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式用)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正式完美版

得道多助正式完美版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 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 著的。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教学目标
1、学习短论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方法。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
“亚圣”。主张实行“仁政”, 君王要“与
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其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 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 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介词,凭借、靠。 巩固。
பைடு நூலகம்
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译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 文 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 正道,即行仁政。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 动词,到。 亲属和母系亲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连词,表顺承。 这。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原因。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译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文 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护城河。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3.知道了“人和”的重要性,在域民、固国、威天下方面, 君主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否定“封疆之界” “山溪之 险”“兵革之利”的作用,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 性。由此,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
② 道理论证:运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 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有说服力。
③ 对比论证: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 的差异点,对比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④ 比喻论证: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证更 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中心论点,分论点)
2.论据:提出论点必须要有依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这样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 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 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 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 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 多余的闲笔。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1)本文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尾来看,孟子虽反对战争,
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各诸侯的 心理所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 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疏通文意
发语词,无实义
夫环而攻之,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 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可是不能取 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泛指粮草
疏通文意
有利作战的
有利作战的 人心所向,
天气时令 地理条件 内部团结 内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外城 围 表承接 表转折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 而不胜。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 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三 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决定 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 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对后世 有着深远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篇1: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

第四步:巩固拓展 (约7分钟)
【环节1:师友练习】
通假字: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 去,离开。 今义:往,到 ) 池非不深(古义: 护城河。 今义: 指水塘 )
第四步:巩固拓展
一词多义:
【环节1:师友练习】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2)之
2、作品介绍
文学常识 【环节1:师友交流】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
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
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
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分,开合自
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
并战争日益猛烈,为了求得生存, 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 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 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
【环节2:教师释疑】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98年,我们经历的洪涝灾害,
面对灾难,他让世界看到了亿万 人民的力量一担集中起来会是多 么强大,美好的品行和行为一但 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
【环节2:教师释疑】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19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 ,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 谴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温馨提示: 学友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师傅补充点评。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天时
【环节2:教师点拨】
不如 而
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今:地域
返回
古:离开 今:到……去 古:这 今:判断动词
古:用来、借此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古: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使……
巩固
返回
艺术特色:
初识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 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 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 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秦国, 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此 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 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 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 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 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 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 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
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
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 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 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 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 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 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 期。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 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 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 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品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品PPT课件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
面,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 奏感强。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 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写作特色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 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 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不得不“委而 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 和”。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式整齐,音韵和 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施行“仁政”,取得人心。
合作探究
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得出了怎样 的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 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合作探究
“得道”和“人和”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 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 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得道” 是“人和”的实质和前提。
合作探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 什么意思?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 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能靠武力的强大。
合作探究
作者只从反面指出了“域民”、“固 国”、“威天下”不应当怎样,那么 作者认为应当怎样做呢?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 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 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 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 会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1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4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2)【池】非不深也(▲)(3)【委】而去之(▲)(4)攻亲戚之所【畔】(▲)16.翻译下列句子(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7.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分)【参考答案】15.(1)包围(2)护城河(3)丢下(4)通“叛”,背叛16.有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没有道德就很少有人帮助他。

17.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第15题4分,每空1分。

第16题2分,第17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2分)①池非不深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2分)例句:亲戚畔之 A.同舍生皆被绮绣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41页)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C 亲戚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A、依靠强大的武力 B、靠人民住得安定 C、施行仁政,取得民心 D、战略战术正确 ( )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教 学 目 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 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 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 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思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3)[故] 所以。(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 限制的意思。(25)[以] 凭借。(26)[封疆之界] 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27)[固]巩固。(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30)[险] 险要的地理环境。 (31)[威] 威服。(32)[得道者]实施“仁政” 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 义。下同。(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 主。(34)[寡]少。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兵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限制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通“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分析课文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通过举区区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占据天时 ,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不能取胜的例子,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摆出了什么论据?有 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
翻译课文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 时 不 如地利:有地利作战的利地,理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巩固 8、威天下 威慑 9、寡助之至 到 10、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以:凭借
之 至, 天 下 顺 之。以 天 下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 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方法。
请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有哪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例子?举例反思。 2、结合《政治》,《历史》说说 如何保证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 理解。
1.“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 “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说过:民心向背是决定 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 有八百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用)资料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用)资料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从防御一方的 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互研:【二】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即中心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题互研:【三】
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 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 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结构图解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事例
论据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类推
域民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 威天下
治国道理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用概括性很 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接着,从理论 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 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 胜矣”作结论,突出论证“人和”是决 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4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44页)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城墙不是不高。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多:充足。 而:然后
委:抛弃。 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 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 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 啊。
(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 原来,本来 (4)城 三里之ຫໍສະໝຸດ ,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5)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 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 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 政,反对战争。
2、作品介绍
文学常识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
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
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
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
通假字: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古义: 去,离开。 今义:往,到 ) 池非不深(古义: 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 )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 (2)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式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式用)

(4)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总结: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 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 的连词,如“若”、“而”、 “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等,往往 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5)然则 / 何时而乐邪 (《岳阳楼记》)
说服力。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 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 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 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 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 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 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 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 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 行论证的?
第接3着段就同围样绕选取中攻心战论的点例,子连,用旨 在两说个明论即据使进在一占有步“论地证利。”的情况下 “城非第不2高段”选“取池非攻不战深的”例“子兵阐革明非 不 弃和 是 因“四““城而坚”泛天天面地而使利。指时时受利” 这 ,逃 论不”围”“ 两 即, 战如 者而 重因具米个除地 也不 于粟例特为有非子殊“普利 不能 天地遍不均情” 能克 时多非况利的, 胜, ;”实外”意区 ,即,际,亦 义区旨使但 战 一难 和小在有有 例 般比 一城说得人 , 如“ 定,明却 而 此人 的。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 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 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 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 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 (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
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 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 过半。
题外话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 / 必 胜 矣 。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夫 郭 封疆 jiāng
sù 粟 guă 寡
qī 戚
pà n 畔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包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而:表转折 夫:语首助词,无实义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 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 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 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 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 (懒)”,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
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 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 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 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更多资源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
2、熟读成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理解课文。
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敀:因此
以:凭借、依靠 封:限制 疆:疆域
故 曰,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固:巩固 国:国防 威:威慑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威 天 下
道:好的政治、仁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 ● ● ● 归附 用、拿 支持 助词,不译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归附的力量 指众叛亲离者 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不战,战必胜矣。 ● ● 一定 表肯定语气


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 “得人和”则“战必胜”。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帮助、支持 指违背道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 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 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 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 ● ● ● ● 周围,方圆 助词,的 外城 内城 围 表顺接 fú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 ● ● ● ● 代词,它 表转折 文言发语词 表修饰
兵:兵器 革:甲胄 坚:坚固 利:锋利 米粟:泛指粮草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也,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米 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委:放弃 去:离开
非 不 多 也;委 而 去 之,是 地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足,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孟子:名轲,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 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 平,反对战争。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级
一个小小的渔村
的大城市呢?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更多资源
文章内容及特色
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善用排比、对偶,加强语势。 内容:借论战来论“仁政”的重要性,体 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一定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从进攻一方的失 表转折 可是 时不如地利也。 利说明“天时不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 ● 护城河 城墙 不是 表判断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 ● ● 武器装备 兵器 盔甲 精良 粮食供给 充足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 ● ● ● ● 这 离开 代这座城池 放弃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表承接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 也。团结。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得 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 溃。“人和”,就是文中说的 “多助”和“天下顺之”,即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 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我想,这篇文章不是论战争,而 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 “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 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 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 成本文的论证。
听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 非 不 高 也 。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 行论证的?
接着就围绕中心论点,连用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 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 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 “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 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 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 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 “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地利”重于天时;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 说服力。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 ● 凭借、依靠 所以 …… (使) 居住 疆界 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 ● ● 使……稳固 险要 震慑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 ● ● 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 的人 违背道义 放弃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 ● 到极点 内外亲戚 通叛,背叛 少 代失道者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 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 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 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 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 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 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 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 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论证了“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接着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 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 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 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革:甲衣
一词 多义
1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3 4
动词:到、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义 虽我之死
5 何陋之有 6 久之,目似瞑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语气助词,无义
之 至, 天 下 顺
下 之
凭着天下人都归 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所 顺, 攻 亲 戚 之 所 畔, 故 君
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战争需 事实 要人和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道理 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 要人和
不 以 兵 革 之 利。得 道 者 多 助,
寡:少
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