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课堂的三大方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活力课堂的三大方面

——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谈起

作者:徐娟娟

摘要:孩子的成长与我们的校园、课堂息息相关,在那一双双渴求、期盼眼神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教育责任。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决不能再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老套古板的教学模式。语文老师应致力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课文情境的模拟,学习时空的延伸,让语文课堂“活”在体验,“活”在积极的建构中。

关键词:游戏情境想象

南通市特级教师刘昕老师说过:“孩子绝不可以是我们教育的试验品,当家长充满信任地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扪心自问,多年以后,我们将还给他们一个怎样的孩子。”她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游戏的,情境的,想象的。对此,我深表认同。只有在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他们的学习激情才得以释放,创造思维才得以形成,才真正拥有自我发展的平台。那么,如何构建教师需要、孩子满足的活力课堂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让课文“游”到课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一个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

那就是学生的学情。据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约为20分钟,这个时间段与我们的课堂时间并不契合。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孩子的心理倾向,创造孩子的兴趣点,他们的注意力自然难以分散。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当我们的课文“游”到课堂,学生激起乐学、趣学的兴致时,同样会沉溺于我们的课堂而不可自拔。

1.角色扮演,嬉戏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除了要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帮助他们习得语文知识外,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孩子爱玩、爱看、爱读的成长特征。基于这样的特点,很多文本的解读可以放心地交给孩子,让他们在自导自演的游戏中获得体会和感悟。如二年级下册课文《狐假虎威》,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篇幅短小。狐狸的“神气活现”,老虎的“愚笨、怀疑”,众小动物在遇到老虎时的“惊慌失措”,这些真是绝妙的课本剧的形象素材。我有幸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那惟妙惟肖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情,着实让人惊叹:如果给孩子们多一点时间和鼓励,每个孩子都将是一个表演家!我一下子被他们那难以抑制的快乐所感染。孩子们在用表情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样有活力的课堂。

2.角色朗读,互动交流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读也必须重视读,只有借助读,学生的知识才有望增加,视野才会不断开阔,能力才会不断提升。蒙台梭利说过:“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虽然这过分否决了教师的教育功能,但他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感知却是正确的。角色朗读是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主体感知的一大捷径。启东实验小学钮晓庆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戏、读中乐、读中悟”的境界。这篇课文有段对话,是这样的:

.“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小鸟问。

.“对啊,人们都叫我驯鹿。”小驯鹿抬起头来,“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

.“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

.“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

这段对话中小鸟惊奇地发现了自己旧时的玩伴,小驯鹿也因找到朋友而激动不已,这正符合儿童单纯、善良的心理。教着配上轻音乐,通过男女扮演角色对读,同桌分工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了快乐。孩子稚嫩的声音,亲切招呼的热情一下子渲染了课堂,听者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这一对朋友。那徜徉于课文的情趣,让小鸟和小驯鹿仿佛走出了课文,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学习。

二、把情境引入课堂

与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相比,我们的教学条件是贫乏的,教学环境是枯燥的。如何以环境和条件的不变来应对孩子的多变,使我们的课堂永远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这股力量应来源于教师对孩子情感的引领和熏陶。通过对各种具体生动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的距离,使死的语言变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为学生的情感归宿和熏陶架起了现实的桥梁。

1.创设“留白”情景

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在场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师:现在我们把镜头定格在爸爸的身上,如果他正好背对着我们,脸上可能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1:他可能皱着眉,咬着唇。

生2:他的眉毛可能都拧到了一块,额头也出了汗。

生3:他的脸上布满忧愁,还不时地叹气。

师:爸爸可能在叹气,还可能说点什么呢?

生1:这可怎么办?急死人了!

生2:糟了!糟了!我得想想办法啊!

生3:再不做手术,就要有生命危险了!真担心啊!

…….

文中仅用了“无可奈何”一词来描写父亲的心理,这一留白处显而易见。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创设紧张的空间氛围。我利用这一空白,让孩子们当小导演,给“爸爸”塑造表情,提供台词。这种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给了孩子们很好的表达平台。

2.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的时侯,思维才算真正启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的话虽然是针对科学研究的,但这对我们的教育同样具有启发意义。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两方面进行评判:一是相对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具有挑战性。二是具有提纲挈领,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在思维的火花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文章思想的总体把握。在《母亲的恩情》一文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母亲的恩情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要统筹观察的就是整篇课文)

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师生分析)

生2: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这是一个细节描写)生3:孟郊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