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脊索动物
普通动物学第十四章
![普通动物学第十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249b34d084254b35eefd3493.png)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无颌类;无上,下颌合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无头类:头脊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12.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14.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对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15.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盲囊,突出咽的左端,而称为肝盲囊,其功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裂背17.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称为脑眼18.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鱼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二,判断与改错判断:—+++— ++——+ ————+ —+—++ —改错:1.改为:尾脊动物是指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脊神经管,体表具有背囊的脊椎动物 5.所有―――不是所有 8.中胚层――外胚层 9.头部―――身体的前端 11.在体表或体内―――仅在身体表面 12.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13.任何情况下―――通常情况下 14.......腹部.....背部.....――――.....背部....腹部.... 16.....固着,,,自由.....―――――.....自由....固着...18.对称―――不对称 21.端黄卵―――均黄卵三,填空1.脊索,背神经感官,咽鳃裂,闭管,腹面,肛门,肛后尾,三,次生,两侧对称2.头脊动物,尾脊动物,脊椎动物,圆口,与,两系,爬行,鸟,哺乳3.神经管,原肠背壁,液泡,脊索鞘4.胚胎发育,骨质脊柱5.中枢部分,脑,脊髓,脑泡,中央官,腹神经索,消化道6.海鞘,自有,固着,世代交替,尾海鞘,海鞘,樽海鞘7.90%,无损生物8.同种个体,聚生,繁衍9.原始,住囊虫,无,自由,无,幼形纲 10.头索,文昌鱼,偏文昌鱼 11.小鱼,肌节,生殖腺,双尖鱼,海矛四,选择BACBA BCBA五,问答题1.脊索的出现使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运动的技能有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类群脊索构成支撑躯干的主梁,使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于肌肉的收缩而失去体缩短或变形,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更为准确.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锥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2.通过对原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的研究,能给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证据,所以,原脊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有重要意义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及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枝,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脊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脊动物为不完全的闭管式循环,这些都反映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的过渡从胚胎发育的观点来看,头脊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陪他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由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面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3.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至今尚未得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来判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一体腔囊发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使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椎动物(仅含肌酸)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有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脊皮动物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4.1)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2)大多体表有背囊,3)大多属仅幼体有尾,4)应固着或自由生活第十五章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空题1.鳗;头;躯体;尾;寄生或半寄生2.粘膜褶;螺旋瓣3.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4.七鳃鳗;盲鳗5.溯河而上或由海如江;死亡;变态6.无颌类;囊鳃类;单鼻孔类三,问答题1.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部面分出一支盲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2)脊索终生保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3)只有奇稽,没有偶稽.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5)独特的的鳃呼吸器官——鳃囊.6)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3.1)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2)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3)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用一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的血液的凝固.4.七鳃鳗目:1)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 2)口位于漏斗底部 3)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 4)脑垂体囊不与咽不相连通 5)鳃孔7对,鳃笼发达 6)内耳有两个半规管 7)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鳃鳗,雷氏七鳃鳗盲鳗目:1)无背稽和口漏斗 2)口位于身体最前端 3)鼻孔开口与吻端 4)脑垂体囊与咽相通 5)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 6)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7)卵大,发育无变态代表种类有:粘盲鳗第十六章一,名词解释1.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2.迷齿:古总稽鱼类和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深如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为:D.Ⅱ,19-20;P.I,16-18;V.II,8-9;A.III,5-6;C.20-22.D.P.A.C,分别表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一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络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二,判断与改错判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改错:2.将"都具有"改为"大多无". 3.将"相通"改为"不相通". 4.将"由真皮层演化"改为"由表皮层演化".5.将"鱼类"之前加"多于".6.将"软骨鱼类"去掉.7.将"是心脏的组成部分"改为"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9.将"少于"改为"多于". 15.将"所有"改为"大多数". 18.将"就是起保护作用"改为"主是保护身体,另外还具有辅助呼吸等功能". 20.将"表皮层"该成"来源于真皮层" 22将"由表皮延伸"改为"来源于真皮层". 23.将"都位于腹部"改为"有的位于腹部,有的位于胸鳍下方,有的位于胸鳍的前方". 25.将"肩带与脊柱相连"改为"肩带与头骨相连". 29.将"紧密相关"改为"无关". 30.将"大多数"改为"少数".三,填空题1.纺锤型;侧扁型2.骨鳞;盾鳞;盾鳞3.头骨;脊柱;带骨4.颌齿;咽齿5.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颉颃6.虹膜,脉络膜7.原尾;歪尾;正尾8.间插骨;三角骨;内耳;声波9.肝脏;胰脏;肝胰脏 10.1:1 11.缺氧;泛塘 12.雌;雄;性逆转现象 13.管鳔类;闭鳔类 14.板鳃;全头;鲨形,鳐形;内鼻孔;辐鳍;辐鳍 15.鲸鲨;邦达克 16.圆鳞;栉鳞;圆鳞;栉鳞 17.覆瓦状;对角线;成行 18.游离卵巢;封闭卵巢;游离卵巢;封闭卵巢 19.软骨鱼;全头;总鳍;肺鱼;内鼻孔;肉鳍 20.鲟;鲟形;白鲟;鲟形;鲱;鲱形;鲑;鲑形;鳗鲡;鳗鲡;鲤;鲤形;胡子鲇;鲇形;脂;鲈形;合鳃;合鳃;带鱼;鲈形;鳢;鲈形四,选择填空1.A2.C3.C4.B5.ECFA6.C7.C8.DB9.C 10.A 11.B 12.C 13.D 14.C 15.BDA 16.D 17.C 18.C 19.A 20.C 21.B 22.AB 23.D 24.D 25.D 26.B 27.A 28.A 29.B 30.D 31.D 32.C五,简答题1.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鳔管,可以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2.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以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3.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分泌尿液作用和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大量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是由肠壁连海水带盐一起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4.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音符古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5.鲤形目:体被圆鳞或裸鳞,许多种类口内无齿,但有发达的咽齿,腹鳍腹位,鳔与食道有管相通,具韦伯氏器,常生活在淡水中.鲈形目:体大多被栉鳍,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两个,分别由鳍棘和鳍条组成,鳔无鳔管,大多为海产鱼.6.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1)鱼类开始具备有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的行列,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里,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2)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的加强了动物体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3)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7.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有:身体大多呈现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附有粘掖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水,大多具有侧线系统,可以感知水波或水流等,心脏具有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8.1)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口为上位,以低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物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为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2)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的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的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弱或作绒毛形.3)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鳃耙,长而密.4)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性鱼类,肠胃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辩,肠管较短.5)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较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的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11.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思念地方大量集中确定鱼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以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鱼类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十七章一,名词解释1.吞噬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4.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皮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二,判断和改错判断 1.- 2.+ 3.- 4 .-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25.+改错 1.将"附着于"改为"不附着于".3将"消化"去掉.4.将"12对"改为"10对".5.将"两栖类"改为"两栖类中除蚓螈类.蝾螈科和尾蟾外".8.将整句改为"繁殖期间蛙蟾类具有抱对行为,而鲵螈类无抱对行为".9.将表皮层"改为"真皮层".10.将"恒温"改为"变温".11将"是"改为"不是".12将"蝌蚪"去掉.14将"都为"改为"并不都为".16将"两栖动物"改为"大多数两栖动物".17将"外"改为"内","内"改为"外".18将"既是其发声器官"改为"不是其发声器官,而是共鸣器官".24将"低于"改为"高于".,三,填空题1蚓螈型;鲵螈型;蛙螈型;蚓螈型;鲵螈型;蛙螈型.2头;躯干;四肢.3躯干椎;荐椎尾椎;1,2.4体;肺;血管;淋巴;.5肺动脉;皮动脉.6抱对.7蚓螈目;版纳鱼目;云南勐腊县;蝾螈目;蛙型目;蛙型目.8蟾酥;林;蛤士蟆;蛤士蟆油.9古总鳍鱼类.10椎体;椎弓;横突;关节突.11隐腮鲵科;小鲵科;蝾螈科;雨蛙科;蛙科;树蛙科;蛙科四,选择填空1C.2D.3D.4D.5D.6D.7D.8D.9A.10D.11C.12B.13D.14D.15D.16C.17D18D19A.20D.21D.22C.23B.24C.25A.26C.27D.28C.五,简答题1.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1)出现了五指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的与头骨和脊柱联结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成对体重力的主要支撑推进,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2)成体用肺呼,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的矛盾.3)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大脑半球分化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5)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导到耳内;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2)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于陆上生活,用肺呼吸.3)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具有五指型附肢.5)发育中有变态.3.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1)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四肢还不够强健.3)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4)坯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4.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5.无足目的主要特征:1)无四肢2)眼退化,隐于皮下3)头骨硬骨数多4)椎体双凹型,有长肋骨,无胸骨,无荐椎5)皮下有小的骨质圆鳞6)无鼓膜,鼓室7)房间隔不完全8)体内受精,卵生成卵胎生.有尾目的主要特征:1)有尾,有四肢2)无鳞3)头骨数目介于无足目和无尾目之间4)有不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肋沟明显5)无骨膜,鼓室6)房间隔上有穿孔7)主要生活于水中,无眼睑或无活动性眼睑8)体外或提内受精9)变态不明显无尾目的主要特征:1)成体无尾2)头骨硬骨树少3)无肋骨,胸骨发达4)有鼓膜,鼓室5)有活动眼睑和瞬膜6)变态明显6.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1)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檐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经受到欢迎.2)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演戏的珍贵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3)药用.如最负盛名的哈士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酴.4)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
动物名词解释
![动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910adf14791711cd791749.png)
动物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二章原生动物门1.口沟:大草履虫从体之前端开始有一道沟斜着伸向身体中部,在沟之后端有口,以称为口沟。
2.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 脊索:是背部起支持提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外围脊索鞘。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2. 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具有呼吸和虑食的作用。
4. 被囊:尾索动物(柄海鞘)和少数原生动物,体壁能分泌出一种化学成份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背囊素,并由此形成包围在动物体外的被囊。
5. 围鳃腔:是有身体表面陷入内部所形成的空腔,因其不断扩大,从而将身体前部原有的体腔逐渐挤小,最终在咽部完全消失。
6. 可逆式血液循环:(柄海鞘)即心脏收缩有周期性间歇,当它的前端连续搏动时,血液不断地由鳃血管压出至鳃部,接着心脏有短暂的停歇,容纳鳃部的血液流回心脏,然后于其后端开始搏动,将血液注入肠血管而分布到内脏器官的组织间。
7.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缩小残留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分泌被囊素。
8.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9. 尾索动物: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素,营自由或固着生活,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10. 头索动物: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被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11. 脑泡:文昌鱼被神经管的前端内腔略为膨大,称为脑泡。
12.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
第14章半索动物
![第14章半索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36d7f7ca08a1284ac8504308.png)
后口动物
半索动物门
又称隐索动物
无真正的脊索
介于非脊索和脊索之间的过渡类型
一、概 述
1、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是非脊索 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过渡类型。因
1
3
具有腹神经索,故单独立一门。
2、具有原始的背神经索,是背神经管 的雏形,并具有鳃裂。 3、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的盲索, 称口索,它可能是脊索的前身。
4、以底栖生活为主,有固着、爬行、
潜穴等, 也有漂浮的类型。
2
2
口索
由内胚层演变而来,与脊索相像,
并始自口腔直至吻腔基部的一条短盲 管故称做口索。因其较脊索短小,所
以将具有口索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功能不明!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
门的主要特征
1. 2. 3.
有咽鳃裂 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中空的神经管) 具有口索(不是脊索!)
白发魔石-头盘虫
这就是“魔石”上的一头“白发
适应辐射
分类相近的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 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在形态结构上 发生显著变异,这种现象称之适应辐射。
思考什么?
何谓口索、半索动物、适应辐射? 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1.生物体类型 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后口式发育。 半索动物曾经被分在脊索动物门中,也曾被视为无脊椎 的脊索动物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和脊索动 物相似,它有由背部上皮发生而来且中空的背神经索。 但现在认为其口索与脊索不是同源器官,因此将其从脊 索动物中分出,独立为半索动物。 2.身体结构 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 身体不分节,只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 通常咽上有鳃裂。 身体分为前体、中体和后体,每部分都有分隔的体腔。 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 腺(生殖翼)。 肛门在躯干部末端。
第十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
![第十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https://img.taocdn.com/s3/m/32a256200722192e4536f6b8.png)
一、进化地位现存的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无成对附肢的低等脊椎动物。
因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而得名为圆口类,包括盲鳗和七鳃鳗两大类。
二、外形和生活习性☐身体圆筒状,体长15cm至1m,分头、躯干和尾部,尾侧扁。
头部:☐没有上下颌,身体前端具口漏斗,☐单鼻孔,位于头背部中央,短管状。
☐1对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鳃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松果眼位于鼻孔后方皮下,有晶体和视网膜,可感光。
顶眼在松果眼下方,具感光功能。
头部:☐鳃裂:位于眼后部,七鳃鳗每侧7个鳃裂;盲鳗每侧1-15个鳃裂。
躯干部:☐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雄性第2背鳍高。
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
无成对的偶鳍(附肢)。
☐体侧、头腹面有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称为侧线。
尾部:☐具尾鳍(奇鳍)。
☐肛门位于尾基部。
肛门之后为泄殖突。
☐主要海产,也有淡水的种类;☐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以口漏斗吸附于寄主体表或钻入体内,为危害渔业的动物。
三、皮肤和肌肉☐皮肤裸露;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发达的单胞腺,分泌粘液润滑皮肤;☐真皮为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有色素细胞,具韧性。
☐具原始不分节的肌节,按体节排列,成“Σ¡±形,角顶朝前。
只在鳃囊、口漏斗、舌、眼等处有肌肉分化。
四、脊索☐支持结构为脊索,脊索发达,贯穿全身;☐脊索中有典型的液泡细胞和脊索鞘,使脊索具较强的硬度和弹性;五、骨骼☐骨骼全为软骨,保护脑、头部的感觉器官和心脏;☐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听(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吻软骨、支持舌的舌下软骨构成。
为一个无顶壁的软骨脑匣,顶部由纤维结缔组织膜覆盖。
☐支持鳃囊的是软骨鳃笼(篮),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四对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软骨条连接而成。
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边,不分节。
☐心脏外侧有围心软骨保护。
☐奇鳍内有不分节的辐鳍软骨支持。
☐脊索背面的每1个体节出现2对极小的软骨弧片,代表雏形脊椎骨。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38d7964551810a6f4248614.png)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922dd1195f312b3169a593.png)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选择题训练(解析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选择题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cad56a10661ed9ac51f344.png)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1.以下生物分类单位中,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界B.纲C.科D.种2.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A.草履虫、噬菌体、蚕豆B.蚯蚓、老虎、人C.水绵、水螅、水蚤D.酵母菌、乳酸菌、青霉菌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是芦苇,它是一种单子叶植物,以下植物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肾蕨B.葫芦藓C.花生D.玉米4.从生物分类上看,下列各项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的是()A.玉米和青蛙B.家鸽和鲫鱼C.老虎和苍蝇D.黄牛和绵羊5.“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的生物()A.一定属于同一个“属”B.基因组成一定相同C.生活环境一定相同D.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同6.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的分类中,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B.生物的分类中,分类等级越小,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C.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D.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种加词,第二部分是属名7.目前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主要有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是()A.界、门、纲、目、科、属、种B.界、纲、门、目、科、种、属C.界、目、纲、门、科、种、属D.界、门、目、科、属、种、纲8.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进行分类。
下列属同一类群的生物的是()A.香菇、黑木耳B.大肠杆菌、水螅C.大豆、蝴蝶D.涡虫、银杏9.生物检索表可以确定生物的分类地位,并能判断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下表是某同学编制的部分生物检索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类群1是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B.类群2属于原核生物,有些种类具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C.类群3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但都是真核生物D.类群1、2、3的共同点是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10.作为生物分类的依据不包括()A.生物的形态结构B.生物的生理特性C.生物的生活习性D.生物的个体大小11.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A.界B.科C.属D.种12.下面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B.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D.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都以生理功能为主要依据13.关于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则越小B.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则越大C.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则越远D.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则越近14.下面关于生物分类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B.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C.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D.被子植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15.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对它们进行了分类。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第14章 第4节 生物的分类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第14章 第4节 生物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421103659eef8c75fbfb369.png)
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黑眉锦蛇、丹顶鹤、草鱼、老虎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
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其归类的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知识点二 生物分类的等级 [2018·广州]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B.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的种类越少 D.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都以生理功能为主要依据 【点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分类单位的大小关系。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概课 念时 导作 图业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阅课 读时 微作 信业
林奈和双名法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称。由于世界上各 种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叫法, 名称不统一,常常造成混乱,妨碍了学术交流。因此,生物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对 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很多命名法,但由于不太科学, 没有广泛采用。直到 1768 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在《自然系 统》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按照双名 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 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 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杉的学名 为 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请阅读教材 P36,观察插图,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1.观察思考: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的分类依据 (1)植物:根据植物的 形态结构 ,在被子植物的分类中, 花、果实和种子 往 往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2)动物:动物进行分类,除了要比较 外部形态 ,还要比较它们的 内部构造 和 生理功能 。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c51065f4cfc789eb172dc8ea.png)
.
11
脊椎动物亚门各纲
• 1 各纲主要特征概述 2 不同特征划分: 无颌类与有颌 类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无羊膜动物与羊膜动物
.
12
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一、概述
1、幼虫自由生活,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尾部 有脊索, 因此得名“尾索动物”
2、幼体、成体都具咽鳃裂
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4、身体明显分节
.
29
二、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
(Branchiostoma belcheri)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一)外形和生活习性
腹褶 腹孔 臀前鳍
肌节
背鳍
肛门
脊索
触须
生殖腺 腹褶
肌隔
腹孔
臀 前 鳍
肛 尾鳍 门
图14-8 文昌鱼外形
.
18
入水管孔 缘膜触手
咽 鳃裂
围鳃腔 胃 心脏
神经节 神经腺 出水管孔
被囊 外套膜
生殖孔 肛门
生殖导管
生殖腺 肠
柄
图14-3 海鞘内. 部结构
19
3、循环
循环系统组成:心脏、血管、血窦 循环方式:开放式 循环特点:可逆式血液循环流向
无动脉和静脉之分
.
20
4、排泄和生殖
雌雄同体; 多异体受精;也行出芽生殖 排泄器官:尿泡或不集中的小肾囊
体外 肛门 肠 沟系
.
46
5、血液循环
前主静脉 背动脉根 背大动脉 后主静脉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613ec1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e.png)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推荐脊索动物简介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
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
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
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本亚门主要的纲有: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2、海鞘纲(Ascidiacea)3、樽海鞘纲(Thaliacea)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
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1、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
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动物学复习题上
![动物学复习题上](https://img.taocdn.com/s3/m/8be3cc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2.png)
动物学复习题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复习题1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2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3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4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与细胞质有何联系?5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7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3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4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5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6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7何谓变形运动?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8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9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0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11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12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13抱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4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5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复习题1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2何谓胚层的分化?多细胞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3什么叫生物发生律? 了解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4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哪几种学说?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个学说易被多数人接受?为什么?第四章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复习题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演化树上的一个侧支?第五章腔肠动物复习题1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2如何采集水螅,怎样用活水螅观察刺细胞?3以薮枝虫为例,试述其生活史并作出简图。
4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5试述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复习题1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有何重要意义?2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一些,试以水螅和涡虫为例,指出涡虫进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3简述典型吸虫的生活史中各种虫态的一般特征。
14.2+生物检索表-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14.2+生物检索表-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7c4c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a.png)
活动一:尝试检索
自主-合作学习(3min)
根据课本P117的检索表,自主查阅 猫是属于哪一类生物,然后组内交流 你是如何进行检索的。
平 行 式 检 索 表
二 叉 式 检 索 表
根据检索表,查阅猫是属于哪一类生物。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 猫科 属 猫属 种猫
苏科生物学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2节 生物检Βιβλιοθήκη 表景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那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我们 怎么办呢?
生物检索表是我们鉴别生物种类的一个常用工具。科学家根据生物类群存在 的相似和相异的特点,将生物分类的过程记录下来,编制了生物检索表。
作用:方便了生物分类的查阅、交流和研究。
活动二:编制一份生物检索表
生物检索表:据二歧分类原理、以对比方式编制的区分生物类群的表格。
具体做法 :就是把生物类群的性状特征进行比较,相同的归在一项,不 同的归在另一项,在相同的项下又以不同点分开,依此下去,直到把生 物类群区分出来为止。
苏科生物学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五单元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2节 生物检索表名师优质课件1 (新版)苏科版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五单元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2节 生物检索表名师优质课件1 (新版)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87ca3ecaaedd3383c4d35b.png)
认识校园植物,尝试制作简单检索表
(1)草本植物 (2) (2)须根茂密;茎较短;叶披针型,窄 早熟禾 (2)须根少;茎较长;叶披针型,宽 狗尾草 (1)木本植…………………………………………………………………………(3) (3)乔木……………………………………………………………………………(4) (4)叶色深,背面有白色绒毛;幼茎老茎差别明显;树皮灰绿色,发白……毛白 杨 (4)叶色浅,背面无绒毛;幼茎老茎差别不明显;树皮褐色,有纵纹…加拿大杨 (3)灌木……………………………………………………………………………(5) (5)常绿灌木………………………………………………………………………(6) (6)叶片长约1.5~3厘米,倒卵形,全缘;幼茎四棱形…………小叶黄杨 (6)叶片长约3~5 5厘米,椭圆形,具波状锯齿;幼茎圆柱状…大叶黄杨 (5)落叶灌木(7) (7)小叶卵圆形,细小圆钝,叶缘具齿;枝上有刺………………………黄刺梅 (7)小叶披针形,叶缘尖锐,具重齿;枝上无刺…………………………珍珠梅
玉米属
稻属
大豆属
玉米
水稻
大豆
2.动物的分类方法举例
动物界
动物界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哺乳纲
鸟纲
奇蹄目
奇蹄目
雀形目
马科
马科
麻雀科
马属
驴属
麻雀属
马
驴
麻雀
观察其形态等特征
郁金香
丹顶鹤
观察其形态等特征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e3c2cd8ba0116c175f0e481b.png)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
3、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
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
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
大学_《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课后答案下载
![大学_《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课后答案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2751008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a.png)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课后答案下载《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简介第1章绪论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第3章原生动物门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5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第6章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第7章扁形动物门第8章假体腔动物第9章环节动物门第10章软体动物门第11章节肢动物门第12章触手冠动物第13章棘皮动物门第14章半索动物门第15章脊索动物门第16章圆口纲第17章鱼纲第18章两栖纲第19章爬行纲第20章鸟纲第21章哺乳纲第22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第23章动物地理第24章动物生态参考文献索引《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目录《普通动物学(第4版)》是北京师范大学刘凌云教授和郑光美院士主编的《普通动物学》(第3版)的修订版,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动物学(第4版)》的编写力求能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并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具有中国特色。
第4版突出体现以下3个特色:1.以动物演化为线索,突出进化历史中发生重大质变的事件(例如细胞、体制、胚层、体腔、体节、脊索、脊椎、凹忮、体温等)及其与动物组织、器官、系统出现或复杂化的相关性,使学生能结合动物进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掌握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规律书中对各类群及其代表动物的选取,以演化上、经济上和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的为重点,并以我国动物为首选代表;全书着重加强基础同时根据动物学发展的`现状,适当拓宽口径,增加了非重点的及新发现的小门类;2.进一步精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注意加强结构与功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每章之后有思考题,便于教与学3.全书注意介绍现代动物科学知识和动物学宏观与微观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如进化理论、行为学、动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以及联系、反映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有关的新知识书中提出不少尚未解决、有待研究的问题。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4章棘皮动物门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4章棘皮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c52e5a0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d.png)
帖氏体:在环水侧管水上管的4-5对小腺 体,产生变形细胞,吸收、吞食 及排除外来可溶性物质。
波氏囊1-5个:储存液体,调节水管 系统内的液压。
管足:
是棘皮动物水管系统的侧管末端的一种结构,伸出体外,壁薄,大多具吸盘, 能吸附在固体物上,主要起运动作用,并起辅助呼吸、排泄作用。
13.1.3 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3、贝类养殖的敌害
海星吞食牡蛎。
13.5 棘皮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般认为是由两侧对称的祖先演化而来
海百合为最古老的一类,出现于寒武纪,泥盆纪以后逐渐衰弱,多营固着生活 海星纲和蛇尾纲体形一致,均为五辐对称,具有中央盘和腕,这两类的演化关 系较近。 海胆和海参的步带板均位于口与肛门之间,二者处于同一分类枝上,海胆是系 统发育中处于海参与蛇尾之间的一个类群。 海参纲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口与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后两端,是棘皮动物中 特殊的一个类群。
开管式血液循环,由血管、血窦组成。血管包括背血管和腹血管 ,背腹血管之间有联络血管。
(4) 神经系统
由一条背神经索和一条腹神经索组成,背腹神经索在领部相联成 环,背神经索深入领的部分出现狭窄空腔,曾被认为是雏形的背 神经管。
(5)生殖和发育
海盘车有三个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统(神经环、辐神经、神经丛),外胚层起源,司感觉 下神经系统(环神经、辐神经),中胚层起源,司运动 反口神经系统(辐神经)中胚层起源,司运动
口神经系统和下神经系统位于口面,反口神经系统位于反口面
(8)生殖和发育
➢海盘车雌雄异体,每腕基部有生殖腺一对,生殖孔开口于腕基部的反口面
水管系统为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
环水管:围在口的周围,由左中体腔辐囊围绕消筛
化道形成,环水管发出五条辐水管 水 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具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地
与外界相通,鳃裂壁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
大类群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 原索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圆口纲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无颌类
有 颌 类 (颌 口 类)
附肢 鱼形类
四足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羊膜类
恒温动物
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尾索动物早在2千多年前就被记载描述过,但其
数有尾种类营飘浮或自由生活。
④ 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⑤ 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为逆行变态。
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成体长椭圆形,基部以长柄附着
在物体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 的孔,顶部是入水口,位置较低是 出水口。水流和微小生物经入水口 进入消化道,由出水口排出。 ◆群生。海鞘无内骨骼,靠水流产 生内压支撑身体。
面内陷形成。
2、消化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口、咽(鳃裂、内柱、背板、围咽
沟)、食道、胃、肠 和肛门。
◆纤毛不断摆动使进入体内的水作定向流动,腺细 胞分泌粘液将随水流入的食物颗粒粘成食物团, 进入食道。食物团在胃、肠内消化吸收,残渣最 后经肛门排入围鳃腔,经水流排出体外。 过程
◆呼吸:呼吸作用在咽部完成,鳃裂周围咽内壁富 含毛细血管,当水流经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分类地位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被俄国胚胎学家柯 瓦列夫斯基确定下来。
◆遍布世界各个海洋,现存约1370多种,我国已 知有14种左右。
◆主要特征:
① 全部海产,身体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 ② 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神经管,少数终生有尾。
成体无尾者体形袋状或桶状。鳃裂终生存在。
③ 多数无尾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少
可以将身体分成两个相同部分。 意义:表明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
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 有利于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及椎管
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2
二、内部结构 ◆整个身体由被囊包被←-- 外套膜--→围鳃腔
1、体壁:即外套膜,由外胚层的一层上皮细胞和 中胚层的肌肉细胞组成。体壁能分泌类似植物纤 维素的被囊素而形成被囊(仅发现于尾索动物和 少数原生动物)。
• 外套膜在入水孔和出水孔的边缘与被囊汇合,具 环形括约肌控制管孔的启闭。
◆围鳃腔(atrium) :外套膜内侧的腔,由身体表
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成体 以肺呼吸。
(二)一般特征或次要特征
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无脊椎动物肛孔常开口 于躯干部的末端);
心脏或相当于心脏作用的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大多闭管式循环(血液里血管中流动);
骨骼系统是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 后口; 分节的肌节; 生物化学比较(具肌酸,不具精氨酸;无脊椎动物
排泄: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弯 曲处有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叫小肾 囊,其中有尿酸结晶,排入围鳃腔。
4、神经和感官 由于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退化,
脊索动物祖先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特征:后口、中 胚层形成的内骨骼、体腔形成模式相似。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学习重点): 1、脊索动物的三大基本特征 2、脊索动物的结构复杂性和完善性 3、脊索动物对多变的环境适应能力 4、脊索动物起源学说及基本论点 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 1.后口: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毛颚类
等均具有后口,故统称后口动物。 2.三胚层:胚胎发育早期有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的出现。 3.分节性:主要器官系统分节性(如脊神经、肌肉、
骨骼、部分排泄系统等)。 4.两侧对称:即左右对称,即通过体轴的矢状切面,
3、循环方式和排泄器官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呈纺垂形,囊状,外包围心膜。
心脏无瓣膜,血浆无色或有红、绿、蓝色素。
具鳃血管和肠血管。
开管式循环。血流无一定方向,同一条血管充当动 脉和静脉。
过程:心脏前部搏动,血液由鳃血管入鳃。心脏间 歇,鳃血液回流到心脏。心脏后部搏动,血注入肠 血管而分布到内脏器官组织间。这种循环方式在脊 索动物中是唯一的,在动物界也极少见。
动物学(2)
——— 脊椎动物学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确立 在距今约5亿年的奥陶纪,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出
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 不能确立其间的关系。
直到19世纪,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 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的胚胎发育,确立了其在 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1874年,海克尔根据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把海 鞘、文昌鱼、脊椎动物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 门: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主要特征
脊索与脊椎
1、具脊索(notochord)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 外面包以结缔组织鞘膜—脊索鞘的棒状结构。
位置:位于身体背部,消化道的上方,神经管 的腹面,而且纵贯头尾。
来源: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壁而 形成,故起源于脊索中胚层。
发展:脊索在低等类群终生存在,高等类群仅 见 于 胚 胎 或 幼 体 , 成 长 时 被 脊 柱 (vertebral column)所取代。
2、具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发展:高等种类背神经管前方分化为脑(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