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b48a1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b.png)
初中物理八年级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八年级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浮力、压强、浮沉条件、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机械能等。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热机、能量转化等。
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差、色彩等。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用电器、磁现象等。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梳理知识体系,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3. 课堂练习:讲解后,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
4. 课后作业: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 辅导答疑:在课后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四、教学策略1. 直观教学:利用实验、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 评价激励: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
2.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相关实验器材。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 二力平衡 摩擦力 复习和总结 教案汇编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 二力平衡 摩擦力 复习和总结 教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49b89e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d.png)
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能分析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教学难点】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学生思考、讨论.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进行新课】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学生思考、讨论:生1:放在桌面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重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表明重力与支持力平衡;生2: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重力、拉力,表明重力与拉力平衡.生3: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和阻力,重力与支持力平衡,牵引力与阻力平衡.教师总结:由此可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要么不受力,要么受平衡力.反过来,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悬挂在树枝上的苹果静止不动,苹果受到力和力作用,它们平衡力,苹果处于平衡状态.(后两空均选填“是”或“不是”)解析:平衡状态就是指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状态,即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题中苹果处于静止不动,即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苹果受到平衡力作用.因为苹果必定受到重力作用,而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苹果还受到树枝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答案:重拉是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要么受平衡力作用.若是受平衡力,可以是两个力,也可以是多个力.教师提问:如果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这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两个力的平衡条件.学生猜想: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位置等有关.师我们就以教材P20页图8.2-2中设计的实验来探究.(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a.在小车左端挂一个钩码,右端挂两个钩码(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小车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b.如图(教材P20页)8.2-2所示在小车左右两边各挂一个钩码(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放手后小车仍保持静止;师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这两个力就可以相互平衡呢?c.在b的基础上转动小车,使小车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小车由静止变成转动;得出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原来静止的小车仍保持静止状态.师用手拨动小车,小车会怎么样呢?d.用手拨动小车,小车运动很短一段距离会停下来;师为什么小车运动很短一段距离会停下来,而不是一直运动下去?生:受到木板对小车的阻力(摩擦力).e.把光滑的玻璃板放在木板上,小车放在玻璃板上重做上面的步骤,小车滚动的距离会更远.进行推理:如果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同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原来运动的小车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二力平衡多媒体Flash动画,让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更直观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板书: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两个力称为一对平衡力.(简记: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注意: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尤其要注意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能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解析:图b中研究的对象是小车,观察小车在受到水平方向的两个拉力(忽略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阻力的理想情况)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时,如果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小车受到的是平衡力.由于实际当中,小车要受到阻力,所以两边所挂钩码的质量略有差别. 图a研究的是小卡片,由于小卡片的质量很小,所以它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不考虑竖直方向的受力,仅仅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受力,因此a实验效果更明显.答案:(1)小车(2)大小方向(3)同一条直线(4)a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些,因为小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它只受两个拉力的作用(或b方案中要受到阻力的影响)2.二力平衡的应用师二力平衡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水平行驶的列车重力为1×108N,那么它受到的轨道对它的支持力为多少N,方向如何?生:支持力1×108N,方向竖直向上.师为什么?生:因为列车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重力和轨道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书: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①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②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师在前面刚学力时,我们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把其中的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那么它与平衡力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妨就以放在桌面静止的书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受力情况.A.一对平衡力:书受到的重力G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F.(如图甲所示)B.一对相互作用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F与书对桌面的压力F′.(如图乙所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并讲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多媒体课件)注意: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平衡力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的.【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明白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即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反之,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的物体将总是静止,运动的物体将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我们还知道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体会到平衡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本节教学从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入手,提出不受力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中物体是受力的,但又发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进而提出问题:这又怎么理解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引导学生为寻求谜底而去探究学习.接着立即从身边常见事例入手,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殿堂,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猜想、分析,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实验,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教学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砝码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这里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筷子前端蘸有洗洁精,请两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双筷子把桌面上的橡皮夹起来.实验现象:没有蘸洗洁精的筷子很轻松地就将橡皮夹起来了;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很难将橡皮夹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生:因为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太滑,阻力太小.师我们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蹬车,最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生: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师好,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关于摩擦力的问题.【进行新课】摩擦力1.认识摩擦力师请同学们双手掌心相对,一起来动手做几个实验:实验1:双手并拢,用其中一只手推或拉,使其中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实验2:双手并拢,保持双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实验3:双手并拢,使双手做相向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实验4:双手并拢,保持双手同时向上、向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实验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3)摩擦力的方向如何?(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关于摩擦力的作用,教师可多举例让学生分析,例如:我们穿球鞋跑步不容易摔倒,摩擦力起什么作用?地面滚动的弹珠最后停了下来,摩擦力又起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摩擦力有时起推动作用,有时起阻碍作用.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摩擦力的产生和种类”,并针对性地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和种类(多媒体课件)(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②接触面粗糙.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2)摩擦力的种类:①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如:用铅笔写字时,笔与纸张的摩擦属于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如: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上的小圆珠与纸张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③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总与外力平衡,当外力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当外力增大到某一程度,物体就会运动起来,此时的静摩擦力是最大静摩擦力.如:用力推一个物体而未推动,就是因为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注意: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间相对运动”不等于“物体运动”).如刚放在水平运动的传送带上的货物,由于相对传送带向后运动,因此货物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与传送带运动方向、货物运动方向一致);当货物的速度达到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时,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不再受到摩擦力.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木块A从斜面顶端滑下,运动到水平面上,判断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若受到,请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解析:木块从斜面顶端滑下过程中,始终与斜面、水平面都相互接触,而且挤压,因此受到了摩擦力,而且木块相对于接触面向前运动,因而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答案:如图所示.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并互相挤压,且接触面不光滑,它们之间就一定产生摩擦力B.运动的物体可能不受摩擦力的作用C.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D.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解析:因为根据摩擦力定义可知,产生摩擦力必须满足四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②接触面不光滑;③两个物体间有压力;④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选项A中没有“两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的条件,因此是错误的.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选项B和D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摩擦力阻碍两物体相对运动,因此,物体有向后运动趋势时,摩擦力的方向就会向前.例如:人走路时,脚向后蹬地面,在不打滑的情况下,脚此时有相对地面向后的运动趋势,但脚没有向后运动,这时脚受到地面向前的摩擦力,此力是人向前走的动力.故选项C也是正确的.答案:A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A.铅笔与卷笔刀间的摩擦B.花样滑冰鞋的冰刀与冰面间的摩擦C.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D.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钢圈间的摩擦解析:用卷笔刀削铅笔,实际上是刀在笔上滑动,选项A错误;花样滑冰时,鞋下面的冰刀与冰面之间是滑动的,其摩擦属于滑动摩擦,选项B错误;旱冰鞋下面是滚动轮,当人前进时,轮在地上滚动,其摩擦属于滚动摩擦,选项C正确;自行车刹车过程中,闸皮与钢圈之间有一小段相对滑动过程,其摩擦属于滑动摩擦,选项D错误.答案:C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实例:百米跑比赛时,运动员穿上钉鞋,而溜冰的运动员则穿上光滑的溜冰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人们搬运重石,在底下垫上圆木等等,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学生讨论、进行猜想:①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如实验图甲、丙)③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压力有关.(如实验图甲、乙)④滑动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略)④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略)(2)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同类的猜想进行归类,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及所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果学生不能针对所归纳的猜想进行选择,教师要根据小组探究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工调整,以保证结论的严密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3)设计表格(供参考)A.每个小组对其所选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下面以验证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为例)①小组讨论得出不变因素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等,需要改变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主要通过改变木块上砝码的数量.②器材确定:一个弹簧测力计、四个砝码、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块长木板②实验步骤:将长木板置于水平桌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长方体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滑行,记下测力计的示数.在长方体木块上放置不同数量砝码重复上面步骤(如图甲、乙),并记录相关数据.③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⑤讨论反思实验过程,总结注意事项和实验方案的不足与改进措施.(有时间可重新进行改良后的实验)B.实验结束后,各组派代表上黑板填上实验记录,并交流、讨论,对结果进行分析.C.各个小组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多媒体课件)①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无关.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④静摩擦力总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板书: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师结束语】这节课大家应该收获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摩擦力,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力,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论却知之甚少.这节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及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物理和应用物理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实验上.采用的突破方法——控制变量法,运用二力平衡原理来间接测量摩擦力大小.其中重点又放在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当实验设计好了,分析概括,得出结论自然就容易了.第3节摩擦力第2课时摩擦力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2.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体会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具体实际生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进行新课】摩擦的利用与防止教师播放视频:下雪天,汽车在雪地上行驶,车轮打滑,当车轮缠上防滑链后可以正常安全行驶.学生观看,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页《科学世界》——“减小摩擦的方法”:(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归纳出改变摩擦的方法.(2)要求学生回顾课前看到的相关情景,说说人们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些不同的例子.学生分析,教师得出结论.板书:1.摩擦力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增大,有弊的摩擦要设法减小.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物体间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滑动摩擦来代替滚动摩擦.3.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教师说明:使接触面分离的常见方式:①加润滑油,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使摩擦面不接触,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过,大大减小了摩擦,如图所示;②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如气垫船;③利用磁悬浮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大大减小,如磁悬浮列车.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必须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2)分析比较甲、乙可以得到:(3)分析比较甲、丙可以得到:解析:(1)为了探究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必须使木块处。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件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b37609cc1755270722085d.png)
1、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 ( A.一只羊 B.中学生背的书包 C.一瓶饮料 D.一只鸡蛋
)
2、做出下图中球体所受的重力和拉力;已知质 量为5Kg;拉力为56N; m=5Kg
G=mg=5Kg×9.8N/Kg =49N G=49N
3、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20牛的物体静止在斜面 上,请用力的图示法法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4、做出飞机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5、一根绳子可以承受的拉力是1470N,现在有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00Kg,问绳子可否拉起这个 物体。
6、再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 做了如下记录,问:(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2)有表格可知重力G和质量m的比值是 ;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 ;
2010吉林
6、弹簧秤的使用: 看清 分度值 和 量程 ; 拉力方向要和弹簧 轴线 方向相同; 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 垂直 ; 使用时要使挂钩和外壳不要 摩擦 ;
1.一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两人分别用2N的力拉挂 钩的吊环,则测力计的读数为 N. 2.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 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 物体的重力为( ) A.大于5N C. 小于5N B. 等于5N D.以上都有可能. N;
2013吉林
2、图1所示的几种现象,能体现出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16、如图11所示,放在水平桌面的杯子,质量0.2kg,容积是 5×10-4m3,杯子与桌面接触的面积是5×10-3m2,现将杯子装满水。 求:(1)杯子中水的质量;(2)杯子对桌面的压强。(g取 10N/kg)
(2)F=G=(m1+m2)g=(0.5kg+0.2kg) ×10N/kg=7N………………………(1分)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943f8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d.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我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如下: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回顾和巩固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检验学生对第一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导学案、练习题。
五、活动过程1. 回顾导入:通过PPT展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巩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大家能够扎实掌握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时,我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这些细节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讲解环节,我会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这个环节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晰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我会特别注意讲解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力求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透彻。
同时,我也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讲解过程,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e3d3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e.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指出,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3. 物体的浮沉条件: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可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4.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 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密度计、浮力应用实例物品。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概念:解释浮力的定义,强调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通过实例演示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与浮力的关系。
4.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通过液体密度计进行实际测量。
5.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并展示相关物品。
6. 例题讲解:通过浮力计算器给出一个浮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浮力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浮沉条件: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判断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浮力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全册复习学案:第十章 浮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复习学案:第十章 浮力](https://img.taocdn.com/s3/m/16715535376baf1ffc4fadce.png)
全方位教学辅导教案学科:物理授课教师:缪燕雄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教学过程课前检查与交流:作业完成情况:交流与沟通:针对性授课:1.浮力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____________的力叫浮力产生原因液(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不相等,并且向上的压力________向下的压力,__________即为浮力公式F浮=____________ (计算浮力方法一:压力差法)方向____________施力物体______________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__________,将物体浸在液体中记下____________________,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 (计算浮力方法二:称重法)姓名性别年级教学内容第十章浮力重点难点知识点年份、题型及分值201120122013 2014 称重法测浮力的变式拓展实验题7分综合题3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题2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填空题3分浮力的计算填空题2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能运用物体的沉浮条件说明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
浮力与深度的关系当物体没有完全浸没前,浮力的大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当物体完全浸没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________,浮力________画出浮力大小随深度变化的图象及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随深度变化的大致图象[点拨]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例如深入泥底的柱状桥墩或水里打的木桩等。
2.浮力的大小----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操作过程所测量小桶重力G0、物体重力G、物体完全浸没后测力计示数F、排开水和小桶总重力G1分析归纳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________,对比二者大小得出实验结论注意事项溢水杯中水要______,若水面低于溢水口,则测出的G排将_____F浮,得不到正确结论实验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复习 课件 (共26张PPT) (1)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复习 课件 (共26张PPT) (1)](https://img.taocdn.com/s3/m/751f9ec3336c1eb91a375de8.png)
(2) 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 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 响测量的准确性。
(3)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 簧的轴线方向。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 (6)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3.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
的施力物是( D )。
A.水桶
B.水
C.手
D.绳子
4.一个弹簧测力计在钩上挂了几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示
数为G,若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手提
测力计钩,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 )。
A.大于G
B.等于G
C.小于G
D.无法确定
本课小结
练习
1、如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 量程为__0~5N__,分度值为_0_.2_N_,现 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3_.4__N。
2、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 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 上,而是在0.2N的位置,此时用手 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N,
则手拉弹簧的力为( C )
A、4.2N
7、力的示意图注:意:a. 从力的作用点开始画;
b. 方向要正确; c. 标度不能等于力的大小; d. 标写力的字母和大小。
8、力的作用效果:a.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速度的大 小或方向发生改变) b. 使物体发生形变。
9、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例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注重概念的理解 注重受力分析
《力》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九章《压强》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九章《压强》复习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1ff154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b.png)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压强概念,如解释为什么石头比棉花重、为什么吸管能吸饮料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演示等直观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等,展示压强的计算过程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九章《压强》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复习课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压强》为主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压强概念、计算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压强”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压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
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一个简单的实验引起学生对压强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我精心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2.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目标导向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10a3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4.png)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课,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基础》和第二章《物体的运动》进行复习。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2. 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及运动规律;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4. 简单的力学单位制和力学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2. 能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学知识,例如运动员踢球、扔铅球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本概念;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加速度的计算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习效果;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基本概念;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力学公式;4. 课堂练习题;5.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解释牛顿第一定律,举例说明;(3)计算题:已知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求力的大小。
2. 答案:(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F=ma。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了力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建筑物的稳定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35bd5552ea551810a68782.png)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047f4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c.png)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总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769f130b4c2e3f5727638b.png)
第1、2课时:《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1课时【教具】投影、视频点播【教法】启发、总结、讨论【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略) 二.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计算公式是。
t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总计算公式是:t总s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v三.课堂练习【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即【解答】C 【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后半段运动时间t.则12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例3】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2秒,激光的传播速5度为3×10千米/秒,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200千米/时,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0cc2d4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b.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对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等。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2.难点: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2.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练习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6e4b6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0.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4.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机械运动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运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是在做怎样的运动?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4.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特点,如在操场上进行跑步实验,观察物体的抛掷等。
(二)问题导向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如何计算的?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一次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及其计算等知识。通过复习,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培养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期末复习教案2024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上期末复习教案2024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93cffa5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4.png)
八年级物理上期末复习教案2024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巩固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运动2.第二章:声现象3.第三章:物态变化4.第四章:光现象5.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声现象的产生和传播,物态变化的特点,光现象的基本原理,透镜成像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计划1.第一周:第一章机械运动(1)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2)巩固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的特点。
2.第二周:第二章声现象(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掌握声音的三大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了解声音的利用和防止噪声污染的方法。
3.第三周:第三章物态变化(1)复习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等。
(2)掌握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3)通过实验,观察物态变化现象。
4.第四周:第四章光现象(1)复习光的基本概念,如光速、光的传播方向等。
(2)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了解光的色散和光谱。
5.第五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复习透镜的基本概念,如焦距、焦点、主光轴等。
(2)掌握透镜成像规律。
(3)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6.第六周:综合复习(1)复习本学期所学内容,巩固重点知识。
(2)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复习课》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复习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f0c55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1.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复习课》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的复习课,教材章节为《光的折射》。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及应用。
2. 掌握光的折射现象,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3. 掌握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反射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以及反射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光具座、激光笔、玻璃板、镜子等。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光具座上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发学生对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回顾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通过示例和图片,讲解光的传播路径、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
3. 例题讲解: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镜中的反射等,引导学生运用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原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原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现象,分享讨论成果,拓宽视野。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的原理及应用,具体如下:光的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光的反射:光线撞击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生活中一个光的折射现象,并画出示意图。
2. 一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入射角为45°,求折射角。
答案:根据折射定律,求得折射角(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使学生对光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复习教案第二课时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复习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4cde6621eb91a37f1115c9b.png)
熟悉而陌生复习教学案第二课时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摩擦力。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让学生“了解重力、摩擦力。
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是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介绍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交流与讨论”、“实验探究”过程中,渗透以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将自己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增强学生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复习目标:1.理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2.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情分析:重力和摩擦力在中极为普遍,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基础知识已掌握的差不多,但要将知识系统整合提高升华,形成一种复习方法还有差距,小组合作,学生自主交流是本节课复习的关键。
中考热点:1、重力的大小、方向机重心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纲: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重力的测量工具?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计算公式是什么.?3、什么是重心?怎样确定物体的重心?4、提高稳度的方法?5、什么叫摩擦力?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哪些?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6、摩擦力分为哪些种类?7、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器材有哪些?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结论?若想探究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说出具体的实验步骤?所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8、样增大有益摩擦?举例怎样减少有害摩擦?举例二、基础梳理: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__吸引_______而产生的力。
用字母____G_______表示,施力物体是_地球________。
地面上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的大小:地球对不同物体吸引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可以用____弹簧测力计_____来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第七章力(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第七章力(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7304498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4.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 第七章力(复习课)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创意性,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幼儿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演示道具;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颗小球,一张纸,一把剪刀,一些胶水。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动画短片,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力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讲解力的概念:用教具演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3. 动手操作: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感受力的作用,例如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状变化;4.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5. 创作力作品:让孩子们用纸、剪刀和胶水创作一个力的作品,展示力的作用;6. 展示和分享: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孩子对力的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找一些力的例子,拍摄照片或者绘制图片,下次活动时分享,以此加深他们对力的理解。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46d6e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3.png)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运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力的三要素;
(3) 注重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2.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
现象能力;
(2)经历测量力大小的实验,让学生熟悉测量仪器的用法。
(3)通过对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
进行实验探
究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进行评估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教学策略:先认识特殊力,再认识一般的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摩擦问题中,静摩擦运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滑动摩擦运用压力和粗糙度来分析。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三、设计思路
通过对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贯穿本章知识要点进行复习。
通过实验,梳理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个人与小组竞争中进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布条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布条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三、弹力
分析:木块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支持力是怎样产生的?
支持力是弹力的一种。
什么是弹力?
出示弹簧测力计,请说明其工作原理。
设计弹簧测力计使用说明书
四、摩擦力
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未动),观察弹簧测力计有无示数?
分析木块在水平方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怎样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讨论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学生:桌面
学生:由于桌面产生弹性
形变而产生的
学生: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时所产生的力。
学生:作用在物体上的外
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学生评价补充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补充、纠正。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将要运
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
力;
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在滑动
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
力。
学生:没有;因为木块没
由支持力联
想到压力、拉力,
它们都属于弹力
强调在弹性
限度范围内,弹
簧的伸长与拉力
成正比。
O
六、板书设计
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使物体的体积、形状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力工具:弹簧测力计
力的测量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弹力
重力的概念
常见的几种力重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g的意义(g=9.8牛顿/千克)
产生条件
摩擦力 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第八章力学复习课。
先复习了一般的力,再复习特殊的力(弹力、重力、摩擦力),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
抓住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这一主线,着重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这一教学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全面掌握这一章的重点知识。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简答题时要答在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