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习作一起长大——三年级习作教学个案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习作一起长大
——三年级习作教学个案例谈
前言:习作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里是从第二学段开始界定并给予评价标准的。在以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也会为从低年级向中年级升班的老师把习作教学作为一个新的版块来培训。现时习作教学的现状是呈两级分化的,各种关于习作教学的研究有很多流派,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通过长期与一线教师的接触了解,发现按照现行评价标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始终无法整体提升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高度。在语文课程内容的几个版块中,习作教学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因材施教”被称为是学校教育中较难操作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习作这种个性化突出的内容,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教师真的束手无策吗?基于此,家庭教育的跟进和作用又该如何实施?本文以个案为例,采用观察法、记录法、分析法、家校合同法等研究方法,从现象与问题、策略与实施、反思与建议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用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落实课标中关于习作的各项要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目标。
关键词:阅读积累读写结合随机练笔家校合同
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 ,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
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
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杂乱的野草,
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
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这首诗我常读常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一个孩子的妈妈,我对她的感触是颇多的。2004年我荣升为妈妈,现在孩子已经读三年级了。之所以以他做为个案来研究,是基于我工作的研究方向和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
一、现象与问题
1、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文化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受条件限制,落实课标精神较为滞后。就我所在的地区,属于中部大城市的远城区,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实施方面都较中心城区落后。通常在学校教学中,认为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起步,尽管《课标》兼顾了地域差别,把标准定位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几乎每个三年级的老师都会对习作教学头痛不已。目前较为突出的、有共性的现象是:1、难动笔,学生作品单调枯燥2、费时低效,千人一面,没有新意。3、通过讲评、修改等干预方法学生整体习作水平仍然不佳。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老师自己心里的标准太高了,因为前面说到课标中对于习作的定位,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达成。在下校调研的时候翻看学生的作文本,才发现这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标准下的作品确实“惨不忍睹”。具体反映在: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段落逻辑混乱、不分主次、通篇不知所云。
2、问题
随着我们一系列研究的开展,结合当前习作教学的思考,发现问题矛头直指三大块:语言积累的贫乏、观察与想象的空间有限、家庭教育跟进的缺失。
找到了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就不难看到了。
(1)语言积累的贫乏——识字量欠缺,阅读量不够,读写结合落实不到位;
(2)观察与想象的空间受到限制——教师解读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写作形式单一,学生占有习作材料的途径狭窄。
(3)家庭教育跟进的却失——家校合同做得不够,双方互相依赖。
二、策略与实施
《课标》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习作”概念,我认为这仅仅只是课程序列在概念上的一种表述。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包括学前教育中五大领域的设置,都可以说是为习作,乃至以后的写作酝酿沃土的。所以教师需要研究问题是:习作,从何时开始?如何开拓学生的写作空间?家校合同怎样做到有效?
1、习作从何时开始。
策略:听说起步海量阅读
实施:从宏观来讲,时间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方式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尤其是海量阅读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这一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本文不再赘述,仅从个案的角度谈谈具体做法。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也许比一般父母对语言文字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从他6个月开始的,也可以说是孩子教会了我怎样读书。刚开始和孩子一起读书也是偶然,我们的第一本书是买奶粉赠送的一本《小鹿找春天》。那本书特别有趣,有可以触摸的毛茸茸的小动物,有可以升起降落的太阳,还有可以动的湖水。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边读边感受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我讲到哪里他就摸到哪里,讲过几遍后我说一个“毛茸茸”,他可以用手触摸相应的位置指给我看,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在读书的过程中他特别专注、安静。对很小的孩子来说,说话就是阅读。你怎么教他说,他以后就会怎么读。小时候我抱他出去玩,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给他听。不是说简单的“灯”、“树”、“鸟”,而是尽可能说完整的、生动有趣的句子,并辅之以动作手势。比如说“路灯在这儿,他一晚上都睁着眼睛,给我们照亮呢!”“风吹过来了,她像妈妈的手摸摸你的脸蛋”。当他还不会说话时,你如果讲到灯,他会用手做一闪一闪的动作。当你用优美的、规范的语言与他交流,他就会把这些语言模块记忆在脑海中,当再次看都相应的场景时他会加以运用。有一天我们带孩子去江边玩,正值枯水季节,原来江底的石头都露出来,上面有很多很小的贝类,我说:“哟,好多呀!”他说:“这是密密麻麻的。”当时他才两岁半,因为我给他讲过《糖果雨》,其中就有这么一个词,当我讲到这儿曾经对他说:“好多好多,一个挨着一个,数也数不清。”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有半个小时的睡前故事时间,每次讲故事我们都是让他也看着书,讲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在听的同时,他也接触到了文字,从我们的语气、表情、手势中慢慢培养了语感。在日常的游戏中,我们会经常谈到刚刚读过的书,那时他还不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故事情节,但是他会把原文背下来,长此以往那些美好的、丰富的语言就成了他语言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起步比较好,他已经习惯了读书,而且非常喜欢读书。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是:幼儿园中班那年当他看了《神奇校车》第一辑以后天天盼着第二辑快点买回来,那天书送到了,他兴奋地把书顶在头上在房间里疯跑大叫。正如惠特曼所说:“他看见什么,他就变成什么,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入学前我们已经在阅读这一块有了比较丰富的积累,读的内容广泛。除了绘本,还有大量的纯文字书籍。比如《彩乌鸦系列》,《林格伦作品集》,《王尔德作品集》,《罗尔德.达尔作品集》等等。每个寒暑假我们也自己动手做“自己的绘本”。由他来画、说,也就是根据他画的内容自己编故事,我帮他用文字写在图画旁边,最后装订成册。一年级入学时,他的识字量明显比同龄儿童高,朗读流利,有较为良好的语感。
以上只是从个案的角度来印证听、说、读,也可以说是积累对后续习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