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节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学会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并努力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创造生存条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上古时期,但已无从考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从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相当长的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

经验,这就是饮食调养的萌芽。火的应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饮食调养的形成。

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起来,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歌舞有强壮筋骨的良好作用。此外,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疲劳体乏时闭目静养片刻,或伸展一下肢体,即感到轻松舒适;腰腿酸痛时自行拍击,或按摩之后,即不适感减轻。古人在这些体验中,逐渐萌生出“宣导”之法用以保健。

环境养生的萌芽,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对居住地进行一番选择。这段时期,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这段时期养生学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并已注意到环境养生。

二、成长阶段

从对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的考证可以看到,当时记载的多发病疾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齿、疾口、疾首、疾胸等十多种,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表现出人类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经注意到四时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病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当时,有掌管国王与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负责“六饮、六膳、百镁、百酱,,等饮食问题。同时,有疾医负责治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个时期还有负责环境卫生的官员。

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学有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与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导引术在这个时期已形成一种专门学问,如果说上古时期人们作舞以宣导疗疾病是一种原始、无定型的动作的话,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已经发展成了较为系统的保健功。(注:导引,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位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

进身体的健康。)

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有很大促进作用,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等的学术思想。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纳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法则。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养生学中,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即源于易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提出

了“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管子的养生思想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在养生方面,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并说“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即节欲存精的意思。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并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情绪,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儒家在养生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精神调摄。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认为“智者乐,仁者寿”,孔子的“心斋”法,可视为第一个静功养生术。二是注意身体护养。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地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制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三是倡导饮食卫生。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

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四是掌握“无怨”原则,也就是培养宽广的胸怀。

老子活了一百多岁①,庄子活了83岁,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而依据历史资料,周秦时期平均寿命仅为20岁,对比之下,他们都是高寿,不能不说与善养生有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养生内容的约五十篇。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术观点是:“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如《尽数篇》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还指出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况反对向天祈祷,积极地主张改造自然,首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认识到人的生命寿天并非由“天命”决定,这对养生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