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合集下载

君子品性

君子品性

“君子”人格《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下面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的部分语录及其大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一:[君子之道]论语读后感之君子之风论语读后感之君子之风一《论语》中提倡大家成为君子。

君子,乃孔夫子心中理想的做人标准。

当然,现代人的做人标准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

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从容不迫。

勇敢的人由于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勇敢,可以有足够的自信和镇定。

君子能够同时具备仁,智,勇。

所以避免了忧,惑,惧。

所以,君子是那种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人。

君子之力来自于内心。

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即远离了怨恨。

这说明君子不去更多的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即不怨天不尤人。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君子的界定总结了四条。

第一,要做君子,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论语》中对君子的第一条界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

君子的目标永远不好高骛远。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善良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一个恶人来讲,“君子”一词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君子必须是一个伟大高尚的人。

做到“达则兼济天下,而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说在发达富有时,要想到天下己任。

在贫穷困难时仍不忘自身修养。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已经穷困潦倒。

但他仍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在不能“居庙堂之高”时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此可以看出此二人是多么伟大高尚,可谓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意思是:君子与小人每天惦记的事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的怎么样。

小人每天惦记的是自己家的房子。

孔子眼中的正人君子

孔子眼中的正人君子

孔子眼中的正人君子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

“器”的本意指器具或者器皿。

但一种器具往往只限于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

“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

“君子不器”正是对君子的一个要求,即要君子不限于一技一艺,而去广泛地汲取知识,博览群书并学以致用,博学洽闻,见识高远。

孔子说过: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可见“义”是君子修身的首要标准。

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干然。

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

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

”以“义”作为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在这一本质规定之下,行为上符合礼,言语谦逊,诚实地实践,这便是君子的品德。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xx 心目中的君子太原宣传网2010-08-23 11:27《xx 宣传》“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

仅就《论语》20 篇522 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 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 章,谈及士的有9 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 章。

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 次,“士”这个字出现过15 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

《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

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

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

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

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

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

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

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

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

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

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

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

《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

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

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

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

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

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

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

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

论语名句解释:君子不器

论语名句解释:君子不器

【导语】君⼦是孔⼦⼼⽬中具有理想⼈格的⼈,⾮凡夫俗⼦,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下⾯是分享的论语名句解释:君⼦不器。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君⼦不器。

” ⼦⽈:“君⼦不器(1)。

” 【注释】 (1)器:器具。

【解释翻译】 孔⼦说:“君⼦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的⽤途)。

” 朱⼦的解释⾥⾯说,「器者,各适其⽤⽽不能相通。

成德之⼠,体⽆不具,故⽤⽆不周,⾮特为⼀才⼀艺⽽已」。

这个器的意思,就像⽤的这些器⽫。

这些器⽫、器具,⼀个器具只能⽤⼀个⽤途,不能够多⽤,所以他这⾥讲各适其⽤⽽不能相通。

所谓⼀器⼀⽤,它不能够互相融通。

譬如说,饭碗就不能当作饭锅,饭碗是盛饭的,饭锅是煮饭的,那饭锅也不能当饭碗,所以这个器具只有特定的⽤途,不能相通。

这⾥夫⼦⽤器来做⽐喻,说『君⼦不器』,就是君⼦不会像器具那样,只能有⼀种⽤途。

「成德之⼠」就是君⼦,君⼦已经成就了他的德⾏学问。

他能够「体⽆不具,故⽤⽆不周」,也就是他证得体了。

究竟的来讲,就是刚才我们⽤蕅益⼤师的话来说的,他已经证得⾃性,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他能够证得不变之体,这就是⼼性。

这个具就是圆满,证得⼼性,已经圆满。

所以他的⽤,这讲⽤途、作⽤,周遍法界,遍⼀切处。

在任何的条件下,任何的环境中,都能够有妙⽤。

这就是刚才讲到的,不变随缘,证得不变之体,就有随缘的妙⽤。

他就不是只有⼀才⼀艺,只有⼀种才华,⼀种技艺,他的才华、技艺⽆有穷尽。

这些才华技艺,全是性德流露。

证得⾃性之体,性德圆满现前,叫⼤⽤⽆⽅。

我们看雪公⽼⼈的《讲要》⾥⾯说,有⼀段话⾮常好,他说「君⼦不器者,君⼦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种功⽤。

⽽是有⼤事时,即作⼤事,有⼩事时,即作⼩事。

凡有利于⼤众之事,皆可为之。

⽆论⼤⼩事,皆是尽⼼尽⼒⽽为。

是以君⼦求学,不以⼀器⾃限,⽽须博学多闻。

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许,⽽志于形器以上的道。

有道便是君⼦儒」。

这段话讲得好,我们想也是雪公⾃⼰⼒⾏圣道的⼼得。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仁德: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恭敬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爱人、关心
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智慧: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理性,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不被感性或偏见所
左右。

3.勇气:君子应该具备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4.礼仪:君子应该遵循礼仪和规范,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言行举止得体、得当。

5.学识: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不断学习、探索、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

总之,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智慧、勇气、礼仪和学识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内涵解读]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3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排斥个人私利,会打消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4.“仁者”和“知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君子)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读解】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

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

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

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古代对四君子的雅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对四君子的雅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对四君子的雅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简要介绍和背景说明。

你可以参考以下示例:引言部分将介绍古代对四君子的雅称,以及这些雅称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曾子、颜回和孟子四位古代哲学家的雅称,分别介绍他们的定义、背景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通过深入研究四君子的雅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中对道德品质和优秀人格的追求,并对如何发展和塑造自己的人格产生启发和借鉴。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四君子的雅称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对人格美的崇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思考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文章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从而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首先,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古代对四君子的雅称的背景和相关重要性。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四位君子的定义、背景和相关的雅称。

具体来说,将包括孔子、曾子、颜回和孟子的雅称的介绍,以及这些雅称对他们所代表的品质和影响力的解释。

在正文部分中,将依次介绍四位君子的雅称。

对于每一位君子,将先介绍他们的背景和君子的定义,然后进一步给出与他们相关的雅称。

对于每一位君子的雅称,将详细解释其所代表的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

最后,结论部分将进行总结与归纳。

首先,将强调四位君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解释他们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中的价值。

其次,将阐述四君子的雅称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道德风尚的倡导以及对后世学习者的激励作用。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展示古代对四君子的雅称的相关内容,旨在向读者传达古代对四君子品质的深刻认识和对他们的尊崇。

同时,也希望通过介绍这些雅称的含义和影响,激发读者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思考,并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论语》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小人形象

《论语》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小人形象

《论语》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小人形象《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化著作的重要代表,君子理论贯穿于全书。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107处,小人24处,而两者并举有18处。

孔子所述的君子有时候指道德高尚之人,与此相对的小人则指道德低下之人;有时候君子也会指地位高的人,类似于统治者,与此相对的小人则指地位低下的人。

那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哪些是指道德意义,哪些是以地位高低而言的;孔子眼中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使得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各种要求?本文在前人对论语中所载君子与小人对举材料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比较了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

标签:论语君子小人在《论语》中,君子小人的概念有时候与身份等级有关,在两者对举的语句中,表达这一意思的语句相对较少,《里仁篇》载: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宪问篇》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三句中的君子与小人都是指在位者与老百姓而言。

孔子通过三句话将两者对举,清晰的展现了他眼中君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所思、所想、所做。

在孔子言中,为君者必须有德,以德治民。

其核心就是“仁”。

君主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

孔子尚古,所以孔子认为君应该做三代式的君主,应该遵守三代时留下来的法度,沿袭三代君主的优良作风。

如“君子怀刑”,就是要求君主遵守先王法度,不要随意更改。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对于老百姓的影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说君子的德行是百姓作风的指引者。

君主以德治人,以德育来教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归顺。

君主实行严刑酷法,百姓自然反抗。

对于小人,孔子认为为民就应该安于现状,服从统治,应“怀土”、“怀惠”。

为民的职责是事父母,畜妻子,只有在土地上才能肩负起身上的责任。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君子《论语》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君子《论语》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君子《论语》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并且在所有二十篇中都有出现,在开篇第一章和最后一篇最后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是《论语》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实际上,孔子当年办学,所创办的学校就是培养“君子”的学校,孔子就是“君子之师”,孔子之学就是“君子之学”。

而在近百年的儒学研究中,学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礼学”和“仁学”。

本文不避浅陋,提出孔子“君子学”的概念,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所谓“君子”,从字面上看,由“君”和“子”两个单字组成。

“君”,按《说文解字》:“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古文象君坐形。

”段玉裁注云:“尹,治也”;下面的“口”,表示发布命令。

因此,“君”的本义应为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包括“国君”以及“家君”等。

“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其本义是“初生”,故后来借用为阳气初生时的时间单位——“子时”。

“子”后来也泛指后代,包括儿子、子女和子孙等。

“君子”合起来指“君”的后代,当时是一种尊称,意为居于社会上层的贵族阶层成员,突出的是其“位”,是当时的“在位者”即统治阶层成员的通称。

孔子的贡献,在于对“君子”内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使之成为既有地位又有品位的专业管理者。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因此,当他的学生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民。

”樊迟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门以后,孔子评论道:“樊须真是个‘小人’!在上位者重视礼制,民众就不会不敬上;在上位者重视公义,民众就不会不服从;在上位者重视诚信,民众就不会不动真情。

如果是这样,那么四方的民众就会背着子女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种庄稼?”这里的在上位者就是“君子”,“小人”就是小民老百姓,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道德上的高低区分,而只有地位上的上下差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当代诠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当代诠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当代诠释孔子认为大多数人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犯上作乱、“放于利而行”的人都是“喻于利”的小人,需要付与献身精神“喻于义”的君子占据统治地位以制服他们,从而达到恢复周礼的目标。

孔子关于社会需要担当道义的精英和大多数人由自身利益出发走向道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标签: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是人们谈论孔子义利观常引用的话,一般解释为君子关注道义、追求道义通达,小人关注利益、惟利是图。

还有人说这是孔子对剥削阶级的美化和对劳动人民的污蔑,因而持绝对否定态度。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虽不无根据但都失之简单,故作一深入探讨。

孔子视野中经常喻于利的小人“喻于利”是指自身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成为行为动机的基本出发点。

不过,孔子讲“喻于利”并非一般地讲人的趋利,而是讲那种突破统治集团的义的规范肆意妄行的趋利。

以当代视角审视,孔子所讲的“喻于利”又有两种情况:第一,广大劳动群众都是“喻于利”的。

作为被剥削压迫的对象,广大群众对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义的原则不可能采取积极支持认真遵循的态度;作为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管理活动之外的社会群体,一般群众缺乏充分了解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处理基本情况的条件,更不可能对统治阶级提出的义的道德原则有深刻的把握,从而决定他们不可能采取超越一般直接利害的社会道义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贫困境遇、现实生存压力更使大多数人只能以自身直接利害来判断是非善恶;在各种关于义的主张莫衷一是争论的社会背景下,广大群众虽然也有自己关于义的是非观念,但处于高度分散状态、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他们没有机会形成系统共识并以自己的义去与统治者义的主张抗衡,更不可能使自己的主张上升到社会舆论的主导地位,所以其主张的义就不可能以抽象的道德意识形态形式而只能以与日常争取自身利益活动的形式来表现。

只有在农民起义中下层群众才有可能明确地提出“等富贵,均贫富”那样义的原则,这种时候他们也同样能自觉地做到以阶级大义为重并义无返顾。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最后,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修养和学识。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才,修养身心,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广博的见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君子应当不断修身养性,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成为社会的精英和领袖。
总之,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是一个全面的人格标准,包括了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气度、高尚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修养和学识。这一标准不仅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他对于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更加高尚的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君子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典范。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仁者爱人,义者守法,礼者尊重他人,智者通达事理,信者守信用。这些品德构成了君子高尚的品格,使其成为社会风气的榜样和楷模。
其次,君子应当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气度。孔子强调君子应当有容人之量,宽宏大量,不计较小节,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着眼大局,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利益着想。君子应当有大公无私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能够以大局为重,不为一己之私而损害整体利益。
再次,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行为举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不言而信,不行而果。君子应当言谈举止得体,不轻浮不浮夸,不张扬不自大,处事稳重,不轻举妄动,不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则必信守承诺。

为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君子课后感

为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君子课后感

为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君子课后感每个读过《论语》的人都会发现,里面经常有一个词:君子。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标准,说某某是个很绅士的人。

但究竟什么是绅士?“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在短短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总结孔子关于君子的所有词语、定义和描述,我们会发现做一个君子有几个层次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于人品和心。

他的心是充实而丰富的,他先是修为修为,然后又表现出一副从容的神态。

司马牛曾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忧不怕。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怕,能称君子吗?”他可能这样想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省自己,不要内疚。

当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门不惊。

”一个人可以无怨无悔地反省自己的行为。

这个标准有高有低,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高是最高的标准。

想一想,做出自己去做。

世上的每件事都经不起推敲,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孔子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曾与弟子认真讨论君子的问题。

他在讲课。

他说:“君子三、我无能: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先文》)孔子上来很谦虚,说“不愁”、“不惑”、“不怕”,自己做不到。

什么是“仁者不愁”?那就是比如说,一个人有一颗大仁义之心,他的心是非常善良大方的,所以他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在乎小事l 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平静。

什么是“知(智)智者不惑”?仅仅半个世纪前,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住在一个单元里,他的婚姻基本不会改变,他可能从小到大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人们的烦恼可能是人生的概率和选择太小。

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我们别无选择,而是我们有太多的选择。

这是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困惑。

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世界,只能让内心的选择更加强大。

当我们懂得如何选择和选择,那么那些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是“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会有一种力量勇敢前行,自然不会再害怕了。

孔子文中的君子定义

孔子文中的君子定义

孔子文中的君子定义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文中的君子定义。

你知道吗?在孔子眼里,君子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君子得有高尚的品德,这品德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他的美好。

比如说,要诚实,不能撒谎骗人,心里想的和做的得一致。

而且啊,君子还得懂礼。

这礼可不只是表面上的鞠躬作揖,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尊重规矩。

不管是对长辈还是对朋友,都要有礼有节。

还有呢,君子要有仁爱之心。

看到别人有困难,不能冷眼旁观,得伸手帮一把。

要关心身边的人,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温暖。

另外,君子还得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得一直追求进步。

就像爬山一样,不停地往上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孔子说的君子,那可是全方位优秀的人。

咱们虽然不一定能一下子做到,但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呀,你说是不是?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孔子文中的君子定义哈。

孔子眼中的君子,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不得了。

君子得心胸宽广,不能小心眼,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还有哦,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可不会轻易退缩。

他们会勇敢地去面对,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那里唉声叹气。

再者,君子说话做事都很靠谱。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不会今天说一套,明天做一套,让人摸不着头脑。

另外,君子还善于自我反省。

要是做错了事,会马上反思自己,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改正,不会一味地给自己找借口。

怎么样,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也努力向君子靠近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

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信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

《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

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

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

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

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

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

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

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太原宣传网2010-08-23 11:27 来源:《太原宣传》“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

仅就《论语》20篇522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章,谈及士的有9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章。

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士”这个字出现过15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

《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

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

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

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

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

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

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

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

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

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

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

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

小人在《论语》中则有贬义,是一个负面的概念,诸如生活贫穷,地位低贱,愚昧无知等,它讲的是出身的不同,以血统的高贵和低贱来划分,是一种阶级概念。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贵族传统开始衰败进而全面崩溃,君子的概念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孔子为君子重新定义,把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两种。

身份君子指的就是衰落的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代,比起他们的祖先,无论富贵、道德和学问都不如,甚至还有些堕落,不像贵族,但有这样一个身份。

还有一种人,他们是没落的贵族子弟或与他们沾亲带故的下层游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越来越没出息,默默无闻,被社会忽视和遗忘,但也有一大批人,从社会底层走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虽然出身贫贱,但道德学问反而比那些贵族还要好,这也是孔子想以古代标准重新塑造的真君子和新君子,他们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道德君子。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绝大多数是指这种君子,孔子和他的学生,主要是以这种君子为目标。

二、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君子的话,好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经常为人引用的,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孔子关于君子的话有两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些话已经传递给我们一个君子的初步形象,那么,作为君子,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我就《论语》中提到君子的篇章梳理了一下,以我的理解,用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话来作证据,看看孔子心中的君子,现实和理想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是勤学好问之人。

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头等大事。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这件事,在《论语》中也是贯穿始终的,而且也贯穿了孔子本人的一生。

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夫子自道”,这就是从孔子和论语中来。

孔子常常以自己为例来谈学习这件事,比如,最有名的一段是“吾十有五志于学”,其它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有“每事问”的学习劲头,即使快到晚年(古人到50岁就算晚年了),他仍然惦记着学习,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君子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老老实实态度。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劲头。

他以不幸短命死去的颜回为例,好学应该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

他的弟子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提到的“吾友”可能就是颜回,这是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还以自己为例:“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以“我知道什么”作为他的著作的名字,智者愈学,愈觉无知,愈能虚其心,这也是那些虚怀若谷的大家常常以仰望的姿态看待常人的缘故。

在孔子的时代,君子应该学什么?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他对儿子孔鲤(字伯鱼)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那个时代,学文、学诗、学礼、学乐,是一个士君子重要的功课。

诗文礼乐,这是向书册学习,固然重要,孔子的学习观不仅如此,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他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能在做事情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这都是重要的学习,这也是后人讲的读有字书和无字书,这就可以称为好学。

好学有什么好处?孔子未直接讲,倒是很严肃地对子路讲了不好学的坏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在他看来,人不好学,对仁、知、信、直、勇、刚等品质会有损害。

君子是独立思考之人。

君子不仅要好学,而且要深思,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如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那么,君子应思考些什么?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应该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对司马牛说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对子路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君子是闻过则改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因为是经常反思、扪心自问的,因而他对自己的人生是设置有戒律的,比如,三戒、三畏、绝四。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是担当道义之人。

君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君子对道义有自觉的担当,也就是鲍鹏山教授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讲的“价值承担者”。

君子闻道之心甚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志于道,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在乎天下有道还是无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君子安贫乐道,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追求的道是落到了孝悌、仁义、忠信等上面,其核心是仁。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考证《论语》中有105个仁字。

比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为了坚守这种价值,极而言之,可以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用《论语》中的话来说,比较典型的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是讲君子是可以托付幼主,可以托付国土,事关大节能经受考验,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要想达到仁,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应该选择什么路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对子张说了一个“五字诀”: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按孔子的说法,在天下能做到这五条,就可以称得上是仁。

孔子本人有自觉的道义担当,他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仪封人,卫国边境小城的一个管封土植树的小官见过很多君子,直到见到孔子以后,他极为佩服地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不用担心,“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孔子就是道德的标高,是价值的化身,是上天派来行教布道的。

因而,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仍然可以说是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象征。

君子是躬行实践之人。

孔子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反对光说不练,主张君子学而思,思而用,担当道义也好,承担价值也好,追求真理也好,是要落到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是要行动的。

因而,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言过其行,君子的内心应该感到羞愧。

为什么羞愧呢?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苏东坡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子路,孔子讲“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对子贡,孔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讲到自己,孔子很谦虚地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并不好下非此即彼的判断,我以为,在孔子心中,知不易,行亦不易,或如后世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