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合集下载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第38卷㊀总第161期科学 经济 社会Vol.38ꎬSumNo.1612020年㊀第4期SCIENCE ECONOMY SOCIETYNo.4ꎬ2020收稿日期:2020-07-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批判哲学的现象学研究 (16XZX009)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 (56120001)作者简介:宋珊(1984-)ꎬ女ꎬ天津人ꎬ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ꎬ哲学博士ꎬ研究方向:分析哲学㊁科学哲学ꎮ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宋㊀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甘肃兰州㊀730000)摘要:通常看来ꎬ语句的真就在于其与事实的相符合ꎬ 什么是事实 是符合论的关键ꎬ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经验事实的表达ꎬ并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ꎮ但随着对观察语句定义的不同ꎬ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ꎬ即符合论和融贯论ꎮ石里克认为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直接描述ꎬ因此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ꎻ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并不是科学系统的唯一决定要素ꎬ除此之外还有约定的因素ꎬ因此他既主张陈述和观察的符合又赞成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融贯ꎮ而纽拉特反对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纯粹表达ꎬ因此主张融贯论的真理观ꎮ但对于复杂的科学实践而言ꎬ观察语句中总是掺杂着理论ꎬ因此单纯的符合论是无法实现的ꎮ所以符合论和融贯论是两个不同的层次ꎬ符合论表明了知识的基础ꎬ为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内容ꎬ而融贯论则体现了科学语言的系统性和复杂性ꎮ这两种真理观并不是不相容的ꎬ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践状况ꎮ关键词:观察语句ꎻ符合论ꎻ融贯论ꎻ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15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815(2020)04-0071-0075㊀㊀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议题ꎬ在究竟 何为真 的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ꎮ自古希腊以来ꎬ符合论一直是主流的真理标准ꎮ简单来讲ꎬ符合论在于命题和事实的符合ꎬ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对此的表述是: 凡以不是为是㊁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ꎬ凡以实为实㊁以假为假者ꎬ这就是真的ꎮ [1]虽然符合论看似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真理标准ꎬ实际上什么是 事实 命题 和 事实 如何相符合都是模糊的ꎬ于是又发展出了和符合论截然相对的融贯论ꎮ所谓融贯论ꎬ指的是系统内命题的一致性ꎬ这种观点将真看作是语言本身的性质ꎬ而不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ꎮ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就曾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ꎮ他们认为事实是知识的重要来源ꎬ凡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都必须还原为包含事实的内容ꎬ出于认识论的需求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护真理的符合论ꎮ随着对 什么是事实 的理解不同ꎬ也产生了融贯论的拥护者ꎮ本文试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三位代表 石里克㊁卡尔纳普和纽拉特为例ꎬ考察他们关于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争论ꎬ并借此反思科学认识中的真理状态ꎮ一㊁观察语句的定义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命题的真假在于是否与事实相符合ꎮ其关键是 事实是什么? 逻辑实证主义者将经验事实看作是整个知识的来源和基础ꎬ而观察语句则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ꎮ对于石里克来讲ꎬ事实或实在不是超越的ꎬ但并非意味着它们是不可认识的可见ꎬ观察陈述满足了我们对实在的真正亲知ꎬ其形式是 这里现在是这样的 (Herenowsoandso)ꎮ但严格来讲ꎬ真正的观察语句是不能写下来的ꎬ因为每当我记下 现在 或 这里 的时候ꎬ它们便成了过去或那里ꎬ因此只能靠实指的手势才能实现ꎮ这是为了强调观察语句的原始性ꎬ即未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ꎬ直接摹画事实本身ꎮ正是由于其原始性和直接性ꎬ这样的 观察 也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即它本身没有对错ꎬ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ꎬ17科学知识就始于这种 当下的观察 ꎮ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经常表现为如下形式: 实验的安排:在这样和这样的位置有如此和如此种类的对象ꎮ 在卡尔纳普看来ꎬ观察语句的 基本(primitive) 性指的是未经过处理的感觉经验ꎮ比如ꎬ 蓝色的圆圈 可以看作是观察语句的词汇ꎬ是一个整体ꎬ不能把其中的词汇 蓝色 或 圆圈 当作是最基本的ꎬ因为蓝色 和 圆圈 是对 蓝色的圆圈 进行分析才产生的[2]ꎮ可见卡尔纳普和石里克都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直接经验的记述ꎬ在其中必须出现 我(I) 这里(here) 现在(now) 这些词汇ꎬ因为直接经验是针对 我 而言的ꎬ只有 我 的感觉才算是最直接的体验ꎮ这样观察语句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材料ꎬ而且强调它在认识上是在先的ꎬ以此表明它们是知识构成的基础ꎮ尽管如此ꎬ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ꎬ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ꎮ比如ꎬ某个人S1说: 我现在很渴 ꎬ石里克认为当另外一个人S2说出同样的话时ꎬ他表达的绝对不是和S1同样的事态和感觉ꎬ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ꎬ即语言背后所代表的实在是不一样的ꎮ卡尔纳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ꎬ尽管感觉因人而异ꎬ 我现在很渴 却是大家都能共同使用的语言ꎮ也可见ꎬ二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ꎬ卡尔纳普更关注观察语言本身而不是其所摹画的事实ꎮ维特根斯坦在其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指出: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解释语言ꎬ因此语言是不可解释的 如果人们只(总是)在一个语言系统内表达自己的看法ꎬ因此只能通过该系统的命题来解释一个命题究竟意味着什么ꎬ那么最后意指(Meinung)便被逐出语言之外了ꎬ也即被逐出于我们的考察之外ꎮ只有语言才是我们能够考察的东西[3]ꎮ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说法不难发现ꎬ卡尔纳普认为知识就是一个语言系统ꎬ作为其基础的是观察语言本身ꎮ而石里克则是借观察语句指向实在的事实ꎬ知识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观察语句ꎮ石里克更关注事实本身ꎬ当他说真正的观察语句甚至不能写下来时ꎬ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本身只是一串符号ꎬ一种记述的手段ꎬ核心仍是其所表达的实在ꎮ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位代表者纽拉特表达了和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ꎮ虽然他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感觉经验的表达ꎬ但在观察语句中ꎬ最好不要出现像 我 ㊁ 这里 或 那里 这样的字眼ꎬ应该用某个人的名字代替 我 ꎬ用时间㊁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ꎮ在一个合法的观察语句中必须有某个人 说话者反复出现ꎬ一个人的名字在其中出现是很重要的ꎮ由于观察语句具有人名㊁时间㊁地点这样的语词ꎬ因此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ꎮ通过对观察语句定义的考察ꎬ我们会发现ꎬ石里克更注重知识的基础问题ꎬ观察指向了知识的最终基础 实在事实ꎬ因此观察语句没有真假之分ꎬ就是关于事实的真实记载ꎻ卡尔纳普虽然认为观察语句是知识的基础ꎬ但它区分了观察语句的所指和观察语句本身ꎬ试图把知识归结为语言问题ꎬ因此他并没有像石里克一样涉及实在ꎻ纽拉特完全没有执着于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他认为观察语句的主语必须是观察者的名字ꎬ这样观察语句成了科学语言的一部分ꎬ与科学系统中其它陈述并无不同ꎮ二、观察语句和真理观观察语句承担了知识的基础ꎬ而知识的基础问题就是真理问题ꎮ上文提到ꎬ对于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是对 实在 的直接表达ꎬ 实在 就是 是其所是 ꎬ即经验事实本身ꎮ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就像分析命题的确定性一样是不可反驳的ꎬ而科学陈述是假设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最直接代表ꎬ它就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个样子ꎬ它可以检验科学陈述的真假ꎬ但自身不需要被检验ꎮ这样ꎬ所谓的真或假不是传统符合论中命题和事实的关系ꎬ而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与否ꎮ如果一个科学陈述与无法修改的观察语句相符合ꎬ它就是真的ꎬ反之为假ꎮ卡尔纳普同样认为观察语句是不可修正的ꎬ但由于科学陈述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ꎬ而科学的基础 观察语句仅指向了过去的个人经验ꎬ所以仅仅依赖观察语句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科学陈述系统ꎮ因此观察不是知识的决定性要素ꎬ同样也需要约定的作用ꎮ可见观察语句不是构成科学语言系统的充分条件ꎬ只是个必要条件ꎮ证实了科学陈述一方面是观察语句和科学系统的关系ꎬ即理论与事实的关系ꎻ另一方面也要涉及到科学语言系统的形式和结构ꎮ这样真理问题就不仅仅是理论与事实的符合所能决定的ꎬ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系统内部的形式 即命题之间是否融贯ꎮ纽拉特认为ꎬ一味地强调观察语句是对个人经验的未经处理的直接描述ꎬ根本无法保证科学陈述27具有稳定的意义ꎮ因为个人的体验是转瞬即逝的ꎬ如果不用公共的语言记录下来ꎬ就是没有意义的ꎮ语言必须在历史 社会中被理解ꎬ对观察的描述也就必定加入了人类已有的生活印迹和概念框架ꎬ这意味着不存在纯粹的观察陈述ꎬ理论和观察之间是相互渗透的ꎮ因此ꎬ观察语句成为科学系统的一部分ꎬ同其他陈述一样是可以修改的ꎮ他说: 在统一的科学中ꎬ我们试图创建一个记录陈述和非记录陈述相一致的系统ꎮ当新的陈述呈现给我们时ꎬ我们将它与系统中已有的陈述进行比较ꎬ检验新陈述是否与系统相矛盾ꎮ如果新陈述与系统矛盾ꎬ我们就将其视为无用(错误)的 即使是记录陈述也会遭遇被抛弃的命运ꎮ对于任何陈述都没有例外[4]95ꎮ这里的记录语句就是对观察的记述ꎬ由于所有的陈述都是可以修改的ꎬ所以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建立完善的语言系统ꎬ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ꎬ可以一边航行一边修船ꎬ我们既可以根据科学系统的需要修改科学陈设ꎬ也可以修改观察陈述ꎮ观察陈述失去了其基础性的地位ꎬ从而也就不具备建立符合论的前提了ꎮ于是纽拉特转向了融贯论的真理观:如果一个陈述与系统内部其它陈述不矛盾ꎬ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陈述是真的ꎮ三、符合论vs融贯论从上文可以看到ꎬ三个人从符合论到融贯论的过渡是与其对观察语句的态度密切相关的ꎬ不同的定义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ꎮ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无论如何是不能修改的ꎬ它们作为科学证据的载体ꎬ是科学陈述与实在世界之间的接触点ꎮ石里克一直把事实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直接代表ꎬ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坚持符合论ꎮ而卡尔纳普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可是与石里克有所不同ꎬ卡尔纳普清楚地区分了语言和事实这两个方面ꎬ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语言层面的事情ꎮ他区分了实质模式和形式模式的讲话方式ꎬ即不谈论对象而谈论对象的名称ꎬ这样科学就变成了一个语言系统ꎬ因此卡尔纳普更看重观察语句自身ꎬ而不是它所反映的实在ꎮ在此基础上ꎬ他接受了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观ꎬ所谓语义学的真理观是指将语言划分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ꎬ对象语言的真假是由元语言决定的ꎮ比如将英语看作对象语言ꎬ汉语看作是元语言ꎬ Snowiswhite 的真假需要 雪是白的 来判定ꎮ语义学的真理观不再将真理看作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ꎬ而是语言内部之间的关系ꎮ语义学的真理观看起来更能体现卡尔纳普的本意ꎬ卡尔纳普甚至都不打算讨论真理问题ꎬ因为他觉得真理不是语言学的词汇ꎮ于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就可以理解为陈述之间是否融贯一致的问题ꎮ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符合论立足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消解ꎬ真理成为了语言自身的事情ꎮ如果说卡尔纳普还试图保留观察陈述的基础地位ꎬ并因此徘徊于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话ꎬ纽拉特则是彻底的融贯论者ꎮ观察语句的不可修改和确定性是符合论成立的重要前提ꎬ在纽拉特这里ꎬ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ꎮ他把观察语句当作是一种语言现象ꎬ并按照科学语言的方式构成ꎬ即观察语句不是对任何实在或个人直接经验的表达ꎬ而是物理学主体在某时间和地点对某个对象的感知ꎮ这样观察语句就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ꎬ也是可以修改的ꎬ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基础ꎮ 科学有时被认为是一个陈述系统ꎮ陈述是和陈述相比较ꎬ而不是和 经验 世界 或者其它东西相比较 如果一个陈述能够融入其整体ꎬ那么它就可以看作是真的ꎮ [5]这就是融贯论的真理观ꎬ语句的真假必须通过其它语句的比较来决定ꎮ因此科学系统的真假就变成陈述之间的比较ꎬ所谓的真就在于陈述之间的无矛盾ꎮ融贯论的基本想法很简单ꎬ它认为ꎬ如果一个命题与系统中的其他命题相融贯时ꎬ该命题便是真的ꎬ否则便是假的ꎮ这种想法有时换用另一种表述为:真理在于一组信念的各个元之间的一种融贯关系ꎮ [6]139石里克坚决反对融贯论ꎮ他认为ꎬ融贯论只对分析命题有效ꎬ对综合命题无效ꎮ综合命题包含有事实的内容ꎬ如果坚持认为融贯论也适用于事实真理ꎬ那么就不得不承认编造出来的童话小说也可以使其为真ꎮ我们可以描绘一个荒诞离奇的冒险世界ꎬ只要注重内部命题的一致性就够了ꎬ这种做法明显是对经验主义的偏离ꎬ这样的语言系统没有任何认知的意义ꎮ纽拉特反驳道ꎬ放弃符合论并不意味着危机ꎬ相反会更好地支持经验论ꎮ用人名代替 我 ꎬ用时间和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ꎬ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观察语句具有更为稳定和精确的意义ꎮ在决定科学理论有效性的时候仍然需要观察语句ꎬ纽拉特说: 理论不仅要符合一组特定的语句ꎬ还必须要符合记录语句的需求ꎮ [4]60不管对于观察语句的看法有多么不同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ꎬ他们都把观37察语句当作科学内容的重要来源ꎬ是理论与现实不可动摇的接触点ꎬ从而也成为判断真假的重要标准ꎮ逻辑经验主义者著名的证实原则就是用观察语句检验科学命题为真或为假ꎮ只不过纽拉特持有一种弱的可证实性ꎬ即证实并不意味着断定ꎮ如果一个观察语句与某个知识系统相符ꎬ我们就将它看作是对这个系统的证实ꎬ如果不相符ꎬ我们则可以对理论语句进行修改ꎬ或者暂时搁置这个观察语句ꎮ由于观察语句成了科学陈述的一部分ꎬ科学命题与观察语句的符合变成了科学陈述系统内部的融贯ꎬ作为理论系统一部分的观察语句不再具有判决性的地位ꎮ毫无疑问ꎬ观察语句为科学提供了经验事实的内容ꎬ是构成语言意义最基础和最牢固的地方ꎮ基于常识论的观点ꎬ观察者通常对自己的观察更有信心ꎬ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 眼见为实 ꎮ符合论在于科学命题和外部事物或事实的符合ꎬ但是问题也恰在于此ꎬ即什么是外部的事物或事实?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陈述是对实在的直接代表ꎬ当然很容易满足符合论的标准ꎮ如果考虑到认识上的优先性ꎬ的确应该把这种观察算作知识的基础ꎬ符合论的真理观更能凸显科学陈述系统和观察语句之间的联系ꎮ但是观察语句本身并不是纯粹的㊁只对实在的简单摹画ꎬ而是丰富的ꎬ它本身就加进了已有的理解和认识框架ꎮ一个观察语句包含了许多理论因素ꎬ如特定的光学规律㊁物理对象的时空以及其他规律ꎮ因此纯粹的观察是找不到的ꎬ科学系统也不是一个纯粹事实和理论截然二分的系统ꎬ而是观察和理论相互渗透的陈述系统ꎮ既然我们无法识别出纯粹的观察语句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符合论了ꎮ纽拉特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指出符合论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ꎬ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ꎬ他说由于我们只能基于语言这一工具来讨论事实ꎬ而语言凝结了人类生活㊁实践的精华ꎬ这注定我们无法跃出语言到达真正的㊁中立的事实本身ꎮ 事实 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ꎬ它到底是实在的ꎬ还是人类语言的产物?石里克设置了实在对象ꎬ且这个对象是可以通过观察陈述表达的ꎮ但是人们拥有的终究是认识而不是对象ꎬ凡是经由语言ꎬ就已经不是实在本身了ꎮ所谓的语句与 事实 相符合ꎬ也就变成观察语句和科学陈述之间的关系了ꎮ反过来再看融贯论ꎬ大多数融贯论者太过于强调陈述之间的无矛盾性ꎬ当然满足相容性这个要求不难办到ꎬ正如石里克所说的ꎬ一味地强调陈述之间的一致性ꎬ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编造出一个融贯的童话系统ꎬ却并不反映任何实际情况ꎬ但相容性只是语言系统的最低要求ꎮ从上文可以看出ꎬ纽拉特的观点显然不属于单纯的融贯论ꎮ虽然纽拉特没有特别强调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但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主义ꎬ而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ꎬ即不但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符合ꎬ同时还要求系统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和融贯性ꎮ正像戴维森所认为的ꎬ融贯论是信念之间的融合ꎬ所谓信念ꎬ不是我发明了信念ꎬ信念是我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ꎬ经验依然是所有知识的源泉[6]150ꎮ也就是说ꎬ信念不是空洞的ꎬ是建立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之上ꎬ同时包含了人在交流中所形成的共性ꎮ可见ꎬ合理的融贯论也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相符合ꎬ只不过符合论并不是知识构成的唯一因素ꎮ如果说石里克的符合论是一种理想的认识论状况ꎬ纽拉特的观点更像是植根于实践之上的ꎮ他反复提到意义是由社会 历史的因素所决定的ꎬ并建议最好不说 真 或 假 ꎬ而是说 可接受性 ꎬ因为 可接受性 描述的是人类的行为ꎬ属于实践探讨的范畴ꎮ这样真理问题就成了科学实践中的可接受性问题ꎬ而不只是认识论的问题ꎮ当然ꎬ这种倾向也不难理解ꎬ纽拉特讨论的是日常语言ꎬ真理问题也相应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接受与否的问题ꎮ相比于纽拉特ꎬ卡尔纳普的观点系统更偏重认识论ꎮ在他的真理观中ꎬ分出了两个层次ꎬ一方面承认观察语句的基础性ꎬ并主张以此为标准的符合论ꎬ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从语言角度考虑问题ꎬ真理问题就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之间的关系ꎬ从而也披上了融贯论的色彩ꎮ由此可见他们所倡导的是包含着符合论的融贯论ꎬ只不过卡尔纳普更执着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ꎬ而纽拉特则考虑到了语言在科学实践中的形态ꎮ综上所述ꎬ石里克是出于认识的理想状态选择符合论ꎬ纽拉特更多的是出于科学实践的要求选择融贯论ꎬ卡尔纳普则徘徊于这两者中间ꎮ实践的状态远比认识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ꎮ 有人认为符合论和融贯论结合的观点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ꎬ同时面对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命题ꎬ其指称对象的存在与否需要同时经由两个标准加以判别ꎬ即融贯标准和实用标准ꎮ这里把观察标准或实验标准归入实用标准ꎬ因为完全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没有的ꎬ对于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的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们实践目的的影响ꎮ [7]科学认识是一个复杂的47过程ꎬ从科学认识的实践出发ꎬ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考虑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关系ꎮ一方面ꎬ符合论表明了观察陈述是科学语言系统建立的基础ꎬ为科学陈述提供经验内容ꎬ是科学构成的前提ꎬ因此符合论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ꎻ另一方面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由于观察的有限性和可修改性ꎬ完全的符合是达不到的ꎬ我们绝不能忽视符合论表达了知识的最基本诉求ꎬ但也不能把符合论当成真理理论中唯一的要素ꎮ融贯论突出了科学作为一个陈述系统的复杂特性ꎬ对符合论构成了补充ꎮ因此ꎬ对于复杂的科学陈述系统而言ꎬ符合论和融贯论都是不可缺少的ꎬ或者说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际情况ꎮ符合论和融贯论两者不是矛盾的ꎬ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ꎬ符合论摹画了知识的基础ꎬ表现了知识和世界的联系ꎬ而融贯论则描述了语言之间的情况ꎬ表明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命题ꎬ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ꎮ符合论和融贯论是认识的统一过程ꎬ两个都是真理的必要条件ꎬ却都不是充分条件ꎮ参考文献:[1]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鹏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5:79.[2]㊀RudolfCarnap.TheUnityofScience[M].TranslatedwithanIn ̄troductionbyM.Black.London:KeganPaulꎬTrenchꎬTrubner&Co.Ltdꎬ1934:46.[3]㊀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M].韩林合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8:211.[4]㊀OttoNeurath.PhilosophicalPapers1913-1946[M].Dordrecht:D.ReidelPublishingCompanyꎬ1983.[5]㊀A.C.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M].牟博ꎬ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0:195.[6]㊀RamonCirera.CarnapandtheViennaCircle ̄EmpiricismandLogicalSyntax[M].TranslatedbyDickEdelstein.Amsterdam ̄At ̄lanta.GA:Rodopiꎬ1994:139.[7]㊀陈晓平.真之统一多元论[J].科学技术研究ꎬ2014ꎬ31(2):1-8.Argumentbetween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TakeLogicalEmpiricismasanExampleSONGShan(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ꎬLanzhouUniversityꎬLanzhou73000ꎬChina)Abstract:Ingeneralꎬatruestatementisacorrespondencewithfact.Thekeyofcorrespondencetheoryis whatisthefact? Thelogi ̄calempiricismthoughtthatobservablesentencesexpressthefactsandsupport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Butasthedifferentdefini ̄tionofobservationꎬthusitcameouttwodifferentviewsꎬnamely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Schlickinsistedthatob ̄servablesentencesistheimmediatedescriptionoffactsꎬsoheholdthecorrespondencetheory.Carnapbelievesthatobservationstate ̄mentsarenottheonlydeterminantofscientificsystemꎬbuttherearealsotheconventionsꎬsoheadvocatesboththecorrespondencetheoryandthecoherencebetweentheobservationandthetheoreticallanguages.Neurathopposedthatobservationsentencesarethepureexpressionoffactsꎬsoheadvocatedthecoherencetheory.Butconsideringthescientificpracticeꎬitimpossibletofindpureobservationsentence.Sothecorrespondenceandcoherencearetwodifferentlevels.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showsthebasisofknowledge.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cannotbearrived.Andthetheoryofcoherencereflectsscienceisacomplexlanguagesystem.Inotherwordsꎬthetheoryofcoherencewhichcontainscorrespondenceismoresuitableforthescientificpractice.Keywords:observablesentenceꎻthecorrespondencetheoryꎻthecoherencetheoryꎻlogicalpositivesm57。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真理概念是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主题。

从认识论真理到本体论真理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但两者都有合理和欠缺之处,合理的真理观应该是两者的融合和互补。

标签:认识论真理观;本体论真理观;合理真理观真理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赫拉克利特曾宣称:“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

〔1〕真理性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内在特性,也是哲学绕不开的主题。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诠释学的兴盛,与真理密切相连的客观性概念遭到质疑,于是真理问题被凸显,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理解。

一、传统真理观:认识论中的真理众所周知,科学真理观主要有三种形态: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首先,我们要与一种古老的思想传统相遇——符合论真理观,它主张真理性在于与现实相符合,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从符合论的立场对真理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他说:“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2〕在亚氏看来,作为理性的人,具有将事物的形式和质料综合统一为认识对象的能力。

人通过感官获得经验材料,同时又能通过思维把握形式或共相,认识事物或实体。

思维与对象相符合,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两者的统一就是真理。

亚氏解决真理客观性的努力所蕴含的思想在于:强调命题或判断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是否如实描述了客观事物。

后来,罗素、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基本上持符合论立场,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到达认识的基础层次,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其次,我们回顾一下哲学史上融贯论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黑格尔,他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的特性之一就在于“真理是全体”,这就否定了亚氏“真理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的思想。

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他在工作等等,简洁的结论本身不是真理,真不等于真理。

真理是“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融贯论的真理定义主要是指作为真 理负荷者的一个系统内部应是协调 的、 一致的、无矛盾的、无可怀疑 的;系统内诸元素是彼此相关的。 融贯论的真理的核证标准是一个信 念被核证必须与信念者的其它信念 相融贯;信念的任何子集合都不比 任何其它集更根本;没有信念是确 定无疑的 。
(3)真理实效论 它是本世纪初产生的一种真理观。 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概念或命 题的意义是参照其应用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决定的,因而真的信念 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
(4)语义真理论(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 语义真理论与符合真理论有着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它认为, 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事实 相符合。语义真理论旨在为古 典的符合真理论做出精致的语 义解释。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1)真理符合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它是最古老的真理论的形式, 从亚里士多德初步形成至今已 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符合论是 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来 定义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如 果认识或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荷者与它所表 达的对象相符合,则是真理。
(2)真理融贯论(theory of conerence) 从古代的柏拉图至今也已有着长久的 历史。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 和黑格尔都有这一思想。例如,黑 格尔认为,“真理既是具体的,必 是自身发挥其自身而且是联系的谐 和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必是一 全体。”

浅谈真理的认识

浅谈真理的认识

对真理的认识自古以来,各种哲学派别对真理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真理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真理观。

各种真理观都要回答,什么是真理,真理有哪些属性,真理如何发展,真理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因为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所以分为唯心主义真理观,形而上学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即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是从唯物主义基本前提出发的。

真理是认识论问题,但有深刻的世界观性质。

真理观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决定于(人或是神的)意识的特性,也就是说真理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虽然都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但是,它们都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而认为真理是一次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它不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而且认为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即是否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形成两种基本的真理观:即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必然承认认识的客观源泉,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等于承认客观真理。

而唯心主义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因而必然否认认识的客观内容也许真理只有一个,但是真理观却会多种多样。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真理问题就会形成不同的真理观。

以上七个真理观是一个大致的概括,它总结了哲学发展过程中对真理问题的基本探索,但并不是全面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研究。

这样七个真理观也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不仅有一个核心问题,而且在逻辑上也是紧密相连的。

七个真理观所探讨的核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只有把真理观问题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之上,我们才能对真理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全部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 , 而真理问题的要害在于如何判明理论的性质和命题的真 假问题。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 , 符合论都是诸种真理论中最为古老、 最为经典、 且在当代仍不 失其重大影响的一种。何谓 符合 ? 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如何才能做到 符合 ? 这是符 合论哲学家长久以来为之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必欲加以解决而又终究未能完全解决的一个重 要问题。从哲学上看 , 符合论表达的是一种从人的知觉经验的可靠性前提出发解决真理客观 性问题的方向和努力。制约着符合论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问题的基本方式的 , 是对作为符 合之基础的 经验 特性如何加以探究和限制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经验范畴在历史中发生的流 变入手, 比较和探究西方符合论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问题的理论方式和一般逻辑。
一、符合论: 基础和逻辑
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 , 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而任 何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的关系 , 无不关涉到两个基本的方面 , 即对外, 涉及知觉与对象的关 系; 对内, 涉及知觉与理性的关系。如何说明这两个问题, 取决于如何看待知觉 , 如何看待主体 与客体, 以及如何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 , 在哲 学史上始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亚里土多德给真理所下的一个符合论定义是 : 每一事 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1] ( P33) 黑格尔在其 哲学史讲演录 中分析古希腊斯多ຫໍສະໝຸດ 二、近代符合论: 经验论哲学
符合论在近代哲学中的存在, 主要是通过经验论哲学家的真理理论体现出来的。符合论 如果仅从字面的含义看, 是各种极不相同的哲学都可以为之赞同的理论。因为符合论所强调 的认识与之符合的对象, 思想与之一致的实在 , 哲学家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之加以规 定。但是 , 从哲学史的实际情况来看, 符合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专属于以强调知觉作用为特征 的经验论哲学的真理理论 , 则是无可怀疑的。在近代, 随着作为符合论之基础的知觉概念的内 容在哲学家的视野中发生的变化, 符合论也从它早期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表现为较多地强调 客体对知觉的作用, 转向更多地关注主体因素在知觉过程的作用 , 从而导致对作为知觉活动的 结果的真理本身的理解也发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变化。下面, 我们以洛克、 见克莱、 休谟的观点 为例 , 说明经验论哲学家面对真理的符合问题分化出来的三种选择。 1. 洛克 在真理问题上, 洛克的符合论是一种间接符合论, 即所谓 图像论 。作为一 个经验论哲学家 , 洛克不否认在人的知觉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于知觉的物理世界, 但是, 洛克 又不同意早期经验论哲学家所主张的, 人们意识到的东西与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等同的, 人 们已获得的经验材料与经验所表征的对象是等同的, 人们通过知觉的性质可以直接地、 绝对地 把握外在物体的本然状态的观点。在洛克看来, 我们固然应该承认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性, 但 是我们却不能由此认为, 我们的知觉与物理对象就是完全等同的。由于事物的性质可区分为 专属于物理对象本身的 , 以大小、 形状、 重量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第一性的质, 以及与人相联系 的、 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之中的第二性的质, 这就决定了我们知觉到的东西 决不可能与物理对象是完全等同的 , 它们至多只是对现实的物理对象的一种摹写。不仅如此 , 洛克还认为 , 由于事物本身是否互相契合 , 即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经验到的 , 因而人所能知 觉的只是观念自身是否契合的问题。所谓真理, 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 , 而进行的各 种符号的分合 。[ 5] ( P43) 不难看出 , 当洛克把真理看作代表观念的 各种符号 之间是否契合 的问题时 , 他不仅远离了知觉摹写赖以依存的物理对象 , 而且在逻辑上埋伏下了后来的符合论 哲学家从纯粹主观经验论的角度理解真理问题的先机。 2. 贝克莱 在真理问题上 , 贝克莱也是从符合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 并且他的逻辑简 洁而明快: 可感觉的东西都是可以直接知觉的 ; 而直接知觉的东西就是观念, 而这些观念只存 于心中。贝克莱的这一推论, 是针对洛克 图像说 的矛盾而发的。在洛克哲学中, 由于存在着 不能解决的物体与观念的对立 , 第一性观念与第二性观念的差异 , 表现出在实体与知觉关系上 彷徨不定的矛盾状况。贝克莱以其作为一个经验论哲学家特有的敏锐 , 发现了洛克哲学的这 一矛盾。在贝克莱看来, 洛克 图像说 承认的知觉与之符合的物理对象实际是不存在的 , 知觉 符合的对象只能是纯粹的感觉经验的事实。贝克莱指出, 就第二性观念而言, 洛克固然指出了 55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题目: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课程名称:西方哲学专题研究姓名:郭瑞芳专业:美学学号:2090302036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

关于真理问题,亚里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他的符合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局限,后人也在对他的不断批评和继承中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符合论真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一、亚里士多德真理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不懈追求真理的最嘹亮的口号。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看待真理问题的。

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①……“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就是假。

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就是真。

”②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

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

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

或者像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③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实就是:主体观念和观照对象的契合即为真理,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内容其实是更加丰富的,他的真之符合论思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反对“天赋观念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这些客观对象就没有认识,而没有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该对象却可以很好地存在。

认识上的真与假,由客观对象所决定的,其标准在于我们的认识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3页②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6页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301页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他举例说:“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是白的,以你脸才白,所以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们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吴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家们在接受它的同时试图对它进行修正,康德、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困境却使它越来越难以为继,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纳入真理观之中,才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真理符合论到实践论的演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符合论真理观革命性中图分类号:G1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6.03从哲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真理的追问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的核心是评价理论或者命题的真假,真理符合论是对真理问题认识的经典理论,自古希腊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广泛讨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论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真理观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同样致命,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重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质问题,才将真理问题从符合论理论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理论困境(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演变符合论真理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从知觉与思想的符合出发,提出人们获得的与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印和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的,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1](PP93)尽管柏拉图说的这个符合是知觉与思想的同一,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窥见符合论真理观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吴娜(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真理观的演进

真理观的演进

一、真理观的演进真理观的演进:符合真理论—>语义真理论—>分析真理论—>融贯真理论—>工具真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符合真理论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基本观点亚里士多德: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来定义真理,认为一个命题符合它所陈述的事实,它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

他的真理论被称为古典的真理定义,影响深远。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从原子论出发,论述了符合论。

罗素:认为命题和真理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它们在结构上是同一类型的。

命题是表述事实的,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相应的事实。

维特根斯坦:他的真理观同罗素基本相同,认为命题由基本命题(即原子命题)构成,事实由原子事实构成,他从原子命题和原子事实的关系入手对真理符合论进行了阐明,认为原子命题的真假在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

奥斯汀:摒弃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以同构关系为基础的符合论,认为如果一个关于特定时刻特定事物的陈述隶属于某一事物类型的语句,那么它就是真的。

语义真理论由美籍按逻辑学家斯塔基提出,他认为如果语句能够被所有的对象所满足,他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

分析真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存在两类命题,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相应的,就存在两种真理即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

分析命题表述的是逻辑真理,而综合命题表述的是事实真理,它有两个论断:一:逻辑真理是必然的,不包括任何经验内容;二:事实真理是偶然的。

但是这种说法太过于绝对化了。

融贯真理论同上面三种真理论相比,有一个显著差别:它不是对命题或语句的孤立分散的考察,而是将其置于命题系统中进行考察,具有整体论的特征。

基本观点:认为真理是一个融贯的命题系统,表现为各个命题之间具有相互蕴含关系,每一个命题都是处于系统之中的,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推导出其他命题。

工具真理论由杜威提出,他把真理看做工具,其基本观点是:当且仅当一个命题或理论是有效的时,它才是真的。

上述的各种真理观仅仅是论述了真理的一部分,而且没能揭示真理的本质,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的真理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

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

中文提要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①。

这种符合的真理观植根于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真理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符合。

作为认识活动的产物,真理是现成的,因而作为符合的真理与作为不符合的非真理具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真理观缺乏对真理得以可能的前提——符合关系本身作清晰的阐释,导致符合论陷入困境。

为了跳出这一僵局,学者们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

海德格尔尝试对真理做存在论上的解读。

为了从存在意义上把握真理,我们要返回到真理概念的历史本身,从词源学的角度将真理理解为去蔽(alētheia)。

真理是此在通过表象的陈述活动将物体作为对象并如其所是的放到此在的对立位置来照面,从而使存在者从遮蔽状态被揭示出来。

存在者在此在的敞开境域——时间中被展开,此在自由存在的本质决定了存在者能够作为自身显现出来,因而此在的生存活动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其哲学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超越了传统的各种符合论真理观。

在真理与非真理的关系上,二者不再具有严格的区分。

存在论上的非真理是真理最本己和源始的存在,是真理的基础和来源。

真理与非真理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因而,对真理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逻辑关系上,陈述不是真理的载体,恰恰与此相反,真理是陈述的载体。

这种逻辑上的主次调整凸显了此在生存活动的重要性。

在存在者层次上,此在在其自由敞开中解蔽存在者的活动消除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导致的对真理理解的困境。

在存在论层次上,真理是生成的而非现成的,这打破了传统静态凝固的真理观。

在后期海德格尔由于对此在的反思转向语言学,着重对思想和诗作的研究,避免了其存在论陷入主体性哲学的危险。

探究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性,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真理,符合,去蔽,此在,语言作者:王洁指导老师:陈向澜1马丁·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2007年,第1版,商务印书馆,第211页On the transcendence of Heidegger’s conception of truth to the Traditional correspondence conception oftruthAbstractTraditional correspondence concept of truth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ruth 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tatement and thing. This kind of theory finds its origin in metaphysical epistemology which bases itself on the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As the product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truth is ready at hand, from which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essen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truth and untruth. The fact that this kind of theory lacks the precondition which makes correspondence possible made itself lost in dilemma. In order to jump out of this, scholars have tried numerous tim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Heidegger attempts to explain in the ontological domain. To grasp truth and reveal the meaning of being,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ruth, from etymological aspect, as unconcealedness (alētheia). It is Dasein that put the thing as its object on the opposite position through its representative statement and make the object seen as an object itself. Beings are exposed in the field vision of time. The free existence essence of Dasein is the exactly reason why beings can be revealed as themselves. Therefore Dasein’s existing activities is the foundation of Heidegger’s ontology. His concept of truth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This theory transcends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correspondence theories of truth. When it com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untruth, there is no more essential distinction. The ontological untruth is the most original 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truth. Here truth and untruth are closely related. That is why the inquisition to truth is a long-time process, which requires continuous effort. Logically truth is not carried by statement, but rather, truth bears statement. This kind of chang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asein’s unfolding existing activities. Among all the beings, only Dasein can reveal the other beings while Dasein itself unfolds. Thiseliminates the deep gap between the world of subjects and that of objects and which,therefore,solves the difficulties of traditional truth theory. As for the ontological aspect, truth is always being generated; it can never be already made,which breaks down the traditional static thinking style. Later, out of the introspection of Dasein, he turns to linguistics to define truth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f thought and poetry, which avoids the danger of subjective philosophy. The study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Heidegger’s truth conception to traditional truth conception has its enlightening meaning.Key words: truth, correspondence, unconcealedness, Dasein, languageWritten by Jie WangSupervised by Xianglan Chen目录序言 (1)第一章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 (4)一、真理的“处所”是陈述(命题/判断) (4)二、真理的两重性 (4)三、上帝的理念与世界理性(Weltvernunft) (5)四、非真理不属于真理的本质 (6)第二章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理论困境与出路 (7)一、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如何陷入理论困境 (7)二、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理论困境的具体表现 (8)1、真理没有陈述与事物符合的结构 (8)2、对“符合”的界定是一个问题 (8)3、符合关系不是第一性的真实 (9)三、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10)四、真理必须在存在论意义上才有可能 (10)第三章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观 (12)一、返回真理概念的历史本身 (12)二、词源学上:真理是alētheia(去蔽) (13)三、如何去蔽——通过表象 (14)四、能够自行展开、去蔽的存在者——此在 (15)五、存在者的去蔽是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展开的过程 (17)六、物如何作为自身显现出来——此在的自由存在(Freisein) (18)七、作为遮蔽的非真理和作为迷误的非真理 (20)第四章海德格尔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超越性 (22)一、对真理与非真理关系上的超越:真理与非真理是不可分的 (22)二、逻辑上的超越:陈述不是真理的载体,真理才是陈述的载体 (24)三、存在者层次上的超越:此在的生存活动打破了传统的主客对立 (24)四、存在论上的超越:“生成”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真理观 (25)五、语言学上的超越:“语言”避免了其真理观陷入主体性危险 (26)结语 (29)参考文献 (31)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4)致谢 (35)序言一般地来说,真理是什么呢?真理存在于各个领域,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存在论等等,林林种种,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实用论的争论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实用论的争论

哲学前沿2022年第4期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㊁实用论的争论刘清平摘㊀要符合论㊁融贯论和实用论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往往忽视了认知需要尤其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动机源头的关键作用,结果没能看到问题的要害:由于求知欲是为了弥补知识缺失形成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惊诧好奇,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追求的真理知识只能在于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㊂相比之下,尽管认知需要中还包含了求晰欲,尽管认知行为往往有非认知需要的参与,它们分别追求的逻辑融贯和实用成效却有可能干扰求知欲的趋真目标,产生扭曲真相的负面效应㊂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看,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只有符合论才能成立,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则难以成立㊂关键词真理㊀求知欲㊀求晰欲㊀非认知需要㊀符合论㊀融贯论㊀实用论作者简介:刘清平,哲学博士,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教授㊂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9页㊂出于行文统一的考虑,本文引用西方译著会依据英文本或英译本略有改动,以下不再注明㊂在有关真理本质的问题上, 符合论 长期以来面临着 融贯论 和 实用论 等不同看法的严峻挑战,甚至在争论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㊁节节败退㊂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争论各方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作为认知行为成果结晶的真理知识本身之上,却很少注意到 需要 特别是 求知欲 作为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在背后发挥的决定性作用㊂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批判性分析,并论证一个观点:按照求知欲的本性,只有符合论才揭示了真理知识的根本标准,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其他看法都存在严重的漏洞,难以成立㊂㊀㊀一㊁从求知欲看符合论的优势在西方哲学史上,主张真理在于符合事实的观点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巴门尼德有关 思维与存在同一 的理念那里,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说 存在 不存在,或者说 非存在 存在,就是假的;说 存在 存在, 非存在 非存在,就是真的㊂ ①不过,进入现代后,94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这种历史悠久的观点逐步受到融贯论㊁实用论等新颖见解的抨击,被认为漏洞百出,陷入困境㊂①面对这些指责,符合论者也难以展开有力的回应和反驳,只好步步退让,甚至觉得有必要放弃 符合事实 这一核心理念,倡导 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 ②㊂然而,争论各方在专注于考察 符合事实 的说法能不能用来描述真理知识的本质特征时,却似乎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所发挥的决定性效应㊂毕竟,失去了这个动机源头,人们根本就不会从事认知行为,也谈不上出现真理本质的问题了㊂对于符合论者来说,这种忽视的反讽意味显然更浓郁一些,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已经讨论过这个动机源头㊂他在‘形而上学“里开门见山地指出: 求知是人的本性㊂我们乐于运用感觉就是证明;哪怕与实用无关,我们也喜欢感觉,尤其喜欢观看㊂ 接着他又强调: 古今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是来自他们的惊诧好奇㊂ 感到困惑惊诧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知;既然人们探索哲理只是为了摆脱无知,他们研究科学显然也只是为了知识,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㊂这能从下面的事实中得到证明:人们总是在获得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必需品㊁舒适品和娱乐品后,才会从事这类研究㊂所以,我们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其他任何利益㊂如同我们把一个只为自己存在㊁不为他人存在的人叫做自由人一样,我们也把这样的知识当成唯一的自由科学来追求,因为它只为自己存在㊂ ③从心理学视角看,这些论述已经指认了求知欲或好奇心作为认知需要的特定属性了:如果说 需要 是人们由于自身存在出现缺失所形成的旨在弥补这些缺失的行为动机,④那么,就像人们会在实利(实用)和炫美(审美)这类 非认知需要 的推动下从事相关行为,以获得生活必需品㊁舒适品和娱乐品来弥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匮乏㊁缺失一样,他们也会在求知欲这种 认知需要 的推动下从事认知行为,以获得知识来弥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匮乏㊁缺失 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话说就是 摆脱无知 ㊂于是,鉴于求知欲旨在摆脱的 无知 或 知识缺失 只能是指 人们不知道或不了解各种事实是怎样的 ,他们在 感到困惑惊诧 的时候想要追求的,也就只能是如实揭示各种事实的本来面目,能让人们知道或了解它们是怎样的真理知识,而不会是别的任何东西了㊂原因很简单:只有 符合事实 的真理知识,才能弥补人们的知识缺失,让他们免于无知的束缚,从而享受到实现了认知自由的快乐㊂亚里士多德当然还没有如此清晰地把求知欲的本性与他认同的符合论理念直接挂起钩㊂不过,考虑到他强调人们研究科学只是为了知识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并且还将 为求知而求知 的哲学说成是一门 只为自己存在 的 自由科学 ,特别是考虑到他在彰显了好奇心作为动机源头的重大效应后进一步指出:由于各门科学都是以为求知而求知的方式探索各类事实的原因,第一哲学更是以同样的方式探索 存在自身 这个所有事实的第一原因,所以 把哲学叫做真理的知识是对的,因为理论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实践知05①②③④曹剑波:‘符合论的困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1期㊂陈波:‘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上)“,‘江淮论坛“,2019年第5期㊂陈波:‘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下)“,‘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㊁3-5页㊂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0页㊂哲学前沿识则以行为为目的 每个东西的存在也就是它的真理 ①,我们显然很难否认,在他有关求知欲的论述与有关符合论的见解之间,存在清楚明晰的实质性关联㊂不仅如此,也只有从好奇心这个动机源头出发,我们才能进一步解释认知维度上的 真 和 假 为什么会分别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价值,甚至还会与道德上的狭义 善 和 恶 ㊁ 美 和 丑 并肩成为人生在世必须面对的三对基本价值的根本原因:如同人们的其他需要会促使其依据各种事实是否满足这些需要的标准赋予它们或善或恶的价值属性一样,人们也会依据各种知识是否满足求知欲这种认知需要的标准,赋予它们或好或坏的价值属性:既然正确的知识揭示了事实的真相,弥补了知识的缺失,自然就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产生快乐愉悦的体验,并觉得它们是 好 的或 对 的㊂反之,既然谬误的知识遮蔽了事实的真相,加重了知识的缺失,自然就会挫败人们的求知欲,让人们产生沮丧失望的感受,并觉得它们是 坏 的或 错 的㊂②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已经指出,即便与实用和娱乐无关,人们也会出于 求知 的本性, 乐于运用感觉 去认知事物㊂遗憾的是,尽管后来学者们时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述,甚至还会表达自己对于古希腊人以这种方式献身科学事业㊁追求真理知识的由衷景仰,但即便在认识论领域,他们也大都将焦点聚集在认知行为及其成果结晶本身的特征属性上,很少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将认知行为及其成果结晶回溯到好奇心的动机源头那里,并将它与非认知需要分离开来的重要意义,尤其很少注意到这种追根溯源对于我们从 非认知价值中立 的视角指认科学之为科学的独特定位具有的重要意义㊂③就符合论者而言,这种忽视尤其难以得到原谅,因为对于像融贯论和实用论这类试图颠覆符合论的新颖见解来说,无论它们给出的理据看起来如何丰富多彩,听起来如何头头是道,都没法绕过求知欲这道关口:既然一切认知行为都是以好奇心作为动机源头,既然好奇心的形成又是来自人们由于知识匮乏所产生的困惑惊诧,人们在它的驱使下从事认知行为的时候,要是不以符合事实㊁揭示真相的真理知识为目的,怎么可能以其他任何东西为目的呢?一言以蔽之,求知欲如果不是旨在追求符合事实的真理知识,它还有资格叫做 求知欲 吗?可以想象,倘若符合论者仍然像以往那样无视支撑自己立论的这条关键理据,他们在未来的争论中还是会像以往那样,落入左支右绌㊁难以回应的窘境㊂㊀㊀二、从求晰欲看融贯论的缺陷如果说符合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 知识与事实符合 ,融贯论的核心理念就没有这么明晰了,因为迄今为止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 融贯 定义㊂这自然构成了它的软肋之一:倘若连自己的标志性概念都界定不清,融贯论如何维系自己的逻辑融贯呢?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将把下面这个相对流行的说法视为融贯论的基本立场:真理在于命题之间不存在15①②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7㊁33㊁56页㊂刘清平:‘ 需要 视角下的 存在 概念 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阅江学刊“,2020年第4期㊂刘清平:‘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㊂刘清平:‘价值负载㊁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 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兰州学刊“,2021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自相矛盾的逻辑自洽㊂①当然,如果融贯论的立场仅限于此,也算不上是对符合论的严峻挑战,因为符合论并不反对真理知识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具有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具有能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联一致的逻辑体系㊂毕竟,古希腊哲学 逻各斯(logos) 精神的一大特点,就是把符合世界万物的必然规律与符合思维语言的逻辑法则看成一回事,②以致后来许多科学分支的英文名称都是以 ology 为后缀,并努力诉诸严谨细密的逻辑推理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㊂就此而言,融贯论强调的 逻辑自洽 本身当然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与真理相抵触的,反倒还有帮助正确知识保持清楚明晰㊁构成理论体系的积极动能㊂所以,如果说融贯论仅仅主张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理论越是逻辑自洽就越有可能为真 ,或是主张 逻辑融贯在于符合因果必然的溯因推理 ,它就不足以构成符合论的严重威胁了㊂毋宁说,只有以否定真理在于符合事实为前提,单纯强调真理在于逻辑自洽,融贯论才会与符合论相抵触 换言之,在与符合论尖锐对立的情况下,融贯论的核心理念其实是:真理的本质不在符合事实,而在逻辑自洽㊂如同对符合论的最有力论证来自事情的动机源头一样,对融贯论的最致命反驳也是来自这一点:人们为什么要追求知识的逻辑自洽呢?这种认知需要与求知欲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只有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符合论才能决定性地回应融贯论的挑战㊂尽管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很少自觉地注意到人们追求逻辑自洽的认知需要(可以仿照 求知欲 或 好奇心 的模式称之为 求晰欲 或 好明心 ),③但从以往哲学家们对于逻辑自洽的大力推崇中,不难发现这种特定认知需要的本质使命㊂在‘形而上学“中指认了求知欲后不久,亚里士多德就在谈到学习知识的问题时指出: 有些人要求一切都精确,另一些人却讨厌精确 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高度的数学精确,只是对无质料的东西才有这个必要㊂所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就不精确㊂ ④换言之,在他看来,只有一部分人才会产生追求精确知识的意欲诉求;并且,越是不涉及质料的知识(如数学)就越是追求精确,而涉及质料的自然科学则是看重 正确 胜过了 精确 ㊂在‘工具论“中,他进一步讨论了逻辑推理旨在使科学知识保持清晰明确的特殊使命,指出 科学或证明三段论不会涉及不明确的东西 ,强调 意见是不确定的 知识则是关于必定如此的命题的 ,并认为造成 定义不正确 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混不明的语言㊂⑤从这个角度看,求知欲与求晰欲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首先,人们只有在求知欲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求晰欲,因为不愿追求知识的人也谈不上追求知识的清晰明确㊂其次,求晰欲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因为它追求的是知识在思维形式上的清晰明确,不是知识在质料内容上的正确无谬㊂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已经自发地把在原初逻各斯精神那里还是合二为一的 符合因果必然 与 符合逻辑法则 区分开了,因此也可以说蕴含着将25①②③④⑤梁贤华:‘融贯论的理论价值和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6日㊂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62页㊂汪子嵩㊁范明生㊁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4-466页㊂刘清平:‘合乎事实之 真 与合乎逻辑之 明 析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⓪的悖论“,‘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㊂刘清平:‘作为 认知需要 的 求知欲 和 求晰欲 “,‘长白学刊“,2021年第5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5-36页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3㊁306㊁472页㊂哲学前沿两种认知需要分离开的潜在契机㊂不幸的是,一些西方现代哲学家沿着这个思路前行的时候,却以异化的方式把 追求精确 凌驾于它本来源自其中的 追求正确 之上㊂例如,笛卡尔就把 辨别真假的认知能力 与追求 清楚明晰(netetdistinct) 的 理性 等同起来,断言 凡是我们清楚明晰地理解的东西都是真的 ①㊂尽管他没有完全否定真理符合事实的一面,某些学者还主张他归根结底也是个符合论者,②但这些论述已经无可否认地流露出将清楚明晰说成是真理本质的自觉意向㊂此后,康德也主张逻辑是 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 而不能是科学工具 ,高度肯定了 知识通过逻辑的完善性具有的内在价值 ③㊂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虽然开始时宣布 要知道图像是真还是假,我们必须拿它与现实比较 ,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其立论还带有反映论的印迹,④但他接下来就强调,思想的先天 无条件真 高于思想的符合事实之 可能真 ,理由是 由原初记号构成的逻辑结构必须是清晰的 ; 因为某件事发生导致另一件事发生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㊂只存在逻辑的必然性 ,结果凭借逻辑的必然性否定了因果的必然性㊂⑤不难看出,正是这些哲学大师明确主张 符合逻辑的理性融贯 能够压倒 符合事实的正确知识 的见解,才为融贯论后来居上地凌驾于符合论奠定了权威的理论基础㊂然而,这些见解内在蕴含的异化悖论也充分暴露了融贯论的严重缺陷:既然精确明晰只是对知识在推理思维上符合逻辑㊁在言语表述上融贯自洽的形式化意欲诉求,它们怎么可能摆脱自己原本所处的从属地位,取代对知识在内容上符合事实㊁揭示真相的实质性意欲诉求,一跃成为真理的本质呢?诚然,如前所述,求晰欲对于求知欲也有相对独立的意义㊂不过,富于黑色幽默意味的是,这一点非但不足以让作为工具的逻辑融贯压倒了作为目的的符合事实,反倒还折射出了把它说成是真理本质的深度荒诞:由于求晰欲的特定使命在于达成形式上的逻辑融贯,它甚至可能转而追求谬误知识的精确明晰;但如同那些想 把谎说圆了 的努力以反讽形式所表明的那样,无论在逻辑上达到了怎样融贯自洽㊁前后一致的地步,谎言终究还是谎言,并不会因为看起来不存在自相矛盾的缘故,就摇身一变成为揭示真相的真理㊂所以,理性思维的逻辑融贯最多只是真理知识建构体系的必要手段,不可能取代符合事实成为真理知识的本质特征㊂从这里看,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融贯论立场上的大师们,往往由于看重逻辑必然性的缘故陷入并不融贯的自相矛盾,就不奇怪了㊂例如,韦伯虽然提出了与符合论一致的 价值中立 理念,却未能从这个角度界定科学真理的本质,反倒随大流地凸显了逻辑融贯的决定性作用,结果在谈到神学 超出了 科学 的界限,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⑥的问题时,就面临着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窘境:假如逻辑融贯就是真理的决定性因素的35①②③④⑤⑥[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4㊁28页㊂王太庆:‘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XIV-XV页;张伟特:‘笛卡尔的真理理论:一种间接要求融贯性的符合论“,‘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㊂[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㊁40-41页㊂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3-144页㊂[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8㊁54-55㊁66㊁94页㊂参见刘清平:‘难以确定的 确定性 析维特根斯坦哲学生涯的一个内在悖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㊂[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1-32㊁46-47页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话,在这方面十分擅长且往往因此具有理性化严密体系的西方神学,为什么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甚至还常常与科学发生激烈的对抗呢?显而易见,韦伯要摆脱这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让自己的见解保持融贯自洽的明晰性,就不得不否定融贯论的立场,转而依据符合论的理念,才能揭示事情的要害所在:神学不可能单凭自己的逻辑融贯,就成为能与符合事实的科学和谐无间的真理知识㊂综上所述,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凭借融贯论否定符合论,就意味着颠倒求知欲和求晰欲的主次地位,将追求明晰知识的从属性意欲诉求凌驾于追求正确知识的主导性意欲诉求之上,甚至以偷换概念的方式,把作为工具的逻辑融贯之 明 说成是作为目的的符合事实之 真 ,从而在两种认知需要的互动关系中造成种种逻辑上不融贯的自相矛盾㊂也是在这个意思上说,从需要的视角针对融贯论的批判,是一种最致命的自我批判:倘若在解释自己的动机源头 求晰欲 这个关键点上,融贯论都难以维系逻辑上的自圆其说,它又如何能够清楚明晰地证明真理的本质不在符合事实,而在逻辑融贯呢?㊀㊀三、从非认知需要看实用论的软肋与融贯论相似,实用论(实效论)的核心理念也不是很清晰,只能大体概括为:凡是具有广义上的实际效用,能够帮助非认知行为(广义实践行为)取得成功的知识就是真理㊂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㊃詹姆士在介绍另外两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席勒的真理观时曾指出: 真理是 工具 我们观念中的真理就意味着 起作用的 能力 ①㊂并且,同样与融贯论相似,倘若我们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肯定真理的实用价值,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揭示真相的正确知识的确经常(也只是经常)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地达成非认知的目的㊂不过,同样与融贯论相似,假如我们凭借实用论否定符合论,主张真理不在符合事实㊁而在实用成效,它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荒诞的境地㊂换言之,实用论的错误也不在于它如实指出了真理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们非认知需要的实用价值,而在于它把真理的实用价值当成了真理的本质,结果忽视甚至否定了符合事实对于真理之为真理的决定性意义㊂当然,能够帮助我们最清晰地看出实用论的这个致命缺陷的,同样还是动机源头的需要视角㊂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在彰显好奇心与真理的本质关联时,并没有否认认知行为与包括狭义实用需要(实利需要)在内的各种非认知需要的紧密交织,某些看法至今还有启发意义㊂例如,他指出当时不少人都做出了种种既有实用娱乐价值㊁又包含聪明智慧的技艺发明,②就等于承认了人们也会为了满足实用娱乐的非认知需要,从事运用聪明智慧的认知行为㊂事实上,由于人的存在充满了远比认知内容丰富得多的非认知内容,不可能单一地还原为认知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因为受到非认知需要的激发,才会启动求知欲,试图了解各种事实的本来面目 认识来自实践 的说法主要就是在这个意思上成立的㊂由于同样的原因,即便在纯粹基于好奇心获得了真理知识45①②[美]威廉㊃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㊁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3页㊂赵士兵㊁刘爱军:‘实用主义真理观之管窥“,‘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㊂胡文臻㊁孙伟平:‘论价值与真理的互渗㊁互动与统一 从实用主义的真理实效论谈起“,‘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页㊂哲学前沿的情况下,人们也常常会把他们与自己的非认知需要结合起来,指导自己从事旨在达成各种非认知目的的实践行为 认识指导实践 的说法主要就是在这个意思上成立的㊂典型的例证就是自然科学了:科学家们在凭借 非认知价值中立 的态度得到了有关自然界的真理知识后,往往会通过 非认知价值重载 的过程将它们转型成应用技术,以满足人们的非认知需要特别是狭义的实用需要㊂①就此而言,真理知识一方面构成了好奇心追求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又是人们在实践行为中达成非认知目的的重要手段㊂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经常通过运用某种知识指导非认知行为㊁看它们能不能成功实现目的,检验这种知识是不是如实揭示了事实的真相㊂就此而言,实用论特别强调非认知需要与真理知识的内在关联,这无疑是有道理的㊂不过,也应当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如同大量事例所表明的那样,非认知需要一旦参与认知行为,哪怕是通过激发求知欲这条不可避免的途径,也容易对好奇心产生干扰妨碍的负面效应㊂原因在于,非认知需要的本质使命不是推动人们获得正确的知识以弥补认知方面的缺失,而是推动人们获得各种有益的东西以弥补非认知方面的缺失;所以,尤其在符合事实的真理知识不利于人们满足非认知需要的情况下,它们就可能促使人们为了实现非认知的目的,不惜遮蔽事实的真相㊂注重逻辑融贯的西方神学,主要就是因此才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并与同样注重逻辑融贯的科学形成张力的:由于神学理论归根结底是研究者的信仰需要激发了认知需要,促使他们从事认知行为的成果结晶,当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察觉到了事实的真相与信仰的理念出现抵触的时候,就可能放弃非认知价值中立的态度,凭借信仰的需要压倒好奇心,结果不是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而是按照自己的信仰需要描述事实㊁建构理论,甚至让求晰欲也成为达到信仰目的的工具,通过赋予不符合事实真相的知识以合乎逻辑的融贯形式,让它们充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而非求知欲)㊂毋庸讳言,除了信仰的需要外,类似的负面效应也会出现在道德㊁实利和炫美等非认知需要参与人们认知行为的情况中,所以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㊂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融贯论的弊端在于把求晰欲凌驾于求知欲之上,颠倒了两者主次地位的话,实用论的缺陷则在于:它把非认知需要凌驾于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之上,将其看作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和终极目的,结果取消了求知欲对于认知行为的自律性主导作用,不是把真理的本质归结为好奇心追求的符合事实,而是归结为非认知需要追求的实用成效㊂具体分析如下㊂首先,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确是在非认知需要的激发下才会启动求知欲从事认知行为,但这一点并不足以否定认知行为只能由好奇心这种认知需要直接引起,因而也只能以揭示真相作为直接目的的事实㊂换言之,虽然认知行为的起源在许多情况下都要依赖于非认知需要,但这一点并不足以否定认知行为区别于非认知行为的独立性或自律性,否则我们就会把两者混为一谈了㊂其次,由于认知行为的独立性或自律性,虽然 实践知识 的确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不是以获得真理为目的,而是以实用成效为目的,但即便在人们运用它们指导非认知行为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它们本身是否是真理,依然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事实,而不是取①刘清平:‘大数据研究的非认知价值中立和重载“,‘长白学刊“,2020年第5期㊂55。

真之符合论及符合多元论探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真之符合论及符合多元论探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真之符合论及符合多元论探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真之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真之问题直接涉及本体论和认识论,甚至与道德哲学密切相关。

关于真的问题说到底是: 真的本质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的最古老也是最自然的回答是: 一个命题( 或语句或信念或思想) 的真在于它对事实( 或事态或现实) 的符合。

这就是所谓真之符合论的核心观点。

然而,这一回答立刻引起何为事实的本体论问题和如何判定是否符合的认识论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异常艰深的。

这后两个问题的艰深性和对之回答的多样性地动摇了符合论在真理论中的权威地位,从而使符合论降至诸多真之理论的一个。

在诸多真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实用论、融贯论、等同论和冗余论等。

这些真之理论在一个世纪之前已经形成,它们长期相持不下的结果是使真之多元论应运而生。

然而,真之多元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使这多元的真具有某种单义性?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真的单义性至少对于逻辑推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其诸多前提可能得自不同的领域因而具有不同性质的真,而演绎推理的逻辑保真性从真前提必然得到真结论所保的那个真却是单义的,否则逻辑保真性无从保起。

真的单义性体现在哪里? 它如何同真性质的多元性相协调? 这是摆在真之多元论面前的难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导致向真之符合论回归的趋向,即在命题与事实的符合上寻找真的单义性,其结果便是真之符合多元论的出现。

笔者也持某种符合多元论的观点,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考查和论证。

真之符合论与真之等同论密切相关,让我们从考查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一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传统的真之符合论定义是: 命题p 是真的,当且仅当,p 符合事实。

文献中有时把命题p 称为真之承担者( truth -bearers) ,而把事实称为真之制造者( truth -makers) ; 前者是语言性的或观念性的,后者是于语言或观念的。

然而,传统的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 命题是否符合事实由谁来判定? 如果事实是于人的语言或观念的,那么判定权只有才有,因为只有才知道于人的事实是什么。

海德格尔“存在”的真理观论说

海德格尔“存在”的真理观论说

海德格尔“存在”的真理观论说作者:李芳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5期[摘要]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以及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的传统思想遭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与否定。

海德格尔对于物与知的符合提出质疑,并追问符合本身的前提。

在这一追问中,海德格尔肯定了真理首先应当是存在的真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真理观。

[关键词]海德格尔;真理;存在[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5-0121-04Abstract::Heidegger criticized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which originated in Aristotle, negated the traditional view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truth i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objects and knowing. He devoted to asking the premise of correspondence, pointed out that thetruth should primarily be the truth of being, and then constructed his unique theory which can be called ontological truth.Key words:Heidegger;truth;being[收稿日期]2015-05-27在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那里,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西方传统哲学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是: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标准是“符合”。

海德格尔对这一观点深感疑惑。

他以古希腊的真理思想为源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从而颠覆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构建了“存在”的真理观。

一、对符合论真理观的反思与批判反思与批判应当建立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亚里士多德系列Ⅸ】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系列Ⅸ】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系列Ⅸ】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这个太抽象了,今天我们就来破这个难题,内容有点抽象,可以先点赞收藏起来,多看几次。

我们继续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代表作:《形而上学》这本书,今天我们分享第四卷的内容。

在这一卷中,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了区分,明确了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我们先来看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

01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说,这里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和根据自身的本性而属于存在的属性的科学。

它不同于任何一种特殊的科学,因为特殊的科学中没有一个是来普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

它们分割出存在的一部分,并且研究这部分的属性。

显然,这里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关于这个抽象的表述,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第一个“存在”可以理解为存在物的存在,第二个“存在”可以理解为第一原因或者本原。

那么合起来就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第一原因或者本原。

因为,亚里士多德在最后说,我们最应该把握的是作为存在的第一原因。

其实在之前,亚里士多德也表述过,第一原因就是个别事物的本原,并且在总体上是整个自然的最高的本原。

关于智慧的科学就是对第一原因和本原进行研究的理论科学,它在所有学科中是占最主导地位的学科,和从属性的学科相比,它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所以,作为存在的存在,可以简单理解为:研究存在的原因或者本原。

02为什么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为什么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学科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说:这是一个苹果。

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是数的概念,属于数学研究的范围;“苹果”是一个物体,它的运动变化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它的生物特性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但要研究这些学问的基础是,首先得有一个“苹果”的存在。

墨家辩学中的“真”观念辨析

墨家辩学中的“真”观念辨析

墨家辩学中的“真”观念辨析近代以来的墨家辩学研究,在讨论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时,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

考察这两种意见,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墨家提出的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墨家是否有相当于语义“真”的语词,以及墨家是否有作为真值承担者的命题三个方面。

墨家提出了“三表法”和“天志”作为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三表法”中的“本”“原”两条已经潜在地包含了“真”观念。

墨家辩学用以表达“真”观念的语词主要是“当”,“然”“是”和“可”三个语词也可用以表达“真”。

墨家辩学所说的“辞”在本质上就是命题,“辞”的“当”与“不当”也相应于命题的“真”与“假”。

据此观之,墨家辩学具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观念。

标签:墨家辩学;真;当;辞近代以来的墨家辩学研究中,研究者们一般将《墨经》①中的“当”“然”等语词诠释为形式逻辑中的“真”。

但这一诠释也遭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如美国汉学家孟丹(Donald Munro)所指出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在接受某个命题时,从未真正考虑过希腊意义上的‘真’、‘假’问题” ②,断定墨家辩学没有希腊意义上的“真”观念。

所谓希腊意义上的“真”,指的应主要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符合论的“真”。

澄清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可以为正确判断墨家辩学的逻辑性质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本文试图通过回溯有关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的一些争议,进而讨论墨家辩学中相当于“真”概念的“当”“然”“是”诸语词,以澄清墨家辩学中确实包含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观念。

一、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的争议近代以来的墨家辩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是以中西比较研究法为主。

即用传统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诠释《墨经》中的“名”“辞”和“说”,相应于判断(或命题)有真假,“辞”也有当否与然否。

比较研究法视角下的墨家辩学,自然就潜在地断定了其具有“真”概念。

如墨家逻辑研究的大家——沈有鼎先生就认为,墨家逻辑中,由名组成的辞即是命题或语句,辞所抒之意即是判断,命题符合事实的情形叫做“当”,即是真的。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视野中的真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视野中的真

第29卷,第1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ol.29No.1 2012年2月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b.,2012亚里士多德符合论视野中的“真”毕富生(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太原030006)摘要:亚里士多德坚持真理一元论,并贯彻符合论思想,既在认识论中提出了事实真理,又在逻辑学中阐述了逻辑真理。

事实真理无疑得到了后人的高度重视,而逻辑真理却鲜有弘扬。

重新重视逻辑真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真理观;事实真理;逻辑真理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062(2012)01-0031-06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既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他声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坚持真理一元论,认为真理是符合客观现实的理论,这种真理符合论在他的认识论中凸显为事实真理,在逻辑中表现为逻辑真理。

在我国,对于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其中,最早开始研究的是程仲棠先生(见《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暨南学报》1986),他的研究推动了我国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1994年,程先生又撰文从逻辑史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真理一元论、莱布尼茨到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真理二元论特别是塔斯基的真理观进行了精辟的哲学评析,认为塔斯基的“这个真理概念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片面性和莱布尼茨以后的唯心主义,对解决逻辑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见《逻辑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塔尔斯基的真理概念》,暨南学报1994)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

程先生还在其专著《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中着重强调了逻辑真理的作用,认为“逻辑真理即逻辑规律是一种满足正确思维必要条件的思维形式”。

【亚里士多德系列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不同?

【亚里士多德系列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不同?

【亚里士多德系列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不同?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和柏拉图的真理观有什么本质,今天这一期内容我们会谈到。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书,今天我们分享第6卷的内容。

前面我们介绍,第3,4,6卷是全书的过渡部分,第6卷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为了引出第7卷中关于存在和实体的讨论。

但这一卷的内容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的划分;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

01亚里士多德学科的划分首先,在这一卷亚里士多德再一次讨论第一哲学研究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科学:理论的科学。

比如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实践的科学,比如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有创造性的科学,比如诗词学。

关于理论的科学,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分成了三类:形而上学、物理学和数学。

亚里士多德分类的方式比较特别,他是按照研究对象是否与质料相分离来区分的。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运动的物体,物体和质料是不能分离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理学其实包括我们今天的所有自然科学。

而关于数学,亚里士多德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字和点线面等几何对象,它们是否不动,并且与质料相分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而除此外,那些研究永恒的、不动的,而且是与质料相分离的科学,才能称之为第一科学,或者说第一哲学,这个区分的方法和我们《易经》里面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比较类似,哲学也就是形而上学。

02什么是偶然的?其次,亚里士多德引出了关于“真实和偶然”的讨论。

前面我们也介绍了,第一哲学研究的范畴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研究存在物存在的本原的学问,存在有很多种内涵,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都是一种存在。

但存在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偶然的,一种是真实的。

什么是偶然的?它的对立面不仅仅是必然,还有虚假,亚里斯多德在上一篇中给“偶然”下过一个定义。

他说,偶然就是那些依存于其他事物并被真实解释的事物,但即不是必要的也不是经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
题目: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姓名:***
专业:美学
学号:**********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

关于真理问题,亚里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他的符合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局限,后人也在对他的不断批评和继承中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符合论真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
一、亚里士多德真理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不懈追求真理的最嘹亮的口号。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看待真理问题的。

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①……“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就是假。

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就是真。

”②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

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

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

或者像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实就是:主体观念和观照对象的契合即为真理,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内容其实是更加丰富的,他的真之符合论思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反对“天赋观念说”。

亚里士多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3页
②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6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301页
德认为,没有这些客观对象就没有认识,而没有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该对象却可以很好地存在。

认识上的真与假,由客观对象所决定的,其标准在于我们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他举例说:“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是白的,以你脸才白,所以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们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④。

所以,那么在他这里,知识的对象即客观事物就比知识本身存在的更早,因为通常我们获得的总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知识,所以“用不着说,并没有什么先前就有的前在的知识。

……如若说知识也许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对诸科学中最强大的科学却毫不知晓那就奇怪了”。

不是主观认识决定客观实在,而是客观实在决定主观认识。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判断真理的标准,也是他符合论真理观的典型说明。

既然正确的主观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那么,主观认识在逐步深化过程中,只有最终与客观实际相相符合才能说达到了真理。

这与柏拉图认为真的知识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没有真实性的唯心论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第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普遍必然性的认识。

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对特殊的认知,即感觉经验,一类是对普遍必然的认知,即理性认识。

而要知道个别事物主要通过感觉要,但感觉经验充满偶性,是不能提供真理性的认识的,只有靠理性能获得真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了本质和普遍必然性才能真正认识该事物,从而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还透露出了一层意思就是,事物同他自身相符合,应该从永远保持同一的东西中去探索真理。

事实上总是由于事物有相同而普遍的性质,我们才得以真正认识一切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独立于心灵的客体,它们与主体相对立,如果没有客体,也就无所谓符合。

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符合论的先决条件。

第二,认识能够达到客体。

如果人的认识达不到客体,人也就不存在主体的认识与客体是否符合的问题。

“符合”因也而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词。

因此,真之符合论是以实在论和可知论为基础的。

二、亚里士多德真理符合论的影响和意义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评价甚高,他指出:“真理的通常定义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91页
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只有在思维里面,才有客观和主观的真正相符这。

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点;人们不能希望认识比这更深刻的东西了”。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对他之后的哲学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在他以后,真理标准的问题谈论越来越激烈,晚期希腊哲学流派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讨论。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对真理符合论问题也提出各自不同主张。

皮浪主义者首先对真理符合论从判断者、判断的工具和依据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论证真理标准的不可能性,真理是不可知的。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真理摹本说”;詹姆士的真理的符合变成了对人有用的符合;罗素对真理符合论的解释是,“符合”就是命题对事实的符合。

哲学家们的观点尽管不同,但真理符合论经过他们的批判、发展,其地位一度被提升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

说符合论的真理观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是因为一切关于真理的理论,都要回答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和动如何达到正确、取得实际效果的问题,都要在真理所关系的最基本的两极(即认识与对象)之间寻找一种‘真理的道路’,都离不开主体、客体、认识、实践、环境、条件、途径、标准、概念、逻辑、价值、结构、创造、发展等基本概念”。

⑤亚里士多德的寻求这种真理符合论正是致力于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对象的符合。

“不同真理论之间之所以区别开来,主要的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回答了符合不符合的问题(有的人确实提出真理不是与对象的符合,甚至提出真理的概念是多余的),而在于回答为什么符合以及怎样符合的问题”。

⑥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是一个逐步深化并最终与客观相符合的过程。

在回答主客观如何符合的问题上,他说认识要从感觉开始,然后到达理性。

人运用理性思维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性,从经验获得普遍必然真理。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主要贡献就在于提出了这种主客体的符合从而达到真理的观点,他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在认识对象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对此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亚里士多德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这里的关键是‘外在’——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

这就是唯物主义”。

揭示了真理是对事物本质、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确定了认识的可知性。

⑤董玉整《试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5期
⑥董玉整《试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5期
三、亚里士多德真理观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

他的真理的符合论定义确实抓住了认识与其对象的符合关系这一真理问题关键所在,但过于抽象和一般,以至于在哲学上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真理观仍然存在着唯心主义的苗头。

他认识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到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提出了判别真理的符合论标准,这些都包含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将辩证法贯彻到底。

在他设置通向真理的方式——从质料向形式的发展过程本来没有终点,他却设置了最后终极,认为任何低一级事物的形式作为质料都以追求高一级事物的形式为目的,最后必然存在一个自身只是形式而不是质料的绝对现实的“纯形式”,它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

当他承认有一个“纯形式”的神作为最后本体时,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最终变成了同神的符合,从而陷入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这是他辩证法中僵死的东西,后来被唯心论者黑格尔利用并构成他的“绝对观念”。

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符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那里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解释。

他的符合论的真理观也没有解决“怎样才能证明认识确实是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

正如他说的:“一般而言,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有证明,不然便会步于无穷。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也是一种真理符合论,强调认识与对象之间的符合与一致,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的不同就在于提出了实践的标准,真理是主客的统一,因此,真理也就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至此,真理主客观如何符合的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②董玉整:《试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