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外阅读题(含答案)
(精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的感受,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
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只有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运用角度] “故土情怀”“漂泊”“悲欢离合”“人生际遇”等。
【课外运用】1.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
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漂泊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2.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
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会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过关能力-《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过能力-《杜甫诗三首》一、[2018河南郑州七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
“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2018湖北武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兴八首(其八)杜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①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
②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时物产的丰美。
C.“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酌酒与裴迪王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杜甫诗》阅读答案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诗三首》阅读题目: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岱宗( ) 决眦( ) 石( ) 幽咽( )② yè( )城shù( )守yú( )越老yù( )③ 溅( ) 搔( ) ( ) 矣( )2、解释下列中加粗的词:① 齐鲁青未了( )② 造化钟神秀( )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⑤ 暮投石村( )⑥ 老翁逾墙走( )⑦ 吏呼一何怒( )⑧ 三男邺城戍( )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⑩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⑾ 夜久语声绝( )⑿ 天明登前途( )( )3、下列句子中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5、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简答:《石吏》一诗所叙的发生在唐代有名的______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诗中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暮投石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① 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② 诗人此时的感想是什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对的赏有误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题
《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题《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题【编者按】要想学好语文,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
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
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
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4、⑴ 老妪讴歌呕吐⑵ 孤独狐狸弧形⑶ 炊具吹牛欢呼⑷ 暮色幕布仰慕5、⑴ 越过⑵ 防守⑶ 年老的女人⑷ 应征⑸ 停⑹ 形容低微。
断续的哭声6、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新441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附答案)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二)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凋伤漂泊渚清沙白鸟飞回B. 落魄箫瑟万里悲秋常做客C. 文藻逶迤无边落木萧萧下D. 慨叹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 作客落寞萧瑟B. 作客潦倒萧瑟C. 做客潦倒萧森D. 做客落寞萧森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 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6、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诗圣的忧思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______”。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______”的风格。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杜甫诗三首》阅读练习
《杜甫诗三首》阅读练习一.阅读题1.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①岱宗夫如何( )②齐鲁青未了( )③造化钟神秀( )④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遥想将来的。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的。
答案:(1)①泰山②不尽③指天地、大自然④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4)远\\近\\朝\\暮\\望\\登(5)泰山\\衡山\\华山\\泰山2.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一、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
..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2)未了:(3)造化:(4)钟:(5)会当:(6)凌: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字,二是诗句中的“”一词。
9、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第1页(共4页)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10、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又呈吴郎》阅读答案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
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请简要概括。
(4分)答:(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答:《又呈吴郎》阅读答案:(1)(4分)答: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更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2)(2分)答: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之中,我们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
“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
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就有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思乡泪、忧国心。
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他是真正的爱国者,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人民和国家的“诗史”。
[运用角度]“忧国忧民”“铁肩担道义”“时代与命运”等。
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精选5篇)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篇一: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导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1.答案C(A项,“啸”应读“xiào”;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2.答案C3.答案:A (现实主义)4.答案C(省:曾经。
)5.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6、C(“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
)7.B(“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是离开宫廷到朔漠。
)8.D(“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当面—对应反了)9.B(没有“拟人”手法)10.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描写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猴哀啸,飞鸟盘旋、巫山落木萧萧、峡中江流滚滚的凄清萧瑟、雄浑苍凉的秋天景色。
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可以),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凉孤单,个人之于天地渺小的慨叹和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11.(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D(诸葛亮功业难成与“北伐军务繁重,其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不构成因果关系,上句还说到了蜀汉“气数”已尽的原因)13.参考答案(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
(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深切叹惋。
(3)寄托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悲伤之感。
(4)抒发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6分)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垂宇宙”“失萧曹”“志决身歼”分析情感。
赏析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E.这首诗的主题是“咏怀”二字,“一去”二字,是咏的开始,“独留”二字,是咏的终结。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E项,这首诗的主题是“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
2.导学号8881401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杜甫诗三首阅读训练
《杜甫诗三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姓名:班级:一、赏析《望岳》1、2009年湖北省襄樊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
(2分)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5.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7.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9.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0.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钟:)⑶荡胸生曾云(荡胸:)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⑸家书抵万金(抵:)⑹浑欲不胜簪(浑:)⑺老翁逾墙走(逾:)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⑼有孙母未去(去:)⑽犹得备晨炊(犹得:)4.填写: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 1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课外阅读题(含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语文,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
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⑴水何澹澹
⑵星汉灿烂
⑶山岛竦峙
2、曹操的《观沧海》是写景抒情之作,所写之景既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之虚景,写想象之景的诗句是:____。
3、课文注解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②篙藜。
我里③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④因阵败,归来寻旧蹊⑤。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⑥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⑦。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⑧。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⑨。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⑩。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⑾。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⑿。
入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⒀? 【注释】
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后。
②[但]。
③[里]村庄。
④[贱子]老兵自称。
⑤[蹊]小路。
⑥〔安辞〕怎敢辞去。
⑦习间鼓鼙指参加军事训练。
⑧[携]离,告别。
⑨[终转述]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吉凶难料。
⑩[齐]同。
⑾[委沟溪]丢在山沟里。
⑿[酸嘶]痛楚悲苦地哭。
⒀[蒸黎]老百姓。
蒸,众多;黎,平民。
1、诗篇开头寂寞二字的作用是?
2、家乡今昔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也是
____________的根源。
3、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家乡已非旧时面貌,早
被蒿藜淹没的情景。
这句里的_____字用得特别传神。
4、日瘦气惨凄是贱子触景生情,烘托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心境;这一句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5、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深刻含意是?
6、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中永痛的意思是?
7、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的意思是?
8、翻译,并简略说明其写作特点。
⑴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译文:
写作特点:
⑵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译文:
写作特点:
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一、1、⑴水波动荡的样子⑵银河⑶耸立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
要避免出现悲
凉等离题甚远的理解。
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二、1、渲染出满目萧条的景象,也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心情
2、世乱(安史之乱)无家可别
3、归来寻旧蹊寻
4见空巷时的凄惨拟人
5、以狐与狸的反客为主,深刻地写出了家园的破败
6我被征服役后长病母无人奉养,以致死去;死后又无人埋葬,以致丢弃山沟
7、母亲生养了我,而我对母亲却生不能奉养,死未能安葬,这是我终身感到痛楚悲苦的两件事
8、⑴鸟儿也留恋住惯了的旧巢,我哪里会嫌房屋破烂呢?春天刚来到,我就独个儿扛着锄头去耕耘;天黑了,我还在田间灌溉。
以宿鸟为喻,表达了留恋家乡的感情,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只希望能在家乡话下去。
⑵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家里已没有什么人可以告别了,在本州服役,毕竟比到远方去要好一些,但既然当兵,就得远去前线打仗;这样,生死吉凶也就难以预料;回头一想,
家乡已一无所有,去远去近,还不都是一样。
六句诗层层转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⑶已经弄得人无家可别,还要抓去服役,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以反法作结,意味深长:把老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主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