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章绪论1、环境概念: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的总体,包括⼤⽓、⽔、海洋、⼟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物、⾃然遗迹、⼈⽂遗迹、⾃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态概念:指⽣物受环境影响⽽形成的结构以及其与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各种功能关系。
更多强调的是⽣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种和谐的关系。
3、环境问题第⼆次⾼潮主要体现在哪些⽅⾯?P5答:①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②⾮污染性环境问题:⽣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积锐减、⼟地荒漠化问题等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26⽇,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⑤外来⽣物⼊侵4、两次环境问题的⽐较P6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
第⼀次环境问题主要发⽣在西⽅⼯业发达国家,表现为局部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第⼆次则表现为⼤范围乃⾄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积⽣态破坏问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受到影响。
②产⽣的机制不同。
第⼀次环境问题的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相对较易得到控制;第⼆次的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形成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类共同努⼒。
③关注影响对象的不同。
第⼀次环境问题主要关注环境污染对⼈体健康的影响;第⼆次则更关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举出三例环境科学研究的新热点P9答:①全球环境问题②环境污染的⽣态毒理影响③环境微界⾯过程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⑤环境污染的⽣物修复等第⼆章⼤⽓环境污染与防治1. ⼤⽓分为⼏层,各有什么特点?P12答:根据⼤⽓在垂直⽅向上的温度、成分和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的垂直运动状况,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五层。
特点如下:对流层:是⼤⽓圈的最底层,厚度⼀般随纬度增⼤⽽减⼩;温度所⾼度的上升⽽下降;存在着空⽓对流现象;空⽓密度⼤;有各种⽓候现象的产⽣。
《环境工程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36)一、名词解释1、堆肥化参考答案: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的生物过程。
2、逆温参考答案:指对流层中某层次出现气温上热下冷的现象。
3、中位径(d c50)参考答案:指粒子群中将颗粒质量平分一半时所对应的颗粒的粒径。
4、富营养化参考答案: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5、农业退水参考答案: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
6、水环境容量参考答案: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称纳污能力。
7、污泥负荷参考答案:指单位时间单位微生物质量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kgBOD5/(kgMLVSS·d)。
8、物理性污染参考答案:物理环境中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光、热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仪器设备,造成的污染或异常,就是物理性污染。
9、热解参考答案: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油脂和燃料气的过程。
10、自养型微生物参考答案: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1/ 20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11、容积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kgBOD5/(m3·d),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器容积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
12、废物固化参考答案: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基材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13、理论烟气体积参考答案:燃料在供给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且生成的烟气中只有CO2、SO2、H2O、N2这四种气体,此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为理论烟气体积(又称湿烟气体积)。
14、表面水力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m3/(m2·d),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污水流量。
《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20XX级资环《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2012.01.02 shawe)1、(绪论) 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是人以外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体。
自然环境概述:是指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2、(第一章水环境)水的自然循环的概念。
(P4)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P6)淡水八大常量离子:K+ 、Na+、Ca2+ 、Mg2+ 、Cl—、HCO3-、SO42-、CO32-4、水环境污染物。
(P25)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和放射性物质。
5、工业废水的四个特点。
(P31)①污染量大;②成分复杂;③感官不佳;④水量水质多变。
6、地下水污染三个特征(P35)①污染来源广泛;②污染难以治理;③污染危害严重。
7、水污染控制。
(P46)①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工业水污染:①优化结构、合理布局;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③就地处理;④强化管理。
生活水污染:合理规划和公众教育。
面源污染:农村面源:①发展节水农业;②减少土壤侵蚀;③合理利用农药;④截流农业污水;⑤畜禽粪便处理;⑥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城市径流:①充分收集利用雨水;②减少城市硬质地面;③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②污水的人工处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法。
③尾水处理。
(P53)8、(第二章大气环境)大气的分层。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的概念、特征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1、整体性与有限性整体性指组成环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有限性指:①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而且其空间也有限,有人称其为“弱小的地球”;②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等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无限供给;③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
2、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不断变化。
稳定性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功能的特征。
3、显隐性与持续性显隐性指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后,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产生的后果,有时立即显现,如森林大火,农药进入水体会立即造成鱼类死亡。
持续性是指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是长期的、连续的。
二、人类的环境观1、崇拜自然——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举例)①天命论匍伏于自然神灵脚下,听命于自然的奴役。
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最终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
环境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环境科学萌芽3、征服自然---征服论的自然观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人地矛盾激化,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4、谋求人地协调--协调论的环境观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自然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地球环境的发生与演变1、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特点:①进步性发展少→多,简单→复杂,低级→高级生物发展的阶段性:原核→真核;单细胞→多细胞;多细胞体制不断改进生物进化的重大突破:异养→自养;两极(合成者+生产者)→三极(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生态系;水生→陆生②进化的不可逆性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已经绝灭的生物和退化的器官,在以后的历史中就不可能再次出现。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3.酸雨:湿沉降: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水等各种降水形式。
干沉降:这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4.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或指水体中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7.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8.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而使土壤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9.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10.臭氧层空洞:1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太阳的辐射能组成的。
环境科学的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生态学家的环境:把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看作环境的中心事物,而把其他非生命物质看作生物界的环境12.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13.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4.土壤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5.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学质量和品质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受到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完整word版)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汇总1,推荐文档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填空题生物滤池一般由滤料、池体、池底排水系统、上部布水系统组成。
生物接触氧化法构造:由池体、填料、进水装置、曝气系统组成。
静电除尘四个过程:气体电离、粒子荷电、荷电粒子的迁移与沉积、颗粒的清除。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在微生物学上分为:酸性消化阶段和碱性消化阶段。
湿式除尘应用特别适宜于处理高温、高湿、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
水和废水的处理工艺: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以及絮凝体与水的分离。
有机物质综合性指标:化学需氧量、耗氧量、生化需氧量。
物理当量径:自由沉降径,空气动力径,斯托克斯径,分割粒径。
湍流:机械湍流,热力湍流。
微生物:好氧、厌氧、兼性。
1、根据水中之间离子的不同,碱度可分为重碳酸盐碱度、碳酸盐碱度、氢氧化物碱度,通常通过总碱度和酚酞碱度的测定值来计算求的三种碱度的值。
2、废水的可生化性可通过BOD与COD的比值来判断,一般认为,BOD5/COD>0.3,说明废水的可生化性稳定,不5利于利用。
3、水中被取出的杂质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胶体物质。
1、水中固体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
2、水中固体按其挥发行可分为“挥发性固体”和“固定性固体”。
4、普通沉淀池按照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的形式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辅流式。
5、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种。
6、粗大颗粒物的去除方法多借助物理作用的物理处理方法,如筛滤截留、重力沉降和离心分离等。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我国地表水按功能高地划分为五类标准,其中集中是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一级保护区应符合II类标准,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应符合V 类标准。
8、离子交换法在给水处理中主要用于水质的软化与除盐。
9、在水中溶解物质采用膜分离技术时,扩散渗析的推动力为浓度压,电渗析的推动力为电位差,反渗析的推动力为压力差。
10、采用静态培养法培养细菌,大多数细菌的生长过程都会具有四个明显的生长阶段,即:迟缓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和内源呼吸期。
云南师范大学环境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环境: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他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2环境的功能特性:①整体性②有限性③不可逆性④隐显性⑤持续反应性⑥灾害放大性。
3次生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与干扰。
4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5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①人为性②隐蔽性③危害性④移动性⑤加速性⑥可变性。
6当代中国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物污染④噪声污染2生态恶化①森林资源匮乏②草地退化严重③耕地质量下降④荒漠化现象严重⑤生物物种减少3自然灾害①气候灾害②地震灾害③地质灾害④海洋灾害。
7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环境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2非生物环境:无机元素、化合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物种结构②营养结构③空间结构。
8物质循环①水循环: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②碳循环:绿色植物(生产者)在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取得碳,合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和残体腐烂分解,碳又返回大气的过程。
③氮循环: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如此反复循环,以至无穷。
大气是最大的氮气库,但一般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高能、生物和工业三个主要途径固氮。
④磷循环:岩石和土壤中的磷酸盐由于风化和淋溶作用进入河流,然后输入海洋并沉积于海底,直到地质活动使它们暴露于水面,再次参加循环。
这一循环需若干万年才能完成。
在这一循环中,存在两个局部的小循环,即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1 环境的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 环境要素的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主要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阳光等。
3 环境要素的属性:(1)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2)环境要素的相互依赖性。
(3)环境要素的最差限制律。
(4)环境要素的等值性。
(5)环境要素变化之间的连锁反应。
4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
(2)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3)对废物具有消化和同化能力。
(4)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5 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一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6 地球环境构成: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各种天气现象以及大气污染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飞机)中间层、暖层、逸散层。
水圈:由地球上的各种天然水与其中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构成的水体。
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7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自然属性: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和其他可再生资源。
(2)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
(4)科技属性:转向更清洁、更有效地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和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8 自然资源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9 自然资源的分类:有限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如土地、生物、水等不可回收的:如化石燃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回收的:如某些矿物资源等无限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10 自然资源的属性:(1)有限性(最基本的特征)(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性11 土地资源的定义: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第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层森林草原……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极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中国环境和发展十大对策:1、可持续发展(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四项重点战略任务(1)工业污染的防治(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保护;3、四项战略措施(1)加强科技开发(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3)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环境学基础》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3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环境学基础》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11.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二、论文写作要求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
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
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
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环境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A. 工业生产B. 农业活动C. 家庭生活D. 自然灾害答案:D2. 什么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A. 碳循环B. 氮循环C. 磷循环D. 全部都是答案:D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定项目是否可行B. 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C. 制定环境保护措施D. 以上都是答案:D4. 以下哪个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效率性原则D. 经济性原则答案:C5.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臭氧层破坏B. 森林砍伐C. 温室气体排放D. 核能发电答案:C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 生物基因的多样性C. 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 全部都是答案:D7. 以下哪个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A. 工业废水排放B. 农药化肥使用C. 生活污水排放D. 全部都是答案:D8. 什么是生态足迹?A.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B.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C.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D.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答案:A9. 以下哪个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A. 汽车尾气B. 工业排放C. 焚烧垃圾D. 全部都是答案:D10.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A.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容纳能力B. 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C. 环境对资源的供应能力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大气污染的类型?A. 颗粒物污染B. 光化学污染C. 酸雨D. 温室效应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水污染?A. 污水处理B. 减少农药使用C. 垃圾分类D. 减少工业排放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 栖息地破坏B. 外来物种入侵C. 气候变化D. 过度捕捞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可再生能源?A. 太阳能B. 风能C. 地热能D. 核能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环境保护的措施?A. 植树造林B. 节能减排C. 循环利用D. 垃圾分类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学科背景:1.环境科学的内涵: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2.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3.自然环境:(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的存在,使地球保持着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温度;地球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的基地;更有厚度适中的地壳将岩浆覆盖于地下足够的深度,但又能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从而实现地壳深部和浅部一定的物质交换,这就是地球的表层系统。
)(2)表层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①物质循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人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生命的维持除了依赖于物质的提供,还需要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信息传递,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流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正是有了信息流,生态系统才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环境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5分一、环境的概念、组成与分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三、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其周围的环境,利用资源并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四、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2.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第二章人口、资源与环境10分一、人口爆炸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和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偏高,经济增长速度慢;因此出现“富者越富,穷者子女多”的状况,富国和穷国的绝对差距将越来越大;2.人口、粮食与耕地:世界上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就越来越少了;3.人口对能源与资源的消耗:世界能源的消耗速度增加;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体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扬尘飞灰影响大气环境雾霾、矿渣堆积占用土地资源、开采噪声严重扰民、森林植被破坏、开采过程中矿井水大量外排,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水下跌,甚至地面下陷;三、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1.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节能技术,重视调整高耗能工业的产品结构,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2.形成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煤炭转换成电力的比重,积极发展核电,开发水力能源;3.改革城乡能源政策;城市应实行热电联产,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和改进燃烧方式,积极发展城市煤气化; 在农村推广省柴灶、积极发展沼气,充分利用生物能源,实现生物合理循环;大力营造薪炭林,积极开发小水电;环境污染原理与防治措施含气、水、土壤、固废和物理性污染85分第三章大气环境一、大气的成分和边界层主要特征大气成分: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和微粒,包括干洁空气,水蒸气,尘埃;边界层主要特征:湍流运动:由于地面粗糙度的影响,风速越靠下层变得越小,因而产生了风速的垂直梯度,形成湍流;风:越往高处摩擦力越小,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明显变大;温度的垂直分布: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受下垫面影响极大,温度场比较复杂;二、大气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危害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源以及人为源;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三、大气污染控制措施1.清洁能源:常规清洁能源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电力等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等2.绿色交通:合理的交通规划发展清洁汽车3.末端治理:烟尘治理结束除尘装置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燃料脱硫和烟气脱硫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尾气光化学烟雾氟化物的治理4.环境自净四、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动植物影响农业影响臭氧层破坏:人体陆生植物材料水生生态系统第四章水环境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总体战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开源水利工程措施时间、空间2.节流城市节水农业节水3.治污4.综合管理二、水污染来源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1.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生活污水2.面污染源农村面源城市径流三、水污染迁移转化特征1.地表水污染特征:河流污染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污染扩散快污染影响大湖泊水库污染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2.地下水污染特征来源广泛难于治理危害严重3.海洋污染特征污染源多而复杂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四、水污染控制措施1.减少耗水量:通过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随着各类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3.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5.开发新水源: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同时也需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应从浓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管理;第五章土壤环境一、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二、土壤环境污染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三、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着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四、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化学农药落入土壤中以后,通过各种途径挥发、扩散、迁移而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因而土壤的农药污染又转化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等环境问题;五、土壤的自净能力土壤净化: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六、土壤污染的防治1.施加抑制剂;施用重金属吸收抵制剂改良剂,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磷酸盐和硅酸钙等,使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物质,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2.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3.改变耕作制度;如早田改水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一列条件都会改变,可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毒害;4.客土深翻;采用排土挖去污染上层、客土用非污染客土覆盖于污染土上法可获得理想的改良效果,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面积污染的土地;5.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6.生物改良措施;种植某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来逐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环境的质量;第六章噪声环境与其他物理性污染一、噪声来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建筑施工二、噪声的控制途径与措施1.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建立卫星城2.技术措施: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保护三、其他物理性污染基本含义光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是人类活动对周围的光环境造成危害,使原来适宜的光环境变得不适宜,进而使人的视觉和健康受到影响的现象;热污染:指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排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城市热岛效应和对水体的热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辐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试验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排出的核废料;电磁污染: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第七章固体废物一、固体废物的含义与来源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二、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点分类:1.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2.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3.按形状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的;4.按来源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特点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固体废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从时间方面讲,它仅仅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无法加以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要求变化,今天的废物可能成为明天的资源;从空间角度看,废物仅仅相对于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而并非在一切过程或一切方面都没有使用价值;一种过程的废物,往往可以成为另一种过程的原料;固体废物一般具有某些工业原材料所具有的化学、物理特性,且较废水、废气容易收集、运输、加工处理,因而可以回收利用;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固体废物往往是许多污染成分的终极状态;而这些“终态”物质中的有害成分,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又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故又成为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头”;3.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不同于废水、废气和噪声;固体废物呆滞性大、扩散性小,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气和土壤进行的;其中污染成分的迁移转化,如浸出液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以致数十年后才能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能要比水、气造成的危害严重得多;三、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有害物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人体健康与环境;人畜粪便与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型污染;危害:1.污染水体,减少江湖面积,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2.大气污染, 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有害气体,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和臭味,恶化环境;3.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埋处理,经雨水浸淋,其渗出液及沥滤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蓄,危害食用;各种固体废物露天堆存,经日晒雨淋,有害成分向地下渗透而污染土壤;4.影响环境卫生,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传染疾病;5.处理不当,矿物资源利用低,浪费大量资源能源,又污染环境;6.有害固体废物泛滥,长期对有害固体废物示来回管理与处置,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四、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指危险废物从一国管辖地区或通过第三国向另一国管辖地区转移;危险废物在国际间的转移,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五、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目的:是将城市中各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集中利用;通过综合处理可对废物进行有效处理,减少最终废物排放量,减轻对地区的污染,防止二次污染的扩散,同时还能做到总处理费用低,资源利用效率高;第八章生物环境污染的生物富集15分一、生物多样性基本含义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二、生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及危害原因:1.人口的过度膨胀2.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受破坏,环境退化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引入和外来病害的入侵和传播5.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危害: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从根本上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影响:1.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2.破坏了药物来源;3.破坏了工农业资源;4.破坏了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5.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6.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因此,动植物的大量灭绝必然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网络2.建立和完善全国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3.保护特殊生境和生态系统,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4.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5.保护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异地保护与研究6.寻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协调的途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7、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总结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保护示范工程建设等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和对生物的影响归宿: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与生物体接触后,在被接触部位可能以某种方式被机体吸收进入体液,然后经循环系统或输导组织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并发生导致化学结构和性质改变的生物转化,转化产物和未经代谢的污染物一部分蓄积在某些组织,其余则通过一定的排泄途径,被排出体外,完成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的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转化等,称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影响: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其它代谢产物则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损害总和称为毒性效应或毒性作用;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还可发生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各个水平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性主要体现在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对胚胎的毒害死亡、生长迟缓、畸形等和对遗传物质的毒害;第九章环境评价15分一、环境质量评价概述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对是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是指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从更广泛的领域理解,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等;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通过对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确定主要的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综合评价污染源对环境的危害作用,以确定污染源治理的重点;2.环境污染物监测项目的确定根据区域环境污染特点及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确定不同环境要素的监测项目,为评价提供参考;3.监测网点的面设根据区域环境的自然条件特点及工、农、商业、交通和生活居住区等不同功能区分别布点,布点疏密及采样次数应力求合理,有代表性;4.获得环境污染数据按质量保证要求分析测定,获得可靠的污染物在环境中污染水平的数据;5.建立环境质量指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选择评价标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利用评价模式,计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6.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计算各种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的疾病发病率与环境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与环境质量状况的相关性;7.建立环境污染数学模型建立环境污染数学模型,要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室内模拟实验,选取符合地区特征的环境参数,建立符合地区环境特征的计算模式;8.环境污染趋势预测研究运用模式计算,结合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及污染治理水平;预测地区未来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9.提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议通过环境质量评价确定影响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近期治、远期规划布局及综合防治方案;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与基本内容意义:1.环境影响评价是经济建设实现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2.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防治污染对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4.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正确认识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各级措施,也是强化区域环境规划管理的有效手段;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类型可分为四种类型:1.单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2.多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联合评价;3.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4.战略及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10分1.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3.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1.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2.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3.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活动向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4.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
《生态环境学》考试复习提纲
《生态环境学》考试复习提纲《生态环境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生态学概论(红色为考试重点内容)1、生态学概念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比较简洁的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生存环境(1)生物环境(2)物理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能量环境)(3)生物能量环境(由光环境和温度环境组成)(4)生物的物质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组成。
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
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3、生态因子的概念组成生物生存环境中各种因素,这种因素称生态因子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的补偿作用5、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3)净化作用6、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3)耐受性定律7、种群的概念种群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也就是说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衍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8、种群的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9、种群数量动态参数(1)出生率和死亡率(2)迁入和迁出(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4)种群内禀增长率10、内禀增长率概念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是无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等都没有限制性影响),在该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种群所能达到的恒定的、最大的增长率。
11、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1)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2)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12、种间关系(1)中性作用(2)竞争:直接干涉型(3)竞争:资源争夺型(4)偏害作用(5)寄生作用(6)捕食作用(7)偏利作用(8)原始作用(9)互利共生13、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使亲缘关系密切或各方面都相似的物种之间产生生态上的分离,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或格乌司原理14、生态隔离两物种相似,在进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竞争的结果从理论上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其二是使其中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地理上的分隔)、吃不同的食物(食性上的特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的分隔(如运动时间分隔),通称为生态隔离。
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总结
建筑环境学1、自然通风优点:1)经济; 2)通风空气量大; 3)不需空调机房; 4)不需维修人员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后来变为巢居与穴居。
3、人类对建筑的要求:1)安全性:能够抵挡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和人为的侵害。
2)功能性:满足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
3)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内的舒适与健康。
4)美观性:要有亲和感,反映当时人们的文化追求。
? 4、建筑环境学的任务: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2)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方法与原理5、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地理经度与纬度来表示。
6、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赤纬δ;赤纬从赤道平面算起,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春分与秋分时,赤纬为0;夏至最大,为+23.45;此时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3.45(北回归线);冬至最小;为-23.45(南回归线)7、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时间。
8、国际规定,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称为“世界时”。
全世界共分为24个时区,每区15度,1个小时。
我国早于世界时。
9、真太阳时是以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
10、太阳时角:当时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的投影与当地真太阳时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
真太阳时为12点时的时角为零。
11、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称为太阳位置。
可以用太阳高度角β与太阳方位角A 来表示。
太阳高度角β: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A :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的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12、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1)赤纬(δ);2)时角(h ) 3)地理纬度(ϕ)δϕδϕβsin sin cos cosh cos sin +=βδcos sinh cos sin =A 13、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来表示。
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学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环境功能多样性。
4.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5.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
6.全球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壤资源退化7.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
8.人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
9.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阙值。
10.环境规律: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11.五律协同: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重大的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
12. ①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
②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
③规律作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称偏离。
协同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拮抗者是实现目标的阻力,偏离者是实现目标的离心力。
13.1984年8月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达成共识: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人类将面临自然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威胁。
14.人口环境容量:一定生态条件下,一定区域资源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15.大气的分层(从底到顶):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16.大气污染:由于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增多,或者增加了某些新的成分,从而破坏其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危害人类生活、生产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级资环《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2012.01.02 shawe)1、(绪论) 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是人以外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体。
自然环境概述:是指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2、(第一章水环境)水的自然循环的概念。
(P4)
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P6)
淡水八大常量离子:K+ 、Na+、Ca2+ 、Mg2+ 、Cl—、HCO3-、SO42-、CO32-
4、水环境污染物。
(P25)
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和放射性物质。
5、工业废水的四个特点。
(P31)
①污染量大;②成分复杂;③感官不佳;④水量水质多变。
6、地下水污染三个特征(P35)
①污染来源广泛;②污染难以治理;③污染危害严重。
7、水污染控制。
(P46)
①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工业水污染:①优化结构、合理布局;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③就地处理;④强化管理。
生活水污染:合理规划和公众教育。
面源污染:农村面源:①发展节水农业;②减少土壤侵蚀;③合理利用农药;④截流农业污水;⑤畜禽粪便处理;⑥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城市径流:①充分收集利用雨水;②减少城市硬质地面;③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②污水的人工处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法。
③尾水处理。
(P53)
8、(第二章大气环境)大气的分层。
(P60)
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9、颗粒物(即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常表示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和降尘。
(P64)
10、三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P65)
①煤烟型污染;②交通型污染(光化学烟雾);③酸沉降污染。
11、大气污染控制。
(P89)
运用社会、经济、技术多种手段对大气污染进行源头到末端的综合防治。
A、清洁能源。
①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②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和氢能等。
③节能。
B、绿色交通(合理交通规划和发展清洁汽车)。
C、末端治理:①烟尘治理技术;②二氧化硫治理技术;③氮氧化物治理技术;④氟化物治理技术。
D、环境自净。
12、(第三章土壤环境)土壤结构体的三个基本指标: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和孔隙度。
(P104)
13、土壤胶体的三个种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体。
(P109)
14、土壤污染的特点。
(P114)
①隐蔽性或潜伏性;②不可逆性和持久性;③危害的严重性。
15、土壤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P115)
16、(第四章固体废物)固体废物①按化学活性分为化学活性废物(易燃易爆废物、化学药剂等)和化学惰性废物(废石、尾矿等);②按来源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农业固体废物。
(P130)
17、固体废物的输送。
(P144)
气流输送、水力输送和机械输送。
18、固体废物~预处理时~脱水环节中~浓缩脱水方法主要有重力浓缩法、气浮浓缩法和离心浓缩法。
(P146)
19、卫生土地填埋的方法。
(P148)
通常把运到卫生土地填埋场的废物在限定的区域内铺撒成一定厚度的薄层,然后压实以减少废物的体积,每层操作之后用土壤覆盖,并压实。
20、(第五章物理环境)噪声的主要特性。
(P155)
①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②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影响范围有限(传播时能量衰减);③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21、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
(P157)
22、发生噪声污染必须有三个要素: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P161)
23、电磁辐射的来源。
(P165)
A天然源;B人为源:①脉冲放电;②高频交变电磁场;③射频电磁辐射。
24、电磁辐射的危害。
(P165)
①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身体机能性障碍和功能紊乱、白内障、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改变,影响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癌症);②对机械设备的危害(电磁干扰导致通信导航中断→飞行事故和航海安全等等);③对安全的危害(可燃性油类、气体和武器弹药→高场强下引燃引爆)。
25、电磁污染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播:①通过空间直接辐射;②借助电磁耦合~由线路传导。
(P167)
26、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P169)
①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②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③医疗照射;④其他(a、工业、军队、核潜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事故等失去控制而造成的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b、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和夜光表等)。
27、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P173)
填埋、煅烧和再熔化。
28、光污染分为三类:①白亮污染;②人工白昼污染;③彩光污染。
(P175)
29、热污染的两种类型:水体和大气热污染。
(P177)
30、热污染的危害。
(P179)
①水体热污染的危害:a、有机物腐败严重;b、水生生物发育受阻或死亡;c、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d、致病微生物滋生泛滥,导致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②大气热污
染的危害:a、导致海水热膨胀和极冰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加快生物物种灭绝;b、降低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危害人体健康;c、形成新的“互感连锁反应”,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31、(第六章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的概念。
(P181)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除人以外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危害。
(P189)
①损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②损害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③引起变态反应。
33、生物入侵相关概念。
(P194)
①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②入侵物种是指某种原本生活在异地、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本地生态环境中成为野化状态,并带来无法控制或根除的灾难,甚至影响经济、生态安全、国际贸易发展,进而危害到人畜健康的物种。
(入侵物种两个条件:外来的和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34、生物入侵的途径。
(P195)
A、人为有意引入:①②③④⑤
B、无意识引入:①②③④
C、自然入侵。
35、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P199)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各种生态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的总和,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境(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④景观多样性。
36、生境破坏和破碎。
(P203)
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些人类活动,如铁路、公路、油管、农田、城镇和其他大范围的人工地带等,使得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斑块之间通常被人工改造或退化的区域所隔离。
37、环境生物修复。
(P209)
①广义: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②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本身的提取、吸收和固定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来清除土壤、沉积物、污泥或地表水、地下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有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降解等基本形式。
③人工湿地:基本原理:利用湿地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湿地植物降解、吸收和截流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污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