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与社会越轨

合集下载

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繁和越持久,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当事人变为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家们突出地强调越轨是相对的这一事实。一个行为及 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 ——两种越轨: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反 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 的影响; 二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卷入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者而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 在二级越轨中,越轨者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 和自我观念。他们可能以某种方式穿戴,使用一种特殊的、只有他 们自己人才知道的俚语。他们越清楚地将自己界定为越轨者,他们 就越可能被其他人当作越轨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那些对他们 的名声一无所知的人,由于他们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一眼看出他 们是越轨者。 ——关注越轨过程而非结果 标签理论家们曾将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察觉;第二步是对越 轨者的标签;第三步是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文化的 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这样个体就开始了他的越轨生涯 (deviant career),也即接受了越轨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与生活 方式。
• 文化传递理论
失落并不一定导致越轨。例如,许多贫民区的孩子,受教育和挣 钱的机会经常被抑制,但他们并未成为瘾君子、盗贼。正如心理学的 学习理论所指出的,要想变成越轨者,人们必须有机会去学习越轨。 那些习得了赞成越轨行动的观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采取越轨的 方式。 越轨,像遵从一样,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 是一致。 如家长的言传与身教并不一致。 ——在某些企图纠正越轨行为的地方实际上却在传授越轨行为。如在 监狱。 萨瑟兰的差异性联合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认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的双重影响。这些影响在个人 的思想中展开斗争,哪个方面在思想上占了上风,哪个方面就会去引 导人们的行为。如果走向越轨的社会化强度超过走向遵从的社会化程 度,一个人就会变为越轨者。萨瑟兰指出,有几个不同因素打破平衡 偏向越轨: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与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二)心理学归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 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 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 的发展,破坏了本我、 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 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 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 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 也会导致社会越轨,因为严重的无时不在的犯 也会导致社会越轨, 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行 为来。
第四, 第四,不能把社会控制只理解为宏观上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也应包括微观上 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2、我们的界定: 、我们的界定: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自身力量,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自身力量, 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 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各个部 分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分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的过程。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舆论的作用
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为舆论压 具体机制表现为: 力。具体机制表现为:社会舆论一旦形 成,就会对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心理压 力,迫使人们使自己的言行与众人保持 一致,以使自己不被众人所排斥。 一致,以使自己不被众人所排斥。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归因理论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二)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 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包括法令、 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包括法令、 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律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违法行为的 制裁和对广大公民的警示。 制裁和对广大公民的警示。 其作用的真正发挥,依赖于法度合理、 其作用的真正发挥,依赖于法度合理、执 法公正和民众懂法。 法公正和民众懂法。

社会学第十一章

社会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教学目的】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征及其类型,了解社会控制对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重点了解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各种越轨行为。

【重点难点】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社会控制的方式;越轨行为及其控制;越轨行为及其控制【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一、社会控制的涵义1. 定义(以控制论为基础)为实现社会的秩序目标,以信息为基础,以计划为手段,由社会控制主体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活动进行调整及监督等管理活动。

2. 特征普遍性统一性强制性多重性3. 社会控制的构成四个基本的构成要件:社会控制主体、社会控制对象、社会控制目标、社会控制工具(1)社会控制主体:一是社会场的控制,二是社会组织的控制,三是全社会的控制(2)社会控制对象:社会行为,即社会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共同活动(3)社会控制工具:社会规范即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准则。

(4)社会控制目标:社会秩序即社会内部不同构成要素之间、不通过部门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关系处于均衡、和谐的状态。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 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每个社会都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其成员标明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受到鼓励的。

非制度控制:用舆论、风俗、相关、教化、伦理道德等力量,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

2. 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积极控制:以舆论、驾驭等措施,引导、鼓励社会成员按社会规范要求的方式行动,从而预防越轨行为的发生。

消极控制:在积极控制失效的情况下,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个体行为进行处罚,用“罚”来阻止社会成员“犯规”。

3. 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4.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三、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控制具有如下不可或缺的正功能:1. 为社会成员提供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调剂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并指导和制约他们的社会行为2. 规定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划分各自的利益范围,确定相互竞争的规则,避免社会成员之间、群体之间发生两败俱伤的甚至带有毁灭性的冲突。

社会越轨与控制

社会越轨与控制
社会越轨与控制
14:58:58
1

• • • •
本章内容
社会学中最让人 感兴趣也最复杂 的课题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和类型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非社会解释 三、有关社会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四、社会控制
14:58:58
2
QUESTION:
1、“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
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 避免的社会现象。” 2、“我们中没有一个人像我们所想象的 那样完全正常。” 以上论断是正确的吗?
14:58:58
3
一、 社会越轨的含义和类型 • 1、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也称为越
轨行为、离轨行为、偏离行为。是指社 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 社会个体、群体、组织 现存/谁的规范?
权力 阶层
14:58:58
4
2、社会越轨的类型
1)
2) 3)
14:58:58 6
龙勃罗梭
Cesare Lombroso,1836—1909
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刑事人类 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维罗纳犹太人家庭。曾任军医、精神 病院院长、都灵等大学的教授。重视对犯罪人 的病理解剖的研究,比较研究精神病人和犯罪 人的关系,运用人类学的测定法作为研究精神 病犯罪人的其他犯罪人的方法,对于犯罪人的 头盖骨和人相,特别加以注意。
1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58
10
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 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
适应类型 1、附和 2、创新 3、形式主义 4、隐退主义 文化目标 + + + – 制度化手段 + + -

社会学第十一讲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社会学第十一讲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使并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例如孩子对电视的模仿。如果暴力行为可以带来报酬而没有受到惩罚时, 儿童可能会采取暴力行动(阿尔伯特班杜拉,1973)。
观点三:攻击行为经常由于挫折引起。当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人
们可能遭受挫折,根据挫折—攻击(frustration-aggression)假说,遭 受挫折的总量取决于需要、冲动和欲望受到妨碍的强度,反过来,攻击 的程度与人们如何受挫折有关。

理论二:1969年特拉维斯伊尔希(Travis Hirschi)提出了
一个更为详细的社会控制理论。
理论假设:社会控制理论假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
种诱惑,通过越轨行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或快乐,如 果没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和对越轨行为的有效惩罚,越来越 多的人就可能选择通过越轨方式谋求个人利益。
包括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结果,这种倾向称为用医 学方法处理越轨问题(medicalization of deviance)。越轨 更多地视为医学上的问题而非道德上的缺点。
对于社会问题的解释注重个人病理学原因,而非社会原因
的探寻。
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
观点一:某种个性特征与越轨有关。没有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是有些
析。
了解社会控制的定义、分类与手段。
越轨的本质
越轨的定义 越轨行为的分类 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越轨的定义
越轨的定义(social deviance):违反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重要规范
的行为,就是社会越轨。
越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越轨行为,
取决于何时何地以及何人所为。 反应(Howard Becker,1966)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解析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解析

3、社会控制的内涵
1、消极的制裁和积极的引导 2、社会对人的控制和人对社会的控制:
双向控制 3、人与社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
制:社会成员互相监督、制约 4、对现有秩序的维护和新秩序的建立
第十一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 二、越轨行为的特点 三、越轨行为的类型 四、越轨行为的原因 五、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
1、Deviance Behavior又称偏差行为、离轨 行为、偏常行为等。 轨:即规范、准则
四、越轨行为的原因:不同的理论阐释
生理学: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C.龙勃罗梭:天生犯罪论,企图从罪犯
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 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天生犯罪说曾盛极一时。 心理学:挫折-攻击理论 任何个人行为都是个人需求与自我控制力相互作用的结 果。当个人需求的力量过于强大,而自我控制的力量过 于弱小时,就容易出现越轨行为。自我控制力弱小有多 种原因,如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人格具有严 重缺陷、心理失调等。 社会学: 社会冲突、社会变迁、失范、紧张、亚文化、标签论等
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 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曾把越轨行为划分为4种类型: ①变换手法者:
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来达到社会认可的目标,如靠盗窃、欺骗等非法 手段致富。
②形式主义者: 呆板地遵守社会制度,宁可达不到社会认可的目标,也不愿丝毫违反规 定,如死守教条的官僚主义者。
2、正功能 (1)越轨有助于澄清或重新定义社会规范:想当
然、视而不见 (2)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社会其他成员与越轨者: 亚群体与主流群体:一致对外 (3)越轨能促进社会进步: 革命、改革、创新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犯罪学家爱德温•萨瑟兰总结文化传递理论后提出差异交往理论。
为什么有些人趋向于越轨,有些人趋向遵从呢?每个人都受到越 轨和遵从行为的双重影响。在思想的斗争中哪个占上风,那个就 会引导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期望,出现 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的影响。
影响因素: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与之交往次数就越多越 频繁越持久,且接触时年纪越小,当事人变成越轨者的可能性越 大。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
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破坏规范或违反 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 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 刑法处罚的行为。
根据默顿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 创造出来的行为,而不是越轨者一时病态冲动的结果。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是社会定义的。
整容手术,社会给定“美的标准”。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 信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 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时,往往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往 往导致越轨。 四种情形:
亚文化理论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的一个集团或者群 里生活,这个群体有一种稳定的、但与主文化的价值体 系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群体称为亚文化群。个体如 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 可能产生犯罪。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主要是吸收利用符号互动理论 的思想集中探究越轨过程而不是越轨的原 因。强调越轨是相对的,一个行为及其违 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 越轨。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讲课教案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讲课教案
1、组织控制手段 是指个体所属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成
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组 织控制仅限于组织之内,且实行层级控制。组织控制手段包括组 织指令、组织规章等。 2、制度控制手段 它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全体的社会行为 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其具体形式有政权和法律。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3、越轨行为未必就是犯罪行为。有很多轻度的越轨就不能算是 犯罪行为。
4、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每个社会都有大量被戒律越多,意味着越轨行为的种类也就越多。
5、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所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所为。
二、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通常认为,某种类型的个性或精神气质与越轨行为有关。 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相信:性格外向的人相对比性格内向的人 更容易出现越轨行为,原因在于前者善于交际,好冲动,追求丰 富多彩的人生和强烈刺激,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却比较容易自我控 制,内性安静,不易出现越轨行为。
心理学认为越轨行为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有一种观 点认为,暴力犯罪都是社会中习得的(如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 响)。
第三节 越轨的理论分析视角
对于越轨行为的解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论视角。每种理论 都试图揭示出越轨的普遍特征,而不针对具体的个人越轨行为。
一、生物学的解释
主要集中于对性质严重的犯罪性越轨行为的解释,而且大多数的 研究关注的是男性犯罪者,很少有人研究女罪犯。如19世纪意大 利学者隆布罗索提出:罪犯在遗传和发育方面不如守法公民。美 国体质人类学家胡腾也认定:罪犯有多方面的遗传和生理缺陷。 另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则认为:人的体型可能和犯罪有关。 他说研究的罪犯大多是肌肉发达、筋骨健壮的“斗士体型”。这 些早期研究被认为充满主观成见。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学者研 究后认为:许多男性暴力犯罪者比常人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只 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是否会导致暴力行为。20世纪80年代的 医药专家大会上,有几位研究者认为,近90%的极端暴力犯罪者 有大脑缺陷。也有人认为男性的犯罪行为和男性雄性激素荷尔蒙 的分泌水平有关。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第六讲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卢梭: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通过社会化和一定的社会控制实现)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适度的社会控制(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很难实现的原因有:①人们对自由与控制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

②利益的复杂性。

③现实的复杂性。

2、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控制的类型①统治与制约: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之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制约也称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②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正式控制是指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即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于行动者本身,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这就是实现了内在控制。

④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4、社会控制的方式①习俗、道德和宗教②政权、法律和纪律③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从众与服从:米尔格拉姆有效区分了社会控制的两个重要层面即从众与服从。

从众是与同辈一样的行动,同辈指的是和我们处在相同地位且没有特别权力指导我们行为的个人;服从则是对等级结构中具有较高权威者的依从。

二、越轨行为对社会学家而言,越轨行为这个名词并不代表堕落或邪恶。

越轨行为是破坏规范或违反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另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人们社会 联系的纽带弱化所引起的。
(4)冲突理论和越轨
冲突理论学家认为,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同那 些没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
因为社会规则和法律是在社会权势参与下制定 的,因此无权无势的人越轨频率更高,只不过 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规则并非反映他 们看待事物的特殊方式。
标签理论认为违规是高度相对的,任何行为和 有此行为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违规时,才 成为违规的。由于他们把焦点放在“越轨者” 被标签的那一刻,故称为标签论。
2、主要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1)对越轨的界定 (2)转为越轨者的过程
初级越轨即偶尔卷入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并 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的扮演发生持 续的影响。
4、个人违规与集体违规
有些行为的违规只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 有些则是群体行为的结果。
三、越轨的特点
1、行为禁区的模糊性
2、越轨的普遍性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
1、越轨的负面功能 : (1)越轨行为的存在会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
(2)越轨可以消弱人们对有组织社会生活的 必要的信心。
(3)越轨可以破坏一个社会体系借以存在的 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自发性遵循——内在控制
1、规范内化 内化是指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规范的
认同。
2、习惯
二、被迫遵循——外在控制 1、非正式控制 非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于民间。
(1)社会压力
(2)传言和闲话
2、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专职机构,法律是
正式控制的主要依据,实际工作则由一 些正式组织执行,包括警察、法庭、监 狱这一法政系统。
除个人压力和紧张。
2、理性决定 有些越轨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个

第三节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第三节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第三节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1、含义: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由于额外那么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2、类型:(1)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

(3)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1、生物学解释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和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接轨的原因,因此又称之为体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所以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生来就要犯罪。

此后,有学者将这种体质理论进一步具体化,产生所谓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体态理论将人的体态分成三种:一种是内容型,其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一种是中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还有一种是外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质虚弱。

该理论认为中坯层型要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

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正常人第23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男性细胞核性染色体为XY型,女性细胞核性染色体为XX型。

但人们发现有一些男性有一种XYY型的结合体,这些人在体制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的粉刺等特征,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在精神病院和监狱中占得比重较大。

2、心理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无意识,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争取自私的满足。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必须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正常运行、良性发展。

上述过程就是社会控制,它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机制。

本章将讨论社会控制的定义、类型、几种具体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越轨现象。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含义在一个车辆稀少的十字路口,过往司机只要稍加克制,不强行抢道,则大家都可相安无事通过路口,无需采用其他的强制性措施。

但随着车辆的增多,单凭司机们之间的谦让和默契再也不能保证大家顺利地通过路口,进一步的控制手段也就应运而生:安置红绿灯、设立岗亭、制定交通规则、委派交通警察,对那些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予以处罚等等,从而使车辆畅通,秩序井然。

上面所述可看作社会控制产生的一个例子。

社会控制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明确提出来的,他于1901年出版了一本名字就叫《社会控制》的著作。

罗斯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具有对秩序的某种适应品质,”①“在良好的环境中,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能够靠它们自身产生出一个纯粹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工设计和作用的秩序。

”②在他看来,结构简单的前现代社会大都能产生上述“自然秩序”,因而无需特别的社会控制手段,但到了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多,群体的分化,使得自然秩序再也难以维持,因而必须运用各式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建立起“人工设计”的秩序即社会秩序,以确保社会不致因混乱而解体。

罗斯非常强调社会控制的基本作用,而在他之后,社会控制也确实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尽管社会控制的概念早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来了,但社会学界并不是在完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该概念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现代控制论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事实上,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所① ①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2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的涵义与类型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越轨的原因(越轨理论)
关于社会越轨原因的解释,从大的方向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主要是从人的生物、生理特征的差异寻找越轨行为发生的根源,也称为体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缺陷造成的(因而越轨具有先天决定性)。

1、龙勃罗梭的退化犯罪说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越轨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的创始人。

龙勃罗梭通过对一些犯罪者的头骨的测量发现,犯罪的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

由此他得出结论: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2、体态理论
这一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
内容型: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
中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
外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制羸弱。

体态理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胚层型的人要比其他体型的人更容易犯罪。

3、染色体理论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上。

正常人的细胞核都有23对染色体。

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1对是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男性细胞核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女性是XX型。

但有一部分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Y型的。

即比正常男性多了一个
Y性染色体。

这种人在体质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比如一般个子较高,智商较低,而且往往都有严重的粉刺、青春痘等特征;在行为上往往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统计发现,这种人在精神病医院和监狱中占有较大比例。

所以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二)心理学解释
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即无意识。

由欲望和本能构成。

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

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生物性)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行为原则是趋利避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和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

(统一)
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应。

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行事。

超我在人格中起着检察官的作用,与良心相违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等不良情绪。

过度社会化)(迪尔凯姆“过度整合”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应当有一个协调、衡的关系。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本我过度膨胀,破坏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我没有受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的产生。

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越轨。

因为极端的、无时不在的犯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举动来。

三)社会学解释
对社会越轨的社会学解释的共同特征是反对从生理因素和心理方面去寻找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探
讨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其主要理论有:1、标签理论;2、差异交往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或亚文化群体理论;文化冲突理论);3、失范理论(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等。

1、标签理论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坦南鲍姆首先提出了标签理论的思想,之后逐渐形成为解释社会越轨的完整理论。

标签理论主要是从社会结构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主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其基本要点是:
第一,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本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

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是因为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其行为(人为地)贴上了越轨的标签。

第二,越轨标签对行为者的价值判断、行为标准等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

标签理论还把社会越轨区分为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

初级越轨经常发生,而一旦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被其他社会成员发现并被公之于众,也即被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初级越轨者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越轨者,并开始按照越轨者的方式去行动。

初级越轨就很容易转化为次级越轨。

2、差异交往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或亚文化群体理论;文化冲突理论)
差异交往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塞兰德在上个世纪中期提出来的。

差异交往理论主要是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寻找越轨的原因。

其主要特征是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越轨者与什么人交往,也即交往者的差异,以及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

差异交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社会越轨也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到
的,而不是由生理的或遗传的原因引起的。

因此,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也即与我们交往的那些人的差异,将会
对我们的行为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群体理论)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差异交往也就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影响的过
程。

文化传递理论就是从人们的社会化背景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其重要特征是将社会越轨也看做是一种文化,也是遵循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主文化与亚文化
副文化)。

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即社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是一种与主文化不同的、而又与主文化同时并存于社会中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具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特征的群体或集团称为亚文化群。

一个人如果长期与亚文化群生活在一起,就会接受这种亚文化。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社会越轨者并非有意违背社会规范,而是相反,实际上他也在遵从,只是他遵从的是自己(基于亚文化影响)认定的行为规范,即越轨亚文化。

因此,社会越轨从主文化的角度看是越轨,而从亚文化的角度看则是遵从,即遵从越轨亚文化。

(如婚姻)
3、失范理论及其发展(默顿的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
失范理论
失范一词最先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使用。

迪尔凯姆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具备为实现自我和获得幸福所必须的条件,(但人们仍然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如果这时又恰好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时候,个人与他人之间就不存在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失范状态。

迪尔凯姆的理论并未直接指向越轨,而主要是从社会整合的角度
提出问题。

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
在迪尔凯姆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对失范一词的内涵进行
了修正与发挥,并用失范来解释社会越轨,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失范理论,这也就是他关于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理论。

默顿首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因素: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
文化目标是指社会依据它的规范体系认定的某些值得存在的,有价值的社会事物;
制度化手段是指被社会认可为合法的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

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当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人们的共同反应往往是越轨,即采用制度化手段以外的手段和方式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越轨评价
1、越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越轨行为的消极后果
越轨行为是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因而一切越轨行为都必然会对现存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3、越轨并非只有消极作用
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越轨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
越轨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4、对越轨的社会作用或后果应恰当估计
越轨不一定对社会产生重大作用。

有时候适当的冲击能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问题,并找到更理想的和在分化的社会中更容易为不同群体一致接受的政策。

四、越轨控制
1、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规范(政策)
社会越轨是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因而越轨控制必须从两个方向上进行:被动的方面是对越轨行为的制裁和约束;主动的方面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规范(政策)。

2、政治清廉与权力规范
3、加强法制建设
4、重视和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5、重建社会的道德体系
6、发展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