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

合集下载

配合物生成实验报告

配合物生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配位反应的基本规律。

3. 观察配合物的颜色变化,了解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的区别。

4. 分析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配体中的孤对电子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的空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在配位反应中,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以配位键结合,形成配合物。

配位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逆反应,每一步反应都存在着配位平衡。

配合物的稳定性可由K稳(即Ks)表示,数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增加配体(R)或金属离子(M)浓度有利于配合物(MRn)的形成,而降低配体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则有利于配合物的解离。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器材:1. 试管若干2. 试管架3. 烧杯4. 玻璃棒5. 移液管6. 滴定管7. 酸碱指示剂药品:1. 金属离子溶液(如CuSO4、FeCl3等)2. 配体溶液(如NH3、H2O等)3. 硝酸银溶液4. 氯化钠溶液5. 氢氧化钠溶液四、实验步骤1. 制备配合物:1.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金属离子溶液。

2. 用移液管加入适量的配体溶液。

3. 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记录配合物的颜色和生成过程。

2. 观察配位平衡:1. 在制备好的配合物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

2.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配位平衡的移动方向。

3. 分析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1. 在制备好的配合物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2.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分析溶液pH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3. 在制备好的配合物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

4.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配合物:1. 在CuSO4溶液中加入NH3溶液,观察到溶液由蓝色变为深蓝色,说明生成了[Cu(NH3)4]2+配合物。

2. 在FeCl3溶液中加入H2O溶液,观察到溶液由黄色变为深红色,说明生成了[Fe(H2O)6]3+配合物。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本实验主要探究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原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尝试通过反应合成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并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分析其性质。

实验材料:- 氯化铁(III):1 g- 氯化钠:1 g- 苯:20 ml- 氯仿:20 ml- 乙醇:10 ml- 氨水:适量- 沸水:适量- 氨水溶液:5% 氨水溶液- 离心管:2ml 离心管若干- 吸附管:10cm*1 cm 吸附管若干- 醋酸纸:若干实验步骤:1.制备二氯四卤合铁(III)取 1 g 氯化铁(III) 与 1 g 氯化钠混合均匀,加入少量乙醇搅拌至完全溶解。

取另一玻璃瓶加入 20 ml 苯和 20 ml 氯仿,倒入上述溶液,加热反应20 min。

取出反应溶液,用水洗涤几次至无氯离子,过滤沥干,干燥得深红色固体,保存备用。

2.测试配合物的溶解性将制备好的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分别加入离心管中,分别加入水、乙醇、氯仿、苯等溶剂,观察配合物的溶解性质。

结果: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在水中几乎不溶,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和苯中都易溶。

结果: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在氨水的作用下,溶解度增加,表明具有一定的碱性。

在浓盐酸的作用下,配合物的颜色变浅,表明具有一定的酸性。

在测试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前,首先需要制备 FeCl3 溶液和 KSCN 溶液。

制备 FeCl3 溶液的方法:将 0.5 g 氯化铁(III) 溶于 50 ml 水中,调节 pH 值至2.0。

结果:加入 FeCl3 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浅红色,表明配合物被氧化,Fe3+ 被还原为 Fe2+。

加入 KSCN 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橙黄色,表明配合物被还原,Fe2+ 被氧化为 Fe3+。

结果:当配合物溶液通过吸附管时,醋酸纸由白色变为深红色,表明配合物对吸附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质。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合成一个金属配位化合物,并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来确定其结构和性质。

二、实验原理金属配位化合物是由金属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

配体可以是阴离子、中性分子或阳离子,与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相互结合。

通过配位键的形成,金属与配体之间形成了均匀而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金属离子、配体溶液、溶剂等。

2. 根据配体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离子的亲和力,选择合适的配体和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

3. 将金属离子和配体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反应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

4. 进行反应后,将生成的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5. 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和分析。

6.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铜离子和乙二胺作为配体来合成金属配位化合物。

通过反应,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纯度较高的金属配位化合物,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和分析。

1. 物理性质测试我们首先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了颜色、溶解性、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

结果显示,金属配位化合物呈现XX颜色,可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2. 化学性质测试接下来,我们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性质测试。

例如,我们对其进行了酸碱性测试、氧化还原性测试等。

结果显示,金属配位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呈现XX性质,在碱性条件下呈现XX性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显示XX性质。

通过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并与相关的文献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合成了金属配位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测试。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然而,由于实验条件和方法的限制,我们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了解还有待深入研究。

《第二单元 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单元 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

配位数:与中心体以配位键结合的配位原子个数。 ③ 配位数:与中心体以配位键结合的配位原子个数。 配位数6 配位数4 例:[AlF6]3- 配位数 、 [Cu(NH3)4]SO4 配位数 、 ④ 配离子的电荷 配离子的电荷等于中心离子电荷与配位体总电荷的 代数和。 如 K2[PtCl4] 代数和。
• ⑤内界 有中心原子与配位体通过配位键 形成的复杂而稳定的原子团 • ⑥外界 配合物中内界以外的成分
[Pt(NH3)2Cl4]; 中心原子:Pt ; 中心原子: 配位体: 配位数: 配位体:NH3、Cl配位数:6
• 比较明矾 KAl(SO4)2·12H2O 与硫酸四氨合铜 [Cu(NH3)4]SO4两者的电离,写出电离方程式: 两者的电离,写出电离方程式:
• KAl(SO4)2·12H2O=K++Al3++2SO42-+12H2O • [Cu(NH3)4]SO4=[Cu(NH3)4]2++SO42-
H2O H2O Cu OH2 H2O
2+
中心离子或原子有空轨道 ① 中心离子或原子有空轨道 主要是一些过渡金属 如铁、 过渡金属, 主要是一些过渡金属,如铁、钴、镍、铜、银、金、 属元素的离子; 铂等金 属元素的离子 ; 这些金属阳离子都有较多的 价层空轨道,离子的电场比较强,价层轨道“很空” 价层空轨道,离子的电场比较强,价层轨道“很空”, 获取“孤电子对”能力较强。 获取“孤电子对”能力较强。 或是一些非金属元素, 磷等, 或是一些非金属元素,硼,硅、磷等, 中的B(Ⅲ 、 中的Si(Ⅳ 和 如Na[BF4] 中的 Ⅲ)、K2[SiF6]中的 Ⅳ)和 中的 中的P(Ⅴ ; NH4[PF6]中的 Ⅴ); 中的 或是不带电荷的中性原子, 或是不带电荷的中性原子,如[Ni(CO)4], [Fe(CO)5] 中的Ni, Fe都是中性原子, 都是中性原子, 中的 都是中性原子

配合物2

配合物2
Alfred Werner,瑞士无机化学家 ,
韦尔纳是 配位化学 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可以说 是现代 无机化 学 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打破了只 基于碳化合物研究所得到的不 全面的结构理论,并为化合价的 电子理论开辟了道路。韦尔纳 因创立配位化学而获得1913年 诺贝尔化学奖。
银氨溶液:
当加入HCl 的时候看不到白色沉淀 Ag(NH3)2+ 、OH-
如无机含氧酸根: SO42– 、 CO32– 、 PO43–、 C2O42-
:O
O
S
:O
O
3). 螯合配体
同一配体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直接与同一金 属离子配合成环状结构的配体称为螯合配体。螯合配体是 多齿配体中最重要且应用最广的。举例如下:
二齿配体:乙二胺(en)
H2 N CH2CH2 N H2
1). 单齿配体 一个配体中只能提供一个配位原子与中心离子成键。
单齿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简单配合物。 如:X– 、OH– 、CN– 、 NH3 、CO、ROH 等。
在有些配体中含有两个配位原子(两可配位体), 如(SCN)– 离子,结构为线性
以S为配位原子时, -SCN– 硫氰根 以N为配位原子时, -NCS– 异硫氰根 又如 NO2– :
[CoCl(SCN)(en)2]+氯·硫氰酸根·二(乙二胺)合钴(Ⅲ)离子
2、含配阴离子的配合物命名
顺序:配体 中心离子 (氧化数) 酸
K2[PtCl6]
六氯合铂(Ⅳ)酸钾
K4[Fe(CN)6] 六氰合铁(Ⅱ)酸钾
H2[PtCl6]
六氯合铂(Ⅳ)酸
H4[Fe(CN)6] 六氰合铁(Ⅱ)酸
外界
3、含配阳离子的配合物命名
但无法解释[Cu(NH3)4]2+比[Cu(NH3)4]3+稳定的 事实 (2) 对配合物产生高低自旋的解释过于牵强. (3) 无法解释配离子的稳定性与中心离子电子构 型之间的关系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配合物的方程式:Cu2+ + 4 Cl- = [CuCl4]2-Cu2++2NH3·H2O=Cu(OH)2↓+2NH4+Cu(OH)2+4NH3=〔Cu(NH3)4〕2++2OHˉSO42- + Ba2+ = BaSO4↓SO42- + Ba2+ ==BaSO4↓Na2S2O3+2AgNO3==2NaNO3+Ag2S2O3↓Ag2S2O3+Na2S2O3==Na2[Ag(S2O3)2](这是易溶物)(1)2Ag+ + S2O32- == Ag2S2O3(2)Ag2S2O3 +H2O == Ag2S + H2SO4(3)Ag2S2O3 + 3S2O32- == 2[Ag(S2O3)2]3-6H+ + 2S2- + SO3 2- == 3S(沉淀) + 3H2O[Cu(NH3)4]2+ + 2OH- = Cu(OH)2 + 4NH3Fe(3+)+3C2O4(2-)=[Fe(C2O4)3]^3-Fe3+ + 3SCN- =Fe(SCN)3Fe3+ + 6 SCN- = [Fe(SCN)6]^3-,溶液变血红色Ag2S2O3+H2O=Ag2S+H2SO4AgCl+2NH3.H2O=Ag(NH3)2OH+Cl-+H2OAg+ + 2NH3·H2O = [Ag(NH3)2]+ + 2H2O1.配位化合物与复盐的区别:配合物是中心离子(原子)跟几个配体结合得到,配体不一定是酸根离子。

而复盐必须是有不同金属阳离子和同一种酸根离子才能叫复盐复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盐类组成的同晶型化合物,叫做复盐。

配合物:配位化合物的简称,也叫络合物,是由一定数量的配位体(有孤电子或电子对的负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由成键一方单独提供电子而形成的共价键)结合于中心离子(或中心原子)的周围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离子(或分子),并与原来各组分的性质不同.配合物在晶体和溶液中能稳定的存在,有些稳定的配合离子在溶液中很少离解.配合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有特定的理、化性质。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引言: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组成的化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配位化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对于理解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分解和置换反应等角度来探讨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一、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反应1. 配位加合反应配位加合反应是指将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二价的铜离子与氨配位体反应,生成配位化合物氨合铜离子:Cu2+ + 4NH3 → [Cu(NH3)4]2+2. 配位置换反应配位置换反应是指在已有配位化合物中,通过替换某个配位体来生成新的配位化合物的反应。

常见的配位置换反应有配位体的替换和配位数的变化两种情况。

(1)配位体的替换反应配位体的替换反应发生在一个配位体离开或被另一个配位体所替代的过程中。

例如,氯铂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含有亚硫酸配位体的二价铂离子:[PtCl6]2- + 4Na2SO3 + 4H2O → [Pt(SO3)4]2- + 8NaCl + 8NaOH(2)配位数的变化反应在配位化合物中,有些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是可变的。

这种配位数的变化反应可以通过添加或去除配位体来实现。

例如,六价铬离子和三个水分子反应,生成四价的配位化合物二氧化铬:[Cr(H2O)6]3+ + 3H2O → [Cr(H2O)3(OH)3] + 3H3O+二、配位化合物的分解反应配位化合物的分解反应是指在适当条件下,配位化合物能够分解成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的反应。

例如,氯化钾与六水合铜(II)硫酸盐反应,可以使该配位化合物分解成两个离子:[Cu(H2O)6]SO4 + 2KCl → CuSO4 + 6H2O + 2KCl三、配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配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是指在适当条件下,配位化合物中的一个配位体被另一个配位体所替代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例如温度、溶剂、酸碱性等来实现。

§2-2-2、配位化合物 (新高一)

§2-2-2、配位化合物           (新高一)

§2-2-2、配位化合物课本实验:P 41-【实验2-1】:CuSO 4CuSO 4·2H 2OCuBr 2NaCl K 2SO 4KBr 固体颜色白色绿色深褐色白色白色白色溶液颜色天蓝色天蓝色天蓝色无色无色无色【思考】:前三种溶液呈天蓝色...大概与什么物质有关?依据是什么?【结论】:上述实验中呈天蓝色的物质叫做四水合铜离子,可表示为[Cu(H 2O)4]2+。

结构如右图所示。

在四水合铜离子中,铜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是由水分子中的O 原子提供孤电子对给予铜离子(铜离子提供空轨道),铜离子接受水分子的孤电子对形成的,这类“电子对给予—接受键”被称为配位键。

一、配合物理论1、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称孤电子对。

2、配位键:(1)概念: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是指两原子的成键电子全部由一个原子提供.........所形成的共价键,其中,提供所有成键电子的称“配位体(简称配体)”、提供空轨道接纳电子的称“受体”。

常见的配体有:NH 3(N 原子)、CO(C 原子)、CN -(C 原子)、H 2O(O 原子)、OH -(O 原子);受体:是多种多样的,有氢离子、以三氟化硼(硼原子)为代表的缺电子化合物、还有大量过渡金属元素。

(2)配位键的形成条件:①成键原子一方提供....孤电子对....,②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3)配位键的表示:常用“A→B”来表示配位键,箭头指向提供空轨道的B 原子(或离子)。

【强调】:配位键与普通共价键只是在形成过程上有所不同。

配位键的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原子单方面提供,普通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则由成键原子双方共同提供,但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成键原子双方共用。

如NH 4+可表示为:,在NH 4+中,虽然有一个N-H 键形成过程与其他3个N-H 键形成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个.N .-.H .键完全等同.....。

2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2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双帽四方反棱柱体 双帽12面体
配位数 为12的配合 物的理想几 何结构为二棱柱体
配位数为14的 配合物可能是目前 发现的配位数最高 的化合物, 其几何 结构为双帽六角反 棱柱体。
[Ce(NO3)6]2-, CN=12
2-2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异构现象是配合物的重要性质之一。所谓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是指分子式(或实验式)相 同,而原子的连接方式或空间排列方式不同的 情况。异构现象是由配位键的刚性和方向性所 决定的,这个领域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与有 机物的立体化学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过 之而无不及,因此可以说,异构是配位化学中 的“分子建筑学”。
一般而言5配位配合物属于 D3h和C4v 点群 四方锥 (square pyramid, SP) C4v
三角双锥 (trigonal bipyramid, TBP) D3h
[Fe(CO)5]
D3h
BiF5
C4v
6、 六配位化合物 对于过渡金属, 这是最 普遍且最重要的配位数。其 几何构型通常是相当于6个 配位原子占据八面体或变形 八面体的角顶。 一种非常罕见的六配位 配合物是具有三棱柱的几何 构型, 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在三 棱柱构型中配位原子间的排 斥力较大。如果将一个三角 面相对于相对的三角面旋转 60º 就可将三棱柱变成三方 , 反棱柱的构型。
①平面四边形配合物 MA2B2型平面四边形配合物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
A M B B A 顺式 B A M A B 反式
最典型的是Pt(NH3)Cl2, 其中顺式结构的溶解度较大, 为0.25g/100g水, 偶 极矩较大, 为橙黄色粉末, 有抗癌作用。反式难溶, 为0.0366g/100g, 亮黄色, 为 偶极矩为0, 无抗癌活性。 含有四个不同配体的[MABCD]配合物有三种异构体, 这是因为B、C、D 都可以是A的反位基团。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配位化合物概念、组成及性质的理解。

2、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配位平衡的移动。

3、学习通过实验现象判断配位反应的发生及产物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一定数目的配位体(阴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复杂离子或分子。

在配位反应中,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之间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配位平衡可以发生移动。

例如,向含有Cu(NH₃)₄²⁺的溶液中加入酸,NH₃会与 H⁺结合生成 NH₄⁺,从而破坏Cu(NH₃)₄²⁺的配位结构,使配位平衡向解离的方向移动。

常见的配位体有 NH₃、CN⁻、EDTA 等,不同的配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

酒精灯、石棉网。

离心机。

2、试剂01mol/L CuSO₄溶液。

2mol/L NH₃·H₂O 溶液。

2mol/L HCl 溶液。

01mol/L AgNO₃溶液。

01mol/L NaCl 溶液。

01mol/L KBr 溶液。

01mol/L KSCN 溶液。

01mol/L FeCl₃溶液。

01mol/L K₃Fe(CN)₆溶液。

四、实验步骤1、 Cu(NH₃)₄²⁺的制备及性质取 2 滴 01mol/L CuSO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 2mol/LNH₃·H₂O 溶液,边加边振荡,直到生成的沉淀完全溶解,溶液变为深蓝色。

此时生成了Cu(NH₃)₄²⁺。

将上述溶液分为两份,一份中加入 2mol/L HCl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另一份中加入几滴 01mol/L NaOH 溶液,观察有无沉淀生成。

2、银氨配离子的生成及性质取 2 滴 01mol/L AgNO₃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 2mol/LNH₃·H₂O 溶液,边加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得到银氨溶液。

化学配位化合物理论实验教案

化学配位化合物理论实验教案

化学配位化合物理论实验教案引言:化学配位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其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于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化学配位化合物理论实验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和表征化学配位化合物,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性质和结构,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体通过配位键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2. 配体的选择:合适的配体应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和良好的配位几何构型,常见的配体有氨、水、氯等。

3. 配位键的形成: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孤对电子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通过共价键或均衡键与金属离子相连。

4. 配位数的确定:配位数指配位于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配位体的数目,一般为2-6。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配制所需溶液:根据实验需求,配制所需浓度的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溶液。

b. 清洗仪器和试剂:将玻璃仪器和试剂通过去离子水和有机溶剂进行清洗,确保实验无杂质干扰。

2. 合成化合物:a. 取适量金属离子溶液:根据实验需要,取适量的金属离子溶液加入容器中。

b. 加入配体溶液:将适量的配体溶液滴加入金属离子溶液中,搅拌均匀。

c. 沉淀析出:观察溶液是否出现沉淀,若有则说明化合物生成。

3. 结晶和分离:a. 过滤:将混合溶液通过滤纸过滤,分离固体沉淀。

b. 洗涤:用适量的溶剂洗涤固体沉淀,去除杂质。

c. 干燥:将洗涤后的固体沉淀放在通风处晾干,使其完全干燥。

4. 表征化合物:a. 热分析:使用热分析仪器,对化合物进行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确定其热稳定性和热分解特性。

b. 光谱分析:使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化合物进行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和功能基团。

c. 结构表征:使用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化合物进行晶体结构表征,确定其晶体结构和晶胞参数。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合成得到化合物后,应对其进行充分的表征和分析。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报告

1
实验7.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的特性。

2. 初步学习利用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3. 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

二、 实验原理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配位化合物的内、外层之间是靠离子键结合的,在水中是完全解离。

而配位个体在水中是部分的、分步的解离,因此就存在解离平衡。

配合物的标准平衡常数
f K ,也被称为稳定平衡常数。

f K 越大,表明配合物越稳定。

形成配合物时,常伴有溶液颜色、酸碱性、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等特征。

利用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的某些离子。

三、实验内容
2
3
4
四、 注意事项
1.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安全。

2.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配合物的特征颜色。

3.节约药品,废液倒入废液缸。

五、思考题
1. 请应用“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一章中的知识并结合实验现象,阐述实验CuSO4+NH3·H2O(过量);溶液分为2份,分别+2 mol·L-1 NaOH / 0.1mol·L-1 BaCl2的本质。

2. 如何正确使用电动离心机?
六、实验体会和建议
5。

化学实验: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数与配位键

化学实验: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数与配位键

04
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位键 类型
单齿配位键
单齿配位键: 一个配体只有 一个原子与中 心原子形成配
位键。
双齿配位键: 一个配体有两 个原子与中心 原子形成配位
键。
多齿配位键: 一个配体有三 个或三个以上 的原子与中心 原子形成配位
键。
桥式配位键: 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配体原子 与中心原子形 成配位键,且 这些配体原子 通过配位键连
配位键的特性
方向性:配位键的形成具有方向性,需要满足空间几何条件。 饱和性:配位键的形成使得中心原子达到饱和的电子构型。 稳定性:配位键通常比一般的共价键更加稳定。 配位键的强度:可以通过键能、振动频率等参数进行衡量。
配位键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
配位键的形成: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配位键的特性:方向性和饱和性 配位键与物质稳定性:配位键的强弱和稳定性成正比,强配位键使得物质更加稳定 实例: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通过配位键与水分子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五水硫酸铜晶体
配位化合物在 复合材料中的 应用:通过配 位键将两种或 多种材料结合 在一起,制备 出具有优异性 能的复合材料。
配位化合物在 催化领域的应 用:利用配位 键可以控制催 化剂的活性中 心,提高催化 反应的效率和
选择性。
配位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化学分析:配位化 合物可用于络合滴 定、光度分析和分 离提纯等
配位键在物质分解中的作用:控制分解反应的速率和路径,影响产物的性质和组成。
配位键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配位键的强弱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物质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活性。
配位键与物质反应性的关系:配位键可以影响物质的反应性,从而影响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行 为。
配位键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配位键的形成: 配位体与中心 原子通过共享 电子形成稳定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学习通过实验手段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金属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配体可以是分子(如 H₂O、NH₃等)或离子(如 CN⁻、Cl⁻等)。

中心金属离子通常具有空的价层轨道,能够接受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形成稳定的配位结构。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金属离子(如铜离子、镍离子等)和配体(如乙二胺、草酸根等)进行反应,合成相应的配位化合物,并通过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2、试剂硫酸铜(CuSO₄·5H₂O)氯化镍(NiCl₂·6H₂O)乙二胺(C₂H₈N₂)草酸(H₂C₂O₄·2H₂O)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乙醇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合成Cu(en)₂SO₄在 100 mL 烧杯中,称取 25 g 硫酸铜(CuSO₄·5H₂O),加入 20 mL 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缓慢滴加 10 mL 乙二胺(C₂H₈N₂),同时搅拌,溶液颜色逐渐由蓝色变为深蓝色。

将溶液在 60℃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热 30 分钟,使反应充分进行。

冷却至室温后,过滤,用少量乙醇洗涤沉淀,得到深蓝色的Cu(en)₂SO₄晶体。

2、合成Ni(C₂O₄)₂²⁻在 100 mL 烧杯中,称取 20 g 氯化镍(NiCl₂·6H₂O),加入 20mL 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加入 15 g 草酸(H₂C₂O₄·2H₂O),搅拌均匀。

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值至 7-8,溶液中逐渐有绿色沉淀生成。

将沉淀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多次,得到绿色的Ni(C₂O₄)₂²⁻沉淀。

3、金属配位化合物的表征元素分析:对合成的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

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

[Cr(NH3)5(H2O)]Cl3。
关于汉语命名原则
● 含络离子的配合物:阴离子名称在前,阳离子名 称在后,阴、阳离子名称之间加“化”字或“酸”字。 例如[Ag(NH3)2](OH)和[CrCl2(H2O)4]Cl分别叫氢氧化二 氨合银(I)和一氯化二氯· 四水合铬(III); 而[Cu(NH3)4]SO4 叫硫酸四氨合铜(II), 加“酸”字。 ● 配位实体的命名:配位体名称在前,中心原子名 称在后(例如[Cu(NH3)4]2+ 叫四氨合铜(II));不同配位体 名称顺序与化学式的书写顺序相同,相互之间以中圆点 “·‖分开,最后一种配位体名称之后缀以“合”字;配 位体个数用倍数字头“一”、“二” 等汉语数字表示, 中心原子的氧化态用元素名称之后置于括号中的罗马数 字表示。
Cu(NH 3 ) 4 SO 4 K 3 Fe(NCS) 6 H 2 PtCl 6 Cu(NH 3 ) 4 (OH) 2 KPtCl 5 (NH 3 ) Zn(OH)(H 2 O) 3 NO 3 Co(NH 3 ) 5 (H 2 O) Cl 3 Co(NO 2 ) 3 (NH 3 ) 3 Ca(EDTA) 2
与配合物相关的一些概念可依下列实例说明:
例1 [Co(NH3)6]Cl3 例2 K4[Fe(CN)6] 例3 [Ni(CO)4]
1. 配位实体和络合物
配位实体(Coordination entity)是由配位共价键结合
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单元, 它可以是阳离子物种(如 例 1 中 的 [Co(NH3)6]3+) 、 阴 离 子 物 种 ( 如 例 2 中 的 [Fe(CN)6]4-)或电中性物种(如例3)。
Solution
因中心离子与齿数不同的配位体成的键不 同,将形成的配合物又分成“简单配合物”和“螯合 物”两种类型。前者为简单络合物,后者为螯合物。

大学化学教案:配位化学与配位化合物实验演示

大学化学教案:配位化学与配位化合物实验演示

大学化学教案:配位化学与配位化合物实验演示引言大学化学教学涉及各种主题和实验,其中配位化学和配位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配位化学的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

本教案将介绍一系列适用于大学化学教学的配位化学和配位化合物实验演示,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实验演示并提供相应的实施步骤和解释。

导电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实验实验目的此实验旨在合成并研究具有电导性的配位化合物,并通过实验证明配位络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步骤 1:合成配位化合物1.将金属盐(例如铜硝酸盐)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例如水)。

2.向溶液中逐滴添加过量的配体(例如氨水)。

3.调整溶液的pH值以促进配位反应。

4.在反应过程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和产物的沉淀。

步骤 2:测定配合物的电导率1.使用电导计测量配合物溶液的电导率。

2.测量纯溶剂和纯金属盐的电导率,作为对照组。

3.比较不同溶液的电导率,并讨论配合物的电导特性。

结果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合成含有金属离子和配体的配位化合物,并通过测量其电导率来确定配合物的电导特性。

在合成过程中,配体中的氨分子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形成配合物。

实验结果显示,合成的配位化合物在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而纯溶剂或金属盐的电导率较低。

这表明配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导特性,与其他物质相比有着不同的化学行为。

配位反应的速率实验实验目的此实验旨在研究配位反应的速率,并通过实验演示恶搞孪生反应的概念。

实验步骤步骤 1:准备溶液1.准备两种不同浓度的金属盐溶液,例如铜硝酸盐。

2.准备过量的配体,例如氨水。

步骤 2:混合溶液1.将两种金属盐溶液混合到同一个容器中,并立即加入过量的配体。

2.观察和记录混合溶液的颜色和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可以观察到配位反应的速率和效果。

在孪生反应中,混合溶液的颜色将立即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无色或浅色逐渐转变为有色或深色。

配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V1

配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V1

配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V1
配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掌握合成化合物的方法和步骤;
2. 熟悉实验室中使用的一些化学试剂;
3.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器材:
烧杯、量筒、滴定管、磁力搅拌器、热板、试管、显微镜。

实验试剂:
HCl、硝酸银、硝酸钠、溴化铜。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加入5ml的溴化铜溶液,并加入10ml的浓盐酸;
2. 用热板加热溶液,直到其中的溴化铜溶解;
3. 过滤溶液,将其转移到新的试管中;
4. 将试管中的溴化铜溶液加入适量的硝酸钠,直至其中出现白色的沉淀;
5. 加入少量的硝酸银试剂,慢慢滴加并观察沉淀的形成。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合成了一种蓝色的配位化合物,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
应和测试,最终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一些有趣的物理特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化学反应的一些规律,以及化学试剂在实验室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还了解了配位
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并学会了使用试剂进行测试和分析。

通过这些
实验,我们对化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增强了对实验操作
的技能和经验。

结语:
对于每一位化学学习者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如药物研发和环境保护。

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
注重安全,严格遵守实验规范,增强安全意识,做好实验防范措施,
打造安全、高效、有秩序的实验环境。

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实验2 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一、实验讲授(大约20分钟) 1、实验目的(1)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理解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 (3)了解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 2、实验原理(1)配位化合物组成:内界(中心离子+配体)+外界 (2)配离子的稳定平衡常数配位化合物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内界(配离子)和外界,如:[Cu(NH 3)4]SO 4 =[Cu(NH 3)4]2++SO 42-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如:[Cu(NH 3)4]2+<=> Cu 2++4 NH 3平衡常数表达式:])[Cu(NH ]][NH [Cu 243432++=不稳K (3)配离子的离解平衡配离子的离解是一种化学平衡,当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离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向着生成K 稳更大(更难离解)的配离子方向移动 (4)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一个配位体中有两个或多个原子(多基配体)同时与一个中心离子进行配位,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化合物叫做螯合物。

常见的多基配体:乙二胺(en )、丁二肟CH 2CH 2NH 2NH 2CH 3C NOH NOHCH 3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取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4)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离心试管的对称放置,若1个试管离心应在对称位置放置加有相同体积水的试管以保持离心机转动时的平衡。

另外还要注意离心过程中不要打开机盖,以免发生危险。

(5)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二、实验内容 1、配位化合物的制备Cu 2++4NH 3→[Cu(NH3)4]2+2、配离子和简单离子性质比较讨论:配位化合物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内界和外界。

至溶液呈深蓝色中心离子和配体组成配位化合物的内界,内界中心离子不能发生简单离子的反应,外界离子是游离状态存在的,可以与其它离子发生反应。

配位化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配位化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配位化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测定方法。

2. 了解测定配位化合物组成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等摩尔连续递变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

3. 掌握分光光度计和pH 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金属离子M 和配位体L 形成配位化合物ML n 的溶液体系,存在着配合与离解反应,反应表示式为:M + n L ML n式中n 为络合物的配位数。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ML n 的浓度最大。

在可见光的某个波长区域,该络合物有强烈吸收,而金属离子M 及配位体L 几乎不吸收。

则在保持金属离子M 和配位体L 总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当混合液中两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当于络合物的组成时,溶液中络合物浓度最高,对光的吸收最大。

为实验方便可见,操作时常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和配位体溶液,维持总体积数不变,按金属离子M 与配位体L 不同的体积比配制一系列溶液,则体积比相当于摩尔分数的比值。

即:ML LM L L L V V V n n n X +=+=根据吸光度A—组成X L 曲线的极大值对应的M 和L 浓度比值即可求得配位数n 。

LLM L X 1X c c n −==配制两组金属离子和配位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同的系列溶液,测定它们的吸光度,在同一张图上分别作两组溶液的吸光度A—组成X L 图,可得两条曲线。

过纵坐标上的任一点作横轴的平行线,交两曲线于P ,Q 两点,故此两点所对应溶液平衡时的络合物的浓度c MLn 相同,根据P ,Q 两点的横坐标X 1和X 2的值,可知两点溶液的金属离子M 和配位体L 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L,10M,1c ,c 和0L,20M,2c c ,。

nML 0L,2ML 0M,2ML nML 0L,1ML 0M,1ML n LM ML n n nn n nn nc -(c c -(c c nc -(c c -(c c c c c K ))))稳===联立X1和X2两点的方程,可得cMLn ,再将cMLn代回方程即可求得K稳。

配位化学实验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配位化学实验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配位化学实验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性质配位化学是研究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配位反应可以合成出各种金属络合物。

金属络合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体与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这些金属络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广泛应用于催化、材料、生物和药物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配位化学实验中金属络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一、金属络合物的合成方法金属络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配位反应法配位反应法是最常用的合成金属络合物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溶液中金属离子与配体发生配位反应,生成金属络合物。

配位反应可以是直接配位反应,也可以是间接配位反应。

直接配位反应是指金属离子和配体直接发生配位键的形成反应,例如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之间的配位反应。

间接配位反应是指通过中间体的形成来完成配位反应,例如金属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体的过渡金属络合物中间体发生配位反应。

2. 加合反应法加合反应法是将金属离子与不饱和化合物直接结合生成金属络合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不饱和有机配体,如烯烃、炔烃等作为配体。

金属离子与不饱和有机配体发生加合反应,生成金属络合物。

3. 氧化还原反应法氧化还原反应法是通过在溶液中引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来合成金属络合物的方法。

在这种反应中,金属离子在氧化还原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与配体形成金属络合物。

二、金属络合物的性质金属络合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性质。

1. 结构性质金属络合物的结构性质是指它们的分子结构、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以及配位数等。

金属络合物的结构性质对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形色性质金属络合物具有丰富的颜色,这是由于金属离子的d轨道的电子跃迁引起的。

颜色的变化可以通过金属离子的价态和配体的种类来调控,从而实现各种颜色的金属络合物。

3. 稳定性金属络合物的稳定性指的是其在溶液中的稳定程度。

稳定性与配体的结构、金属离子的电子情况等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一、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1)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从配离子解离平衡的移动,进一步理解配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的意义
2、实验原理
(1)配位化合物组成:内界(中心离子+配体)+外界 (2)配离子的稳定平衡常数
配位化合物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内界(配离子)和外界,如:
[Cu(NH 3)4]SO 4 =[Cu(NH 3)4]2+
+SO 42-
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如:
[Cu(NH 3)4]2+<=> Cu 2++4 NH 3
平衡常数表达式:]
)[Cu(NH ]][NH [Cu 243432+
+=不稳K (3)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配离子的离解是一种化学平衡,当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离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向着生成K 稳更大(更难离解)的配离子方向移动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取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4)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4、实验试剂
H 2SO 4(1mol/L), 氨水(2mol/L,6mol/L), NaOH(0.1mol/L, 2mol/L), AgNO 3(0.1mol/L), GuSO 4(0.1mol/L),
HgCl 2(0.1mol/L),
KI(0.1mol/L),
K 3[Fe(CN)6](0.1mol/L),
KSCN(0.1mol/L), NaF(0.1mol/L), NH 4F(4mol/L), NaCl(0.1mol/L), FeCl 3( 0.1mol/L), Na 2S 2O 3(1mol/L,饱和), Na 2S(0.1mol/L), EDTA( 0.1mol/L), Na 2CO 3(0.1mol/L), KBr( 0.1mol/L), 乙醇(95%), CCl 4溶液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配位物的制备
(1)含配阳离子的配合物
向试管中加入约2ml 0.1mol/L GuSO 4溶液,逐滴加入2mol/L 氨水,直至生成的沉淀溶解。

观察沉淀和溶液的颜色,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约4ml 乙醇,观察深蓝色晶体的析出。

过滤,弃滤液,在漏斗颈下面放一个试管,然后慢慢滴加2mol/L 氨水于晶体上,使之溶解,保留备用。

Cu 2++4NH 3→[Cu(NH 3)4]2+
(2) 含配阴离子的配合物
向试管中加入约3滴0.1mol/L HgCl 2溶液,逐滴加入0.1mol/L KI 溶液,直至生成的沉淀溶解。

观察沉淀和溶液的颜色,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3d 0.1mol/lHgCl 2
滴加0.1mol/lKI
1:加入2ml 0.1mol/lCuSO 4
2:逐滴加入2mol/lNH 3H 2O
至溶液呈深蓝色
3加4ml 乙醇
观察析出的深蓝色晶体
2、配离子的配位解离平衡以及平衡的移动
(1)向试管中加入约2滴 0.1mol/L FeCl 3溶液,加水稀释至无色,再滴加2滴0.1mol/LKSCN 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逐滴加入0.1 mol/L NaF 溶液又有何变化?写出离子方程式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0滴0.1mol/L AgNO 3溶液,再逐滴加入2 mol/L 氨水,直至生成的沉淀溶解,再过量3-5滴。

解释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生成沉淀
沉淀溶解
20d 0.1mol/L AgNO 3
滴2mol/l 氨水
再逐滴加入2mol/L 氨水
再逐滴加入0.1mol/L NaF
FeCl 3+KSCN
各2d
(3)将步骤一1,所得的[Cu(NH3)4]SO4溶液分别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0.1mol/L Na2S, 2滴0.1mol/L NaOH, 3-5滴0.1 mol/L EDTA以及数滴1 mol/L H2SO4溶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沉淀的形成,解释现象,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
2d 0.1mol/lNa2S
[Cu(NH3)4]SO4溶液
2d 0.1mol/lNaOH
[Cu(NH3)4]SO4溶液
5d 0.1mol/lEDTA
[Cu(NH3)4]SO4溶液
数滴1mol/LH2SO4
[Cu(NH3)4]SO4溶液
3、简单离子和配离子的区别
(1)取两支试管个加入10滴0.1mol/L FeCl3溶液,第一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Na2S溶液,边滴边摇。

向第二支试管加入3滴2mol/L NaOH溶液振荡,观察想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
10d 0.1mol/lNa2S
10d 0.1mol/L FeCl3
3d 2mol/lNaOH
10d 0.1mol/L FeCl3
再取两支试管,用0.1mol/L K3[Fe(CN)6]代替FeCl3溶液重复前两个反应10d 0.1mol/lNa2S
+
10d K3[Fe(CN)6]
3d 2mol/lNaOH
10d K3[Fe(CN)6]
(2)向试管中加入约5滴0.1mol/L FeCl3溶液,再滴加0.1mol/L KI溶液至溶液呈现红棕色,然后再加入20滴CCl4溶液,振荡,观察CCl4层颜色有何变化?写出离子方程式。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
0.1mol/lKI
10d 0.1mol/L FeCl3
20d CCl4溶液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约5滴0.1mol/L FeCl3溶液,再滴加4mol/L NH4F溶液至溶液接近无色,然后再加入3滴0.1mol/L KI溶液,摇匀,观察溶液颜色。

再加入20滴CCl4溶液,振荡,观察CCl4层颜色有何变化?并说明原因写出离子方程式。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
4mol/L NH4F
10d 0.1mol/L FeCl3
3d 0.1mol/lKI
20d CCl4溶液
总结(1)和(2)的实验结果,并给出结论。

4、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5滴0.1mol/L AgNO3溶液,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实验(逐滴加入,边滴边摇动,不要过量)。

a滴加0.1 mol/L Na2CO3溶液至沉淀生成
b滴加2mol/L氨水至沉淀溶解
c 加入1滴0.1 mol/L NaCl溶液,观察沉淀生成
d 滴加6mol/L氨水至沉淀溶解
e加入1滴0.1 mol/L KBr溶液,观察沉淀生成
f滴加1mol/L Na2S2O3至沉淀溶解
g加入1滴0.1 mol/L KI溶液,观察沉淀生成
h滴加饱和Na2S2O3至沉淀溶解
I 加入1滴0.1 mol/L Na2S溶液至沉淀生成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
0.1mol/l Na2CO3
5d0.1mol/l AgNO3
2mol/L氨水
至沉淀溶解
1d 0.1 mol/L NaCl 6mol/L氨水
至沉淀溶解
1d 0.1 mol/L KBr 1mol/lNa2S2O3
至沉淀溶解
1d 0.1 mol/L KI
饱和Na2S2O3
至沉淀溶解
1d 0.1 mol/L Na2S
三、讨论题:
(1)配离子与简单离子不同
(2)哪些因素影响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3)配离子的离解平衡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