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心肺康复
【免费下载】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免费下载】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88d5fafb9d528ea81c779f7.png)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一、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 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
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脑卒中康复概述
![脑卒中康复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5d0f3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4.png)
脑卒中康复概述脑卒中,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通过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许多患者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重返工作岗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脑卒中康复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
一、脑卒中是什么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由于血栓或栓塞阻塞了脑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
脑卒中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脑卒中的部位和范围。
二、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首先,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激发大脑的可塑性,让受损的神经细胞重新建立联系,恢复部分功能。
其次,它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康复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再者,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如穿衣、进食、洗漱、行走等,让患者能够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的独立性和幸福感。
三、脑卒中康复的时机脑卒中康复的时机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后的 48 小时,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当然,不同阶段的康复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急性期,主要以预防并发症、保持关节活动度、进行床上体位变换等为主;在恢复期,重点是进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在后遗症期,则主要是维持已有的功能,防止功能退化。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e5712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d.png)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特点主要体现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方面,如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易死亡。
近些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此病的救治成功率也在随之提高,但受病情特殊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语言障碍等,生活质量较差,故重视康复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肢体按摩、减压以常规侧卧位为基础,定时协助或指导患者更换体位,以每隔1至2小时较为适宜,避免仰卧位,可将软垫置于患者的骨突处,旨在减轻受压位置,促进患者体感舒适度的提高;按摩偏瘫肢体,期间可应用按摩油,以手感为热为准,如若患者周亚部位发红,则适当的增加按摩次数,促进关节、肌肉僵硬情况的改善;可协助患者每天使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利于加快其血液循环。
精细化被动训练适当的抬高患者的患肢,予以旋转、外展等被动训练,先从小关节开始,慢慢过渡至大关节,每个关节活动次数控制在5-15次范围内,旨在加快患者肌肉及关节功能的改善。
主动训练鼓励患者展开床上锻炼,如屈曲患肢,伸直上肢并向两侧来回摆动,指导患者主动翻身,加快关节的恢复,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患者利用健侧支撑上身,尝试床边坐起,大腿和躯干间呈垂直关系,充分伸直背部,可将软垫置于臀部位置,膝关节屈曲,每天训练两次;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展开站立及行走锻炼,医护人员或家属需陪同,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患者可稳定站立后,则可让家属搀扶着患者行走,或是让其自行扶墙行走。
另外,在行走前,让患者做原地踏步动作,旨在促使其能够循序渐进的适应站立,或是行走感,将每次行走运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并慢慢过渡至楼梯上下步行训练等。
肌电生物反馈指导或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将治疗部位显露出来,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洁,并使用75%的乙醇进行脱脂,电膏涂抹在电极表面,将电极固定在治疗部位,即3个电极排成一行,地极置于记录电极中间,连接电极导线和治疗仪;接通电源后需合理的对旋钮进行调节,落实肌电基线的测定,当显示肌电数值且有声音信号、灯光即可,指导患者根据医护的指导及信号反馈,合理的展开肌电电压的自我调节,嘱保持放松,初期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休息约5分钟后在展开下次训练,反复训练4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肌肉收缩75-100次,每天训练2-3次。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ed556cc79563c1ec4da7130.png)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摘要】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加之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这些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也影响日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脑卒中并发症护理1前言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功能障碍,病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这些因素极易引起痉挛、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掌握脑卒中易出现的并发症,有针对性的对脑卒中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2常见并发症2.1痉挛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后期的康复主要就是和痉挛打交道。
对于痉挛最主要的是预防。
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肌张力状态,并且在肌张力增高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抗痉挛措施。
2.2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而长时间卧床。
国外研究显示,长时间卧床后如果不进行主动运动,两周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
其他表现还有: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整个体质的下降等。
2.3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往往主张自己在家训练。
但如果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在家练习和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进行了不恰当的训练以后,就会出现误用综合征。
2.4上肢: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关节间隙比较宽,主要原因是瘫痪造成的肩关节周围肌肉无力。
康复的根本办法是恢复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a9d0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d.png)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简称CVA)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的缺血(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出血性脑卒中)所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负担。
脑卒中发病后,及时展开康复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方案及措施。
一、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初期是进行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口,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脑功能评估:针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损害情况,进行详细的脑功能评估,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康复治疗的参考依据。
2. 干预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言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表达能力,职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3.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
早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治疗,增加治疗效果。
二、康复护理措施脑卒中康复治疗离不开科学的护理措施,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复护理措施:1. 保持合理的体位:脑卒中患者需要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位置,防止肌肉僵硬和压疮的发生。
2. 助人行走:对于能够行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患者进行助行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3. 语言训练:脑卒中常伴有语言障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开展言语训练,帮助患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定期康复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以了解康复治疗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5. 家庭支持和教育: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亲属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的家属提供相关的康复知识和护理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者。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cc0febbb4cf7ec4bfed02a.png)
Ⅴ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阶段: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协调动作大致正常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使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 有条件的机构可采用平衡功能 测量仪进行量化评估
1
平衡功能 评定
3
王科计
2
主要通过检测患者坐位平衡 反应、跪位平衡反应和迈步 反应来评估患者各个姿态下 的平衡能力
为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该卧姿极易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 射的影响, 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 易强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 模式的形成
明显增加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 发生压疮的危险性
常见康复误区
一
使患者的 ADL 能力急剧下降, 难以恢复
日常生活 完全由他 人照料
二
导致依赖心理日益严重,主观上放弃了训练的能动性 和必要性
;改善患者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治疗原则-早期开始
1
神志清醒、生命体 征稳定、症状无进 展、无明显发热
2
昏迷或ICU患者:可 开展肢体被动活动和 物理因子干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中医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 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
宜暂停康复治疗。具体指标见表1
康复理论
脑卒中康复理论依据:
结构上
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 收;闭塞血管自发再通,侧 枝循环开放
01
功能上
脑的可塑性,适应性,大脑 皮层功能替代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脑卒中后患者康复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病情稳定,存在运动、平衡、日常活动、言语、 吞咽等脑卒中后遗症症状患者 ➢ 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发热(T>38℃)、血压波 动大、症状持续进展,骨折未愈合,应延迟或暂停康复治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4139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6.png)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血管内出血或脑血管闭塞而导致的脑部神经功能障碍的病情。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早期的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包括体温调节、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高血压、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干预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脑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神经细胞保护和修复。
康复锻炼康复锻炼是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锻炼可以增强肌肉、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康复锻炼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消除疲劳,促进恢复。
新型药物治疗新型药物治疗也是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死亡、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方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康复治疗的中期中期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锻炼和物理治疗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中期的康复治疗时期一般在发病后2月-6月之间。
康复锻炼在中期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康复锻炼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增强患者肌肉和骨骼的力量,提高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康复锻炼还可以促进患者克服身体上的一些限制,提高生活质量。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电疗、按摩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身体的疼痛和肿胀感,促进末梢神经的功能恢复。
物理治疗也可以通过刺激患者激素平衡和免疫系统等机制,增强患者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康复治疗的后期康复治疗的后期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患者的社会互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教育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改变行为方式等方式帮助患者实现身体和心理的恢复。
脑卒中的康复之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之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8731fde9b6648d7c0c74658.png)
健侧卧位:偏瘫侧上肢有支撑(垫枕),肩关节前屈呈90度,伸肘、伸腕、伸指、掌 心向下;偏瘫侧下肢有支撑(垫枕),呈迈步状(屈髋、屈膝、踝背屈90度,患足不可悬 空)
三、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兵力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其实施过 程中酌情加以调整。 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 家属的配合。 5、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四、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局部机械性刺激(如用手在相应肌肉表面拍打等)、冰刺激、功能性电刺激、机 电生物反馈和局部气压治疗等,可使瘫痪肢体肌肉通过被动引发的收缩与放松,逐步
改善其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音乐治疗能够辅助改善焦虑、抑郁,促进功能恢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大
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经 颅直流电刺激可通过调节神经网络发挥作用。 6、中医传统疗法 常用的有按摩和针刺治疗等,通过浅深感觉刺激,有助于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血液 循环,从而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
2、偏瘫肢体被动活动 目的: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偏瘫侧肢体主动活
动的早日出现,以被动活动偏瘫肢体为主。 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 频率:一般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偏瘫肢体主动活动恢复。 程度: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被动
脑卒中后心肺功能、心理及排泄障碍的康复
![脑卒中后心肺功能、心理及排泄障碍的康复](https://img.taocdn.com/s3/m/15fbbb66af1ffc4ffe47acd4.png)
一
脑卒 中早 期卧床 不动可 导致严重 的心血
管 调 节 失 常 ,还 可 能 引 发 坠 积 性 肺 炎 ,
影 响通气和换气功能 。 防治对 策 脑 卒 中后 适 应性 训 练 ,
脑卒 中的康复 是一种慢性 过程 ,且 伴有
步 行距 离 。但 对于 近期 发作 或严重 的冠
状 动脉粥样硬 化性 心脏病患 者 ,在训 练 时应注意患者心血管 系统 的负荷。
重点提 示 在 训 练 时 注 意 观 察 患 者
中后 心 理 障 碍 ,在 患 者 的 全 面 评 价 中应 涵 盖 心 理 史 , 包括 患 者 病 前 性 格 特 点 、
指征 。脑卒 中后 患者可能存在肢体瘫痪 、
方案( M R P ) 基于生物力学 、运动生理学和 神经 心理学 和行 为学 ,在强调 患者主动 参 与 的前提 下 , 以任 务或 功 能为 导 向 , 按 照科学 的运 动技能获 得方法对 患者进 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重点提 示 根 据 患者的功 能障碍特
强 制 S运 动 疗 法 ,又称 强 制性 治 i 疗 ,通 过 限 制 健 侧 上 肢 活 动 ,达 到 强 制
脑卒 中后发生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很 常见 ,可能是脑卒 中后各种相关损害的综 合结果 。尿失禁是脑卒 中后的一个常见问 题 ,年龄的增长 、卒中严重程度 、并发糖 尿病或其他残障性疾病都会增加脑卒 中后 尿失禁 的危险l 生。大部分脑卒 中患者还会 发生 大便失禁 ,但 是大 多数在 2 周后 消
项 指 导 和 训 练 , 从 简 到 繁 ,从 易 到 难 ,
皮 肤 颜 色 ,监 测 呼 吸 、 心 率 、 血 压 、血
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南
![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12725d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8.png)
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南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有明显身体活动障碍、说话不清楚、理解困难、眼睛偏向一侧凝视,甚至瘫痪的人,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突发过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在我国各类疾病中居首位,一般容易在寒冷季节发生,此外,在午休前后发病率也较高,近年该病的发生率不断提升,发病人群主要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该病一旦发生极易造成患者身体残疾,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同时给患者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家人的幸福度。
早期康复有什么意义?早期康复一般指患者从发病48小时到发病四周的第一阶段的康复,数据显示,早期康复可以使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能力及心理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同时可以降低肩手综合征、血栓及肺炎发生的风险,提高病人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
目前,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还不够完善,康复知识普及率并不高,多数患者在急性期接受的主要是药物治疗加上简单的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多数患者选择回家,家属康复知识也有限,患者往往得不到专业的康复指导,最终与最佳康复机会擦肩而过,严重影响日后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
下面将从运动、语言、认知、吞咽及其它并发症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指导意见。
1、身体功能康复训练:(1)体位、关节康复训练:鼓励患者采用侧卧或健侧卧,尽量避免直接仰卧及半卧,坐姿应尽量保持正确,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在患者身体处于安全的条件下帮助患者改变体位,适当进行体位转移,此外,应及时帮助患者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提升关节灵活度,如穿衣、吃饭、写字等,对于患病的肢体应格外小心,避免出现机械性伤害。
(2)站立、行走康复训练:站立、行走是保证每个人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前提,脑卒中一旦发生约 3/5的患者会遗留下肢运动障碍,使患者的站立、行走能力受损,所以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直接关系患者能否回归正常家庭生活,在患病早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双腿的负重训练、站立时帮助患者的身体重心进行前后、左右移动,转换方向移动等,同时髋关节能够活动,进行弯曲、迈步、踏步等,但家属及医护人员应及时搀扶,防止患者因站立不稳发生跌倒。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1a0d5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1.png)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一、疾病概述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血栓或破裂出血,引发脑卒中。
高血脂:高血脂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心脏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脑卒中。
吸烟: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饮酒: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肥胖: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 发病机制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有血栓形成和栓塞。
血栓形成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等因素导致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栓塞是由于心脏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堵塞脑血管。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而引起的。
血管破裂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高血压可使血管壁变薄、变脆,容易破裂出血。
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壁局部薄弱,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扩张形成的瘤样突起,容易破裂出血。
脑血管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容易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1. 缺血性脑卒中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或麻木,可伴有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等。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最新版)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5e8ce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c.png)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最新版)在国内来说,中国台湾省的康复⽔平较为突出。
⼩康特意整理了台湾省最近发布了脑卒中康复指南(台湾称复健),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摘要脑中风复健对于促进复原、调节失能、预防再发、乃⾄增进⽣活质量有着莫⼤的贡献。
然⽽随着医疗技术进展,对于脑中风的治疗也跟着⽇新⽉异。
本⽂经由实证回顾,整理脑中风复健治疗指引,以期提供复健医疗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脑中风复健(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治疗指引(treatment guideline)引⾔脑中风曾在中国台湾⼗⼤死因连续三⼗年排名第⼀,2015年统计仍⾼居第三名,是台湾地区中⽼年⼈造成终⽣失能的最主要原因。
台湾复健医学服务脑中风患者超过半世纪,对于治疗脑中风、促进复原、调节失能、预防再发、乃⾄增进⽣活质量有着莫⼤的贡献。
然⽽随着医疗技术进展,对于脑中风的治疗也跟着⽇新⽉异。
有鉴于此,台⼤医院复健部集合多位主治医师,以英国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Excellence)Stroke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1]为蓝本,搜集世界最新⽂献及相关指引,撰写「中国台湾脑中风复健治疗指引」,以期提供复健医疗从业者参考。
本临床指引系为提供临床⼯作者当代具证据⼒之治疗建议(evidence-based advice),不具规范性,更⽆法取代个别病患之治疗处⽅。
临床⼯作者需视个案状况、院所资源、乃⾄保险规则给予个别化之治疗。
脑中风复健治疗的⽬标本指引之治疗对象为具有持续的神经损伤(impairment)、活动限制(activity limitation)、以及参与局限(participationrestriction)之脑中风患者。
脑中风后常见且需介⼊处置之失能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视觉障碍、吞咽障碍、沟通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疼痛、⽇常⽣活功能障碍等,⽽最后⽬标为回归碍、视觉障碍、吞咽障碍、沟通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疼痛、⽇常⽣活功能障碍等,社会。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计划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9717db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e.png)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计划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而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在恢复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计划,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功能,重返正常生活。
一、运动前的准备在制定运动康复计划之前,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
这包括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功能、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等。
通过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目标,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二、康复训练阶段在康复训练阶段,通过适当的运动和训练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重建他们的身体功能。
具体的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是脑卒中患者恢复行走和日常活动的重要基础。
可以通过进行单脚站立、跨步行走、抬脚踏步等练习,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2. 肌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片面的肌力不足,肌肉萎缩等问题。
通过进行适量的肌力训练,如提重物、进行抗阻力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
3. 柔韧性训练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肌肉僵直和关节活动度减少的问题。
柔韧性训练通过进行主动和被动的伸展运动,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和肌肉柔软度。
4. 心肺训练心肺功能是恢复脑卒中患者整体体能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进行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5. 日常功能训练在康复过程中,还应重点训练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如独立进食、穿衣、洗漱等。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动作和各种功能性练习,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实现自理能力的恢复。
三、康复计划的管理与评估康复计划的管理与评估是进行运动康复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度,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康复计划。
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运动监测器、移动应用程序等,对患者的运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康复训练。
四、饮食与心理支持除了运动康复,脑卒中患者的饮食和心理支持也十分重要。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估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6baf41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4.png)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估脑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康复训练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康复训练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康复评估来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判定。
康复评估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第一步,旨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水平。
通过评估,康复专家能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康复评估内容。
1. 体力状况评估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往往出现肌肉无力、疲劳、缺乏耐力等问题。
因此,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对于安排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节奏至关重要。
常用的体力状况评估工具包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步态分析仪等。
通过评估,康复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肌力、耐力和心肺功能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
2. 运动功能评估脑卒中患者常常存在偏瘫、肌张力失调等运动障碍。
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可以帮助康复专家了解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协调性、平衡能力等。
运动功能评估工具有收缩压力计、手动肌力测试等,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方案,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3. 感知感觉评估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感知感觉障碍,如空间视觉障碍、触觉障碍等。
评估患者的感知感觉状况有助于康复专家制定合理的感知训练方案,以提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振动反应仪、触觉辨别测试等。
4. 日常生活活动评估脑卒中患者最终需要恢复到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洗澡、穿衣、进食等,有助于制定康复计划,并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判断。
常见的评估工具有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测量量表等。
除了上述评估内容,康复评估还可以包括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交功能评估等。
通过全面的康复评估,康复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潜力、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要注意的是,康复评估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评估过程,康复治疗期间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多次的评估,以监测康复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42145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a.png)
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支持,提高患者自 信心和应对能力。
家属心理辅导
对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家属更好地应 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05
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与并发 症预防
注意事项
早期康复
全面评估
脑卒中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以促进神 经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
在康复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身体状况、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等, 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家庭与社区康复的结合与未来发展
家庭与社区康复的结合
家庭和社区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有效的康复 支持网络。
未来发展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家庭和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推动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普及 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加强科研和临床研究,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据和方法。
03
康复评定与制定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方法与内容
01
02
03
临床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感 觉系统等方面的功能状况 。
神经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了解脑卒 中病灶的位置、大小及对 周围组织的损害程度。
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脑电图、肌电图等,评 估神经传导功能和肌肉功 能状态。
制定康复计划的原则和步骤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引言 • 脑卒中康复治疗概述 • 康复评定与制定康复计划 • 康复治疗方法与技术 • 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与并发
症预防 • 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的推广与
应用
01
引言
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的构建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5f9fda5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b.png)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的构建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3. 文献综述 (4)二、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的现状与挑战 (6)1. 脑卒中患者的呼吸系统问题 (7)2. 机械通气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8)3. 肺康复的重要性 (9)4. 现有肺康复方案的不足与挑战 (10)三、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构建 (11)1. 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 (12)2. 患者需求与意愿的评估 (13)3. 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4)呼吸功能锻炼 (15)营养支持与饮食指导 (17)心理支持与干预 (18)康复训练与物理疗法 (19)4. 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21)四、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2)1. 患者教育与培训 (24)2. 家庭参与与社会支持 (25)3. 随访与监测 (26)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27)五、结论与展望 (29)1. 研究成果总结 (30)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1)3.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32)一、内容概览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将对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康复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呼吸肌锻炼、氧疗、呼吸道管理等方面,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循证医学方法学在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本研究将详细介绍循证医学方法学在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包括文献检索、纳入和排除标准制定、数据分析等步骤,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的构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我们将构建一套适用于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康复方案,包括康复目标、康复措施、康复周期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我们将分析当前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方案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肺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脑卒中康复指南
![脑卒中康复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22c42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9.png)
脑卒中康复指南脑卒中(Stroke)是指脑部供血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受损或死亡的临床病症。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它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康复是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和重新适应生活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为您介绍脑卒中康复的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早期康复脑卒中发生后的早期康复对于恢复功能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在就医的第一时间,患者应得到专业的急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等。
随后,患者应进入康复治疗的阶段。
1. 生命体征监测:早期康复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稳定。
2. 运动治疗:早期康复的重点是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
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情况设计恰当的运动方案,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锻炼,以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度和协调性。
3. 情绪支持: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阶段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可能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
二、康复阶段脑卒中康复的时间跨度长,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康复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运动康复: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康复性运动等。
通过系统训练,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肌力增强。
2. 语言康复:脑卒中患者常常伴随着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理解障碍等。
语言治疗师会通过言语训练、口腔肌肉锻炼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语言交流能力。
3. 吞咽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这可能会导致进食和喝水困难,甚至引发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康复治疗师会通过吞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4.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患者逐渐重建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洗漱、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5. 家庭支持和教育: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在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康复治疗师会向家属提供必要的康复教育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照顾患者,并且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并恢复独立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试验方案
• 等长收缩运动试验
• 握力试验:以最大收缩力的30%-50%作为运动强度, 持续收缩2~3分钟。试验时要注意保持握力不变, 否则运动负荷会有较大的误差。
• 定滑车重量试验:通过一个滑轮将重力(重锤)引向 受试者的的手或腿,受试者进行抗阻屈肘或伸膝,并 始终保持关节角度不变。受试的重力可以从2.5 kg开 始,每级持续2~3 min,负荷增加2.5 kg,直至受试 者不能继续保持关节角度为止。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RPE)
• 由Borg提出的根据运动者自我感觉用力程 度衡量相对运动水平的半定量指标。在康复 临床上已经广泛采用
• 15级分法的主要优点是将RPE乘以10即为 该用力水平时的心率(次/分)
主观劳累程度分级(RPE)
│15级计分法
│
│ 10级计分法
────┼─────────┼────┼────────────
气体交换
动静氧差
氧的利用
心输出量
O2运输
心肺功能的核心
肺 通气功能
组织 换气功能
能量 代谢
肺循环 换气功能
心血管 气体运输
心肺功能障碍的共性
通气功能 障碍
肌肉血管 缺血缺氧
障碍
胸闷
肺循环 障碍
心血管 障碍
运动与心血管适应
• 心室壁增厚、心肌收缩能力提高 • 心腔扩大、舒张末期容积增加 • 射血分数提高,心脏每搏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 同一运动强度下,心率减慢,心肌耗氧水平下降
心肺康复的定义
• 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 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
• 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在生理、 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 态,提高生活质量
• 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 过程,减轻残疾和减少再次发作的危险
心血管功能
• 每天心脏搏出量5600升 • 动脉壁富有肌层,将血液输送至身体远端 • 静脉肌层发育不全,作为容量血管 • 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末端,占全血容量5%。
常用试验方案
• 活动平板试验
• Bruce方案 • Naughton方案 • Balke方案
常用试验方案
• 踏车试验方案 • 运动负荷: • 男: 300 kg.m/min起始,每3 min增加300 kg.m/min。 • 女: 200 kg.m/min起始,每3 min增加200 kg.m/min。
中心 血容量
增加
右心房 负荷 增加
压力 抗利尿 心钠素 感受器 激素 分泌 刺激 分泌减少 增加
制动的影响-心输出量降低
• 每搏量和心输出量降低6-13% • 基础心率不变或增加。
制动的影响-血流速度
•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基本不变 • 其余各动脉血流速度均有减少 • 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减少24.4% • 股动脉血流速度减少50% •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低 • 下肢静脉血流阻力增加91%
• 手摇车运动试验方案 • 用于下肢功能障碍者。 • 运动起始负荷150~200 kg.m/min • 每级负荷增量100~150 kg.m/min • 时间3~6 min
活动平板、踏车和手摇车的特点
• 活动平板 • 运动方式自然,最常用 • 最大VO2 MAX
• 踏车 • 运动安全感好 • ECG记录质量好 • 难以达到VO2 MAX
•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增剧型心绞痛 • 近期心肌梗死后非稳定期 • 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 • 。。。。。。
试验分类
•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以运动诱发呼吸或循 环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心电图异常及心血管 运动反应异常作为运动终点的试验方法。用 于诊断冠心病、评定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制定运动处方等。
• 低水平运动试验:以特定的心率、血压和症 状为终止指标的试验方法。适用于急性心肌 梗死后或病情较重者。
(两项乘积) • 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心肌缺血阈提高
运动与肺功能适应
• 通气量增加 • 气体交换能力增强 • 残气量减少
早期康复对心肺系统的影响
• 原理:避免绝对卧床的不利影响。
绝对卧床对心脏的不利影响
• 血容量降低 • 血流速度缓慢 • 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栓形成概率增加 • 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增加 • 血管调节机能障碍
绝对卧床对呼吸的不利影响
• 肺通气/灌流比例失调 • 横膈运动困难 • 运动耐力下降(1%/天)
制动的影响-血容量减少Fra bibliotek• 据研究,20天强制性卧床:
• 血浆容量减少15%-20% • 总血容量减少5%-10% • 心脏容量减少11% • 左心舒张末期容量减少6%-11% • 最大运动能力降低到65岁的水平
• 反映人体核心功能-气体代谢 • 反映最大运动能力 • 揭示心肺病理和病理生理 • 指导康复训练和出院后治疗
心肺运动试验禁忌症
• 病情稳定者均属于适应证 • 不稳定者均属于禁忌证 • 绝对禁忌证:
• 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衰
• 血液动力学不稳的严重心律失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 早,快速型房颤、III°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肺功能评定
• 心肺运动试验 • 简易运动实验 • VO2max • 无氧阈 • 代谢当量 • 肺通气功能测定
心肺运动试验
• 定义:在运动过程中,连接心电图及呼吸气体分析 系统,进行患者运动中的心电及气体分析,测定通 气量和呼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以此推算 耗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各项气体代谢的参数。
脑卒中后心肺功能康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
神经康复理学疗法科 苏国栋
主要内容
• 概述 • 心肺功能评定 • 有氧训练 • 呼吸训练 • 辅助治疗手段
概述
• 心肺疾病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 • 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主要有未控制的高血压、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的房性或 室性心率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 • 卒中后肺部并发症主要有肺炎、肺不张及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
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其管腔仅容许 单个红细胞通过,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 分进行物质交换。
呼吸功能
• 通气功能-通过呼吸使空气进入肺泡,然后再 排出体外
• 换气功能-通过肺泡壁的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弥 散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排出,同时将氧气吸 收进入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运输到组织进 行代谢
• 完整的呼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外呼吸、气 体运输、内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