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桥中学郭少峰
一、活动的目标
课堂就是教师耕耘的田园。谁不想让自己的田园长满翠绿和硕果?谁不希望自己的田园充满芬芳和清香?当田园枝头挂满了累累的丰收果实的时候,那会是一副怎样喜人的风景啊!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往往让我们感到现实的苦涩,感到耕耘的辛苦和收获的失落。
综观我们的教学,课堂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更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为此我们不禁自问: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的研究”这一课题方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兴趣小组活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活动对象:
本校七----九年级部分学生
三、活动负责人
组长:郭少峰
成员:叶武春刘连珠徐玉英
四、活动的内容
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
材料二: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孤独之旅》)
材料三: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
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重视课外拓展
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教师应该积极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
如何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呢?
(1)同一作家,不同文章
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作者比较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开展“知人论世”的阅读。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发展情况。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
(2)同一话题,不同文本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阅读就成了学生的一项能力要求,当然也成了浙江省各地中考语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选择。
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入侵者》,介绍的是外来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了启发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教师可以选择网络、报刊中同话题的材料编成试题,让学生阅读:《桐庐富春江:与水葫芦作战》、《浙江温岭:福寿螺蚕食秧苗危害庄稼》、《绿色杀手薇甘菊蚕食八万平米红树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再加上关于“水葫芦”的【新闻链接】。
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了资料的收集途径,可谓一举二得。
(3)同一主题,同一体裁
向学生推荐同一主题和体裁的文章,有利于同中求异,优中取优。以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我引导学生阅读朱德《母亲的回忆》和老舍《我的母亲》,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母亲身上勤劳、善良、仁爱等优秀品质。这些发现对学生写自己的母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使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找一找席慕容的《乡愁》,她是这样写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作一个比较,你会发现无论是选择的意象还是写作方法,都有不同,但同样表达了思乡的主题。
(4)同一人物,不同文本
八年级要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介绍作者时,我挑选了四则关于范仲淹刻苦勤学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