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习者了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跟人类的自身发展及社会、自然等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探究各种音乐产生学说,其合理性及多元性;认识音乐的发展从非审美的领域中萌芽并逐步分化出来,然后又逐步汇合起来,形成综合音乐形式,随即又进行更高级形式分化,这种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规律。初步掌握音乐的本质,现实社会审美活动的主观思想和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别的本质特征,理解音乐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功能,重点掌握音乐的特殊教育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2、掌握音乐的功能,主要是音乐的教育功能。

教学环节和方法:

本章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音乐的基础知识。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音乐的本质?为什么说音乐具有教育人的功能?如何理解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音乐能力发展乃至全面发展究竟有何关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章的内容。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的起源

一是“模仿说”:起始于古希腊德漠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亚里士多德为最杰

出的代表。他们认为艺术(包括舞蹈)起源于人对自然地模仿,而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二是“游戏说”:席勒认为艺术的根本起因则是“游戏的冲动”、“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他还认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游戏中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三是“巫术说”泰勒提出,由于原始人处在蒙昧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生产出各种宗教信仰和巫术魔法,以求把握未知的外部世界,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平衡。

四是“表现说”: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五是“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使人与一般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音乐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因此,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也必然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主观反映。就用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哭泣和叹气的音调来说,这些音调的特点总是下行的。比如,叹气的一声“咳”,就是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滑下来的,绝不会是相反的,因此,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哭泣、悲伤和叹息的旋律也总

是下行的。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当然,艺术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个人看法、态度等加以高度概括,再以“音响”为“原料”加以表现的结果。当我们欣赏法国近代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时,那威严咆哮的狮王、飞快奔跑的羚羊、迟拙缓慢的乌龟、庞大笨重的大象、灵活机警的袋鼠、唧喳喧闹的小鸟、高雅美丽的天鹅……无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所有这些动物形象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都是曲作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巧,将自然音响经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可见,音乐创作离不开音乐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它是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反映。·另一方面,音乐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还表现在人类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也同样基于社会实践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就难以对音乐有正确的感知和丰富的表现。有一家报纸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家长请音乐家庭教师给他的孩子上“音乐欣赏”课。音乐教师上的第一节课便是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当听到组曲中的第二段小曲——《母鸡和公鸡》中那一片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时,老师激动地说:“……你听,这一段是描绘母鸡和公鸡的叫声,多么形象啊!”岂料,孩子的一个问题让这位音乐教师惊讶万分:“老师,鸡会叫吗?它们是怎样叫的呢?”试想,一个连鸡叫声都不知道的人,能为音乐所“心动”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想期望这样的孩子爱好音乐,那是没有希望的。正如期望一个不懂希腊文的人在听到别人用原文读荷马的诗时能够赞美它的美一样没有希望。难怪这位教师后来发出这样的感慨:看来教音乐,得先从教听母鸡叫开始!

从上述例子中可见,音乐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这就是音乐的本质。基于此,有意识地引导学前儿童用听觉去摄取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研究其音质的美,并帮助其不断积累和丰富生活经验,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音乐的基本特征

(一)材料的特殊性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

(二)流动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随着时间的进程逐渐展示音乐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最终为听者所感受理解。它能够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展开、发展和完善其组织结构。

(三)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通过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来打动人、感染人。

(四)表现性

音乐虽然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但由于音乐构成材料的特殊性,使得这种反映与美术、文学等艺术样式完全不同:它既不能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以语言文字符号的形式描绘出来,也不能如绘画般地直接诉之于人的视觉。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带有一定的间接性。

(五)不确定性

音乐不能直接提供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音乐形象往往体现出个人的、个性化水平和特点,表现出人的听觉感受能力的明显差异性。

四、音乐的功能

音乐的功能,是指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音乐具有审美、教育、政治宣传和娱乐诸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功能还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如音乐胎教、音乐康复治疗,甚至音乐还有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等功效。通过对这些丰富的音乐功能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审美功能显然是音乐其它社会功能的基础之所在,因为音乐的其它社会功能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而发挥作用的。

此外,由于音乐具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直接产生影响的特殊性质,所以,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功能较之政治宣传、娱乐等其它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人类的生命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生存、发展和享乐,它构成了人生的三种基本需要。而人类的审美需要,是精神享乐的需要,对它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童年时代,只是那时先民们的审美和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得非常紧密,劳动者既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欣赏者和表演者。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也才有了分工。但不管这样的社会分工多么精细和深入,艺术具有的审美功能总是存在的,即它总是给人以精神享受,使人感到愉快。音乐归属于艺术的范畴,美的特质在音乐艺术中同样是最珍贵的内核。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正是体现在它可以使音乐实践者通过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达到情感的体验、满足和愉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并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深刻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要素,使学前儿童通过音乐活动能从中享受到乐趣,且使这种乐趣得以巩固、发展,并成为终生需要,显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之努力的。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史和音乐史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论述音乐教育功能的篇章。此外,在人类的教育史上,音乐,特别是和着音乐的诗,作为一种形式特殊、使用简便的知识载体,曾经长时间地被人们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过。即使在今天,不仅可以从浩若烟海的民歌、民间说唱故事、说唱史诗中找到有关的证据,而且还可以在许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直接观察到这种以音乐作为“教科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在这些地方,人们利用农谚歌曲向儿童传授关于季节、气候、农时、动植物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利用历史故事说唱、民间传说歌曲、民间仪式歌曲、爱情歌曲、劳动歌曲、诙谐歌曲和抒情小调,向儿童灌输成人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和审美等各个领域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同,同一时代、同一国家中的不同教育组织或教育者也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但无论怎样,音乐都可以起到为社会培养能使之延续和发展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后继成员的教育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