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第三讲日本农业经济
新版第三讲 日本农业经济
(二)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发展简况
•
返回
明治维新以前,农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明治维新以前,农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70%的居民从事农业生 的居民从事农业生 此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并以水稻、麦类、杂粮的生产为主。 产。此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并以水稻、麦类、杂粮的生产为主。政府政 策主要保护粮食,对棉、麻等经济作物实行自由贸易,经济作物急剧衰退。 策主要保护粮食,对棉、麻等经济作物实行自由贸易,经济作物急剧衰退。 明治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日本对外侵略,扩大对外贸易, 明治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日本对外侵略,扩大对外贸易,其 生丝出口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同时,国内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生丝出口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同时,国内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增加了水果、蔬菜、畜产品的需求,拉动了这些产品的国内供给, 增加了水果、蔬菜、畜产品的需求,拉动了这些产品的国内供给,因而农 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明治农法:明治维新以后, 年代从欧美国家输入了农机具、 明治农法:明治维新以后,于1870年代从欧美国家输入了农机具、肥料和 年代从欧美国家输入了农机具 农业品种与种养方法,并建立自己的农具制造厂和农业试验场等, 农业品种与种养方法,并建立自己的农具制造厂和农业试验场等,但均因 不合日本国情而舍弃。因而转向推广多投劳动力和增施肥料 推广多投劳动力和增施肥料、 不合日本国情而舍弃。因而转向推广多投劳动力和增施肥料、改善栽培技 术和改良作物品种为中心的“明治农法” 术和改良作物品种为中心的“明治农法”。这种精耕细作的高劳动集约化 经营,促进了此是日本农业的发展。 经营,促进了此是日本农业的发展。 明治末期到一次大战前,日本又从中国的东北运进大量的廉价豆饼作肥料, 明治末期到一次大战前,日本又从中国的东北运进大量的廉价豆饼作肥料, 且增加化肥施用,加上耕地也有所增加,农业发展较快。以稻米为例, 且增加化肥施用,加上耕地也有所增加,农业发展较快。以稻米为例, 1878-1882年间,年均总产 年间, 万吨; 年间, 年间 年均总产536.4万吨;到1898-1907年间,年均总产增至 万吨 年间 765万吨,增长42.61%。 万吨,增长 。 万吨 1920年到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一直处于停滞衰退之中。到1930年代,仅 年到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一直处于停滞衰退之中。 年代, 年到二次大战前 年代 从朝鲜和中国掠夺的大米就占其商品米总量50%。日本小农纷纷破产。 从朝鲜和中国掠夺的大米就占其商品米总量 。日本小农纷纷破产。
浅析日本农村金融体系
4、风险管理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非常重视风险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信贷风险。这些 措施包括: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对贷 款项目进行评估;以及建立完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 了信贷风险,保障了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
三、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历 程
2、发展阶段(1960-1980)
在这个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开始逐渐增多,服务范围也得到了扩大。除了传 统的农协金融和合作金融外,政策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这 些机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转型阶段(1980-2000)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开始面临转型的压力。为 了适应新的农业发展需求,金融机构开始创新业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如开展 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进一步加强, 以确保其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
一、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日本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协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和其他金融形式构 成。其中,农协金融和合作金融是主要形式。
1、农协金融
农协金融是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农业生产 者进行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农协金融在组织架构上分为三级:县级 农协、市级农协和全国农协,各级农协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了完整的农协金融体 系。
1、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农业生产者提 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感谢观看
2、组织架构
日本农村金融体系在组织架构上分为三级:县级、市级和全国级。各级机构 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组织架构有利于资源 的整合和调配,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三章战后日本经济(ppt讲稿)资料讲解
生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制,确立了自耕 农个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2,解散财阀
大财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城市经济中的基础,美国占领当局认为,财阀与 旧日本政治勾结,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最大潜在力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开始了战后初期的经济 改革、恢复和重建过程-(Rising from the Ashes)
二,战后初期日本的“三大改革”
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同盟军占领当局认为,日本之 所以发动战争,与战前日本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为了铲除旧有的政权基础和经济体制,在美国占领当局的 督促下,战后初期日本进行了以下三大改革:
•1880年代后掀起创办近代工业的高潮,工业发展进入 新阶段
日本资本主义体制的独特性
由于日本是在比较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入 资本主义,故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原始积累 不够,政治经济中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势力,国家在 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特权资本形成并渗透到各 部门,形成若干大财阀,大财阀与国家政权高度融 合,尤其注重发展重工业,加上其领土狭窄、资源 极度贫乏,便决定了它极富侵略性、扩张性的独特 性—从日本资本主义形成之日开始,便不断挑起战 争,并终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当然这也注定了它必然会成为大战的牺牲品
从1946年开始,在占领当局的压力下,由日本政府出面,公 布一系列法律,冻结财阀资产,解散作为财阀总公司的持股公司, 切断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大批罢免财阀家族成员在公司的重 要职务
1946—47年的解散财阀,使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 大财阀为首的15个财阀的28家控股公司被解散,56个家族的股份 被迫卖给职员和一般居民,56个财阀家族及其所属2500多家公司 的领导人被勒令辞职,并禁止其在10年内重新任职。
农业经济学 第十二章 国外农业经济
6.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农场收入的20-30%来源于农产品出口。大米、小麦、 棉花的50%出口。
农业 13.5%、工业37.3%、效劳业55.9% 2002年:卢布﹕美圆 = 31.83:1
农业经济特点:
前苏联解体后到2000年,90%的俄罗斯企业实现了 私有化,2001年1月,62%的农用土地为私人所有。
农业经营形式:农业企业〔股份制〕、私人农场、 农户。种植业中的比重分别是92.4%,1%,6.6%
农业和农村开展的不平衡扩大。北部和西部地区生产 水平高,粮食产量和收入水平也高。南部和东部***
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为主
第四节 俄罗斯
根本情况:
面积:1708平方公里 人口:1.473亿,城市人口72.9%农业劳动力人
口 为11.4% GDP: 2100年为3100以美圆,其中:
第十二章 国外农业经济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法国 第三节 印度 第四节 俄罗斯 第五节 日本
第一节 美国
根本情况:
面积:937.3万平方公里 人口:2.85亿〔城市人口2.28亿〕 GDP:2000年9.87万亿美元
农业占1.6%、 工业25%、效劳业73% 人均GDP:35032美元
农业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1.3%最富有农户拥有 14%的土地,23%的农户为佃农与半自耕农, 50%的农户仅拥有1%的土地。
农业经济特点:
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大米、小麦、花生、棉花的主 要生产国,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以传统的 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85%耕地依靠人畜力, 67%耕地无灌溉设施。
新版第一讲 导论
续 返回
人均产量 (千克) 335 23 3.4 37.4 7 19.5
战后农业内部分工日益发展,粮食比重虽有下降,但始终是 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同时,粮食的增长,也促进了畜牧、水产等 其他农业部门的发展。
2. 农业垂直结构的演变
返回
二战后,农业的分工分业向纵深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产前部门、农业产中部门和农 业产后部门的产业系统。但农业的产前产后 部门,尤其是产后部门发展更快,农业与分 布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些关联产业密
四、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农业的比重虽然下降,但其重要性仍在强化。
(二)战后世界农业空前增长。
(三)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日益复杂和优化。
(四)世界农业的市场化。 (五)战后农业国际化。
(六)世界农业科技化。 (七)世界农村非农化。 (八)世界农业企业结构多样化和社会化。 (九)各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扩大化。 (十)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 动规律。 因此,特定外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就是外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大方面: —— 各国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如农业生产发 展阶段、进程、水平、结构、资源、科技、组织以及 发展趋势,揭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 各国的农业生产关系:即农业再生产过 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经济利益关系。
返回
» ¨ ¾ Ì ¯ Õ Ç ² ¿ ¶ ¥ Ç × À ±Ö % 55 42
¿ ç Ì õ ö ¾ ¨§Ê Ê ¦ É ¼ ¿ ½ ² À £ Æ ¾ /Ç £
1800 1650 1500 1350 1200 1050 900 750 600 450 300 150 0 1970Ã ê Ç ï ¸ Í â à Ç ¿ 1380 100 1993Ã ê 1686 166
第六章 日本经济史 《外国经济史》PPT课件
军需品生产也开始下降。 ● 农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 ● 1946年5月,日本政府在资金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把重点放在恢复煤炭、钢铁、化肥、电力
● 平安时期生产力继续有所发展。
● 庄园主为保护自己,统治庄民,扩充势力,纷纷蓄养武装力量。武士阶层适 应封建主之间的争斗而兴起,逐渐在社会上取得重要地位。● 三、镰仓、室町幕府 Nhomakorabea期的经济
● 镰仓幕府时期,由于武家权势加强,国司权力衰落,原为国有的公田实际上已渐趋绝迹,贵族的庄园也 大部分变成武家的领地。直属将军的家臣“御家人”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在政治上也逐渐代替公 卿贵族的地位。他们统辖庄园的中下级武士,平时管理庄园,战时应幕府征调。镰仓时期工商业已 逐渐发达。
和运输部门上,集中力量解决煤炭增产和恢复钢铁生产。
第五节 20世纪下半期日本经济概况
●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经济奇迹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56年)为经济恢复
时期;第二阶段(1956—1970年)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经济中 低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前夕,许多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约70%的农民丧失了份地。商人和富裕农民成为新兴地主阶 级。封建土地领有制开始瓦解。 ● 农村中的家庭手工纺织业日益发达。 ●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19世纪初,日本已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并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封建经济的解体
● 1854年3月,美国迫使日本签订《日美和好条约》。日本结束了200多年的闭关锁国局面。不久,英、 荷、俄等国援引美国先例,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农业产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业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并保障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积极实施农业政策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的相关内容。
一、农业政策的背景和挑战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流失成为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农田闲置和农业经济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农业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二、农业政策的改革方向1. 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实行最低价格政策、提供土地和设备补贴等。
其次,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政府还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开拓更大的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日本政府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他们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农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日本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
他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型企业和创业者在农村地区发展。
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挖掘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特色,吸引游客和投资。
4.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教育。
他们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人才。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参加农业技术交流和学习活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日本农业自然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不足0.05hm2,境内多山地和坡地,农业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漫长过程。
“二战”前,农业土地占有制度和农村产业结构都有细微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较低。
“二战”后,日本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发生了相应变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迅猛增长,经济实力为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高度重视生化技术,广泛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人才教育,为本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日本农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与本国国情特点相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突出表现为经营规模小,专业农户少,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单位耕地面积固定资本额大,农业基础设施好,农业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等。
农户平均拥有农业固定资本额快速增长,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地改良,很多农村实现了田园化,土地生产率高,农产品质量好。
农户与产前、产后部门紧密联系,可以在生产方面得到有关机构的支持,日本从中央到町村建立了各种为农户生产生活服务的农业协同组合,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
2.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做法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包括贸易保护政策、价格支持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农业进口数量逐渐增多,政府采取保护农产品生产政策,将重要农产品指定为国家贸易项目,不实行自贸,限定农产品贸易项目,严格限制进口数量。
由于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率高,日本农业投入大,只能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农业。
日本现行农品价格政策主要有管理价格制度、稳定价格制度、稳定价格基金制度等。
农产品价格制度弊端较多,但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府重视农业投资,各级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速很快,用于农业直接投资的,主要是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发放补助金,对不同种类主体费用负担比例作出明确规定。
对农林水产金融,日本以农协等系统金融机构和政府金融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地方公共团体融通资金,对民间金融机构借款实行系列政策性金融。
《新版农业经济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新版农业经济论》[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定价:25元目录中文版序新版序言第1章现代世界农业问题1.1 世界粮食、农业经济的不平衡1.2 经济发展阶段与食品供需结构1.3 农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1.4 三种农业问题第2章粮食问题的理论2.1 问题概要2.2 粮食问题的理论模型2.3 经济发展模型与粮食问题第3章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3.1 问题概要3.2 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模型3.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农业调整问题3.4 农业保护的经济学3.5 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第4章农业增长与粮食问题的解决4.1 国际展望4.2 日本农业发展的宏观展望4.3 稻作技术的开发与推广4.4 技术转移的条件4.5 “绿色革命”与世界粮食问题第5章经济发展与农业问题的转换5.1 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地位5.2 历史的展望——农业与财政5.3 农业政策的性质转变5.4 战前、战后的基调变化5.5 农地改革的意义第6章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6.1 农业保护的主要手段6.2 从国际比较看战后日本农业保护的特征6.3 混乱的农产品国际贸易6.4 世界农业体制的改革第7章价格政策的失败7.1 粮食管理法下的米价政策7.2 向新粮食法的过渡7.3 从价格支持向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渡第8章农业结构改革的挫折8.1 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8.2 农地制度与技术进步8.3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途径第9章日本农业政策的课题9.1 自立农业的构想9.2 阻碍农业自立发展的主要原因9.3 发展自立型农业经营的努力9.4 条件不利地区的环境与社会9.5 食品供给的安全保障9.6 处在十字路口的日本农业著者简介速水佑次郎(Hayami Yujiro, 1932年生)1956年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毕业。
曾先后在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东京都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工作。
从2000年起兼任国家开发高等教育机构(FAISID)研究生院ProgramDirector和政策研究研究生院教授。
日本农业经济学的两大流派
日本农业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日本农业经济学的两大流派倪心一在日本,农业经济学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古典学派的、近代经验学派的农业经济学,另一派是马克思经济学派的农业经济学。
一、古典学派、近代经济学派农业经济学在日本,属于古典学派而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学,包括在日本流行过的外国著作,有../,enOBri的《农业经济学》(1oen929)RLCh的《农业经济学》(1940)以及河田嗣郎的《农业经济学》(1922)(原书名为《土地经济论。
尹en)OBri把农业经济学看成是关于农产品价格的学问,认为农业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的应用科学,就内容来说,似失之过偏。
而.。
oenRLCh的书,在生产、流通、收入等方面,都作了阐述。
该书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静态考察部分包括: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报酬递减和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产品贸易。
动态考察部分包括:对农产品价格的需求反应,农业收入的趋势,农业的不稳定性。
还专设一章,谈国家对农业的千预。
oenCh的书和尸renOBi的同出一源,都以.arsaAMhll的经济学为依据,但oenCh把一般经济学的范围、内容、扩及于农业经济,使农业经济学的范围、内容丰富而全面起来,并系统地加以叙述,这是一大进步。
日本人写的农业经济学,得到公认而属于古典学派的,有1922年河田嗣郎的《农业经济学》,是明治大正时期农政经济方面的名著之一,内容相当丰富。
它从农业经济学的意义、任务、地位、发展谈起;概述了农业经济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农业经营的条件,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大规模经营和小规模经营,农艺方式、经营方式和地区分布,探讨了农业企业的有关问题,为农业企业和企业家,个人企业和合作企业,自耕农,分益农,永佃制,借地农企业制,组佃制、的利弊和地租问题,论述了农地的经济性质,农地的价格,农地的买卖和农地的私有制,进而讲了农业劳动,劳动组织,劳动效率,农业劳动的供求,农业劳动者和对农业劳动者的政策;在研究了农业资金和农业信用、其他信用之后,最后讲了农产品贸易的问题,农产品的市场交易,市场组织,交易方法,农产品价格与交易组织的关系,等等。
日本的农业政策上的金融
日本的农业政策上的金融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农业在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减少了,但最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领域和解决方案的主要原料生产的物质生产部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影响,农业已成为一个弱质产业。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其发展。
其中,财政支持农业的扶持政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政策性金融工具占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负责运营1994年。
成立16年来,几个银行的职能调整,业务不断萎缩,削弱农业的功能,其生存和发展,是在农村地区,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是有金融大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因此,中国的农业政策和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计划的需要被重新定位。
日本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金融体系,农业政策,其重要作用的农业发展。
本文将资助日本的农业政策分析和总结的特点。
首先,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日本金融公司,林业和渔业政策科。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日本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合作金融(金融和农业政策金融两部分,其中民间共同主导的农业合作,金融,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地位的性质是一个重要的的补充协议。
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也可以被称为日本的农业系统财务。
是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限制业务范围,业务对象提供存款和贷款利率或条件,以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活动在日本。
[免费下载中心论文]1953年,日本政府根据<<&F渔业财务公司法“,成立了由农业和林业部,财政部部独资的农业金融公司渔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共同管理。
成立为理解的目的:通过提供足够的财政资源,促进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构后,根据新发布的<“日本政策性金融公司法”,在2008年10月1日,日,国民生活金融公中小型企业库务局库务局,(国际金融业务和振兴的冲绳发展金融公司(到可以实施的为日本金融公司的政策2012年合并后,日本金融公司的原始林渔业财务公司的业务政策的国际合作银行(渔业部林业的持续承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戴媛媛内容提要农业产业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继我国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战后日本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 成功地在短期内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探寻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日本;农业产业化模式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面积约 500 万公顷,户均耕地不足 1.2 公顷,经营单位较小,一般来讲这种农业很难融入社会化大市场.而日本却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日本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1, 以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又细分为直营型,委托型两种模式.直营型即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建立大型的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厂,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日本地价高,相比出售土地农民更愿自己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日本的发展很受限制. 委托型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立合同,契约等形式,委托农户或农产主进行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对生产品种,工艺及交货时间做出规定,农户按时保质保量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但日本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不大,水田, 倾斜地多,地块狭小,因此不适合发展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2, 农协(市场)+基地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更为普遍实行的是以农协为主体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 即排除工商业资本的干预,仅通过农业内部的组合来实现产业化.1 这种水平一体化主要是通过日本农协实现的.日本农协是依据 1947 年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成立的.农协为农民服务,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各方面,并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各级农协组织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建立生产基地, 农家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农协输送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与其他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相比,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日本根据自身特点,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先实现水利化,生物化,化肥化, 然后再实现机械化;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小的,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 三是农户的兼业化与高龄化现象,随着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行业的服务,其专业农户不断减少, 兼业农户急剧增加,农业生产者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二,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1, 日本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日本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极差的国家,能够从传统农业发展到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首先是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世纪 50 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已占国民经济投资的 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的趋势,目前已超过 40%. 2 投资的重点一是农业产品价格补贴(特别是大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主要以补助金和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日本政府财政支农的另一途径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农产品进行买卖影响市场供给,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目的.其主要手段有两种:对大米,烟草等实行的直接价格管制;对其他农产品实行的间接管制.正是政府强有力的价格干预,保持了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保证了农民的合理收益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主要采取优惠信贷投资.早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日本政府就先后设立了"农林渔业公库资金""灾害 , 资金贷款""农业改良资金无息贷款"和"农业现代化资金贷款",为农业提供 , 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同时,日本政府还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正是通过逐步建立起来的高度法制化的轨道,日本才能长期保持对农业的巨大投入.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制定了大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如 20 世纪 50 —60 年代,就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改良促进法》 , 《耕地改良法》 ,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作物种子法》《农业改良资金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 , , , 法》 , 《农业基本法》 , 《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 , 《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行政手段来确保这些法律的贯彻和实施.完善的农业法律是日本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农协的组织保障农协组织是根据法律,依照农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日本农协通过各项业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户分散,孤立的行为变成有组织的团体行为,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农协的营农指导员在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都会为农户提供帮助: 产前按专业把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农协提供的信息以及农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各农家编制生产与经营计划,并在取得信贷资金,开发引进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 推广优良品种及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等方面提供具体帮助;产中按规划供应农药,化肥及其他生产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产后接受农户的委托,对农产品分级包装并运往市场. 4 此外,农协还提供农业经营委托服务,接受会员委托代为从事农田作业和农业经营管理,从收益中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其余全部归委托人.这种农业经营委托服务,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的规模效益.有些农协还自办研究所,信息中心,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农协的主要业务还是购销服务,农民通过农协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繁琐的事务由农协一手包办,集合了共同采购的成本优势,避免了分散销售的恶性压价,这种批量买卖的方式让农民在价格上得到实惠,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对于农户个人无力购置的大型设施,农协还提供共同利用设施的服务,比如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大型农用机械,农机具修理工厂,共用肥料配合设施,蔬菜育苗设施,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等.因此,具有浓厚的政府机构性质的农协,是引领日本农业走向社会化,规模化的有力的组织保障.农协把市场与农户紧密联系起来,简化了市场交易关系,实现了交易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5 3, "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开始与20世纪70年代的 "一村一品" 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 "一村一品"的宗旨就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使每个村庄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拳头或精品产品,打入市场.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基本内涵. "一村一品" 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而后在北海道, 岩手县等地广泛兴起. 日本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对各地发展特色经济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分县知事亲自倡导"一村一品"运动,并由农,林,渔,商,共,工,消费者团体,金融,文教,新闻,行政等各方代表组成推动"一村一品"运动协议会,协议会负责确定方针,制定计划,县政府组织建立研究机构, 进行技术指导, 并对地方名特产品开发拨发补助金.在日本地方政府的扶植下,日本乡镇的"一村一品"运动蓬勃兴起.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引进和开发新技术,研制各地区的名特产品,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加工业,使各地区的工业,农林水产业,商业与旅游业得到协调发展,增强了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较快地脱贫致富.三,结论——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纵观包括日本在内的农业发达国家,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农业本身的弱质性也决定了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战后, 日本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分散的小农经济能够纳人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主要是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 日本政府从立法, 组织, 资金, 价格,贸易等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支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扶持农业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 对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借鉴日本的经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建立健全农业立法,用法律法规保证政府依法调控农业②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力度④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2, 加快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在我国,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单个农户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无法有效对接,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便成为解决这一"中介缺失"问题的关键.我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自 80 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但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却一直处于缺位状态,直至去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农业合作社法》 ,农民合作组织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日本农业发展的初始状况与我国相似,吸收和借鉴日本重视发展农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建立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日本农协之所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日本农协是依照农民意愿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日本农协有关日常经营和运行的各项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了农协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反观我国目前的农业组织,由农民自己组建的较少,很多组织在实际运作中较多地依赖于当地行政力量,龙头企业,工商业资本的介入,而这些力量的介入大多是为了利用和享受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6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该认真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积极推动属于农民自己的,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农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其次,要拓宽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范围.从日本农协发展历史和组织结构可以看出, 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简单联合,还是具有行政属性的处于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第三方机构,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执行者. 不仅是连接了农户与市场, 也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目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还很狭窄,缺少管理手段和凝聚力.学习日本经验,我国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应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管理权限,拓展其作用空间,通过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政府管理的效果. 3,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对照我国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现状, 日本的 "一村一品" 运动不无启示. 我国当前的一个问题是各个地区发展缺乏长远计划, 往往是其他地区发展什么, 自己也盲目效仿, 不从本地实际出发, 致使地区经济结构趋同, 各地形不成特色经济. 在确定产业布局, 考察和确定产业项目等企业和农户个体力不能及的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能缺位,同时要改变执政理念,为产业化推进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鼓励产业化经济组织的发展.日本"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开发优势项目,选择和确定产业化项目,对其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以及产业布局协调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分析.以本地区资源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地区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发挥地区优势, 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成功发展的关键.注释梁开竹: 《借鉴日本经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 年第 1 期. 2 方志权,吴方卫: 《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建设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与借鉴》《生产力研究》 , 2007 年 24 期. 3 中国农业代表团《日本的农业政策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 年 12 期. , 4 胡小凤: 《美日农业产业化模式启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年 6 月号下. , 5 常青: 《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的启示——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陕西财经 , 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 年 03 期. 》 6 常青《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的启示——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山西财经大 , 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 年 9 月第十卷第 3 期》(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06 级硕士生责任编辑魏全平)。
地理湘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2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日本》导学提纲(第二课时)目标引领:1、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
2、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3、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日本发达的经济。
难点:主要工业城市与工业区分布的原因。
自主学习:(用10分钟,看课本68—71页)一、发达的经济(一)工业1、读课文68页第一段,结合下表总结日本经济的概况。
2、读第二自然段并结合下表,了解一下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及经济特征并知道日本的贸易对象。
3、读69页第一自然段并结合图3﹣6,找出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并完成活动题.主要工业部门:活动题:1、2、4、读图3﹣8,找出日本的下列工业城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的位置,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二)农业:读69页第二自然段,了解日本的农业特点和农业三大部门。
(三)渔业:读70页“日本的渔业”,了解日本发达的渔业及条件并完成活动题。
(四)交通运输业:读70页“日本的交通运输业”,了解日本发达的交通。
二、主要的城市读日本城市图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列各题:(1)找出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等城市。
(2)东京的城市职能有哪些?新兴的科学城在哪里?日本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各在哪里?展示反馈:合作交流:精讲点拨:课堂小结: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达标检测:(一)、填空题:1、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__ _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的铁矿、___ ___、______等矿产资源缺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日本经济的特征是,主要贸易对象有____ _、、。
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______造船、______化学、________精密机械等。
日本农业的三大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岸。
日本的经济情况培训课件
• 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不 同的看法,一种“中国威胁论” “中国机会 论”
• “中庸论”认为可以缩小与相邻发达国家见 的经济差距减少偷度,跨国贩卖,绑架人口,偷 窃等不安定因素,还可以有利于推进东亚地 区一体化进程.
• 6,企业经营特征
• a)日本式的经营模式
•
综观二次大战后55年的日本经济及社会情势的历史,日本经济是
• 如此飞速的经济成长是与日本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关的。 首先在设备投资方面政府提倡技术革新,引进先进技 术,其次以低息贷款优先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税制优 惠政策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 日本的GNP在70年代初达到了世界第2位并持续至 今。
• 日本政府经济主体构成的三要素(政府、企 业、家庭)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 用·特别是在追求私企利益和社会公益两种 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活动中起促进景气、 保障雇佣以实现经济成长的调节作用。
日本经济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经济技术实力
(三)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日本经济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现任政府经济政策与目标
(六) 日本型経営はどう変わるのか
• 日本经济导读
• 日本的经济在战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日本经济企 划厅的资料统计,1955~1986年的31年中,GNP (国民生产总额)增长38.8倍国民总资产增长90倍。
• g)通勤方式
• 大都市中的通勤方式,以公营或民营之电车、公共汽车为主,自用小 客车很少。自用小客车少的原因,加上都市人口集中,通勤电车与公 车都非常拥挤。由于许多住家由都市中心往郊区扩散,因此通勤时间 都很长,仅单程即需1小时半以上者超过半数。因而甚至偏远地区利 用新干线通勤者人数也与日俱增,近来已有部分企业允许以新干线通 勤并负担其费用。
从开放与保护的角度辨析日本农业经济发展
从开放与保护的角度辨析日本农业经济发展摘要: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
为了保护国内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农业贸易保护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日本贸易自由化的最重要因素。
本文概述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以及具体的农业保护措施。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展望了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早在1955 年,日本就已经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时日本就是其成员之一,并把推行贸易自由化作为日本贸易发展的基本方针,但是涉及农业的相关开放政策,日本政府采取高关税、高补贴等手段极力抵制,使其他国家农产品在日本很难获得市场。
直到2011年,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日本农业市场自由化发展迎来了转机。
一、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1.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1955 年日本正式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此期间日本逐步放宽了对大米等产品的价格管制,并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开展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一部分进程。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大米等粮食类作物的管控,从20 世纪50~60 年代开始,大米实行集中管理和全量管制,并初步探索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到70~80 年代后放宽了对大米的管理力度,市场流通逐渐成为衡量价格的重要依据,农产品贸易种类的限制数目逐步减少,与此同时,高额的农业补贴政策成为稳定日本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措施,年均补贴额度高达4 万亿日元(100 日元约合5.96 元人民币,2014),为其他发达国家的数倍之多[1]。
2.WTO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自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日本政府根据WTO 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调整了农业保护的相关政策,减少价格补贴、高额关税等限制措施,增加绿箱政策的比重。
日本农产品平均关税虽下降为64.9%,仍然远高于欧盟的15.7%和美国的1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发展简况
返回
• 明治维新以前,农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70%的居民从事农业生 产。此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并以水稻、麦类、杂粮的生产为主。政府政 策主要保护粮食,对棉、麻等经济作物实行自由贸易,经济作物急剧衰退。
• 明治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日本对外侵略,扩大对外贸易,其 生丝出口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同时,国内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增加了水果、蔬菜、畜产品的需求,拉动了这些产品的国内供给,因而农 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返回
(一)日本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返回
• 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良港。山地约占全国 面积的76%。平原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24%,多零星分布在大河的 下游和沿海地区。
• 日本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东北部和西南部气候差异 大。前者形成高山地区的寒冷型农业,后者则发展适合温暖气候的 作物。
600
400 243.9
200
16
60.8
0
13.9
1950年
320
300
502.5
200
100
0 1992年
牛(万头)
猪(万头)
鸡(万只)
第三讲 日本农业经济
一、日本农业发展概况 二、日本农业的现代化 三、日本农业的生产关系 四、日本农业政策及其动态
日本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西隔东 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东临太平洋。全境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 39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1996年有人口 1.26亿人。国民生产总值4.64万亿美元,人均GNP36544美 元。
• 日本牧场面积小,1992年共有永久性牧场6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1.69%,人均只有0.005公顷,对发展畜牧业不利。
• 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7%。林业极为发达。 • 日本有许多高温热泉,是世界上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暖
流和寒流在日本东北海面相汇,造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沿海渔产 极为丰富。
— 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
— 种植业比重下降,但水果、蔬菜比重上升。
— 水稻和养蚕相对比重下降。
日本畜牧业结构演变情况 返回 日本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
30 20
7.3 10 0
1950年
16.7 1960年
27 1989年
日本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1200
500
1000
1095
432
400
800
二是一次大战后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导致自给性 作物大幅度减少,商品性作物和畜产品增加。但总的说,此时还是 以水稻为主而畜牧业不十分发达的农业结构。到1937年,农牧业总 值中种植业占81.6%,养蚕业占10.4%,畜牧业占8%。
•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1945-1964年间,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农业结构随之变化。
• 明治末期到一次大战前,日本又从中国的东北运进大量的廉价豆饼作肥料, 且增加化肥施用,加上耕地也有所增加,农业发展较快。以稻米为例, 1878-1882年间,年均总产536.4万吨;到1898-1907年间,年均总产增至 765万吨,增长42.61%。
• 1920年到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一直处于停滞衰退之中。到1930年代,仅 从朝鲜和中国掠夺的大米就占其商品米总量50%。日本小农纷纷破产。
(三)二次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简况
返回
日本农业生产年递增速度 %
12 10.6 10
8
6 4
3.3 2.6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0
-2
-0.4
-4 1945-
1951-
1961-
1971-
1981-
-2.8 1991-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1994年
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农业比战前下降40%,人均占有谷物由 288千克减少至130千克。
日本是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但由于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局限性很大,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之一。日本农业与我国有不少相似之处。 研究日本农业有重要意义。
回
一、日本农业发展概况
(一)日本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二)二次大战前农业的发展简况 (三)二次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简况 (四)日本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 (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945-1950年是日本农业改革恢复阶段,农业生产年均递增率高达 10.6%。从50年代开始,日本农业转入稳定增长,70年代以后农业增长 速度逐年递减。
(五)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返回
在历史上,农业是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基础。日本资源贫乏, 农业中的养蚕是日本最早工业发展的基础。1930年,蚕茧产量曾高达 39.9 万吨, 居世界首位。 生丝出口 ——换回棉花和机器——棉织品 出口——换回煤、铁等工业原料,促进日本工业发展。
农业还在市场、劳动、资本积累等方面支持日本工业发展。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农业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和义务交售制,支 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二次大战后,农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下降。
1. 农业在日本GDP 中的比重
16.1
20
7
10
0 1955年 1960年
2 1994年
农业产值占GDP%
日本农业比重下降,一方面反映战后日本经济的现代化; 另一 方面,则反映出日本农业日益依赖外国农业。1980和1994年,食物 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2%增加到18%。
• 明治农法:明治维新以后,于1870年代从欧美国家输入了农机具、肥料和 农业品种与种养方法,并建立自己的农具制造厂和农业试验场等,但均因 不合日本国情而舍弃。因而转向推广多投劳动力和增施肥料、改善栽培技 术和改良作物品种为中心的“明治农法”。这种精耕细作的高劳动集约化 经营,促进了此是日本农业的发展。
(四)日本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
返回
• 农业生产结构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主要是自然条件和 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水稻、麦类和杂粮占压倒优势。
• 后来,生丝出口增加,形成稻米与养蚕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
• 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日本的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随着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后 国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养蚕业继续发展,日本成为生丝出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