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实验报告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1.流⽔问题问题描述:⼀如下图所⽰的容器装满⽔,上底⾯半径为r=1m,⾼度为H=5m,在下地⾯有⼀⾯积为B0.001m2的⼩圆孔,现在让⽔从⼩孔流出,问⽔什么时候能流完?解题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计算机模拟,⼩孔处的⽔流速度为V=sqrt[2*g*h],单位时间从⼩孔流出的⽔的体积为V*B,再根据⼏何关系,求出⽔⾯的⾼度H,时间按每秒步进,记录点(H,t)并画出过⽔⾯⾼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当⽔⾯⾼度⼩于0.001m 时,可以近似认为⽔流完了。
程序代码:Methamatic程序代码:运⾏结果:(5)结果分析:计算机仿真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所求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很⽅便的求出要求的值。
但在实际编写程序中,由于是初次接触methamatic 语⾔,对其并不是很熟悉,加上个⼈能⼒有限,所以结果可能不太精确,还请见谅。
2.库存问题问题描述某企业对于某种材料的⽉需求量为随机变量,具有如下表概率分布:每次订货费为500元,每⽉每吨保管费为50元,每⽉每吨货物缺货费为1500元,每吨材料的购价为1000元。
该企业欲采⽤周期性盘点的),(S s 策略来控制库存量,求最佳的s ,S 值。
(注:),(S s 策略指的是若发现存货量少于s 时⽴即订货,将存货补充到S ,使得经济效益最佳。
)问题分析:⽤10000个⽉进⾏模拟,随机产⽣每个⽉需求量的概率,利⽤计算机编程,将各种S 和s 的取值都遍历⼀遍,把每种S,s的组合对应的每⽉花费保存在数组cost数组⾥,并计算出平均⽉花费average,并⽤类answer来记录,最终求出对应的S和s。
程序代码:C++程序代码:#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define Monthnumber 10000int Need(float x){int ned = 0;//求每个⽉的需求量if(x < 0.05)ned = 50;else if(x < 0.15)ned = 60;else if(x < 0.30)ned = 70;else if(x < 0.55)ned = 80;else if(x < 0.75)ned = 90;else if(x < 0.85)ned = 100;else if(x < 0.95)ned = 110;else ned = 120;return ned;}class A{public:int pS;int ps;float aver;};int main(){A answer;answer.aver=10000000;//int cost[Monthnumber+1]={0}; float average=0;int i;float x;int store[Monthnumber];//srand((int)time(0));for(int n=6;n<=12;n++){// int n=11;int S=10*n;for(int k=5;k{// int k=5;int s=k*10;average=0;int cost[Monthnumber+1]={0};for(i=1;i<=Monthnumber;i++){store[i-1]=S;srand(time(0));x=(float)rand()/RAND_MAX; //产⽣随机数//cout<<" "<//cout<int need=Need(x);if(need>=store[i-1]){cost[i]= 1000*S + (need - store[i-1])*1500 + 500;store[i]=S;}else if(need>=store[i-1]-s){cost[i]=1000*(need+S-store[i-1]) + 50*(store[i-1]-need) + 500; store[i]=S;}else{cost[i]=(store[i-1]-need)*50;store[i]=store[i-1]-need;}average=cost[i]+average;}average=average/Monthnumber;cout<<"n="<cout<<"花费最少时s应该为:"<cout<<"平均每⽉最少花费为:"<}运⾏结果:结果分析:⽤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和⽤数学分析的结果有⼀定的差异,由于计算机模拟时采⽤的是随机模型⽽我⽤time函数和rand函数产⽣真随机数,所以在每次的结果上会有所差异,但对于⼀般的⽣产要求亦可以满。
层次分析法 实验报告
层次分析法实验报告层次分析法实验报告一、引言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用于多目标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层次分析法在决策问题中的有效性,并探究其应用的局限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决策问题;3. 分析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和不足。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一个实际的决策问题,以选购一台新的电脑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
四、实验步骤1. 确定目标层: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首先确定最终的目标层,即选购一台新的电脑。
2. 构建层次结构:在目标层的基础上,构建层次结构,包括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
准则层包括性能、价格和品牌等因素,子准则层包括CPU性能、内存容量和硬盘容量等因素,方案层包括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脑。
3. 两两比较:对于每一层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打分。
例如,对于准则层的性能和价格,根据其对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评分。
4. 构建判断矩阵:根据两两比较的结果,构建判断矩阵。
例如,对于子准则层的CPU性能和内存容量,根据两两比较的结果构建判断矩阵。
5. 计算权重: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
根据权重可以评估各因素对目标的重要程度。
6. 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判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若一致性指标超过一定阈值,则需要重新进行比较和调整。
7. 综合评价:根据各因素的权重,综合评价各方案的优劣,选取最佳方案。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我们得到了不同因素的权重和最佳方案。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性能对于选购电脑的重要性最高,其次是价格,品牌的重要性最低。
在子准则层中,CPU性能的权重最高,内存容量次之,硬盘容量的权重最低。
最终,我们选取了一款具有较高性能、适中价格、知名品牌的电脑作为最佳方案。
六、实验总结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通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对各因素进行比较和权重计算,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实验报告结果分析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名称)实验,探究(实验目的),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实验原理的来源、实验原理的应用等)2. 实验仪器与材料(列举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和材料,并简要说明其作用)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三、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整理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经过处理后的数据)2. 实验现象(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泡产生等)四、结果分析1.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2.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目的、实验假设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原因)(1)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说明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2)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性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性,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如实验误差、实验条件控制不当等。
(3)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3.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目的达成(2)实验假设成立或不成立(3)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五、实验改进建议1. 实验方法改进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具体措施。
2. 实验条件优化针对实验条件控制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优化实验条件的方法。
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改进针对实验数据分析方法不合理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改进数据分析方法的具体措施。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按照规范格式进行标注)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报告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阅读。
2. 实验结果应真实可靠,数据准确。
3. 结果分析应深入、全面,具有说服力。
层次分析法实验报告总结
层次分析法实验报告总结
篇一:层次分析法-数学建模实验报告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1源自散模型123
4
5
篇二:第五次实验报告要求(层次分析法)
第三次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
熟悉层次分析数学建模方法,并能够完成实际问题的建模。
实验内容:
面临毕业,高校大学生常常徘徊在(:层次分析法实验报告总结)人生的岔路口,不知如何选择,是就业、考公务员从政还是考研,假如你就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你如何考虑这些方案?根据哪些依据进行选择?一般的依据有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情况、发展前途、住房条件等因素。
篇三:交通系统层次分析法实验报告及程序案例
能否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将科研单位,企业,政府,读研等各种可能的方案排序?请完整写出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毕业选择中的建模方案。
实验要求:
撰写实验报告,写出建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列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3.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并分析计算结果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1. 引言分层抽样是一种常用的抽样方法,通过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中进行随机抽样,旨在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精确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来研究某区域的居民对新冠疫苗接种的态度和情况,并对抽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实验设计2.1 总体划分本实验选择某区域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将总体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年龄层次:18-30岁、31-45岁、46-60岁、61岁及以上;2.性别层次:男性、女性;3.教育程度层次: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本科及以上。
2.2 抽样方法在每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每个层次在总体中的比例确定每个层次的抽样量。
2.3 样本量根据经验确定样本量为300人,每个层次的样本量与该层次在总体中的比例成正比。
3. 实施过程3.1 抽样过程按照2.2节中的抽样方法,对每个层次中的个体进行随机抽样,并记录抽样结果。
3.2 数据收集对于每个抽样到的个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以下信息:1.年龄2.性别3.教育程度4.对新冠疫苗接种的态度5.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3.3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每个层次的抽样比例,以及每个问题的回答频数和比例。
4. 结果与分析4.1 样本描述统计对于抽样结果,统计每个层次的样本量以及每个层次在总体中的占比,以验证样本的代表性。
4.2 对新冠疫苗接种态度的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新冠疫苗接种的态度。
4.3 对新冠疫苗接种情况的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数和比例。
5. 结论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本实验研究了某区域居民对新冠疫苗接种的态度和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对新冠疫苗接种态度积极的人群占大多数,但接种率仍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宣传和推广策略,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6. 参考文献[1] Cochran, W. G. (1977). Sampling techniques (3rd ed.). Wiley.[2] Lohr, S. (2019). Sampling: Design and analysis. Cengage Learning.。
实验报告书9-差分方程数值解(1)
东南大学《数学实验》报告
学号09008408 姓名李晓晶成绩实验内容:层次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认识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实现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二预备知识
(1)熟悉层次分析法的含义
(2)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应用领域及实现方法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用MATLAB或C++编制程序,分别计算n=2~30时的n阶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命令结果
a = 0;
A =[1 2 3 4 5 6 7 8 9 1/2 1/3 1/4 1/5 1/6 1/7 1/8 1/9];%为了建立随机数矩阵设置的取值矩阵
B =ones(n); %这个n为矩阵的阶数,自己设定
for i=1:100 %100为建立的n阶随机正互反矩阵的个数,一般都很大,自己设定for j=1:n %这个n为矩阵的阶数,自己设定
for k=1:n %这个n为矩阵的阶数,自己设定N=2:
ri =0.5036 N=3:
ri =
0.7695 N=4:
ri =
0.9918 N=5:
ri =
1.3268 N=6:
ri =
1.6519
B(k,j) = A(round(16*rand)+1);
B(j,k) = 1/B(k,j);
end
end%建立矩阵
[v,d]=eigs(B); %获取这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a = a + max(d(:));%累加
end
a
ri = (a/100-n)/5 %根据公式输出RI .
.
.
.
.N=30:
ri =
10.0372。
学校选址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选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合理的学校选址不仅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还能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质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为某地区一所新学校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分析影响学校选址的主要因素;2. 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最佳学校选址;3. 为学校选址提供决策支持。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校选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2. 实地调查法:对目标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学校选址所需数据;3.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选址。
四、实验内容1. 影响学校选址的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学校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周边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教师和家长出行;(2)人口密度:学校选址应考虑周边人口密度,以保障学生来源;(3)教育资源:学校选址应考虑周边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等,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4)交通便利性:学校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性,方便学生、教师和家长出行;(5)安全因素:学校选址应考虑周边安全因素,确保师生安全。
2. 数据收集与处理(1)收集目标地区的人口密度、交通便利性、教育资源、安全因素等数据;(2)运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数据分析(1)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学校选址因素进行分类;(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3)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学校选址。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影响学校选址的因素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各因素的权重如下:地理位置:0.25人口密度:0.20教育资源:0.15交通便利性:0.20安全因素:0.202. 最佳学校选址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经计算得出最佳学校选址为:某地区A镇。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教育资源、交通便利性、安全因素是影响学校选址的主要因素。
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我们确定了最佳学校选址为某地区A镇。
系统认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系统认识的理解,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提高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系统定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目的性: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各要素为达成目标而协同工作。
(3)层次性: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4)动态性: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2. 系统分析方法(1)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①结构分析法:分析系统的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功能分析法:分析系统的功能、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③行为分析法:分析系统的行为特征、行为变化规律以及行为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④层次分析法:分析系统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次在系统中的作用。
(2)系统分析的具体步骤①明确系统目标:确定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
②收集系统信息:收集与系统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数据、资料、文献等。
③建立系统模型:根据系统目标和信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或概念模型。
④分析系统模型:对系统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⑤优化系统方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系统方案的措施和建议。
⑥实施与评估:将优化方案付诸实践,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三、实验过程1. 确定实验对象:以某企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
2. 收集系统信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收集企业生产系统的相关信息。
3. 建立系统模型: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建立企业生产系统的数学模型。
4. 分析系统模型:运用结构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方法,对系统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优化系统方案: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生产系统的措施和建议。
6. 实施与评估:将优化方案付诸实践,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纸层析的实验报告篇一、纸层析法分离出来碳水化合物实验报告引言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被称为纸色谱法,是现阶段普遍使用的一种分离出来技术性。
层次分析法报告
=eig()函数其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利用 lamda=max(diag(y)) 求矩阵的最 大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第一个案例当中,判断矩阵 B1、B2、B3、 C1、C2、C3、C4、C 5、C6 均为 2 维方阵,绝对符合一致性检验,所以在程序中 为节省空间,不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求出方案层的总权重并输出。
if CR<0.10
disp(’C 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1/3 2 1 1 3 3 5 3 5 5 5 2 4 1/2 1/3 1 4 1/2 1 6 3 3 1 1/3 1/4 1/3 1/4 1 2 1/2 2 2 1/2
1/3 1/2 1/3 1/5 2 1 1 2 1 3 1
1/2 1 1/3 1/5 1 2 1/2 1 2 2 1/2 1/2 1/4 1/6 1/5 1/6 1/2 1 1/2 1 1/2 2 1/2 1/5 1/4 1/5 1/3 1/2 1/3 1/2 2 1 1 1/2 1/5 1/4 1/5 1/3 2 1 2 1/2 1 1 ]; 准则层与方案层: A1=[ 1 5 1/3;1/5 1 1/7;3 7 1 ];A2=[1 1/3 3;3 1 5; 1/3 1/5 1 ]; A3=[1 1/3 3;3 1 5; 1/3 1/5 1 ];A4=[1 1/3 3;3 1 5; 1/3 1/5 1 ]; A5= [1 1/2 3;2 1 5; 1/3 1/5 1];A6= [1 1/3 3;3 1 5;1/3 1/5 1]; A7=[1 1/3 3;3 1 5;1/3 1/5 1]; A8=[1 1/3 3;3 1 5;1/3 1/5 1]; A9=[1 1/2 1/3;2 1 1/2;3 2 1]; A10=[1 2 1/3;1/2 1 1/5;3 5 1]; A11=[1 1/3 3;3 1 5;1/3 1/5 1]; 实现层次分析法的 MATLAB 程序如下: C=[1 4 1/3 1/3 1/2 1 3 2 2 2 2 ; 1/4 1 1/2 1/2 1/4 3 2 1 4 5 5 ;
层次分析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实践,加深了对该方法的理解。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掌握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2. 熟悉层次分析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在实验前,我们首先了解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一致性检验、权重计算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层次分析。
2. 实验实施本次实验以“奖学金评选”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奖学金评选的各个因素进行权重分配。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层次结构。
根据实际情况,将层次结构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2)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意见,对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3)计算权重。
利用MATLAB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
(4)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的可靠性。
(5)层次总排序。
根据各因素的权重,对方案层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方案的综合得分。
3.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奖学金评选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权重分配,为奖学金评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以下经验:(1)层次分析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多目标、多因素的问题。
(2)层次分析法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确保权重的合理性。
(3)层次分析法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矩阵运算、特征值等。
(4)在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四、心得体会1.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需要层次理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有效性,并分析个体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需求满足情况。
二、实验目的1. 验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有效性;2. 分析个体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需求满足情况;3. 探讨需求层次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2. 实验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一份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方面的需求层次量表;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取得其同意;(2)发放问卷,要求实验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3)收集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50名大学生的需求层次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生理需求:大多数实验对象在生理需求方面得到满足,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饮食、睡眠等方面存在不足;(2)安全需求:大部分学生在安全需求方面得到满足,但部分学生在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安全感;(3)社交需求:实验对象在社交需求方面普遍得到满足,但部分学生存在孤独感、被排斥等心理问题;(4)尊重需求:大部分学生在尊重需求方面得到满足,但部分学生在自我价值、地位和荣誉方面存在不足;(5)自我实现需求:部分学生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得到满足,但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2. 实验分析(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个体的需求满足情况,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2)个体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需求满足情况:实验结果显示,个体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存在差异,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相符;(3)需求层次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体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需求满足情况,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心理辅导、企业管理等领域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聚类分析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本次聚类分析实验旨在深入理解和掌握聚类分析方法,包括基于划分、层次和密度的聚类技术,并运用SQL Server、Weka、SPSS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验证了不同聚类算法的有效性,而且对数据理解、特征选择与预处理、算法选择、结果解释和评估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
以下是对本次实验的结论总结: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 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实验使我们明确了聚类分析的定义、目的和应用场景,认识到其在数据挖掘、市场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K-means聚类、层次聚类等常用聚类算法,并了解了它们的原理、步骤和特点。
3. 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工具进行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和聚类分析,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实验结果分析1. K-means聚类:- 实验效果:K-means聚类算法在本次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聚类效果,尤其在处理规模较小、结构较为清晰的数据时,能快速得到较为满意的聚类结果。
- 特点:K-means聚类算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但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且对噪声数据敏感。
2. 层次聚类:- 实验效果:层次聚类算法在处理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数据时,能较好地发现数据中的层次关系,但聚类结果受距离度量方法的影响较大。
- 特点:层次聚类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和可解释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且聚类结果不易预测。
3. 密度聚类:- 实验效果:密度聚类算法在处理噪声数据、非均匀分布数据时,能较好地发现聚类结构,但对参数选择较为敏感。
- 特点:密度聚类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可解释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三、实验结论1. 聚类算法的选择:根据实验结果,K-means聚类算法在处理规模较小、结构较为清晰的数据时,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层次聚类算法在处理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数据时,能较好地发现数据中的层次关系;密度聚类算法在处理噪声数据、非均匀分布数据时,能较好地发现聚类结构。
实验---层次分析法
实验二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的比选一、实验目的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习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学会用Excel解决层次分析法中的数学问题。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1. PC机一台;2. Office2003软件。
三、实验内容某市区日产生活垃圾165.5t,年产6.04万t(2008年),预计到2015年,垃圾产量会达到8.27万t。
目前,生活垃圾采用一次性填埋处理,填埋场使用到2020年封场。
因此,研究和选择更加合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为期一年的现场采样和理化分析的方法获得有关该市区生活垃圾特性的基础数据为:可腐有机物含量:31.38%,无机物含量:50.98%,含水率:32.69%,湿基低位热值:4260.41KJ/kg。
根据生活垃圾的特点,拟采用三个方案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即A:全部填埋;B:分选,可焚烧物焚烧,对不能焚烧的物质和焚烧残渣进行填埋。
C:分选,有机质堆肥,对不可堆肥物填埋。
表1为根据某市区生活垃圾的特点对生活垃圾三种处理方案的比较。
请利用层次分析法优选出最佳垃圾处理方案。
表1 根据某市区生活垃圾的特点对生活垃圾三种处理方案的比较因素填埋焚烧+填埋堆肥+填埋占用土地量/万m215.4 8.72 13.8 减量化程度0 87.5 65投资费用/万元4500 6560 5000处理成本/(元/t) 35 50 42.5当地经济承受能力易于承受较难承受介于前两者之间收益/万元160 142.9 227.5温室气体排放量(kg/t)0.58 0.30 0.29对水体的污染程度需严格采用防渗工程,否则污染严重灰渣中无有机污染,仅需在填埋时采取固化措施,污染轻微对于填埋区采用防渗工程,有机污染程度低于填埋人员培训要求较高高较高政策鼓励方向不鼓励鼓励鼓励四、实验步骤1. 建立层次结构首先对所面临的问题要掌握足够的信息,搞清楚问题的范围、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观察土壤分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和水分,还影响着地表水、气等自然环境的循环。
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对于土壤的利用、改良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及其特征。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及其特征。
2. 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3. 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
4. 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
5. 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挖掘工具(铲子、铁锹等)、土壤样品袋、标签、记录本等。
2. 实验仪器: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农田、林地、草地等。
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土钻或铁锹等工具,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距挖掘土壤剖面,直至达到土壤剖面底部。
3. 观察土壤剖面:在挖掘过程中,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记录各个土层的厚度和层次。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中,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品,装入样品袋,并做好标签。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分层: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有机质层:颜色较深,质地较软,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厚度一般在10-30厘米之间。
(2)淋溶层:颜色较浅,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较低,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
(3)淀积层:颜色较浅,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更低,厚度一般在50-100厘米之间。
(4)母质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极低,厚度一般在100厘米以上。
2. 土壤特征分析:(1)有机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软,有利于植物生长。
模糊评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学习并掌握如何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实验,加深对模糊评价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模糊评价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背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企业管理、环境评价、教育评估等方面,模糊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对象。
三、实验内容1. 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因素本次实验以某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为例,确定评价对象为该企业全体员工。
评价因素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2. 建立评价集根据实际情况,将评价集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
3.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首先,将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素的权重。
4. 确定模糊综合判断矩阵根据专家意见,对各因素进行模糊评价。
采用梯形分步法确定隶属度,得到模糊综合判断矩阵。
5. 模糊综合评价将模糊综合判断矩阵与权重矩阵相乘,得到每个评价得分的矩阵。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最大的评价等级作为最终结果。
四、实验步骤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企业员工绩效评价数据。
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3. 模糊评价根据专家意见,对各因素进行模糊评价,确定隶属度。
4. 模糊综合评价将模糊综合判断矩阵与权重矩阵相乘,得到评价得分矩阵。
5. 结果分析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等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评价结果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到企业员工绩效评价结果如下:- 工作业绩:优秀 40%,良好 30%,中等 20%,一般 5%,较差 5%- 工作态度:优秀 35%,良好 40%,中等 20%,一般 5%,较差 0%- 沟通能力:优秀 25%,良好 45%,中等 25%,一般 5%,较差 0%- 团队合作精神:优秀 30%,良好 40%,中等 20%,一般 5%,较差 5%- 创新能力:优秀 20%,良好 35%,中等 30%,一般 15%,较差 0%2. 结果分析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员工在工作业绩、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1,层次分析法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一、实验要求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从独立媒体人的角度调查了席卷全国多个省份的雾霾的成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有:关停重污染的钢铁厂、提高汽柴油品质、淘汰排放不达标汽车、提高洗煤率等,请仔细观看该纪录片,根据雾霾的成因,选择你认为治理雾霾确实可行的几个方案,并用AHP方法给出这几个主要方案的重要性排序。
二、前期准备1、理解层次分析法(AHP)的原理、作用,掌握其使用方法。
2、观看两遍柴静所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选出我认为可较为有效地治理雾霾的几个方法,初步确定各方法的有效性(即权重)。
3、初步拟定三个方案,每个方案中各个治理方法的权重不同。
三、思路&分析1、根据纪录片《穹顶之下》和个人的经验判断给出各个记录雾霾的方法对于治理雾霾的判断矩阵,以及三个不同方案对于五大措施的判断矩阵。
2、了解了AHP的原理后,不难发现MATLAB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将判断矩阵转化为因素的权重矩阵。
当然矩阵要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的权重才足够可靠。
3、分别得到准则层对目标层、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之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得到组合权向量(方案层对目标层)即可确定适用方案。
四、实验过程1、确定层次结构2、构造判断矩阵(1)五大措施对于治理雾霾(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2)三个方案对于五大措施(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该部分在MATLAB中实现,每次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权向量计算时,步骤相同,输入、输出参数一致。
(虽然输入的矩阵阶数可能不同,但可以不把矩阵阶数作为参数输入,而通过[n,n]=size(A)来算得阶数。
)因此考虑将这个部分定义为一个函数judge,输入一个矩阵A,打印一致性检验结果和权向量计算结果,并返回权向量、一致性指标C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将此脚本存为judge.m,在另一脚本ahp.m中调用。
代码如下:调试通过后,下面便用此函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及权向量计算:(1)准则层对目标层(A矩阵)(2)方案层对准则层(BB矩阵)代码:结果:注:实际实验时,一开始构造的五个矩阵中有两个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系统工程
开课实验室明德楼115机房
学院2009 年级工程管理专业02 班学生姓名南风学号09030212
开课时间2010 至2011 学年第 2 学期
层次分析法(AHP)
一、上机内容
例:一城市打算在河流上建设公路交通系统,提出了三个建设方案:桥梁P1;隧道P2;渡船P3。
对方案的评价有11个指标,请用层次分析法对三个方案作评价。
层次结构模型
对不同方案的描述:
桥梁P1:投资较大,维护费低;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较好,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小,对河流中的生态影响小;居民的搬迁较多。
隧道P2:投资大,维护费较低;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好,对河流航运的无影响,对河流中的生态无影响;居民的搬迁多。
渡船P3:投资低,维护费高;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差,对河流
航运的影响大,对河流中的生态影响较大;居民的搬迁少。
二、计算结果
(一)确定评价基准或判断标度
标度含义
1 两个要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 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5 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两个要素相比,后者比前者的重要性标度(二)从最上层要素开始,依次以最上层要素为依据,对下一层要素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1、先以第一层要素(投资层)为依据,对第二层(准则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并计算各要素优先级向量;
2、再以第二层(准则层)要素为依据,对第三层(方案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
由于此时有11个准则,所以有11个判断矩阵。
如表2、表3,〃〃〃〃〃〃,表12,并计算各要素优先级向量;
3、确定总体优先级向量,见表13。
投资额B1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2 3 1.8171206 0.545454545 隧道P2 1/2 1 1 1/2 0.9085603 0.272727273 渡船P3 1/3 2/3 1 0.6057069 0.181818182 总和 3.3313878 1
表三、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二
使用中的维护费B2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2 2 1.58740105 0.5
隧道P2 1/2 1 1 0.79370053 0.25
渡船P3 1/2 1 1 0.79370053 0.25
总和 3.1748021 1
表四、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三
可靠性B3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3 3 2.0800838 0.6
隧道P2 1/3 1 1 0.6933613 0.2
渡船P3 1/3 1 1 0.6933613 0.2
总和 3.4668064 1
表五、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四
安全性B4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1/2 1/3 0.55032121 0.166666667
隧道P2 2 1 2/3 1.10064242 0.333333333
渡船P3 3 1 1/2 1 1.65096362 0.5
总和 3.30192725 1
表六、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五
可满足交通流量B5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1/2 1/2 0.6299605 0.2 隧道P2 2 1 1 1.259921 0.4 渡船P3 2 1 1 1.259921 0.4 总和 3.1498026 1 表七、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六
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B6
桥梁P1 1 1/3 1/3 0.48074986 0.142857143 隧道P2 3 1 1 1.44224957 0.428571429 渡船P3 3 1 1 1.44224957 0.428571429 总和 3.365249 1
对河中生态的影响B7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3 2 1.8171206 0.545454545 隧道P2 1/3 1 2/3 0.6057069 0.181818182 渡船P3 1/2 1 1/2 1 0.9085603 0.272727273 总和 3.3313878 1 表九、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八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B8
桥梁P1 1 2 4 2 0.571428571
隧道P2 1/2 1 2 1 0.285714286
渡船P3 1/4 1/2 1 0.5 0.142857143
总和 3.5 1
表十、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九
对环境景观的影响B9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4 2 2 0.571428571 隧道P2 1/4 1 1/2 0.5 0.142857143 渡船P3 1/2 2 1 1 0.285714286 总和 3.5 1 表十一、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十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B10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3 4 2.28942849 0.631578947 隧道P2 1/3 1 1 1/3 0.76314283 0.210526316 渡船P3 1/4 3/4 1 0.57235712 0.157894737 总和 3.62492843 1 表十二、第二层对第三层判断矩阵十一
方便性B11 P1 P2 P3 立方根优先级向量
桥梁P1 1 4 3 2.2894285 0.631578947 隧道P2 1/4 1 3/4 0.5723571 0.157894737 渡船P3 1/3 1 1/3 1 0.7631428 0.210526316 总和 3.6249284 1 ΛmaxB1=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2=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3=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4=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5=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6=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7=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8=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9=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10=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ΛmaxB11=3 CI=0 CR=0<0.1 该判断一致性好,可以接受。
表十三、总体优先级向量的计算结果
投资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
B11
总体优
先级0.1
446
0.1
445
8
0.1
445
8
0.144
5783
0.0722
89157
0.
07
0.072
28916
0.
07
2
0.
04
8
0.
04
8
0.036
14458
桥梁P1 0.5
455
0.5 0.6
0.166
6667
0.2
0.
14
0.545
45455
0.
57
1
0.
57
1
0.
63
2
0.631
57895
0.4483
21241
隧道P2 0.2
727
0.2
5
0.2
0.333
3333
0.4
0.
43
0.181
81818
0.
28
6
0.
14
3
0.
21
1
0.157
89474
0.2691
15285
渡船P3 0.1
818
0.2
5
0.2 0.5 0.4
0.
43
0.272
72727
0.
14
3
0.
28
6
0.
15
8
0.210
52632
0.2825
63473
总
和
1
三、方案评价
根据总体优先级向量可知,桥梁方案的总体优先级为
0.448321241,隧道方案的总体优先级为0.269115285,渡船方案的
总体优先级为0.282563473,可以认为三个方案的排序应为P1、P3、P2,即应选择桥梁方案。
四、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系统工程上机实验,我们对层次分析法(AHP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白AHP法分析思路清晰,可将分析人员的思维过程
化、数学化和模型化;分析时所需要的数据不多,但要求对问题所包
含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非常清楚、明确。
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该
方法的软件,所以一旦准则的数量较多,便会使得分析过程显得非常
复杂。
在本次的上机实验中,我主要采用了Excel计算常量、Matlab
计算矩阵,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两种软件的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