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课标解读单元结构分析本章内容以地球最外部圈乂-大气圈为知识背景,大气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地球基本要素,按照知识结构由外向内的认知顺序,教材将大气安排在学生初步举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圈层结构之后。
在结构认知领域,为落实“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这一课程标准,木章设置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节基础内容课程。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为“地理特征与差异描述”的重要章节内容,本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低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通过感知对流U的天气变化提而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描述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其各层的主要特点,认识不同区域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在过程认知领域,为落实“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糅相关现象.”这一课程标准,本章又设置」’“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基础内容课程。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地理过程与变化分析”的至要章节内容,本节运用图解法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学会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能够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糅相关自然现象“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从时空角度认识热址传递的过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增强地理实践力。
在进行系统大气运动原理的过程中,教材在第二节增加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大气的水平运动-Mr等内容,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打卜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目标一:分辨大气层各垂直层的特点,认识不同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差异及其原因,了解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在全球不同区域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
《区域认知)同时对比大气的组成成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幅度及差异:运用图表和所学材料,综合分析大气U的理化性质,解拜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目标二;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性痂差异及形成原因,描述尺度及要素差异背景下的大气运动差异。
(区域认知)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潦、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霜冻、温室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实际问题。
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知识点:1、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空气运动(即)请用图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9、热力环流实例(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
(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11、(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1004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地面此时风向与等压线(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1006百帕1008百帕1004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1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或小)。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3-主要知识点:1、大气环流指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北太平洋形成高压。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时 3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教材与学情1.“大气受热过程”的核心内容。
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要点:⑴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⑵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⑷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⑸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过多,其实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材虽然尽可能回避这些专业名词,但不可否认,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还是使这部分内容成为难点。
2.“活动1”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知识的学习,并且实现了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题干部分,用十分简洁的文字说明了大气逆辐射的含义。
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第一题是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思考;第二题通过与月球情况的对比,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表昼夜温差的减缓作用,也就是说明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内容的组织。
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以下几个要点:⑴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4.结合课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a.气候变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b.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c.青少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与担当。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大气环流: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4.气候变化的原因:阐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6.应对措施:探讨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关于大气层结构、温室效应、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的正确与否。
2.选择题: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的选项题。
3.分析题:给出一个气候变化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4.操作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让学生进行气象数据分析,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2)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层结构、温室效应、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3)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气象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案例分享:介绍一个真实的全球气候变化案例,如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引发学生思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
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学生回答]赤道极地[教师] 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本章是承第一章最后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后的开篇,从第二章开始,从地理要素角度来认识地球每个圈层的特点,位于地表之上的大气圈作为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大气与其他要素(圈层)的相互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
所以本章内容在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对地球上的大气学习,同时也能够为地球上的水等后面章节的内容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铺垫。
运用情境,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下单元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联系观点,综合思维的学习方式,也是自然地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地球上大气是自然环境系统一个重要的圈层,通过本章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的学习,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现象;说明大气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分析地理要素(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构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概念体系,梳理教材内容内在知识联系。
图示“地球上大气”大概念体系:学情分析:基于开展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结构,以素养为导向,从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开展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热量带等在宏观上、全球和地区尺度上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了解,但并不系统全面深入,高一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尚未形成全面的、不同尺度的、整体的、要素和时空的相互联系学习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节教学时,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教学时,要将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大气的物质能量分布、运动、变化、转化过程,培养时空尺度下的区域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级,明确大概念、地理概念、地理事实以及各知识层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内化逻辑关系,引发思考和探究,形成思维习惯的连续性,促进思维的螺旋式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
【讲解】师:在我们学习第一节的知识钱,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而在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却要小的多,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进入我们第一节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师:我们今天首先学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通过板书来演示一遍。
师:太阳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是由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组成,而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则会吸收红外线部分,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则会吸收紫外线部分,所以大部分太阳辐射会以可见光的形式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同时地面也向外释放能量。
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这个过程就是(板书)太阳暖大地师:讲到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第28页页脚注释部分就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简单来说就是温度高的物体相对于温度低的物体,他的辐射就是短波辐射。
反之就是长波辐射。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要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则为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为75%到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和储存能量。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docx20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了解锋面系统以及冷锋、了解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利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分析各地天气实况、能暖锋、准静止锋过境带化气流状况及天气特征及天气变化、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分析预(通过本节课的学2掌握、3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析)让学、生能将所德学育目于实际标。
的知识运用教学重、难点系统的特点及其天气的关系。
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方法。
气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本节教学以4、识图课图、安发诱排导、练为课播放片子“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初步认识影响该日天气的天气系统。
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2、为冷气团和暖面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也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的天气统的大气中冷热、阴晴、雷电等天气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况,叫做天气。
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是由于大气中一个个移动的大大小小的系统(高压、低压等)引起的,这些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如冷锋、低压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特性也很相似的大团空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蜂、准静止蜂。
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蜂、准静止蜂。
冷锋暖锋活投名动影下称过1读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课本由学概前形成冷锋度形成暖锋P45生在自念锋读课天暖锋的基气过温暖晴朗降低温晴朗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产生连续性云雨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升高,天气晴朗图,归纳图过对比气压升高,气晴)据后气朗准静止蜂冷暖气团势力相当4、使锋面来回摆动的蜂天气晴朗产生持续性云雨天气晴朗(1)、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高中地理高中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学时难点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活动【导入】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大碗是冰块,小碗是开水,请注意观察开始和冰块之间的烟雾是怎样飘动的,看完之后请同学上台来画出烟雾的运动方向。
2【活动】学生上台画环流观看完视频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环流方向,并分析:1.从烟雾的运动方向可以看出既有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也有平行于地面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风。
2.还可以发现烟雾的运动方向构成了一个环流。
3【讲授】热力环流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到底地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1)受热均匀时:假设A、B、C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呈平行关系,此时空气不运动。
不能形成热力环流。
(2)受热不均时: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此时与同一水平面相比,A地高空空气气压更高,形成高压。
BC两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使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流出后,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此时与同一水平面相比A地气压更低,形成低压。
高一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和实施,使得本节课成为了一个优秀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全球气候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4.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气候变化谈判、制定环保计划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如研究报告、思考题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问题。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让学生思考和探索。
2.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讨论。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教学目标1,识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2,了解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在大气中的作用;3,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的名称;对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应用。
2.难点: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三、教学方法谈论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第一章我们认识了行星地球,也知道了地球是一个普通又是一个特殊的行星,因为它有生命。
那么地球有别于其他行星没有的条件是什么呢?之前我们也讲到过,分别是(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3)、液态水的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条件二中的大量气体是什么。
[新课教学]:板书:一、大气的组成师:大家阅读书第28页的四段话,阅读时要带着“大气究竟由什么组成”这个问题去阅读。
师:大家阅读完了吗?接下来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师:回答正确。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其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
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书上图2.2,一起看看干洁空气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套教案
目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第一课时 (3)第二课时 (11)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8)第一课时 (19)第二课时 (27)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39)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50)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4.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因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3. 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4. 探究气候变化的原因: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5. 讨论应对措施:让学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和措施,并进行交流讨论。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特定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干旱地区等)的影响,分析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3.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
【讲解】师:在我们学习第一节的知识钱,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而在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却要小的多,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进入我们第一节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我们今天首先学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通过板书来演示一遍。
师:太阳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是由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组成,而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则会吸收红外线部分,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则会吸收紫外线部分,所以大部分太阳辐射会以可见光的形式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同时地面也向外释放能量。
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这个过程就是
(板书)太阳暖大地
师:讲到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第28页页脚注释部分就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简单来说就是温度高的物体相对于温度低的物体,他的辐射就是短波辐射。
反之就是长波辐射。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要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则为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为75%到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和储存能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请大家记住这个概念,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不是太阳,请同学们在课本2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划下这句话。
(板书)大地暖大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板书)大气还大地
师:我们通过刚才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课前留下的问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温差相差巨大?
请XXX同学回答一下。
生:
师: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层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大地”,接下来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地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