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教学让学生轻舞飞扬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下面是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数学建模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如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抽象思维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3. 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建模往往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问题,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可以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
4. 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数学建模工具等技术手段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问题的求解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5.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数学建模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高三数学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高三数学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求解,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三数学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呢?一、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第一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数学建模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建模的比赛或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数学建模的乐趣。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建模中来。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创新。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建模的训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老师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
可以教授一些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软件进行建模与求解。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数学建模案例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数学建模。
四、鼓励学生实践探索数学建模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建模,老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可以组织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行数学建模的实际操作。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可以组织一些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建模经验和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同时,老师也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之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交通拥堵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建模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在进行数学建模时,学生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数学模型选择,引导学生思考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并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模型。
例如,对于交通拥堵问题,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图论、概率论或微积分等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交通流量、交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模型选择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分为问题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和验证模型四个步骤。
在问题分析阶段,学生需要仔细分析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确定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变量。
在建立数学模型阶段,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在求解模型阶段,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数学模型中的方程和不等式。
在验证模型阶段,学生需要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并分析模型的优缺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在进行数学建模时,学生需要进行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以获取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实地调研、采集数据,并引导他们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激发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教案设计
激发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教案设计一、引言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因此,本文旨在设计一份教案,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目标设定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难题。
通过此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以下能力:1. 能够准确理解和抽象实际问题;2. 能够分析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描述;3.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工具解决问题;4. 能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逻辑清晰的展示。
三、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问题引入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可以选择一个关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张手绘地图”。
2. 活动二:问题分析与数学建模在此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建立。
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并描述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3. 活动三:数学问题解决学生在此活动中,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4. 活动四:解决过程展示学生在此活动中,需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逻辑清晰的展示。
可以通过绘制图表、编写报告等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向其他同学展示并交流。
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等方式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的能力发展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另外,教师应持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一、教师指导教师在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数学建模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新颖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实际问题、讲述数学建模的成功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和动机。
2.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课件、模型等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
3.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和技巧。
初中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不熟悉,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分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4. 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学生参与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是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建模的关键。
以下是学生可以采取的参与方式:1. 阅读相关的文献和案例。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数学建模文献和成功案例,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从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2. 提出问题和假设。
在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学生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和假设来指导数学建模的过程。
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和猜想。
3. 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数学建模的重要步骤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
4. 进行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在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探索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效果
探索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效果数学建模是一种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方法。
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教育教学中也有着巨大潜力。
本文将探讨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效果。
一、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实施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 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适合的问题来进行建模。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问题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运算和结果的解释等步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供指导和反馈。
3. 利用计算工具辅助建模在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一些计算工具辅助建模过程。
比如,可以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使用MATLAB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以及使用Geogebra进行几何模型的构建等。
二、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效果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效果。
1.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模型建立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还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而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教学计划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法
教学计划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法教学计划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通过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学计划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特点1. 题材多样化:数学建模教学可以涉及各个领域的问题,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应用等。
这样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2. 综合性: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学生主导:数学建模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数学建模的运算和解释等。
这种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实用性:数学建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重要性1.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抽象、模型化、定量化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提升学习兴趣:数学建模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培养创新意识: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数学建模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这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更具竞争力。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点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兴趣。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将数学工具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和求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授函数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和特性,从而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购物问题,要求学生分析购物清单和预算,通过线性规划方法确定最优购买方案。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合作,因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协作、交流和共享信息。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中互相学习和借鉴。
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和案例。
数学建模是将数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因此教师应该提供一些丰富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型研究课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建模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关于物理、经济、生态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项目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项目。
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最后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
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数学建模教学在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建模软件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模型构建和求解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操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来展示一些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到实验室、野外或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数学建模思想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决策和优化等。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是一些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1. 引入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交通流量问题等,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培养问题意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计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3. 学习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组成小组共同合作,通过交流和合作,互相补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讨论、合作、分工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4. 引导模型建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并教授他们建立和应用这些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教授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进行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和实验,以验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6. 进行跨学科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解决跨学科问题。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数学建模思想作为一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内涵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简化和假设,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和工具进行求解,最终将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进行检验和解释的过程。
数学建模思想则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数学建模思想强调的是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求解和验证的全过程。
它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同时,数学建模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思想则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协作和分工,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建模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
激发学生数学建模兴趣的教学方案
激发学生数学建模兴趣的教学方案数学建模作为连接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数学建模感到陌生和畏惧,缺乏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我们需要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认识到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数学建模基础知识介绍数学建模的定义、步骤(问题提出、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与评价),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对数学建模有初步的认识。
2、常见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函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等,讲解这些模型的应用场景和建立方法。
3、实际问题建模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优惠策略、校园活动安排、交通流量预测等,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分析。
三、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和应用。
例如,在讲解函数模型时,可以以手机话费套餐的选择为例,让学生根据不同套餐的收费标准建立函数模型,计算出哪种套餐更适合自己的使用情况。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校园活动安排的问题,让小组共同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并建立数学模型来优化活动时间和资源配置。
3、项目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一个具体的建模项目,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项目可以是解决一个实际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监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建模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建模应用成果,如利用数学模型预测股票走势、优化物流配送路线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引出数学建模的主题。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方案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并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本文将提出一种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方案。
一、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竞赛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需深入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包括题型和评分标准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建模基础知识在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方案中,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模型求解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提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案应提供一系列典型的数学建模案例供学生分析与讨论。
这些案例可以囊括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如经济、环境、交通等。
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学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组织小组合作进行实际建模项目数学建模竞赛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案中应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安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建模工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五、模拟竞赛环境,进行实战演练为了使学生熟悉竞赛环境和竞赛规则,教学方案中可以安排模拟竞赛活动。
在模拟竞赛中,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一个给定的数学建模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竞赛的紧张氛围,培养他们的应对压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六、定期进行复习和总结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方案应安排定期的复习和总结时间。
通过复习和总结,学生可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发现自己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数学建模思想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传授概念和解题技巧,缺乏对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可能会觉得数学学习离自己的生活和实际问题较远,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从而愿意主动地去掌握和学习相关知识。
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引入实际问题如“汽车在匀速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函数?”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抽象、建模、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表达。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加以求解。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受益匪浅。
在解决一个车辆运输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最优的路径和速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优化激发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优化激发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够优化、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不够激发等。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优化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一、引入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本质是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如社会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让学生明确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调研和分析能力数学建模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调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数据,并通过作图、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小组合作等。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数学建模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发现的空间。
可以给学生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五、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成果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优秀教案
促进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优秀教案一、引言数学建模是一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过程。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开发一套优秀的教案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套促进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优秀教案,并讨论其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
二、教案设计理念1.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引发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案将数学建模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案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求解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团队合作:教案设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解决数学建模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教案实施方法1. 阶段一:问题引入教案首先引入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目标。
例如,可以选择“城市交通流量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这个问题。
2. 阶段二:问题分析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素和限制条件。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情况转化为数学模型,找到问题的数学描述和目标函数。
3. 阶段三:模型建立学生在小组中根据问题的数学描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模型假设,并讨论模型的优缺点。
4. 阶段四:模型求解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模型求解,例如使用优化方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或使用差分方程等方法进行模型的计算。
老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阶段五:结果分析和展示学生在小组中对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并介绍自己的解题过程。
通过小组间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数学教师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高三数学教师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三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第一步是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室布置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探索性的空间。
例如,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一个小型实验室,配备相关的测量工具和计算机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数据收集。
另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者校友来讲课,分享实际应用中的数学模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前提是通过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数学模型的适用性。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网络材料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推荐一些经典的数学建模案例和相关的学习资源。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和数据,供他们进行分析和建模。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四、组织数学建模比赛和讨论数学建模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建模比赛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思路。
比赛可以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最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教学技巧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数学建模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首先需要具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迁徙规律等,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如何描述植物的生长速度、如何预测动物的迁徙路径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教授函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和函数关系,帮助他们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往往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实际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推动学生数学建模进步的教学设计
推动学生数学建模进步的教学设计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推动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进步,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实践机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在讲解函数模型时,可以以手机话费套餐的选择为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套餐的费用构成,找出最优的选择方案。
或者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提出改善交通状况的建议。
在课堂上,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建模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如天气预报中的数学模型、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评估模型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强大力量和实际价值。
此外,还可以组织数学建模竞赛、兴趣小组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强化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进行数学建模的前提。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概率统计等核心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同时,要加强对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如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优化决策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
在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概率分布、期望、方差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和验证模型。
数学建模教学让学生轻舞飞扬
数学建模教学让学生轻舞飞扬摘要:小学的数学模型就是从实际生活原型或提供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间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在数学认知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建模的方法,使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的距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想;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数学建模高效达成,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于教学中。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结合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构建,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种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需要从现实生活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因此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来源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对数学就无法很好地加以运用。
同时,对情境的创设需要紧扣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各个方面,以期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例如,在探究速度与路程等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以当前一些交通事故频繁的发生为背景,让学生求出司机超速的速度。
或者以一些搞笑的超载图片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单位质量与总质量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以当今热门的影视剧为背景,尽量使数学原题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
这些从生活实际的数学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会动用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能够较容易地让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在脑海里储存记忆,使数学建模教学变得简单。
二、巧妙设问,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建模教学让学生轻舞飞扬
发表时间:2016-05-19T16:13:16.0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作者:何利明[导读]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数学建模高效达成,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何利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关田中心小学341306
摘要:小学的数学模型就是从实际生活原型或提供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间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在数学认知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建模的方法,使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的距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想;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数学建模高效达成,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于教学中。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结合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构建,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种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需要从现实生活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因此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来源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对数学就无法很好地加以运用。
同时,对情境的创设需要紧扣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各个方面,以期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例如,在探究速度与路程等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以当前一些交通事故频繁的发生为背景,让学生求出司机超速的速度。
或者以一些搞笑的超载图片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单位质量与总质量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以当今热门的影视剧为背景,尽量使数学原题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
这些从生活实际的数学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会动用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能够较容易地让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在脑海里储存记忆,使数学建模教学变得简单。
二、巧妙设问,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探究之门的钥匙。
在建模教学中同样如此,一个巧妙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与广度,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没有悬念的教学,而是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抛出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班内两个小组参加学校的比赛,其中第一小组5个人,第二小组8个人,哪个小组的水平高一些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针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思考。
通过思考后,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比较总分的高低,看最高分在哪个小组等。
但随后学生又发现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客观反映各小组的实际情况。
学生初步建模失败,此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进而引入“平均数”的建模。
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有效探究,更加利于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本质性理解。
三、深入本质,促进深度理解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学生建模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深入本质。
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让学生深入本质地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掌握数学建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植树问题》中,引导学生用分析、比较、综合、猜想、验证、概括等思维方法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建模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思想的升华。
在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小路总长100米,每隔4米种1棵树,共有多少个间隔?可植树多少棵?”“如果间隔数是50个,要栽树多少棵?如果间隔数是n个,可以植树多少棵?”“如果学校的这段小路长度改变了,其他条件不变,‘棵数=间隔数+1’的规律还能成立吗?为什么棵数不是等于间隔数而是等于“间隔数+1”呢?”这样,引导学生解释模型,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模型“植树棵数=间隔数+1”,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完成从物理模型到直观的数学模型再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四、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学科特征决定了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来提炼与抽象出数学模型,同时还要注重将数学模型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如关于植树问题,在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总结出公式以后,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抽象出的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
如:广场上的大钟6点敲响6下,所用时间是10秒,那么12点时敲响l2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将学生所总结出的模型运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模型的机械套用,而是遵循了学生从现实生活提取数学素材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到将数学模型还原于具体的生活问题。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得以不断扩展与延伸,才能促进学生对模型的内化,实现学生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这是新课改的必要要求,是数学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同时也是由学生学习特点所决定的。
通过数学建模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出梅阳浅谈课堂上数学模型的建立[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20,(12),83-86。
[2]刘忠伟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J].新课程学习(上),2012,11,(09),97-101。
[3]何福炬孟允献谈小学“数学建模”[J].小学教学研究,2004,(2),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