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44,《三国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够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挟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得以增强;在军事上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为他效力分不开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乌桓之后不久,写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诗是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

诗的开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诗的结尾表达希望接纳贤才越多越好,并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以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战后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令中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从廉洁高尚的人中间选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姜子牙那样身穿粗布衣服、胸怀谋略,而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很有才能而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你们应该帮助我发现和选拔被埋没的人才。

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唯才是举,使我能够使用他们。

”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僚属们帮助他发现寻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令中说:“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

不能说陈平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吕布失败后,其部将张辽被曹军俘获,曹操本要亲自杀他,经关公、刘备劝阻,说明张辽是个忠诚义士,应当留用,曹立即掷剑于地,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于是,亲手为张辽松绑,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并以上宾礼待之。

张辽十分感动,遂降曹。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

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这也是曹操因惜才而采取的宽容政策。

曹操爱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当年关羽降曹操时,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关羽,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

曹操是一心想得到关羽,对关羽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可虽然曹操是真心实意,但是关羽却依旧想着刘备,最后还是走了。

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做法。

宛城征张秀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此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户籍; 其次有一定文凭; 第三听话,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不能表现自己; 第四是不能出差错。
结束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一、博大的胸怀,恢宠的气度‚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箫琴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每读毛泽东同志的这诗,就仿佛看到了三国时代的曹操,扬鞭催战马,逐鹿在北南。

曹操的名字,对我国人民来说,那是太熟悉了。

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那个白脸奸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蜞怀日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蜂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了他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

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

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19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谈曹操用人,当首先谈他的气度。

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

这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最想任想争的是刘备和孙权。

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的创立者,他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

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孤力单,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他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

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笆三 个 桩 , 一 个 好 汉三 个 帮 , 要 成
,

就一 番 事 业 就必须 有 人 帮 忙 他
也知道
,

自 己的背 景


资历 地位
实力 都 不 如 别 人 。 他 不是 袁 绍 , 有
,
一 个庞 大 的 家族 他 不是 孙 权 有
一份 现 成 的基 业 、 他 甚 至不 如 刘
备 , 有一 张可 以炫 耀 的“ 名 片 ” 。 他
也 , 因 此 只能 讲 能干 不 能 干 , 不
能 吹毛求疵
,

讲究 太 多
如果一定
要 求 道 德 品 质 无 可 挑剔 , 方 方 面
面 十 全 十 美 , 那 么 齐 桓 公 又何 以
能够成就霸业 高皇帝又怎么能
、‘


够 创 立 大汉
,
所以
只 要是 人才 ,
有治 国用 兵 之 术 , 哪 怕 有 不 好 的
下 的 人 。 为 此 , 曹 操于 建 安 十 五年
公元

年 建 安 十 九年 公 元
年 和建安二十二年 公 元
年 先 后 次 颁布 《求 贤令 》, 明 确 提 出 唯 才 是 举 的 人 才 政策 。 曹 操说 “ 现在 天下 未 定 , 正 是 急需
人 才 的时 候 此 特 求 贤之 急 时
提 出唯 才是举 所谓 唯 才是举 就
,
是说
只要 有 才就行 ,
德可
以不 问 ,

甚至 不 仁不孝也不要紧
其 实 , 曹 操这 样 说 , 并 非 不要



曹操
绝不

曹操的用人并非不忌

曹操的用人并非不忌

曹操的用人并非不忌——宽容也是一种计谋“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简单易懂的一句话对曹操,“对下属宽容,经常被认为是管理者胸襟开阔、气量宏大的表现。

但像曹操这样一个以疑心重出了名的人,他宽容人,似乎不是胸襟开阔、气量宏大,而是“机明”。

要用好那些一身毛病的人才,气量可以不大,一定要装作很大;境界可以不高,待遇一定要高。

宽容下属,不是为了赢得美誉,而是为了实用。

不宽?不行!易中天给曹操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用人不拘一格,亲仇不避。

用亲不必说,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

兹以张绣为例,张于建安二年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

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

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

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

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

又如建安九年,曹操在攻破绍军大本营邺城之后,“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古之史家有的颇不以曹操此举为然,“尽哀于逆臣之冢,加恩于饕餮之室,为政之道,于斯踬矣。

”从儒家道德角度看,这种批评当然不无道理,但曹操是政治家,不是道学家,他旨在通过这一形式,向时人表明自己在把对手打败后,仍存一份英雄相惜的恻隐之心。

这对于那些一直在与他作对的对手而言,正好起到一种心灵感化与心理威慑作用,同时也衬托出曹操的政治家气度。

因而,此举恰恰映衬出曹操对网罗人才问题的思考苦心孤诣,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说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所用。

”不如说曹操:内机明”并非“内忌”更为恰当了更多的人才,曹操还鼓励大家积极推荐人才,比如说荀彧推荐了郭嘉,郭嘉推荐了程昱。

正因为如此,魏国才人才济济啊。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曹操用人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曹操用人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曹操用人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吕布。

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兴平四年,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举魏种孝廉。

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

既下射犬,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材料二:建安十五年,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二十二年,下令曰:“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材料三:武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故能艾刈群雄,几平海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注】盗嫂受金:指谋士陈平,因魏无知举荐而得刘邦赏识,曾经被人指责“盗其嫂”“受诸将金”。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曹操用人的艺术

曹操用人的艺术

曹操用人的艺术
三国是一个英雄人物倍出的时代,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创者,广集英才,知人善用,而被后世传为佳话,那么他的用人又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分析。

一、曹操对人才的完全信任
曹操用人不会中途换帅,更新团队,他会对手下以充足的信任度,还会充分尊重下属的积极性,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比如在收降张辽之后仍令其统帅旧部,汉中之战全权授予张郃指挥权,即使有败,亦不予追究。

对于关羽,明知其心在汉仍礼遇有加。

二、曹操不看出身唯才是举
三国是士族垄断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时代,各大诸侯亦是士族的代言人,比如袁绍四世三公其所用者非士族而不可。

但曹操反其道行之,用人不看门第出身,只看自身能力,多次下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

一方面打击了士族下结块的社会,另一方面确实网罗了大批英才。

三、善于识人,知人善用
这一条是指曹操如何使用人才的艺术,曹操会充分了解人才的属性特长,将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许褚悍勇但短于治兵,便令其统帅禁卫,徐晃长于布阵,令其分兵独当一面,于禁善长治安内政,令其屯田。

曹操充分了解人才并将他们的特长最大化。

四、善于培养人才
曹操不仅喜欢从敌方挖人,更善于从己方阵营培养人才,提升人才。

例如曹操从虎豹骑中发现了曹真、曹纯等大将,从行伍中提拔了乐进、李典、满庞等人。

曹操对于有潜力的大将总会充分的等待他成长,当然他眼光也很不错。

以上几条就是小编总结的曹操的用人之道,当然了曹操的手段远不止这些,欢迎补充。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曹操和刘备的用人之道

曹操和刘备的用人之道

管理的最终定义
管理最终归结为两点:制度化管理和人 性化管理。结合曹操和刘备的用人特点,取 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则为:
铁的纪律,爱的管理
谢谢大家!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 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 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 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 “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 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 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 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 责明晰,使他的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资本组合, 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 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 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 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 定国之相。但用情过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 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我们 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 有着冲动的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 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的结果。正气就必 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坚 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 “白手起家”。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 “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 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这应该是其利 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导。 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 你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 真实的建议,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 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州”、“因仁义不接徐州”, 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曹操的用人之道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曹操的用人之道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曹操的用人之道一、教材分析本次教材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英战吕布》中的第二篇课文《曹操的用人之道》。

课文主要讲述曹操在用人方面的才干和手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曹操在用人方面的才干和手段。

•掌握一些汉字及其读音、意义。

•学习一些生僻字的写法和用法。

•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阅读和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

•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汉字和生僻字。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曹操的用人之道》。

•多媒体设备。

•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思考曹操的历史地位和其治国理政的成就。

2.预习(15分钟)请学生先看一遍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曹操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中有什么地位?•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课文讲了哪些曹操的用人之道?3.讲授(30分钟)课文讲解: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同时学习曹操的用人之道。

重点讲解的内容包括:1.曹操的用人标准•曹操对能力的要求:曹操认为只有能力出众的人才能够有作为。

•曹操对人品的要求:曹操认为,能力再强,如果人品不好,也难以成事。

2.曹操的用人方法•善于选人:曹操善于观察细节,看重人的能力,善于培养骨干。

•善于任用:曹操善于加以锻炼,并且对任职者进行监督,使之充分发挥其才能。

•善于辅佐:曹操拥有多才多艺的谋士,他会把谋士们深化思维,给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完美的执行。

曹操的用人之道_易中天

曹操的用人之道_易中天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用人之道领导艺术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鬼谷子智谋:解曹操用人之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鬼谷子智谋:解曹操用人之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鬼谷子智谋:解曹操用人之道,得人心者得天下;ID:ggzjuexue抱薪趋火,燥者先燃,操纵人心者得天下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譬犹是也。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故曰:独行之道。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保,久而化成。

万事万物皆有属性。

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要先进水。

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

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

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

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术,哪有不产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术,哪有一个不听从的呢?要想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了成绩也不停止,时间久了,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实现自己的设想。

【鬼谷子领袖绝学总裁班2016年10月21-23日;地点北京;报名请留言】现在,很多人在讨论曹操,他是奸雄还是英雄?他成功在什么地方?尤其曹操的用人,出神入化,驭人得当。

其实,对曹操而言,重要的不是他的驭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

“道”就是人性,是人心。

曹操的用人之道便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手下的谋士和将军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无非是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和财利。

如果曹操哪天实力衰弱,不堪一击了,这些人有一多半是要拍拍屁股就走的,刘备和孙权都在长江南边虚位以待呢!因此,曹操对部下“以功归人,以奖励人”,充分利用这些人趋利避害的特点,立功赏,有过罚,赏罚分明,公正不阿。

同时,他又懂得人性的弱点在哪里,每个人都免不了犯错误,而且还很要面子,如果犯了错误就杀,一点情面不留,做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家,那么这些人早晚也是留不住的,所以,他又有另一招:“以法治人,以宽容人。

”大棒和胡萝卜两手并用,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由不得这些人不卖命。

最后,他也清楚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多数情况下,人是愿意通情达理的,并不需要事事都拿条条杠杠来约束,而在某些时候,人又重视感情超过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

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

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

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

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

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

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

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

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

曹操是很有心计的。

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

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

尽管刘表在他手下时始终韬光养晦,装聋作哑,曹操还是一眼看穿:“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当场就掉了筷子。

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

正是这海洋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

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

其中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贾诩还捎上了一个张绣,荀彧和郭嘉则是从袁绍那里出走的。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

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

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刘备就没这个大度。

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

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

”......操大喜。

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

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

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

施礼毕。

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

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

”统长叹一声而出。

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

主公想必知之。

”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

统见玄德,长揖不拜。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

”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

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

”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

读三国,每每读到落凤坡英才早逝,不觉潸然泪下:--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

时年止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

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他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他平治天下的人。

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3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曹操说:“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因此只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

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质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十全十美,那么齐桓公又何以能够成就霸业?高皇帝又怎么能够创立大汉?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有不好的名声(污辱之名),被人耻笑的行为(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也请大家推荐。

我一定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

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至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也牵涉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那就是德与才的关系。

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

但是,当德与才不能兼备时,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呢?传统的做法是取德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后才,曹操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

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

其实,曹操这样说,并非不要德。

但曹操绝不是唯道德论者。

他并不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认为是第一标准。

德才兼备当然好,但那是理想境界。

承平时期,天下大治,没有太多特殊要求,自然不妨慢慢追求,找到一个是一个。

然而此刻却是非常时期,曹操要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那就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必须重奖有功,重用有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