研究综述
国内内隐自尊研究综述韩慧敏(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62)[摘要]内隐自尊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新兴领域。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研究的主要成果,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特定人群中的内隐自尊研究。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社会认知;内隐联想测验[中图分类号】13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1-0013"-01内隐自尊这一概念是由Grccnwald与Banaji于1995年提出别进行测量,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
该研究分别用Ro senbcrg 的,并迅速成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慨nwald与Banaji自尊量表、Coopersmith自尊调查表和自卑感量表对外显自尊进行将其定义为: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测量,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测量。
他们认为抑郁状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态的个体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二者差异不识到的。
内隐自尊是相对于外显自尊而言的,后者一般使用直接显著,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
的自陈量表测量,表达的是受个体意识控制较强的自我评价倾向,2.2内隐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
蔡华俭和杨治良的研究以瑞前者则是“被自动激活的”、表达受意识控制较弱的评价倾向。
本文智力测验为成败操纵基本任务,对成败操纵前后、接受成功反馈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加以概括,并简要总结和失败反馈的个体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反应及其内隐自尊情况进国内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的水平和情绪、动机、认知资源l、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研究等密切相关,其稳定性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这与其他不少研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究的结果也相一致。
Greenwald和Famham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但也有研究表明,成败操纵后个体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无显著变化,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易受 到 年 龄 、智 力 、情 绪 、 个 性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文章 编号 :1 6 7 1 — 4 8 9 X ( 2 0 1 5 ) 0 4 — 0 0 9 5 — 0 2
I m pl i c i t Le a r ni ng The o r y a nd I t s Appl i c a t i o n i n t he Fi e l d o f
b e c o me a h o t s p o t a n d o n e o f he t m a j o r i s s u e s i n t o d a y ’ S c u t t i n g —
e d g e ie f l d o f c o g n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 ,i t r e f e r s t o t h e u n c o n s c i o u s
s t i mul a t i ng e nvi r on me n t t o ge t a c o m pl e x p r o c es s k no wl e d ge. Re c e n t s t udi e s ha ve f o und t h a t i m pl i ci t l e ar n i ng ha s p r o f ou nd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i g ni ic f a nc e a n d b r o a d a pp l i c a t i o n p r os p e c t s . Th i s pa pe r i nt r o du c es t he i m pl i c i t a nd e x pl i c i t l ea r ni n g r el a t i o ns h i ps a nd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引言: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感觉。
在心理学中,自尊感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自尊感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分为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个体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
一、个体外显自尊感的特征外显自尊感是指在公众视野中表现的自尊感,是向他人展示的形象。
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取外界的认可和赞许来提高自己的外显自尊感。
外显自尊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就、物质财富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职场中,个体的晋升和薪资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增加其外显自尊感。
二、个体内隐自尊感的特征内隐自尊感是指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价值和认同的感受,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评价。
与外显自尊感不同,内隐自尊感是个体内心自我感觉的体验。
个体的内隐自尊感通常受到个体自身的人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影响。
例如,自我接纳、情感稳定和内在自我价值的认同都会增加个体的内隐自尊感。
三、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完全一致。
一方面,外显自尊感可以作为内隐自尊感的一种表达和体现。
当个体在公众视野中获得赞誉和认可时,他们的内隐自尊感会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感。
另一方面,个体的内隐自尊感也可以影响其外显自尊感。
具有较高内隐自尊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自信和自尊,他们更愿意在公众中积极展示自己,从而提升其外显自尊感。
四、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影响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业方面,个体的外显自尊感通常与学习成绩的表现相关,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相关。
在人际关系中,外显自尊感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和交往方式,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的情感健康和自我接纳相关。
此外,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还会对职业选择、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产生影响。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内隐自尊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关系研究
内隐自尊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我形象问题备受关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自尊对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影响。
内隐自尊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而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则是指他们对自己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总体评价。
因此,探讨内隐自尊与青少年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内隐自尊与青少年自我形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研究表明,内隐自尊与青少年自我形象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内隐自尊水平越高,青少年的自我形象越积极。
内隐自尊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则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
反之,内隐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
然而,内隐自尊与青少年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些复杂性。
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评价等因素的影响,而内隐自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如,亲密的朋友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等都可以对青少年的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形象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内隐自尊。
在青春期,青少年对自己身体和性别特征的关注增加,而这些方面的不满意则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
此外,研究还发现,内隐自尊对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影响略有差异。
对于女性青少年而言,内隐自尊在塑造自我形象上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女性青少年普遍更容易对自己过于苛求和批评自己,因此内隐自尊可以帮助她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减少对自己的自我批判。
而对于男性青少年,外界环境和他人评价等因素在塑造自我形象中具有更大的影响。
此外,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在内隐自尊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上也显示出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和自我形象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内隐自尊对青少年自我形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 131-138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1016Application of Implicit Measurement in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StudiesYili Mei*, Yu Liu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 Minorities Research,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13th, 2018; accepted: Jan. 23rd, 2018; published: Jan. 30th, 2018Abstract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mplicit measures are referred as methods that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self-controlled reaction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paper, by combing through nearly 30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ternationally and nationally in recent years, we summarizes seven widely used methods of implicit measures: Evaluative Priming Tasks, Semantic Priming Tasks, AMP, IAT, GNAT, EAST and IRAP. By introducing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seven methods, we aim to help researchers to select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their spec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ases.Keywords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Priming Task, IAT, GNAT, EAST, IRAP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梅伊丽,刘豫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1月1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30日摘要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内隐测量是一类能有效抑制被试自控反应的测量方法。
创造力的内隐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创造力的内隐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摘要:关于创造力的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创造力内隐理论的提出为创造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所谓“创造力内隐理论” ,一般是指“公众(专家和外行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的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内隐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有二: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及其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创造性特征内隐观。
关键词:创造力;内隐理论;应用创造力( Creativity ),一个经常被普通公众所提及的词汇,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每个人对创造力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个关于创造力的确切定义。
因此,我们姑且可以这样理解:创造力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
正是由于对创造力的认识存在于不同的个体中,斯滕伯格提出了创造力的内隐理论,试图从普通人出发来研究他们对创造力概念、结构等的理解,为创造力的研究寻求新视角、拓展新领域。
一、内隐理论的问世20世纪80年代,斯滕伯格等人提出了智力的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
所谓外显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以某种公开的形式发表出来的关于智力是什么的理论,具体而言,是指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关于智力的定义、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的理论。
而内隐理论是与其相反的、存在于普通人头脑中的、没有统一模式的、较模糊的关于智力的看法。
随后,他们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个体头脑中不仅存在着某种类似专家的智力理论原型,而且这些理论原型也会随时指导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一结论的得出支持了内隐理论的存在,随后,这种“社会效度”的研究方法被运用到创造力的研究中。
二、内隐理论概述所谓“创造力内隐理论”,一般是指“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的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显著。
留守儿童指的是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本人则留在农村或乡村的儿童。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些留守儿童当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本文将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一、外显自尊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外显自尊是人们在他人面前展示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自尊感。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经常面临亲人的缺席和缺乏关注的问题,因此往往会产生较低的外显自尊。
针对拒绝性信息,外显自尊较低的留守儿童可能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忽略或逃避拒绝性信息,以保护已经受到伤害的自尊。
然而,外显自尊对于留守儿童的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并非完全消极。
一定程度的外显自尊能够提供一定的情绪支持,使得留守儿童更加自信地面对和解决拒绝性信息。
同时,外显自尊也能够推动留守儿童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和社会支持。
二、内隐自尊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内隐自尊是人们隐性的、较难察觉的自尊感。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内隐自尊可能受到家庭的缺乏关爱和关注的影响,因此也倾向于较低的内隐自尊。
这种较低的内隐自尊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对于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更加敏感于负面的信息刺激。
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自我怀疑,进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然而,内隐自尊并不仅仅代表负面影响。
一些留守儿童可能通过培养出一种对自己的内在价值的肯定来弥补外部环境的不足,从而形成较高的内隐自尊。
这种较高的内隐自尊可能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应对拒绝性信息,转化消极情绪,并促进自我成长和积极适应。
三、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的分离状态,这种分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隐自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内隐自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内隐自尊作为一个被忽视的心理特征,对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内隐自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提高内隐自尊水平来改善人际关系。
首先,内隐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内在体验。
一个拥有良好内隐自尊的人会更有信心和自信,从而更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
例如,在工作场所,一个自尊心强的员工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并与同事和领导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内隐自尊还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挫折,增强心理韧性,提高社交能力。
然而,内隐自尊不仅仅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也可以对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成员的内隐自尊水平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合作氛围和效果。
一个拥有高内隐自尊水平的团队成员往往更愿意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更能够在冲突和分歧中保持冷静和客观,从而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创新。
相反,一个内隐自尊较低的成员可能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那么,如何提高内隐自尊水平以改善人际关系呢?首先,关注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可以增加内隐自尊的水平。
此外,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认同感也是重要的。
要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建立更真实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同时,积极寻求他人的认同和支持是提高内隐自尊的有效途径。
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内隐自尊。
此外,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提高内隐自尊的关键。
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能够增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同时,要学会处理冲突和分歧,以积极的态度调解和解决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总之,内隐自尊作为一个被忽视的心理特征,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拥有良好内隐自尊的个人能够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对团队的凝聚力和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李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摘 要: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的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会使用外显测量方式和内隐测量方式进行相应工作的开展。
在对被测量者的信念、人格特质等一系列较为内质性的因素测量时,倘若通过外显性的自我报告方式来进行测量,很可能无法得到更加精准的测量结果。
此时必须要使用内引测量方式来进行相应因素测量,本文将对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内隐测量;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引言:在人格、信念等因素测量时,外显测量方式不能达到准确测量结果,这是因为外显测量通常会使用自我报告的方式来进行测量操作。
但实际上,被测量者本人或许对自身的状况并不十分了解,在进行自我报告的过程中,测量者本人很可能会受到社会赞许等因素的严重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被试自控反应的测量,相应研究者尝试使用内隐测量方式取代外显测量方式来进行更精准的测量。
一、内隐测量的定义所谓的内隐测量指的是与外显测量相对应的一种心理测量方式,但现阶段心理学界对内隐这一概念的定义仍然存在着争论。
一些心理学者认为内隐仅仅是一种测量方法。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内隐本身便是一类心理特征的总结,与外显心理特征相比较而言,内隐心理特征更难以被获取。
还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不论是内隐特征还是外显特征,都涉及到了被测量者大脑中的记忆,但内隐测量所沟通的是大脑皮层中的内隐记忆,而外显测量方式所沟通的是大脑皮层中的外显记忆,因此这两种测量方式所连接的是两套分属于不同系统中的大脑记忆。
二、内隐测量方式的应用措施分析内隐测量方式的使用,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中有一套特定的流程,下文将对科学合理的内隐测量措施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启动内隐测验要进行内测量的启动首先要给被测验者一个启动刺激,这个启动刺激可以是一个积极词汇,也可以是一个消极词汇,被测验者需要迅速进行词汇含义分别。
内隐自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2.4、内隐自大
相似的影响不只限于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相似,有 一些十分微不足道和偶然的相似也会影响到我们的 人生决策 尤其是名字和生日的相似
也就是说,人对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偏好,有时 候是产生在潜意识之中的。这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内隐自大”的现象
内隐自大的定义
内隐自大对人际吸引影响 的研究
首先,他们调查了一些地区的结婚记录, 里面登记了几十年来该地区新婚夫妇的 姓名。这些数据表明,姓的首字母相同 的男女,结婚的几率大大增加
研究者们又根据一些地区的婴儿出生记 录(登记了父母的姓名)、电话号码本 等对不同种族、不同时代的婚姻进行了 统计,均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2.4 结果与分析
第一步,分析被试是否意识 到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第二,分析两个组(自我组和无相 似组)受到对方吸引的程度的差异, 如果两者差异显著,则表明自己的姓 影响被吸引程度 。
2.5评价
本研究只是仿照前人的研 究程序进行一个验证,缺 乏一定的创新性。
谢 谢 !
研究者们又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让被试填写一份问卷,主要目的是拿到被试的个人背 景资料。 实验者在每个被试的问卷上写上一个号码,并告诉被 试这是为了便于识别和追踪 五分钟后,实验者拿着陌生人的材料进来,要求被试 阅读材料后回答以下问题:(1)你有多希望见到这个 人?(2)你觉得你会多喜欢这个人?(3)你觉得你 们会相处得多好? 事实上,每个被试拿到的陌生人材料都是一样的,只 有一个不同:一半的被试拿到材料的号码是他们的生 日(例如一个9月8号出生的被试会拿到编号为09-08的 材料),而另一半的被试拿到材料的号码与他们没有 关系。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尊可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外显自尊是指个体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通常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而内隐自尊则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通常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等方式间接测量。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会面临自尊的外显和内隐表达不一致的情况,即自尊的分离现象。
建议采纳是指个体在面对他人建议时,是否接受并付诸实践的行为。
在决策过程中,建议采纳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自尊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建议的接受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三个层面出发,探讨它们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分析外显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较高的信心,相信他人的建议能够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相反,外显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更加谨慎,对他人建议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
本文将探讨内隐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内隐自尊作为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自我评价,可能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影响。
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可能在无意识中更加自信,从而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
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在无意识中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负面评价,导致对他人建议的抵触和排斥。
本文将研究自尊的分离现象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自尊的分离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他人建议时出现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外显层面上表现出对建议的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在内隐层面上可能对建议持有抵触态度。
这种分离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冲突和困惑,影响最终的建议采纳行为。
本文将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它们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自尊与建议采纳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为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探究内隐心理操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探究内隐心理操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内隐心理操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言: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内隐心理操控的影响,这种操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不易被察觉。
本文将探究内隐心理操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具体的机制和影响。
一、内隐心理操控的定义和机制内隐心理操控是指在人类行为中起作用的一种潜在心理力量,它通过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操控往往是无意识的,个体很难察觉到其存在。
内隐心理操控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操控:内隐心理操控可以通过调动个体的情绪来影响其行为。
例如,一些广告会利用恐惧情绪来促使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
2. 社会认同操控:内隐心理操控可以通过引导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来影响其行为。
例如,某些品牌会通过塑造特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观,吸引特定的消费者群体。
3. 无意识加工操控:内隐心理操控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加工过程来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一些广告会利用无意识的暗示来促使消费者购买特定产品。
二、内隐心理操控在消费行为中的作用内隐心理操控在消费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往往受到广告、品牌形象和社会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涉及到内隐心理操控。
1. 广告中的内隐心理操控:广告是内隐心理操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广告通过情绪操控、社会认同操控和无意识加工操控等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例如,一些美容产品广告会利用情绪操控,让消费者产生对年轻容颜的渴望,从而促使其购买产品。
2. 品牌形象和社会群体认同的内隐心理操控:品牌形象和社会群体认同是内隐心理操控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受到品牌形象和社会群体认同的影响。
例如,一些奢侈品牌通过塑造高尚、优雅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产生对其产品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其购买。
三、内隐心理操控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除了在消费行为中起作用外,内隐心理操控还在社会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和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涉及到内隐心理操控。
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5):551~55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张镇(河北医科大学沧州分校,沧州 061000)摘要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识别。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Banaji将内隐自尊概括为三种形式: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如角色扮演、单纯所有权现象及小群体效应;原生内隐自尊,例如社会交往中的相似-吸引现象、劝说中的认知反应、选择决策的扩散效应、姓名字母偏爱效应;二级内隐自尊,如自我积极性、内隐的合群与排斥及替代性自尊。
.关键词内隐自尊,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原生内隐自尊,二级内隐自尊。
分类号 B849:C911 概述社会认知的研究证实,态度可以在的无意识的水平上产生与运作,即不需要意识的努力,不需要耗用认知资源。
在对诸多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对自我的态度以及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明显的积极性,尽管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往往把这种对自我无意识的积极评价的倾向投射到与自己有关的人、群体或事物上,这就是内隐自尊现象。
有关自我积极性与自我评价的研究也显示,大部分个体针对自己往往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
内隐自尊实际上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态度,由于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不断重视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得近几年内隐自尊问题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受到关注。
Greenwald与 Banaji(1995)[1]将内隐自尊定义为: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通过整合社会与认知心理学多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 Banaji划分了从三种不同角度通过观察与实验研究获取的内隐自尊效应: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原生内隐自尊;二级内隐自尊。
初中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重视。
而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比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身体、心理问题等。
其中,与自尊和社交焦虑有关的问题是初中生普遍面临的一种心理难题。
因此,对初中生的自尊、社交焦虑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具体问题包括:1.初中生的自尊水平是否与社交焦虑有关?2.初中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社交焦虑中的作用各自为何?3.初中生的性别、年级是否会影响以上关系?本研究目的在于探寻初中生的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学校及相关领域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计划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对初中生进行抽样,对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社交焦虑进行测量。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问卷设计:本研究将采用自制问卷,在测量初中生的自尊和社交焦虑时,将引用的测量工具包括: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自尊量表、社交焦虑量表。
2.样本选择:本研究将选择15所初中学校,每所学校选取30名初中生,共计4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半,按照各年级人数均衡抽样。
3.数据收集:对于抽样的初中生,将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这种方法不仅方便操作,而且可以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减少问卷填写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
4.数据分析:在数据采集后,本研究将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比如,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
四、研究意义:初中生的自尊和社交焦虑问题与其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本研究可以探寻初中生的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内隐自尊效应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收稿日期262作者简介李彦(—),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第23卷 2008年10月内隐自尊效应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李 彦(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摘 要: 通过对内隐自尊效应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成果的诠释,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内隐自尊效应以及科学运用内隐自尊效应理念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在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内隐自尊效应为教学服务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内隐自尊效应;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图分类号:807 文献标识码:A 培养新一代大学生运动积极性,促进其健康意识,是社会教育赋予高校体育的使命。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技能传授大多采用唯理性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情、意、行的发展,从而出现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力的现象。
体育学习无动力,长久就会导致厌倦上体育课。
本文将对“如何充分利用内隐自尊效应为大学体育教学服务”作出探讨。
1 内隐自尊效应1.1 内隐自尊效应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理解自尊是一种个体能够意识到的自我态度效应。
但个体除了拥有这样一种能够意识到的自我态度效应之外,还拥有一种个体不能够意识到的自我态度效应。
Kitayam a 和Kara saw a 在1997年从内隐自尊的层面上阐述了内隐自尊效应的涵义,即个体为了维护内隐的自我评价常会表现出满足正向自尊需求的行为,而个体自身却无法察觉造成该行为的原因是维护自尊。
换句话说当个体没有或无法意识到其行为是为了满足正向自尊需求的时候,影响行为的就是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效应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
1.2 内隐自尊效应的分类1995年Greenw ald 和B anaji 划分了三种不同的内隐自尊效应实验性内隐自尊效应、原生内隐自尊效应和次级内隐自尊效应。
1.2.1 实验性内隐自尊效应 实验性内隐自尊效应是指在实验或半实验条件下,将刺激客体人为地与自我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的内隐性自我评价的积极效应。
内隐自尊的ERP研究
内隐自尊的ERP研究引言:自尊心是人类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尊严的感受和评价。
自上个世纪以来,自尊心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内隐自尊这一概念。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条件下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评价有时会无意识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
因此,研究内隐自尊对于理解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自编内隐自尊量表和事件记录来探讨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50名大学生参与,首先让他们完成自编内隐自尊量表,然后进行ERP实验。
在ERP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两种情境: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
在自我肯定情境中,参与者需要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表达积极情感,而在自我否定情境中,他们需要表达消极情感。
通过比较这两种情境下的ERP 波形,我们可以了解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自编内隐自尊量表上的得分较高,说明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
在ERP实验中,我们发现自我肯定情境下的ERP波形显著不同于自我否定情境。
具体来说,在自我肯定情境下,参与者的ERP波形呈现出更大的正电位,这表明他们在处理积极情感和自我评价时的大脑活动更为强烈。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差异主要分布在大脑的额叶和颞叶区域,这与情感处理和自我意识的相关脑区一致。
实验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对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内隐自尊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情感反应。
这一结果与自尊理论相一致,即个体会无意识地寻求自我肯定和尊重。
同时,本研究的发现也与其他研究相呼应,如高自尊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更好地调整心态,而低自尊个体则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
此外,本研究还从脑机制角度探讨了内隐自尊的作用。
结果表明,当个体面对自我肯定和积极情感时,大脑会呈现出更为活跃的状态。
内隐自尊研究及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与 内 隐 态度 的 一致 程 度越 高 ,联 系越 紧密 ,辨 别 归类 加 冲功 能 ,个 体 对 自我 有 意 识 的积 极 评 价 是 有 利 于 心理 健
工 的 自动 化程 度 就 越 高 ,因 而反 应 时越 短 , 而在 后 一 种 康 的 。大 多 数 研 究 证 实 ,高 外 显 自尊 和 个 体 身 心 健 康 有 不相 容 条 件 下 ,认 知 冲突 严 重 ,反 应 时 自然 会 更 长 。两 显 著 相 关 ,但 是 高 内 隐 自尊 并 不 都 是 有 利 的 ,尤 其 是 外
制[ 。
越 低 ;不 同 内外 显 自尊 组 合情 况 的被 试 在 心 理 健 康水 平
作,大 多 数 研 上 差 异 显 著 ,其 中 “ 内 隐 一高 外 显 ” 组 被试 的 心理 健 高
究 者 认 为 ,外 显 和 内隐 自尊 是 相 对 独 立 又 存 在 较 低 正 相 康 状 况 最 佳 , “ 外 显 一低 内 隐 ” 组 的心 理 健 康 水 平 其 高
知 觉 和 自我 控 制 的 特 点 ,即 个 体 不 能 察 觉 到 自 己 的 思 上 有 时也 会 或 多 或 少 地存 在 一 些 抑 郁 症 状 ,使 个 体 表 现 维 、情 绪 或 行 为受 到 的 影 响 或 这些 影 响 的 来 源 , 即使 个 出 一 定 程 度 的抑 郁 状 态 。 有研 究 者对 抑 郁 者 和 非 抑郁 者
内 隐联 想 测 验 一 般 分 两 步 ,先 要 求 被 试 将 与 自我 有 但 是 内 隐 自尊 作 为一 种 强 大 的 内 在 机 制 ,主 要 是 个体 对 关 的 词 ( 念 词 ) 和 正 向词 概 我 无 关 的 词 ( 念 词 ) 和 负 向词 概
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及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及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常自觉不到的自己对自己的自尊感受,包括自尊的程度、稳定性和保护机制等。
内隐自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社会认同、自我意识等,也会对个体的情绪反应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及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影响的机制,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及其对情绪调节的作用,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的特点及其对情绪调节的作用;(2) 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的特点及其对情绪调节的作用;(3) 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具体步骤如下:(1)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内隐自尊水平和内隐自尊稳定性等信息;(2) 在实验室中,通过观看情绪诱发视频材料和情感体验问卷等方式,诱发大学生不同情绪状态,并测量其情绪反应;(3) 对比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差异,并分析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预期能得到以下成果:(1) 对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究;(2) 了解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调节效果,为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本研究主要限于了解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未能考虑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1.内隐自尊研究应用的重要性内隐自尊的概念一经Greenwald等人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共同关注,成为了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
它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对于揭示无意识成分在自我心理中的作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个重大的启示。
所以,加强内隐自尊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是内隐自尊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2.内隐自尊在主要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隐自尊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P 研究等。
而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刚刚开展,但已显示出潜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
主要是内隐自尊形成过程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现对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2.1内隐自尊的形成过程研究由于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整体性自我评价, 因而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通过新经验的累积而发生渐变〔‘2 ] 。
一项跨文化实证研究〔’3 ] 发现,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移居到个人主义的文化区域时, 其外显自尊随着其接受当地的文化规范就已改变, 并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偏高现象。
而内隐自尊在短期内却难以改变。
这表明, 内隐自尊就长期来说是比外显自尊更为稳定的建构。
原因可能是外显自尊的形成来自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人们会按照外在的文化规范建构出新的自我评价, 因而外显自尊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而内隐自尊似乎是较为长期稳定的个人特质。
双重态度(d u al a ttitu d e )模式[ ‘4 ] 认为, 当新的态度形成时, 旧的态度并未消失, 而是被新态度压制在内隐层次里。
当个体认知资源不足或因某些原因无法提取外显态度时, 原本熟悉的内隐态度会再度主宰个体的评价反应。
因此当个体到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时, 虽然产生了新的自我评价(外显自尊) ,但原有的自我评价仍会留在内隐层次而难以消失(内隐自尊)在最近的一个研究〔‘5 1里, 研究者操纵外显自尊的测验速度或认知负荷量, 结果发现, 在高时间压力下或高认知负荷量下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二者呈现出高度显著的正相关。
这个结果支持了内隐自尊是自动化的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的假设。
总之, 内隐自尊是一个存在的建构, 它和外显自薄一起构成了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或态度。
区别在于, 外显自尊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或脆弱性; 内隐自尊是根据过去长久的生活经验形成的, 是通过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而对自己所做的评价, 是难以改变的。
2.2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对外显自尊的研究显示, 外显自尊与各种反馈条件会产生交互作用, 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低外显自尊者在受到负向评价或失败的威胁与挑战时, 偏向于在低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过一场n 山。
pplng ) , 以免在简单任务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受到更差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义任一pr o tecti on ); 而高外显自尊者偏向于在高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 这是为了保留万一任务失败后自我提升(义挂‘enh an ce m 面t )的可能或提高其侥幸成功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评价, 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另外, 低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负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低自尊者试图弥补在负反馈任务中曾经经历过的失败, 以自我保护; 而高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正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高自尊者试图继续保持其优越感, 以自我提升[9]。
显然, 高低外显自尊者都会使用自我设限策略, 但高自尊者是为了自我提升, 而低自尊者是为了自我保护。
那么, 高低内隐自尊者在各种不同的反馈情境下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方式或应对策略与外显自尊是相同还是不同的模式呢?凡回丘叨【‘“1用IAT 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发现, 内隐自尊的高低会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 高内隐自尊者有更强烈的正向自尊需要。
在G 溉n wal d 和E 叮记~ 〔5 〕的研究中, 低内隐自尊与负反馈之间产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 低内隐自尊受负反馈的影响较大, 当其自尊受到威胁时, 倾向于降低对任务的重要性的评价, 也缺乏再从事该任务的愿望。
而高内隐自尊者受到负反馈的影响较小,这表明内隐自尊越高, 越能抵御或缓冲外界环境对自尊的威胁。
而在其他反馈条件下内隐自尊的高低对正向自尊需求的影响的研究还很鲜见, 更缺乏相应的理论建构, 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印alding和r玉止山n[ 川则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个体行为影响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他们认为, 非言语行为由于不受个体的意识控制, 因而更可能受到内隐自尊的影响; 而言语行为通常是受意识控制的, 因而更易受到外显自尊的影响。
他们在实验中先让被试接受一段与自我有关或无关的主题访谈, 并记录其表现在非言语行为上的焦虑反应访谈结束后,再以焦虑量表和自我设限量表测量被试的焦虑反应和被试在访谈过程中对自己的自我设限倾向。
结果发现, 内隐自尊可以预测个体在非言语行为上的焦虑程度, 外显自尊则可以预测在焦虑量表上的焦虑反应。
但内隐自尊会不会影响个体的言语行为或外显行为呢? G 旧m w 目d 和E 叮址扭m 〔5 ]在其研究中操纵任务的困难度以影响成败作为反馈自变量, 以自我报告的“心情”、“相信自己在任务上的成功程度”、“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作为因变量, 结果发现, 内隐自尊程度与正负反馈在“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两个维度上呈现较显著的交互作用。
低自尊者在正反馈条件下对“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较高, 在负反馈条件下对“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较低。
这个结果表明, 低内隐自尊的人在正负反馈下表现出比高内隐自尊的人还要强的正向自尊需要, 并且这些动机会表现在言语行为上。
在另一项研究[v] 中, 研究者通过I月, 测验测出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要求其写作一篇文章, 然后请另一位评价者阅读该文章并对写作该文章的被试的某些特质做出评价, 结果发现, 被试的内隐自尊与其所受到的评价显著相关。
高内隐自尊的人在“自我能力”、“自尊”和“自我确定性”上都被评价为高。
这表明高内隐自尊的人比低内隐自尊的人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被评价为更好。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内隐自尊不仅会影响非言语行为,也会对言语行为或外显行为产生影响。
2.3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有研究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怖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
2.4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许多研究都已证实自尊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示,二者无显著相关。
王登峰等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 ~0.71,p<0.01),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并无显著相关。
⑤其实,个体作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合体,两种自尊的一致性程度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吕勇等人的研究就发现,高内隐自尊- 高外显自尊组合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低内隐- 低外显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内隐- 低外显贫困生与低内隐-高外显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则无显著差异。
⑥吴明证、梁宁建的研究也指出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不一致者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抑郁,更为消极的抑郁性归因方式以及更长时间的生理健康受损。
①②高外显自尊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抑郁和迷思相关显著,低外显自尊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抑郁和迷思相关不显著。
De 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惧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
③蔡华俭在抑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抑郁状态下,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和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表明抑郁状态的个体拥有和正常个体同样水平的自尊。
④除了对患有临床疾病,如暴食症、抑郁等个体的研究,Stefan 等人还通过实验发现低外显- 高内隐自尊者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
⑤Katharine 的临床研究也发现迫害妄想症患者表现出较高的内隐自尊和较低的外显自尊,并且其外显自尊水平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⑥徐维东等从内隐社会认知出发,考察了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外显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不显著,内隐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相关,内隐自尊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
⑦还发现,高外显——高内隐自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个体,而低外显自尊个体的内隐自尊对其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
3.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的重要性自尊由于对个体生活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情感体验。
近年来对自尊的研究非常多,但大都是关于外显自尊的探索,而研究表明除外显自尊外,还存在一种个体所不能意识到的内隐自尊(ImPlicitself-esteem)的存在,尽管意识不到,但是它却会自动化地对许多外显评价、行为产生影响。
这就有可能对品牌意识、品牌决策产生效应。
而以往的研究对自尊,尤其是内隐自尊对消费者决策,特别是品牌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非常少,因此研究引入内隐自尊变量探讨对消费者品牌意识以及决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观已有关于自尊与求职行为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外显自尊的角度进行的,从内隐自尊的角度分析得很少,而自动化的、无法被个体意识到的内隐自尊却又可能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有必要整合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来进行研究。
此外,有研究表明,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求职意向对研究生求职行为的影响。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自尊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的犯罪服刑人员来说,其自尊的结构是否也吻合双重结构的假说? 不同群体的自我偏好倾向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对于特殊群体内隐自尊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
近年来自尊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特别是KatariinaSalmala一Aro等人(2007)在《JournalofVoeationalBehavior》发表((Self-esteem duringuniversitystudiespredietscareereharaeteristics10yearslater》,介绍了一个跨度长达十年(1996一2006)的纵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