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渊源

企业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总结日本管理经验之后提出来的。

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到八十年代初,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他于1981年出版了自己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成果,书名为《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在这本书里,他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观点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企业文化的研究。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国又连续出版了三本企业文化的专著,连同威廉·大内的著作一并构成了所谓的“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出版于1981年。在这本书里,作者更深入地阐述了日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同年,也出版了特累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日本的经验为基础构建起了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而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于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则开始运用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研究美国企业的成功经验。

日本企业和管理学界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道”。东西方企业管理界的学者通过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世界排名前500名的大企业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到现在有近三分之一破产或衰落了,著名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年,大大低于人的平均寿命。这些大企业早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培养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诚如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在《寻求优势》中所说:“一个伟大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而其作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思想则最早出现于日本。作为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又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基点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营造整体的企业人生,使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

中国企业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但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早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中就曾有意识地开展,并颇有建树。如著名的四川民生实业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认为:“做事业有二重目的:第一是自己尽量地帮助事业;第二是要求事业尽量帮助事业。”他把“超个人成功”、“超赚钱主义”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为此,他给民生公司制定了十六字的服务宗旨:“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形成了著名的“民生精神”。创办于1932年的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卿建立一套被称为“东亚精神”的文化管理模式,通过厂训、主义、东亚铭、厂歌等“精神训练”来强化职工的爱厂意识和敬业精神,使东亚公司历经20多年而不衰。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非常重视发挥人的因素,强调:“人的因素第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忘我劳动的先进模范人物,其中以“铁人”王进喜为杰出代表。在大庆油田创业的历史中,曾创下连续十几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奇迹,这与令世人振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管理思想上,我国曾提出“[w1]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引起了世界企业管理界的广泛关注。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企业受到商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内的企业普遍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从开始着重学习国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到有意识地关注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反映了国内企业管理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技术相当落后、管理不上正轨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不可能得到企业家的十分重视,只能停留在谈论和宣传的阶段。直到九十年代初,在品牌竞争的压力下,中国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具体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官方对企业文化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管理科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来加以明确,并对其内涵作了科学阐述。

近几年,国内一些名牌企业,纷纷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以“产业报国”为标榜的长虹电子集团,建立以“决胜市场为条件,以振兴民族电子工业为目标,以岗位爱国和祖国繁荣昌盛为己任”的企业议价文化。长虹集团的领导把缔造企业文化视为第一使命,“谁砸长虹的饭碗,就砸他的饭碗”成为长虹人的普遍意识,“太阳最红,长虹更新”作为长虹独特的形象饮誉中外。以“真诚到永远”而著称的海尔,在管理上采取“坚持两个原则,最大限度地对待两种人”的策略,即“坚持闭环原则,坚持优化原则,最大限度地关心员工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些文化手段海尔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张力。其他企业,如深圳华为、联想集团、美菱集团等也都培养了适应自身发展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由此可见,中外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我国近五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虽然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但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完全陌生的,相反是有基础和条件的。在文化和观念形态领域里,往往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任何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

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众说纷纭的现象,企业文化也不例外。纵观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五因素说

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

2.两种文化总和说

这种学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主要指企业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