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资料
• 文学创作的心理、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过程
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
• 什么是文学?
•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
• 如何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
• 古典文学理论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 中世纪文学理论时期(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
• 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 重视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 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 崇尚人民和人道主义精神
03
文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具有检验作用
• 提供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 验证文学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 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
• 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标准和方法
• 帮助批评家更好地评价文学作品
• 指导批评家进行有意义的批评
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具有反馈作用
• 揭示文学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
• 推动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文学理论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视角和框架
• 强调创新和反思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 重视实践和应用
• 多元化研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学流派和观点
• 追求多元和包容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包括:
文学理论面临的机遇包括:
• 信息时代对文学理论的冲击
• 跨学科研究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绪论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
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唯物史观:P社会结构:P意识形态:P艺术掌握:P20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文学价值观:P第二章文学的“源”和“流”:P“二为”方向:P“双百方针”:P第三章文学:P 是现实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P审美属性:P语言艺术:P第四章文学价值:P102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理论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文学理论整理
1.识记: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2.文本“文本”也做“本文”,英文是text,而作品英文则是work,是英美新批评派创造并由于他们而流传开来的概念,其原意是原文、正文的意思,在新批评派那里则是指:由作者写成而尚未或有待读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
3.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区分了文学的这四个主要方面:世界作品作家读者作品是中心,连接着其他三个要素。
任何一种像样的理论都会涉及到所有四种要素,但是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
世界——模仿理论;作家——表现理论;读者——实用理论;作品——客体理论。
4.什么是文学语言?通常的误解1:民族标准语,经过修饰润色的语言,有文学性的语言。
通常的误解2:不区别语言与言语。
将某一类言语直接偷换概念转换成语言。
简单辨析:简单而准确的说法,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是一种言语。
深入一点的说法文学语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应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话语”。
5.文学语言的特征(1)、音乐性(音乐美)。
这是说文学语言在语言的声音方面独有的特性。
具体的指文学语言在声音方面富有节奏、韵律等类音乐特征。
(语言上的合辙押韵)(2)、语意的方面,是修辞性、复义性即截断字面意义,采用隐喻等方法,尽最大力量创造不同于字面意义的语词、语句的引申、隐喻意义,最大限度的增大语言字面意义和文学意义之间的张力,从而形成文学语言的复义性,也就是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我们感叹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3)、语境方面,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建构自身的内部世界普通语言,外指,指向现实世界。
文学语言,内指,与外界现实的联系被切断了,自己构成一个内部世界。
因此文学的一切不必符合现实的逻辑。
文学理论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任务: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特征:分析性与沉思性,综合性与体系性,典范性与实践性,反思性与批判性文学活动: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1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2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国传统:“诗言志”说;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作品:作品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包括题材、主题、情节、人物(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4读者:强调文学对读者的接收效果,只有读者才使作品获得生命,阅读活动是读者的再创活动,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世界:客观基础,作家:创作主体,作品:中介环节,读者:接受主体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文学理论(全套课件582P)
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
立普斯: ‚移情‛说
康德:‚审美态度‛ 说 弗洛伊德: ‚无意识升华‛说
荣格:‚原型‛ 说
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卡西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 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 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 ‚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 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物感‛说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舞咏。‛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 说、‚无意识升华‛说、‚原型‛说、 ‚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 说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导言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通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鲜明的实践性、浓郁的人文性、科学性(阐述的完满性)。
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①哲学方法—文学哲学;②社会学方法—文学社会学;③心理学方法—文学心理学;④语言学方法—文学语言学;⑤价值学方法—文学价值学;⑥信息论方法—文学信息学;⑦文化方法—文学文化学。
(这里强调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一编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浪潮中。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来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观照文学的领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5.文学的社会地位: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①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③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6.人类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理论认识的方式(以概念为主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宗教精神的方式(实为主观希望所寄托的幻想,即颠倒了现实世界的投影)、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形象为主的想象活动,重点是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性)。
7.文学艺术的特点: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②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③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8.艺术生产——种审美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文学理论概念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7.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
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
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8.当代性:(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
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和新问题。
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
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
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文学只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刻画和模拟。
他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
并忠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诗的审美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6、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7、文学作品的文学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态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8、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1)文学言语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9、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合理: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合情:文学形象需反映人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文学形象就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1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感情等各种内涵,属于文本结构纵深层面。
(1)历史内容层(2)想象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12、“这一个”:突出文学形象,个性与共性,普通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3、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4、文学典型特征性:(1)文学典型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完整版)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 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 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 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 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 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绪论⽂学理论,是⼈⽂科学的⼀个分⽀,也是⼀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构成整体与⽂学活动的过程。
(概括⽽⾔)⽂学理论具体研究恩学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创作过程、阅读欣赏、发展演变。
(分之⽽⾔)第⼀节,⽂学理论学科的⽣成1.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2.⽂学实践是⽂学理论⽣成的基础,⼜是条件;⽂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理论的升华。
3.西⽅⽂学理论的学科⽣成:亚⾥⼠多德时代在⽂学实践⽅⾯,⽂学创作⾛向⾃觉,⽂学发展⾛向⾼潮。
4.中国⽂学理论的⽣成:在刘勰以前就颇具规模,许多⽂学家和理论家就已对⽂学发飙了丰富的理论见解。
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第⼀篇⽂学论⽂即曹丕的《典论.论⽂》以及史上的名篇陆机的《⽂赋》。
刘勰的《⽂⼼雕龙》,是中国⽂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部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具体内容”的规模宏⼤的⽂学理论专注著,也是⽂学理论学科⽣成的标志。
第⼆节,⽂学理论的现代发展1.西⽅:具体表现:a、内容向形式转移b、外界向⼼灵转移c、作者向读者转移(西⽅现代⽂学⾛向⼀条反传统的道路他们,他们反对现实主义的做法,突出⽂学的主观性、内向型、⾮理性、形象性)2.中国:具体表现:a、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转移b、诗性表达转向哲学论证c、感性描述转向理论分析第三节,⽂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学活动构成整体:⽂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由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四要素,并相互联系、影响2.⽂学活动动态过程:四要素流动⽅向世界—作家—作者—读者—世界3.⽂学艺术的源泉是社会⽣活第四节,⽂学理论的教材特性1.教学性与学习性的兼顾2.研究型与基础性的统⼀3.前沿性与稳定性的结合第⼀章《⽂学本质》第⼀节⽂学本质论述往1.⽣活反映论⽂学本质观:指从⽂学与⽣活关系的⾓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理论基础。
摹仿说:代表⼈物是亚⾥⼠多德,公元4世纪,亚⾥⼠多德在其《诗学》⼀书中,完善了摹仿说,使摹仿说成为⼀种体例完整、⾃成系统的理论系统镜⼦说:是摹仿说的继续发展,是新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主义⽂艺理论对⽣活关系的形象化表达:代表⼈物意⼤利达芬奇,西班⽛的塞万提斯,英国的威廉、莎⼠⽐亚再现说:流⾏于⼗⼋九世纪,俄国主义将其推向顶峰,代表⼈物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2.情感欲望论⽂学本质观:指从⽂学与作者⼼⾥情感的⾓度去观察问题情感说:罗马时期开始孕育,菲罗斯屈拉塔斯,真正论述⽂学本质论的是英国华兹华斯代表作《抒情歌谣》游戏说:是⼀种⽂学起源论,始于德国美学家康德,成熟于席勒欲望说:代表奥地利⼼理学家弗洛伊德情感欲望论本质关,是⽂学理论发展历史上重要影响的⽂学观念3.语⾔形式论⽂学本质观:主要指从⽂学与语⾔形式的⾓度去观察⽂学问题、以语⾔论为理论基础形式论:代表⼈物罗曼、雅克布逊结构说:代表⼈物罗兰、巴特第⼆节⽂学本质界定1.社会⽣活是⽂学创作的唯⼀源泉从⽂学发展史;⼈类⽂学史就是⽂学与社会⽣活的关系史{从作家的经验:社会⽣活是他们从事创作的源泉和动⼒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活与⽂学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活与⽂学具有双向互动性2.实践本位⽂学与实践活动具有紧密联系,⽂学产⽣与⼈类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有是形式3.审美属性⽂学与审美具有天然联系是⽂学的根本属性;审美属性是⽂学发展⾛向⾃觉的标志审美属性是⽂学创作活动中整体的⾃由追求4.⾃由意识的审美呈现的特点:a.⽂学创作本⽣就是出⾃艺术家内在意愿或⾃由意识b.⽂学创作对象的选择也是艺术家⾃由意识的表现c.艺术家创造的⼈物形象也是艺术家5.语⾔活动⽂学与语⾔具有⾎缘关系,语⾔是⽂学的载体,⽂学是语⾔的艺术⽂学活动的本质是⼀种语⾔活动⽂学创作中的语⾔活动:语⾔的选择与语⾔的组合语⾔的选择:⽂学创作的语⾔选择是⼀种审美选择语⾔的组合:是⼀种审美组合遵循的原则:服从主体情感表达需要和⽂体特点{照欣赏者的兴趣爱好和表达效果遵循原则:遵循和谐化的原则,是通过审美组合后的⽂学语⾔与表达对象⼀致,使⾔与意,意与物尽量相符,达到“传神、传⾳、传情效果”。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名称。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他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移情:移情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是原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感情的东西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东西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由禁锢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1、概念: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3、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实践性②人文性③科学性恩格斯说:“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致斐·拉斐尔》1、关于文学的政治、思想倾向性与文学艺术的表现问题。
一个是席勒式,一个是莎士比亚式。
恩格斯提倡莎士比亚式。
2、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不能当做政治的传声筒。
3、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观点是最高的标准。
(P30)5、列宁在1905年发表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文学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
(P31)6、毛泽东文艺思想(P44)Ⅰ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艺的“源”与“流”。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过去的文艺作品是流。
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文艺从属于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是统一的。
7、文学的性质:倾向性(P78)、间接性(P95)8、文学的功能(P112)①文学的认识功能,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②文学的教育功能,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③文学的审美功能,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类型:悲剧型与喜剧型、优美型与阳刚型。
④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块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
9、创作动因:决定着创作活动的主体的心理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两个层面。
(文学创作的开端)(P127)10、创作动机的构成: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作家的二重身份)⑴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⑵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因素。
文学理论知识
导言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 3.性质 4.研究方法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性质: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
思考题:1.学习文学理论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高度肯定了主体地位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基本概念:1.艺术生产 2.马克思主义人论 3.美的规律 4.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5.文学价值论1.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2.马克思主义人论:“现实的人”,即有血有肉的、有着七情六欲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3.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4.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PS:1.典型环境决定着、制约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典型人物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环境。
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5.文学价值观: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2.文学艺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3.文学艺术的特点?1.(1)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批判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3)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并且一生都在关注文学活动的发展2.(1)一般而言,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的作用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的作用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不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方式,它逐渐演变成一门深奥而复杂的学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析文学作品,人们开始关注并发展了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原则、技巧和效果的学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指导着我们阅读、欣赏和分析文学。
一、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但又有着不同的重点。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一般特点、原则以及作品本身的研究和解析。
它关注着作品形式、语言、叙述结构等方面的因素。
而文学批评则是基于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对具体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它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性、主题、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因素。
二、文学理论的分类在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可以根据研究对象、重点和方法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分类。
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的是作品中形式、符号、语言等因素的相互联系与意义生成的过程。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文本内部的符号系统来构建和解读的。
2.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对现代主义理论的一种扩展和发展。
它质疑了现代主义理论中关于真理性、主体性和历史观念的假设。
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试图拓展文学表达的边界。
3.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是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它揭示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忽视,并探讨了女性创作和女性主题的重要性。
4.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了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关系。
它关注的是被殖民地区的文学作品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权力关系等问题。
三、文学理论的意义与应用文学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析文学作品,还在于指导我们进行文学批评和创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文学理论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一、文学理论基本概念1.文学(重点)是一种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四个门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重点)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是文学的基础和文学表现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考题示例】1.美国当代著名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一切文学活动都由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B.作家时代读者社会C.作品社会生活读者D.创作阅读批评审美1.【答案】A。
解析: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
因此本题选A。
4.文学创造(重点)文学创造就是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它是运动着的思维,思维的运动。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特殊生产活动。
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它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常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使用陌生化言语。
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能看清的。
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产生。
5.创造主体(重点)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6.创造客体(重点)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7.创作动机(重点)是激起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它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个部分。
8.艺术构思(重点)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9.灵感(重点)灵感,英文是 in spiration,来源于“吸气”,引申有领悟、顿悟之意。
心理学认为,灵感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多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从创作构思的角度看,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经过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感悟和发现,是认识上的飞跃。
因为来得突然,仿佛天赐神授,如不及时抓住,又极易消逝,所以人们总觉得它神秘。
灵感的降临对打通作家闭塞的思路,超越苦思冥想而不得的创作僵局具有重要作用。
10.艺术真实(重点)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对社会生活加工、改造、提炼、升华,并由此显现出来的审美化的真实。
11.艺术形式(重点)艺术形式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
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
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12.文学典型(重点)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的文学手段。
文学典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通常具有如下美学特征: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三是它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四是它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考题示例】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本质两方面来看,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
A.影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B.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C.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D.震撼力、想象力和感染力2.【答案】B。
解析: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查。
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因此本题选B。
13.审美意象(重点)文学创作中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心中之象,是饱含作家情感或寄寓作家思想的具体形象。
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考题示例】3.下列对“审美意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B.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C.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真实性D.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3.【答案】C。
解析: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它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它在文学作品中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意象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意象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这种审美意象具有以下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因此本题选C。
14.意境(重点)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尤其是诗词作品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对抒情作品整体表达效果的概括。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考题示例】4.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A.景中见情情景并茂景中藏情B.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C.情景交融气韵生动韵味无穷D.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情景交融4.【答案】B。
解析: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因此本题选B。
15.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俄国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与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16.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重点)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1)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行为—谓语状态—表语(2)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理论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把研究的神话打乱叙述顺序,而将各个神话要素按照某种相似特征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译解,从中找出支配具体话语的恒定关系。
17.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具体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18.情景交融(重点)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方式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
19.文学风格(重点)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20.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21.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 1967 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
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
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
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
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
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
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
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