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合集下载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详细参考:《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秋浦歌·炉火照天地》作品原文:秋浦歌十七首⑴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词句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秋浦歌-精选

秋浦歌-精选

秋浦歌秋浦歌秋浦歌一般指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秋浦歌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秋浦歌 1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及注释】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白发:白头发。

亦指老年。

【3】缘:因为。

【4】个:如此,这般。

长(zhǎng) 【5】明镜:明亮的镜子。

【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

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五》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五》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盛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①似个②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①缘:因为。

②个:这样。

白发长有三千丈,这是因为我的愁绪也这样的长。

对镜自照,入眼的是一个白头,到底是哪里来的重重心事,让我的头发染上了秋霜。

【白发之美】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白发是他常用的一个意象,因为我们常会将它与愁绪、沧桑联想到一起。

在《秋浦歌》中,他将自己的发白写成三千丈,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愁绪像三千丈白发一样的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谁
知道三千丈的距离有多远呢?这样奇特的想象,让人深感诗人的愁苦之情。

【赏析】
诗人说自己愁绪如三千丈的白发,又说对镜自视的时候,也很好奇到底是哪里来的“秋霜”,总之为什么愁白了头,没有明说。

因为这种愁绪是来自政治上的失意,但又不好明说出来,以免触怒了权贵,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在写作中,有时候会有不便于明说的事情,这时就要隐去不提,像《秋浦歌》这样,留下空白让读者来完成。

【启示】
孔子说如果四十岁还没有闻名,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李白做这组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但在政治上还是默默无闻。

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不禁满怀愁绪。

人到中老年的时候,常会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时如果能有一些成就,才会稍感欣慰。

但很多人在年轻时不曾想过要向后看,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

其实不仅在老年时要总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去反省,才能进步。

《秋浦歌十七首》唐诗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唐诗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唐诗赏析【作品介绍】《秋浦歌十七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6卷第1首。

其中第十五首非常著名,家喻户晓。

古诗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就是出自《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五首这首诗。

【原文】秋浦歌十七首作者:唐·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⑴。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⑵,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⑶。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⑷。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⑸。

【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⑹。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⑺。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⑻。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⑼。

【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⑽。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⑾。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⑿。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⒀。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⒁,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⒂,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⒃,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⒄。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⒅。

【其十七】桃陂一步地,了了语声闻⒆。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⒇。

【注释】⑴东大楼:即大楼山。

王琦注:《江南通志》: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六十里。

⑵“鸵鸟”:王琦注:《太平寰宇记》:歙州土产鸵鸟。

《郡国志》云:翎下青黄若垂绶,其状如蜀鸡,背如朱。

《祥符新安图经》:鸵鸟,一名楚雀,尤爱其羽,中矰弋则守死不动。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原诗译文:
白发长三千丈。

就是因为悲伤,才长得这么长。

镜中不知何处秋霜落在头上。

鉴赏:
这首诗是《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内容是抒愤。

在秋浦时,距李白离开长安已接近十年了。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积压已久的忧愤。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想到自己未能有所作为,自然十分痛苦。

持镜自观,他不禁生出“白发三千丈”的感慨。

李白的诗8字诗

李白的诗8字诗

李白的古诗欣赏1. 《夏日山中》——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2.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 《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 《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7.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8.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9.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10.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1.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李白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7.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8. 《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9.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10.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秋浦歌李白其15首

秋浦歌李白其15首

秋浦歌李白其15首最出名的作品秋浦歌(《七言律诗》)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诗,其15首最出名的作品如下:1、《竹里馆》:竹里馆中尽欢歌,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行路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5、《宣州谢舍人》:宣州谢舍人,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犹记宣州旧容易。

6、《江城子》:江城子,女娲上苍穹。

地势极寒天低树,千门万户曈曈日。

江城子,宁可毁于玉石,莫作风流失贞洁。

7、《蜀道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赠汪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9、《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长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望月怀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红霞从此满山河,孤峰凌空万里情。

14、《饮湖上初晴后雨》:衔来回首,却上青天,望断天涯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5、《赠江南张丞相》:江南无所有,胜地空蒙蒙。

江南往来客,胜是诗人病。

秋浦歌拼音版古诗

秋浦歌拼音版古诗

秋浦歌拼音版古诗秋qi ū浦p ǔ歌ɡē(其q í十sh í五w ǔ)白b ái 发f à三s ān 千qi ān 丈zh àn ɡ,缘yu án 愁ch óu 似s ì个ɡè长zh ǎn ɡ。

不b ù知zh ī明m ín ɡ镜j ìn ɡ里l ǐ,何h é处ch ù得d é秋qi ū霜shu ān ɡ?【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写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

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

李白的诗《秋浦歌》

李白的诗《秋浦歌》

李白的诗《秋浦歌》李白的诗《秋浦歌》李白的这首《秋浦歌》家喻户晓,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写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

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

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

这样的夸张不但不虚妄,而且很有分寸;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所说:“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如果说首两句劈空而来,显得有点突兀,那么末两句索性明言。

秋浦歌其十五古诗讲解

秋浦歌其十五古诗讲解

秋浦歌其十五古诗讲解
嘿,朋友!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这首古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你想想,
这白发居然有三千丈那么长,这得多夸张啊!就好像咱们发愁的时候,感觉那烦恼简直像没有尽头的路一样。

比如说,当你考试没考好,心
里那个愁呀,是不是觉得这忧愁都能绕地球好几圈啦?
诗里说因为忧愁才有这长长的白发,那镜子里的自己怎么就突然有
了这么多像秋霜一样的白发呢?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就好比你昨天
还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今天突然发现多了好多皱纹,能不震惊吗?
诗人李白用这种极度夸张的手法,把内心的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难道不是吗?他把那种无形的愁绪变成
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白发,多妙啊!
在我看来,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李白的才情和他内心深深的忧愁。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仿佛我们就站在他身边,看着他对着
镜子叹气。

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咱们的心弦!。

体现李白夸张的诗

体现李白夸张的诗

体现李白夸张的诗1.《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

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2.《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3.《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坐小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4.《上李邕》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5.《北风行》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译文: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秋浦歌》李白唐诗鉴赏

《秋浦歌》李白唐诗鉴赏

《秋浦歌》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这首《秋浦歌》家喻户晓,它是李白组诗作品《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原文】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写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

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

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的译文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的译文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的译文是什么?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的译文是:
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唐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来比喻愁绪之长,说明愁思的深重,这是诗人奇想而出的名句。

三、四句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痛切之语。

镜中秋霜,即头上白发是因愁苦之深而生,诗人明知故问,用一“得”字贯穿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

诗人写这首诗时,已年逾半百,但壮心不已,志向不泯,可人已衰老,怎能不加倍痛苦!
这首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抒发怀才不遇、老而无成的深沉感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李白组诗作品《秋浦歌十七首》 (附译文)

唐代诗人李白组诗作品《秋浦歌十七首》 (附译文)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译文: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秋浦歌十七首·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歌十七首·其二》译文: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青溪虽非是陇水。

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歌十七首·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秋浦歌十七首·其三》译文: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十七首·其四》译文: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秋浦歌十七首·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秋浦歌十七首·其五》译文: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

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1qiū pǔ gē shí qīshǒu · qí shí wǔ秋浦歌十七首·十五táng dài:lǐ bái唐代:李白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yuán chóu sì gècháng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hé chù dé qiūshuāng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2译文白发长三千丈,只因我愁如此长。

在明晃晃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如秋霜,不知何故会变成这样。

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3赏析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
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
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
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